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职业译员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英汉同传,停顿频次,职业译员,口译认知
职业译员论文文献综述
齐涛云[1](2019)在《从停顿频次特征看职业译员英汉同传的认知过程——基于小型双模态口译语料库的个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深入考察和分析作为口译中常见的副语言形式之一的停顿现象,对口译实践和教学都有积极的借鉴意义。本文研究了职业译员英汉同传的停顿频次特征及其认知过程。研究选取VOA(美国之音)职业译员对美国总统特朗普就职演讲的现场英汉同传为个案语料,建立了小型双语双模态平行语料库。使用SPSS社会学统计软件将原文与译文中停顿频次加以比较并进行卡方检验,结果显示,译文中的停顿频次要超过原文,p<0.05,差异具有显着性。进一步分析发现,英汉同传译文停顿相比原文增加存在五种操作模式:(1)严密语言结构的松散化;(2)长信息结构的切分;(3)译文的分批次产出;(4)与副语言特征的共现;(5)逻辑衔接词的明晰化。研究者借助认知语用学的关联理论分析了这五种操作模式的认知过程,并藉此对个案中译文停顿频次增加这一特征产生的合理性进行了解释。(本文来源于《外语与外语教学》期刊2019年05期)
程斯露[2](2019)在《基于释意理论对学生和职业译员同传过程中脱离源语技巧应用的对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本实践报告中,作者收集了两位MTI学生在模拟会议口译实践中的录音以及两位专业口译员的录音,分别对“意群”或“翻译单位”(吉尔,1984)的变化和分布进行相关分析,然后基于释意理论从四个方面评估口译输出:保真度、准确度、延迟性和语言包装。在定量和定性分析的基础上,作者认为存在一种优化的意群分布模型,可以保证最平滑的信息流,最准确的信息传递和最大的意群负荷。作者研究发现,“脱离原语”技巧对提高同声传译输出方面有着显着的积极影响,并且专业译员对该技巧的使用频率以及准确度远远高于学生译员。同时,作者发现,通过专业培训,译者可以改善口译过程并提高专业水平。另外作者发现,奈达有关“译者乃天生”的论断并非正确。虽然确实存在一些天才或自学成才的翻译,但大多数需要“基于口译过程”的训练才能成为专业口译员。这种基于同传口译过程的案例分析将为MTI实践和教学提供新的前景,以帮助学生达到最佳的口译训练效果。(本文来源于《外交学院》期刊2019-05-01)
吴静怡[3](2019)在《汉英交替传译中的范化现象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十多年的理论阐述和实验研究过程中,语料库研究已经发展成为一种新的研究范式。语料库翻译学的出现使得翻译共性(Translation Universals)研究得到翻译学领域的广泛关注。翻译共性包括简化(Simplification)、显化(Explicitation)、范化(Normalization)等方面。多数研究者以简化和显化为主要研究方向,与范化相关的研究较少。除此之外,翻译范化研究大多集中在笔译研究,口译相关研究不多。为验证翻译范化假设,对口译行为有更深刻的认识,本研究基于自建小型平行语料库,借助现代语料库翻译学的研究工具和研究方法,结合翻译共性理论,探讨职业译员与学生译员在进行汉英交替传译过程中出现的词汇范化现象,分析两者间的异同及其成因。本研究拟提出以下假设:1)汉英交替传译的过程中存在范化现象;2)学生译员与职业译员交替传译过程中范化的表现形式和出现频率存在差异;3)职业译员与学生译员交替传译词汇范化的动因有所不同。本研究拟构建“李克强总理会语料库(CLDSI)”。该语料库由叁个子语料库组成,分别是:李克强总理答问原文(COTLKD);职业译员译文(CPI);英语口译专业学生译文(CNI)。本研究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简要介绍研究概况。第二部分为理论框架,具体分析翻译普遍性研究、范化的内涵、范化与笔译研究和口译研究的关系,旨在理清前人研究,分析目前研究趋势。第叁部分介绍方法论,详细叙述语料库构成、建库步骤及语料库分析软件。第四部分以口译副语言特征,名词化现象,被动语态为研究参数,探讨职业译员与学生译员在口译范化上的异同。第五部分总结主要结果及其理论与方法论意义,分析交替传译过程中范化现象的成因,旨在为译员实际操作提供有益的建议。本研究发现,汉英交替传译的过程中存在范化现象,职业译员交替传译范化现象的表现形式及频率多于学生译员,两者动因各有差异,学生译员的语言能力、实战经验、心理承受力与职业译员比较相对较弱,范化现象的产生来源于以上因素的限制,而职业译员则能够有意识地将范化做为一种翻译技巧,让译文更贴近目标语的表达习惯,满足口译目的。本研究对口译中的范化现象展开实证研究,有助于揭示翻译范化的本质,把握交替传译的规律,为口译实践提供一定指导。但正如其他基于语料库的研究,本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包括语料库规模较小,语料标注需要进一步加深等。后续的深入研究可注意方法的完善,语料库结构的合理化,标注精细化等,以提高研究结果的可靠性。(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王岚[4](2019)在《英汉网络直播同传中的信息偏移现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旨在探究英汉同传中存在的信息偏移现象,借助吉尔的同传精力分配模式来分析2017苹果秋季发布会四位译员的直播同传。国内外学者都研究过偏移的不同方面,但本文尝试描述英汉直播同传中出现的信息偏移类型并解释每一类偏移出现的原因。通过仔细观察真实场景语料,本研究旨在回答以下叁个问题:1)英汉直播同传中存在哪几类信息偏移现象?2)英汉直播同传中每类信息偏移出现的频率如何?3)英汉直播同传中每类信息偏移出现的可能原因是什么?本研究采用描述性翻译研究方法,通过文本间对比分析法来回答第一个和第叁个问题,同时运用定量分析法回答第二个问题。本研究采用的分析框架是基于王斌华提出的决定口译行为及译员表现的主要变量和吉尔的同传精力分配模式,主要结论如下:1)增加、省略、替代和概括是英汉直播同传中出现的主要信息偏移类型;2)在四种类型中,省略出现的频次最高然而概括出现的频次最低,增加紧随其后;3)受英汉两种语言的局限,再当译员听力与理解、短期记忆和输出精力受到挑战时,会通过采取信息偏移的手段来化解精力分配不平衡的情况。(本文来源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期刊2019-03-15)
