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灌注论文-A.Hamdy,Y.Ichikawa,Y.Toyomasu,M.Nagata,N.Nagasawa

胰腺灌注论文-A.Hamdy,Y.Ichikawa,Y.Toyomasu,M.Nagata,N.Nagasawa

导读:本文包含了胰腺灌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胰腺导管腺癌,放疗反应,CT,新辅助化疗

胰腺灌注论文文献综述

A.Hamdy,Y.Ichikawa,Y.Toyomasu,M.Nagata,N.Nagasawa[1](2019)在《运用灌注CT评估胰腺导管腺癌病人对新辅助化疗和放疗反应的初步经验》一文中研究指出摘要 CT上肿瘤大小的变化不能可靠地预测新辅助化疗和放疗(CRT)后的治疗反应,且与组织学反应分级的相关性较差。目的探讨应用灌注CT预测胰腺导管腺癌(PDA)对(本文来源于《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期刊2019年06期)

李飞[2](2019)在《多层螺旋CT灌注技术对胰腺癌患者五例化疗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估多层螺旋CT灌注技术对胰腺癌化疗疗效的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在我院化疗的5例胰腺癌患者进行研究,使用CT灌注成像作影像学随诊,评估患者的化疗效果。结果随访前后发现患者的肿瘤最大直径、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卡氏(KPS)评分均无明显变化,但糖类抗原(CA19)-9有所升高,VAS评分、KPS评分、CA19-9变化等对实体瘤的疗效评价并无实际影响。化疗后,正常组织的BF值均有所下降,肿瘤组织BF值仅有2例明显下降,正常组织的BV值均有所降低,肿瘤组织血容量(BV)值有3例明显下降,2例轻度升高。正常组织的渗透性(PM)值略有升高,肿瘤组织PM值2例升高,3例降低。CT灌注参数化疗前后的变化能够准确反映胰腺癌病情变化。结论多层螺旋CT灌注技术应用于胰腺癌化疗疗效的评估,具有无创、快速、准确、客观的优势,为胰腺癌治疗提高有利的判断依据,具有重要的临床研究价值。(本文来源于《实用医学影像杂志》期刊2019年03期)

唐宇,李妮娜[3](2019)在《64排螺旋CT灌注成像对胰腺占位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我国,胰腺癌作为消化系统恶性程度最高、预后最差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由于该病早期无明显临床症状,易被患者忽视和误诊。一旦确诊大多数已发展至中晚期,且5年生存率<1%,因此临(本文来源于《实用医学影像杂志》期刊2019年03期)

