啮合理论分析论文-王凯,王进戈,邓星桥,朱仁伟,夏至东

啮合理论分析论文-王凯,王进戈,邓星桥,朱仁伟,夏至东

导读:本文包含了啮合理论分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滚子包络,端面啮合,啮合理论

啮合理论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王凯,王进戈,邓星桥,朱仁伟,夏至东[1](2018)在《滚子包络端面啮合蜗杆传动啮合理论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一种新型蜗杆传动——滚子包络端面啮合蜗杆传动。首先分析滚子包络端面啮合蜗杆传动的工作原理和蜗杆齿面成形原理,建立了滚子包络端面啮合蜗杆传动的数学模型;然后利用建立的数学模型推导啮合方程、接触线、齿面方程、诱导法曲率、润滑角、相对卷吸速度和自转角公式;最后讨论滚子包络端面啮合蜗杆传动的啮合特性。分析表明,滚子包络端面啮合蜗杆传动具有滚动接触特性,摩擦磨损小,发热小,寿命长的优点。(本文来源于《机械设计与研究》期刊2018年05期)

刘进[2](2016)在《基于啮合理论的螺旋转子泵的型线研究和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齿轮泵是一种传统的工业用泵,它作为一种动力装置为液压系统的执行元件提供工作压力,并可以用来输送液体,所以在现代工业中应用十分广泛。随着计算机辅助软件和智能数控机床不断更新,人们对生活环境和工作效率越来越重视,传统齿轮泵具有的低压、大流量脉动、噪声大、效率低等缺点越来越突出,已经严重地局限了传统齿轮泵的应用和发展,所以国内外专家对传统齿轮泵的这些性能不断地深入研究。其中,螺旋转子泵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它不光具有传统齿轮泵结构简单、对油污不敏感等特点,还具有较高的工作压力、低流量脉动、低噪声、高容积效率、无困油现象等优良性能。目前,国内已有对螺旋转子泵的理论研究和对应复杂加工刀具的设计,但研究方法有限,理论联系实际不够,一些研究结论值得商榷。本文以螺旋转子泵为研究对象,首先对主、从杆转子齿廓形成进行了介绍,基于平面啮合理论和坐标变换方法,运用向量的数学表达形式和旋转矩阵,对转子的型线方程和啮合线方程进行了公式推导,根据实际参数设计得出转子齿形坐标和齿形轮廓图,由于保证了主从杆齿廓的一点连续接触的要求,从而消除了传统齿轮泵具有的困油现象;然后对转子的螺旋面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基于空间啮合理论,建立了工件与刀具的数学模型,运用运动分析方法得到接触条件,以向量的数学表达形式,完整推导了转子与成型铣刀的螺旋面方程、螺旋面法矢和特性方程以及接触线方程,并运用最小二乘法对接触线方程进行数值求解,完成对盘铣刀刃形坐标的计算和轴向廓型的绘制;进一步基于传统齿轮泵的特性参数指标,推导了转子啮合的重合度、泵的理论流量、流速和进出油口尺寸等性能限定条件公式,并根据实际要求对泵的特性进行了计算和分析;在以上理论研究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了基于MATLAB GUI的转子型线和盘铣刀刃形的用户界面程序的开发并进行了优化,包括界面设计和主程序设计,用户可以方便地对转子型线和相应刀具的基本设计参数进行合理化选取;最后应用Solid Works工程软件进行了主、从杆转子的叁维参数化建模,其中包括进行了主、从杆转子的干涉检验和一体式刀具的结构设计及检验,并运用制造出的盘铣刀对工件进行试切加工实验,验证本文理论设计的可行性。为保证螺旋转子泵的使用安全性和工作稳定性,后期还可以在力学分析、泵的性能试验等方面进行研究,如利用ANSYS软件对螺旋转子泵的转子啮合和泵壁厚度等做力学分析、接触分析和模态分析等,设计专用试验台对泵的工作压力、流量脉动进行实验分析等。(本文来源于《南京林业大学》期刊2016-06-01)

