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四川举办首届动物检疫技术大比武活动(论文文献综述)
翟俊豪[1](2021)在《广西山区乡镇中学合唱教育的实践研究 ——以资源县车田民族初中为例》文中指出为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教育部就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校艺术教育提出:“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将艺术教育摆上应有的位置,特别是要以农村学校为重点,坚持教育公平的原则,实现区域内的均衡发展。”但地处云贵高原东南边缘的广西山脉连绵,独特的喀斯特山区地理特征使其经济、文化、社会发展具有不可规避的延迟性。广西偏远山区乡镇教育资源的贫乏性愈显突出,教育资源配置不平衡、老龄化严重,缺乏统筹整合的相关机制。2011年版《音乐课程标准》指出:“在中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和加强合唱教学,让中小学生感受到多声部音乐的吸引力,尽快积累和培养与他人合唱的经验,培养集体意识和合作能力,在演唱中享受美的喜悦并受到美的熏陶。”资源县山区众多,教育贫乏问题日益凸显,在广西山区乡镇中学开展合唱教育可以使每一个同学都容易接受和参与。将合唱教育用作审美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手段,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因地制宜的开展合唱教学活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山区乡镇中学音乐教育现状。桂林市资源县车田苗族乡位于广西东北部越城岭山脉腹地,是典型的高寒山区。本研究起始于笔者在该乡车田民资初中的一年扶贫支教,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首先,理清合唱教育等相关概念内涵并进行文献检索,对获取文献进行分析,分析对合唱教育的相关研究进展及山区乡镇中学合唱教育的现状,探明合唱教育在山区乡镇中学开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为本文撰写打下坚实基础。其次,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对山区乡镇中学音乐教育的现状和合唱活动开展情况进行调研,通过参与式观察和访谈,对一线教学过程,重要事件和访谈进行实证研究。观察、记录和分析在研究过程中发生的事件,对重要人物做好信息收集工作,指出山区乡镇中学音乐教育现状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归因分析。再者,根据该校音乐教育现状、合唱课内外教学活动的调查。寻找有关中小学合唱教育的相关政策支持,及在该校开展合唱教育的优势和对中学生自身发展培养有什么积极作用,对在车田民族初中开展合唱教育提出可行性分析。接着,在群体性学生音乐基础薄弱的情况下,在山区乡镇中学进行课内外的合唱实践教学,即课内开展班级合唱活动,课外举行校园合唱比赛和建立校合唱团。课内的班级合唱活动首先应将课本“教学大纲”作为基本准则,大纲中规定了音乐学科中关于合唱内容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以及其他基本要求,这是科学而全面的,是笔者在进行合唱教学的主要依据;其次合唱教学在音乐课外活动的探索,也是在班级合唱开展的基础上,组织开展学校合唱比赛和组建学校合唱团,再满足一批对音乐热爱的、想继续学习且有音乐天赋的学生,着重提高其艺术素养和音乐水平。给学生提供发挥各自特长的舞台,建立促进学生素质提高的重要阵地。最后,整理和分析相关材料,梳理文献并对结合课内外教学的实例、课堂的观察、相关领导老师的访谈、状况进行分析,针对在广西乡镇中学开展合唱教育的实践探索提出思考和建议,制定切实可行的思考建议。如提高合唱教育认识,加强师资建设;积极开发合唱教学资源,深化课程内容;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促进学生成长发展;创新多种公益支教模式等内容,为其他乡镇中学开展合唱教育提供可参考价值。
王志朵[2](2021)在《新自由制度主义视角下中国与东南亚区域公共卫生安全合作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冷战结束后,全球化不断深入发展,国际社会人口的交流与货物的流通越来越频繁,全球经济呈现增长的趋势,各国之间的相互联系不断紧密,相互依赖的程度不变加深。非传统安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日益突出,公共卫生安全的问题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成为人类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首先对于公共卫生和公共卫生安全的概念进行了梳理,由于公共卫生安全与国家利益密切相关,针对公共卫生问题展开国际合作时涉及国际制度,因此,在理解中国和东南亚公共卫生安全合作的问题上,新自由制度主义能够提供有力的研究视角。东南亚国家由于地理、社会环境以及公共卫生设施等因素,在面对公共卫生安全问题上,有较强的合作现实需求,中国在应对公共卫生安全威胁方面也有合作需要,双方也因此在公共卫生安全问题上达成了合作共识。在2003年至2012年这一期间,中国和东南亚国家利用亚太经合组织、中国——东盟10+1机制、东盟——中日韩10+3等多个平台,推动了中国和东南亚国家在公共卫生安全领域合作机制的形成;2013年至今的这段时间内,双方又通过次区域合作机制、中国东盟卫生发展高官会以及卫生部长会议等形式,进一步推动了双方在公共卫生安全领域合作的发展。随着历史和现实的不断考验,中国与东南亚区域公共卫生安全合作机制呈现出在制度机制层面上不断成熟,最后达成建设中国——东盟卫生健康共同体的共识。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建设,中国和东南亚国家在公共卫生安全领域有了长足进步,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效。中国通过对东南亚国家医疗基础设施的援助、援建,提升了相关国家在应对公共卫生安全危机上的水平,同时,通过在与东南亚相邻区域内建设国际医院,进一步提升扩大了一些东南亚国家居民的医疗资源,这些措施进一步发展完善了东南亚国家公共卫生基础设施水平;中国和东南亚国家还通过建设专项基金,以及加大公共卫生领域的资金投入,进一步提升了东南亚地区的医疗条件和技术水平;最后,中国还通过举办培训班、互派留学生等方式,为东南亚国家培养培育了大批公共卫生领域的人才,有效推动了当地医护水平整体提升。虽然在卫生合作领域已经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但是中国与东南亚区域的公共卫生安全合作机制仍然面临着一些问题。在制度安排上不够完善,某些机制职能重叠,合作主体单一,没有形成法制化、规范化的机制。由于中国与东南亚区域的国家大部分是发展中国家,各国之间的经济差异大,对于公共卫生产品的投入比例较低。公共卫生安全是属于非传统安全领域的一部分,在合作意向上,受到主权的影响,缺乏合作的诚意,对于公共卫生安全的重视仍有待提高。为了消除双方在公共卫生安全领域合作的制约因素,促进中国与东南亚区域公共卫生安全合作机制的进一步完善发展,扩大合作机制化带来的成效,中国和东南亚国家应该采取如下措施。首先,双方要通过积极引领推动专业组织建设、健全合作相关的法律规范、引入非国家行为体参与等方式,完善在公共卫生安全领域的制度安排。其次,双方可以成立专门委员会管理用于公共卫生安全合作的资金,并且提高双方在公共卫生领域的资金投入。最后,要进一步加强各国的合作意向,为此各国需要增强公共卫生安全的主体责任意识,增加公共卫生安全领域合作交流的频率,并在公共卫生合作领域秉持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中国与东南亚区域的公共卫生安全合作机制的建设过程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完善的过程,虽然仍面临着一些问题,但是这一合作机制为国际社会的其它区域国家合作提供了蓝图。公共卫生治理不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事情,需要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