余鑫,陆泓宇,郑兴菊,王玉权,张小勇[4](2019)在《第3代双源CT低剂量胰腺CT灌注成像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第3代双源CT低剂量胰腺灌注成像的参数特点及可靠性。方法:前瞻性收集24例正常胰腺受检者,行上腹部增强CT及CT胰腺灌注检查,按不同低剂量扫描方案,将受检者随机分成两组(A组:管电压70kV,管电流100mA,进行27次连续动态数据采集;B组:管电压80kV,管电流80mA,进行29次连续动态数据采集),每组12例。由两位放射科医师独立测量胰腺头部、体部、尾部的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达峰时间(TTP)和表面通透性(PS),记录、计算辐射剂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位观察者测得各部位所有灌注参数的一致性良好(ICC均>0.75);A组各参数值的ICC分别为:BF(0.949~0.968)、BV(0.941~0.977)、MTT(0.843~0.873)、PS(0.857~0,944)、TTP(0.859~0.897);B组各参数值的ICC分别为:BF(0.908~0.984)、BV(0.858~0.974)、MTT(0.837~0.955)、PS(0.909~0.964)、TTP(0.783~0.944)。正常胰腺头部、体部和尾部的不同参数之间及A、B两组的胰腺组织血流灌注参数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各灌注参数的测量值及统计学分析结果:BF:139.36~155.43mL/(100mL·min),F=0.417,P=0.835;BV:16.86~18.90mL/100mL,F=0.308,P=0.906;MTT:7.27~8.41s,F=1.819,P=0.121;PS:66.76~77.32mL/(100mL·min),F=0.430,P=0.826;TTP:7.41~8.51s,F=2.293,P=0.055。两个年龄组(<60岁组、≥60岁组)的胰腺组织灌注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个年龄组各灌注参数的测量值及统计学分析结果:BF:(138.39±41.43)vs(143.30±43.69)mL/(100mL·min),P=0.106;BV:(17.52±5.08)vs(18.44±4.59)mL/100mL,P=0.647;MTT:(7.92±0.99)vs(7.76±1.71)s,P=0.784;PS:(67.70±23.16)vs(72.61±17.46)mL/(100mL·min),P=0.569;TTP:(8.08±0.77)vs(7.97±1.42)s,P=0.819。不同性别间胰腺组织灌注参数除MTT[女性为(7.33±1.20)s,男性为(8.69±1.17)s,P=0.0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其余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各灌注参数的测量值及统计学分析结果:BF:(133.01±29.53)vs (145.23±39.32)mL/(100mL·min),P=0.341;BV:(19.01±4.76)vs(17.31±4.83)mL/100mL,P=0.411;PS:(71.40±27.70)vs(69.08±15.72)mL/(100mL·min),P=0.795;TTP:(8.58±1.08)vs(7.70±0.99)s,P=0.053。灌注期有效辐射剂量:A组DLP为616.7mGy·cm,有效辐射剂量为9.25mSv;B组DLP为871.7mGy·cm,有效辐射剂量为13.07mSv。结论:第3代双源CT可实现胰腺低剂量灌注扫描,并能获得稳定、重复性好的灌注参数值。(本文来源于《放射学实践》期刊2019年05期)