余俊[3](2016)在《蜗线型非圆齿轮啮合理论及传动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应用最为普遍的传动件之一,齿轮已被各行各业所广泛使用。而非圆齿轮以其独特的传动性能正受各国学者的积极关注,蜗线型齿轮作为近年提出的一种新式非圆齿轮,具有广阔的工业应用前景,故有必要对其啮合理论与传动特性进行系统的研究与分析,以形成完善的理论基础,为蜗线型齿轮设计参数的选择与进一步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基于此,本课题以蜗线型齿轮作为研究对象,主要探讨了蜗线型齿轮副的啮合理论及建模方法,通过对不同阶次蜗线型齿轮的模态分析,确定了齿轮的固有频率范围与基本振型,对一阶及2-3蜗线型齿轮副的传动特性进行了理论与仿真分析,并通过传动试验进一步验证了蜗线型齿轮副的实际传动特性。首先,基于非圆齿轮啮合理论,推导得到蜗线型齿轮相关的设计理论基础,并对其进行叁维建模;在利用齿廓法线法设计蜗线型齿轮副时,发现根据其节曲线方程无法直接得出共轭齿轮的节曲线,基于此提出采用数值计算与曲线拟合的方法生成蜗线型齿轮副共轭齿轮节曲线,并分析了该方法的正确性与设计精度。其次,建立一阶及高阶蜗线型齿轮副的有限元模型,在ANSYS软件中对其进行模态分析,得到其固有频率与基本振型,为齿轮传动系统的振动特性分析、振动故障诊断与动力学特性分析提供理论支持,分析不同蜗线型齿轮阶数与模数对其模态特性的影响规律与原因,为蜗线型齿轮设计初期相关参数的选取提供了参考依据。最后,在运动仿真软件中对一阶及高阶蜗线型齿轮副的运动情况进行仿真,得到其输出角速度曲线与接触力图,通过与理论曲线的对比分析证明理论传动特性的正确性,同时也从侧面验证了蜗线型齿轮副设计方法的准确性;设计搭建蜗线型齿轮传动试验平台,并考察蜗线型齿轮的实际传动特性,通过对测试数据与理论数据的对比分析,找出误差产生的主要原因并提出改进措施。通过以上研究,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蜗线型齿轮啮合理论基础,并通过其模态分析与传动仿真及试验分析,明确了蜗线型齿轮的传动特性,为其实际工业应用提供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兰州理工大学》期刊2016-04-18)

王淑平,杨兆建,王义亮[4](2012)在《重型刮板输送机圆环链与链轮啮合理论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圆环链与链轮啮合过程入手进行理论分析,充分考虑圆环链的弹性变形,分析圆环链在不同负载下所引起的弹性变形以及变形下与链轮的啮合特点,并对链轮与链条啮合过程的动力传递进行了分析。(本文来源于《煤矿机械》期刊2012年02期)

张勇[5](2011)在《仿人机器人用1/4比例柔轮谐波传动啮合理论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仿人机器人中安装空间的限制,普通长筒柔轮谐波传动难以满足使用要求,短筒柔轮谐波传动装置结构紧凑、尺寸小,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青睐。目前只有少数国家掌握短筒柔轮设计和制造技术,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还有诸多问题需要深入。本文通过对短筒柔轮啮合理论和样机结构等方面开展研究,为短筒柔轮齿形和结构设计提供参考。首先,基于特征曲线原理推导了谐波传动柔轮轮齿运动学,并使用包络理论推导了共轭刚轮齿廓的求解方法,在此基础上针对短筒柔轮谐波传动中柔轮锥角变形大的问题计算出了适合短筒柔轮使用的分段共轭的理论刚轮齿廓。其次,针对柔轮轴向长度变短时应力急剧增加的问题,通过有限元的分析,得到了柔轮应力随着结构参数改变的影响规律。改进了柔轮结构,减小了应力,为短筒柔轮结构设计提供了借鉴和参考。然后,提出了基于啮合齿面接触对的谐波传动装置有限元仿真模型,计算了在负载作用下柔轮应力和变形情况,并导出了齿面接触应力,验证了分段共轭刚轮齿廓啮合的合理性。最后,根据前面对齿形和结构参数的分析结果,设计了50机型1/4比例短筒柔轮谐波传动叁元件结构。同时设计了短筒柔轮谐波减速器机体结构和初步加载试验装置,为进一步样机试验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1-06-01)

