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视阈论文-杨易灿,方明豪

叙事视阈论文-杨易灿,方明豪

导读:本文包含了叙事视阈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高低语境,叙事方式,历史纪录电影,《二十二》

叙事视阈论文文献综述

杨易灿,方明豪[1](2019)在《跨文化传播视阈下历史纪录电影《二十二》的叙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历史纪录电影有着记录历史、承载文化的重要作用,是十分重要的文化传播渠道。2017年上映的历史纪录电影《二十二》通过直白简洁的记录方式、宣扬和平与关爱的价值观念,记录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一个特殊群体"慰安妇"的晚年生活,在国内成为首部破亿的纪录电影。本文通过采用爱德华·霍尔的跨文化传播理论,具体分析《二十二》的叙事方式的成功之处,旨在为历史纪录电影的跨文化传播提供有效路径。(本文来源于《电影新作》期刊2019年05期)

敬南菲,安妮[2](2019)在《空间叁一论视阈下《犹太战争》的叙事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运用列斐伏尔的空间叁一论,分析《犹太战争》主人公在宗教复国主义空间表征意识形态下进行的空间实践,及其创立的王国作为表征空间所体现的缺陷:以色列"空间表征"的构想者包括世俗复国主义与宗教复国主义两大阵营,他们之间存在既共谋又冲突的关系。耶胡迪通过"空间实践"建立起"表征空间"又被摧毁,正是两大空间表征构想集团相互勾连又冲突的投射。(本文来源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郝会肖,任佳佳[3](2019)在《多模态视阈下傣族叙事诗《召树屯》英译与民族文化认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傣族叙事长诗《召树屯》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之一,蕴涵了极强的艺术性和民俗特质。然而,由于译介和研究不足,这部典籍在民间传承和对外传播上面临着断流和边缘化的困境。翻译作为中华民族文化传介的关键途径,具有让民族典籍走出文本语境和促进民族文化认同的功能。鉴于《召树屯》在意义建构方面具有多模态的话语属性,在翻译中将其传统的单模态文本形式转化为一种具有视觉审美、听觉审美、适应新受众认知和开放获取的新媒体文学形式,能使这部诗歌典籍获得新生命力,以积极的姿态向世界展现我国独特而瑰丽的民族文化景观。(本文来源于《贵州民族研究》期刊2019年09期)

郑锦[4](2019)在《叙事学视阈下的《列子》人物形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列子》寓言的叙事性色彩浓郁,大部分研究者多集中于对其寓言语言思想内容等方面研究。本文拟从叙事学角度探讨《列子》寓言的人物特征,显然是一种研究新途径。(本文来源于《戏剧之家》期刊2019年26期)

王阿菊,吕思璠,汪静[5](2019)在《叙事范式理论视阈下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策略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叙事范式相关理论,探寻如何从中国国情实际出发,开发具有本土特色的英语概念表达和话语体系,构建中国"好故事";探寻如何发挥大学生群体的自身优势,动态协调故事讲述中的身份建构、语言调整、语言选择、策略使用和文化适应等多重因素,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传播。(本文来源于《传播力研究》期刊2019年23期)

江利华,江慧玲[6](2019)在《教育叙事视阈下二语习得者主体性变化的个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教育叙事研究的理论框架,运用访谈录音、个人日志、回顾追溯等质性研究方法,考察并记录一名英语专业优秀学生历时4个月的口语学习过程,研究其在学习主体性、口语活动、对口语学习本质的认识、口语产出质量等方面的逐渐变化,指出以往学习经历及新的调节工具(mediational means)在提高语音语感、语言思辨能力及突破口语学习高原期方面所起的作用。(本文来源于《广西教育》期刊2019年27期)

