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稻茬小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稻茬,秸秆还田,适期,强筋小麦品种,亩基本苗,水稻收获,拔节肥,壮蘖肥,春性,墒情
稻茬小麦论文文献综述
江苏省农科院资环所[1](2019)在《稻茬小麦抓好秸秆还田与适期播种促壮苗》一文中研究指出江苏是全国最大的稻麦轮作区,稻茬小麦占全省小麦播种面积的70%以上。提高秸秆还田质量与抓住适期播种是实现稻茬小麦高产稳产的关键,因此播种期要掌握以下技术环节。水稻收获 水稻收获前7~10天及时排水晾田,对于平整度较差的还要增开稻田排水沟进行及时降(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技报》期刊2019-10-30)
郭文善,朱新开,李春燕,丁锦峰,朱敏[2](2019)在《稻茬小麦机械化优质高产栽培技术体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稻茬小麦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冬麦区、黄淮冬麦区南部和西南冬麦区,年种植面积6000~7000万亩。江苏省小麦种植面积的70%以上为稻茬小麦,是全国最大的稻茬小麦生产省。一、江苏稻茬小麦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小麦难以适期播种。近几年稻茬麦区推广的水稻品种大多偏迟熟及直播稻面积较大、腾茬晚、季节越来越紧,不利于稻茬小麦适期播种和提高播种质量。2.播种质量亟待提高。秋播时常遭遇连阴雨,土壤土质黏重、耕种困难,秸秆全量还田与小麦播种质量和壮苗矛盾突出,农机力量也有待加强。3.肥料运筹需进一步优化。现阶段的突出问题是春季用肥常过早过多,拨节、孕穗肥施用不科学。4.防灾减灾能力还需进一步提升。近年来极端性天气频发,导致局部性与区域性灾害发生常态化,江苏省小麦生长季节干旱、湿害、冻害、后期高温逼熟、穗发芽等逆境几乎每年都有不同程度发生,一方面需要进一步改善农田灌排等生产条件,提高抗灾能力.同时积极主动应对的认识也有待提高,科学应对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产量水平提高、气象条件改变及种植方式变化后病虫草的发生规律与防治对策也有待进一步探索。5.商品小麦品质与市场需求有差距。品种"多乱杂"、措施规范化与管理标准化程度偏低,商品小麦品质难以适应市场需求。二、优质高产栽培途径与技术关键。(一)优质高产途径抉择:1.以适宜(尽可能少)的基本苗实现最佳穗数;2.以减少小花退化数为重点增加每穗粒数;3.以防早衰为中心提高粒重。(二)技术关键:1.抢收抢种争取适期;2.优选品种合理布局;3.机械匀播培育壮苗;4.高效施肥优质增产;5.主动抗逆确保丰产;6.规范种植提质增效;7.链式开发品牌品味。叁、稻茬小麦生产的主要技术。1.精种。播种质量要求是播深适宜、深浅一致、出苗均匀、苗量合理。技术要点是及时断水、成熟即收、碎草匀铺、深旋(耕)还田、机械匀播、适墒镇压。2.调肥。弱筋小麦(400公斤/亩)一般掌握总施氮量12-14公斤/亩,以基肥:平衡肥:拔节肥为7:1:2的氮肥运筹方式为宜。中筋、强筋小麦亩产500公斤,需施氮14-16公斤/亩;亩产600公斤,需施氮16-18公斤/亩。氮肥施用比例宜采用基肥:壮蘖肥(或平衡肥):拔节肥:孕穗肥为5:1:2:2的运筹方式。大面积生产中可采用基肥:壮蘖肥(或平衡肥):拔节肥5:1:4。在土壤肥力高、适当降低施氮量条件下(12-14公斤/亩)亦可采用基肥:壮蘖肥(或平衡肥):拔节肥:孕穗肥为3:1:3:3的运筹方式。3.抗逆。应针对小麦生产中常出现的干旱、湿害、冻害、后期高温逼熟等灾害及时采用抗逆应变技术,并做好小麦病虫草害无公害防治。归纳为"稻茬小麦‘两主体叁配套’精准栽培技术模式"。两主体:高质量的机械播种与壮苗培育技术、绿色高效施肥技术;叁配套:高效抗逆应变技术、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技术、苗情信息化诊断与监测技术。(本文来源于《2019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10-27)
