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钾盐资源实施跨国经营的战略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王传佳[1](2020)在《我国电建企业海外PPP项目风险识别与防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前国际电力建设业务正进入新一轮“黄金发展期”,新兴国家电力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技术水平落后,纷纷谋求与发达国家电力企业的合作。以美、英为代表的西方电力建设集团正在加紧输出,试图占领国际市场。同时我国电力建设领域产能过剩问题突出,改革开放40年来,全国发电装机容量增长了 28.89倍,而2018年全国发电设备平均利用时长却达到历史最低水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务紧迫。与此同时,国际电建业务正进入新一轮“黄金发展期”,我国“走出去”战略上了新台阶。随着“一带一路”联动发展政策的积极制定,政府扶持海外投资的力度也逐渐加大。我国电建企业紧跟时代潮流,响应国家政策,不断加强对海外电力的投资。但在海外投资过程中受到国际形势、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投资风险不容忽视。目前已发生多起海外投资的失败案例,如2011年龙源电力的加拿大100MW风电项目受阻;2012年国家电网收购美国AES风电业务失败;中缅密松PPP水电项目搁置等。应对海外投资项目的风险,应当做到有效的识别、评估及防范,以减少投资失败的可能性。本文旨在研究PPP模式下的海外电力投资项目的风险识别、评估与防范,为电力企业的海外PPP项目的决策提供参考依据,为之后的项目投标提供风险管理思路。首先本文在风险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海外投资的特点和PPP模式的特点,对其风险进行大致分类,总体分为立项阶段风险因素、设计施工阶段风险因素、集团内部风险因素三大类。之后本文以电建海投公司在印度尼西亚明古鲁燃煤电力项目为例,结合项目招标书和实地考察情况,识别出该项目的25个风险指标,将其归为6类。然后,本文对不确定性风险评估方法进行梳理,对比了4种常见方法的优劣,发现模糊层次分析法在项目决策阶段最为适用,因而建立层次分析结构和成对比较矩阵。该模型显示,在满足成对比较矩阵一致性的前提下,该电力投资项目的关键风险因素有管理运作风险、设备运营风险、组织风险、公共服务风险及汇率风险等。本文征询10名专家的意见,计算出该项目的整体风险隶属度,结果显示该海外PPP投资项目的风险评级在1级2级风险的隶属度占0.7680,整体属于较易防控的轻度风险,该投资项目发生高风险的可能性较小,不到1.2%,因而从风险控制角度得出该项目适合进行投资的结论。最后本文结合风险评估结果以及电建公司的实际情况,针对识别出的重点风险提出防控策略。期望通过分析研究和制定出的对策建议提高企业对外投资的风险管理能力,提高投资成功率。
邴波[2](2020)在《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国家形象建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现代国家体系中,国家形象的建构关乎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与声誉。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其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如何建构中国国家形象已经成为中国崛起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并将深刻影响中国的内政外交及国际地位。作为国家形象的重要体现,新疆的独特地缘及多元文化所塑造的新疆形象对建构国家形象的意义重大。而在中国电影中占据独特地位的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是参与建构新疆形象乃至国家形象的一支重要力量,它不仅重塑了人们对新疆少数民族的文化想象,而且成为建设中国政治共同体和文化共同体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国家形象认知具有多维性,从文化维度来看,建构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基础之上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国家形象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国家理想与现实中“和谐中国”建设目标相融合的产物。建构与传播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国家形象既有利于国内各民族确立文化共同体,又与中国和平崛起的东方大国形象相一致。本文主要以1949年以来中国大陆生产的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为研究对象。通过文本细读、田野调查、史论结合等方法,结合文艺学、电影学、文化人类学、影视民俗学、影视传播学等理论,将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发展历程与国家形象的生产、传播、影像化变迁相结合,分析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如何塑造与传播国家形象的不同侧面,挖掘电影译制、发行、放映、“走出去”、获奖对国家形象传播的重要意义,重点探究空间、性别、导演及民俗如何建构理想化的国家形象,思考国家形象的影像化建构及传播策略。通过这一研究,一方面对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60余年的发展历程进行总结,另一方面发现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塑造国家形象的内在表现规律,为其在“一带一路”背景下“走出去”提供理论支持。全文主要内容分为三大板块:绪论、正文和结语,正文又分为四个方面,即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国家形象的生产与传播、表达、策略,重点在于生产、传播及表达。绪论部分是全文的引言,阐释本选题的背景、意义和价值,概述本文的研究中心,界定相关概念和梳理文献,阐明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一章是全文的理论基础建构部分。通过新疆形象与国家形象、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国家形象与“和谐中国”国家形象、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与国家形象之间的内在关联,阐明建构新疆形象对国家形象的意义,为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建构国家形象提供理论支持。第二章是文章的历史回顾部分。梳理了社会历史语境中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生产、传播及国家形象的影像变迁。依据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生产的时代烙印,将国家形象的影像生产与传播分为“新中国”(1949—1966)奠基期、“新时期”(1977—1999)拓展期及“新世纪”(2000年以来)繁荣期三个阶段,探讨各阶段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生产、传播及国家形象的演变轨迹,指出国家形象塑造与各时期社会政治、文化、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事实,其建构过程既是对历史的追寻,也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第三章到第六章是论文重点展开部分。采取文本分析法,定位不同变量空间、性别、导演及民俗在国家形象形成中的作用和地位,且分别展开论述:第三章借鉴媒介地理学、文化地理学及生态人类学的“空间”理论挖掘地理空间、地理景观及生态空间意义上的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在空间表达意义上的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以多向度方式展示了国家形象,使观众可以通过空间认同获得国家归属感。第四章借鉴性别理论,通过不同历史时期的性别观念和两性生存境遇的差异性分析,展示性别与国家形象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从性别话语系统中透视国家形象的塑造策略。第五章借鉴身份理论,探讨文化传统及民族身份多元化的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导演,如何在中华文化的长期浸染下,通过文化互动实现多元文化的和谐共存,以作品中导演的家国情怀及融化于叙事中的家国同构模式实现对国家的认同,完成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国家形象坚守者的导演形象塑造,从而表现出鲜明的一体化倾向。第六章借鉴文化人类学及影视民俗学相关理论,将影视民俗表达的多元一体作为建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国家形象的重要内容,“多元化”侧重于各少数民族电影的繁荣发展与同一少数民族电影中不同类型(物质、社会、精神)民俗文化的多层展演,而挖掘民俗和谐文化因素及以集体记忆方式建构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记忆则成为实现民俗文化“一体化”表达的有效途径。第七章针对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在建构及传播国家形象上出现的问题,提出影像化建构及传播策略。新疆的特殊地缘性决定了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一直是维护“民族团结”与“稳定”的意识形态主战场,要考虑如何将“战场”与“市场”有机融合,最大限度回归电影产业的本质属性。因此针对电影在影像化建构及传播方面存在的不足,分别从创作者与传播者的角度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即从创作者来说要提升内容质量,书写真实新疆故事,汇聚新疆正能量;从传播者来说,架设好电影桥梁,传播和谐国家形象。结论部分是全文的总结部分。对全文作出总结,展望未来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发展,且对实现国家形象的理想化表达提出遵循或借鉴的原则。
