鹌鹑源隐孢子虫论文-高庚渠,齐萌,王岩,徐利纳,王荣军

鹌鹑源隐孢子虫论文-高庚渠,齐萌,王岩,徐利纳,王荣军

导读:本文包含了鹌鹑源隐孢子虫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贝氏隐孢子虫,鹌鹑,致病性

鹌鹑源隐孢子虫论文文献综述

高庚渠,齐萌,王岩,徐利纳,王荣军[1](2010)在《不同禽源贝氏隐孢子虫分离株对鹌鹑致病性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旨在观察不同禽源贝氏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 baileyi)对鹌鹑的致病性差异。采用光镜、扫描电镜等技术研究了鸡源、鸭源、鹌鹑源、白文鸟源、鸵鸟源贝氏隐孢子虫分离株对10日龄鹌鹑的致病性。结果表明,感染鹌鹑均出现腹泻和呼吸道症状,排卵囊持续期11~18 d,虫体寄生于喉头、气管、法氏囊和泄殖腔。其中鸭源C.baileyi感染组鹌鹑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为82.5%、25%,鸡源C.baileyi(郑州株)感染组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为77.5%、12.5%,鹌鹑源C.baileyi感染组发病率、死亡率分别为37.5%和17.5%。本研究结果提示,不同禽源C.baileyi对鹌鹑有一定致病性,其致病性强弱存在差异。(本文来源于《畜牧兽医学报》期刊2010年02期)

王芳[2](2008)在《河南省鹌鹑源隐孢子虫分子生物学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对河南省鹌鹑隐孢子虫病进行了较广泛地流行病学调查,获得239个鹌鹑隐孢子虫分离株;对45个分离株进行nested PCR检测和PCR-RFLP分析;基于核糖体小亚基(18S rRNA)基因、肌动蛋白(Actin)基因的种类与基因型分析,鉴定河南省鹌鹑隐孢子虫分离株种类、基因型/基因亚型,确定河南省鹌鹑隐孢子虫分离株和其他种类隐孢子虫之间的分子种系进化关系,探讨鹌鹑隐孢子虫病的感染来源和传播机制,为预防隐孢子虫病提供理论基础。1、为全面、系统地掌握河南省鹌鹑隐孢子虫的流行状况,从2006年9月至2007年8月,采用饱和蔗糖溶液漂浮法和改良抗酸染色法对河南省鹌鹑养殖量较大的5个地市47个鹌鹑养殖场(户)近20万只鹌鹑的1818份粪便样品进行检测,结果显示隐孢子虫感染率为13.15%(239/1818),依据形态学检测,初步鉴定为贝氏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 baileyi)和火鸡隐孢子虫(C. meleagridis)。调查结果显示,河南省鹌鹑品种与隐孢子虫感染率无显着差异(P>0.05),但具有一定的地区、季节及年龄差异性。本调查为鹌鹑隐孢子虫病的防治及公共卫生安全提供了依据。2、肠道寄生虫感染一直是影响养禽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为查明鹌鹑寄生虫感染情况,对鹌鹑隐孢子虫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的同时,还检测了相关肠道寄生虫的感染情况。发现鹌鹑共感染3种寄生虫,其中隐孢子虫阳性样品总数为239份,总阳性率为13.15%(239/1818);球虫阳性样品总数1473份,总阳性率为81.02%(1475/1818);线虫阳性样品总数217,总阳性率为11.88%(217/1818)。调查结果表明,河南省鹌鹑肠道寄生虫感染存在一定的年龄、地区和季节差异。本调查为鹌鹑肠道寄生虫的防治提供了较详细的参考。3、应用nested-PCR扩增45个分离株,用限制性内切酶SspI和VspI对PCR产物进行消化酶切确定种类和基因型。SspI酶切结果显示,45个分离株分为2种,一种酶切片段长度为573bp,267bp;另一种酶切片段长度为450bp,267bp,108bp,11bp,11bp。VspI酶切结果与SspI酶切结果对应,酶切片段长度同样分为2种,一种酶切片度长度为621bp,115bp,104bp;另一种酶切片段为457bp,171bp,115bp,104bp。据酶切片段长度初步鉴定出两种隐孢子虫,即C. baileyi和C. meleagridis,其中42个样品为C. baileyi,2个样品为C. meleagridis,41号样品为两种隐孢子虫混合感染。4、基于小亚基核糖体(18S rRNA)基因,对42株鹌鹑隐孢子虫进行nested-PCR扩增、测序,产物序列长度均为820bp左右。应用Clustal X 1.81、phylip 3.67软件进行种系发育分析,Treeview 1.65绘制进化树,DNAstar 4.0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显示40个隐孢子虫分离株为C. baileyi,其中3个分离株与其他分离株有1个碱基的差异;对40个C. baileyi分离株序列进行同源性分析,其中37个分离株与GenBank上下载的C. baileyi同源性达到100%,3个分离株与GenBank上下载的C. baileyi同源性达到99.9%;其他2个分离株为C. meleagridis,其序列与GenBank上下载的C. meleagrids的同源性达到99.5%。5、对初步确定的2个C. melesgridis分离株进行基于18S rRNA基因和Actin基因的nested-PCR分析,利用Clustal X 1.81、phylip 3.67等生物学软件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这两个基因位点上,2个鹌鹑隐孢子虫分离株与C. meleagrids的遗传进化关系最近。在18S rRNA基因位点和Actin基因位点上,利用NJ法绘制的进化树节点支持值分别为98、100,利用MP法绘制的进化树节点支持值为85和100。利用DNAstar 4.0进行同源性分析,在这两个基因位点上,同源性分别达到99.3%、99.9%。基于PCR-RFLP分析和基因型/基因亚型的种系发育分析,鉴定出本研究获得的鹌鹑源隐孢子虫分离株分别为C. baileyi和C. meleagridis,推断鹌鹑是人隐孢子虫病的重要感染来源,为今后预防隐孢子虫病提供了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大学》期刊2008-05-01)