王妍,朱敏,郭文善[3](2019)在《苏中稻茬小麦高光效群体构建的密肥调控途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光合作用是作物产量形成的基础,光合效率的高低与作物光合产物的积累、产量潜力的发挥密切相关,合理的群体结构有利于小麦的群体光能利用及光合产物的分配。位于长江中下游麦区的苏中地区,光、温、水等自然条件优越,但稻茬小麦产量水平难以获得实质性突破,其原因除了水稻茬口独特的生态环境和自然灾害(旱,涝等)给小麦的生长发育与耕作带来不利影响外,一些传统的栽培方式不能有效地构建高光效群体,导致光能利用率低,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碍着产量潜力的发挥。合理密植及运筹氮肥可改善小麦群体结构及光合特性,提高光能利用率,为小麦高产奠定基础。【材料与方法】试验于2018-2019年度在扬州大学小麦研究中心仪征试验田进行,选用扬麦23为供试材料,设置3个密度水平(150、225和300万?hm~(-2))、3个施氮量水平(210、270和330 kg hm~(-2))和3种氮肥运筹(5:1:2:2、7:1:2:0和3:1:3:3)的组合试验,于11月3日播种,按当地高产栽培管理。通过聚类分析的方法,研究了不同小麦群体光能利用、花后物质积累和转运的差异,筛选出高光效群体,提出构建高光效群体的最佳栽培技术。【结果与分析】以对产量贡献率较大的光合物质生产、积累及转运指标代替原始指标,对稻茬小麦产量、收获指数、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和总光合势进行聚类分析,将所有群体划分为高光效、中等光效和低光效群体,高光效群体产量较中等光效群体高21.14%,较低光效群体高21.74%,中等光效群体与低光效群体间差异不显着;总光合势较中等光效群体高13.78%,较低光效群体高39.12%,差异均达显着性水平;花后干物质积累量较中等光效群体和高光效群体分别高18.72%和25.33%,中等光效群体与低光效群体间差异不显着;收获指数较中等光效群体高11.51%,与低光效群体差异不显着。本试验条件下的低光效群体虽具有较高的收获指数,但光合物质生产与积累不足,低积累下的高转运使得产量无法提高;中等光效群体在全生育期内具有较高的光合势,但后期叶面积衰减加快,减弱了小麦的花后光合生产能力,降低了花后干物质积累,同时光合产物的转运低下,因此产量难以提高。结合小麦开花期和乳熟期的群体透光率分析,高光效群体分别为6.73%和8.36%,显着低于中等光效和低光效群体,光能截获率较高。【结论】综合考虑小麦产量及光合物质生产积累与转运水平,本研究条件下,扬麦23在密度为300万?hm~(-2)、氮肥总量为330 kg hm~(-2)及5:1:2:2这一氮肥运筹条件下,光能利用主要特征指标值表现较优,花后光合物质积累突出,建议作为扬麦23在该地区实现高光效群体构建的栽培方式。(本文来源于《2019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10-27)
李刘龙,卫茗梅,李秀,王小燕[4](2019)在《外源6-BA对不同时期遮光下江汉平原稻茬小麦产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江汉平原小麦生长季阴雨天气持续时间长、光照辐射少而形成的弱光环境,本试验以江汉平原大面积推广品种‘郑麦9023’和‘扬麦23’为材料,研究了孕穗期遮光处理(S_1)和开花期遮光处理(S_2)对两品种小麦产量的影响及其生理基础,并设置遮光前喷施6-BA处理(S_1+6-BA、S_2+6-BA),探究喷施6-BA对弱光胁迫的缓解作用.结果表明:孕穗期与开花期遮去自然光强的45%均显着降低了各处理籽粒产量,且开花期遮光处理籽粒产量下降幅度大于孕穗期遮光处理,遮光处理开花后14~21 d籽粒干物质积累量显着下降导致的粒重降低是造成籽粒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两时期遮光均降低了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改变了营养器官干物质分配比例,使籽粒产量更多地依赖于开花前营养器官贮藏同化物,从而导致遮光处理籽粒产量下降.