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念愿望推理论文-王雯,刘希平,朱莉琪

信念愿望推理论文-王雯,刘希平,朱莉琪

导读:本文包含了信念愿望推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心理理论,ToMM-SP,回避型错误信念任务,双抑制模型

信念愿望推理论文文献综述

王雯,刘希平,朱莉琪[1](2013)在《信念-愿望推理中的抑制加工》一文中研究指出在Leslie的心理理论机制选择加工模型(ToMM-SP)理论的基础上,本研究验证Leslie提出的两个抑制控制模型,并探讨信念-愿望推理任务中抑制是如何加工的。采用叁位置双重抑制任务,对216名46岁儿童实施两个实验。分别考察心理定势及叁个位置公平性这两个因素对儿童选择偏好的影响。结果表明,消除了这两个因素的影响后,儿童的表现符合返回抑制模型的假说,即儿童在回避愿望的错误信念任务中的抑制加工是系列的。(本文来源于《心理科学》期刊2013年03期)

邵智,张婷,姚莉,陶红梅[2](2013)在《孤独症儿童与正常发展儿童愿望-信念推理能力的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孤独症儿童的愿望-信念推理能力发展,及与正常儿童的差异,为进一步干预提供依据。【方法】测试智龄为3~5岁的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n=18)愿望与信念理解能力,并与正常发展儿童(n=18)做比较。两组儿童在智龄和性别上一一匹配。【结果】结果显示孤独症儿童和正常儿童在区分愿望任务中的表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孤独症儿童在理解区分信念和错误信念任务的成绩显着低于正常儿童(P<0.05)。【结论】孤独症儿童能够理解愿望,但在理解信念方面却存在困难。(本文来源于《中国儿童保健杂志》期刊2013年04期)

贺颖[3](2012)在《儿童错误信念与信念—愿望推理任务中的知识偏差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30年来,国内外发展心理学界对心理理论(theory of mind,简称TOM)发展的相关研究一直高度关注。其中对儿童错误信念任务的研究众多,针对4岁儿童不能通过经典错误信念任务这一现象,研究者先后提出了“概念因素变化观”和“表现因素变化观”两种不同的解释。2004年,Birch和Bloom提出“知识偏差”这一概念,他们认为“知识偏差”是3岁儿童不能通过错误信念任务的一个原因,年幼儿童在经典错误信念任务上的困难是因为存在知识偏差的影响。这一研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开始从一个新的视角对儿童心理理论进行研究。本研究针对传统错误信念实验任务的缺陷,设计了叁地点与多内容实验任务来考察错误信念中知识偏差的存在性及其儿童信念—愿望推理的发展特点。研究分为两个部分:研究一:探讨儿童错误信念任务推理中的知识偏差及其所支持的发展观点。沿着Birch和Bloom提出的叁地点研究思路,自行设计了叁地点、多内容实验任务,对72名3—5岁儿童进行心理理论的分析研究,其研究结果表明:(1)儿童错误信念推理任务中知识偏差客观存在。(2)当错误信念任务排除了知识偏差时,大部分3岁儿童也能较好地通过错误信念推理任务,获得心理理论。(3)错误信念任务的通过情况与被试的性别无关。即无论男女被试在通过错误信念任务上没有达到显着的差异。(4)3—5岁儿童在完成叁地点、多内容任务,即排除了知识偏差的错误信念任务时,差异不显着,并非质的飞跃,支持“表现因素变化观”。研究二:在研究一证明知识偏差存在的前提下,在借鉴Leslie等人提出的四类信念—愿望实验材料的同时,排除材料的知识偏差,重新考察儿童在四类信念—愿望推理任务上的发展特点以及信念概念和愿望概念的获得顺序,其研究结果表明:(1)5岁儿童基本能够通过错误信念接近愿望任务,且有超过半数的人能够顺利通过错误信念回避愿望任务。(2)儿童完成四类信念—愿望推理任务由易到难的顺序大致是:真实信念接近愿望,真实信念回避愿望与错误信念接近愿望发展趋于同步,错误信念回避愿望。(3)儿童普遍在想法问题上的表现要优于行为问题上的表现。儿童能够客观地推理他人的信念—愿望,但当要求被试进一步预测他人的行为时,则需要使用更多的认知资源。(4)儿童信念概念的获得得以提前,与愿望概念的获得趋于同步。(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2-05-29)

贺颖,江琦[4](2012)在《儿童错误信念与信念——愿望推理任务中的知识偏差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一、问题提出较小年龄的儿童在对心理状态进行推理的时候会出现困难。如在经典的错误信念任务——Sally-Ann任务中,成人和4岁以上的儿童能够理解Sally的错误信念,但4岁以下的儿童不能通过这个任务,他们倾向于根据物体当前的位置来回答。针对4岁儿童不能通过经典错误信念任务这一现象,研究者先后提出了"概念因素变化观"和"表现因素变化观"两种不同的解释。(本文来源于《贵州教育》期刊2012年05期)