邱斌[5](2019)在《经动脉灌注化疗治疗胰腺癌的临床疗效分析及大鼠胆道金属支架植入模型的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一部分经动脉灌注化疗治疗胰腺癌的临床疗效分析背景与目的:胰腺癌是常见消化道恶性肿瘤,死亡率居恶性肿瘤第7位。约80%的患者诊断时已为进展期胰腺癌,失去根治性外科手术切除的机会,5年生存率仅约3%。全身化疗是进展期胰腺癌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但需要充分评估患者年龄、合并症、一般状态及耐受性。肿瘤消耗、疼痛、厌食、恶病质状态及化疗副作用等因素可导致部分进展期胰腺癌患者无法耐受全身化疗。此外,关键基因突变、信号通路调控异常及局部缺氧微环境等因素可引起化疗药物耐药,进而导致全身化疗失败。无法耐受全身化疗及全身化疗失败的胰腺癌患者治疗方法十分有限,预后极差,最佳支持治疗后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仅约2.3个月。经动脉灌注化疗通过导管将化疗药物直接灌注到肿瘤供血动脉,提高了局部化疗药物浓度,同时降低了全身化疗药物浓度,并发症少,患者耐受性好。可控制原发肿瘤生长,减轻腹痛等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及延长患者生存期。对于合并肝转移的胰腺癌患者,经动脉灌注化疗过程中在腹腔干或肝总动脉灌注化疗药物是有效的治疗方法。此外,在全身化疗失败的患者中,全身化疗失败的药物在局部灌注仍可达到控制肿瘤生长的作用。因此,经动脉灌注化疗有望成为无法耐受全身化疗及全身化疗失败的进展期胰腺癌的姑息性治疗方法,然而尚缺乏相关报导。本研究的目的是分析经动脉灌注化疗在无法耐受全身化疗或全身化疗失败的胰腺癌患者中的临床疗效及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2月至2017年1月共115例无法耐受全身化疗或全身化疗失败并接受经动脉灌注化疗的胰腺癌患者(男71例,女44例,平均年龄58.9岁)的临床资料。评价经动脉灌注化疗技术成功率,治疗后肿瘤反应、肿瘤无进展生存时间及生存期;亚组分析预后因素。结果:总共完成224次经动脉灌注化疗(平均1.9次/人,范围1-8次/人),技术成功率100%。完全缓解0例(0%),部分缓解6例(5.2%)、疾病稳定66例(57.4%),疾病进展43例(37.4%)。中位肿瘤进展时间为56天(四分位间距32-98天);中位生存期为147天(四分位间距96-223天)。亚组分析显示体力状态评分(Eastern Cooperative Oncology Group,ECOG评分)≤1及经动脉灌注化疗>1次的患者,肿瘤控制(完全缓解+部分缓解+疾病稳定)、中位肿瘤进展时间及中位生存期分别优于ECOG评分2分(p均<0.001)及经动脉灌注化疗1次的患者(p分别=0.012、<0.001及0.002)。严重并发症发生率0.9%,为1例脑栓塞,药物治疗后好转;轻度并发症发生率为53.0%,包括一过性腹痛(30.4%),恶心/呕吐(21.7%),发热(1.7%)及血小板减少(0.9%);均自行或对症治疗后缓解。结论:经动脉灌注化疗在无法耐受全身化疗或全身化疗失败的胰腺癌患者中是安全及有效的,ECOG评分及经动脉灌注化疗次数是预后因素。第二部分大鼠胆道金属支架植入模型的建立背景与目的:胆道梗阻是各种原因引起的胆道堵塞,表现为皮肤巩膜黄染、高胆红素血症、胆管扩张等。按病因可分为良性胆道梗阻及恶性胆道梗阻,恶性胆道梗阻在胰腺癌患者中的发生率达70%,胆道支架植入可有效解除梗阻。然而,支架再狭窄将导致支架功能障碍,金属支架中位通畅时间约为5-9个月,塑料支架仅约为2-5个月,再次介入治疗增加患者痛苦。临床及动物研究均显示支架再狭窄与支架植入后局部胆管上皮细胞增生、炎症反应、纤维化等病理改变有关;然而,支架再狭窄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楚。目前胆道支架动物模型主要为狗、猪等大动物模型,存在饲养不便、成本高、相关实验抗体缺乏等缺点,限制了支架再狭窄分子机制的研究。因此,建立合适的动物模型有助于支架再狭窄的分子机制研究。大鼠与人同源性好、价格低廉、饲养方便、相关实验抗体齐全,是理想的支架再狭窄分子机制研究的模型动物。然而大鼠胆总管直径仅约1mm,支架植入难度大,且缺少合适直径的金属支架,尚未见大鼠胆道金属支架植入模型的报导。本课题拟自主编织胆道金属支架,建立大鼠胆道金属支架植入模型,为胆道支架再狭窄的分子机制研究提供动物模型。方法:采用0.075mm直径合金丝,编织直径1.8mm、长6mm的自膨式胆道金属支架。选取雄性Sprague Dawley大鼠(380-400g),随机分为支架组及假手术组各10只。支架组大鼠剪开胆总管植入自膨式胆道金属支架;假手术组大鼠在胆总管相应位置剪开后缝合。术后1周影像学评估支架位置及自膨情况。术后6月获取胆管组织,进行大体解剖观察及HE染色镜检。技术成功定义为顺利于胆总管中植入胆道支架(影像学或尸体解剖确认)。模型成功定义为技术成功且后期HE染色显示胆道具有相应组织学反应。结果:支架组技术成功率100%(1例支架植入位置过高);并发症发生率为44%(4/9)(3例死亡,1例胆管缝合处梗阻);相关死因为失血性休克、胆漏、胆汁性腹膜炎。假手术组技术成功率100%;并发症发生率为10%(1/10)(1例死亡);相关死因为胆漏及胆汁性腹膜炎。6月后尸体解剖可见支架组及假手术组大鼠腹腔均存在不同程度组织粘连、肝门区结构紊乱及腹膜聚集。胆总管与周围组织粘连、固定。支架组纳入分析的5只大鼠HE染色镜检均可见胆管管腔明显扩张,上皮细胞层数增多,粘膜下纤维结缔组织增生,炎性细胞浸润。模型成功率100%(5/5)。假手术组胆管具有单层上皮细胞,肌层结构清晰,整体形态基本同正常胆管结构。结论:通过植入可膨式金属支架可成功建立大鼠胆道金属支架植入模型。远期可见支架段胆管上皮细胞增生、粘膜下纤维结缔组织增生、炎性细胞浸润。本研究可为探索胆道支架再狭窄的分子机制提供大鼠模型。(本文来源于《北京协和医学院》期刊2019-04-01)

