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震体系论文-周连绪,叶爱君

减震体系论文-周连绪,叶爱君

导读:本文包含了减震体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桥梁工程,斜拉桥横向减震体系,振动台试验,钢阻尼器

减震体系论文文献综述

周连绪,叶爱君[1](2019)在《千米级斜拉桥横向减震体系振动台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工程中常采用的斜拉桥横向固定体系会增大桥墩、桥塔及其基础的抗震需求,从而增大斜拉桥在地震作用下的损伤破坏风险。为解决这一问题,以已研发的桥梁新型横向钢阻尼器为减震耗能装置,采用振动台试验方法,研究大跨度斜拉桥横向减震体系在近、远场地震作用下的减震效果。以苏通大桥为背景,设计1/35几何相似比的斜拉桥全桥试验模型,并分别进行横向减震体系和传统的横向固定体系的振动台试验。其中,将钢阻尼器与滑动型球钢支座并联布置于桥墩处、钢阻尼器布置于桥塔处形成横向减震体系。基于试验结果进行减震体系的减震行为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近、远场地震作用下,减震体系均能显着地减小主梁传递给桥墩和桥塔的地震力,其中墩梁、塔梁连接横向传力均减小50%以上,且将主梁位移限制在可接受范围内;减震体系也显着减小了塔身位移、曲率以及墩底曲率需求,其中,塔底截面曲率平均减小了34%,近塔辅助墩墩底曲率平均减小了67%;钢阻尼器拥有饱满的滞回曲线,但其滞回特性与地震输入有关;相对于支座的摩擦耗能,钢阻尼器的耗能能力更显着;在带有速度脉冲的近场地震作用下,钢阻尼器以及支座的位移响应具有明显的脉冲特点。(本文来源于《中国公路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梁雄[2](2019)在《公轨两用大跨度斜拉桥纵向减震体系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公路与跨座式单轨交通两用钢桁梁斜拉桥的合理减震约束体系,以牛田洋大桥为工程背景,利用ANSYS建立有限元模型,并采用时域显式降维迭代法,在考虑纵向活动支座动力特性基础上分析纵向无约束、弹性索、粘滞阻尼器及速度锁定装置等4种减震体系的结构静动响应和粘滞阻尼器4种墩塔处布设方案的减震效果,优化粘滞阻尼器参数;分析跨座式单轨交通列车制动力及行车振动对粘滞阻尼器参数的影响,计算粘滞阻尼器行程。研究表明:无约束体系地震位移响应最大,弹性索体系塔底弯矩最大,速度锁定装置体系位移最小但塔底弯矩较大,粘滞阻尼器体系塔底弯矩最小,位移响应较小,耗能作用最好;仅主塔处设置粘滞阻尼器时减震费效比最高,主塔及辅助墩均设置阻尼器时减震效果最优;当阻尼系数c=3 500~5 000kN·(m/s)~(-α)和速度指数α=0.3~0.5时减震效果较优;大跨径公轨两用钢桁梁斜拉桥可设计合适的支座静摩擦系数抵抗跨座式单轨交通列车的制动力,粘滞阻尼器参数选取可不考虑列车制动的影响;阻尼器速度指数α宜适当取高值,以减少列车过桥时参与工作;粘滞阻尼器行程需按动、静作用分别考虑。(本文来源于《广东公路交通》期刊2019年04期)

刘建文[3](2019)在《高烈度地区黏滞阻尼器在框剪结构体系中的减震设计与抗震性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黏滞阻尼器是一种速度相关型耗能装置,其特点是能在不增加结构刚度的情况下耗散地震能量,从而在不增加结构总体输入能量的情况下减轻主体结构所受的地震力,达到保护主体结构的目的,在8度及以上的高烈度区结构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对于教学楼、医院等重点设防类的建筑,采用黏滞阻尼器进行减震设计是解决此类情况的一种很好的结构解决方案。本文通过设置黏滞阻尼器,提高附加阻尼比,很好地解决了工程抗震设计中的相关问题,并大大提高了结构的抗震安全可靠度。(本文来源于《工程建设》期刊2019年08期)