蒋柯[5](2012)在《理性的升华与情感的回归 评倪伟的《儿童信念—愿望推理》》一文中研究指出"鸿蒙天地间,儿童的成长美得如花绽放。作为一名母亲,陪伴女儿成长,观察她在不同时期的点滴变化,常让我不禁惊喜地感慨,儿童体内所蕴藏着的发展潜能是如此之大!作为一名心理学研究者,走近那些可爱的儿童,探索他们身心发展的奥秘,更让我不得不为儿童心灵世界的美妙与神奇而深深折服。"在倪伟博士的新书《儿童信念—愿望推理》(2010年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后(本文来源于《心理研究》期刊2012年01期)

邵智,张婷,姚莉,陶红梅[6](2011)在《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与正常发展儿童愿望-信念推理能力的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我国孤独症儿童愿望理解和信念推理能力的状况,并将其与正常儿童相比较。为孤独症儿童心理理论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研究对象分为两组,孤独症儿童组和正常儿童组。孤独症儿童组:18名(男=16,女=2),年龄从4~11岁,平均年龄为7岁11月(SD=2岁1月),PEP智力测验所得智龄为3岁到5岁4月,平均智龄为4岁2月(SD=10月)。正常儿童组:3~5岁10月正常发展儿童18名,平均年龄为4岁2月(SD=10月),他们的性别、智龄与孤独症儿童一一匹配。年龄在4岁以下的儿童按其实际年龄与孤独症儿童的智龄配对,这些儿童据老师和家长反映都属于正常发展,无智力迟滞。4岁以上正常儿童的数据来自以往研究数据库。给全体被试在一安静房间内依次施测区分愿望任务、区分信念任务、意外内容、意外地点任务。结果:独立样本t检验显示孤独症儿童和正常儿童在区分愿望任务上的成绩差异不显着,t(34)=.41(p>.05);孤独症儿童在区分信念和错误信念任务上的平均成绩都很低,且均显着的低于正常儿童,t(34)=2.50(p<.05),t(34)=1.41(p<.05)。结论:研究结果显示智龄在3~5岁的孤独症儿童能够理解愿望,并根据愿望推测行为;而他们在理解区分信念和错误信念方面却存在问题,与相同智龄的正常儿童相比明显滞后。在临床康复训练时,应该针对孤独症儿童心理理论自身发展的特点,从愿望理解方面着手,训练儿童区分自己和他人的愿望,了解愿望-情绪-行为之间的关系,并以此为基础训练儿童对信念的理解。(本文来源于《国际发育与疾病高峰论坛暨第六届儿童保健高层论坛、重庆市儿科年会论文汇编》期刊2011-10-01)

刘希平,刘娜[7](2010)在《成功的信念-愿望推理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介绍了模块论的最新进展——成功的信念-愿望推理机制(ToMM-Sp)。ToMM-SP结合信息加工理论阐述心理理论的内部加工机制,提出双抑制和返回抑制两类抑制控制模型。本文综述了ToMM-SP的理论假设及各类实验研究,并针对其不足指出了要确定心理理论的内部加工过程尚需解决的问题。(本文来源于《心理科学》期刊2010年05期)

刘娟,李红[8](2010)在《5~8岁儿童二级信念-愿望推理能力的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该研究依据信念(正确-错误)和愿望(接近-回避)对儿童的二级信念-愿望推理能力进行了细分,并据此设计了四个二级信念-愿望任务,探讨了480名5~8岁儿童在四个任务上的表现。结果发现,对儿童而言,不同的二级信念-愿望任务的难度不同,由易到难的顺序依次为:二级真实信念接近愿望、二级错误信念接近愿望、二级真实信念回避愿望、二级错误信念回避愿望。(本文来源于《心理发展与教育》期刊2010年03期)

倪伟,熊哲宏[9](2009)在《儿童信念─愿望推理的研究:争鸣与展望》一文中研究指出儿童的信念─愿望推理是心理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多年来,研究者对儿童信念─愿望推理的发展特征及其心理机制进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富有意义的结论。但迄今为止仍有许多问题存在争议,如:儿童究竟何时开始具有信念─愿望推理的能力?儿童在错误信念任务上从不正确到正确反应的转换机制是什么?儿童如何进行信念─愿望推理的加工?该文回顾与探讨了上述存在争鸣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对该领域未来研究方向做了展望。(本文来源于《心理学探新》期刊2009年06期)

