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质载体论文-马富,赵红建

介质载体论文-马富,赵红建

导读:本文包含了介质载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一步法,TiO2-SBA-15,无载体膜,磷酸

介质载体论文文献综述

马富,赵红建[1](2018)在《磷酸介质体系中合成介孔TiO_2-SBA-15无载体膜分子筛的研究(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非离子表面活性剂P123为模板剂,正硅酸乙酯为硅源,钛酸四丁酯为钛源,在磷酸介质中直接合成出具有不同钛含量、孔径可调、高度有序的介孔TiO_2-SBA-15无载体膜分子筛.采用XRD,TEM,N_2-BET和IR对合成的样品进行表征,结果表明钛的加入没有影响到SBA-15的结构有序性,硅钛比等于40的TiO_2-SBA-15无载体膜的BET比表面积达到659 m~2/g,孔径为7. 73 nm,孔隙体积为0. 76 cm3/g.(本文来源于《宁夏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10期)

李莹[2](2018)在《锅炉介质(有机热载体)实验室筹建工作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有机热载体锅炉日益增多,锅炉介质(有机热载体)的检测工作对于防止锅炉受热面及传热系统中结焦、积碳、腐蚀,保证锅炉安全节能运行有着重要意义。根据最新颁布的《锅炉水(介)质处理检验规则》和《锅炉水(介)质处理监督管理规则》的检测要求,分析如何筹建锅炉介质(有机热载体)实验室,规范检验过程,提高检测能力和管理水平,探索一种更好的为社会和企业提供积极主动优质服务的工作模式。(本文来源于《化工管理》期刊2018年21期)

梁月华,汪杰[3](2016)在《介质载体在结构基础隔震中的应用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础隔震技术就是将隔震介质载体设置于结构的基础部位,在地震发生时隔震介质载体反射或吸收一部分的地震能量,以减少地震作用对建筑结构的损坏。本文介绍隔震介质载体的特征性能并分析其减震原理,利用SAP2000有限元软件对比分析非隔震结构和隔震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内力和位移反应,体现隔震介质载体良好的隔震效果,对实际抗震减灾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四川建材》期刊2016年03期)

赵博[4](2016)在《介质目标散射和载体天线辐射的电磁问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雷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时至今日发展成为能够代表一个国家军事工业先进水平的典型案例。雷达系统的设计和目标电磁散射特性的预估与系统前端天线辐射特性的分析是紧密相关的。目标电磁散射特性的预估是以电磁计算方法为基础的,其最终要求则是能够对外形复杂和电大尺寸的目标进行精确且快速的分析。另一方面,天线辐射特性分析的难点之一在于能够有效计算各种复杂载体平台对天线性能的影响。本文基于以上背景并结合国防预研项目,着重研究了电磁算法中有关介质目标的矩量法及其快速算法,并结合扫频算法实现了针对介质目标的快速宽带散射分析。此外,对载体平台上天线辐射特性的快速分析进行了相关研究。本文的主要工作可以概括为以下六个方面:1.详细研究了电场积分方程的矩量法。介绍了矩量法的数学原理,根据理想导体边界条件建立了电场积分方程。着重讨论了RWG基函数的特点、伽略金检验过程和高斯数值积分,对奇异性问题进行了细致的公式推导。2.详细研究了基于PMCHWT方程和体积分方程的矩量法。从均匀介质目标散射模型的等效外问题和等效内问题出发,阐述了PMCHWT方程的形成过程。用矩量法对PCMHWT方程进行求解,并讨论了子阻抗矩阵的对称性和其奇异性问题。介绍了基于四面体剖分的SWG基函数及其的特点。用矩量法对适用于一般介质目标的体积分方程进行求解,并对奇异性问题给出了详细的公式推导。对介质金属混合目标的矩量法进行了拓展研究。3.介绍了积分方程-快速傅里叶变换方法(IE-FFT)中均匀笛卡尔网格的建立和自由空间格林函数的拉格朗日多项式插值技术,形象地展示了离散格林函数矩阵的叁重Toeplitz特性,完整的阐述了具有叁重Toeplitz特性的矩阵和向量乘积的快速傅里叶变换(FFT)加速原理。针对矩量法内存需求大和求解矩阵方程计算复杂度较高的问题,研究了基于PMCHWT方程的IE-FFT技术,并比较了两种可能的FFT加速策略,将内存和计算复杂度降低到O(N1.5)和O(N1.5log N)。同样,研究了基于体积分方程的IE-FFT方法,有效的将内存和计算复杂度降低到O(N)和O(N log N)。4.提出将体积分方程矩量法分别结合渐近波形估计和最佳一致有理逼近来快速预估一般介质目标的宽带电磁散射特性。第一种方法在给定频点对矩阵方程中的阻抗矩阵、激励向量和未知向量进行泰勒展开,对关于频率的多项式进行合并同类项来求解未知向量的泰勒展开系数,通过Pad6逼近对未知向量做进一步展开来延展带宽。第二种方法在给定的整个带宽内选定切比雪夫节点,计算其对应波数上的等效体电流密度,并通过梅利逼近来提高计算精度。将PMCHWT-IE-FFT和最佳一致有理逼近相结合来快速分析均匀介质目标的宽带散射特性,通过FFT加速技术缩短了最佳一致有理逼近方法中电磁流密度的求解时间。5.针对矩量法物理光学混合算法(MoM-PO)中修正阻抗矩阵填充计算复杂度较大的问题,提出将MoM-PO和IE-FFT相结合的IE-FFT-PO方法。首先对修正阻抗矩阵进行矩阵分解得到矩量法区和物理光学区之间互阻抗矩阵和耦合矩阵的乘积。稀疏存储自阻抗矩阵、互阻抗矩阵和耦合矩阵的阻抗元素,并对矩阵方程求解每一步迭代中的叁次矩阵向量积运算进行FFT加速。6.针对载体平台上多天线的辐射问题,提出基于MoM-PO方法的分区技术,将每一个天线及其附近区域划分为一个矩量法区,剩余部分为物理光学区。该方法在考虑每一个矩量法区和物理光学区之间耦合作用的基础上,进一步考虑多个矩量法区之间的相互作用。相比传统MoM-PO方法,其结果是修正阻抗元素个数的大幅减少,从而缩短自阻抗矩阵需要的修正时间。借鉴迭代MoM-PO的思想,提出了分区迭代的MoM-PO方法,相比分区MoM-PO方法,进一步缩短了载体平台多线天线辐射问题分析所需要的时间。(本文来源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6-04-01)