王芳,胡群山,朱静静,宁长申,菅复春[3](2008)在《河南省鹌鹑隐孢子虫病的流行病学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进一步掌握河南省鹌鹑隐孢子虫病的流行状况,于2006年9月至2007年8月对河南省鹌鹑养殖量较大的5个地市47个鹌鹑养殖场(户)进行了调查。共采集1818份粪样,经饱和蔗糖溶液漂浮法和改良抗酸染色法检查,隐孢子虫感染率为13.15%(239/1 818)。根据形态学特征,将分离到的2种隐孢子虫鉴定为贝氏隐孢子虫和火鸡隐孢子虫。调查结果表明,河南省不同品种鹌鹑之间隐孢子虫的感染率差异不显着,但鹌鹑隐孢子虫的感染率具有一定的地区、季节及年龄差异。(本文来源于《中国兽医科学》期刊2008年01期)

孙铭飞,张龙现,宁长申,菅复春,邵兆霞[4](2006)在《鹌鹑源火鸡隐孢子虫在小白鼠和雏鸡体内内生发育阶段的超微结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用鹌鹑源火鸡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 meleagridis)卵囊分别感染昆明系小白鼠和固始雏鸡,用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观察比较了C.meleagridis在两种试验动物体内的内生发育虫体超微结构和致病性的差异。利用扫描电镜观察发现,鹌鹑源火鸡隐孢子虫(C.meleagridis)在小白鼠和雏鸡体内的寄生部位有较大差异,在小白鼠体内寄生于十二指肠,但在雏鸡体内主要寄生于回肠;C.meleagridis深嵌于小白鼠肠微绒毛丛内,微绒毛较为完整;但在雏鸡回肠,C.meleagridis似黏附在肠黏膜表面,微绒毛脱落明显,对雏鸡致病性明显比对小白鼠的致病性强。利用透射电镜在两种试验动物的样品中均观察到不同发育阶段的滋养体、裂殖体和大配子体以及正在孢子化的卵囊。滋养体和裂殖体在发育过程中可明显见到粗面内质网结构,裂殖生殖中期阶段粗面内质网尤其发达;小白鼠体内的C.meleagridis虫体与肠黏膜接触处形成一凹陷,寄生部位较深,而在雏鸡体内无此现象。此外,利用透射和扫描电镜均观察到虫体寄生部位周围微绒毛密度高而且也比其它部位长。形成这些差异的原因有待于进一步探讨。(本文来源于《畜牧兽医学报》期刊2006年07期)