王璐[5](2018)在《口译认知心理对口译质量的影响——职业译员与学生译员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认知心理学中自我图式理论、心流理论为理论基础,运用问卷调查及半结构访谈的混合式实证研究方法,辅之以结构方程模型进行数据分析,对职业译员与学生译员的口译认知心理差异进行探究。研究结果显示,口译认知与情感评估显着负向影响口译焦虑形成,口译行为评估对口译焦虑有显着正向影响;口译焦虑显着负向影响译员的口译心流与口译质量;口译心流显着正向影响口译质量,且作为口译焦虑与口译质量间的完全中介变量;口译认知评估对口译焦虑、口译焦虑透过口译心流对口译质量产生的间接效果于学生的负向影响显着高于职业译员。(本文来源于《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5期)
陈琳[6](2018)在《我国口译市场职业译员与学生译员职业伦理现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一直以来,人们对口译研究的重点都是口译技能。但面对口译市场越来越高的要求和社会大众越来越多的关注,口译员除了提高口译技能之外,还要提高自身职业伦理素质。本研究通过大量文献阅读,了解目前在口译职业伦理领域的研究成果。以问卷的方式,调查了我国部分高校口译专业的学生和市场上的职业译员,分析这两类人群对职业伦理的认识。问卷的设计主要基于切斯特曼的五种翻译伦理模式,即再现、服务、交际、规范和承诺,此外还参考了各个国际翻译组织、机构制定的译员职业伦理准则,设置了若干伦理困境的情景。本研究发现,我国目前进入市场的口译员大多数都能遵守职业伦理,且职业译员比学生译员更注重交际、服务和责任。但目前仍存在一些职业伦理问题,比如译员在工作时无法做到公平公正;不合理报价,影响市场秩序等等。本研究还发现,我国缺乏专门的翻译职业伦理课程,而在翻译资格考试中也没有这项内容。同时,译员服务意识发生了改变,对客户也提出了要求,因此我国迫切需要一份能从译员和客户双方出发的职业伦理标准,让译员和客户处在一个平等的位置上,相互约束,相互尊重。(本文来源于《北京外国语大学》期刊2018-06-10)
王娅宁[7](2018)在《职业译员与学生译员在英汉同传中顺句驱动策略应用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顺句驱动是同传中应用最广泛的策略之一,译员对顺句驱动策略的有效利用能够减轻记忆压力,集中精力处理源源不断的信息,从而保证译文的准确和连贯。学生译员由于经验和能力不足,在顺句驱动策略的使用上与职业译员有一定差别,但却鲜有学者通过实验的方法对比英汉同传中职业译员和学生译员使用顺句驱动策略的差异。本论文以Daniel Gile的认知负荷模型为理论框架开展实证研究,分析英汉同传中职业译员和学生译员在使用顺句驱动策略上的差异。本研究中的实验部分选取了达沃斯论坛的职业译员和英语口译专业的研究生作为实验对象,通过口译任务的实验手段,调查实验对象使用顺句驱动的频率与译文质量和准确性之间的关系,以便更有针对性地为学生译员今后的实践和学习提供指导。本文研究得出的结论是:第一,职业译员与学生译员都会频繁地使用顺句驱动策略,但使用频率会有所不同,经过实验证明,职业译员使用的频率更为频繁;第二,在英汉同传中,顺句驱动与译文信息完整度和准确度呈正相关的关系,译员使用顺句驱动越频繁,译文信息完整度和准确度越高;第叁,适当的增补和转换策略能够弥补断句对原文割裂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北京外国语大学》期刊2018-05-30)
欧阳翎[8](2018)在《职业译员和口译学员汉英交替传译中语篇连贯的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篇章语言学是上世纪60年代兴起的年轻学科,作为语言学的重要分支,篇章语言学将语言研究的重点从词和句的层面,向篇章层面进行转变。连贯是篇章中永远无法绕开的话题。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连贯进行研究,但目前还未达成统一。中国学者张德禄在韩礼德,哈桑,胡壮麟等学者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影响连贯的因素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内部因素指各语言要素之间的形式连接,外部因素强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无论是内部因素还是外部因素,对语篇的连贯都具有重要作用。交替传译过程中,译员的产出有时候意义模糊,缺乏逻辑,文化要素等无法很好传达,导致译语的不连贯。连贯是篇章语言学的重要概念,同时也是语篇语言学与翻译研究联系最为紧密的一部分。连贯是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热点,但将连贯与口译结合的研究相对匮乏。将连贯这个篇章语言学的重要概念应用到口译研究,能丰富该学科的发展。本论文以张德禄的连贯理论为基础,对比研究汉英交替传译中学生译员和职业译员的译语连贯性,并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通过实证研究,论文最后对学生译员提出加强译语连贯性的建议。(本文来源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期刊2018-05-15)