曾强[5](2016)在《基于高频方法金属-介质载体电磁特性的分析与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通信设备功能不断提高,结构更为复杂,电磁波频谱利用率也越来越高,电磁领域的频率范围正朝着高频拓展,所以,对电大、超电大尺寸目标的电磁特性分析在实际工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数值方法在进行电磁特性分析时计算结果准确,但处理电大问题会出现计算效率低、占用计算机资源大等不足。作为计算电磁散射、辐射问题的重要算法之一,高频算法以其计算速度快、消耗资源少等优点,成为了分析电大目标散射辐射的主要手段之一。本文从高频方法的基本原理出发,通过与数值方法的仿真结果对比,主要研究了高频方法的准确性和适用度。结合激励条件的处理进一步研究了辐射、散射等实际问题的电磁特性。本文首先阐述了物理光学法的基本原理并用于分析电大金属目标的雷达散射截面。通过与数值方法的对比分析,验证了方法的准确性和适用性。在此基础上详细推导研究了分层介质目标电磁特性分析方法,该方法在电磁波反射、透射方向上有着很高的计算精度。并通过算例结果对比验证了方法的准确性,为该方法的工程应用奠定了基础。其次,在处理天线罩、透镜天线及反射面天线等问题时,需要对激励源进行处理,从而结合高频方法计算目标的电磁特性。本文对激励条件的处理进行了分析与研究,详细描述了平面波谱(PWS)与口径积分(AI)的基本原理。通过对比分析验证了方法的正确性及与高频方法结合处理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最后,本文通过大量典型的实际工程算例,充分验证了本文方法的准确性和处理电大金属-介质目标电磁特性分析的能力。为了展现算法潜在的计算能力、准确性和计算效率,本文以反射面天线、天线罩和Fresnel平板天线为例,展示了本文算法处理实际辐射问题的能力;另外对飞机模型成功进行电磁仿真,突出算法处理机头介质天线罩和金属机身此类混合电大问题的计算能力。通过对这一系列算例的分析进一步验证了本文算法在工程实践中的实用性。(本文来源于《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6-04-01)

陈建武,曹振奇[6](2016)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中的磁介质载体安全问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互联网技术已经广泛的应用于各行各业,成为人们工作、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网络通信在给我们提供生活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N-~-安全问题。磁介质载体的应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防止网络漏洞所带来的信息泄露风险。本文就磁介质载体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过程中如何更好的提供信息安全保障提出了建设性建议。(本文来源于《数码世界》期刊2016年03期)

刘丽红,傅劲清,殷先华,张希旺[7](2015)在《一起有机热载体锅炉介质泄漏事故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一起有机热载体锅炉介质泄漏事故,通过事故现场检查、破口宏观检查、化学成分分析、金相分析、介质化验分析阐述了有机热载体锅炉泄漏事故的起因。分析认为,由于运行管理不善、辅助装置选型不当、自动控制和保护装置失灵,导致介质严重过热裂解和变质,进而管壁超温过热,最终造成泄漏事故。结合锅炉检验方面的工作经验,提出了有机热载体锅炉安全使用的建议以及相关措施,对其安全管理具有参考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特种设备安全》期刊2015年09期)