宁杰[3](2020)在《全球供应链重构下的我国矿业对外直接投资转型 ——基于投资模式和效率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美贸易摩擦带来了全球范围内产业链的转移,导致全球供应链的断裂和重构。矿产资源作为重要的生产原材料,处于供应链中最上游,也是我国在重构全球供应链时必须着重考虑的一环。我国虽然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但不能完全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供需缺口长期存在,需要从外部进口。对外直接投资和通过国际贸易获取矿产资源相比,在增强一国长期能源和资源的安全性上更加可靠。我国的矿业对外直接投资近年来在规模和数量上都出现了大幅的下降。目前处于结构转型期的我国经济,对矿产资源的需求开始出现结构变化,给我国矿业对外投资带来了相应的转型要求。了解当前我国矿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状态和模式,对我国矿业对外投资转型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投资模式的选择是决定投资成败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对比中国矿业对外进行绿地投资和跨国并购的数据,分析了两种模式各自的优劣,发现我国矿业对外直接投资中使用的主要模式是绿地投资模式,进而对各种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和东道国之间的地理距离是影响投资模式选择的主要因素。投资效率是制定我国的全球矿产资源战略布局和投资策略的重要参考。通过对我国矿业全球投资效率的研究发现,东道国的经济水平对中国矿业对外投资有正相关关系,而劳动力成本和制度距离有负相关关系。从总体上看我国矿业对外投资的效率相对于前沿水平的偏差为-36.3%,表现为投资不足的状态。而分区域来看,我国对大洋洲出现投资过度,对亚洲、非洲、美洲和欧洲则出现投资不足。在对104个国家和地区研究发现,我国在17个国家投资过度,而在剩下的87个国家投资不足。对特定区域研究发现,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投资不足,对战略矿产资源丰富的国家研究发现,我国在这些国家的整体投资水平也呈现不足的状态。针对于目前我国矿业对外直接投资出现的投资不足和分布不均的情况,本文建议应合理选择投资模式,充分利用矿业资本市场对全球资源进行布局,同时也应加强对“一带一路”沿线的投资,构建矿产资源供给多元化的供应链体系。
王栋[4](2019)在《国际市场对中国钾盐价格影响及传导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钾盐是农业生产的重要资源和农业三大肥料之一,也是我国相对稀缺程度最为严重的矿产资源之一。我国钾盐呈现供给严重短缺,钾盐进口依存度在40-50%左右,而且对外依存度呈持续升高的趋势。本文研究了国际和国内钾盐价格的形成,识别了影响国际和国内钾盐市场的相关因素,以及这些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同时探究了国际市场对国内钾盐价格的传导机制和传导路径。钾盐对我国农业发展及国家粮食安全至关重要,通过对钾盐影响因素及传导机制的研究,对政府主管部门大宗商品管制提供建议和决策依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的研究工作和主要创新贡献如下:(1)将影响钾盐供给和需求的相关因素进行归类,构建了包括供给和需求因素在内的研究框架,研究了不同因素对价格形成所起的作用。结果显示基于供给因素下钾盐的生产成本、国际海运费以及钾盐的总产量对钾盐国际价格影响作用最大;基于需求因素下国际钾盐价格、城镇居民收入和消费价格指数对国内钾盐价格影响作用最大。(2)基于空间市场整合,采用格兰杰因果检验和协整分析方法,通过揭示国际钾盐价格传导路径,得出国际钾盐市场中存在非常显着的“价格共移”特征,钾盐出口市场和进口市场保持着紧密的价格关联,结果验证了国际钾盐市场整体上长期支持“一价定律”的假说,国际钾盐市场整体上存在单方向的价格传导路径,即钾盐进口市场之间以及进口市场向出口市场的传导。(3)本文论证了进口钾盐价格的影响因素,构建了汇率对进口价格传递的理论分析框架并对其汇率弹性进行测度,结果证明汇率波动对钾盐进口价格传递性增强;构建了进出口产品价格的讨价还价能力测度模型,信息不对称对最终价格决策有重要影响,从进出口国单边效应分析发现在国际贸易过程中,钾盐出口国议价能力更强。基于研究结论,结合我国钾盐行业实际情况,提出我国在坚持钾盐战略储备策略的前提下,继续加大钾盐的国际贸易合作规模,扩大钾盐的进口数量,进一步提升议价能力等关乎我国钾盐行业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建议及保障措施。
陈俊楠[5](2016)在《我国区域矿业投资环境竞争力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矿业投资环境是矿业投资经营活动所面临的外部条件的集合,矿业投资环境竞争力及其区域差异决定着矿业投资的规模和流向。我国矿业发展具有区域多样性的特点,各地区矿业投资条件和竞争环境具有明显差异。在当前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全面深化改革等背景下,开展我国区域矿业投资环境竞争力评价研究,对于优化区域矿业投资环境、促进区域矿业协调发展具有现实意义。本研究以我国区域矿业投资环境竞争力评价为研究对象,在文献综述、理论研究、数据分析、模型测算、专家研讨、问卷调查、调研座谈等大量研究和实物工作的基础上,系统开展了我国区域矿业投资环境竞争力影响因素、评价指标、评价模型、实证分析等研究工作,形成了我国区域矿业投资环境竞争力评价的方法模型、竞争力定量化评价、地区排序及优化区域矿业投资环境的思路建议。本研究在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了探索创新。一是研究构建了我国区域矿业投资环境竞争力评价模型。针对我国区域矿业发展规律和投资环境特点,对现有矿业投资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进行了总结分析和修正完善,在区域矿业投资环境竞争力影响因素识别、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等工作的基础上,探索建立了由7项影响因素和10项评价指标构成、运用多层次加权综合评价方法的区域矿业投资环境竞争力评价模型。二是探索开展了我国31个省(区、市)矿业投资环境竞争力实证评价。通过数据采集、问卷调查、统计分析等工作,对我国31个省(区、市)的资源禀赋、矿业发展程度、矿业市场化程度、矿业开放程度、矿业管理效能、地质资料服务、基础设施条件等方面现状进行了定量评估,在此基础上,运用我国区域矿业投资环境竞争力评价模型,对31个省(区、市)矿业投资环境竞争力情况进行了定量化测算和评价。评价结果显示,矿业投资环境竞争力得分排名居前15位的省(区、市)依次是内蒙古、新疆、广东、山西、湖南、宁夏、黑龙江、甘肃、青海、陕西、云南、辽宁、浙江、贵州和四川。这些省份在东部、中部、西部等区域都有分布,其中东部地区省份占20%,中部地区省份占20%,西部地区省份占60%。总的来看,矿产资源丰富的省份矿业投资环境综合竞争力得分总体靠前。
张曦[6](2016)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西部五省矿业对外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作为世界第三大矿产资源国家、东亚工业体量最大的经济体、东亚最大的初级产品进出口加工基地,其在亚太地区发展中国家的核心地位毋庸置疑。尽管目前经济转型发展步伐加快,但庞大的矿产资源消耗的基数和较低的资源人均占有量,决定了矿产资源产业结构升级成为了我国整体产业结构升级中无法逾越的重要部分。与此同时中国西部欠发达区的矿产资源储量丰富,且矿业为其支柱产业之一,对于这种高度依赖矿产资源经济的西部地区来说,其经济转型的过渡和未来出路是亟待探讨和研究的。2013年9月“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为中国西部地区带来了对外交流的窗口,同时也为西部地区的矿产资源经济“走出去”提供了良好的机会。结合资源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管理学等相关理论,本文首先对矿产资源产业概念及特征进行界定,根据矿产资源产业的特征划分部门范围。进一步梳理和筛选了相关研究方法,在对搜集数据整理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偏离份额法和区位熵分析法构建模型,计算和分析了矿业产业及部门的竞争力和专业化程度。本文通过对西部五省份的矿业开发总值和矿业细分部门的总产值进行实证分析,计算得出了五省份矿业产业及细分部门的份额因素、产业结构因素、区位竞争力因素以及区位熵值,取得的主要结论如下:(1)五省份的矿业产业整体水平高于全国水平,属于支柱性产业,对各省份的经济贡献大,并具有对外发展的优势。(2)在对矿业细分部门进行实证分析后,发现五省份的优势产业部门主要集中在采选业,而加工业相对落后,产品附加值,产业结构不合理。(3)五省份矿业企业普遍存在规模小,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率低的问题,不利于矿业整体的发展。本文用SWOT分析法对五省份矿业对外发展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进行详细分析,提出了SWOT战略组合;并分析了周边国家的矿业投资环境以及“一带一路”战略对西部五省与周边国家矿业合作的影响。最后提出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增强矿业整体实力;淘汰落后产能、加快推进绿色制造工程;政策支持和鼓励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企业竞争力;加强区域间合作、形成产业集聚等对策和建议。
