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公共集合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开放街区,旧集合住宅,入口公共空间,改造策略
公共集合论文文献综述
王华[1](2018)在《“开放街区”背景下旧集合住宅入口公共空间改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我国存在一部分封闭的旧集合住宅街区,它们带来了城市道路运行效率低、街区活力弱等城市问题。因此,推广具有优化城市结构、提高城市交通运行效率、增强街区活力的“开放街区”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伴随着“开放街区”模式的推广,我国封闭且数量巨大的旧集合住宅将会受到重大的影响,特别是对旧集合住宅入口公共空间影响更大。在“开放街区”背景下,如何解决旧集合住宅入口公共空间的问题具有很大的挑战。本文以旧集合住宅入口公共空间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国外旧集合住宅入口公共空间处理手法的分析总结,结合实地调研,指出在未来“开放街区”的城市结构下,我国旧集合住宅入口公共空间普遍存在的问题。基于对“开放街区”道路模式、空间尺寸和入口公共空间改造策略的研究,从安全、环境、领域感和功能四个角度提出了应对策略,论述“开放街区”背景下旧集合住宅入口公共空间的改造方式,以期为今后我国旧集合住宅入口公共空间的改造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对未来“开放街区”模式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8-05-01)
孙沐阳[2](2018)在《集合地域:面向弹性地方未来的公共艺术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跨学科的实践案例,探讨了公共艺术作为一种非传统景观形式,在应对由全球化与本土建设之间的脱节而造成的一系列社会与生态问题时所发挥的作用。叁个案例均从自然地理与生态概念入手,通过将社会、文化和经济现象投射到地球的物质空间特征当中,强调了个体与全球大系统之间互为表里的关系。在这些实践中,特定地域的公共艺术作为一种实践工具,提供了意识与功能相调和的多媒介平台,通过场地干预激发了更加广泛的质疑、批判、宣言和行动等。而公共艺术的开放性亦为城市设计及其他众多行业共同探讨如何开拓可持续的地方未来提供了更多可能。(本文来源于《景观设计学》期刊2018年01期)
韩赟聪[3](2017)在《基于当代社会低活力背景下新型集合住宅公共交往空间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受设计规范、面积计算与定价规则的影响,我国主流单元式集合住宅普遍存在交往空间缺失、交往活力低下的问题。本文从公共空间的层次、功能形式、品质和交往对象的熟识程度、相遇频率、接触时间、交往深度着手,对单元式集合住宅的交往空间现状进行分析,并根据影响影响因素归纳出创造新型集合住宅公共交往空间的条件。(本文来源于《建设科技》期刊2017年22期)
翁倩倩[4](2016)在《公共艺术“隐”入城市湿地公园——以西溪国家湿地公园艺术集合村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湿地公园作为城市的绿肺,是一个自然与人工结合的特殊环境空间,它蕴含着城市独有的文化精髓,调节着自然与人工环境的平衡。公共艺术作为媒介,介入这种特定的空间时需因地制宜,除了美化城市湿地环境、装饰景致,还需谨慎协调人、社会、自然叁者之间的关系。在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与老庄美学的影响下,致力制造一个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的环境。公共艺术介入的位置理应退而求其次,不应过分喧宾夺主,它的介入应该浅淡地"隐"入环境,道法自然,为天然而修饰,少些人为的造化。(本文来源于《艺海》期刊2016年05期)
何继新,陈真真[5](2016)在《公共物品供给中的政府与非政府组织“行为集合”分配博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公共物品多中心供给系统中,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的关系和博弈形态研究是公共物品多主体供给体系建设发展关注的焦点。通过对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物品供给中的"行为集合"分配的博弈研究,分析讨论了叁种可能存在的博弈均衡,并深入解析了不同博弈均衡条件下,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参与供给的博弈关系及其对应的不同管理模式。基于均衡状态的演进和公众日益增长的公共物品要求,分别从外部政策环境、政府自我发展思路空间及其支持非政府组织等方面提出制度设计。(本文来源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1期)
邢海龙[6](2015)在《基于公共品博弈的演化集合网络及并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信息科技时代的当下,日常生活与科学研究中很多复杂的关系都能被抽象为复杂网络,从而易于分析研究。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对数据信息的研究和处理都有了巨大的改变,通过对复杂网络的研究,可以对社会真实演化做出相应的推测。传统的网络结构已经不能良好的描述目前网络拓扑的复杂关系,因此本文基于集合网络模型模拟社会中社区化的真实结构。通过对网络的度分布与个体状态分析其个体博弈活动对整个网络的演化影响,并寻找改变演化状态的关键性因素。复杂网络上的演化模拟对数据量以及计算时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大量的并行化技术开始涉足每个领域,已经逐渐成熟的计算机集群技术、快速兴起的异构并行化等都被广泛的使用。基于GPU的异构并行化编程以它独有的优势受到众多研究者的青睐,规整的线程分布、大量的计算单元、完善的指导手册都能帮助我们快速的了解深入这个领域。本文在演化集合网络模型下,基于公共品博弈通过不同的倍增系数改变网络合作者与背叛者的比例以及路径长度和聚类系数模拟现实复杂网络的演化过程。网络模型以集合为出发点引入足够智能的个体,个体拥有独立的思想与行为,每个个体通过对其历史收益的分析采取加入集合、离开集合、模仿邻居策略等行为改变自己的收益,适者生存,不能适应网络演化的个体在不断的退出集合,从而离开网络。