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八大公山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个体大小,幼苗存活,广义线性混合效应模型,森林更新
八大公山论文文献综述
万丹[1](2019)在《八大公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幼苗功能性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植物功能性状的群落动态变化研究是生态学研究热点之一。生活史早期的植物功能性状变异及其与群落动态变化关系对森林的更新和物种共存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湖南八大公山25公顷森林动态监测样地中24个常见物种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生长阶段(H1:5-20 cm、H2:20-40 cm、H3:40-80 cm、H4:80-130 cm、H5:≥130 cm且DBH<1 cm)获取了826株幼苗,测量并计算了包括叶面积、叶片生物量、茎干生物量、比叶面积SLA(Specific leaf area)、比茎密度SSD(Stem specific density)、叶片厚度LT(Leaf thickness)、叶柄长度PL(Petiole length)、叶片碳含量LCC(Leaf carbon content)、叶片氮含量LNC(Leaf nitrogen content)、叶片磷含量LPC(Leaf phosphorus content)、叶绿素含量Chl(Chlorophyll)等植物功能性状。结合6年幼苗连续监测数据,利用One-way ANOVA、Fisher LSD多重检验、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广义线性混合效应模型(Generalized linear mixed models,GLMMs)分析了不同生长阶段、林冠层和叶片习性幼苗功能性状变异以及功能性状对幼苗存活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幼苗功能性状在不同生长阶段差异显着,随着幼苗生长,SLA、C/N总体呈现下降趋势,SSD、PL、N/P和Chl出现逐渐升高的趋势。(2)SLA在灌木层、亚乔木层和乔木层间无明显变化。LT、Chl和N/P在林冠层间差异极显着,随着冠层高度的增加LT逐渐减小,Chl和N/P先减小后增大。SSD和PL均在灌木层和乔木层间无显着差异,SSD在亚乔木层最小,PL在亚乔木层最大。C/N在灌木层和亚乔木层间差异不显着,在灌木层具有最小值。(3)常绿树种具有较大的LT和Chl,落叶树种具有较大的PL,幼苗性状SLA、SSD、LCC、LNC和LPC无明显分布规律。(4)个体大小对幼苗存活具有显着的正效应,个体大小与SSD、Chl、LNC的互作效应对幼苗存活均有显着影响。叶片习性水平上幼苗存活主要受生理化学性状影响,LPC和Chl在不同叶片习性幼苗的存活中发挥相反作用。本研究表明幼苗会根据环境的变化调整自身功能性状,不同功能群植物采取不同生长适应策略。生活史早期的植物功能性状并不稳定,此时基于功能性状的群落动态变化研究需考虑植物不同生长阶段。另外,八大公山常绿落叶阔叶林中幼苗的生长受氮素限制,且这种限制作用随着幼苗生长在逐渐减弱。(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期刊2019-06-01)
[2](2018)在《张家界市八大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条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一条 为加强八大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和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 本条例适用于自然保护区内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保护、管理和(本文来源于《张家界日报》期刊2018-12-20)
薛定刚,黄勇[3](2018)在《八大公山自然保护区社区居民的环境意识培育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继承传统生态智慧,总结现实生活经验以及外在宣传教育的影响是八大公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社区居民环境知识获得的主要途径。八大公山自然保护区社区居民环境意识培育受到社会经济利益诱惑,公民参与积极性不高,环境教育体系不完善等因素影响。促进八大公山自然保护区居民环境意识的培育可主要路径有叁: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注重居民环保教育;完善环境教育体系。(本文来源于《劳动保障世界》期刊2018年33期)
薛定刚,黄勇,刘于清[4](2018)在《自然保护区社区居民对环境保护认知程度与支付意愿研究——以湖南八大公山自然保护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八大公山自然保护区作为中国首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具有独特的森林生态系统、自然景观和厚重的民族文化底蕴。通过对保护区社区60户居民开展入户调查,研究发现保护区社区居民对环境保护的认知程度和支付意愿呈现出差异化特征。研究表明,应进一步加强对环保知识的教育宣传;制订完善清洁乡村村规民约;推进精准扶贫与生态补偿相结合,发展生态文化旅游,提升居民经济获得感,使农户环境保护意愿逐步提高。(本文来源于《边疆经济与文化》期刊2018年10期)