白仟[7](2015)在《中国钾盐产业发展环境分析与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提出钾盐产业作为将钾盐资源转变为钾盐产品的专业行业部门,肩负着为农业提供钾肥以及为社会发展提供钾盐产品的重任。我国作为人口与农业大国,对钾盐产品具有巨大需求。本论文选题开展中国钾盐产业发展环境分析与发展战略研究,试图通过全球钾盐资源分布与产出特征、资源属性与钾盐资源开采和技术的系统总结以及对钾盐资源保障能力、产业发展环境、竞争力、企业经营绩效、进出口贸易等方面的对比研究与定量分析,提出我国钾盐产业发展的思路与目标,以期为我国钾盐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及其发展规划的制定提供可借鉴的依据和素材。论文明确了钾盐产业的属性、结构及其关联关系,认为它是将钾盐资源转变为钾盐产品的专业行业部门,由采矿、选矿和加工等链条组成,属于第二产业;该产业向上与第三产业的地质勘查业关联,向下与第一产业的农业以及第二产业的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关联。系统总结了钾盐的资源属性,强调了钾石盐、光卤石、钾盐镁矾、无水钾镁矾等水溶性矿物在钾盐产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强调了我国钾盐资源相对短缺、资源属性较差的特点。研究认为,我国钾盐产业经过半个世纪的艰难发展,在现代盐湖钾盐资源采选与加工领域形成了相对技术优势,盘活了大量低品位、难利用资源,提高了我国钾盐资源的利用效率和保障能力。采用计量经济学的时间序列分析方法,研究了我国近十年来钾肥进出口贸易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揭示了钾肥进口量与价格之间的负相关关系,认为进口价格升高是导致进口量降低的原因。采用多指标定量分析方法,对比研究了全球及我国钾盐资源的综合保障能力以及产业发展环境、竞争力和企业绩效,发现全球范围内钾盐资源保障能力非常强,但我国较弱;我国钾盐产业发展环境较为优越,企业综合绩效较好,但产业综合竞争力偏弱。提出了“以政府为主导,以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重要考量”的钾盐产业发展思路以及未来10年钾盐产业发展的“1234566”目标,即:每年平均新增水溶性钾盐可采储量1000?104t左右;建设23个规模化钾盐产业基地;培育34家产能在150?104t以上的大型骨干企业;形成以氯化钾、硫酸钾和硫酸钾镁肥为主、长效缓释钾肥与新型复合钾肥为辅的产品格局;钾盐产能控制在600?104t左右;钾盐自给率保持在60%左右。
梅丹,刘海霞[8](2015)在《钾盐产业发展态势以及对我国粮食安全的战略意义》文中研究表明钾盐作为发展农业必须的战略资源在我国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世界钾盐资源丰富,但分布高度集中,销售高度垄断。我国钾盐资源匮乏,生产能力不足,难以满足我国对钾盐需要增长的需求。本文在对钾盐进行基本介绍的基础上,提出了钾盐在现实使用中的重要意义,介绍了世界钾盐的分布情况及发展历程,分析了世界及我国钾盐资源分配态势,提出了我国钾盐的分布特征及战略地位。在此基础上,建议积极在开拓国内资源的同时做好跨国经营,保障钾盐供给,最终达到打破资源垄断,走市场化发展道路的目标。
敦忆岚[9](2014)在《新时期中国企业对外投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近几十年来获得快速发展,已经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也推动着我国与世界各国互利共赢、共同发展。但是随着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结构及投资规模呈现出高端化和扩大化的发展趋势,在新时期世界宏观环境和国内经济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的过程中,也面临着各种新老问题的交织和愈加严峻的挑战,较之以往更具复杂性和风险性。通过不断提升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水平作为实施我国强国战略的重要途径之一,是一项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工作,需要包括政府、金融机构、社会组织尤其是各类企业的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和共同努力。本论文旨在学习借鉴国内外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和文献的基础上,按照系统综合分析框架,从五个不同方面分析新时期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本论文初步提出全面系统分析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全球竞争力提升理论模型-WEPFCL六力分析模型雏形,研究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特点和经验,尤其是存在的问题和面对的挑战,借鉴美国、日本、欧洲和“亚洲四小龙”等国家和地区对促进对外直接投资的有益实践和对我们的启示,并以加拿大特大型钾矿资源投资开发项目具体案例分析存在的问题和思考,最后上升到普遍性,对未来5~15年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目标和模式进行预测,并提出促进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相关对策建议,以期使我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事业能够健康可持续地发展。其中,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新时期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困难,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国内整体环境方面:对外直接投资强国战略缺失、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在世界占比低、区域选择不合理、投资领域层次低等。(2)政府和社会支持方面:对外直接投资法律法规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缺少统一权威的国家级管理机构、国家对外直接投资中长期规划缺失、政府管理体制不能完全满足企业要求、缺乏对民营企业的相关支持政策、外交保护和国际双多边和区域合作协调机制有待进一步加强、对外直接投资社会服务体系缺失、行业组织协调机制缺位造成我国企业间的恶性竞争时有发生。(3)国内财税金融体系保障方面:国家财政资金支持力度有待加强、金融机构相关产品和服务尚未满足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需求、民间金融机构的积极性和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缺少对外直接投资税收方面更加优惠的政策、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保险制度不够健全。(4)世界外部环境方面:世界经济复苏基础脆弱、全球投资保护主义升温,“中国因素”引发独特的政治风险、发达国家通过各种政策调整设置投资障碍、国际安全形势复杂、法律规则和劳资纠纷等社会风险制约。(5)企业自身实力方面: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战略不明确决策盲目、竞争实力不强议价能力较弱、企业管理机制尚不健全;缺乏核心技术和优秀人才、民营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弱,中小企业投融资能力建设不足。本论文通过对美国、日本、欧洲和“亚洲四小龙”等国和地区的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成功经验的分析,得出其成功经验的启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确立对外直接投资战略在国家经济强国战略中的重要地位;放松管制鼓励对外直接投资主体多元化;设立专门的对外直接投资促进管理机构;完善财税、金融等支持体系和保险制度以支持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把握国际机遇和国际双多边协调政策主动权为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提供保护;企业重视制定对外直接投资战略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是对外直接投资成功的基础。本论文又对未来5~15年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目标和模式进行了初步的预测。我国必将实现成为世界第一大对外直接投资强国、占据世界经济主导地位的目标,形成全球投资体系和国际宏观形势利好局面,建成完善的对外直接投资促进和保障体系,形成多元化、全方位、多领域的对外直接投资体系,培育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集团。最后,提出了新时期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战略和对策:(1)要持续保持开放型经济的快速发展、增强对外直接投资内生动力、完善顶层设计和制定对外直接投资战略;(2)成立国家级统一的对外直接投资促进管理机构、建立以出台《对外直接投资法》为基础的法律体系;(3)制定《国家中长期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4)建立和完善对外直接投资促进、服务和监管体系;(5)进一步完善财政金融支持政策、建立与国际市场竞争相适应的外汇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保险体系、创设对外直接投资专项基金、建立民营企业控股的金融机构、提供贷款优惠和便利的金融服务;(6)企业明确对外直接投资战略、完善公司治理机制、增强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充分利用国际组织改善投资环境、增强防控风险能力和注重对外直接投资国际化人才队伍建设。本论文在尽可能广泛吸收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该选题进行了力所能及的研究。由于受个人学识水平、时间和研究条件等的限制,论文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如对以全球视野看待国际对外直接投资的历史和理论研究得还很不够深入,虽然在分析西方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对中国的适用性的基础上,提出了系统分析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方法框架和WEPFCL国际竞争力理论模型的雏形,但没能进一步完善和深化,需要今后进一步加以研究和完善。