蒋霞,曾路[9](2017)在《以社会建构主义理念培养职业译员——夏威夷大学应用翻译课取益》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MTI研究生培养存在实践性不强和与市场脱节的问题,借鉴美国夏威夷大学应用翻译课的教学模式和社会建构主义教学思想,本文提出了利用普通课堂培养面向市场的职业译员的途径。该课堂贯穿两大原则:真实的职业化实践活动与学生全方位参与的学习环境。前者要求教师构建真实的翻译职场环境:不同难度的真实翻译文本、没有参考答案和老师提示、重视计算机技术的翻译过程、严格的格式要求以及市场形成的翻译标准。后者规定课堂组织形式以学习者为中心,所需知识和能力的构建主要通过学生自身反复修改、讨论和合作实现。通过分析夏威夷大学应用翻译课堂的具体实例,可以发现:与传统课堂相比,该课堂的所有参与者互动更加充分,能更全面地培养学生的译者能力和职业自信,在教学材料、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作业反馈等诸方面都可为我国MTI课堂教学提供可操作的借鉴。(本文来源于《上海翻译》期刊2017年04期)
刘梅影[10](2017)在《汉英交替传译中的不自然停顿》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汉英交替传译中的不自然停顿。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论文就汉英交传中停顿的特点、原因以及职业译员和学生译员在停顿方面的差异提出两个研究问题。第一,汉英交替传译中停顿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第二,学生译员和职业译员在停顿上的区别有哪些?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本论文采用了以下研究方法:1)实验法:受试译员对一段演讲录音进行汉英交传,之后对其中的不自然停顿的类型、时长、句法位置进行标注。2)立即回溯法:受试译员边听录音,边回忆不自然停顿的原因。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不自然停顿的主要原因是寻找目的语表达和对梳理目的语句子结构。2)职业译员与学生译员相比,不自然停顿的频率更低,时长更短;职业译员的不自然停顿的位置更倾向于句子前和分句前;虽然职业译员与学生译员在不自然停顿的原因上是一致的,但职业译员由于寻找目的语表达和分析笔记而造成的不自然停顿明显比学生译员少。(本文来源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期刊2017-05-31)
职业译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本实践报告中,作者收集了两位MTI学生在模拟会议口译实践中的录音以及两位专业口译员的录音,分别对“意群”或“翻译单位”(吉尔,1984)的变化和分布进行相关分析,然后基于释意理论从四个方面评估口译输出:保真度、准确度、延迟性和语言包装。在定量和定性分析的基础上,作者认为存在一种优化的意群分布模型,可以保证最平滑的信息流,最准确的信息传递和最大的意群负荷。作者研究发现,“脱离原语”技巧对提高同声传译输出方面有着显着的积极影响,并且专业译员对该技巧的使用频率以及准确度远远高于学生译员。同时,作者发现,通过专业培训,译者可以改善口译过程并提高专业水平。另外作者发现,奈达有关“译者乃天生”的论断并非正确。虽然确实存在一些天才或自学成才的翻译,但大多数需要“基于口译过程”的训练才能成为专业口译员。这种基于同传口译过程的案例分析将为MTI实践和教学提供新的前景,以帮助学生达到最佳的口译训练效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职业译员论文参考文献
[1].齐涛云.从停顿频次特征看职业译员英汉同传的认知过程——基于小型双模态口译语料库的个案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9
[2].程斯露.基于释意理论对学生和职业译员同传过程中脱离源语技巧应用的对比分析[D].外交学院.2019
[3].吴静怡.汉英交替传译中的范化现象考察[D].华中师范大学.2019
[4].王岚.英汉网络直播同传中的信息偏移现象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9
[5].王璐.口译认知心理对口译质量的影响——职业译员与学生译员对比研究[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
[6].陈琳.我国口译市场职业译员与学生译员职业伦理现状研究[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8
[7].王娅宁.职业译员与学生译员在英汉同传中顺句驱动策略应用对比研究[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8
[8].欧阳翎.职业译员和口译学员汉英交替传译中语篇连贯的对比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8
[9].蒋霞,曾路.以社会建构主义理念培养职业译员——夏威夷大学应用翻译课取益[J].上海翻译.2017
[10].刘梅影.汉英交替传译中的不自然停顿[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