吴雨恒,谷志容,肖伟,李逸豪,刘俊杰[5](2018)在《湖南八大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蝶类分布新记录》一文中研究指出2017年4—9月,对湖南八大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蝶类种群资源共进行了6次调查。记录蝶类2 598只,隶属于5科92属149种。其中12种为保护区新记录种,分别为柳紫闪蛱蝶Apatura ilia (Denis&Schiffermuller,1775)、离斑带蛱蝶Athyma ranga Moore, 1857、大卫绢蛱蝶Calinaga davidis Oberth(u|¨)r,1879、白带鳌蛱蝶Charaxes bernardus Fabricius,1793、明窗蛱蝶Dilipa fenestra(Leech, 1891)、孔子翠蛱蝶Euthalia confucius(Westwood, 1850)、傲白蛱蝶Helcyra superba Leech, 1890、矛环蛱蝶Neptis armandia Oberth(u|¨)r,1876、司环蛱环Neptis speyeri Staudinger,1887、霭菲蛱蝶Phaedyma aspasia Leech,1890、白裳猫蛱蝶Timelaea albescens (Oberth(u|¨)r,1886)、姜弄蝶Udaspes folus Cramer, 1775。(本文来源于《华中昆虫研究》期刊2018年00期)
吴雨恒,王星[6](2018)在《八大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天平山蝶类种群调查及其物种多样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八大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天平山林区林相分布、海拔高度、功能区划类型等,以试验区边缘为出发点深入核心区,共选取5条样线,每条样线长2km。于2016—2017年的4—9月间,每月对该区域内蝴蝶的种类组成、分布、种群数量及群落结构进行调查。共记录蝴蝶个体数4 514只,隶属于5科96属181种。物种多样性分析表明该区域内蝴蝶的物种数与个体数的变化主要可分为3个阶段:4—6月为上升期;7月达到峰值;8—9月为衰退期。5月与6月的相似度指数明显低于其他各相邻月份的相似度指数,仅为19. 51%(2016年)和24.51%(2017年),说明该时段是蝴蝶种群组成发生变化的关键点。通过对各海拔蝴蝶种群进行对比,低海拔区的个体数与物种数总体均高于高海拔区,但这种差异会随着季节更替而变化。4—5月气温较低,高海拔地区的蝴蝶种类和数量均低于低海拔;7—8月物种数基本一致,且种群物种的相似程度也有所提升。(本文来源于《华中昆虫研究》期刊2018年00期)
秦运芝,张佳鑫,刘检明,刘梦婷,万丹[7](2018)在《湖南八大公山25 ha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动态监测样地群落组成与空间结构》一文中研究指出湖南八大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武陵山系北缘,区内分布有大面积的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物种多样性丰富,群落结构复杂。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按CTFS (Center for Tropical Forest Sciences)建设规范于2010–2011年在保护区内建设了一个25 ha的动态监测样地,为亚热带山地森林群落多样性长期动态监测提供了理想的平台。本文初步分析了八大公山25ha样地的群落组成与空间结构。结果表明:群落内共有木本植物存活个体186,575株,隶属于53科114属232种;个体数超过1,000株的有38个物种(贡献87%的个体数),个体数最多的物种为黄丹木姜子(Litsea elongata);样地内稀有种(≤25株)种数占样地总物种数的44%,而个体数仅为样地总个体数的0.4%。样地内个体平均胸径为5.41cm,其中68.4%的个体DBH≤5cm,DBH≥20cm的个体数(7,474株)仅约占总个体数的4%;个体胸径直方图呈倒"J"形,表明样地处于良好更新与正常生长状态。样地的种–面积关系图显示物种数随样地面积的增加而同步增加,其增长速度由迅速增长逐渐趋于稳定,取样面积10 ha时可以涵盖90%以上的物种; 1 ha小样地个体数平均为7,261.8±974.8 (SD),物种数平均为128.2±8.2 (SD), Shannon-Wiener指数平均为3.56±0.11 (SD),Pielou均匀度指数变异最小,平均为1.69±0.06 (SD);个体数与各多样性指数均无显着相关,表明在该样地中物种多样性的取样效应不明显,物种数量增加的原因可能来自于其他因素的控制。(本文来源于《生物多样性》期刊2018年09期)
何振,赵琴,李迪强,李密[8](2018)在《八大公山土壤跳虫群落结构与多样性的季节动态》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索八大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境和季节变化对土壤跳虫群落分布的影响,为自然保护区森林健康的评价和监测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方法]于2016年4月、7月和11月对该区青冈林、光皮桦林和栲树林的凋落物和土壤进行取样调查,采用Tullgren干漏斗法分离土壤跳虫,分析土壤跳虫群落结构和多样性与生境和季节变化的相关性。[结果]共捕获土壤跳虫3 785头,隶属于4目15科29属,其中优势类群为符属、长属、球角属和棘属,4属共占总个体数的71.08%。分析数据表明,土壤跳虫主要集中分布于凋落物层,其个体数、类群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大小顺序为青冈林>栲树林>光皮桦林,且主要类群与生境的土壤有机质、全氮呈显着正相关,与土壤全钾、pH呈显着负相关。春季(4月)土壤跳虫类群数最多,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均最高,群落结构最复杂;秋季个体数量最多,但丰富度最低。[结论]八大公山土壤跳虫群落结构与多样性受生境和季节变化影响显着,生境的植被类型与土壤理化性质共同决定土壤跳虫分布,保持地表植被多样性和保留凋落物对促进土壤跳虫多样性具有积极作用。(本文来源于《林业科学研究》期刊2018年03期)
