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西七卫论文-杨梅

关西七卫论文-杨梅

导读:本文包含了关西七卫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明代,关西七卫,设置,作用

关西七卫论文文献综述

杨梅[1](2019)在《浅析明代关西七卫及其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关西七卫是明朝初期对西北边疆地区实行有效统治而创设的一种地方管理模式,也是实行羁縻制度的重要体现。文章就明代关西七卫的设置及其作用进行初步研究。(本文来源于《文物鉴定与鉴赏》期刊2019年16期)

刘爽[2](2019)在《明中期关西七卫政策研究(1465-1521)》一文中研究指出关西七卫地处草原与中原的过渡地带,是与中原联系较为紧密的西域地区。明朝关西七卫政策整体呈现由严到松、由重视到放弃的变化过程,而成化、弘治、正德叁朝既是明代承上启下的重要时期,也是明朝关西七卫政策转变的关键时期。关西七卫于永乐朝建置完备。在朱元璋和朱棣的政治设想中,关西七卫是明廷西北边疆的藩篱,是与北虏发生战祸的缓冲地带,因而比较重视明廷与关西七卫的交流。成化、弘治、正德时期遵循前朝治边思想,采取刚柔并济、以夷制夷的大政方针。但是,这一时期土鲁番迅速崛起,以强硬姿态向明廷证明其强悍的实力,关西七卫在其领土扩张中被逐一瓦解,以致明廷被迫放弃嘉峪关以西领土。成化、弘治、正德叁朝自身实力较明初有所下降,丧失了开国初期的大国自信,威严逐渐不再,因此总体上对于关西七卫态度是消极的。当哈密出现危机时,正值成化帝怠政,明廷并未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弘治朝素有“弘治中兴”之称,在这一背景下对于此地的经营是这叁朝中一抹亮色。正德朝皇帝的昏庸、大臣们的举措失当导致了震惊朝野的“甘肃之变”,而且通过哈密回回都督写亦虎仙这一小人物可以看出明廷在派遣使臣制度设计上的缺陷。最为关键的是这叁朝在对于关西七卫的管控中,并没有意识到建衙设官、驻兵的重要性,依旧保留着“夷夏大防”的思想。最终导致明廷被迫放弃嘉峪关以西,同时也意味着关西七卫政策以失败告终。(本文来源于《辽宁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王文元[3](2009)在《鲜为人知的明朝关西七卫》一文中研究指出关西七卫,又称“西北七卫”和“蒙古七卫”(因七卫首领皆为蒙古贵族),先后有安定、阿端、曲先、罕东、沙州、赤斤蒙古、哈密七卫,后沙州卫内迁,在其故地又设罕东左卫。其中安定、阿端、曲先、罕东、罕东左卫归西宁卫管辖,沙州卫、赤斤蒙古卫和哈密卫归肃州卫管辖。诸卫(本文来源于《西部时报》期刊2009-12-15)

程利英[4](2006)在《明代关西七卫作用浅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维护西陲的安宁,明政府在嘉峪关以西设立了安定、阿端、曲先、罕东、沙州、赤斤蒙古、哈密等七个卫所。关西七卫的设立,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作用和影响。(本文来源于《贵州民族研究》期刊2006年04期)

程利英[5](2006)在《明代关西七卫探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维护西陲的安宁,明政府在嘉峪关以西设立了安定、阿端等七个卫所,史称关西七卫。关西七卫的设立,与元朝中期以来察合台后王集团在河西西部至畏兀儿之地的活动有着密切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元代西北历史的影响,充分考虑到了东部察合台后王集团在当地的势力,基本以察合台后王集团的分布为根据,早期七卫首领主要由察合台系诸王担任。元明二代,以出伯家族、安定王家族为首的察合台后王集团一直在发挥着防御西域各个地面和维护河西安宁的作用。结合元朝西北历史特点和民族源流去探讨明代的关西七卫,有助于我们真正弄清七卫的来龙去脉及明朝政府经略西北的思路。(本文来源于《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期刊2006年04期)

程利英[6](2005)在《明代关西七卫内迁去向和内迁人数探》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多种原因,明政府在嘉峪关外设立的七个卫所相继内迁,失去了拱卫西北边疆的作用。在内迁诸卫中,安定、阿端、曲先、罕东无内迁人数统计,沙州卫、赤斤蒙古卫、哈密卫和罕东左卫有内迁人数统计。本文据《明史》、《殊域周咨录》和《边政考》等史料,对明代关西七卫内迁去向和内迁人数进行了探讨。(本文来源于《贵州民族研究》期刊2005年04期)