开花期遮光前喷施6-BA处理的籽粒产量显着大于开花期遮光处理,主要是由于喷施6-BA能够延缓遮光处理下旗叶的衰老进程,其灌浆速率和粒重亦显着大于遮光处理,同时提高了开花期遮光处理植株在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量,且S_2+6-BA花后同化物的转运量及对籽粒的贡献量较S_2增大,最终提高了遮光处理的籽粒产量.总之,开花期遮光对小麦籽粒产量的影响大于孕穗期,开花期遮光前喷施外源6-BA对遮光造成的不利影响有一定的缓解效应,降低了开花期遮光造成的产量损失.(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江东国,黄正来,张文静,马尚宇,樊永惠[5](2019)在《晚播条件下施氮量对稻茬小麦氮素吸收及产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给安徽省江淮稻麦轮作区域晚播稻茬小麦高产栽培的氮肥合理施用提供依据,选用当地主栽品种扬麦18和皖垦麦076为试验材料,设置5个施氮水平(0、90、180、270和360 kg·hm~(-2)),分析施氮量对晚播小麦氮素积累与分配、糖氮比、氮素同化酶活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施氮肥能显着提高小麦各器官的氮积累量以及营养器官花前贮存氮素转运量、转运效率和转运氮素对籽粒氮素的贡献率,氮素收获指数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随施氮量的增加,小麦各生育时期不同器官的糖氮比值显着降低。小麦的氮素分配比例在生育前期以叶片最高,成熟期籽粒中氮素分配比例显着高于其余部位,而小麦的可溶性糖分配比例在生育前期以茎鞘最高,成熟期籽粒较高。在0~270 kg·hm~(-2)施氮量范围内,增施氮肥后,两个小麦品种的硝酸还原酶、谷氨酰胺合成酶和谷氨酸合成酶活性均显着提高,穗数、穗粒数和籽粒产量均明显增加。继续增加施氮量至360kg·hm~(-2)时,氮素同化酶活性和产量无显着变化,说明施氮过多对小麦氮素同化和产量无益。土壤氮贡献率、氮肥农学利用效率和氮素偏生产力均随施氮量增加而降低。推荐江淮区域稻茬小麦晚播条件下适宜施氮量为180~270kg·hm~(-2)偏下限,可兼顾高产及氮素高效吸收和利用。(本文来源于《麦类作物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杜兴华[6](2019)在《灌云县迟播稻茬小麦高产栽培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总结灌云县迟播稻茬小麦高产栽培技术,包括品种选择、播种、施肥、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与收获等方面内容,以期为当地种植户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现代农业科技》期刊2019年16期)
仲兆万,仲敏,宋浩[7](2019)在《沭阳县稻茬晚播小麦氮肥用量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稻茬晚播小麦氮肥用法用量,构建特定肥水栽培管理技术体系,发挥生产指导作用,实现高产优质高效,在沭阳县开展氮肥施用效应试验。结果表明,从产量、效益、环保等角度考虑,沐阳县稻茬晚播小麦中等肥力田块适宜施氮量(纯氮)为262.5 kg·hm-2,适时适量施用拔节孕穗肥,有利于提高产量。(本文来源于《南方农业》期刊2019年23期)
怀燕,潘建清,张慧[8](2019)在《缓释肥对稻茬小麦产量与养分利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选用浙江省种植业主推品种扬麦20,开展不同施肥方法的简化栽培试验。结果表明,基施好乐耕缓释肥(N-P_2O_5-K_2O,15%-4%-6%)750 kg·hm~(-2),穗肥施尿素(N 46%)120 kg·hm~(-2)、氯化钾(K_2O 60%)150 kg·hm~(-2)的简化栽培方式,比常规对照减少施用纯N 36.40%,减少1次施肥,群体较为合理,产量较理想,肥料农学利用效率较高,是一种值得进一步研究、示范和推广的栽培方式。(本文来源于《浙江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7期)