黄馨[3](2020)在《疾控机构微信公众号媒介角色研究》文中指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通过旗下的微信公众号,面向公众发布健康信息,这是疾控中心与新媒体相融合的一次重要尝试。但就目前来看,其并未完全适应新兴媒介技术对传播主体的要求。本文基于角色理论,以中国疾控动态每月发布的“TOP20榜单”的文章为研究对象,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力图揭示疾控机构微信公众号其多重的媒介角色及角色缺失。研究发现,疾控机构微信公众号主要采用健康科普框架、风险提示框架、政策资讯框架和互动沟通框架4种框架类型来进行健康信息的创作,承担着健康素养培育者、危机疫情提醒者、政府声音传递者和线上活动组织者4类媒介角色,其中健康素养培育者在公众日常生活中发挥着最为重要的作用。为进一步探究这类微信号在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媒介角色,选取了禽流感、疫苗事件和艾滋病三类典型案例展开分析。最后,本文结合研究发现,总结出疾控机构微信公众号在角色承担的过程中,存在着危机疫情提醒滞后、深度互动能力不足等局限,并提出了依托大数据预判风险、精准获取用户画像等改进意见,以期进一步完善其媒介角色、更加有效地开展健康信息的传播。
喻健,宋璨羽,苗义程[4](2020)在《跨媒介传播下贵州文化形象的演变与重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贵州文化形象是基于贵州自然生态基础和历史人文基础、体现贵州精神和核心文化特色、反映贵州整体面貌并逐步凝练、传播、广为人知而出现的区域文化形象,它是国家文化形象的局部呈现和重要支撑。贵州文化形象由于先天因素曾有过长期的负面形象传播,但在不同时代背景和国家战略需求下,贵州文化形象又发生过不同视角的转变,曾在历史上放射过奇异的光芒。21世纪以来,贵州文化形象正在进行新的建构,从顶层设计到跨媒介传播,新的贵州文化形象逐渐明亮清晰,尤其是贵州主流新闻媒体与文化娱乐、赛事会展平台,发挥跨媒介传播优势,最大限度地增强和扩大了贵州文化形象的传播效应,促进了贵州文化形象得以迅速重构与提升。
金喜新,班曼曼,刘凡,孟伟,梁旭,张志帅,李杰如[5](2020)在《全国首届动物检疫技能竞赛回顾与思考》文中研究指明开展动物检疫技能竞赛是提升基层动物检疫能力和水平的一项重要措施。2018年9月11日至14日,农业农村部在河南省郑州市举办全国首届动物检疫技能竞赛并取得了成功,笔者通过介绍竞赛筹备、竞赛形式、竞赛内容、竞赛过程,分析各地在竞赛形式、竞赛内容、裁判规则及评分标准、操作技能等方面存在的差异,针对组织机构、竞赛规则、裁判队伍、奖励办法、推广竞赛结果等方面提出规范化建议,以期为今后相关竞赛活动开展和动物检疫管理提供借鉴。
薛浩[6](2020)在《自由与秩序:民间武术意义的建构 ——基于沛县武术的历史人类学考察》文中研究说明民间武术是中国武术发展的历史缩影,是地方社会的文化标识,是窥视地方社会运行的微观窗口。它源于生产、扎根民间、相伴生活,并穿梭于中国历史长河中。但民间武术在时空维度的结构性变动中,也必然巧妙地编织成一个关系网络和意义结构。在日常生活实践中,民间武术长期嵌套于地方社会管理和运行中,在推进地方社会的公共事务、净化社会道德秩序、维持地方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长期以来,学术界、武术界对民间武术关注颇多,但主要基于本体论视角下考察其“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问题,或在体育学框架下说武议武,或对其叙事性研究,都取得了丰厚的研究成果。但却未曾充分把握研究对象的社会文化前提下进行研究,因而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本文拟从“民间习武所为何来?”为支点对民间武术结构与功能意义的历史人类学考察,运用“四因说”解构不同历史时期的沛县武术,以窥探民间武术是如何将个人、社会及国家勾连起来,由此进行结构生产和功能转换。这或许是对武术史学研究范式的一种新的尝试,并以此学术自觉为基础,有可能对武术究提供一个新的思路,或可对民间武术历史勾画出一幅新的图景。在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历史学与体育学等学科理论指导下,以四因说、自然秩序理论、社会控制理论和国家治理理论为理论基础,综合运用文献研究、田野考察、历史分析、案例研究、口述史等方法,遵循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研究理路,全面考察沛县武术的历史演进、结构与功能变迁,来呈现不同时空坐标下沛县武术“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并以此来探讨民间武术在自由与秩序框架下是如何参与身体秩序和社会秩序建构的,进而对民间武术进行现代文化图景的意义建构。其得出主要结论:(1)在传统时期,民间武术扮演着村落自治与管理的非官方组织。不仅具有传承武术拳种、发扬武术精神的作用,还兼具促进社会认同、参与社会治理、调试社会秩序等功能。在不同历史时期中,其功能选择由国家、社会与个人需求来判定,并在一个整体框架内适时调整。(2)民间习武作为世人追求自由的惯常手段,既有历史必然性,也有其自身主动选择性。习武是一种价值指向性的积极自由行为,并以此来满足自身价值预设。但价值达成之余,因人之欲的驱使而不断扩张,以掠获更大的资源与权力空间等,但必然受到武林制衡、社会控制与国家治理,从而使之走向秩序。(3)民间武术既是社会控制的目标,又是社会控制的手段。在地方社会秩序的建构中起着一种精神性的情感纽带作用,其能够很好地实现一种彼此接近的互通或一种高度自觉的共同,从而产生自我与他人的无形制约。从社会控制的价值取向上来看,民间武术相较于行政干预或强权政治,则能更加根本地、更加有效地触及人们的精神、情感世界,从而实现基于价值达成概念下的社会控制。(4)民间武术在不同时期被国家征用是一个从工具理性到价值理性的过程。其根据国家主题的转换、政府性质的变迁与人民生活的需求来采择其结构功能,而使之为国所用、为社会服务以及满足人民美好生活。与此同时,民间武术自身依照国家、社会与个人之需适时调整自身角色和定位。(5)民间武术的演进与变迁是地方社会秩序建构与变动过程的缩影,也是国家意志行为向地方性社会延伸、管辖、治理的具体应现,具有鲜明的国家在场、社会治理与精英行动互为共治的特点,并由此体现出民间武术从自由到秩序的意义建构过程。(6)民间武术意义的现代建构是其依据自身的调适与更新机制,对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变化的自然生态与社会文化环境所作出的积极回应,是一种由文化主体依靠自身能动性所进行的文化创新和发展,是文化变迁的一种积极形式。
王虹人,张翔,鲍华伟[7](2020)在《以职业技能竞赛助力水产技术推广人才振兴的思考》文中提出本文分析了水产技术推广职业技能竞赛作为推进渔业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抓手和标志性活动,对提升全国水产技术推广体系服务现代渔业能力,促进水产技术推广人才队伍建设具有很强的推动作用,但与此同时也存在一些仍需改进之处,作者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与建议,以飨读者进一步共同探讨发掘竞赛之潜力。
