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文艺工具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城市艺术节,文艺工具性,群众文化活动
文艺工具论论文文献综述
刘晓[1](2016)在《论城市艺术节话语体系中文艺工具性的现实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30年代,文艺工具性理论应时代要求而生,该理论强调文艺的工具性体现在对最广大人群的文化作用上,而这种文化作用是在人群对文艺的参与过程中产生的。现今,文艺工具性理论对文化艺术发展的现实仍具有指导性作用。要真正发挥文化艺术对社会的实际功能,就需要群体在对文化艺术的交流、互动中赋予文化艺术鲜活的发展动力。当代城市艺术节的群众文化活动形式是使文化艺术兴盛的新起点。以集体带个人、以群众文化带个体的艺术创造,将会对文化大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上海国际艺术节群众文化活动举办至今,依托地域文化特色积极展开了形式多样的群众性文化艺术展演活动,由此促成的艺术与人近距离的接触,为人们对文艺生活形成普遍的、近距离的感知、认同与参与提供了切实的机会,从而有利于发挥文艺工具性的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山东社会科学》期刊2016年05期)
艾力·阿布拉[2](2011)在《20世纪文艺工具论辨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文艺工具论是贯穿中国20世纪文学圣坛的重要理论,它把文学看作是实现政治的工具,相对于政治性来说,文学的独特性和独立性却被完全忽略。"文艺工具论"有过被捧上圣坛的辉煌,也有过遭遇批判和唾弃的凄凉,它对于我国的社会发展和文艺复兴曾经起过积极的作用,也产生过不利的影响。因此,笔者认为对20世纪文艺工具论进行辨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才智》期刊2011年01期)
华金余[3](2010)在《纯粹论还是工具论:探因郭沫若早期文艺思想》一文中研究指出郭沫若早期文艺思想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徘徊于纯粹论与工具论之间,其原因主要是:首先,对文艺纯粹论的学理依据缺乏深入的了解,更由于中国文学史没有文学自主的现实经验,使得他面对西方文学自主论的论说时,会觉得非常有道理,回到中国的现实时,又会觉得文学工具论更合时宜;其次,艺术家与革命家的双重身份;第叁,争夺文坛话语权的实用主义考虑。(本文来源于《兰州学刊》期刊2010年01期)
华金余[4](2009)在《徘徊于纯粹论与工具论之间——郭沫若早期文艺思想探因》一文中研究指出郭沫若早期文艺思想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徘徊于纯粹论与工具论之间,其原因主要是:首先、对文艺纯粹论的学理依据缺乏深入的了解,更由于中国文学史没有文学自主的现实经验,使得他面对西方文学自主论的论说时,会觉得非常有道理,回到中国的现实时,又会觉得文学工具论更合时宜;其次、艺术家与革命家的双重身份;第叁、争夺文坛话语权的实用主义考虑。(本文来源于《济宁学院学报》期刊2009年05期)
张俊杰[5](2009)在《20世纪文艺工具论辨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文艺工具论是贯穿中国20世纪文学的重要理论,它把文学看作现实政治的工具,相对于政治性来说,文学的特性和独立性是可以忽略的。“文艺工具论”有被捧上圣坛的辉煌,也有遭到批判被唾弃的凄凉,它对于我国的社会发展和文艺曾起过积极的作用,也确实对文艺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对此,本文力求在参考现有研究资料的基础上对文艺工具论展开专题讨论,厘清、辨析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关于文艺工具论的观点及论争;既作纵向的史的清理,又作横向的理论层面的剖析,研究其形成、发展、演变的历史脉络及深层原因。全文除前言和结语外共分叁章。前言对“文艺工具论”作总体的概述,并阐明本文已有的研究背景、写作思路和研究意义。第一章从社会背景的层面上探讨了20世纪动荡不安的社会形势对文艺理论和文艺的生存状态的影响,共分四个小节详述了晚清时期“亡国灭种”的危机;20年代后期国内阶级矛盾激化的社会危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大潮涌动的国际背景:抗日战争爆发引发的民族矛盾及无产阶级建立新政权的现实要求。第二章探讨了文艺工具论形成、发展、演变的思想文化根源。第一节论述了我国“文政合一”、“文以治国”、“文以载道”的传统对“文艺工具论”的潜在影响;第二节论述了长期以来功利主义的大行其道和人文精神的缺乏,这正是“文艺工具论”的助推器;第叁节阐述了国外文艺观点、文艺理论对于我国“文艺工具论”的影响,包括:晚清时期教会文学观、日本“政治小说”热、五四时期启蒙主义文学观、左翼十年国际无产阶级运动和无产阶级文学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影响。第叁章梳理了“文艺工具论”在20世纪文艺理论史上的形成、发展和演变,共分四个小节阐述了晚清时期梁启超提倡“政治小说”,强调文艺对政治的工具性的“新民工具论”;五四时期启蒙主义文学及文学观具有的工具性;左翼十年中提倡“革命文学”,强调文学的“宣传”、“武器”作用的“革命工具论”;抗日战争时期全国范围内提倡的为战争服务的“抗战工具论”;在解放区延安提倡的“文艺为工农兵服务、为政治服务”工具论;建国后十七年的“文艺为政治服务”工具论;文革时期登峰造极的“文艺为阶级斗争服务”的工具论和打倒“四人帮”后关于“文艺工具论”的大讨论和“文艺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方针的确立。结语部分试图通过探讨文艺工具论对文艺状态的影响和文艺工具论所具有的传统和现代意义反思文艺工具论的得失正误,从而对“文艺工具论”作出较为客观的准确的价值判断,以利于我国文艺理论的发展。(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09-04-28)
陈恭敏[6](1979)在《工具论还是反映论——关于文艺与政治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文艺与政治的关系,是一个长期未能圆满解决的问题。“四人帮”把文艺为政治服务歪曲成阶级斗争、“全面专政”的工具,是出于他们反党篡权的需要。那么,为了革命的政治需要,我们是不是就可以不顾艺术的特殊规律,把文艺的反映论变成“工具论”呢?究竟应该如何理解文艺的特点及其社会作用?列夫·托尔斯泰写过一本书专门探讨这个问题。在《艺术论》(本文来源于《戏剧艺术》期刊1979年01期)
文艺工具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文艺工具论是贯穿中国20世纪文学圣坛的重要理论,它把文学看作是实现政治的工具,相对于政治性来说,文学的独特性和独立性却被完全忽略。"文艺工具论"有过被捧上圣坛的辉煌,也有过遭遇批判和唾弃的凄凉,它对于我国的社会发展和文艺复兴曾经起过积极的作用,也产生过不利的影响。因此,笔者认为对20世纪文艺工具论进行辨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文艺工具论论文参考文献
[1].刘晓.论城市艺术节话语体系中文艺工具性的现实意义[J].山东社会科学.2016
[2].艾力·阿布拉.20世纪文艺工具论辨析[J].才智.2011
[3].华金余.纯粹论还是工具论:探因郭沫若早期文艺思想[J].兰州学刊.2010
[4].华金余.徘徊于纯粹论与工具论之间——郭沫若早期文艺思想探因[J].济宁学院学报.2009
[5].张俊杰.20世纪文艺工具论辨析[D].山东大学.2009
[6].陈恭敏.工具论还是反映论——关于文艺与政治的关系[J].戏剧艺术.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