孙铭飞,张龙现,宁长申,菅复春,赵金凤[5](2006)在《鹌鹑源火鸡隐孢子虫生物学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鹌鹑源火鸡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 meleagridis)分别感染雏鸡、雏鸭、雏鸵鸟和小白鼠研究其致病性。结果能成功感染雏鸡、雏鸭和小白鼠,但不能感染雏鸵鸟。2个感染组雏鸡主要在感染后第3天引起雏鸡强烈的腹泻症状,但非免疫抑制组比免疫抑制组症状稍轻,此外,免疫抑制组的鸡出现了多个排卵囊高峰;感染相同剂量的2个试验组雏鸭的排卵囊显露期均较雏鸡短,非免疫抑制组雏鸭的排卵囊规律呈一过性,2组雏鸭均未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免疫抑制组小白鼠出现多个排卵囊高峰,显露期持续24 d,正常组小白鼠的排卵囊规律呈一过性。根据肠黏膜涂片,抗酸染色观察发现主要虫体寄生于雏鸭的回肠;通过病理组织学切片和电镜观察发现虫体主要寄生于雏鸡的回肠和小白鼠的十二指肠,但均主要引起肠绒毛的大量脱落,黏膜上皮细胞肿胀,炎性细胞浸润。试验证明鸭为鹌鹑源C.meleagridis的新宿主,但敏感性较低;鹌鹑源C.meleagridis不感染非洲雏鸵鸟。发现鹌鹑源C.meleagridis在鹌鹑、鸡和鸭体内寄生部位与小鼠体内寄生部位有明显差异。(本文来源于《畜牧兽医学报》期刊2006年05期)

孙铭飞,张龙现,宁长申,菅复春,赵金凤[6](2006)在《鹌鹑源火鸡隐孢子虫生物学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鹌鹑源火鸡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 meleagridis)分别感染雏鸡、雏鸭、雏鸵鸟和小白鼠研究其致病性。结果能成功感染雏鸡、雏鸭和小白鼠,但不能感染雏鸵鸟。受试的2组雏鸡主要在感染后13天出现强烈的腹泻症状,但非免疫抑制组比免疫抑制组症状稍轻,此外,免疫抑制组的鸡出现了多个排卵囊高峰;感染相同剂量的2个试验组雏鸭的排卵囊显露期均较雏鸡短,非免疫抑制组雏鸭的排卵囊规律呈一过性,2组雏鸭均未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免疫抑制组小白鼠出现多个排卵囊高峰,显露期持续24d,正常组小白鼠的排卵囊规律呈一过性。根据肠黏膜涂片,抗酸染色观察发现主要虫体寄生于雏鸭的回肠;通过病理组织学切片和电镜观察发现虫体主要寄生于雏鸡的回肠和小白鼠的十二指肠,但均主要引起肠绒毛的大量脱落,黏膜上皮细胞肿胀,炎性细胞浸润。本次试验证明鸭为鹌鹑源C.meleagridis的新宿主,但敏感性较低;鹌鹑源C.meleagridis不感染非洲雏鸵鸟。发现鹌鹑源C.meleagridis在鹌鹑、鸡和鸭体内寄生部位与小鼠体内有明显差异。(本文来源于《全国人畜共患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06-05-18)

孙铭飞,闫文朝,张龙现,宁长申,王进产[7](2005)在《鹌鹑隐孢子虫流行病学调查及动物感染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掌握畜禽隐孢子虫病在河南省的流行动态,作者于2003年用饱和蔗糖溶液漂浮法检查了郑州、焦作2市7个鹌鹑养殖场429份粪便样品.结果有5个鹌鹑场隐孢子虫感染为阳性,根据卵囊形态初步鉴定1种为贝氏隐孢子虫(Cryptosporid iumbaileyi),另1种为火鸡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meleagridis);总阳性率为14.69%(63/429),其中感染贝氏隐孢子虫的阳性率4.66%(20/429),火鸡隐孢子虫的阳性率为10.02%(43/429).并分别用2种卵囊试验感染鹌鹑和雏鸡研究其致病性,观察了2种隐孢子虫在鹌鹑体内的排卵囊规律,以及火鸡隐孢子虫在免疫抑制雏鸡和非免疫抑制雏鸡体内的排卵囊规律.(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05年02期)

查红波,蒋金书[8](1994)在《火鸡隐孢子虫在鹌鹑体内发育史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分离自鹌鹑的火鸡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meleagridis)经口感染2日龄鹌鹑,潜在期(Prepatentperiod)为36,开放期(Patentperio)为4~18d。它在鹌鹑体内发育史过程为:卵囊经口接种后,于十二指肠、空肠、回肠肠腔中子孢子脱囊,至接种后6h全部子孢子脱囊完毕。接种后6h在小肠中出现滋养体(大小为3.16μm)。接种后12h在小肠中出现内含8个裂殖子的裂殖体(大小为4.61×3.96μm)及裂殖子(大小为4.32×0.952μm),接种后48h滋养体和裂殖体开始出现于直肠。接种后54h,在小肠、直肠中出现含有16个子弹形小配子的小配子体(大小为3.41×3.30μm)。小配子(大小为0.872×0.452μm)与大配子(大小为4.61-×4.35μm)结合,形成合子。接种后72h出现未孢子化的厚壁型卵囊。滋养体、裂殖体、大配子、小配子体、厚壁型卵囊均处于宿主肠绒毛上皮细胞的带虫空泡之中。厚壁型卵囊于带虫空泡中孢子化。本文是首次有关C.meleagridis发育史的完整和详尽的报道。(本文来源于《畜牧兽医学报》期刊1994年03期)