张宇泓[8](2020)在《从原生到自觉:舟山渔民画创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舟山渔民画诞生自20世纪80年代,正值中国农民画发展的第三阶段。舟山渔民画的创作者是没有经过任何专业基础训练的业余绘画爱好者,与其他农民画创作一样,他们经过辅导老师组织和培训后,逐渐开始绘画创作。文章将从渔民画作品分析、渔民画创作辅导老师、渔民画创作者研究入手;以艺术创作基本规律为指导,对渔民画创作发展历程、创作动因、创作过程、创作成果进行分析总结,旨在揭示渔民画创作如何从原生走向自觉;意在阐明渔民画创作的规律性与独特性,并总结渔民画创作给予的启示。具体研究分为七个部分组成:第一章,提出研究问题,说明研究意义,综述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现状,说明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第二章,利用相关历史文献和第一手调研资料,分析渔民画创作辅导老师及渔民画创作者基本情况;客观呈现渔民画的出现及发展历程,研究时间限定为1983年至2015年。第三章,渔民画创作启蒙阶段研究。以对渔民画创作辅导老师的访谈为主要资料获取手段,整理与总结渔民画创作辅导理念、辅导方法、实践步骤。第四章,渔民画创作初始阶段研究。以渔民画创作原生创造力的内在驱动因素为研究内容。阐述创作灵感背后的海洋生命意识驱动力、创作题材产生背后的泛渔文化影响力、创作审美追求背后的海岛审美风尚影响力。第五章,渔民画创作探索阶段研究。研究渔民画创作绘画语言的图像来源、绘画语言的组织和学习方法,绘画语言形成后呈现的观念及特点。第六章,渔民画创作深入阶段研究。研究渔民画自觉创作形成的特征及原因。第七章,总结从原生到自觉:渔民画创作研究带来的启示。全文梳理了舟山渔民画发生、发展历程。客观呈现渔民画创作从原生状态到自觉创作的形成过程,分析了影响渔民画自觉创作形成的因素:“海洋情结”是创作主体发挥原生创造力的主导因素;辅导老师的辅导是渔民画创作走向自觉的关键因素;政府为渔民画创作活动的展开提供平台;渔民画作品的传播是渔民画主体坚持创作的主要外部动机。渔民画创作的研究充分体现了从创作主体意识出发的创作实践所富有的强大生命力,绘画语言也是基于此而逐渐彰显个人风格。突破了农民画“程式化”创作思维模式和“稚拙”审美价值的思考格局。本研究带来的启示:创作精神植根于生命意识,绘画语言成长于多元融合。
彭燕媛[9](2020)在《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研究》文中指出职业道德是一个行业的底线。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知识产权职业的不断涌现,知识产权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也亟需提升。其意义不仅在于能够促进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自身人格的完善,进而推动社会整体道德水准的提高;也在于知识产权领域职业道德素养高的专业队伍能够持续推动国家知识产权事业的蓬勃发展,促进知识产权强国战略的有效实施;更在于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的研究可以弥补当下学术界在这方面研究的严重不足,丰富与发展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主要内容。知识产权从业人员是指接受过专门系统的知识产权专业训练、具备知识产权从业素养和专业技能、以从事知识产权工作获取各类资源、承担社会责任、实现自身价值的自然人。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即谓适用且只适用于知识产权从业主体,以保护知识产权为其宗旨,以保障知识产权职业活动为其职业目的的道德规范的总和。就其性质而言,除沿袭职业道德的非物质性、规范性以及实践性这三大属性外,又因知识产权职业群体的特殊,亦存在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这一属性。当下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职业道德领域初获成效,但同时尚存诸多问题。包括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职业道德规范体系存在缺失、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的社会意识薄弱、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的宣传教育力度不足、对奉行或违反职业道德行为的知识产权从业人员的奖惩不到位以及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养成的组织管理不够完善等。细究问题之症结,一方面在于当下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的内容尚不明确;另一方面在于当下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养成路径存在欠缺。为解决当下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职业道德领域存在的问题,尝试性地从内容设计与方法运用的有效协调、意识提升与宣传活动的相互促进、直接教育与奖惩效应的有机结合以及自我参与与组织管理的合力推进四大方面提出理想状态下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养成的基本思路。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养成一方面应当基于职业道德性质和适用范围分析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养成的内容构成,构建出一套统一且行之有效的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内容体系。这套内容体系既应包含适用所有知识产权从业人员共性化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即包括树立“保护知识产权、促进技术成果的转化与运用”的职业理想;坚定“服务群众、奉献社会、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职业信仰;秉持“爱岗敬业、兼顾效率与公平、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的职业态度;承担“处理知识产权事务、保守秘密”的职业责任;遵守“办事公道、诚实守信、遵守行业规范”的职业纪律以及提升“不断学习与培育知识产权领域相关知识和技能”的职业业务能力等。同时,因知识产权从业人员工作性质的差异分为“知识产权管理人员”、“知识产权保护人员”以及“知识产权服务人员”三大类,这套内容体系也应包括不同类型的知识产权从业人员需适用的个性化职业道德的核心内容,如知识产权管理人员应遵循“推动高质量的知识产权创造与运用”;知识产权保护人员应遵循“秉持知识产权执法与审判的客观公正”;知识产权服务人员应遵循“恪守知识产权服务市场的竞争精神”等核心职业道德内容。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的实际养成还依赖于有效养成路径的设置。基于此,为加强我国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的养成,提高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水平,可从与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相关的社会意识、宣传教育、奖惩以及组织管理四大层面采取相应的举措,设置有效路径。譬如,社会意识层面需有效提升对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的认识;宣传教育层面需着力提高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宣传教育的效果;奖惩层面需规范对奉行或违反职业道德行为知识产权从业人员的处理;组织管理层面需对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养成进行科学的管理等。多措并举,共同促进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的养成,推动知识产权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添砖加瓦。
