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荣将内蒙古多伦县大河口小学027300
摘要本文探讨了小学语文教学中听课艺术。
关键词小学语文听课
有些青年教师观课归来,常会说:“××课上得真好,我都被感动得流泪了。”听了这样的评价,笔者非常诧异:这是什么评价标准?“感动得流泪了”是一堂好课的标准吗?当然,一堂语文课能让听课的人流泪,说明这堂课在情感目标的达成上可能有过人之处。但是,仅仅让人“流泪”,并不是评价一堂好课的主要或唯一标准。因为阅读教学不是一般意义的阅读,仅仅达到“流泪”是不够的,它承担着比“流泪”还重要的任务,如知识的获取、能力的培养、学习方法的掌握等。因为,语文教学说到底是打基础的。
由此看来,一些教师并没有做好观课的准备,没有掌握观课的标准,或者被泪水迷惑了眼睛,影响了判断,迷失了方向。这样观课,只能导致误判,可能学不到“真经”。那么,作为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应该如何观课,并做出正确的判断,学到“真经”呢?
一、带上课标去观课这里所说的“带上课标”,意思是说在比较熟悉《语文课程标准》(当然,能带上最好)的情况下去观课。从观课议课的角度讲,课标是衡量一堂课的尺子。可是,不少观课的教师根本不熟悉课标,有的甚至连最基本的三维教学目标是什么都不清楚。如果是在没有“尺度”的情况下去观课,就很难对一堂课的真伪、优劣、高下做出正确的判断,甚至会被时下一些刻意煽情、得“意”忘“言”、追求花样、追求舞台效果、取悦于观课教师等情形的教学所迷惑、误导。课标同国家制定的其他行业的标准一样,有最高权威性的指导、制约等作用。自觉地用标准,并学会用它作为观课议课的尺度,我们就会心明眼亮,不会被那些花里胡哨的教学所迷惑。
二、拿着教材去观课如果说带上课标去观课是审视、评判一堂课“教得怎样”的话,那么,拿着教材去观课则是弄清一堂课“教的是什么”,是以教材为依据对照、审视其对错、偏正、深浅等。也许有人会说,新课改不是倡导“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吗?请注意,无论是“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教”,其根本是“教材”,而不是随便哪一篇文章。既然是教材,它就具有一定的规定性、制约性。我们用教材作为“镜子”去对照、审视一堂课,就能比较务实、清楚地看出,在这堂课上,教师是把握了教材,体现了编者意图,教在了“点子”上,完成了教学任务,还是随心所欲,无视教材的规定性、制约性,不管学生学习的起点、年段性等。不然,手头没有教材,就有可能将那些把语文课上成音乐欣赏课、资料堆积课、图片展示课、闹剧表演课等,正事没做好、闲事忙不完的教学,误认为是“超越文本”的“创新”做法。
三、调好角度去观课
这里所说的“角度”,是指观课的出发点、聚焦点。据了解,不少青年教师去观课,其角度不够恰当,常常被一些表面的、吸引眼球的、刺激感官的做法所吸引。为此,笔者主张:以平静的心态、审视的眼睛、充实的头脑和调好的角度去观课,力求不看热闹,要看门道。针对当前公开课和观课议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聚焦语文因素。所谓“语文因素”,简单地说,就是我们常说的“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书(书写)”。看一堂语文课,关键是看这堂课有没有这样的语文因素,有多少这样的语文因素,进而思考这些语文因素是如何让学生获得的。下面以《笋芽儿》这一课的教学为例,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看哪种教学是我们希望看到的。
二是聚焦学生表现。特级教师贾志敏讲过一个观课“看学生,不看教师”的事例:上世纪80年代,美国的一个教育代表团到上海一所学校听课。校长请贵宾们在学生后面入座,他们却表示:“我们为什么去注意老师呢?我们要观看的是学生是怎样学习的。”说着,纷纷把椅子挪到了黑板下面,面对着学生,静静地观看学生上课。这个事例很值得我们反思,因为不少青年教师观课与其相反,其角度常常错位,不是看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而是看教师课堂上的“表演”。加之当下有些公开课,其教学不是让学生潜心读书、沉思默想,而是把课堂搞得很“热闹”,教师过于强势、抢眼,让学生当配角,这就使得观课者只关注教师如何教,忽视了观察学生如何学、学得怎样。这样观课就难以全面、正确地做出评判。
总之,观课角度是当下观课者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角度不当,会迷失思考的方向,做出误判,导致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