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大学教育学院基础心理学河北保定071002)
【摘要】目的:对寄宿制和非寄宿制高中生依恋和心理韧性的相关关系进行研究。方法:采用父母与同伴依恋问卷和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作为研究工具,选取寄宿制和非寄宿制高中生共350人进行问卷调研。结果:寄宿制高中生母亲信任维度与目标专注存在极其显著的正相关(r=0.596**),与积极认知存在显著的正相关(r=0.198*)。母亲交流与目标专注(r=0.177*)和积极认知存在显著的正相关(r=0.189*)。寄宿制高中生父亲交流与目标专注(r=0.177*)和积极认知(r=0.189*)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寄宿制高中生母亲信任对目标专注(B=0.145,R2=0.046,P<0.05)和积极认知(B=0.117,R2=0.039,P<0.05)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寄宿制高中生父亲交流对目标专注(B=0.12,R2=0.031,P<0.05)和积极认知(B=0.143,R2=0.036,P<0.05)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结论:寄宿制高中生依恋和心理韧性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且依恋对心理韧性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关键词】寄宿制;非寄宿制;高中生;依恋;心理韧性
【中图分类号】R3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6)21-0289-05
Correlationresearchoftheboardingandnon-boardinghighschoolstudents’attachmentandresilience
YangZhigang,RenManman.DepartmentofPsychology,CollegeofEducation,HebeiUniversity,Baoding071002,China
【Abstract】ObjectiveMakearesearchonthecorrelationbetweenthestudents’attachmentandresilienceoftheboardinghighschoolandthenon-boardinghighschool.MethodsUsingtheIPPAandAdolescentAttachmentQuestionnaire,andselecting350boardingandnon-boardinghighschoolstudentstocompletethequestionnaires.ResultsTheboardinghighschoolstudentshaveasignificantlypositivecorrelationbetweentrust-in-motherdimensionandgoalplanningdimension(r=0.596**),alsobetweentrust-in-motherdimensionandpositivecognitiondimension(r=0.198*).Thereisalsosignificantlypositivecorrelationbetweencommunication-with-motherdimensionandgoalplanningdimension(r=0.177*),communication-with-motherdimensionandpositivecognitiondimension(r=0.177*),communication-with-fatherdimensionandgoalplanningdimension(r=0.177*),communication-with-fatherdimensionandpositivecognitiondimension(r=0.189*)fortheboardinghighschoolstudents.Theboardingschoolstudents’trust-in-motherdimensionhasasignificantpredictionongoalplanning(B=0.145,R2=0.046,P<0.05)andpositivecognitiondimension(B=0.117,R2=0.039,P<0.05).Thecommunication-with-fatherdimensionalsohasasignificantpredictionongoalplanning(B=0.12,R2=0.031,P<0.05)andpositivecognitiondimension(B=0.143,R2=0.036,P<0.05).ConclusionTheboardinghighschoolstudents’attachmentandresiliencehassignificantcorrelationsandtheattachmentcouldpredicttheresiliencesignificantly..