王伟[10](2013)在《我国矿产勘查企业“走出去”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实施“走出去”战略是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为了保障国家资源安全和经济安全,就必须实施矿产资源全球战略,将矿业“走出去”纳入国家战略体系。这意味着,以地质勘查和矿产勘查为主要业务的地勘单位,以及从事矿产勘查业务的其他矿业企业,必须承担起“走出去”这一国家性的战略任务。矿产勘查企业“走出去”战略也是国家“走出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矿产勘查企业“走出去”战略实施,也就是推进国家“走出去”战略的实施进程和水平。目前,我国对外矿产勘查业务已开始形成独立市场,但行业内企业普遍存在整体规模偏小、单打独斗、急功近利等制约因素。而且,由于历史的和体制的等方面原因,与其他企业相比,我国矿产勘查企业有着自身的特点,这类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比其他企业面临着更多的挑战。这些挑战的成功应对,既依赖于政府的战略规划和全方位的政策支持,以及完善的服务保障体系,也依赖于企业自身战略管理能力的提升和行业互助合作机制的完善。当前我国矿产勘查企业“走出去”战略的理论研究总体上落后于实践,因此,系统而深入地对我国矿产勘查企业“走出去”战略进行研究,具有紧迫性和现实意义。本文结合国家“走出去”战略实施的背景和国家资源安全战略目标,主要围绕矿产勘查企业“走出去”的战略机遇、“走出去”的重点区域及目标国选择、“走出去”现状及问题、“走出去”的国家战略规划、政策支持、服务保障和行业协作、企业发展等内容展开研究,以形成关于矿产勘查企业“走出去”战略比较系统化的认识。包括绪论和研究总结,全文结构分为七个部分。所开展的研究工作和得到的基本结论如下:(1)从理论上论述了经济全球化、资源跨国配置与企业战略调整之间的关联机制和耦合原理。经济全球化已成为当今世界潮流和时代特征,如何在全球产业分工链条中找准位置,发挥比较优势,走技术创新、产业集群化和国际化之路,是国内企业包括资源勘查企业必须适应和努力攻克的重要课题。矿产勘查企业在“走出去”和国际化经营过程中,必须充分重视战略导向和企业定位,进行科学的战略分析,选择适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发展战略和国际市场进入模式。(2)考察和分析了矿产勘查企业“走出去”面临的外部环境与战略机遇。作为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一种关键要素,矿产资源跨国配置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随着工业化的不断深化,世界工业中心也在不断转移,新兴大国不断崛起,未来矿产资源配置预计将向亚洲倾斜,亚洲将成为继欧洲、美洲之后的另一个全球矿产资源配置与消费中心。受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当前全球矿业正处于深度调整之中,这对矿产资源勘查与开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冲击,形势将对中国等发展中矿业大国有利。由于国内巨大的资源需求市场和国家“走出去”战略的强势推动,预计未来十多年是我国矿产勘查等矿业企业“走出去”的重要战略机遇期。(3)对目标国矿业投资环境评价及分类展开了研究。对外矿产勘查投资需要在全面深入掌握国外矿业投资环境的基础上,对目标国投资环境进行评价、比较和分类,科学确定“走出去”的重点区域和投资目标国,并需要做出极其复杂和多层次、精细的量化决策。就全球而言,矿业投资环境水平处于第一层次的国家依次包括加拿大、澳大利亚和美国;处于第二层次的主要是欧洲国家;处于第三层次的则是亚、非、拉等发展中国家。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矿产勘查开发企业“走出去”的目标区域选择,应该重视我国周边国家以及与中国保持良好关系的非洲国家,这些国家具有较大的矿业投资潜力。(4)考察了矿产勘查、矿产勘查企业的特点,以及我国矿产勘查企业“走出去”现状及面临的困境。矿产勘查具有投入大、风险高等特点,而矿产勘查又是矿业开发的先行和必要阶段。自国家实施“走出去”战略以来,以中国有色金属矿产地质调查中心、中国铝业和内蒙古地矿局等为代表的我国矿产勘查企业积极开展境外矿业投资业务,取得了突出成效,矿业“走出去”格局初步形成。然而,不可忽视的是,当前我国矿产勘查企业在“走出去”发展过程中还面临着一系列困境,尤其是企业急功近利、服务保障体系欠缺、政策支持体系不完善等突出问题亟待解决。这些问题已经影响或者制约着我国矿产勘查企业“走出去”战略的深入实施,不利于国家矿产资源全球化战略的实施,也不利于国家资源安全战略体系的保障建设。(5)研究了推进我国矿产勘查企业“走出去”战略的基本对策。我国矿产勘查等矿业企业“走出去”战略也是国家“走出去”战略的组成部分。在当前,为了突破国内企业境外矿业投资和国际化战略面临的困境,进一步推进我国矿产勘查企业“走出去”战略的深入实施,需要在借鉴国外企业“走出去”经验的基础上,从三个方面采取对策措施:一是要从国家战略的高度完善“走出去”政策、资金和服务保障体系;二是要从行业协作的角度加强企业之间的联系,组建矿产勘查企业“走出去”战略联盟,建立健全行业协会组织;三是要从企业自身的角度,加强内功修炼,明确战略导向,增强战略管理能力。论文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研究视角的新意。虽然企业“走出去”不是一个新问题,但矿产勘查企业“走出去”却是一个新的研究主题。矿产勘查企业有其特殊的体制背景和现实困境,在其国际化战略实践中还需要不断学习和探索。因此,选题与立意本身具有一定的独特和创新之处。(2)研究框架、研究思路的新意。论文结合矿产勘查企业特殊的体制背景和现实困境,从外部环境、目标区域选择和企业战略管理层面,综合论述我国矿产勘查企业“走出去”战略。整体而言,该研究框架与思路具有一定的新颖之处。(3)在成果的应用性方面,该研究成果既可以为政府制定有效的资源型企业“走出去”战略及政策提供积极的启示,也可以为矿产勘查企业的“走出去”路径提供参考和借鉴,因而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当然,本文的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化,对我国矿产勘查等矿业企业“走出去”的动因进行实证调查、理论重构和验证,将是作者今后继续研究的方向。
二、我国钾盐资源实施跨国经营的战略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钾盐资源实施跨国经营的战略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电建企业海外PPP项目风险识别与防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关键概念的界定 |
1.2.1 PPP模式概念 |
1.2.2 PPP项目风险因素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拟定的创新点和可能存在的不足之处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国内外PPP项目风险理论相关文献综述 |
2.1.1 PPP项目风险理论发展研究 |
2.1.2 国内外PPP项目风险特征研究 |
2.2 电建行业的PPP项目风险管理前沿研究情况 |
2.3 国内外PPP项目风险识别评估研究 |
2.4 文献评述 |
第3章 电建海投公司海外PPP项目现状分析 |
3.1 电建海投公司海外投资情况 |
3.2 电建海投公司海外PPP项目发展特征 |
3.3 电建海投公司海外PPP项目发展政策 |
3.4 电建海投公司海外PPP项目面临的挑战 |
3.4.1 投资市场不平衡 |
3.4.2 海外风险管理经验不足 |
3.4.3 风险管理的短板较明显 |
第4章 案例分析一印尼明古鲁PPP项目风险识别评估 |
4.1 印度尼西亚明古鲁PPP项目简介 |
4.2 印尼明古鲁PPP项目风险管理模式分析 |
4.2.1 风险识别的分类 |
4.2.2 项目主要风险及诱因 |
4.2.3 印度尼西亚国际信用评级 |
4.2.4 风险评估方法比较研究 |
4.2.5 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风险评估 |
4.2.6 风险防范策略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未来电建企业海外PPP项目风险管理的应对策略 |
5.1 宏观环境风险防范策略 |
5.1.1 政治风险防控策略 |
5.1.2 汇率风险防控策略 |
5.1.3 文化风险防控策略 |
5.1.4 法律风险防控策略 |
5.2 项目投资阶段风险的应对策略 |
5.2.1 项目设计阶段的风险防控策略 |
5.2.2 项目施工阶段的风险防控策略 |
5.2.3 运营风险防控策略 |
5.3 集团内部风险应对策略 |
5.3.1 完善海外PPP投资风险防范机制 |
5.3.2 健全海外PPP投资的风险识别及评估体系 |
5.3.3 加大培养跨国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力度 |
5.3.4 定期“体检”,防患于未然 |
5.3.5 借力而行,请名医“诊断”风险 |
5.3.6 全程参与,及时化解风险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2)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国家形象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主要概念界定 |
三、选题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现状与分析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现状分析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与国家形象建构 |
第一节 新疆形象与国家形象 |