王科,李浩,阎洪,张成,钟文挺[9](2019)在《耕播方式对稻茬小麦生长动态及产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川麦104"为试验材料,研究翻耕+旋耕复合耕作(FRT)、旋耕(RT)、免耕+覆稻草(NT)3种耕播方式作对稻茬小麦株高、干物质量、有效穗数等形态指标和产量构成指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FRT处理比RT及NT处理分别增产10.8%、18.6%,其产量差异主要源自FRT处理的有效穗数及穗粒数的优势。FRT处理下小麦株高及干物质积累量在各生育时期均高于RT和NT处理,具有明显群体优势,这为该技术措施条件下小麦的高产提供了物质基础。总之,翻耕+旋耕复合耕作技术有利于稻茬小麦的生长发育并且可提高小麦产量,可以在成都平原西部有相似生态条件的区域推广运用。(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科技》期刊2019年07期)
张向前,徐云姬,杜世州,严文学,袁立伦[10](2019)在《氮肥运筹对稻茬麦区弱筋小麦生理特性、品质及产量的调控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索有效改善弱筋小麦生理特性、品质和产量的氮肥运筹方式,于2016—2017年设置不同施氮量N0(0kg·hm~(-2))、N1(120kg·hm~(-2))、N2(180kg·hm~(-2))、N3(240kg·hm~(-2))和不同基追比(7∶3、6∶4、5∶5)试验,研究不同施氮量和基追比对小麦光合效应、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显示,相同施氮量下,基追比为6∶4时,小麦的叶绿素含量、叶面积指数、冠层叶绿素密度、光合速率均最高;相同基追比下,施氮量增加120 kg·hm~(-2)(N1比N0、N3比N1)能显着提高小麦的叶绿素含量(灌浆中期基追比6∶4除外)、叶面积指数、冠层叶绿素密度和光合速率。施氮量为120kg·hm~(-2)和180kg·hm~(-2)时,3个基追比下小麦籽粒的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沉淀值(N2下基追比5∶5的处理除外)和硬度指数均符合弱筋小麦国家标准;施氮量为240kg·hm~(-2)时,基追比5∶5处理的籽粒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和沉淀值均不符合弱筋小麦国家标准,且各基追比间的品质指标差异不显着。总体上,施氮量相同时以基追比6∶4最利于高产,但施氮量为240kg·hm~(-2)时小麦籽粒的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和沉淀值均不符合弱筋小麦国家标准,因此,施氮量180kg·hm~(-2)左右、基追比6∶4是安徽省稻茬麦区适宜的氮肥运筹方式。(本文来源于《麦类作物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稻茬小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我国稻茬小麦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冬麦区、黄淮冬麦区南部和西南冬麦区,年种植面积6000~7000万亩。江苏省小麦种植面积的70%以上为稻茬小麦,是全国最大的稻茬小麦生产省。一、江苏稻茬小麦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小麦难以适期播种。近几年稻茬麦区推广的水稻品种大多偏迟熟及直播稻面积较大、腾茬晚、季节越来越紧,不利于稻茬小麦适期播种和提高播种质量。2.播种质量亟待提高。秋播时常遭遇连阴雨,土壤土质黏重、耕种困难,秸秆全量还田与小麦播种质量和壮苗矛盾突出,农机力量也有待加强。