【Keywords】Boardingschool;Non-boardingschool;Highschoolstudents;Attachment;Resilience
1.问题提出
依恋,一般被定义一种特殊的感情关系,这种情感关系存在于婴儿和他的照顾者(一般为母亲)之间。在婴儿与其父母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产生,是二者之间感情上的联结和纽带[1]。依恋以及依恋的性质,直接影响着婴儿的情绪,情感,性格,社会行为,和人际交往的基本态度的形成[2]。安全型依恋的青少年在社交、个性和个人能力方面的优势明显,较少出现情绪和社会适应问题[3-5]。金灿灿[6]等人研究发现,亲子依恋各维度与社会适应各维度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安全型依恋的建立正向促进中学生积极适应社会。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生命全程依恋观和多重依恋说兴起[7]。Guardia[8]的研究发现,良好的同伴依恋可能促使个体转变早期不安全依恋风格,对其师生依恋、婚恋依恋等关系的建立具有指导性作用。也有研究表明,青少年期个体的依恋将由对父母依恋转向对同伴依恋[9]。建立良好的同伴依恋关系,会降低个体的孤独感,并减少各种心理障碍的出现。李小青[10]等人研究发现,安全型、专注型中学生积极友谊质量显著高于回避型、恐惧型。安全的同伴依恋关系,可以使同伴之间形成积极有益的互动。
20世纪70年代起,心理学家开始了心理韧性的研究工作[11]。心理韧性定义不一,主要有现象性定义[12],过程性定义[13]和品质性定义[14]。心理韧性的模型理论认为心理韧性包含系统模型[15]和动态模型[16]。系统模型,将心理韧性的影响因素分为内部和外部因素。内部因素包括生物和心理因素,如身体健康、基因素质、气质、智力、认知方式等,外部因素包括家庭内和家庭外因素,如家庭环境、教养方式、父母等家庭内因素和成人、同伴、学校等家庭外因素。心理韧性在内、外部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下形成和发展。动态模型认为心理韧性是青少年的一种先天的潜能,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具有爱、归属、挑战、才能等心理需要,满足这些需要,要有外部资源和保护性因素的支持,如家庭、同伴、亲密关系等。当个体的心理需要获得满足,心理韧性就逐渐发展起来。
心理韧性的系统模型和动态模型认为,心理韧性需要外部保护性因素的支持,如家庭、同伴等。可见,心理韧性的形成和发展既需要个人力,也需要支持力。而依恋作为个体和养育者之间的一种情感上的联结,其发展水平和性质体现了家庭和同伴等因素对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因此,可以预期依恋和心理韧性之间是存在相关关系的,并且安全型依恋的建立对心理韧性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本研究采用实证方法对依恋和心理韧性的相关关系进行研究,但是不同于前人的是,对于依恋,本研究从父子依恋,母子依恋和同伴依恋的角度入手,考察其与心理韧性的关系。
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看,高中是一个人独立走向社会生活的准备时期,生理和心理发展上的矛盾性使这一时期的个体心理发展呈现出不平衡性和动荡性特点。与非寄宿制高中生相比,寄宿制高中生开始逐渐独立于父母和家庭,与同伴的沟通交流增多。已有的研究发现,高中寄宿学生在社交性、内抑性和人际信任上的得分均低于非寄宿学生[17]。寄宿制和非寄宿制高中生的这种差异是否会影响其依恋对象的转变,进而影响心理韧性的形成和发展,是本文关注的另一问题。
因此,本研究将以寄宿制和非寄宿制学校的高中生为研究对象,采用《父母与同伴依恋问卷》和《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对依恋和心理韧性的相关性进行研究。
2.方法与过程
2.1研究对象
选取寄宿制(石家庄第二中学)和非寄宿制高中(石家庄第五十四中)两种类型的高中作为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其中依恋问卷采用的是《父母与同伴依恋问卷(IPPA中文版)》[18],心理韧性问卷采用的是北京大学心理学系编制的《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19]。
2.2.1父母与同伴依恋问卷(IPPA中文版)[18]该问卷共有三个分量表,即对母亲的依恋,对父亲的依恋以及对朋友的依恋,每个分量表有25道题目,共有75道题目,大约需要20分钟完成。
2.2.2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19]该问卷共有27道题目,分为五个维度,分别是目标专注(第3、4、11、20、24题),情绪控制(第1、2、5、21、23、27题),积极认知(第10、13、14、25题),家庭支持(第8、15、16、17、19、22题),人际协助(第6、7、9、12、18、26题),大约需要10分钟完成。
2.3研究过程
2.3.1问卷的实施在石家庄第二中学和石家庄第五十四中学高一高二两个年级共发放《父母与同伴依恋问卷》和《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350份,收回308份,有效回收率为88%。
2.3.2数据的统计利用SPSS18.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父母与同伴依恋问卷》信度0.740,KMO值为0.866,适合进行因素分析。《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信度0.616,KMO值为0.724,适合进行因素分析。两个问卷的信效度值均达到要求。
3.研究结果
3.1寄宿制高中和非寄宿制高中依恋和心理韧性的相关分析
寄宿制高中生依恋和心理韧性的相关分析表明,母亲信任维度与目标专注存在极其显著的正相关,与积极认知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母亲交流与目标专注和积极认知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表1)。父亲交流与目标专注和积极认知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表2)。同伴依恋各维度同心理韧性各维度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表3)。