刘丰,康洋铭,周阳,姜佳琪,张洪博[6](2019)在《低剂量灌注CT成像诊断胰腺癌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MSCT的不断发展以及检查技术的不断完善,胰腺疾病的诊断率也不断进步。CT可以对胰腺进行普通平扫、多期增强扫描及CT灌注扫描(CTPI)。其中,普通平扫及增强扫描对小的胰腺癌病灶诊断率较低;普通灌注扫描可以通过监测胰腺组织血流动力学评价胰腺功能,对于早期胰腺癌的诊断率较高,但辐射剂量也较高,因此对患者的远期影响较大。因此,在满足对胰腺癌疾病诊断条件的前提下,减少CT扫描对患者的辐射剂量是目前临床研究的热点。灌注扫描通过监测患者血流量(BF)、血容量(BV)对正常胰腺及胰腺癌病灶进行观察,能够在减少辐射剂量的同时获得灌注数据,从而提供更多的诊断信息,进而满足临床诊断的要求。(本文来源于《现代生物医学进展》期刊2019年03期)

闫一洋,岳学良,杨森,刘红山[7](2019)在《腹腔镜下碘125粒子植入联合腹腔热灌注化疗治疗不可切除胰腺癌的效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腹腔镜下放射性粒子植入联合热灌注化疗治疗无法切除胰腺癌的效果。方法收集行碘125粒子植入联合腹腔热灌注化疗的47例胰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术后疼痛缓解情况、肿瘤局部控制率及生存期,对治疗效果予以分析。结果疼痛缓解率为76.3%(29/38),肿瘤局部控制率为74.5%(35/47),中位生存期为7个月。结论腹腔镜下碘125粒子植入与腹腔热灌注化疗联合治疗不可切除胰腺癌,可以明显缓解晚期胰腺癌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存率,且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本文来源于《医药论坛杂志》期刊2019年01期)

王子晗,时惠平,马晓璇[8](2018)在《灌注技术在小胰腺癌血流动力学评价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胰腺癌的恶性程度高,早期诊断率低,预后较差。常规影像学技术对体积较大的进展期胰腺癌肿块的诊断价值较高,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诊疗中。然而体积较小的胰腺癌的早期诊断一直存在一定难度,CT、MRI、超声和PET-CT灌注技术可以从功能学角度反映肿瘤组织的微循环特征,在胰腺癌尤其是小胰腺癌的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价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本文通过总结近年来多种灌注技术在胰腺癌血流动力学评价方面的研究,为早期诊断胰腺癌尤其是小胰腺癌及其预后评价提供新思路。(本文来源于《大连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王志辉[9](2018)在《胰腺癌MSCT平扫、增强扫描和灌注成像的价值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胰腺癌多层螺旋CT平扫、多期增强扫描与CT灌注成像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4年10月经我院组织病理确诊的胰腺癌患者28例及同期胰腺良性病变患者22例为研究对象,依次给予多层螺旋CT平扫、多期增强扫描、CT灌注成像检查,统计、比较叁种方式的诊断准确性。结果:多层螺旋CT平扫胰腺癌检出率66. 8%,多期增强扫描胰腺癌检出依次为23例(82. 14%)、27例(96. 43%)与26例(92. 86%),高于多层螺旋CT平扫,差异显着(P <0. 05);健康体检者与胰腺癌患者BV、BF、MTT、PS差异显着,P <0. 05)。结论:在胰腺癌的临床诊断上,多期增强扫描、CT灌注成像及多层螺旋CT平扫可提高胰腺癌临床诊断率,为诊治提供有价值依据,值得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现代医用影像学》期刊2018年05期)