一、国家整体形象 |
二、新疆局部形象 |
第二节 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与国家形象 |
一、电影塑造国家形象 |
二、电影中的国家形象内涵 |
三、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与国家形象 |
第二章 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国家形象的生产与传播 |
第一节 新中国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国家形象的奠基(1949—1966) |
一、奠基期国家形象的生产 |
二、奠基期国家形象的传播 |
第二节 新时期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国家形象的拓展(1977—1999) |
一、拓展期国家形象的生产 |
二、拓展期国家形象的传播 |
第三节 新世纪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国家形象的繁荣(2000年以来) |
一、繁荣期国家形象的生产 |
二、繁荣期国家形象的传播 |
第三章 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国家形象的空间表达 |
第一节 “空间”概述 |
第二节 地理空间中的领土与边界 |
一、领土认同 |
二、地理形象 |
三、国防意识 |
第三节 地理景观中的城市与乡村 |
一、地理景观 |
二、城市与乡村 |
三、城市、乡村空间中的新疆与新疆的城市、乡村空间 |
第四节 生态空间中的绿洲与草原 |
一、生态空间、生态人类学与新疆生态空间 |
二、绿洲生态空间 |
三、草原生态空间 |
第四章 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国家形象的性别表达 |
第一节 新中国的女性形象与男性形象 |
一、“被突出”与“被遮蔽”的女性形象 |
二、“被压抑”与“被潜藏”的男性形象 |
第二节 新时期的女性形象与男性形象 |
一、寻找女人 |
二、寻找男子汉 |
第三节 新世纪的女性形象与男性形象 |
一、多元化的女性形象 |
二、理想化的男性形象 |
第五章 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国家形象的导演表达 |
第一节 多元化的导演形象 |
一、作为国家形象启蒙者与维护者的汉族导演形象 |
二、作为民族文化传承者与探索者的少数民族导演形象 |
三、文化互动 |
第二节 不同民族导演共同的“家国情怀”与“家国同构”叙事 |
一、家国情怀 |
二、家国同构叙事 |
第六章 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国家形象的民俗表达 |
第一节 民俗与电影 |
一、民俗 |
二、影视民俗 |
三、影视民俗与国家形象 |
第二节 民俗文化的多元化表达 |
一、物质民俗文化 |
二、社会民俗文化 |
三、精神民俗文化 |
第三节 民俗文化的一体化表达 |
一、挖掘影视和谐文化因素 |
二、建构中华共有文化记忆 |
第七章 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国家形象的影像化建构及传播策略 |
第一节 影像化建构及传播困境 |
一、内容创新不足 |
二、传播渠道障碍 |
三、“走出去”路途曲折 |
第二节 影像化建构及传播策略 |
一、书写真实新疆故事 |
二、传播和谐中国形象 |
结语 |
附录: 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目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3)全球供应链重构下的我国矿业对外直接投资转型 ——基于投资模式和效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国际矿业新形势 |
1.1.2 国内矿业形势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对外投资理论研究综述 |
1.3.2 我国矿业对外直接投资研究综述 |
1.4 主要内容 |
1.5 研究路线与研究方法 |
1.6 主要创新点 |
2 全球供应链重构与矿产资源 |
2.1 现代全球供应链的定义和内涵 |
2.2 全球供应链的重构分析 |
2.2.1 全球供应链的重构历程 |
2.2.2 全球供应链的重构趋势 |
2.3 全球供应链重构对中国的影响 |
2.3.1 全球供应链重构的背景 |
2.3.2 中国全球供应链的战略意义 |
2.4 全球供应链重构的矿业视角分析 |
2.4.1 供应链上游的话语权和利益分配 |
2.4.2 供应链上游的竞争和战略产业发展 |
2.5 我国供应链上游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
2.6 本章小结 |
3 我国矿产资源特征及对外直接投资现状 |
3.1 我国矿产资源特征分布 |
3.2 我国矿业对外直接投资发展历程 |
3.2.1 初始阶段(1993年以前) |
3.2.2 起步阶段(1993-2000年) |
3.2.3 增长阶段(2000-2013年) |
3.2.4 调整阶段(2013至今) |
3.3 我国矿业对外投资现状 |
3.3.1 投资规模和数量 |
3.3.2 投资区域分布 |
3.3.3 投资种类和权益分布 |
3.3.4 投资主体构成 |
3.4 我国矿业对外直接投资趋势 |
3.4.1 我国矿业对外投资的机遇正在形成 |
3.4.2 我国矿业对外投资的需求不断加大 |
3.5 本章小结 |
4 我国矿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模式分析 |
4.1 我国矿业对外直接投资模式比较 |
4.2 中国矿业对外投资模式演进历程 |
4.2.1 绿地投资模式 |
4.2.2 跨国并购模式 |
4.2.3 两种投资模式对比分析 |
4.3 我国矿业对外投资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 |
4.3.1 企业自身因素对投资模式的影响 |
4.3.2 东道国因素对投资模式的影响 |
4.4 中国矿业对外投资进入方式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4.4.1 数据来源与变量选取 |
4.4.2 模式建立与估计方法 |
4.4.3 实证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中国矿业对外直接投资效率分析 |
5.1 研究方法介绍 |
5.2 变量选取和数据说明 |
5.2.1 变量选取和说明 |
5.2.2 数据来源及描述 |
5.3 单边随机前沿模型 |
5.3.1 模型构建 |
5.3.2 实证结果和分析 |
5.4 双边随机前沿模型 |
5.4.1 模型构建 |
5.4.2 基础模型估计 |
5.4.3 实证结果和分析 |
5.4.3.1 投资效应总结 |
5.4.3.2 投资净效应区域分布 |
5.4.3.3 投资净效应国家分布 |
5.4.3.4 一带一路和战略矿产国家的投资净效应 |
5.5 本章小结 |
6 我国矿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转型探索 |
6.1 中国矿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模式选择 |
6.1.1 并购为主的投资模式 |
6.1.1.1 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
6.1.1.2 有利于获得矿产品定价权 |
6.1.2 并购的具体策略 |
6.1.2.1 以间接并购为主,直接并购为辅 |
6.1.2.2 以联合并购为主 |
6.1.2.3 灵活使用支付手段 |
6.1.2.4 以参股为主,谨慎控股 |
6.1.3 识别和应对并购风险 |
6.1.3.1 并购风险识别 |
6.1.3.2 风险应对策略 |
6.1.4 把握对外并购时机 |
6.2 中国矿业直接对外直接投资的策略建议 |
6.2.1 合理布局全球矿产资源 |
6.2.1.1 理性选择投资目标和区位 |
6.2.1.2 充分利用发达国家的矿业资本市场 |
6.2.2 加大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规模 |
6.2.2.1 我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投资机遇 |
6.2.2.2 我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面临的挑战 |
6.2.2.3 我国矿业投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策略建议 |
6.3 本章小结 |
7 结论 |
7.1 本文结论 |
7.2 本文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4)国际市场对中国钾盐价格影响及传导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科学问题与研究内容 |
1.2.1 科学问题 |
1.2.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1.4 创新性研究成果 |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框架 |
2.1 文献综述 |
2.1.1 钾盐价格影响因素 |
2.1.2 钾盐市场价格传导机制研究 |
2.1.3 文献评述 |
2.2 理论基础与框架 |
2.2.1 相关理论基础 |
2.2.2 理论框架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国际钾盐价格影响因素分析 |
3.1 国际钾盐价格影响因素识别 |
3.1.1 世界钾盐资源的储产量 |
3.1.2 钾盐的生产成本 |
3.1.3 国际钾盐贸易格局 |
3.1.4 钾盐国际市场价格 |
3.1.5 国际海运 |
3.2 钾盐供应者价格及其影响因素关系的实证研究 |
3.2.1 通径分析原理 |
3.2.2 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
3.2.3 实证分析过程 |
3.2.4 结果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国内钾盐价格影响因素分析 |
4.1 国内钾盐市场价格影响因素识别 |
4.1.1 钾盐国际价格 |
4.1.2 粮食消费 |
4.1.3 城镇居民收入水平 |
4.1.4 宏观经济发展 |
4.1.5 物价水平 |