非寄宿制高中生依恋和心理韧性的相关分析表明,依恋和心理韧性各维度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表4、5、6)。
以寄宿制高中生父亲依恋的父亲交流维度为自变量,心理韧性的目标专注维度为因变量做回归分析,回归结果显示,父亲交流和目标专注具有显著的线性关系,B=0.152,R2=0.031,P=0.03<0.05,自变量父亲交流可以解释因变量目标专注3.1%的变异性,建立回归方程y=14.343+0.152x,父亲交流对目标专注具有积极的预测作用。以寄宿制高中生父亲依恋的父亲交流维度为自变量,心理韧性的积极认知维度为因变量做回归分析,回归结果显示,父亲交流和积极认知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B=0.143,R2=0.036,P=0.02<0.05自变量父亲交流可以解释因变量积极认知3.6%的变异性,建立回归方程y=12.707+0.143x,父亲交流对积极认知具有积极的预测作用。
4.讨论
寄宿制高中生依恋和心理韧性的相关分析表明,母亲信任维度与目标专注存在极其显著的正相关,与积极认知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母亲交流与目标专注和积极认知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说明母亲对子女的信任越多,与子女的沟通交流越多,子女越容易形成更好的专注性和积极的认知。母亲的信任和沟通是子女形成良好的心理韧性的重要因素。父亲交流与目标专注和积极认知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说明父亲与子女之间沟通和交流对子女形成良好的心理韧性同样重要,特别是对专注度和积极认知的形成。同伴依恋各维度同心理韧性各维度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非寄宿制高中生依恋与心理韧性各位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这与一项依恋和焦虑的关系研究的结果具有一定的一致性[20],亲子依恋、同伴依恋与青少年焦虑呈显著负相关。即亲子依恋、同伴依恋质量越高,青少年的焦虑水平越低。而焦虑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个体应对问题和压力的心理状态,即心理韧性水平的高低。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母亲信任和父亲交流是目标专注和积极认知的重要预测因素,特别是对寄宿制高中生来说。而且,从结果中也可以看出,对寄宿制高中生来说,父母在个体成长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同的,母亲所扮演的更多是支持性的角色,给与子女更多的信任。而与父亲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则更有利于子女形成良好的心理韧性。高中生的成熟使他们与父母之间需要更多的平等的沟通和交流,而不再是单纯的依赖于父母的支持和帮助。父母的信任和沟通可以给与他们面对问题的信心和勇气。
虽然相关分析的结果显示,寄宿制高中生对同伴的依恋显著大于对父母的依恋,但是回归结果却显示对父母的依恋对心理韧性具有更好的预测作用。对此,可以从依恋的产生角度进行解释。依恋表现为儿童对照顾者的一种追随、依附和亲密行为以及由此带来的归属感和安全感,在2岁左右时形成。由此可见,在个体成长过程中,亲子依恋发挥的作用更多。寄宿制高中生虽然与父母相处的时间减少,对同伴的依恋增多,但是父母信任和支持依然是个体面对困难和问题时的重要力量。而且心理韧性的是伴随个体成长逐步形成的,个体在遇到重大挫折和困难时,给与更多支持和帮助的是父母。由此也可以看出,即使依恋对象会随着个体成长而发生转变,但是亲子依恋依然是个体面对困难和挫折,形成良好的心理韧性的重要因素。李勉等人[21]的研究同样发现这一点,亲子依恋能显著正向预测初中寄宿生的学校适应状况,其在人际关系、学习能力等方面都具有明显优势。因此,必须重视良好的亲子依恋关系的建立。
过去的已有研究发现留守儿童依恋[22]和流动儿童依恋[23]和心理韧性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并且依恋对心理韧性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而对于高中生的依恋和心理韧性的相关关系研究显示,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负向预测心理弹性。而本研究发现寄宿制高中生依恋维度和心理韧性维度的相关关系显著,且母亲信任和父亲沟通对目标专注和积极认知有更好的预测作用[24]。
5.结论
寄宿制高中生母亲信任维度与目标专注存在极其显著的正相关,与积极认知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母亲交流与目标专注和积极认知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寄宿制高中生父亲交流与目标专注和积极认知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寄宿制高中生母亲信任对目标专注和积极认知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寄宿制高中生父亲交流对目标专注和积极认知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综上所述,寄宿制高中生依恋和心理韧性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且依恋对心理韧性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参考文献】
[1]PapaliaDE,OldsSW,FeldmanRD.Achild'sworld:Infancythroughadolescence:McGraw-Hill;1990.66-89.