谭一凡[10](2020)在《甘肃省环境司法专门化的困境与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甘肃省多次爆发重大环境污染事件,如兰州水污染事件、武威沙漠污染事件等,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问题呈高发态势,严重影响了全省生态文明建设总体进程。环境司法是甘肃省环境治理体系的重要一环,环境司法专门化是环境司法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本文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比较分析及实证分析等研究方法,从环境司法专门化的基本理论出发,论述环境司法专门化的概念、构成要素及其功能,分析实行环境司法专门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立足甘肃省环境司法专门化的实证分析与困境检视,从审判机构、审判机制、审判规则和审判队伍等方面考察了甘肃省环境司法专门化的现状,分析了现存困境,主要表现为环境审判机构规范性不足、环境审判机制不健全、环境审判规则不完善和环境审判队伍专业性不足。通过充分借鉴国内外环境司法专门化的先进经验,从比较法的视角,考察瑞典、美国、澳大利亚和孟加拉国的制度经验,并总结了国内贵州、云南、江苏等省的地方经验,探寻甘肃省环境司法专门化的完善对策。本文认为推进甘肃省环境司法专门化,应当完善环境审判机构体系和促进环境审判机构的专门化建设以优化环境审判机构设置,落实跨行政区划集中管辖机制和完善环境司法协同联动机制以健全环境审判机制,制定专门环境审判规则和建立专门环境司法执行规则以完善环境审判规则,选任专业环境法官、提高其他诉讼参与人的专业能力、建立专家陪审制度和完善审判咨询专家制度以促进环境审判队伍专业化。
二、四川举办首届动物检疫技术大比武活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四川举办首届动物检疫技术大比武活动(论文提纲范文)
(1)广西山区乡镇中学合唱教育的实践研究 ——以资源县车田民族初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缘起 |
(一)山区乡镇中学支教的经历引发研究兴趣 |
(二)广西乡镇中学音乐教育现状问题突出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综述 |
(一)合唱教育研究现状 |
(二)初中合唱教育研究现状 |
(三)农村初中合唱教育研究现状 |
1.农村初中班级合唱的研究 |
2.农村初中合唱团的研究 |
(四)公益组织对乡镇中小学合唱帮扶的研究 |
1.“快乐合唱3+1”乡村中小学合唱艺术推广 |
2.飞越彩虹民族童声合唱团计划 |
四、核心概念界定 |
(一)山区乡镇中学 |
(二)合唱教育 |
五、理论基础 |
(一)柯达伊合唱教育思想 |
(二)新教育公平理论 |
(三)最近发展区理论 |
六、研究设计 |
(一)研究内容与研究对象 |
1.研究内容 |
2.研究对象 |
(二)研究方法 |
1.文献研究法 |
2.半结构式访谈 |
3.观察法 |
4.个案研究法 |
(三)研究工具 |
1.访谈提纲 |
2.观察记录表 |
(四)研究步骤 |
第一章 车田民族初中音乐教育现状 |
一、车田民族初中概况调查 |
(一)学校校史情况 |
(二)校园建设情况 |
(三)学校师资情况 |
二、车田民族初中音乐教育调查 |
(一)调查结果与分析 |
1.学校的音乐教育观念 |
2.学校的音乐教育师资 |
3.音乐教师技能及课堂模式 |
4.音乐审美教育及课程学习兴趣 |
5.学校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
6.教学设备及文化活动 |
(二)结论与归因分析 |
1.调查结论 |
2.制约因素 |
三、车田民族初中合唱教学活动调查 |
(一)音乐课堂合唱教学情况 |
1.合唱教学在音乐课的比重 |
2.合唱教材的选择 |
3.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 |
(二)课外合唱教学活动情况 |
第二章 合唱在车田民族初中开展的可行性分析 |
一、开展合唱教学的政策支持 |
(一)国家高度重视中学生艺术教育发展 |
(二)合唱教育是实施校园美育的重要载体 |
(三)“班级合唱”将登上全国第七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舞台 |
二、合唱教学在车田民族初中开展的优势 |
(一)少数民族学生有歌唱的传统 |
(二)合唱教学易实施 |
(三)合唱教学普及快,成效高 |
三、合唱教学对中学生自身发展的培养作用 |
(一)提高综合素质水平,培养积极生活态度 |
(二)提高音乐审美能力,陶冶高尚情操 |
(三)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增强集体主义精神 |
(四)理解音乐多样性,体悟文化内涵 |
(五)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增强学习兴趣 |
第三章 合唱在车田民族初中的实践探索 |
一、合唱教学在音乐课堂的实践 |
(一)结合初中音乐教学大纲 |
(二)把握合唱教学课堂阵地 |
(三)制定班级合唱组建方案 |
1.明确班级合唱定位与实施对象 |
2.拟定班级合唱团教学内容 |
3.规范班级合唱团组织管理 |
(四)班级合唱教学具体实践 |
1.培养合唱意识,激发学习兴趣 |
2.进行音乐素养教育和感知训练 |
3.进行科学的合唱声音训练 |
4.把握教材开展多声部教学实践 |
(五)乡镇中学班级合唱教学实例 |
1.合唱音阶教学实例一《哆来咪》 |
2.班级合唱排练实例二《合唱的声部划分》 |
3.班级合唱访谈实例三《唱支山歌给党听》 |
二、合唱教学在音乐课外活动的实践 |
(一)开展校园合唱比赛,检验班级合唱成效 |
1.开展校园合唱比赛活动的意义 |
2 校园合唱比赛前期工作准备 |
3.校园合唱比赛中期开展情况 |
4.校园合唱比赛后期反馈 |
(二)深化课外活动载体,建立小百灵合唱团 |
1.充分调动资源建立学校合唱团 |
2.学校合唱团员选拔方式 |
3.学校合唱团的排练制定 |
(三)鼓励走出去,合唱团校外艺术实践 |
1.受邀参加资源县迎接党的十九大巡回演出 |
2.合唱团参加第八届全国青少年才艺大赛(广西选拔赛) |
3.入选第十八届全国中小学春节校园大联欢 |
第四章 乡镇中学合唱教育发展对策的思考 |
一、提高合唱教育认识,加强师资建设 |
(一)加强对乡镇学校合唱教育的认识 |
(二)强化合唱教育管理制度 |
(三)提高音乐教师地位 |
(四)提高音乐教师合唱指挥技能 |
二、积极开发合唱教学资源,深化课程内容 |
(一)利用民间资源开发合唱校本课程 |
(二)利用通俗合唱资源,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
(三)合唱教育中注重教学创造性 |
(四)合唱教育中注重教学情感性 |
三、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促进学生成长发展 |
(一)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外艺术实践 |
(二)辩证看待学生学情 |
(三)注重学生人格方面的塑造 |
(四)注重培养学生成长型思维 |
四、创新多种公益支教模式 |
(一)鼓励高校大学生下乡支教 |
(二)对乡镇学生开展远程线上授课 |
(三)定期下乡对乡镇音乐教师进行技能培训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车田民族初中音乐教育现状和合唱活动开展情况访谈提纲 |
附录二:音乐课堂观察表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2)新自由制度主义视角下中国与东南亚区域公共卫生安全合作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