倪伟[10](2008)在《儿童信念—愿望推理的心理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儿童心理理论的研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展心理学的一个热点领域。如果儿童能够把他人理解为拥有愿望、信念和对世界具有独立的解释,并且认识到他人的行为是以上述心理状态为基础的,那么他就拥有了“心理理论”。因此,信念和愿望作为预测他人行为的两种重要的心理状态,被大多数研究者看作是心理理论研究的核心概念,儿童信念—愿望推理的发展特点与心理机制也就成为心理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本论文首先对30年来发展心理学有关儿童心理理论和信念—愿望推理研究的主要研究成果与理论观点等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文献综述,从中可以看出,先前关于儿童信念—愿望推理的研究中侧重描述性研究及其与其他相关能力之间关系的研究,对心理机制的研究相对较少。因而,本论文重点分析总结了与心理机制相关的研究成果与存在的争议,包括儿童何时开始具备信念—愿望推理的能力,如何解释儿童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显着变化(概念变化因素和表现变化因素的解释),以及儿童如何进行信念—愿望推理(主要是ToMM-SP模型)。鉴于国内研究尚缺乏围绕儿童信念—愿望推理的心理机制所进行的系统实验研究,因而,本论文的实验部分,以我国儿童为被试,使用任务分析的方法,对儿童信念—愿望推理的心理机制进行了系统研究,运用四个系列实验分别探讨了儿童信念—愿望推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发展变化机制、任务表现机制以及儿童进行信念—愿望推理的加工机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随着年龄增长,3—5岁儿童在信念—愿望推理任务上的表现逐渐增强,但不存在显着的性别差异。在标准错误信念任务与部分真实信念任务条件下,4岁儿童开始表现出信念—愿望推理能力,5岁儿童能稳定地通过实验任务,儿童在这两个任务上的表现呈现出类似的发展态势。2.任务操作会显着影响儿童在错误信念任务中的表现,儿童在不同错误信念任务中的表现存在显着差异:儿童在“先找”错误信念任务、“对比”错误信念任务与“消失”错误信念任务中的表现均显着优于他们在标准错误信念任务中的表现。3.儿童在不同类型信念—愿望推理任务中的表现存在着显着差异,儿童在回避性错误信念任务中的表现显着弱于他们在接近性错误信念任务或回避性真实信念任务中的表现。4岁儿童已能完全通过回避性真实信念任务,大部分4岁儿童和几乎所有的5岁儿童均可以通过接近性错误信念任务,而只有小部分4岁儿童和半数左右的5岁儿童能通过回避性错误信念任务。4.儿童在回避性错误信念任务与部分真实信念任务的想法问题上表现相当,但在行为预测问题上却表现出显着差异,前者的通过率显着低于后者。实验结果符合ToMM-SP模型与选择加工的解释,认为回避性错误信念任务较难是由于需要执行“双重抑制”。5.“抑制的抑制”模型可以较好地描述儿童在信念—愿望推理任务中的加工过程,表明儿童在完成这一任务时,并行施加对信念和愿望的抑制,使之相互抑制抵消,执行的是“再计算信念”的过程。6.运用ToMM-SP模型,不仅可以较好地解释为什么3岁儿童难以通过标准错误信念任务以及为什么4岁与5岁儿童在回避性错误信念任务上存在困难,还可以解释为什么特定的任务控制有助于儿童在某些任务中改善表现,因而是对儿童信念—愿望推理发展的一种有力解释。在综合讨论部分,基于本研究结果,结合其他研究已经证明了的结论,就儿童在信念—愿望推理的发展特征、发展变化与任务表现机制、加工机制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并对儿童心理理论模块性的观点进行了简评。同时,尝试以流程图的形式描述儿童信念—愿望推理的加工过程,以此对儿童在不同类型信念—愿望推理任务中的表现作出解释。(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08-08-01)

信念愿望推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研究孤独症儿童的愿望-信念推理能力发展,及与正常儿童的差异,为进一步干预提供依据。【方法】测试智龄为3~5岁的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n=18)愿望与信念理解能力,并与正常发展儿童(n=18)做比较。两组儿童在智龄和性别上一一匹配。【结果】结果显示孤独症儿童和正常儿童在区分愿望任务中的表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孤独症儿童在理解区分信念和错误信念任务的成绩显着低于正常儿童(P<0.05)。【结论】孤独症儿童能够理解愿望,但在理解信念方面却存在困难。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信念愿望推理论文参考文献

[1].王雯,刘希平,朱莉琪.信念-愿望推理中的抑制加工[J].心理科学.2013

[2].邵智,张婷,姚莉,陶红梅.孤独症儿童与正常发展儿童愿望-信念推理能力的对比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3

[3].贺颖.儿童错误信念与信念—愿望推理任务中的知识偏差研究[D].西南大学.2012

[4].贺颖,江琦.儿童错误信念与信念——愿望推理任务中的知识偏差研究[J].贵州教育.2012

[5].蒋柯.理性的升华与情感的回归评倪伟的《儿童信念—愿望推理》[J].心理研究.2012

[6].邵智,张婷,姚莉,陶红梅.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与正常发展儿童愿望-信念推理能力的对比研究[C].国际发育与疾病高峰论坛暨第六届儿童保健高层论坛、重庆市儿科年会论文汇编.2011

[7].刘希平,刘娜.成功的信念-愿望推理机制[J].心理科学.2010

[8].刘娟,李红.5~8岁儿童二级信念-愿望推理能力的发展[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0

[9].倪伟,熊哲宏.儿童信念─愿望推理的研究:争鸣与展望[J].心理学探新.2009

[10].倪伟.儿童信念—愿望推理的心理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

标签:;  ;  ;  ;  

信念愿望推理论文-王雯,刘希平,朱莉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