王嘉梅,王清[7](2019)在《女性主义叙事学视阈下的《呼兰河传》解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呼兰河传》是萧红的长篇力作,小说文本渗透着鲜明的女性意识,颠覆男性话语权威,对女性的主体性进行了公开表述。这部小说通过反差的设置,使女性叙述得到突出;女性人物在文本中占据较高的叙述比例,表明萧红对女性的关怀;间隔的灵活变化,使批判男权的主题得到深化;萧红运用个人型叙述声音,使男权话语保持沉默;透过女性的眼光重申女性的自我意识,以男性视角呈现男性对女性的扭曲;反常的省叙增强了叙述声音的女性气质;自由间接引语的插入增强了叙述者的权威,女性的叙述权威在文本中得以建构。(本文来源于《大理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徐永[8](2019)在《认知修辞视阈下的叙事语篇理解》一文中研究指出语篇研究是语言学领域中的一个热点,而叙事语篇作为语篇类型之一越来越呈现出跨学科研究的趋势。本研究基于中西经典修辞学理论,借鉴文学领域对叙事的研究,特别是认知语言学中的语篇构式语法,探讨认知修辞视野下的叙事语篇。研究发现,中西经典修辞理论以及认知语言学的构式语法能够厘清叙事语篇的内在特征,并对叙事语篇有很强的解释力。(本文来源于《外语教学》期刊2019年04期)

王庆福,彭璐[9](2019)在《《大太平洋》: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阈下自然类纪录片叙事的新突破》一文中研究指出伴随着全球化的加速,生态环境问题正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在自然纪录片创作中对生态哲学的思考也逐渐深入。文章以《大太平洋》为例,从人类命运共同体视角切入,结合叙事学理论,分析该纪录片在自然类纪录片创作中的新突破。(本文来源于《声屏世界》期刊2019年06期)

任小红[10](2019)在《空间叙事视阈下的堀辰雄《起风了》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堀辰雄是日本昭和初期新心理主义的代表作家,擅长刻画人物心理。作者本人曾长期生活在病痛的折磨和死亡的阴影下,这一独特的人生体验对其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而诞生了不少取自自己亲身经历的作品,《起风了》便是其中的代表作。本文拟从叙事学的角度切入,利用空间这一重要因素,从地志空间、文本空间、故事空间叁方面来深入研究《起风了》中的空间叙事,以期进一步拓展该作品的研究范围。一、《起风了》中的地志空间日本学者奥野健男在《文学中的原风景》一书(本文来源于《牡丹》期刊2019年17期)

叙事视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文章运用列斐伏尔的空间叁一论,分析《犹太战争》主人公在宗教复国主义空间表征意识形态下进行的空间实践,及其创立的王国作为表征空间所体现的缺陷:以色列"空间表征"的构想者包括世俗复国主义与宗教复国主义两大阵营,他们之间存在既共谋又冲突的关系。耶胡迪通过"空间实践"建立起"表征空间"又被摧毁,正是两大空间表征构想集团相互勾连又冲突的投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叙事视阈论文参考文献

[1].杨易灿,方明豪.跨文化传播视阈下历史纪录电影《二十二》的叙事分析[J].电影新作.2019

[2].敬南菲,安妮.空间叁一论视阈下《犹太战争》的叙事特征[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3].郝会肖,任佳佳.多模态视阈下傣族叙事诗《召树屯》英译与民族文化认同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9

[4].郑锦.叙事学视阈下的《列子》人物形象研究[J].戏剧之家.2019

[5].王阿菊,吕思璠,汪静.叙事范式理论视阈下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策略分析[J].传播力研究.2019

[6].江利华,江慧玲.教育叙事视阈下二语习得者主体性变化的个案研究[J].广西教育.2019

[7].王嘉梅,王清.女性主义叙事学视阈下的《呼兰河传》解析[J].大理大学学报.2019

[8].徐永.认知修辞视阈下的叙事语篇理解[J].外语教学.2019

[9].王庆福,彭璐.《大太平洋》: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阈下自然类纪录片叙事的新突破[J].声屏世界.2019

[10].任小红.空间叙事视阈下的堀辰雄《起风了》解读[J].牡丹.2019

标签:;  ;  ;  ;  

叙事视阈论文-杨易灿,方明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