潢川一中徐力
数学又是思维的体操,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重要阵地,从这个角度讲,数学本身就是一种锻炼思维的手段。数学教师应充分利用数学的这种功能,把思维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尤其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使学生的思维既有明确的目的方向,又有自己的见解;既有广阔的思路,又能揭露问题的实质;既敢于创新,又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就是说数学的课堂教学不仅是数学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利用数学知识这个载体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思维的创新是思维品质的最高层次,只有多种品质协调一致发生作用才能有助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培养创新思维能力要注重思维诱导
(1)注重提问的设计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维的习惯。著名的数学教育家波利亚认为:“高质量的提问,使学生不断产生‘是什么’、‘为什么’的定向反射”。高质量的提问在课堂教学中不仅可以长时间的维持学生的有意注意,而且还会很好的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独立思维习惯。例如:在讲解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时,可以如下进行: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入手,要求学生说出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并利用学生已有的研究几何图形的经验得到课题,把学法指导有机地贯穿在教学过程中;在证明题时,引导学生在四个命题的证明顺序进行研究。教材编排的证明顺序值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去认识和体会生活中就近上车的道理;定理证明研究之后应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消化理解并整理学习过的知识和研究方法。以上在设计上注重了结论的探求过程和方法的思考过程的研究,由于学生亲自参与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由此对知识产生有一种亲近感。
二、培养创新思维能力要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
1.注意培养观察力。观察是信息输入的通道,是思维探索的大门。敏锐的观察力是创造思维的起步器。可以说,没有观察就没有发现,更不能有创造,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在学习过程中实现的,因此,要努力培养学生浓厚的观察兴趣.
2.注意培养想象力。解题是一种创造性的学习,寻找解题途径是一个积极的综合的思维过程,在这个思维过程中“会想”是至关重要的,想像是思维探索的翅膀。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可以包罗整个宇宙。”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想象,往往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获得数学发现的机会。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首先要使学生学好有关的基础知识。其次,新知识的产生除去推理外,常常包含前人的想象因素,因此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潜在的因素,创设想象情景,提供想象材料,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另外,还应指导学生掌握一些想象的方法,像类比、归纳等。解题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转化问题的过程,而问题的转化,依赖于丰富的联想。联想转化的解题方法,就是指对所遇问题进行观察、分析,联想将其移植改变转化成与之有关系的另一问题,通过对它的研究,达到解决原问题的目的的一种数学思想.
3.注意培养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指从同一来源材料探求不同答案的思维过程。它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创造性的特征,加强发散思维能力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重要环节。徐利治教授曾指出:创造能力=知识量×发散思维能力。思维的发散性,表现在思维过程中,不受一定解题模式的束缚,从问题个性中探求共性,寻求变异,多角度、多层次去猜想、延伸、开拓,是一种不定势的思维形式。发散思维还具有多变性、开放性的特点,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
三、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还要紧扣教材,联系实际
在新的数学教材中,每一章节在引入新的知识时,都非常注重新的知识来源,让学生知道要学新的知识是由于要解决新的问题的缘故。例如:在引入有理数时,课本从温度,海拔高度,表示相反方向等多个角度,立体化的说明引入负数的必要性,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教学中的重结论轻过程向既重结论又重过程的方向发展。同样,在新的教材中,课本已亦当重视提高学生自己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在新人教版数学教材中,就有让学生自己动手,通过实际操作得出初步数学概念和规律的实验课,不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增强学生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数学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训练的过程,它将不失时机地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的始终,这就要求教师把思维能力的培养渗透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要有意识有目的地结合教学内容进行;要善于鼓励创新,允许打破常规、超越程序,让创新思维的火花燃起来,给他们以充分发展的机会;使学生的创新思维潜能得以很好的开发,才能不负时代的重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