一 选题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 国内研究现状概述 |
二 国外研究现状概述 |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研究目标 |
一 研究方法 |
二 研究目标 |
第四节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
一 创新点 |
二 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一章 概念的界定与理论的梳理 |
第一节 概念的界定 |
一 公共卫生与公共卫生安全 |
(一)公共卫生概念的界定 |
(二)公共卫生安全概念的界定 |
(三)公共卫生安全的特征分析 |
第二节 理论的梳理 |
一 新自由制度主义兴起的背景 |
(一)国际环境转变 |
(二)对新现实主义的修正与补充 |
二 新自由制度主义的核心主张 |
(一)相互依赖 |
(二)共同利益 |
(三)国际机制 |
三 新自由制度主义在本文的适用性 |
(一)公共卫生安全合作与国家利益紧密相关 |
(二)公共卫生安全合作与国际制度紧密相关 |
第二章 中国与东南亚区域公共卫生安全合作机制的形成与发展 |
第一节 中国与东南亚区域公共卫生安全合作机制建立的背景 |
一 独特的地理环境与社会环境 |
二 医疗基础设施薄弱 |
三 应对公共卫生安全危机的共同需要 |
第二节 中国与东南亚区域公共卫生安全合作机制的形成(2003-2012) |
一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
(一)建立健康亚太社区 |
(二)成立亚太经合卫生工作组 |
二 中国——东盟10+1 会议机制 |
(一)举办定期会议 |
(二)建立中国——东盟卫生部长会议 |
三 东盟——中日韩10+3 会议机制 |
(一)召开国际会议 |
(二)建立信息共享制度 |
第三节 中国与东南亚区域公共卫生安全合作机制的发展(2013-至今) |
一 次区域公共卫生安全机制的建设 |
二 中国—东盟卫生发展高会议机制的完善 |
三 东盟10+1与10+3 卫生部长会议机制的推动 |
四 建设专业性论坛 |
第三章 中国与东南亚区域公共卫生安全合作机制的成效分析 |
第一节 基础卫生设施的建设成效 |
一 中国与东盟双边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 |
二 中国与东南亚区域多边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 |
第二节 技术和资金的投入成效 |
一 技术方面的投入 |
二 资金方面的投入 |
第三节 人力资源的合作成效 |
一 举办培训班 |
二 交流合作项目增多 |
第四章 影响中国与东南亚区域公共卫生安全合作机制的制约因素 |
第一节 机制化建设不足 |
一 机制协调不完善,合作主体单一 |
二 缺少具有约束性的机制 |
第二节 公共卫生资金投入比例低 |
一 东南亚各国之间的经济差异较大 |
二 公共卫生资金投入比例程度较低 |
第三节 合作基础相对薄弱 |
一 合作意识不强,呈现“碎片化”模式 |
二 对公共卫生安全的重视程度低 |
三 受限于传统安全观的局限 |
第五章 促进中国与东南亚区域公共卫生安全合作机制的对策建议 |
第一节 进一步完善机制建设 |
一 积极引领和推动专业组织的建设 |
二 健全法律手段完善合作机制 |
三 发挥非国家行为体的作用 |
第二节 提高公共卫生资金和技术的投入 |
一 成立一个专门委员会管理公共卫生安全合作的资金 |
二 提高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在公共卫生技术的投入 |
第三节 增强各国合作意向 |
一 增强各国公共卫生安全的责任主体意识 |
二 增加公共卫生安全领域合作交流的频率 |
三 将人类命运共同意识贯穿公共卫生合作领域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疾控机构微信公众号媒介角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问题 |
1.3 研究综述 |
1.4 研究意义与创新点 |
1.5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2.1 理论基础与样本选择 |
2.1.1 理论基础 |
2.1.2 样本选择 |
2.2 文本框架构建 |
2.2.1 框架构建 |
2.2.2 编码与信度 |
2.2.3 统计结果 |
第三章 疾控机构微信公众号的媒介角色呈现分析 |
3.1 疾控机构微信公众号的媒介角色呈现 |
3.1.1 健康素养培育者 |
3.1.2 危机疫情提醒者 |
3.1.3 政府声音传递者 |
3.1.4 线上活动组织者 |
3.2 典型事件中疾控机构微信公众号媒介角色呈现分析 |
3.2.1 H7N9 禽流感事件中疾控机构微信公众号媒介角色 |
3.2.2 长春长生疫苗事件中疾控机构微信公众号媒介角色 |
3.2.3 艾滋病防治工作中疾控机构微信公众号媒介角色 |
3.3 研究结论 |
第四章 疾控机构微信公众号的角色承担局限及对策建议 |
4.1 角色承担局限 |
4.1.1 缺乏严谨的健康素养培育者 |
4.1.2 滞后的危机疫情提醒者 |
4.1.3 浅层次的线上互动者 |
4.1.4 不充分的谣言应对者 |
4.1.5 缺位的心理健康关怀者 |
4.2 对策建议 |
4.2.1 建立专业内容运营团队,强化内容审核 |
4.2.2 依托大数据,及时预判风险危机 |
4.2.3 精准获取用户画像,提升深度互动服务能力 |
4.2.4 密切关注舆论动向,加强舆情应对处置能力 |
4.2.5 丰富健康信息主题,重视心理健康问题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疾控机构微信文章榜单(2016年1月至2019年11月)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4)跨媒介传播下贵州文化形象的演变与重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贵州文化形象的生成基础及相关理论阐释 |
(一)贵州文化形象的生成基础 |
1.自然生态基础 |
2. 历史人文基础 |
(二)理论背景及核心概念阐释 |
1. 文化形象 |
2. 跨媒介传播 |
二、贵州文化形象的历史演变及其跨媒介传播 |
(一)“三言”“两语”的传统贵州文化形象 |
(二)不同时代背景下贵州文化形象的视角转变 |
1. 明朝“移民实边”时期的“屯边贵州”形象 |
2. 红军长征时期的“红色贵州”形象 |
3. 抗日战争时期的贵州“大后方”形象。 |
4. 三线建设时期的贵州“大三线”形象 |
三、21世纪以来贵州文化形象的跨媒介重构 |
(一)重构的目标指向与形象定位 |
1. 贵州发展目标与顶层设计回顾 |
2.“山地公园省,多彩贵州风”的多彩贵州文化形象 |
3.“百姓富,生态美”的新时代贵州文化形象 |
(二)贵州文化形象重构的跨媒介传播方式与效应 |
1.“多彩贵州”的跨媒介传播方式与效应 |
2. 贵州“生态美”的跨媒介传播方式与效应 |
3. 贵州文化形象在文化娱乐与赛事会展领域的传播效应 |
四、结语 |
(5)全国首届动物检疫技能竞赛回顾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竞赛的组织实施 |
1.1 竞赛筹备 |
1.1.1 成立工作小组。 |
1.1.2 充实技术机构。 |
1.1.3 制定竞赛规则。 |
1.2 竞赛形式 |
1.3 竞赛内容 |
1.4 竞赛过程 |
1.4.1 明确竞赛流程。 |
1.4.2 周密组织现场。 |
2 竞赛反映出的问题 |
3 全国竞赛情况与规范化思考 |
3.1 各地相关竞赛情况 |
3.1.1 现场操作技能竞赛形式的差异。 |
3.1.2 动物检疫竞赛内容的差异。 |
3.1.3 裁判规则及评分标准的差异。 |
3.2 竞赛规范化的思考 |
3.2.1 进一步规范组织机构。 |
3.2.2 进一步规范竞赛规则。 |
3.2.3 进一步规范裁判队伍。 |
3.2.4 进一步规范奖励办法。 |
3.2.5 进一步扩展竞赛成效。 |