刘检明[9](2018)在《林冠结构对林下幼苗多样性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林冠是森林与外界环境直接接触的表面,其复杂的结构显着地影响林下光照的分布,进而直接对林下木本植物幼苗生长存活产生重大的影响,本研究以八大公山亚热带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为对象,测定其冠层结构特征,通过对林下幼苗层群落调查,测量幼苗功能性状,计算幼苗物种多样性及功能多样性,利用空间同步自回归模型(Spatial simultaneous autoregressive models,SARs)来探究林冠结构及地形因子对林下幼苗的物种多样性以及功能多样性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八大公山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林冠结构稳定且较复杂,郁闭度较高,叶面积指数平均值为2.94,最大值为5.2,最小值为2.18,平均叶倾角为30.88°,符合典型的亚热带山地森林特征。(2)本研究中幼苗调查共计面积1.2ha,调查到的幼苗个体共计3101个,隶属于28科、43属、68种;在科以及物种水平的多度分布上,木本植物幼苗组成与整个25ha大样地DBH>1cm的立木物种组成相类似,表明幼苗物种组成是由大样地优势物种决定。(3)空间同步自回归模型表明林冠结构以及地形因子对于木本植物幼苗的物种多样性、功能多样性有显着的影响,不同的多样性指数驱动因子以及解释率不一样。海拔和林冠叶面积指数标准差对幼苗物种多样性有正效应,林冠叶面积指数以及平均叶倾角对幼苗物种多样性有负效应;坡度、凹凸度、林冠叶面积指数以及平均叶倾角对幼苗功能多样性有负效应,林冠叶面积指数标准差对幼苗功能多样性有正效应。(4)在物种多样性、功能多样性维度上,功能丰富度FRic与物种丰富度S、Shannon-Wiener指数,Rao’s二次熵指数(FD_Q)与Pielou均匀度指数正相关,功能离散度FDiv与物种丰富度S显着负相关。综合以上结果表明,林冠结构导致的林下光合有效辐射的异质性以及地形诱导的生境异质性对于林下层幼苗物种多样性及功能多样性有显着的影响,说明在幼苗建成阶段以及生长过程中生态位分化起着重要的作用。另外物种多样性与功能多样性两者间有着显着的相关关系,因此建议以后关于生物多样性形成机制以及从事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研究时,要从多维度上开展生物多样性的调查评估,不仅仅要关注物种多样性,也要关注功能多样性。(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期刊2018-06-01)
龙小龙[10](2018)在《八大公山之水》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来源于《诗潮》期刊2018年02期)
八大公山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第一条 为加强八大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和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 本条例适用于自然保护区内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保护、管理和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八大公山论文参考文献
[1].万丹.八大公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幼苗功能性状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2019
[2]..张家界市八大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条例[N].张家界日报.2018
[3].薛定刚,黄勇.八大公山自然保护区社区居民的环境意识培育研究[J].劳动保障世界.2018
[4].薛定刚,黄勇,刘于清.自然保护区社区居民对环境保护认知程度与支付意愿研究——以湖南八大公山自然保护区为例[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8
[5].吴雨恒,谷志容,肖伟,李逸豪,刘俊杰.湖南八大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蝶类分布新记录[J].华中昆虫研究.2018
[6].吴雨恒,王星.八大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天平山蝶类种群调查及其物种多样性分析[J].华中昆虫研究.2018
[7].秦运芝,张佳鑫,刘检明,刘梦婷,万丹.湖南八大公山25ha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动态监测样地群落组成与空间结构[J].生物多样性.2018
[8].何振,赵琴,李迪强,李密.八大公山土壤跳虫群落结构与多样性的季节动态[J].林业科学研究.2018
[9].刘检明.林冠结构对林下幼苗多样性影响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2018
[10].龙小龙.八大公山之水[J].诗潮.2018
标签:个体大小; 幼苗存活; 广义线性混合效应模型; 森林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