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地方社会秩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明代,楚藩宗室,婚姻,地方社会秩序
地方社会秩序论文文献综述
彭校[1](2019)在《明代楚宗的婚姻与地方社会秩序》一文中研究指出从洪武朝至万历朝(1368—1620),楚府姻亲的结构不断发生变化,大体上是呈阶梯性逐渐向平民化的趋势发展。明代前期,楚宗多与贵族、高官联姻,物质上和精神上相对优于后期的宗室,对地方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明代中后期,楚府的姻亲结构使之与地方社会的联系不断加强,伴随着经济上的窘境,一批贫困的宗室成员开始不满于现状,误入歧途,最终走上犯罪的道路,给同宗和地方社会造成了更多的负面影响。(本文来源于《乐山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朱忠文[2](2019)在《明代开国功臣与元末地方社会秩序的恢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元末变乱中,明代开国功臣们努力减轻军事行动对地方社会秩序的冲击,积极拉拢地方势力,发挥其在恢复地方社会秩序中的作用,并重视地方文教事业。这些举措都有助于地方社会秩序的恢复,为明王朝的建立奠定重要基础。(本文来源于《叁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龚世豪[3](2019)在《读《清代漕粮征派与地方社会秩序》》一文中研究指出吴琦等着《清代漕粮征派与地方社会秩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共43万字,分上、下两编,除绪论、附录和余论外,共11章。上编厘清了清代漕粮征派的具体规制及其重要环节的社会意义,下编详细论述了清代漕案并探讨"闹漕"现象对地方社会秩序的影响。该书对清代漕运,尤其是漕粮征派与地方社会秩序关系提出了诸多精辟见解,是吴琦教授漕运研究专题的最新成果,反映了清代漕运研究的新进展。具体而言,该书有如下特点。第一,视角转变。该书在系统回顾经济史和制度史两个层面的清代漕运研究成果基础上,顺应清代漕运问题朝纵深方向发展的需求,将清代漕运看作一种"国家事务",是中国古代国家利益的集中体现,从社会史的视角考察漕运对地方社会的影响,进而回应国家与社会关系、地方社会秩(本文来源于《运河学研究》期刊2019年01期)
黄群昂[4](2019)在《《清代漕粮征派与地方社会秩序》评介》一文中研究指出长期以来,学界对清代漕运关注颇多,但多将其置于经济史的范畴,主要是从制度、经济或者财政的角度对其进行研究。固然,清代漕运承担着支撑朝廷的巨大财政需求以及沟通南北的作用,但清代漕运的意义并未止于此,其社会意义同样不容低估。一方面,清代漕运集历代漕运制度之大成,制度空前严密完备,并被统治者赋予极高的政治意义,被视为"朝廷(本文来源于《叁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董建辉,周慧慧[5](2019)在《宗规族约与地方社会秩序维持——以流坑村董氏族谱资料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长久以来,学术界一直有人持一种理想的信念,即认为中国传统农村是"礼治社会",社会秩序的维持仰赖民间传统就可以了,无需国家法律的介入。更有个别学者提出,在建立现代法治社会的过程中,如果在乡村社会中强行输入国家法律,非但可能收效甚微,相反可能造成乡村社会的混乱。这类观点揭示出民间社会有一套独立调整和解决社会纠纷的机制学者们统称为"民间法"或"地方法",但明显夸大了它在构建地方社会秩序中所起的作用。事实上,在传统乡村社会中,民间法从来都不是自主的和自足的,它和国家法并济,共同实现维持地方社会秩序的目的。对江西乐安县流坑村董氏族谱资料的分析表明,以宗规族约为代表的民间法尚不足以完全维护地方社会秩序,它内在地需要国家法作为其补充甚或支撑。另一方面,"无讼"虽然被封建王朝和儒家学者所极力主张,但出于稳定地方社会的需要,国家法的介入在所难免。(本文来源于《叁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王日根[6](2018)在《乡绅对明清江西地方社会秩序的意义——施由明《明清江西乡绅与县域社会治理》述评》一文中研究指出施由明先生的专着《明清江西乡绅与县域社会治理》,对乡绅概念的辨析、对江西乡绅特点的提炼、对乡绅与江西地域社会治理的关系、对乡绅如何走向近代化等有独到的研究,提出了一些有新意的观点,但对有些概念及问题的表述仍需要更准确的拿捏。(本文来源于《农业考古》期刊2018年06期)