4.1.6 人口数量 |
4.1.7 突发事件冲击 |
4.2 研究方法、指标选取及数据来源 |
4.2.1 VAR模型(Vector Auto regression model) |
4.2.2 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
4.3 钾盐需求及价格影响因素关系的实证研究 |
4.3.1 单位根检验 |
4.3.2 VAR模型滞后期确定 |
4.3.3 VAR模型建立及稳定性检验 |
4.3.4 Granger因果检验 |
4.3.5 方差分解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国际钾盐市场对国内钾盐价格的传导机制 |
5.1 国际钾盐市场与我国钾盐进口价格的传导关系 |
5.1.1 一价定律的条件识别 |
5.1.2 数据来源与描述分析 |
5.1.3 国际钾盐市场一价定律的验证 |
5.2 国际钾盐市场对国内市场价格的传导路径 |
5.2.1 国际钾盐市场价格之间的格兰杰因果检验 |
5.2.2 国际钾盐市场价格之间的协整分析 |
5.2.3 进口钾盐价格对国内市场的影响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国际与国内钾盐市场的空间传导 |
6.1 国内钾盐市场的静态均衡 |
6.1.1 向量误差修正模型 |
6.1.2 数据与描述 |
6.1.3 OLS模型分析 |
6.2 国内外钾盐市场的价格共移 |
6.2.1 单位根检验 |
6.2.2 协整检验 |
6.2.3 向量误差修正模型 |
6.2.4 格兰杰因果检验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汇率及议价能力对钾盐进口价格的影响机制 |
7.1 汇率对钾盐进口价格的影响分析 |
7.1.1 汇率对钾盐进口价格影响模型 |
7.1.2 进口价格的汇率弹性计量模型设定 |
7.1.3 数据说明 |
7.1.4 平稳性检验 |
7.1.5 模型结果及分析 |
7.2 议价能力对钾盐进口价格的影响分析 |
7.2.1 钾盐产品议价测度模型构建 |
7.2.2 数据选取 |
7.2.3 实证分析 |
7.3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和建议 |
8.1.1 研究结论 |
8.1.2 政策建议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5)我国区域矿业投资环境竞争力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2 研究现状 |
1.2.1 关于矿业投资环境影响因素的研究 |
1.2.2 关于矿业投资环境评价方法的研究 |
1.2.3 关于矿业投资环境评价对象的研究 |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
1.5 研究创新点 |
2 区域矿业投资环境竞争力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基本概念 |
2.1.1 投资环境 |
2.1.2 区域竞争力 |
2.1.3 投资环境竞争力 |
2.1.4 矿业投资环境 |
2.2 理论基础 |
2.2.1 区域分工理论 |
2.2.2 区位优势理论 |
2.2.3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
2.2.4 复杂系统理论 |
3 我国区域矿业投资环境竞争力影响因素识别 |
3.1 投资环境影响因素识别方法 |
3.1.1 定性分析方法 |
3.1.2 统计分析方法 |
3.2 矿业投资环境竞争力的一般影响因素 |
3.2.1 政治环境因素 |
3.2.2 法规环境因素 |
3.2.3 经济环境因素 |
3.2.4 经营环境因素 |
3.2.5 服务环境因素 |
3.2.6 社会环境因素 |
3.2.7 自然环境因素 |
3.3 我国区域矿业投资环境竞争力影响因素调查 |
3.3.1 调查工作情况 |
3.3.2 调查结果分析 |
3.3.3 我国区域矿业投资环境竞争力主导影响因素 |
4 我国矿业投资环境竞争力评价模型构建 |
4.1 指标框架 |
4.1.1 指标选取的原则 |
4.1.2 指标的确定 |
4.2 指标权重 |
4.2.1 专家打分赋值 |
4.2.2 定义判断尺度 |
4.2.3 建立判断矩阵 |
4.2.4 确定指标权重 |
4.3 评价模型 |
4.3.1 层次结构模型 |
4.3.2 评价方法步骤 |
5 我国区域矿业投资环境竞争力评价实证分析 |
5.1 我国矿业发展形势 |
5.1.1 我国矿产资源概况 |
5.1.2 我国矿业经济形势 |
5.1.3 我国矿业投资形势 |
5.2 我国区域矿业投资环境竞争力测度 |
5.2.1 我国31个省(区、市)矿业投资环境单因素竞争力测度 |
5.2.2 我国31个省(区、市)矿业投资环境竞争力测度 |
5.3 我国重点地区矿业投资环境竞争力评述 |
5.3.1 内蒙古 |
5.3.2 新疆 |
5.3.3 广东 |
5.3.4 山西 |
5.3.5 湖南 |
5.3.6 宁夏 |
5.3.7 黑龙江 |
5.3.8 甘肃 |
5.3.9 青海 |
5.3.10 陕西 |
5.3.11 云南 |
5.3.12 辽宁 |
5.3.13 浙江 |
5.3.14 贵州 |
5.3.15 四川 |
6 我国区域矿业投资竞争力评价结果探讨与建议 |
6.1 关于区域矿业协调发展 |
6.1.1 矿业低迷形势下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问题突出 |
6.1.2 充分利用区域发展战略,加大对资源开发的鼓励支持 |
6.2 关于区域矿业投资布局 |
6.2.1 区域矿业投资布局不合理带来产能过剩等系列问题 |
6.2.2 注重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促进区域矿业投资优化布局 |
6.3 关于矿业投资准入 |
6.3.1 各地区推进矿业市场化和矿业开放进度不平衡 |
6.3.2 完善市场与政策环境,打造竞争开放的矿业投资准入机制 |
6.4 关于矿业投资管理服务 |
6.4.1 部分地区矿业权管理审批改革创新取得了积极成效 |
6.4.2 优化管理与服务环境,促进矿业投资经营便利化和高效化 |
6.5 关于矿业领域基础设施 |
6.5.1 多数资源丰富地区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落后 |
6.5.2 加强互联互通建设,提升基础设施对矿业开发的支撑能力 |
7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6)“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西部五省矿业对外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2.1 国外资源产业经济研究进展 |
1.2.2 国内矿产资源产业研究进展 |
1.2.3 国内矿业对外发展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关键和技术难点 |
1.5.1 研究关键 |
1.5.2 研究难点 |
1.6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及完成的工作量 |
1.6.1 研究方法 |
1.6.2 技术路线 |
1.6.3 完成的工作量 |
1.7 主要成果及创新点 |
2. 矿业对外发展战略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矿产资源产业概述 |
2.2 矿产资源产业对外发展研究理论基础 |
2.2.1 矿产资源最优耗竭理论 |
2.2.2 资源产业发展理论 |
2.2.3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 |
2.2.4 区域分工理论 |
2.2.5 资源资本理论 |
2.3 矿产资源产业研究方法体系 |
2.3.1 经济学方法及模型 |
2.3.2 数学统计法 |
2.3.3 计量经济学方法 |
2.3.4 管理学方法及模型 |
3.基于偏离份额法西部五省矿业实证分析 |
3.1 研究区域概况 |
3.1.1 地理位置 |
3.1.2 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
3.1.3 矿产资源情况 |
3.1.4 矿产资源产业情况 |
3.2 偏离份额法 |
3.2.1 数据来源 |
3.2.2 数学模型 |
3.3 五省矿业实证分析 |
3.3.1 矿业产业分析 |
3.3.2 矿业部门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西部五省矿业区位熵分析 |
4.1 区位熵分析法 |
4.2 矿业产业区位熵分析 |
4.3 矿业部门区位熵分析 |
4.3.1 青海矿业细分部门区位熵分析 |
4.3.2 新疆矿业细分部门区位熵分析 |
4.3.3 云南矿业部门区位熵分析 |
4.3.4 西藏矿业部门区位熵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西部五省矿业对外发展SWOT分析 |
5.1 周边国家矿产资源及经济发展情况 |
5.1.1 东盟十国 |
5.1.2 中亚五国 |
5.1.3 其他国家 |
5.2 五省与周边国家贸易情况 |
5.2.1 广西与东盟贸易情况 |
5.2.2 云南与东盟贸易情况 |
5.2.3 西藏边境贸易情况 |
5.2.4 青海对外贸易情况 |
5.2.5 新疆与中亚贸易情况 |
5.3 SWOT分析 |
5.3.1 优势分析 |
5.3.2 劣势分析 |
5.3.3 机会分析 |
5.3.4 威胁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一带一路”对西部五省与周边国家矿业发展影响分析 |
6.1 周边国家矿业投资环境分析 |
6.1.1 哈萨克斯坦矿业投资环境分析 |
6.1.2 塔吉克斯坦矿业投资环境分析 |
6.1.3 乌兹别克斯坦矿业投资环境分析 |
6.1.4 吉尔吉斯斯坦矿业投资环境分析 |
6.1.5 东盟各国矿业投资环境分析 |
6.2 “一带一路”战略对西部五省与周边国家矿业发展影响分析 |
6.2.1 国家层面上促进矿业领域合作 |
6.2.2 “一带一路”战略优先基础设施建设 |
6.2.3 “一带一路”战略推动绿色经济发展 |
6.3 本章小结 |
7. 西部五省矿业对外发展的对策建议 |
7.1 优化调整矿业产业结构,增强矿业整体实力 |
7.2 鼓励企业兼并重组,提高矿业企业竞争力 |
7.3 淘汰落后产能,加快推进绿色制造工程 |
7.4 增强五省份间的合作,促进资源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 |
7.5 企业实现由“走出去”到“融进去” |