(6)自由与秩序:民间武术意义的建构 ——基于沛县武术的历史人类学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2.2.1 理论意义 |
1.2.2.2 实践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中国武术研究述评 |
1.3.1.1 武术的起源和概念研究 |
1.3.1.2 武术的价值和定位研究 |
1.3.1.3 武术的保护和发展研究 |
1.3.2 地域武术研究述评 |
1.3.3 武术人类学研究述评 |
1.3.4 民间武术研究述评 |
1.4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1.4.1 概念界定 |
1.4.1.1 民间武术 |
1.4.1.2 自由 |
1.4.1.3 秩序 |
1.4.1.4 自由与秩序的辩证 |
1.4.2 理论基础 |
1.4.2.1 四因说 |
1.4.2.2 自然秩序理论 |
1.4.2.3 社会控制理论 |
1.4.2.4 国家治理理论 |
1.5 研究问题与创新 |
1.5.1 研究问题 |
1.5.2 研究创新 |
1.5.2.1 研究视角的创新 |
1.5.2.2 研究思路的创新 |
1.5.2.3 学术观点的创新 |
1.6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6.1 研究对象 |
1.6.2 研究方法 |
1.6.2.1 文献研究法 |
1.6.2.2 田野调查法 |
1.6.2.3 历史分析法 |
1.6.2.4 案例研究法 |
1.6.2.5 口述史方法 |
1.7 研究思路与内容 |
1.7.1 研究思路 |
1.7.2 研究内容 |
1.8 研究重点与难点 |
1.8.1 研究重点 |
1.8.2 研究难点 |
2 历史与田野:江苏沛县的历史文化与区域图景 |
2.1 历史情景中的田野 |
2.2 地理场景中的田野 |
2.3 现实图景中的田野 |
2.4 沛县域景中的武术 |
3 演进与变迁:江苏沛县武术的历史考察 |
3.1 古代沛县武术(秦汉—1840年) |
3.1.1 古代沛县武术的社会基础 |
3.1.2 古代沛县武术的组织形式 |
3.1.2.1 兵操演练 |
3.1.2.2 隐匿民间 |
3.1.2.3 寓于舞中 |
3.1.3 古代沛县武术的支撑体系 |
3.1.3.1 战事之需 |
3.1.3.2 武举制度 |
3.1.3.3 任侠尚武 |
3.1.4 古代沛县武术的目标体系 |
3.1.4.1 统一天下 |
3.1.4.2 治国理政 |
3.1.4.3 竞逐自由 |
3.2 近代沛县武术(1840年—1949年) |
3.2.1 近代沛县武术的社会基础 |
3.2.2 近代沛县武术的组织形式 |
3.2.2.1 流转授拳 |
3.2.2.2 民间结社 |
3.2.2.3 湖团组织 |
3.2.3 近代沛县武术的支撑体系 |
3.2.3.1 自然环境 |
3.2.3.2 政权迭变 |
3.2.3.3 社会变迁 |
3.2.4 近代沛县武术的目标体系 |
3.2.4.1 驱除鞑虏 |
3.2.4.2 强国强种 |
3.2.4.3 自由放任 |
3.3 现代沛县武术(1949年—2000年) |
3.3.1 改革开放前沛县武术 |
3.3.1.1 改革开放前沛县武术的社会基础 |
3.3.1.2 改革开放前沛县武术的组织形式 |
3.3.1.3 改革开放前沛县武术的支撑体系 |
3.3.1.4 改革开放前沛县武术的目标体系 |
3.3.2 改革开放后沛县武术 |
3.3.2.1 改革开放后沛县武术的社会基础 |
3.3.2.2 改革开放后沛县武术的组织形式 |
3.3.2.3 改革开放后沛县武术的支撑体系 |
3.3.2.4 改革开放后沛县武术的目标体系 |
3.4 当代沛县武术(21世纪—至今) |
3.4.1 当代沛县武术的社会基础 |
3.4.2 当代沛县武术的组织形式 |
3.4.2.1 竞技武术 |
3.4.2.2 群众武术 |
3.4.2.3 学校武术 |
3.4.3 当代沛县武术的支撑体系 |
3.4.3.1 国家战略 |
3.4.3.2 政策利好 |
3.4.3.3 续写传统 |
3.4.4 当代沛县武术的目标体系 |
3.4.4.1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
3.4.4.2 搞活沛县武术产业 |
3.4.4.3 提升全民健身健康 |
3.4.4.4 助力地域品牌建设 |
3.4.4.5 参与现代社会治理 |
4 记忆与表达:江苏沛县武术的门派纷呈 |
4.1 沛县武术门派的历史形成 |
4.2 沛县武术门派的纷呈图景 |
4.2.1 纷呈图景 |
4.2.2 地理分布 |
4.2.3 传承谱系 |
4.3 沛县武术门派的拳械套路 |
4.3.1 沛县武术内容存量丰厚 |
4.3.2 沛县武术器械五花八门 |
4.4 沛县武术门派的拳种特点 |
4.5 民间武术门派的纷呈根源 |
4.5.1 家国同构的政治思维是武术门派纷呈的重要因素 |
4.5.2 血缘宗法的传承脉络是武术门派纷呈的制度根源 |
4.5.3 宋明理学的文化内核是武术门派纷呈的思想源泉 |
4.5.4 门户空间的社会建构是武术门派纷呈的动力机制 |
4.5.5 偏于一偶的武学追求是武术门派纷呈的直接动因 |
5 追问与悬搁:民间习武所为何来? |
5.1 始末缘起:自由的嵌入 |
5.2 反本溯源:自由的追问 |
5.3 实证考察:自由的达成 |
6 扩张与制约:民间武术的社会控制 |
6.1 民间武术中的自由扩张 |
6.1.1 自利则生 |
6.1.2 以正求反 |
6.1.3 自由扩张 |
6.2 社会控制中的民间武术 |
6.2.1 利他方能利己 |
6.2.2 制衡利益格局 |
6.2.3 正义穿插其中 |
7 平衡与秩序:民间武术的国家征用 |
7.1 国家强权与军事征用 |
7.2 国家形象与政治征用 |
7.3 立德树人与育人征用 |
7.4 全民健康与身体征用 |
8 从自由到秩序:民间武术意义的建构机制 |
8.1 精英行动 |
8.1.1 武术精英在社会秩序构建中的行动策略 |
8.1.1.1 日常生活交往积累了良好的乡性 |
8.1.1.2 原发性人力资本增加了社会威望 |
8.1.1.3 介入村落公私事务树立公共威望 |
8.1.2 武术精英在基层协商民主中的行动策略 |
8.1.3 武术精英在村落纠纷调解中的行动策略 |
8.2 地方社会 |
8.2.1 湖田之争与地方社会 |
8.2.1.1 建国前湖田之争 |
8.2.1.2 建国后湖田之争 |
8.2.1.3 事件之何以形成 |
8.2.2 门派林立与地方社会 |
8.2.2.1 门派林立彰显社会伦理规训 |
8.2.2.2 武术门派参与村落社会治理 |
8.2.2.3 武术门派协同调试社会秩序 |
8.3 国家在场 |
8.3.1 国家权力机构与民间武术 |
8.3.2 国家权力代理人与民间武术 |
8.3.3 国家权力符号与民间武术 |
8.4 相互在场 |
9 研究结论与展望 |
9.1 研究结论 |
9.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访谈提纲Ⅰ |
附录2 :访谈提纲Ⅱ |
附录3 :访谈提纲Ⅲ |
附录4 :碑文选录Ⅰ |
附录5 :碑文选录Ⅱ |
附录6 :碑文选录Ⅲ |
附录7 :碑文选录Ⅳ |
附录8 :文件Ⅰ |
附录9 :文件Ⅱ |
附录10 :民事纠纷案例Ⅰ |
附录11 :民事纠纷案例Ⅱ |
附录12 :口述访谈选录 |
学习简历与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7)以职业技能竞赛助力水产技术推广人才振兴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竞赛背景及现状 |
二、举办水产技术推广职业技能竞赛取得的成效 |
(一)以赛促学,选拔了一批人才 |
(二)以赛练兵,铸造了一支队伍 |
(三)以赛扩效,宣传了一个体系 |
(四)以赛聚才,凝聚了一个行业 |
三、存在问题与思考建议 |
(一)继续健全竞赛长效机制 |
(二)进一步完善竞赛激励机制 |
(三)加强拓展人才培养模式 |
(8)从原生到自觉:舟山渔民画创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问题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问题 |