苏燕,赵勇胜,梁秀春,李璐璐,秦传玉[8](2015)在《不同载体携带纳米零价铁在多孔介质中的迁移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批次试验和模拟柱试验探讨了NZVI在3种载体(水、十二烷基硫酸钠(SDS)溶液和SDS泡沫)中的稳定性以及在3种载体携带作用下NZVI在多孔介质(0.25~0.5mm,0.5~0.9mm,0.9~1.4mm)中的迁移特性.由实验可知,对于NZVI悬浊液,在0.9~1.4mm,0.5~0.9mm和0.25~0.5mm介质中,NZVI从模拟柱中的溢出率分别为20.9%,17.4%和6.5%,NZVI在介质中分布的均匀性关系为0.9~1.4mm>0.5~0.9mm>0.25~0.5mm;对于SDS-NZVI悬浊液,NZVI在0.9~1.4mm和0.5~0.9mm介质中的迁移性较0.25~0.5mm介质远远增强,NZVI在介质中分布均匀性关系为0.5~0.9mm>0.9~1.4mm>0.25~0.5mm;对于NZVI负载泡沫,NZVI在0.5~0.9mm与0.25~0.5mm介质中的迁移性较NZVI悬浊液和SDS-NZVI悬浊液增强,NZVI在0.5~0.9mm介质中分布均匀性较好,0.25~0.5mm其次,0.9~1.4mm均匀性最差.研究结果表明,SDS溶液和SDS泡沫与水相比较均有效促进了NZVI在3种介质中的运移,然而对于0.9~1.4mm介质,SDS溶液对NZVI迁移的促进作用较SDS泡沫更明显,对于0.25~0.5mm介质,SDS泡沫对NZVI迁移的促进作用较SDS溶液更大.(本文来源于《中国环境科学》期刊2015年01期)

高路恒[9](2014)在《灾害能量链式演化与介质载体形态变化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地质灾害能量质环理论为研究导向,分析自然灾害诱发机理与介质载体形态变化关系,从能量学角度探索介质载体形态变化特征以及对灾害产生整个过程中所呈现出的表观形态,为自然灾害预警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本文来源于《交通科技与经济》期刊2014年06期)

周炜清,李娟,苏志国,马光辉[10](2014)在《超大孔聚合物微球的制备及作为生物大分子层析介质和固定化酶载体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近10多年来,生物技术产业的一个显着特点是超大分子药物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这些生物大分子的分子量大,分子尺寸能达到纳米级,而常规多孔微球介质的孔道较小,一般在10-30 nm范围内,生物大分子进出介质的阻力增大、分离时间增长,致使层析柱的分离性能明显降低。同时,会使生物大分子的叁级、四级结构变化,造成蛋白质药物质量和收率的下(本文来源于《2014年全国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研讨会学术论文集(下册)》期刊2014-10-12)

介质载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有机热载体锅炉日益增多,锅炉介质(有机热载体)的检测工作对于防止锅炉受热面及传热系统中结焦、积碳、腐蚀,保证锅炉安全节能运行有着重要意义。根据最新颁布的《锅炉水(介)质处理检验规则》和《锅炉水(介)质处理监督管理规则》的检测要求,分析如何筹建锅炉介质(有机热载体)实验室,规范检验过程,提高检测能力和管理水平,探索一种更好的为社会和企业提供积极主动优质服务的工作模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介质载体论文参考文献

[1].马富,赵红建.磷酸介质体系中合成介孔TiO_2-SBA-15无载体膜分子筛的研究(英文)[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18

[2].李莹.锅炉介质(有机热载体)实验室筹建工作初探[J].化工管理.2018

[3].梁月华,汪杰.介质载体在结构基础隔震中的应用分析[J].四川建材.2016

[4].赵博.介质目标散射和载体天线辐射的电磁问题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6

[5].曾强.基于高频方法金属-介质载体电磁特性的分析与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6

[6].陈建武,曹振奇.计算机网络技术中的磁介质载体安全问题研究[J].数码世界.2016

[7].刘丽红,傅劲清,殷先华,张希旺.一起有机热载体锅炉介质泄漏事故分析[J].中国特种设备安全.2015

[8].苏燕,赵勇胜,梁秀春,李璐璐,秦传玉.不同载体携带纳米零价铁在多孔介质中的迁移特性[J].中国环境科学.2015

[9].高路恒.灾害能量链式演化与介质载体形态变化关系[J].交通科技与经济.2014

[10].周炜清,李娟,苏志国,马光辉.超大孔聚合物微球的制备及作为生物大分子层析介质和固定化酶载体的应用[C].2014年全国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研讨会学术论文集(下册).2014

标签:;  ;  ;  ;  

介质载体论文-马富,赵红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