[2]李玲玉.大学生社交焦虑,依恋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2):186-189.
[3]BelskyJ,GarduqueL,HrncirE.Assessingperformance,competence,andexecutivecapacityininfantplay:Relationstohomeenvironmentandsecurityofattachment[J].DevelopmentalPsychology.1984,20(3):406-417.
[4]OoiYP,AngRP,FungDS,WongG,CaiY.Theimpactofparentchildattachmentonaggression,socialstressandself-esteem[J].SchoolPsychologyInternational.2006,27(5):552-566.
[5]EnglesRC,FinkenauerC,MeeusW,DekovicM.Parentalattachmentandadolescents'emotionaladjustment:Theassociationswithsocialskillsandrelationalcompetence[J].Journalofcounselingpsychology.2001,48(4):428-439.
[6]金灿灿,邹泓,曾荣,窦东徽.中学生亲子依恋的特点及其对社会适应的影响:父母亲密的调节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0(06):577-583.
[7]CollinsNL,ReadSJ.Cognitiverepresentationsofattachment:Thestructureandfunctionofworkingmodels[J].1994,5:53-90
[8]LaGuardiaJ,RyanR,CouchmanC,DeciE.Within-personvariationinsecurityofattachment:aself-determinationtheoryperspectiveonattachment,needfulfillment,andwell-being[J].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2000,79(3):367-384.
[9]NickersonAB,NagleRJ.Parentandpeerattachmentinlatechildhoodandearlyadolescence[J].TheJournalofEarlyAdolescence.2005,25(2):223-249.
[10]李小青,邹泓,刘艳,杨颖.中学生同伴依恋的特点及其与友谊质量的关系:社会交往目标的中介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9(03):32-38.
[11]MurphyLB.Coping,vulnerability,andresilienceinchildhood[J].Copingandadaptation.1974:69-100.
[12]MastenA.Ordinarymagic.Resilienceprocessesindevelopment[J].TheAmericanpsychologist.2001,56(3):227-238.
[13]LutharSS,CicchettiD,BeckerB.Theconstructofresilience:Acriticalevaluationandguidelinesforfuturework[J].Childdevelopment.2000,71(3):543-562.
[14]WernerEE.Resilienceindevelopment[J].Currentdirectionsinpsychologicalscience.1995,4(3):81-85.
[15]MandlecoBL.Anorganizationalframeworkforconceptualizingresilienceinchildren[J].JournalofChildandAdolescentPsychiatricNursing.2000,13(3):99-112.
[16]UsingtheResilience&YouthDevelopmentModule2003.
[17]王芳,杨培.寄宿制与非寄宿制高中生社会适应性的比较[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8(2):54-56.
[18]宋海荣.青少年依恋,自尊及其二者关系的发展性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上海.2004.
[19]胡月琴,甘怡群.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的编制和效度验证[J].心理学报,2008,40(8):902-912.
[20]吴庆兴,王美芳.亲子依恋、同伴依恋与青少年焦虑症状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4,22(04):684-687.
[21]李勉,张平平,张兴慧,王耘.初中寄宿生亲子依恋与学校适应的关系:分离-个体化的中介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5,23(04):718-721.
[22]赵永婧,范红霞,刘丽.亲子依恋与初中留守儿童心理韧性的关系[J].中国特殊教育.2014(007):59-64.