8. 结论 |
8.1 结论与认识 |
8.2 讨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7)中国钾盐产业发展环境分析与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钾与植物生长 |
1.1.2 钾肥与农业发展 |
1.1.3 钾肥与钾盐产业对社会发展的贡献及其战略地位 |
1.1.4 选题目的与意义 |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
1.2.1 以资源为核心的“增储扩产”发展战略 |
1.2.2 以市场为导向的“稳进口”战略 |
1.2.3 以“走出去”为目标的海外发展战略 |
1.2.4 以“技术”为支撑的非水溶性钾矿开发利用战略 |
1.2.5 以“资源综合利用”为核心的“综合效应型”发展战略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
1.5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
第二章 钾盐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
2.1 钾盐资源概述 |
2.2 钾盐产业类型与产业结构 |
2.3 国内外钾盐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
2.3.1 国内外钾盐产业发展概况 |
2.3.2 国内外典型钾盐企业对比及其发展现状分析 |
2.4 小结 |
第三章 钾盐资源属性及其对产业发展的影响 |
3.1 钾盐资源的时空分布 |
3.1.1 钾盐矿床的时间序列 |
3.1.2 钾盐矿床的空间分布 |
3.2 钾盐矿床的主要类型及其特征 |
3.2.1 钾石盐型矿床 |
3.2.2 光卤石型矿床 |
3.2.3 硫酸盐型矿床 |
3.2.4 混合型矿床 |
3.2.5 我国水溶性钾盐矿床的主要特征 |
3.3 典型钾盐矿床的资源属性 |
3.3.1 加拿大萨斯喀彻温钾盐矿床 |
3.3.2 俄罗斯涅普钾盐矿床 |
3.3.3 德国蔡希斯坦盆地钾盐矿床 |
3.3.4 察尔汗盐湖钾盐矿床 |
3.3.5 新疆罗布泊盐湖钾盐矿床 |
3.3.6 云南勐野井钾盐矿床 |
3.4 资源属性对产业发展的制约与影响 |
3.5 小结 |
第四章 钾盐资源开采与加工技术及其对产业发展的影响 |
4.1 钾盐开采方式与技术 |
4.1.1 固体钾盐的地下开采 |
4.1.2 固体钾盐的地下溶采 |
4.1.3 现代盐湖钾盐的开采 |
4.1.4 地下富钾卤水的开采 |
4.2 钾盐选矿与加工技术 |
4.2.1 钾石盐型钾矿的选矿方法与技术 |
4.2.2 光卤石型钾矿的选矿方法与技术 |
4.2.3 硫酸盐型钾盐的选矿方法与技术 |
4.2.4 混合型钾盐的选矿方法与技术 |
4.3 钾盐伴生资源的综合利用工艺与技术 |
4.3.1 氯化物型卤水综合利用工艺与技术 |
4.3.2 硫酸盐型卤水综合利用工艺与技术 |
4.3.3 碳酸盐型卤水综合利用工艺与技术 |
4.4 钾盐开采与加工技术对我国钾盐产业发展的影响 |
4.5 小结 |
第五章 钾肥进出口贸易及其对我国钾盐产业的影响 |
5.1 国际钾盐市场概况 |
5.2 我国钾盐及钾肥进出口贸易概况 |
5.3 近十年来我国钾肥进出口贸易特征 |
5.4 我国钾肥进口贸易的时间序列分析 |
5.4.1 时间序列的平稳性检验 |
5.4.2 差分序列的协整检验 |
5.4.3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
5.4.4 时间序列的向量自回归模型(VAR模型) |
5.5 进出口贸易对我国钾盐产业的影响 |
5.6 小结 |
第六章钾盐产业发展环境与竞争力及其企业经营绩效分析 |
6.1 钾盐产业发展环境分析 |
6.1.1 研究方法 |
6.1.2 结果与讨论 |
6.2 钾盐产业竞争力分析 |
6.2.1 评价指标构建及数据处理 |
6.2.2 各指标权重的确定及其显示竞争指数计算 |
6.2.3 结果与讨论 |
6.3 钾盐企业经营绩效分析 |
6.3.1 研究方法 |
6.3.2 结果与讨论 |
6.4 小结 |
第七章 中国钾盐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
7.1 钾盐产业发展要素分析 |
7.1.1 钾盐市场需求分析 |
7.1.2 资源保障能力分析 |
7.2 对中国钾盐产业发展战略的思考 |
7.2.1 影响我国钾盐产业发展的若干因素 |
7.2.2 对中国钾盐产业发展战略的思考与建议 |
7.3 小结 |
第八章 结论 |
8.1 主要结论 |
8.2 创新点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8)钾盐产业发展态势以及对我国粮食安全的战略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钾盐的重要意义 |
2世界钾盐的分布情况及发展历程 |
3世界及我国钾盐资源分配态势 |
4我国钾盐的分布特征及战略地位 |
5建议 |
(9)新时期中国企业对外投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 本论文的研究背景 |
(一) 本论文的研究背景 |
(二) 新时期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
(三) 本论文研究的现实意义 |
二、 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一) 国外研究现状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三) 本论文研究的理论意义 |
三、 本论文研究的内容、逻辑和方法 |
(一) 主要内容 |
(二) 逻辑思路 |
(三) 研究方法 |
四、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对外直接投资基本理论对本论文的指导与应用 |
一、 对外直接投资的内容和特点 |
(一) 对外直接投资的内容 |
(二) 对外直接投资的评判标准 |
(三) 对外直接投资的特点 |
二、 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对本论文的指导与应用 |
(一)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对本论文的指导与应用 |
(二)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对本论文的指导与应用 |
(三) 对外投资周期理论对本论文的指导与应用 |
(四) 边际产业扩张理论对本论文的指导与应用 |
三、 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竞争力分析模型理论的借鉴和应用 |
(一) 本论文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竞争力分析模型的借鉴 |
(二) 本论文系统分析的框架体系的构成 |
四、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实践和存在的问题 |
一、 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总体发展情况和经验教训 |
(一) 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总体发展情况 |
(二) 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取得的成就 |
(三) 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失败案例 |
二、 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新机遇 |
(一) 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具有较好的综合比较优势 |
(二) 国际经济格局深度变革带来的机遇 |
(三) 国内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带来的机遇 |
(四) 建立“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全方位开放新格局 |
(五) 上海自贸区模式的试点是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新亮点 |
(六) 企业国际竞争力提升增强了对外投资的信心 |
三、 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
(一) 国内环境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支持有待加强 |
(二)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管理体制有待健全 |
(三) 我国财税金融政策不能充分满足对外直接投资的要求 |
(四) 国际投资环境变化增加了对外直接投资的难度 |
(五) 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国际竞争力不强 |
四、 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问题和挑战的产生原因 |
(一) 政府在促进对外直接投资中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
(二) 财政金融支持政策没能完全解决企业的现实问题 |
(三) 发达国家试图阻碍我国成为对外直接投资的强国 |
(四) 企业缺乏对发展对外直接投资全面清晰的认识 |
五、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国外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成功经验与启示 |
一、 美国的经验 |
(一) 国家强力实施对外投资战略支持和推动企业对外投资 |
(二) 政府制定企业海外利益保护机制保障企业对外投资的安全 |
(三) 设立专门机构促进企业对外投资 |
(四) 健全的对外直接投资法律体系保障企业对外投资的权益 |
(五) 完善金融体系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
(六) 制定优惠的税收政策激发企业对外投资的积极性 |
(七) 企业实施跨国并购和本地化战略提高了对外投资的国际化水平 |
二、 日本的经验 |
(一) 依国内经济发展的变化灵活调整对外投资的战略 |
(二) 打“经济外交”牌促进企业对外直接投资 |