郭隽[10](2018)在《低剂量全胰腺CT灌注曲线在胰腺局灶性实性病变诊断中的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对局灶性实性胰腺病变患者进行低剂量全胰腺CT(Computed tomography)灌注扫描,研究时间密度曲线(Time-attenuation curve,TAC)在诊断胰腺局灶性实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本研究对临床怀疑胰腺局灶性病变的70例患者行低剂量全胰腺CT灌注扫描,受检者中排除胰腺囊性及弥漫性疾病患者,最终入选胰腺局灶性实性病变患者共63例,且均经临床明确诊断及病理证实。其中,胰腺导管腺癌43例、肿块型慢性胰腺炎6例、肿块型自身免疫性胰腺炎5例、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9例。在这些受检者中,入组相对正常胰腺39例。将灌注原始数据传输至图像后处理工作站。由两位有经验的影像诊断医师,使用灌注软件对图像进行分析,测量相对正常胰腺区及病变区的TAC曲线,分别测量叁次,取其平均值,记录其峰值(Peak value,PV)(没有峰值者,以平台值替代)、达峰时间(Time to peak,TTP),并观察TAC曲线的形态等,进行分型及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各组间的峰值及达峰时间进行对比分析,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分别评价灌注峰值对胰腺导管腺癌与相对正常胰腺、胰腺导管腺癌与肿块型慢性胰腺炎、胰腺导管腺癌与肿块型自身免疫性胰腺炎、胰腺导管腺癌与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鉴别的诊断效能,以约登指数最大时所对应的CT值作为诊断胰腺导管腺癌有统计学意义的临界值,并记录其曲线下面积、敏感度及特异性。同时,记录灌注扫描的剂量-长度乘积(Dose-length-product,DLP,mGy*cm),并计算出有效剂量(Effective dose,ED,mSv)。结果:1、63例胰腺局灶性实性病变患者中,包括37例男性及23例女性,平均年龄为59.0± 11.8岁(范围为28-80岁)。其中,胰腺导管腺癌43例(包括28例男性及15例女性),平均年龄为58.8±11.7岁(范围为28-80岁);肿块型慢性胰腺炎6例(包括5例男性及1例女性),平均年龄为56.5±12.3岁(范围为40-74岁);肿块型自身免疫性胰腺炎5例(包括1例男性及4例女性),平均年龄为54.0± 11.4岁(范围为37-68岁);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9例(包括3例男性及6例女性),平均年龄为50.0± 12.6岁(范围为37-76岁)。39例相对正常胰腺组织(包括20例男性及19例女性),平均年龄为57.6±11.6岁(范围为40-80岁)。各组受检者年龄及性别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2、灌注曲线参数分析:正常胰腺组、胰腺导管腺癌组、肿块型慢性胰腺炎组、肿块型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组及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组的峰值分别为103.5±19.5HU、40.2±8.7HU、54.2±9.2HU、77.0±22.5HU、180.6±36.9HU,各组间灌注峰值不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44.806,P<0.001);其中,胰腺导管腺癌组、肿块型慢性胰腺炎组及肿块型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组患者灌注峰值均明显低于正常组(P均<0.05),而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组的灌注峰值明显高于其他各组(P均<0.05);肿块型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组的灌注峰值高于胰腺导管腺癌组和肿块型慢性胰腺炎组(P均<0.05)。胰腺导管腺癌组与肿块型慢性胰腺炎组的灌注峰值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正常胰腺组、胰腺导管腺癌组、肿块型慢性胰腺炎组、肿块型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组及神经内分泌肿瘤组的达峰时间分别为27.7±4.2s、27.7±4.0s、27.7±3.6s、25.2±2.6s、23.6± 1.9s;其中,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组的达峰时间明显快于正常胰腺组、胰腺导管腺癌组及肿块型慢性胰腺炎组(P均<0.05);而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组与肿块型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组的达峰时间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正常胰腺组、胰腺导管腺癌组及肿块型慢性胰腺炎组的达峰时间两两相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3、ROC曲线分析ROC曲线结果显示:灌注峰值以65HU为临界值,对于鉴别胰腺导管腺癌与相对正常胰腺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81.8%、88.4%;以47.5HU为临界值,对于鉴别胰腺导管腺癌组与肿块型慢性胰腺炎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83.3%、88.4%;以62.5HU为临界值,对于鉴别胰腺导管腺癌与肿块型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80.0%、97.7%。4、灌注曲线分型根据TAC曲线形态,将其分为4种类型。Ⅰ型:先逐渐上升至峰值,然后逐渐下降;Ⅱ型:先逐渐上升至峰值,然后逐渐下降至一个平台期;Ⅲ型:逐渐上升至平台期或缓慢上升,根据平台的高度,将Ⅲ型TAC曲线分为Ⅲa型和Ⅲb型:Ⅲa型TAC曲线平台≤47.5HU,Ⅲb型TAC曲线平台值>47.5HU。Ⅳ:快速上升至峰值,然后快速下降。相对正常胰腺组织组的TAC曲线均为Ⅰ型(100%,39/39);胰腺导管腺癌组TAC曲线为Ⅱ型(21%,9/43)和Ⅲa(79%,34/43);肿块型慢性胰腺炎组TAC曲线为Ⅱ型(50%,3/6)、Ⅲa型(17%,1/6)和Ⅲb型(33%,2/6);肿块型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组TAC曲线均为Ⅲb型(100%,5/5);而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组TAC曲线均为Ⅳ型(100%,9/9)。5、63例低剂量全胰腺CT灌注的DLP平均值约为357.5mGy*cm,ED约为5.36mSv。结论:通过低剂量全胰腺CT灌注扫描,分析其灌注曲线的形态及参数对诊断及鉴别诊断胰腺局灶性实性病变具有重要价值。(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8-09-06)