[23]毛向军,王中会.流动儿童亲子依恋及对其心理韧性的影响[J].中国特殊教育,2013(003):50-55.
[24]陶丽娜.高中生依恋与心理弹性的关系研究:陕西师范大学,2011.
附录
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问卷A)
同学,你好!非常感谢你参与这项心理学的研究,你所填写的每一个数据对于我们来说都非常重要,所以期望你一定认真作答,千万不要有遗漏;此外,所选答案没有对错之分,你也不必填写你的姓名,所以期望你一定按照你的真实情况作答,不必有任何担心,这些数据仅供研究者用于研究,未经你的同意绝不会公开。
性别:男□女□出生:_____年_____月年级_____
很多青少年在成长中都会遇到一些挫折和不顺利,下面的27个句子描述了与此相关的一些情况,请你根据自己在面临挫折和逆境时的实际情况和这些句子的符合程度,在每题末的括号内填入最符合你情况的那一个数字。
1=完全不符合2=比较不符合3=说不清4=比较符合5=完全符合
1失败总是让我感到气馁。()
2我很控制自己的不愉快情绪。()
3我的生活有明确的目标。()
4经历挫折后我一般会更加成熟有经验。()
5失败和挫折会让我怀疑自己的能力。()
6当我遇到不愉快的事情时,总找不到合适的倾诉对象。()
7我有一个同龄朋友,可以把我的困难讲给他/她听。()
8父母很尊重我的意见。()
9当我遇到困难需要帮助时,我不知道该去找谁。()
10我觉得与结果相比,事情的过程更能够帮助人成长。()
11面临困难,我一般会顶一个计划和解决方案。()
12我习惯把事情憋在心里而不是向人倾诉。()
13我认为逆境对人有激励作用。()
14逆境有时候是成长的一种帮助。()
15父母总是喜欢干涉我的想法。()
16在家里,我说什么总是没人听。()
17父母对我缺乏自信心和精神上的支持。()
18我有困难的时候会主动找到别人倾诉。()
19父母从来不苛责我。()
20面对困难时,我会集中自己的全部精力。()
21我一般要过很久才能忘记不愉快的事情。()
22父母总是鼓励我全力以赴。()
23我能够很好的在短时间内调整自己的情绪。()
24我会为自己设定目标,以推动自己前进。()
25我觉得任何事情都有其积极的一面。()
26心情不好也不愿意跟别人说。()
27我情绪波动很大,容易大起大落。()
父母与同伴依恋问卷(IPPA中文版)
问卷B
同学,你好!非常感谢你参与这项心理学的研究,你所填写的每一个数据对于我们来说都非常重要,所以期望你一定认真作答,千万不要有遗漏;此外,所选答案没有对错之分,你也不必填写你的姓名,所以期望你一定按照你的真实情况作答,不必有任何担心,这些数据仅供研究者用于研究,未经你的同意绝不会公开。
性别:男□女□出生:_____年_____月年级_____
第一部分(问卷B1)
下列某些句子问及你对妈妈的感受,或者是你对扮演妈妈角色的那个人的感受。如果有几个扮演妈妈角色的人(例如,生母、继母、奶奶、外婆、阿姨等),选择对你影响最大的那个人进行回答。
请阅读每个句子,在每题末的括号内填入最符合你情况的那一个数字。
1=完全不符合2=不太符合3=有时符合4=常常符合5=完全符合
1.妈妈尊重我的感受。()
2.我感到,妈妈是很称职的妈妈。()
3.我希望有一个和现在不一样的妈妈。()
4.妈妈接受我的现状。()
5.对于我关切的事情,我喜欢征求妈妈的意见。()
6.我感到,将我自己的感受告诉妈妈没有用。()
7.我心烦意乱的时候,妈妈能觉察到。()
8.如果和妈妈讨论我的难题,我感到害羞或者感到愚蠢。()
9.妈妈对我期望太多。()
10.和妈妈相处,我感到心烦意乱。()
11.我感受到的烦恼要比妈妈所知道的要多得多。()