李哲明,吴从晓,黄青青,吴从永[4](2019)在《装配式混凝土金属消能减震连接体系抗震性能分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装配式混凝土金属消能减震连接体系的抗震性能,对金属消能减震连接体系和普通预制装配式框架进行了数值仿真分析,分析了消能器不同设计参数对该体系抗震性能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金属消能减震连接体系的抗震性能优于普通预制装配式框架,屈服位移有显着提高,较好的延缓了梁端的破坏,对梁端保护作用明显,并且有效的解决了梁端后浇区施工困难的问题;金属消能器腹板高度越小耗能效果越好,但初始刚度及承载力也越小;翼缘板厚度越小消能器越早屈服耗能,但过小的翼缘板厚度会导致耗能能力不足,并且应变过大会导致其与梁柱连接部位被破坏;随着消能器高度的增加,构件跨中弯矩越大,也越早屈服耗能,但过大的消能器高度会导致其弯曲变形严重。(本文来源于《地震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吴忠铁,范萍萍,杜永峰,程选生,高忠虎[5](2019)在《地震波参数对基础隔震体系的减震效果影响研究与试验验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地震波参数对基础隔震体系的动力响应和减震效果影响,选取集集地震中16条地震波作为输入,采用单自由度体系对基础隔震体系进行数值分析,主要分析地震波参数中卓越周期、平均周期、地震动峰值速度与峰值加速度之比和断层距及地震波幅值对其动力响应和减震效果的影响,并进行振动台试验验证。结果表明:地震波参数中卓越周期、平均周期、断层距和地震动峰值速度与峰值加速度之比及地震波幅值对其动力响应和减震效果的影响明显,均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同幅值下地震动峰值速度与峰值加速度之比对其减震效果的影响最显着,可以作为评价基础隔震体系的减震效果的主要指标。远场地震波和普通近场地震波下随地震波幅值的增大减震率增大,达到一定的数值后减震率基本稳定,减震效果较好;脉冲型近场地震波作用下其减震效果最差;试验分析结果与数值分析结果基本一致,表明分析结果的合理性和可靠性。(本文来源于《土木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杨渊[6](2019)在《模块化集装箱建筑减震结构体系性能分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集装箱建筑作为一种预制化程度较高的建筑形式,以及其所具有的特殊建筑美学,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较高的应用热潮和研究热度。这种建筑形式符合我国当前的建筑发展趋势,并且具有较高的应用范围,是装配式建筑中不可忽视的一个发展方向。集装箱建筑的连接节点是保证结构整体性的关键因素,也是当前限制集装箱建筑应用范围的一个重要桎梏。同时现阶段对集装箱建筑抗震性能的研究开展的较少,针对集装箱建筑的抗震设计方法不完备,没有具体的构造措施,不能在进行结构设计时给出具体的指导方案。本文就针对模块化集装箱建筑现阶段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并提出了一种模块化集装箱减震结构体系的设想,提出了一种模块化集装箱减震连接节点。主要的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在当前集装箱建筑常用的节点的基础上,结合减隔震的思想,设计了一种集装箱建筑用的减震连接节点,并针对所提出减震连接节点进行了有限元建模,对比了国外的一种常规连接节点,分析了连接形式的可行性,得到了其基本的抗震性能。在所提出的减震连接节点的基础上,将其放入模块化集装箱建筑中,形成减震结构体系。对常规结构和减震结构两种结构形式进行有限元建模,分别得到常规结构和减震结构的抗震性能,揭示不同结构形式下的性能参数,并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减震结构抗震性能的改善幅度以及减震连接节点的抗震性能。废旧集装箱在用作建筑使用时,都会提前对箱体进行改造,进一步提高箱体本身的结构强度、抗侧刚度等,或者为了满足建筑需要把箱体的侧板进行了开洞处理,甚至去掉整个侧板,因此针对不同的改造措施,对箱体改造后的集装箱建筑进行建模,揭示其减震结构体系和常规结构体系的抗震性能、内力传递途径、减震连接节点与箱体模块单元构件之间协同工作机理等。(本文来源于《广州大学》期刊2019-06-01)