二、研究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农民画研究现状 |
(二)渔民画研究现状 |
四、研究方法及框架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思路 |
(三)写作框架 |
第二章 舟山渔民画发展面貌 |
一、舟山群岛地理文化概述 |
二、舟山渔民画出现的历史契机与发展历程 |
(一)舟山渔民画出现的历史契机 |
(二)舟山渔民画的发展历程 |
三、舟山渔民画的辅导群体与创作主体 |
(一)辅导老师基本情况 |
(二)创作者基本情况 |
小结 |
第三章 渔民画创作启蒙:渔民画创作的辅导 |
一、辅导理念 |
(一)突破农民画创作的思维 |
(二)尊重创作者的原生创作力 |
(三)尊重绘画语言的原生表达 |
二、辅导方法 |
(一)打开创作者的内心 |
(二)找“闪光点” |
(三)具体问题具体解决 |
(四)画外之话 |
三、辅导绘画创作的一般步骤 |
小结 |
第四章 渔民画创作初始:原生创作意识的唤醒 |
一、海洋生命意识萌发下的创作灵感 |
(一)生之艰难下的命运思考 |
(二)生之困惑下的敬畏未知 |
(三)生之奋斗下的现实拼搏 |
(四)生之追求下的生活理想 |
二、泛渔文化影响下的创作题材 |
(一)渔业生产 |
(二)渔民日常 |
(三)渔民命运 |
(四)鱼类生物 |
(五)海岛渔民 |
三、海岛审美风尚陶染下的创作审美追求 |
(一)壮 |
(二)鲜 |
(三)游 |
(四)信 |
小结 |
第五章 渔民画创作探索:绘画语言的形成 |
一、绘画图像的来源 |
(一)海洋生物 |
(二)人物 |
(三)自然景观 |
(四)渔业生产资料 |
(五)建筑 |
(六)祭祀 |
(七)节庆、民俗 |
二、绘画图像的组织 |
(一)原生表达 |
(二)融合再造 |
(三)重复强化 |
三、绘画形式语言的特点及表现 |
(一)光与影观念及表现 |
(二)空间观念及表现 |
(三)形体造型及表现 |
(四)色彩语言及表现 |
小结 |
第六章 渔民画创作深入:自觉创作的形成 |
一、自觉创作形成的标志 |
(一)深层创作动机逐渐占据主导 |
(二)创作主体与创作客体协调统一 |
(三)创作表现手段的自觉选用 |
(四)创作探索意识的不断加强 |
二、自觉创作的个案呈现 |
(一)定海区渔民画作者徐重芳 |
(二)普陀区渔民画作者郑红飞 |
(三)岱山县渔民画作者俞世祥 |
(四)嵊泗县渔民画作者马绍洪 |
三、自觉创作形成的影响因素 |
(一)影响渔民画自觉创作形成的内部因素 |
(二)影响渔民画自觉创作形成的外部因素 |
小结 |
第七章 从原生到自觉:舟山渔民画创作研究给予的启示 |
一、创作精神根植于生命意识 |
二、绘画语言生成于多元融合 |
小结 |
结论 |
附录一 舟山渔民画大事记 |
附录二 舟山渔民画代表画家资料统计表 |
附录三 渔民画作品插图索引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9)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知识产权事业蓬勃发展的人才需求 |
1.1.2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现实召唤 |
1.1.3 思想政治教育深入研究的必然趋向 |
1.2 研究价值 |
1.2.1 研究的理论价值 |
1.2.2 研究的实践价值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价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对现有国内外研究的评价 |
1.4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的思路 |
1.4.2 研究的方法 |
1.5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1.5.1 研究的创新点 |
1.5.2 研究的不足 |
2 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相关概念厘析 |
2.1 知识产权从业人员探析 |
2.1.1 知识产权从业人员的涵义 |
2.1.2 知识产权从业人员的特征 |
2.1.3 知识产权从业人员的类型 |
2.2 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职业道德解析 |
2.2.1 “道德”与“职业道德”的概念解读 |
2.2.2 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的内涵 |
2.2.3 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的特点 |
2.2.4 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的性质 |
3 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现状探析 |
3.1 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职业道德领域取得的成效 |
3.1.1 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水平业已取得的有限提升 |
3.1.2 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养成业已采取的有效举措 |
3.2 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职业道德领域存在的问题 |
3.2.1 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职业道德规范体系存在缺失 |
3.2.2 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的社会意识薄弱 |
3.2.3 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的宣传教育力度不足 |
3.2.4 对奉行或违反职业道德行为的知识产权从业人员的奖惩不到位 |
3.2.5 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养成的组织管理不够完善 |
3.3 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职业道德问题之症结 |
3.3.1 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的内容尚不明确 |
3.3.2 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养成路径存在欠缺 |
4 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养成的理论依据和基本思路 |
4.1 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养成之理论依据 |
4.1.1 习近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 |
4.1.2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指导 |
4.1.3 亚当·斯密“经济人假设”理论的警示 |
4.1.4 孔子“启发式教育”理论的示例 |
4.2 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养成的基本思路 |
4.2.1 内容设计与方法运用的有效协调 |
4.2.2 意识提升与宣传活动的相互促进 |
4.2.3 直接教育与奖惩效应的有机结合 |
4.2.4 自我参与与组织管理的合力推进 |
5 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养成的内容体系 |
5.1 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养成的内容构成 |
