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距控制论文-张丽,周峰,张涛

车距控制论文-张丽,周峰,张涛

导读:本文包含了车距控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智能车,车距控制,模糊控制,比例—积分—微分(PID)

车距控制论文文献综述

张丽,周峰,张涛[1](2019)在《智能双车车距控制算法与优化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传统的车速与车距控制算法难以满足智能车竞赛双车追逐组别比赛要求的问题,提出一种速度距离双闭环控制策略,采用改进的模糊控制算法和增量式比例—积分—微分(PID)算法相结合,对速度和车距进行控制。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及控制策略对双车车距的控制非常有效,在保证完成双车超车任务下,在行驶运动中仍可保持合适车距,适合性很强。(本文来源于《传感器与微系统》期刊2019年06期)

王奥特[2](2019)在《纯电动汽车车距控制系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能源危机、交通拥堵和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智能化和电动化已成为车辆研究领域的热点。车距控制系统作为智能车辆的研究方向对实现全自动驾驶具有重要意义,而将该系统应用在纯电动汽车上能有效的解决上述问题。本文就纯电动汽车车距控制系统展开研究,在保证车辆安全行驶的前提下,考虑到驾驶员和乘客的乘坐舒适性,实现智能车辆在不同速度下的车距控制。通过对前驱电动车辆的纵向动力学受力分析,基于Carsim和Simulink联合仿真平台搭建了车辆动力学模型,确定了驱动电机子模型类型,并对其性能参数进行匹配。以直线加速和百公里紧急制动工况做仿真实验,验证模型的可靠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比较不同车载传感器的优缺点和大气窗口理论,确定以77GHz毫米波雷达和霍尔式转速传感器作为获取两车相对速度、相对距离和自车速度信息的车载传感器。针对在多交通车辆工况下毫米波雷达的探测特点,提出采用射线法对同车道目标车辆进行精确识别。此外,通过对典型安全距离模型进行分析,并充分考虑到极端条件下的行车间距和驾驶员制动操作习惯,搭建了一种可变安全距离模型,将其作为车距控制系统的期望行车距离,与两车实际距离之差作为设计的车距控制器的一个输入变量。本文使用分层式结构设计控制器,将车距控制系统控制器分为顶层控制器和底层控制器。顶层控制器采用线性二次型(LQR)最优控制理论获取被控车辆期望加速度。为实现车辆纵向多工况智能驾驶,当前方无车时,设计了经典PID控制器控制车辆巡航行驶。通过顶层控制器得到的期望加速度,经过驱动/制动控制切换策略分配给底层控制器。制动控制部分建立了纵向动力学数学模型;驱动控制部分在考虑到驾驶员驾驶特点、行车安全性和乘坐舒适性的基础上,设计了基于模糊控制理论的底层控制器。基于Carsim和Simulink联合仿真平台搭建闭环控制系统,对在驾驶过程中经常遇到的起-停工况、定速巡航工况和距离保持工况进行实验设计,并在联合仿真平台上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搭建的可变安全距离模型能较好地保持两车间的行车间距,设计的分层式结构控制器具有较强的控制效果和鲁棒性,能够较好的控制车辆按照期望距离和速度智能安全行驶。(本文来源于《长安大学》期刊2019-04-15)

王斌[3](2018)在《基于滑膜变结构控制的全速段车距保持控制系统开发》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设计了基于滑膜变结构控制的车距智能保持系统,通过对系统架构的模块化拆分,将车距保持系统分为上层滑膜控制系统和下层前馈-反馈控制系统进行分别开发。通过在Carsim~?中搭建实车仿真环境,并与Simulink联合仿真,验证了全速自适应车距保持系统控制律,仿真结果表明滑膜控制算法可以在多种工况下稳定并且准确地实现驾驶员的跟踪目标。(本文来源于《上海汽车》期刊2018年07期)

凌滨,宋梦实[4](2017)在《汽车自适应巡航系统车距控制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汽车自适应巡航控制系统的非线性和不确定性等问题,传统的非线性系统等效线性化方法难以满足系统的精度、稳定度和快速性的要求,因此提出了一种基于模糊控制理论的自适应巡航控制器的设计方法。通过对汽车距离差和相对速度的计算和推理,实时调整本车加速度,保证本车能够在一定的安全车距下跟随前车。通过在Matlab/Simulink中建立系统模型,在不同的工况下进行仿真。仿真结果表明,建立的汽车逆纵向动力学模型和自适应控制系统能够实现汽车的自适应巡航功能,并且保证良好的跟踪性、安全性和适应性。(本文来源于《计算机仿真》期刊2017年11期)