程利英[7](2005)在《明代关西七卫与西番诸卫》一文中研究指出明朝的西北边防体制包括西域、河湟两个方向,在西域设立关西七卫,在河湟地区设立西番诸卫,是体制不同的两类卫所,同时,这两类卫所在维护西北边陲方面也发挥了不同的作用。(本文来源于《西藏研究》期刊2005年03期)

程利英[8](2004)在《明代西北边疆政策与关西七卫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关西七卫,指明朝在嘉峪关外设置的安定、阿端、曲先、罕东、沙州、赤斤蒙古、哈密等七个卫所。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传世典籍,从民族学、宗教学、历史学、地理学角度入手,分四个部分,对明代西北边疆政策与关西七卫作了较系统的考察与研究。 第一部分:简述近二十余年来明代西北边疆政策与关西七卫的研究现状及本文写作缘起。 第二部分:探讨了明代的西北边疆形势、边疆政策特点及关西七卫设立的原因、经过。认为:正是明代特殊的西北边疆形势,才使明政府采取了特殊的边疆政策——设置关西七卫。 第叁部分:探讨了关西七卫的历史演变过程与关西七卫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认为七卫的设立有利有弊,利大于弊。 第四部分:探讨了关西七卫与裕固族形成的关系。认为:关西七卫的东迁,是裕固族形成的重要标志。(本文来源于《西北师范大学》期刊2004-05-01)

高自厚[9](1986)在《明代的关西七卫及其东迁》一文中研究指出明代于嘉峪关外设置安定、阿端、曲先、罕东、沙州、罕东左、赤斤七卫,以安西部边疆。由于明、清时期的史料对关西七卫,特别对安定、阿端、曲先、罕东四卫的方位记载不详,本世纪以来,国内外研究关西诸卫的各家,分歧很大。有的力主西域说,认为四卫在今新疆,有的力主西宁说,认为四卫在西宁周围。争论的各家都广证博引,各有充分的史料作根据。另有一类文章,有意回避争论,沿用《明史》的“西宁西北”、“甘州西南”、“嘉峪关西南”之说。这种说法虽然比较稳妥,但是,伸缩性很大,诸(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学报》期刊1986年01期)

关西七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关西七卫地处草原与中原的过渡地带,是与中原联系较为紧密的西域地区。明朝关西七卫政策整体呈现由严到松、由重视到放弃的变化过程,而成化、弘治、正德叁朝既是明代承上启下的重要时期,也是明朝关西七卫政策转变的关键时期。关西七卫于永乐朝建置完备。在朱元璋和朱棣的政治设想中,关西七卫是明廷西北边疆的藩篱,是与北虏发生战祸的缓冲地带,因而比较重视明廷与关西七卫的交流。成化、弘治、正德时期遵循前朝治边思想,采取刚柔并济、以夷制夷的大政方针。但是,这一时期土鲁番迅速崛起,以强硬姿态向明廷证明其强悍的实力,关西七卫在其领土扩张中被逐一瓦解,以致明廷被迫放弃嘉峪关以西领土。成化、弘治、正德叁朝自身实力较明初有所下降,丧失了开国初期的大国自信,威严逐渐不再,因此总体上对于关西七卫态度是消极的。当哈密出现危机时,正值成化帝怠政,明廷并未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弘治朝素有“弘治中兴”之称,在这一背景下对于此地的经营是这叁朝中一抹亮色。正德朝皇帝的昏庸、大臣们的举措失当导致了震惊朝野的“甘肃之变”,而且通过哈密回回都督写亦虎仙这一小人物可以看出明廷在派遣使臣制度设计上的缺陷。最为关键的是这叁朝在对于关西七卫的管控中,并没有意识到建衙设官、驻兵的重要性,依旧保留着“夷夏大防”的思想。最终导致明廷被迫放弃嘉峪关以西,同时也意味着关西七卫政策以失败告终。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关西七卫论文参考文献

[1].杨梅.浅析明代关西七卫及其作用[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

[2].刘爽.明中期关西七卫政策研究(1465-1521)[D].辽宁师范大学.2019

[3].王文元.鲜为人知的明朝关西七卫[N].西部时报.2009

[4].程利英.明代关西七卫作用浅析[J].贵州民族研究.2006

[5].程利英.明代关西七卫探源[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6

[6].程利英.明代关西七卫内迁去向和内迁人数探[J].贵州民族研究.2005

[7].程利英.明代关西七卫与西番诸卫[J].西藏研究.2005

[8].程利英.明代西北边疆政策与关西七卫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4

[9].高自厚.明代的关西七卫及其东迁[J].兰州大学学报.1986

标签:;  ;  ;  ;  

关西七卫论文-杨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