查红波,蒋金书[9](1993)在《贝氏隐孢子虫在鹌鹑与鸡体内发育比较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表明,鹌鹑是贝氏隐孢子虫的新宿主。贝氏隐孢子虫在鹌鹑体内和鸡体内的发育过程基本相同,潜在期均为3天,开放期分别为4~14天和4~24天,虫体的主要寄生部位为法氏囊、泄殖腔和呼吸道,发育的基本过程为3代裂殖生殖、配子生殖和孢子生殖,很少见到薄壁型卵囊。虫体形态大小在二者体内无差别,首次出现时间差别不大。经口感染,贝氏隐孢子虫可引起鹌鹑的发病与死亡,发病率为13.3%,病死率为100%,病程为2~3天。发病后主要表现为伸颈、张口呼吸和翅下垂。剖检可见气管粘膜水肿、粘液增多。H.E.染色可见气管粘膜表面有大量嗜碱性虫体,有时有大量细菌寄生;轻者粘膜上皮细胞纤毛消失,重者粘膜上皮脱落;固有层充血水肿。嗉囊注射接种表明,贝氏隐孢子虫在鹌鹑体内不存在从消化道向气管的移行。(本文来源于《中国兽医科技》期刊1993年01期)

李安兴,聂奎,曾子建,黎晓敏,唐发书[10](1991)在《鸭隐孢子虫对鹅鸡鹌鹑鸽的感染性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隐孢子虫病是近年来发现的人畜共患病,是造成爱滋病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隐孢子虫寄生于哺乳类、鸟类、爬行类及鱼类的粘膜上皮中,有极广泛的宿主。从各种动物分离的隐孢子虫对其宿主以外的动物有广泛的交叉感染性,如从牛粪便中分离出的隐孢子虫可感染猫、狗、山羊、绵羊、豚鼠、人、大鼠、猪、兔、小鼠,由此引起在隐孢子虫分类学上的意见不一。Tzipori等(1980)认为隐孢子虫是单型属(本文来源于《中国兽医杂志》期刊1991年02期)