李定斌[7](2019)在《预制装配式混凝土框架金属消能减震连接体系抗震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预制混凝土(简称:PC)框架结构节点连接新技术研发及其力学性能研究一直是学者关注的焦点与研究的重点,通过创新节点连接技术研发具备综合高性能且易于工业化发展的PC结构体系是该领域的关键科学问题。本文梳理了PC框架“湿”节点、“干”节点和无粘结“Post-Tensioned”节点的研究思路及其新进展,提出了装配式结构连接技术研究新思路:用消能减震装置做预制构件间的连接器。并提出预制装配式混凝土框架金属消能减震连接(PCF-MDC)体系。围绕PCF-MDC体系中柱-金属-梁节点的3个关键技术问题开展研究工作,包括:1)金属阻尼器的选择;2)金属阻尼器的设计;3)连接方案开发。为验证技术方案的可行性及PCF-MDC体系的综合性能,首先对金属阻尼器进行减震性能试验,然后对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PCF-MDC节点进行抗震性能试验。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在第2章中,详述PCF-MDC节点技术方案:适用于PCF-MDC体系的狗骨阻尼器和双弯曲板阻尼器;明确金属阻尼器设计目标为实现金属阻尼器先于预制构件屈服,设计原则为金属阻尼器屈服弯矩应低于梁截面受弯承载力;提出采用槽钢和U型锚固组件的可拆卸型连接方案。2、在第3章中,对狗骨和双弯曲板阻尼器进行减震性能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双弯曲板阻尼器为面内受弯破坏,而狗骨阻尼器因面外刚度不足发生弯扭破坏;双弯曲板阻尼器通过改变截面材料分布特征(几何性质)提高面外刚度,进而控制其破坏模式的策略有效;双弯曲板阻尼器可充分利用钢材塑性,承载性能更优更稳定,安全储备更足。3、在第4章中,对“等同现浇”的“湿”连接PC节点(PCF试件)和分别采用第3章中狗骨阻尼器(PCF-DB试件)和双弯曲板阻尼器(PCF-DP试件)的PCF-MDC节点进行抗震性能试验。试验结果表明:PCF-MDC节点的承载力均达到预期设计值;PCF-DP试件的承载性能更优,安全储备更足;PCF-MDC节点预设的由金属阻尼器构成的梁铰耗能机制合理有效,其耗能特性优于PCF节点;连接方案能可靠的传递金属阻尼器与预制构件间的内力。本文研究工作表明,PCF-MDC节点抗震性能优于“等同现浇”的预制装配式混凝土框架节点,且具备“集中损伤”、可拆卸等综合高性能。“用消能减震装置做预制构件间的连接器”的装配式结构连接技术研究新思路可行有效,为装配式结构连接技术研究提供新思路和新方向。(本文来源于《广州大学》期刊2019-06-01)

孙佳,贾栋,王向英,毛立旸,张纪刚[8](2019)在《预制装配式框架结构体系消能减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预制装配式框架结构的优势在于建造速度快、劳动力要求低、结构质量好、经济环保等,更有利于社会的持续健康绿色发展。但这种结构抗震性能比较差,地震时容易造成巨大的安全隐患和经济损失。基于上述预制装配式框架结构节点的抗震性能较差这一特点,文中提出了将多种消能装置,按其不同的消能减震性能特点布置在预制结构的梁柱节点和柱脚节点等薄弱节点,形成一种全新的预制装配式消能减震框架体系,提高预制装配式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本文来源于《低温建筑技术》期刊2019年05期)