3.肥料运筹需进一步优化。现阶段的突出问题是春季用肥常过早过多,拨节、孕穗肥施用不科学。4.防灾减灾能力还需进一步提升。近年来极端性天气频发,导致局部性与区域性灾害发生常态化,江苏省小麦生长季节干旱、湿害、冻害、后期高温逼熟、穗发芽等逆境几乎每年都有不同程度发生,一方面需要进一步改善农田灌排等生产条件,提高抗灾能力.同时积极主动应对的认识也有待提高,科学应对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产量水平提高、气象条件改变及种植方式变化后病虫草的发生规律与防治对策也有待进一步探索。5.商品小麦品质与市场需求有差距。品种"多乱杂"、措施规范化与管理标准化程度偏低,商品小麦品质难以适应市场需求。二、优质高产栽培途径与技术关键。(一)优质高产途径抉择:1.以适宜(尽可能少)的基本苗实现最佳穗数;2.以减少小花退化数为重点增加每穗粒数;3.以防早衰为中心提高粒重。(二)技术关键:1.抢收抢种争取适期;2.优选品种合理布局;3.机械匀播培育壮苗;4.高效施肥优质增产;5.主动抗逆确保丰产;6.规范种植提质增效;7.链式开发品牌品味。叁、稻茬小麦生产的主要技术。1.精种。播种质量要求是播深适宜、深浅一致、出苗均匀、苗量合理。技术要点是及时断水、成熟即收、碎草匀铺、深旋(耕)还田、机械匀播、适墒镇压。2.调肥。弱筋小麦(400公斤/亩)一般掌握总施氮量12-14公斤/亩,以基肥:平衡肥:拔节肥为7:1:2的氮肥运筹方式为宜。中筋、强筋小麦亩产500公斤,需施氮14-16公斤/亩;亩产600公斤,需施氮16-18公斤/亩。氮肥施用比例宜采用基肥:壮蘖肥(或平衡肥):拔节肥:孕穗肥为5:1:2:2的运筹方式。大面积生产中可采用基肥:壮蘖肥(或平衡肥):拔节肥5:1:4。在土壤肥力高、适当降低施氮量条件下(12-14公斤/亩)亦可采用基肥:壮蘖肥(或平衡肥):拔节肥:孕穗肥为3:1:3:3的运筹方式。3.抗逆。应针对小麦生产中常出现的干旱、湿害、冻害、后期高温逼熟等灾害及时采用抗逆应变技术,并做好小麦病虫草害无公害防治。归纳为"稻茬小麦‘两主体叁配套’精准栽培技术模式"。两主体:高质量的机械播种与壮苗培育技术、绿色高效施肥技术;叁配套:高效抗逆应变技术、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技术、苗情信息化诊断与监测技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稻茬小麦论文参考文献
[1].江苏省农科院资环所.稻茬小麦抓好秸秆还田与适期播种促壮苗[N].江苏农业科技报.2019
[2].郭文善,朱新开,李春燕,丁锦峰,朱敏.稻茬小麦机械化优质高产栽培技术体系[C].2019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9
[3].王妍,朱敏,郭文善.苏中稻茬小麦高光效群体构建的密肥调控途径研究[C].2019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9
[4].李刘龙,卫茗梅,李秀,王小燕.外源6-BA对不同时期遮光下江汉平原稻茬小麦产量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9
[5].江东国,黄正来,张文静,马尚宇,樊永惠.晚播条件下施氮量对稻茬小麦氮素吸收及产量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19
[6].杜兴华.灌云县迟播稻茬小麦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9
[7].仲兆万,仲敏,宋浩.沭阳县稻茬晚播小麦氮肥用量探究[J].南方农业.2019
[8].怀燕,潘建清,张慧.缓释肥对稻茬小麦产量与养分利用的影响[J].浙江农业科学.2019
[9].王科,李浩,阎洪,张成,钟文挺.耕播方式对稻茬小麦生长动态及产量的影响[J].四川农业科技.2019
[10].张向前,徐云姬,杜世州,严文学,袁立伦.氮肥运筹对稻茬麦区弱筋小麦生理特性、品质及产量的调控效应[J].麦类作物学报.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