导读:本文包含了耳状面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骶骨耳状面,第1椎弓根,相关性,骶髂关节固定
耳状面论文文献综述
陈臻浩,蒋熙,胡文君,黄麟翕,郭晓丹[1](2015)在《骶骨第1椎弓根倾斜角与耳状面形态的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骶骨第1椎弓根倾斜角与骶骨耳状面解剖形态的相关性,为骶髂关节骨折脱位经皮骶髂螺钉固定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42块干燥成人骶骨,在大体标本和X线影像上分别测量耳状面和第1椎弓根的相关参数,并分析他们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耳状面上、下半长轴长比值R1为0.86±0.15,根据其大小可将耳状面分为L型(R1>1)和f型(R1<1)。第1椎弓根倾斜角θ为(25.72±6.69)°,R1与θ呈负相关。结论当第1椎弓根倾斜角较小时,其耳状面多为L型,建议手术螺钉的进钉点偏下、小角度向内上;当第1椎弓根倾斜角较大时,其耳状面多为f型,建议手术螺钉的进针点偏上、大角度向内上。(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期刊2015年06期)
刘玉勇,张继宗,薛建[2](2011)在《髂骨耳状面的人类学个体识别》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综述了髂骨耳状面在人类学个体识别中的应用,髂骨耳状面对年龄、身高和性别的推断,具有简单、准确的特点,在人类学个体识别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刑事技术》期刊2011年03期)
张英琦,付小勇,梅凌,李义凯[3](2009)在《骶骨副耳状面解剖学观测及临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骶骨副耳状面的发生率、形态学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按所观测标本的性别对96具成人干燥骶骨标本副耳状面的发生率、发生部位、径线及伴有副耳状面骶骨标本的大致解剖学特征进行观测。结果:96具标本中有14.58%(14具)出现副耳状面,其中男性有13具,女性1具。副耳状面多为双侧,位于骶髂关节的后下部,与耳状面有一定的角度。发生副耳状面的骶骨有较多的变异。结论:副耳状面的发生与人体的负重和性别有关。在诊断骶髂关节病变及影像学观测时,要考虑到副耳状面的因素。(本文来源于《中国康复医学杂志》期刊2009年01期)
庄礼尚,陈肃标,郑少瑜,涂良携,曾庆余[4](1992)在《骶骨耳状面倾斜度及相关径线》一文中研究指出对36具成人骶骨耳状面倾斜度及相关径线测量结果,显示男性耳状面长轴的前倾度显着大于女性;耳状面上部的侧倾度和后倾度显着大于下部;耳状面中间部的宽度及后倾度在男、女性间有显着性差异。(本文来源于《广东解剖学通报》期刊1992年01期)
张继宗,李卫平[5](1988)在《髂骨耳状面的年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中国汉族男性髂骨耳状关节面的年龄变化进行了观察研究。提出了中国汉族男性髂骨耳状面年龄判定标准。依据髂骨耳状面变化判定年龄是一种新方法,对法医实际工作有意义。(本文来源于《刑事技术》期刊1988年03期)
欧受禄,焦甘泽,林光琪,贾尚耿,林映雅[6](1985)在《骶骨背面与耳状面的观察与测量》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广西出土104例华南人的骶骨作了观察与测量,其中壮族30例、汉族54例。结果:1.骶管后壁的愈合情况:骶管后壁完整58例(55.77%);骶中嵴有裂孔17例(16.35%);椎弓裂17例(16.35%);椎弓裂十骶中嵴裂孔9例(8.65%);后壁开放3例(2.88%)。2.骶管裂孔形状:不等形56例(53.8%);尖长形16例(15.4%);叁角形8例(7.7%);马蹄形6例(5.8%);长方形4例(3.8%;方形2例(1.9%);梯形8例(7.7%);闭锁1例(0.96%)。3.骶管裂孔尖(本文来源于《解剖学杂志》期刊1985年04期)
耳状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综述了髂骨耳状面在人类学个体识别中的应用,髂骨耳状面对年龄、身高和性别的推断,具有简单、准确的特点,在人类学个体识别中具有重要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耳状面论文参考文献
[1].陈臻浩,蒋熙,胡文君,黄麟翕,郭晓丹.骶骨第1椎弓根倾斜角与耳状面形态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15
[2].刘玉勇,张继宗,薛建.髂骨耳状面的人类学个体识别[J].刑事技术.2011
[3].张英琦,付小勇,梅凌,李义凯.骶骨副耳状面解剖学观测及临床意义[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9
[4].庄礼尚,陈肃标,郑少瑜,涂良携,曾庆余.骶骨耳状面倾斜度及相关径线[J].广东解剖学通报.1992
[5].张继宗,李卫平.髂骨耳状面的年龄变化[J].刑事技术.1988
[6].欧受禄,焦甘泽,林光琪,贾尚耿,林映雅.骶骨背面与耳状面的观察与测量[J].解剖学杂志.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