通过调节参数模拟最终生成接近真实网络度分布的演化模型,在演化初始阶段本网络模型类似小世界网络度分布呈现泊松分布,随着网络的演化逐渐接近无标度网络呈现幂律特性,在网络后期基本处于稳定状态,整个演化动态模拟了一个网络由初始化到最终稳定状态的过程。在演化过程中通过实验分析发现基于公共品博弈的集合网络模型中个体的博弈状态即合作行为对网络的演化有关键的作用,合作行为能够促使网络拥有较高的聚类系数,促进网络的模块化聚合。个体的个性化行为如加入、退出和模仿都能影响网络的演化:其中加入操作促进网络的聚集以及个体的活动频率;退出操作决定网络的稳定状态;模仿则改变个体的博弈行为。另外,在博弈中的关键参数倍增因子与初始连接数都能决定网络演化的最终状态,一个更有吸引力的集合通常具有较高的倍增因子,在高收益回报的作用下往往能促使合作者抵御一定的背叛侵入行为,并对维持整个网络的合作状态起决定性作用;初始连接数决定了最初网络的联通状态,较高的连接数目会导致网络初始接近全联通,个体之间的通信频率更加频繁,初始时由于收益差较大,使得网络中合作状态变化剧烈。在与传统的演化模型对比下,本文使用基于CUDA的并行化算法,模拟了显示网络演化发展到消亡的过程,也证明了GPU并行化编程在复杂网络领域的优势及发展趋势。在本文中提出的并行化网络演化算法帮助模拟了一个接近真实社交网络的网络模型动态演化过程,验证并行化算法在复杂网络领域的可行性,为真实网络的研究提供一种新的研究方向。(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5-04-01)
戚立[7](2015)在《浅析集合住宅公共空间中自下而上的公共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建成并投入使用五十余年的住区为例,以集合住宅公共空间中自下而上的公共性为研究对象,阐释了其发生方式和意义。(本文来源于《建筑与文化》期刊2015年03期)
钟启恩[8](2013)在《小面积集合住宅内部间及公共空间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首先将研究对象锁定为集合住宅。随着社会发展需要,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如何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让集合住宅更好的适应市场,为人们提供更良好的人居环境,是集合住宅设计中亟待解决的问题。集合住宅的公共空间正是提升其品质的至关重要的因素,是将集合住宅由简单的满足人们最基本需要提升到成为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场所。针对当前中国的国情以及集合住宅的发展现状,针对居住需求的多样性与空间设计现状之间所存在的矛盾,本文讲研究并厘清其具体存在的问题,以便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法。论文主体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提出选题,对研究的目的和意义进行阐述,确定文章的研究内容和方法。第二部分,对国内外集合住宅的设计实验进行案例研究,总结经验,作为学习和参考。第叁部分,对国内集合住宅设计案例研究,并对公共空间进行使用状况评价,发掘和分析中国国情下集合住宅公共空间实际遇到的问题,总结解决问题的方向。第四部分,对小面积集合住宅内部空间的具体设计进行研究。提出小面积集合住宅的设计应首先专注于标准居住模块,并将合适的标准居住模块进行设计组合。(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3-06-01)
左勇华[9](2012)在《集合族交运算的上半连续性和公共元的通有稳定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了全新的集合族空间,讨论了公共元的通有稳定性,得到了闭集族空间上的交运算在Hausdorff拓扑下的上半连续性,从而证明了有关集合族空间上的公共元的通有稳定性.(本文来源于《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2年01期)
滕云,王李管[10](2011)在《城市公共安全应急管理与防御体系的集合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城市公共安全的应急需求以及城市防御体系的构建形式,探讨了当前城市公共安全应急管理的主要研究内容和防御体系的构成,并融合城市公共安全应急管理与防御规划,在整合观和可持续发展观的基础上,提出了城市公共安全防御的设想,构建了城市公共安全防御体系,对城市防灾减灾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安全与环境工程》期刊2011年06期)
公共集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通过跨学科的实践案例,探讨了公共艺术作为一种非传统景观形式,在应对由全球化与本土建设之间的脱节而造成的一系列社会与生态问题时所发挥的作用。叁个案例均从自然地理与生态概念入手,通过将社会、文化和经济现象投射到地球的物质空间特征当中,强调了个体与全球大系统之间互为表里的关系。在这些实践中,特定地域的公共艺术作为一种实践工具,提供了意识与功能相调和的多媒介平台,通过场地干预激发了更加广泛的质疑、批判、宣言和行动等。而公共艺术的开放性亦为城市设计及其他众多行业共同探讨如何开拓可持续的地方未来提供了更多可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公共集合论文参考文献
[1].王华.“开放街区”背景下旧集合住宅入口公共空间改造研究[D].郑州大学.2018
[2].孙沐阳.集合地域:面向弹性地方未来的公共艺术实践[J].景观设计学.2018
[3].韩赟聪.基于当代社会低活力背景下新型集合住宅公共交往空间探索[J].建设科技.2017
[4].翁倩倩.公共艺术“隐”入城市湿地公园——以西溪国家湿地公园艺术集合村为例[J].艺海.2016
[5].何继新,陈真真.公共物品供给中的政府与非政府组织“行为集合”分配博弈研究[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6].邢海龙.基于公共品博弈的演化集合网络及并行研究[D].吉林大学.2015
[7].戚立.浅析集合住宅公共空间中自下而上的公共性[J].建筑与文化.2015
[8].钟启恩.小面积集合住宅内部间及公共空间设计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
[9].左勇华.集合族交运算的上半连续性和公共元的通有稳定性[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
[10].滕云,王李管.城市公共安全应急管理与防御体系的集合性研究[J].安全与环境工程.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