闫茂德,宋家成,杨盼盼,朱旭[5](2017)在《基于信息一致性的自主车辆变车距队列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目前自主车辆队列控制中采用的间距策略存在间距调节灵活性不足、道路利用率欠佳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信息一致性的自主车辆变车距队列控制方法.首先,结合车速与车辆制动时间的动态关系,设计一种变时间间隔策略.在此基础上,基于信息一致性理论,提出一种车间距可随车速自适应变化的自主车辆队列控制算法.仿真结果表明,所提算法不仅可以实现自主车辆的变车距队列控制,且车间距离的调节具有较好的灵活性,尤其在低速行驶时,可有效减少道路占用量,提高道路利用率.(本文来源于《控制与决策》期刊2017年12期)

刘贵如,周鸣争,王陆林,王海[6](2016)在《城市工况下最小安全车距控制模型和避撞算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鉴于传统安全距离模型适应性差、模型参数须预先确定和车距控制偏差大的缺陷,提出一种最小安全车距控制模型和避撞算法。通过视觉和雷达传感器实时监测前方车辆,针对前方车辆行驶状态和不同类型车辆制动性能差异,给出相应的安全距离估算模型、最小安全车距控制模型与算法;为了保证车距控制精度,采用周期闭环控制方法。该算法应用于奇瑞智能自主跟车系统,经过2种工况、5种初始车速和2 000次的城市道路试验。结果表明:最小安全车距均保持在1~2m内,控制偏差精度在±0.5m内。该算法在各种城市工况下均具有很较高的车距控制精度,能有效提高车辆的主动安全性、驾乘舒适性和道路行车利用效率。(本文来源于《汽车工程》期刊2016年10期)

许伦辉,黄颖[7](2016)在《基于不同安全车距策略的自适应巡航控制稳定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自适应巡航控制系统的基础上,建立了固定车距和固定时距两种策略下的车辆跟随安全车距模型。针对固定车距策略,研究了在有、无领车的情况下车队的稳定性;针对固定时距策略,研究了其在理想情况下和引入机械延迟、通信延迟的情况下车队的稳定性。并且从车辆跟随误差的传递函数角度出发,给出了能够保障车队稳定的参数关系。最后,通过Matlab数值仿真,结果表明当各参数满足车队稳定性条件时,能保证整个车队的稳定行驶。(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与工程》期刊2016年29期)

潘登,梅萌,郑应平[8](2014)在《高速列车跟驰运行控制策略与安全车距的互动演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实现高速列车的安全、高效、平稳运行,利用Petri网描述与分析了给定跟驰状态下高速列车控制策略与安全车距的互动演化机理,探讨了高速列车复杂跟驰形势下的安全车距计算问题,建立了能够反映高速列车控制策略的停车减速运行数学模型,提出了基于控制策略的安全车距计算方法,以满足高速列车当前跟驰状态下行为调整的安全性、高效性和平稳(舒适)性和有助于动态安全车距和控制策略的实时标定。在前车速度分别为250、300、350km·h-1,后车速度为300km·h-1叁种跟驰状态下,计算了前后车分别采取不同的控制策略时应保持的安全车距。计算结果表明:随着前后车控制策略的变化,安全车距是不同的,对列车行为调整的平稳(舒适)性与跟驰效率的影响也存在差异;综合考虑安全、效率和列车行为调整的平稳(舒适)性,宜针对高速列车不同跟驰状态重新标定不同跟驰控制策略下的安全车距,并建立相应的数据库,作为列车运行和控制的依据。(本文来源于《交通运输工程学报》期刊2014年05期)

潘登,郑应平[9](2014)在《基于安全车距实时标定的列车间隔动态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了列车间隔与其跟驰行为的关系,利用Petri网形式化建模工具描述了当高速列车跟驰稳态被破坏时,列车间隔的动态控制。面向CTCS-4级列车运行控制系统,运用数值分析方法建立了全速域范围内最小安全车距随后车当前速度变化的拟合函数,并运用该拟合函数进行列车跟驰行为质量评估,进而构建了基于跟驰行为评估的列车间隔动态控制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了仿真验证。仿真结果表明:列车跟驰系统从速度为200km·h-1、列车间隔为5 849.18m的安全、高效跟驰稳态运行到速度为380km·h-1的跟驰稳态期间,列车间隔的动态控制能够通过后车的行为调整得到实现,且当速度为380km·h-1的跟驰稳态实现时,列车间隔仅比安全车距大358.00m,说明新的安全、高效跟驰稳态已经建立;当前车紧急停车时,后车在控制律的作用下采取因应措施,安全、高效、平稳地减速运行,直至完全停车。仿真结果验证了控制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能够实现列车安全、高效跟驰运行。(本文来源于《交通运输工程学报》期刊2014年01期)