郝一舒,岳滨楠[6](2009)在《塑料斜齿轮与钢制蜗杆的啮合理论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塑料斜齿轮与钢制蜗杆传动副的成型原理,推导出传动副的啮合方程式。结合赫兹接触理论,分析不同载荷下塑料斜齿轮与钢制蜗杆的齿廓变形规律和潜在接触点。运用有限元方法,模拟塑料斜齿轮的应力应变状态与齿廓变形过程,从而得出了塑料斜齿轮啮合的变化规律。验证了采用赫兹接触理论分析啮合过程的正确性。(本文来源于《机械传动》期刊2009年05期)

程宜康,陈立锋,余以道,王建[7](2005)在《基于弹性啮合理论的重载齿轮齿面修形的有限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齿面修形量大小及修形部位选择一直是齿轮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从弹性共轭啮合理论出发,利用有限元法对电动轮行星轮系太阳轮在不同齿顶修形量条件下的齿面接触强度进行分析,揭示齿面接触应力和变形随修形量的变化规律.图5,参7.(本文来源于《湖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5年04期)

于涛,王素玉,孙景友[8](2004)在《内啮合珩齿啮合理论分析及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内啮合珩齿是硬齿面齿轮精加工的重要方法,技术难点之一是用齿轮式的金刚石修整滚轮对内珩轮进行修形,本文探讨了齿轮式金刚石修形轮的制作方法,应用空间啮合理论对内啮合珩齿修形及加工的啮合状况进行了分析,并用自制的金刚石修形轮在D 250 C内啮合珩齿机上进行了修形及加工试验。试验证明,自制的金刚石修形轮精度完全符合使用要求。(本文来源于《机械设计与研究》期刊2004年04期)

苗淑静,杨玉虎,杨一平[9](2002)在《弧面分度凸轮机构啮合理论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共轭曲面啮合理论系统地推导了弧面分度凸轮曲面方程及凸轮与分度盘滚子的诱导法曲率方程 ,给出了凸轮曲面对应分度盘上不同滚子在啮合传动过程中的法曲率变化关系曲线(本文来源于《机械科学与技术》期刊2002年06期)

赵亚平[10](2002)在《螺旋齿轮啮合理论研究与试验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采用直接列写齿面方程、在适当的坐标系中安装的方法,建立了螺旋齿轮啮合分析的数学模型,编制程序利用该数学模型进行数值计算,并在此基础上输出接触区图和相对速度图。利用计算机模拟了两齿面在叁维空间中接触的情景;描绘了叁维空间中相对速度的大小及方向;绘制了任意法截面上两齿面法截线的图形。对螺旋齿轮齿面接触区进行了实验研究,验证了本文中数学模型及理论分析的正确性。通过对不同基本参数的螺旋齿轮传动进行系统研究,找出了螺旋齿轮基本参数对其啮合特性的影响规律,提出小轴交角条件下可采用一直齿轮、一斜齿轮的齿轮副组合方式,给出了大轴交角条件下啮合性能不良的改进措施。澄清了螺旋齿轮只能传递运动不能传递动力的误区,为能够直接写出齿面方程的齿轮副进行齿面接触分析提供了一种简便、实用的新方法。(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大学》期刊2002-06-01)