5.1.1 基于职业道德性质的内在维度 |
5.1.2 基于职业道德适用范围的内在层次 |
5.2 知识产权从业人员共性化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 |
5.2.1 职业理想:保护知识产权、促进技术成果的转化与运用 |
5.2.2 职业信仰:服务群众、奉献社会、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 |
5.2.3 职业态度:爱岗敬业、兼顾效率与公平、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
5.2.4 职业责任:处理知识产权事务、保守秘密 |
5.2.5 职业纪律:办事公道、诚实守信、遵守行业规范 |
5.2.6 职业业务能力:不断学习与培育知识产权领域相关知识和技能 |
5.3 知识产权从业人员个性化职业道德的核心要求 |
5.3.1 知识产权管理人员——推动高质量的知识产权创造与运用 |
5.3.2 知识产权保护人员——秉持知识产权执法与审判的客观公正 |
5.3.3 知识产权服务人员——恪守知识产权服务市场的竞争精神 |
6 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养成的路径选择与优化 |
6.1 社会意识层面:对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职业道德认识之有效提升 |
6.1.1 从战略高度认识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养成 |
6.1.2 加强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养成的研究 |
6.2 宣传教育层面:对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宣传教育效果的着力提高 |
6.2.1 “政府指导、高校主导、企业辅导”的主体体系设置 |
6.2.2 不断优化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宣传教育方式 |
6.2.3 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宣传教育内容的“精确化” |
6.3 奖惩层面:对奉行或违反职业道德行为知识产权从业人员的规范处理 |
6.3.1 完善并落实对奉行职业道德行为知识产权从业人员的奖励机制 |
6.3.2 加大对违反职业道德行为知识产权从业人员的惩戒力度 |
6.4 组织管理层面:对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养成的科学管理 |
6.4.1 完善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养成的组织管理机构 |
6.4.2 构建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养成组织管理机构的联动机制 |
7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10)甘肃省环境司法专门化的困境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1.2.1 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
1.2.2 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1.3.1 研究方法 |
1.3.2 创新之处 |
第2章 环境司法专门化概述 |
2.1 环境司法专门化的概念与构成要素 |
2.1.1 环境司法专门化的概念界定 |
2.1.2 环境司法专门化的构成要素 |
2.2 环境司法专门化的功能分析 |
2.2.1 制衡环境行政监管 |
2.2.2 保障环境案件的专业化审理 |
2.3 环境司法专门化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2.3.1 环境司法专门化的必要性 |
2.3.2 环境司法专门化的可行性 |
第3章 甘肃省环境司法专门化的实证分析 |
3.1 环境审判机构的布局 |
3.1.1 点线面相结合的环境审判机构体系 |
3.1.2 环境审判机构的设置特点 |
3.2 环境审判机制的创新 |
3.2.1 明确受案范围 |
3.2.2 实行跨行政区划集中管辖机制 |
3.2.3 采用“三审合一”审理模式 |
3.2.4 探索环境司法协同联动机制 |
3.3 环境审判规则的适用 |
3.3.1 贯彻生态修复性司法理念 |
3.3.2 探索审判执行方式 |
3.4 环境审判队伍的建设 |
3.4.1 调整审判队伍结构 |
3.4.2 组织专业化培训 |
3.4.3 开展环境司法实务研究 |
3.4.4 组建专业支持队伍 |
3.5 甘肃省环境司法专门化的困境检视 |
3.5.1 环境审判机构规范性不足 |
3.5.2 环境审判机制不健全 |
3.5.3 环境审判规则不完善 |
3.5.4 环境审判队伍专业性不足 |
第4章 国内外环境司法专门化的经验借鉴 |
4.1 国外环境司法专门化的经验借鉴 |
4.1.1 瑞典土地和环境法庭 |
4.1.2 美国佛蒙特州环境法院 |
4.1.3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土地与环境法院 |
4.1.4 孟加拉国环境法院 |
4.2 国内环境司法专门化的地方经验借鉴 |
4.2.1 贵州经验 |
4.2.2 云南经验 |
4.2.3 江苏经验 |
第5章 甘肃省环境司法专门化的完善对策 |
5.1 优化环境审判机构设置 |
5.1.1 完善环境审判机构体系 |
5.1.2 促进环境审判机构的专门化建设 |
5.2 健全环境审判机制 |
5.2.1 落实跨行政区划集中管辖机制 |
5.2.2 完善环境司法协同联动机制 |
5.3 完善环境审判规则 |
5.3.1 制定专门环境审判规则 |
5.3.2 建立专门环境司法执行规则 |
5.4 促进环境审判队伍专业化 |
5.4.1 选任专业环境法官 |
5.4.2 提高其他诉讼参与人的专业能力 |
5.4.3 建立专家陪审制度 |
5.4.4 完善审判咨询专家制度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四川举办首届动物检疫技术大比武活动(论文参考文献)
- [1]广西山区乡镇中学合唱教育的实践研究 ——以资源县车田民族初中为例[D]. 翟俊豪.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2]新自由制度主义视角下中国与东南亚区域公共卫生安全合作机制研究[D]. 王志朵.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3]疾控机构微信公众号媒介角色研究[D]. 黄馨. 广西大学, 2020(07)
- [4]跨媒介传播下贵州文化形象的演变与重构研究[J]. 喻健,宋璨羽,苗义程. 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03)
- [5]全国首届动物检疫技能竞赛回顾与思考[J]. 金喜新,班曼曼,刘凡,孟伟,梁旭,张志帅,李杰如. 上海畜牧兽医通讯, 2020(03)
- [6]自由与秩序:民间武术意义的建构 ——基于沛县武术的历史人类学考察[D]. 薛浩. 上海体育学院, 2020(12)
- [7]以职业技能竞赛助力水产技术推广人才振兴的思考[J]. 王虹人,张翔,鲍华伟. 中国水产, 2020(06)
- [8]从原生到自觉:舟山渔民画创作研究[D]. 张宇泓.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12)
- [9]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研究[D]. 彭燕媛. 南京理工大学, 2020(01)
- [10]甘肃省环境司法专门化的困境与对策[D]. 谭一凡. 兰州理工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