胰腺灌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评估多层螺旋CT灌注技术对胰腺癌化疗疗效的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在我院化疗的5例胰腺癌患者进行研究,使用CT灌注成像作影像学随诊,评估患者的化疗效果。结果随访前后发现患者的肿瘤最大直径、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卡氏(KPS)评分均无明显变化,但糖类抗原(CA19)-9有所升高,VAS评分、KPS评分、CA19-9变化等对实体瘤的疗效评价并无实际影响。化疗后,正常组织的BF值均有所下降,肿瘤组织BF值仅有2例明显下降,正常组织的BV值均有所降低,肿瘤组织血容量(BV)值有3例明显下降,2例轻度升高。正常组织的渗透性(PM)值略有升高,肿瘤组织PM值2例升高,3例降低。CT灌注参数化疗前后的变化能够准确反映胰腺癌病情变化。结论多层螺旋CT灌注技术应用于胰腺癌化疗疗效的评估,具有无创、快速、准确、客观的优势,为胰腺癌治疗提高有利的判断依据,具有重要的临床研究价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胰腺灌注论文参考文献

[1].A.Hamdy,Y.Ichikawa,Y.Toyomasu,M.Nagata,N.Nagasawa.运用灌注CT评估胰腺导管腺癌病人对新辅助化疗和放疗反应的初步经验[J].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19

[2].李飞.多层螺旋CT灌注技术对胰腺癌患者五例化疗评估[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19

[3].唐宇,李妮娜.64排螺旋CT灌注成像对胰腺占位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19

[4].余鑫,陆泓宇,郑兴菊,王玉权,张小勇.第3代双源CT低剂量胰腺CT灌注成像初探[J].放射学实践.2019

[5].邱斌.经动脉灌注化疗治疗胰腺癌的临床疗效分析及大鼠胆道金属支架植入模型的建立[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9

[6].刘丰,康洋铭,周阳,姜佳琪,张洪博.低剂量灌注CT成像诊断胰腺癌的研究进展[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9

[7].闫一洋,岳学良,杨森,刘红山.腹腔镜下碘125粒子植入联合腹腔热灌注化疗治疗不可切除胰腺癌的效果分析[J].医药论坛杂志.2019

[8].王子晗,时惠平,马晓璇.灌注技术在小胰腺癌血流动力学评价中的作用[J].大连医科大学学报.2018

[9].王志辉.胰腺癌MSCT平扫、增强扫描和灌注成像的价值评价[J].现代医用影像学.2018

[10].郭隽.低剂量全胰腺CT灌注曲线在胰腺局灶性实性病变诊断中的价值[D].山东大学.2018

标签:;  ;  ;  ;  

胰腺灌注论文-A.Hamdy,Y.Ichikawa,Y.Toyomasu,M.Nagata,N.Nagasawa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