李斌[7](2018)在《失序与再造:咸同兵燹与清水江流域地方社会秩序的重建》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清代"咸同兵燹"这样社会大动荡的背景下,乡村社会如何自救、如何维护地方社会的稳定成为有识之士思考的问题。文章以清水江文书为中心,结合其他民间文献,以流域"叁营"为具体对象,分析在"咸同兵燹"期间清水江流域的乡村社会组织从款组织而演变为团练,团练在组建及其经费筹措、所产生的作用及其影响,进而探讨清水江流域乡村社会在社会动乱中的自我治理,并从中发现了一些对当今社会仍有一定借鉴价值的治理举措。(本文来源于《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4期)
余林桂[8](2018)在《《清代漕粮征派与地方社会秩序》评介》一文中研究指出明清时期中国古代漕运发展成熟,漕运显现出更为重大的政治意义、经济意义和更丰富的社会意义。清代漕运具体运作中呈现出的国家与社会、中央与地方及地方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复杂关系是漕运研究的重要对象。最新的力作当属吴琦教授的《清代漕粮征派与地方社会秩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全书分上下两编,共十一章,附录两篇文章。上编第一章至第六章,"针对国家漕运事务中的征、运、储等重要环节的运行,探讨其对于地方社会的意义"(第23(本文来源于《中国史研究动态》期刊2018年04期)
李平亮,曾忠轩[9](2018)在《商会与抗战胜利后地方社会秩序的重建——以吉安县商会整理委员会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抗战胜利后,社会秩序的重建成为政府的首要目标。由于地方政府行政能力的不足,吉安县商会整理委员会应时而生。"商整会"一方面举办商业登记、整顿同业公会,恢复了吉安商业秩序,一方面整顿义渡、整理消防,推动了地方公益事业的运作。在此期间,围绕税费摊派、参议员名额以及余粮配购等事,"商整会"与吉安县政府进行了多次博弈,从而使二者的关系呈现出复杂而动态的面相,为我们理解商会与政府的关系提供了新的经验认识。(本文来源于《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3期)
何晨[10](2018)在《关注国家事务与地方社会的互动——评《清代漕粮征派与地方社会秩序》一书》一文中研究指出吴琦教授新着《清代漕粮征派与地方社会秩序》是在国家与地方社会互动视域下,对朝廷漕粮征派与地方"闹漕"事件进行社会史的考察,选题视角新颖,研究方法较新,对学术界作出较大贡献。(本文来源于《叁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3期)
地方社会秩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元末变乱中,明代开国功臣们努力减轻军事行动对地方社会秩序的冲击,积极拉拢地方势力,发挥其在恢复地方社会秩序中的作用,并重视地方文教事业。这些举措都有助于地方社会秩序的恢复,为明王朝的建立奠定重要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地方社会秩序论文参考文献
[1].彭校.明代楚宗的婚姻与地方社会秩序[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9
[2].朱忠文.明代开国功臣与元末地方社会秩序的恢复[J].叁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
[3].龚世豪.读《清代漕粮征派与地方社会秩序》[J].运河学研究.2019
[4].黄群昂.《清代漕粮征派与地方社会秩序》评介[J].叁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
[5].董建辉,周慧慧.宗规族约与地方社会秩序维持——以流坑村董氏族谱资料为中心[J].叁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
[6].王日根.乡绅对明清江西地方社会秩序的意义——施由明《明清江西乡绅与县域社会治理》述评[J].农业考古.2018
[7].李斌.失序与再造:咸同兵燹与清水江流域地方社会秩序的重建[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8].余林桂.《清代漕粮征派与地方社会秩序》评介[J].中国史研究动态.2018
[9].李平亮,曾忠轩.商会与抗战胜利后地方社会秩序的重建——以吉安县商会整理委员会为例[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
[10].何晨.关注国家事务与地方社会的互动——评《清代漕粮征派与地方社会秩序》一书[J].叁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