鹌鹑源隐孢子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研究对河南省鹌鹑隐孢子虫病进行了较广泛地流行病学调查,获得239个鹌鹑隐孢子虫分离株;对45个分离株进行nested PCR检测和PCR-RFLP分析;基于核糖体小亚基(18S rRNA)基因、肌动蛋白(Actin)基因的种类与基因型分析,鉴定河南省鹌鹑隐孢子虫分离株种类、基因型/基因亚型,确定河南省鹌鹑隐孢子虫分离株和其他种类隐孢子虫之间的分子种系进化关系,探讨鹌鹑隐孢子虫病的感染来源和传播机制,为预防隐孢子虫病提供理论基础。1、为全面、系统地掌握河南省鹌鹑隐孢子虫的流行状况,从2006年9月至2007年8月,采用饱和蔗糖溶液漂浮法和改良抗酸染色法对河南省鹌鹑养殖量较大的5个地市47个鹌鹑养殖场(户)近20万只鹌鹑的1818份粪便样品进行检测,结果显示隐孢子虫感染率为13.15%(239/1818),依据形态学检测,初步鉴定为贝氏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 baileyi)和火鸡隐孢子虫(C. meleagridis)。调查结果显示,河南省鹌鹑品种与隐孢子虫感染率无显着差异(P>0.05),但具有一定的地区、季节及年龄差异性。本调查为鹌鹑隐孢子虫病的防治及公共卫生安全提供了依据。2、肠道寄生虫感染一直是影响养禽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为查明鹌鹑寄生虫感染情况,对鹌鹑隐孢子虫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的同时,还检测了相关肠道寄生虫的感染情况。发现鹌鹑共感染3种寄生虫,其中隐孢子虫阳性样品总数为239份,总阳性率为13.15%(239/1818);球虫阳性样品总数1473份,总阳性率为81.02%(1475/1818);线虫阳性样品总数217,总阳性率为11.88%(217/1818)。调查结果表明,河南省鹌鹑肠道寄生虫感染存在一定的年龄、地区和季节差异。本调查为鹌鹑肠道寄生虫的防治提供了较详细的参考。3、应用nested-PCR扩增45个分离株,用限制性内切酶SspI和VspI对PCR产物进行消化酶切确定种类和基因型。SspI酶切结果显示,45个分离株分为2种,一种酶切片段长度为573bp,267bp;另一种酶切片段长度为450bp,267bp,108bp,11bp,11bp。VspI酶切结果与SspI酶切结果对应,酶切片段长度同样分为2种,一种酶切片度长度为621bp,115bp,104bp;另一种酶切片段为457bp,171bp,115bp,104bp。据酶切片段长度初步鉴定出两种隐孢子虫,即C. baileyi和C. meleagridis,其中42个样品为C. baileyi,2个样品为C. meleagridis,41号样品为两种隐孢子虫混合感染。4、基于小亚基核糖体(18S rRNA)基因,对42株鹌鹑隐孢子虫进行nested-PCR扩增、测序,产物序列长度均为820bp左右。应用Clustal X 1.81、phylip 3.67软件进行种系发育分析,Treeview 1.65绘制进化树,DNAstar 4.0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显示40个隐孢子虫分离株为C. baileyi,其中3个分离株与其他分离株有1个碱基的差异;对40个C. baileyi分离株序列进行同源性分析,其中37个分离株与GenBank上下载的C. baileyi同源性达到100%,3个分离株与GenBank上下载的C. baileyi同源性达到99.9%;其他2个分离株为C. meleagridis,其序列与GenBank上下载的C. meleagrids的同源性达到99.5%。5、对初步确定的2个C. melesgridis分离株进行基于18S rRNA基因和Actin基因的nested-PCR分析,利用Clustal X 1.81、phylip 3.67等生物学软件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这两个基因位点上,2个鹌鹑隐孢子虫分离株与C. meleagrids的遗传进化关系最近。在18S rRNA基因位点和Actin基因位点上,利用NJ法绘制的进化树节点支持值分别为98、100,利用MP法绘制的进化树节点支持值为85和100。利用DNAstar 4.0进行同源性分析,在这两个基因位点上,同源性分别达到99.3%、99.9%。基于PCR-RFLP分析和基因型/基因亚型的种系发育分析,鉴定出本研究获得的鹌鹑源隐孢子虫分离株分别为C. baileyi和C. meleagridis,推断鹌鹑是人隐孢子虫病的重要感染来源,为今后预防隐孢子虫病提供了理论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鹌鹑源隐孢子虫论文参考文献

[1].高庚渠,齐萌,王岩,徐利纳,王荣军.不同禽源贝氏隐孢子虫分离株对鹌鹑致病性的比较研究[J].畜牧兽医学报.2010

[2].王芳.河南省鹌鹑源隐孢子虫分子生物学特性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08

[3].王芳,胡群山,朱静静,宁长申,菅复春.河南省鹌鹑隐孢子虫病的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兽医科学.2008

[4].孙铭飞,张龙现,宁长申,菅复春,邵兆霞.鹌鹑源火鸡隐孢子虫在小白鼠和雏鸡体内内生发育阶段的超微结构比较[J].畜牧兽医学报.2006

[5].孙铭飞,张龙现,宁长申,菅复春,赵金凤.鹌鹑源火鸡隐孢子虫生物学特性研究[J].畜牧兽医学报.2006

[6].孙铭飞,张龙现,宁长申,菅复春,赵金凤.鹌鹑源火鸡隐孢子虫生物学特性研究[C].全国人畜共患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6

[7].孙铭飞,闫文朝,张龙现,宁长申,王进产.鹌鹑隐孢子虫流行病学调查及动物感染试验[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05

[8].查红波,蒋金书.火鸡隐孢子虫在鹌鹑体内发育史的研究[J].畜牧兽医学报.1994

[9].查红波,蒋金书.贝氏隐孢子虫在鹌鹑与鸡体内发育比较的研究[J].中国兽医科技.1993

[10].李安兴,聂奎,曾子建,黎晓敏,唐发书.鸭隐孢子虫对鹅鸡鹌鹑鸽的感染性试验[J].中国兽医杂志.1991

标签:;  ;  ;  

鹌鹑源隐孢子虫论文-高庚渠,齐萌,王岩,徐利纳,王荣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