王怡洁[10](2012)在《奥迪A8将车距控制与Stop & Go功能有机结合》一文中研究指出如果将雷达传感器独立开来,其技术潜力已经差不多被挖尽。因此奥迪在自适应巡航控制系统(ACC)上推出了多传感器监控车辆四周的系统——结合雷达、影像和超声波系统。这种联网化的系统还包括Stop & Go功能,进一步扩展了远程控制系统。慕尼黑的德国联邦陆军大学对这种极端敏感、与安全息息相关的驾驶辅助系统进行了各种项目的测试。(本文来源于《汽车与配件》期刊2012年49期)

车距控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近年来,随着能源危机、交通拥堵和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智能化和电动化已成为车辆研究领域的热点。车距控制系统作为智能车辆的研究方向对实现全自动驾驶具有重要意义,而将该系统应用在纯电动汽车上能有效的解决上述问题。本文就纯电动汽车车距控制系统展开研究,在保证车辆安全行驶的前提下,考虑到驾驶员和乘客的乘坐舒适性,实现智能车辆在不同速度下的车距控制。通过对前驱电动车辆的纵向动力学受力分析,基于Carsim和Simulink联合仿真平台搭建了车辆动力学模型,确定了驱动电机子模型类型,并对其性能参数进行匹配。以直线加速和百公里紧急制动工况做仿真实验,验证模型的可靠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比较不同车载传感器的优缺点和大气窗口理论,确定以77GHz毫米波雷达和霍尔式转速传感器作为获取两车相对速度、相对距离和自车速度信息的车载传感器。针对在多交通车辆工况下毫米波雷达的探测特点,提出采用射线法对同车道目标车辆进行精确识别。此外,通过对典型安全距离模型进行分析,并充分考虑到极端条件下的行车间距和驾驶员制动操作习惯,搭建了一种可变安全距离模型,将其作为车距控制系统的期望行车距离,与两车实际距离之差作为设计的车距控制器的一个输入变量。本文使用分层式结构设计控制器,将车距控制系统控制器分为顶层控制器和底层控制器。顶层控制器采用线性二次型(LQR)最优控制理论获取被控车辆期望加速度。为实现车辆纵向多工况智能驾驶,当前方无车时,设计了经典PID控制器控制车辆巡航行驶。通过顶层控制器得到的期望加速度,经过驱动/制动控制切换策略分配给底层控制器。制动控制部分建立了纵向动力学数学模型;驱动控制部分在考虑到驾驶员驾驶特点、行车安全性和乘坐舒适性的基础上,设计了基于模糊控制理论的底层控制器。基于Carsim和Simulink联合仿真平台搭建闭环控制系统,对在驾驶过程中经常遇到的起-停工况、定速巡航工况和距离保持工况进行实验设计,并在联合仿真平台上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搭建的可变安全距离模型能较好地保持两车间的行车间距,设计的分层式结构控制器具有较强的控制效果和鲁棒性,能够较好的控制车辆按照期望距离和速度智能安全行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车距控制论文参考文献

[1].张丽,周峰,张涛.智能双车车距控制算法与优化策略[J].传感器与微系统.2019

[2].王奥特.纯电动汽车车距控制系统研究[D].长安大学.2019

[3].王斌.基于滑膜变结构控制的全速段车距保持控制系统开发[J].上海汽车.2018

[4].凌滨,宋梦实.汽车自适应巡航系统车距控制策略研究[J].计算机仿真.2017

[5].闫茂德,宋家成,杨盼盼,朱旭.基于信息一致性的自主车辆变车距队列控制[J].控制与决策.2017

[6].刘贵如,周鸣争,王陆林,王海.城市工况下最小安全车距控制模型和避撞算法[J].汽车工程.2016

[7].许伦辉,黄颖.基于不同安全车距策略的自适应巡航控制稳定性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6

[8].潘登,梅萌,郑应平.高速列车跟驰运行控制策略与安全车距的互动演化[J].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14

[9].潘登,郑应平.基于安全车距实时标定的列车间隔动态控制[J].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14

[10].王怡洁.奥迪A8将车距控制与Stop&Go功能有机结合[J].汽车与配件.2012

标签:;  ;  ;  ;  

车距控制论文-张丽,周峰,张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