啮合理论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齿轮泵是一种传统的工业用泵,它作为一种动力装置为液压系统的执行元件提供工作压力,并可以用来输送液体,所以在现代工业中应用十分广泛。随着计算机辅助软件和智能数控机床不断更新,人们对生活环境和工作效率越来越重视,传统齿轮泵具有的低压、大流量脉动、噪声大、效率低等缺点越来越突出,已经严重地局限了传统齿轮泵的应用和发展,所以国内外专家对传统齿轮泵的这些性能不断地深入研究。其中,螺旋转子泵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它不光具有传统齿轮泵结构简单、对油污不敏感等特点,还具有较高的工作压力、低流量脉动、低噪声、高容积效率、无困油现象等优良性能。目前,国内已有对螺旋转子泵的理论研究和对应复杂加工刀具的设计,但研究方法有限,理论联系实际不够,一些研究结论值得商榷。本文以螺旋转子泵为研究对象,首先对主、从杆转子齿廓形成进行了介绍,基于平面啮合理论和坐标变换方法,运用向量的数学表达形式和旋转矩阵,对转子的型线方程和啮合线方程进行了公式推导,根据实际参数设计得出转子齿形坐标和齿形轮廓图,由于保证了主从杆齿廓的一点连续接触的要求,从而消除了传统齿轮泵具有的困油现象;然后对转子的螺旋面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基于空间啮合理论,建立了工件与刀具的数学模型,运用运动分析方法得到接触条件,以向量的数学表达形式,完整推导了转子与成型铣刀的螺旋面方程、螺旋面法矢和特性方程以及接触线方程,并运用最小二乘法对接触线方程进行数值求解,完成对盘铣刀刃形坐标的计算和轴向廓型的绘制;进一步基于传统齿轮泵的特性参数指标,推导了转子啮合的重合度、泵的理论流量、流速和进出油口尺寸等性能限定条件公式,并根据实际要求对泵的特性进行了计算和分析;在以上理论研究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了基于MATLAB GUI的转子型线和盘铣刀刃形的用户界面程序的开发并进行了优化,包括界面设计和主程序设计,用户可以方便地对转子型线和相应刀具的基本设计参数进行合理化选取;最后应用Solid Works工程软件进行了主、从杆转子的叁维参数化建模,其中包括进行了主、从杆转子的干涉检验和一体式刀具的结构设计及检验,并运用制造出的盘铣刀对工件进行试切加工实验,验证本文理论设计的可行性。为保证螺旋转子泵的使用安全性和工作稳定性,后期还可以在力学分析、泵的性能试验等方面进行研究,如利用ANSYS软件对螺旋转子泵的转子啮合和泵壁厚度等做力学分析、接触分析和模态分析等,设计专用试验台对泵的工作压力、流量脉动进行实验分析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啮合理论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1].王凯,王进戈,邓星桥,朱仁伟,夏至东.滚子包络端面啮合蜗杆传动啮合理论分析[J].机械设计与研究.2018

[2].刘进.基于啮合理论的螺旋转子泵的型线研究和特性分析[D].南京林业大学.2016

[3].余俊.蜗线型非圆齿轮啮合理论及传动特性分析[D].兰州理工大学.2016

[4].王淑平,杨兆建,王义亮.重型刮板输送机圆环链与链轮啮合理论分析[J].煤矿机械.2012

[5].张勇.仿人机器人用1/4比例柔轮谐波传动啮合理论与分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

[6].郝一舒,岳滨楠.塑料斜齿轮与钢制蜗杆的啮合理论分析[J].机械传动.2009

[7].程宜康,陈立锋,余以道,王建.基于弹性啮合理论的重载齿轮齿面修形的有限元分析[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

[8].于涛,王素玉,孙景友.内啮合珩齿啮合理论分析及试验[J].机械设计与研究.2004

[9].苗淑静,杨玉虎,杨一平.弧面分度凸轮机构啮合理论分析[J].机械科学与技术.2002

[10].赵亚平.螺旋齿轮啮合理论研究与试验分析[D].中国农业大学.2002

标签:;  ;  ;  

啮合理论分析论文-王凯,王进戈,邓星桥,朱仁伟,夏至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