12.当妈妈和我讨论事情时,妈妈在意我的观点。()
13.妈妈信任我的判断。()
14.妈妈有自己的难题,因此,我有难题时也不打扰她。()
15.妈妈帮助我更好地理解我自己。()
16.我将我的难题和烦恼告诉妈妈。()
17.我对妈妈感到愤怒。()
18.我从妈妈那里没有得到什么关注。()
19.妈妈帮助我讨论我的困难。()
20.妈妈理解我。()
21.当我对某事愤怒时,妈妈试图理解我。()
22.我信任妈妈。()
23.妈妈不了解我最近的状况。()
24.我可以依赖妈妈,摆脱情绪困扰。()
25.如果妈妈知道某事困扰我,她向我询问有关情况。()
第二部分(问卷B2)
这部分问及你对爸爸的感受,或者是你对扮演爸爸角色的那个人的感受。如果有几个扮演爸爸角色的人(例如,亲生爸爸、继父、爷爷、外公、叔叔等),选择对你影响最大的那个人进行回答。
请阅读每个句子,在每题末的括号内填入最符合你情况的那一个数字。
1=完全不符合2=不太符合3=有时符合4=常常符合5=完全符合
1.爸爸尊重我的感受。()
2.我感到,爸爸是很称职的爸爸。()
3.我希望有一个和现在不一样的爸爸。()
4.爸爸接受我的现状。()
5.对于我关切的事情,我喜欢征求爸爸的意见。()
6.我感到,将我自己的感受告诉爸爸没有用。()
7.我心烦意乱的时候,爸爸能觉察到。()
8.如果和爸爸讨论我的难题,我感到害羞或者感到愚蠢。()
9.爸爸对我期望太多。()
10.和爸爸相处,我感到心烦意乱。()
11.我感受到的烦恼比爸爸所知道的要多得多。()
12.当爸爸和我讨论事情时,爸爸在意我的观点。()
13.爸爸信任我的判断。()
14.爸爸有自己的难题,因此,我有难题时也不打扰他。()
15.爸爸帮助我更好地理解我自己。()
16.我将我的难题和烦恼告诉爸爸。()
17.我对爸爸感到愤怒。()
18.我从爸爸那里没有得到什么关注。()
19.爸爸帮助我讨论我的困难。()
20.爸爸理解我。()
21.当我对某事愤怒时,爸爸试图理解我。()
22.我信任爸爸。()
23.爸爸不了解我最近的状况。()
24.我可以依赖爸爸,摆脱情绪困扰。()
25.如果爸爸知道某事困扰我,他向我询问有关情况。()
第三部分(问卷B3)
这个部分问及你与亲密朋友们之间的关系。
请阅读每个句子,在每题末的括号内填入最符合你情况的那一个数字。
1=完全不符合2=不太符合3=有时符合4=常常符合5=完全符合
1.对于我关切的事情,我喜欢征求朋友们的意见。()
2.我心烦意乱的时候,朋友们能理解我。()
3.当我们讨论事情时,朋友们在意我的观点。()
4.和朋友们讨论我的难题使我感到害羞或者感到愚蠢。()
5.我希望更换新的不同的朋友。()
6.朋友们理解我。()
7.朋友们鼓励我说出我自己的困难。()
8.朋友们接受我的现状。()
9.我感到有必要与朋友们更频繁地接触。()
10.朋友们不理解我最近的状况。()
11.当我和朋友们在一起的时候,我感到孤单或者感到有距离。()
12.朋友们仔细听我说话。()
13.我感到我的朋友们都很好。()
14.要和朋友们说上话很容易。()
15.当我对某事愤怒时,朋友们试图理解我。()
16.朋友们帮助我更好地理解我自己。()
17.朋友们在意我的感受。()
18.我对朋友们感到愤怒。()
19.我可以依赖朋友们,摆脱情绪困挠。()
20.我信任朋友们。()
21.朋友们尊重我的感受。()
22.我感受到的烦恼比朋友们所知道的要多得多。()
23.朋友们似乎毫无理由地激怒我。()
24.我可以将我的难题和烦恼告诉朋友们。()
25.如果朋友们知道了某事困扰我,他们向我询问有关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