杨子旭[9](2019)在《高层平面不规则钢框架支撑体系抗震及减震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平面不规则钢框架结构在许多城市中被建立起来,且我国许多城市都在地震带上,这使得平面不规则钢框架结构极易受到地震的威胁。地震作用下,平面不规则钢框架结构比规则钢框架结构受力复杂,并且容易产生薄弱层而导致结构破坏。国内外的许多专家学者对平面不规则钢框架结构的地震反应研究做了许多相关实验,并且结合相关模拟数据进行研究,研究成果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为了进一步丰富不规则钢框架结构抗震及减震性能的研究成果。本文对某一栋平面不规则钢框架结构在不同支撑下的抗震性能以及罕遇地震下粘滞阻尼器减震性能做了有限的研究。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本文首先概述了地震的危害及钢结构的发展现状,同时对不规则结构和不同支撑体系的研究和发展现状做了介绍。然后对模态分析法、反应谱分析法、时程分析法的抗震理论进行了介绍。(2)本文在不规则结构和钢框架支撑体系的研究和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结合相关工程实际,采用SAP2000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了四种平面不规则钢框架模型:模型1(纯钢框架结构)、模型2(加X形支撑)、模型3(加人字形支撑)、模型4(加八字形支撑)。对四种模型进行模态分析,得到结构自振周期及平扭属性等。进行分析后,得出支撑可以提高结构的刚度(X向和Y向),降低了结构的自振周期,防止了扭转振型的过早出现。同时可以看到,对前叁周期来说,加X形支撑和加人字形支撑相对于加八字形支撑来说,降低周期较明显,也说明加X形支撑和人字形支撑对提高结构刚度较加八字形支撑的明显。(3)对四种模型进行反应谱分析,可得到反应谱分析下X形支撑(中心支撑)对降低最大位移和最大层间位移角的效果和人字形支撑(中心支撑)的效果相近,且八字形支撑(偏心支撑)的效果是最差的。(4)对四种模型进行线性时程分析(多遇地震下),通过对楼层位移、层间位移角、层间剪力、顶层位移、顶层加速度、基底剪力以及基底弯矩的分析,得到在线性时程分析下,中心支撑(X形支撑、人字形支撑)对提高结构的X向和Y向的抗侧刚度要比偏心支撑(八字形支撑)的效果好一些。同时对该结构来说,X形支撑比人字形支撑的效果稍微好一些。(5)对四种模型进行非线性时程分析(罕遇地震下),对结构的X向来说,偏心支撑(八字形支撑)比中心支撑(X形支撑和人字形支撑)降低楼层位移的程度大一些,这体现出了偏心支撑耗能梁段在罕遇地震作用下耗能程度较明显。而对该结构的Y向来说,则结论是相反的。在非线时程分析中,可以将最大层间位移角所在楼层作为薄弱层来考虑,采取相应的抗震及加固措施。(6)为了让结构在罕遇地震下有更高的安全保证,本文选取了一种粘滞阻尼器进行消能减震分析。采用SAP2000软件建立了模型5(在模型1的基础上增加粘滞阻尼器而得到)和模型6(在模型2基础上增加粘滞阻尼器而得到)。对两种模型进行非线性时程分析得到:楼层位移、层间位移角、层间剪力、顶层位移、顶层加速度以及滞回曲线等,并将模型5和模型6分别与前面非线性时程分析的模型1和模型2进行对比,得出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粘滞阻尼器可以消耗一部分地震力,降低楼层位移及最大层间位移角,提高了结构的抗震能力。同时分析滞回曲线的饱满程度,得到粘滞阻尼器耗能能力较好。(本文来源于《安徽建筑大学》期刊2019-05-28)

王冬梅[10](2019)在《粘滞阻尼减震SDOF体系的地震反应分析及设计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粘滞阻尼器凭借其力学性能优势在土木工程界被广泛关注。随着减震装置的不断发展,粘滞阻尼减震体系预计会得到更广泛的推广和应用。基于此,本文围绕粘滞阻尼减震体系时程分析中的若干问题进行了如下方面的研究:(1)首次对粘滞阻尼减震体系的时程分析用地震动强度指标选择进行了研究首先,用SAP2000软件建立了粘滞阻尼减震双线型SDOF体系的计算模型,选取了22条远场地震波作为地震动输入进行时程分析,然后计算分析了粘滞阻尼减震SDOF体系的地震响应与18种地震动强度指标的相关性,提出了计算结构的综合地震响应与地震动强度指标相关性的理论公式。研究表明:在0.1s~0.6s、0.6~2s和2s~6s叁个周期段,结构的综合地震响应分别与地震动的峰值加速度PGA、峰值速度PGV、第一周期谱速度S_v的相关性较高,因此建议在这叁个周期段分别选用PGA、PGV、S_v作为粘滞阻尼减震结构抗震分析用地震动强度指标。(2)开展了结构参数对粘滞阻尼器减震效果的影响的研究以自振周期为0.5s和2s的粘滞阻尼减震双线型SDOF体系为研究对象,选取了13条地震波作为地震动输入,分析了强度折减系数和屈服后刚度比对结构地震响应降低率、阻尼器耗能比及附加阻尼比的影响。研究表明:当主体结构强度折减系数一定时,屈服后刚度比的增大有利于提高加速度响应降低率、速度响应降低率、基底剪力降低率以及粘滞阻尼器的耗能比;位移响应降低率在屈服后刚度比为0时达到最大值;附加阻尼比随屈服后刚度比的降低而增大。当主体结构屈服后刚度比一定时,速度响应降低率、位移响应降低率和基底剪力降低率随强度折减系数的增大呈现先减后增的趋势;加速度响应降低率和阻尼器耗能比随强度折减系数的增大呈下降趋势;强度折减系数的增大有利于增大附加阻尼比。(3)首次系统地分析了地震动特性对附加阻尼比的影响选取了近、远场共98条地震动,对粘滞阻尼减震SDOF体系的附加阻尼比进行计算,分析了附加阻尼比随地震动有效持时、地震动加速度峰值和频谱特性的变化规律,得出以下结论:地震动有效持时对附加阻尼比的影响相对较弱;附加阻尼比随地震动加速度峰值的增大而降低,当地震动加速度峰值由70gal增大到200gal、200gal增大到400gal时,附加阻尼比降低率分别为53.6%、39.4%;附加阻尼比随地震动频谱特性PGV/PGA、PGD/PGA的增大而降低;提出了附加阻尼比与PGV/PGA、PGD/PGA的拟合关系式。(4)提出了粘滞阻尼减震结构的简化设计方法在已有的粘滞阻尼减震结构设计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可以考虑地震动频谱特性的附加阻尼比计算方法。通过算例表明可以利用规范反应谱和本文提出的附加阻尼比拟合公式进行减震设计。利用本文提出的方法可以避免设计过程中粘滞阻尼器设计参数的反复试算,同时验证了第五章提出的计算公式的可靠性。(本文来源于《江苏科技大学》期刊2019-04-24)

减震体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研究公路与跨座式单轨交通两用钢桁梁斜拉桥的合理减震约束体系,以牛田洋大桥为工程背景,利用ANSYS建立有限元模型,并采用时域显式降维迭代法,在考虑纵向活动支座动力特性基础上分析纵向无约束、弹性索、粘滞阻尼器及速度锁定装置等4种减震体系的结构静动响应和粘滞阻尼器4种墩塔处布设方案的减震效果,优化粘滞阻尼器参数;分析跨座式单轨交通列车制动力及行车振动对粘滞阻尼器参数的影响,计算粘滞阻尼器行程。研究表明:无约束体系地震位移响应最大,弹性索体系塔底弯矩最大,速度锁定装置体系位移最小但塔底弯矩较大,粘滞阻尼器体系塔底弯矩最小,位移响应较小,耗能作用最好;仅主塔处设置粘滞阻尼器时减震费效比最高,主塔及辅助墩均设置阻尼器时减震效果最优;当阻尼系数c=3 500~5 000kN·(m/s)~(-α)和速度指数α=0.3~0.5时减震效果较优;大跨径公轨两用钢桁梁斜拉桥可设计合适的支座静摩擦系数抵抗跨座式单轨交通列车的制动力,粘滞阻尼器参数选取可不考虑列车制动的影响;阻尼器速度指数α宜适当取高值,以减少列车过桥时参与工作;粘滞阻尼器行程需按动、静作用分别考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减震体系论文参考文献

[1].周连绪,叶爱君.千米级斜拉桥横向减震体系振动台试验[J].中国公路学报.2019

[2].梁雄.公轨两用大跨度斜拉桥纵向减震体系优化[J].广东公路交通.2019

[3].刘建文.高烈度地区黏滞阻尼器在框剪结构体系中的减震设计与抗震性能分析[J].工程建设.2019

[4].李哲明,吴从晓,黄青青,吴从永.装配式混凝土金属消能减震连接体系抗震性能分析研究[J].地震工程学报.2019

[5].吴忠铁,范萍萍,杜永峰,程选生,高忠虎.地震波参数对基础隔震体系的减震效果影响研究与试验验证[J].土木工程学报.2019

[6].杨渊.模块化集装箱建筑减震结构体系性能分析研究[D].广州大学.2019

[7].李定斌.预制装配式混凝土框架金属消能减震连接体系抗震性能研究[D].广州大学.2019

[8].孙佳,贾栋,王向英,毛立旸,张纪刚.预制装配式框架结构体系消能减震研究[J].低温建筑技术.2019

[9].杨子旭.高层平面不规则钢框架支撑体系抗震及减震分析[D].安徽建筑大学.2019

[10].王冬梅.粘滞阻尼减震SDOF体系的地震反应分析及设计方法研究[D].江苏科技大学.2019

标签:;  ;  ;  ;  

减震体系论文-周连绪,叶爱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