(三) 建立对企业对外投资的金融支持和保险机制 |
(四) 成立专门机构向对外投资企业提供财政资助 |
(五) 企业严格而灵活的科学管理制度增加了对外投资的适应能力 |
三、 欧洲的经验 |
(一) 自由化的对外直接投资政策为企业提供便利 |
(二) 健全的对外直接投资政策体系为企业提供助力 |
(三) 组建专门机构为企业提供便利的融资服务 |
(四) 优惠的税收政策减轻企业对外投资的负担 |
(五) 积极参与国际协调为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提供有力保护 |
(六) 建立完善的保险制度为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解除后顾之忧 |
四、 以韩国为代表“亚洲四小龙”的经验 |
(一) 政府放松或取消对外直接投资的管制 |
(二) 设立专门促进机构为中小企业对外投资提供资金和服务 |
(三) 建立保险制度帮助企业规避对外投资的风险 |
(四) 完善税收优惠和对外直接投资损失准备金制度 |
(五) 产业高度集中增强了大型企业的规模和技术优势 |
五、 美日欧等国对外直接投资成功经验的比较 |
六、 美日欧等国对外直接投资成功经验的启示 |
(一) 对外直接投资战略是国家经济强国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
(二) 放松管制是鼓励对外直接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基础 |
(三) 设立专门的促进管理机构是对外直接投资的有力支撑 |
(四) 完善的财税、金融等支持政策是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保障 |
(五) 把握国际环境机遇为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争取了主动 |
(六) 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是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成功的重要前提 |
七、 本章小节 |
第五章 案例分析—加拿大特大型钾矿投资项目 |
一、 加拿大特大型钾矿投资项目 |
(一) 全球和中国钾肥产业现状 |
(二) 我国企业国际钾矿投资合作情况简介 |
(三) 加拿大特大型钾矿投资项目简介 |
(四) 必和必拓收购加拿大钾肥公司案例的特殊启示 |
二、 我国企业投资加拿大钾矿项目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
(一) 国内环境缺乏提供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力 |
(二) 对外钾矿投资政策影响企业快速决策 |
(三) 不完善的财税金融保险体系增高企业的融资成本 |
(四) 国外投资环境的变化加剧企业对外钾矿投资的风险 |
(五) 企业缺乏竞争力阻碍企业对外钾矿投资的发展 |
三、 对我国企业投资加拿大钾矿项目的具体建议 |
(一) 深化对外钾矿投资战略 |
(二) 完善对外钾矿投资的法律、机构和服务体系 |
(三) 创新对外矿业投资的财税金融保险机制 |
(四) 营造有利于对外钾矿投资的国际环境 |
(五) 提升企业对外钾矿投资的国际化能力 |
四、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新时期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目标和模式 |
一、 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总体目标 |
(一) 我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对外直接投资强国占据世界经济主导地位 |
(二) 我国将形成全球投资体系和国际宏观形势利好局面 |
(三) 早日进入“对外投资周期理论”中的最高阶段 |
(四) 形成多元化、全方位、多领域的对外投资体系 |
(五) 建成完善的对外直接投资促进和保障体系 |
(六) 培育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企业集团 |
二、 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发展战略的具体目标模式 |
(一) 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战略目标 |
(二) 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布局战略目标 |
(三) 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战略目标 |
(四) 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进入方式战略目标 |
(五) 对外直接投资促进和保障体系建设目标 |
(六) 健全的各类社会机构体系为企业对外投资提供优质服务 |
(七) 企业对外投资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培育战略目标 |
三、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对策建议 |
一、 打造我国新优势以创建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更好环境 |
(一) 利用良好的国内政治优势促进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 |
(二) 利用已有的经济基础优势提高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水平 |
(三) 发挥独特的社会文化优势为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打造和谐环境 |
(四) 加快制定对外直接投资国家战略为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奠定坚实基础 |
(五) 打造开放型经济提升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国际竞争力 |
二、 完善体制的顶层设计促进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健康发展 |
(一) 成立国家级统一的对外投资促进管理机构 |
(二) 制定《国家中长期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发展规划纲要》 |
(三) 建立和完善对外直接投资促进、服务和监管的法律体系 |
(四) 以市场配置资源的原则创新对外直接投资管理体制改革 |
(五) 确立多元化的对外直接投资主体地位 |
(六) 鼓励企业创新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 |
(七) 健全对外直接投资的服务保障体系 |
三、 创新我国财税金融体系以增加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经济可行性 |
(一) 加大对外直接投资的财政支持力度 |
(二) 给予对外直接投资企业更多的税收优惠 |
(三) 完善对外直接投资的金融支持体系 |
(四) 健全对外直接投资的权益保险体系 |
(五) 发挥民间金融机构的积极性和优势 |
(六) 增强利用国际金融市场融资的能力 |
四、 改善国际投资环境以把握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机遇 |
(一) 创造良好的国际政治环境 |
(二) 抓住良好的国际经济机遇 |
(三) 完善国际经贸投资协调体系下的外交保护机制 |
(四) 主动应对国际投资保护主义 |
(五) 积极参与国际体系变革和规则制定 |
五、 提升企业自身能力以增强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国际竞争力 |
(一) 制定明确的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战略规划 |
(二) 完善公司治理机制并增强企业科技创新能力 |
(三) 增强对外直接投资风险的防控能力 |
(四) 加强公共外交,提升企业品牌形象 |
(五) 开展跨国并购,增强企业实力 |
(六) 建设对外直接投资的高端人才队伍 |
六、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 |
一、 本论文的主要贡献和基本结论 |
(一) 本论文的主要贡献 |
(二) 本论文的基本结论 |
二、 本论文缺陷和不足 |
(一) 以全球视野对国际对外投资的历史和理论研究得不够深入 |
(二) 分析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问题和国外成功经验有待深入 |
三、 对外直接投资理论进一步研究的展望和个人今后努力的方向 |
(一) 继续对国内外相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 |
(二) 进一步深化对“WEPFCL 六力模型”国际竞争力理论模型的研究 |
(三) 继续关注并对我国企业对外投资提供参考对策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我国矿产勘查企业“走出去”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相关研究进展 |
1.2.1 国外 |
1.2.2 国内 |
§1.3 研究内容、思路、方法及创新点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3.3 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矿产勘查企业“走出去”战略的理论基础 |
§2.1 企业国际化及其解释 |
2.1.1 企业国际化 |
2.1.2 比较优势 |
2.1.3 区域与竞争 |
2.1.4 技术创新 |
2.1.5 资源基础理论 |
§2.2 企业战略管理与战略导向 |
2.2.1 战略管理的概念 |
2.2.2 战略管理的发展 |
2.2.3 企业战略导向 |
§2.3 企业国际化战略分析 |
2.3.1 国际化经营战略环境 |
2.3.2 国际市场进入模式 |
2.3.3 国际市场进入战略选择 |
第三章 矿产勘查企业“走出去”面临的外部环境与战略机遇 |
§3.1 经济全球化与矿产资源配置 |
3.1.1 经济全球化 |
3.1.2 全球矿业与资源配置格局 |
§3.2 全球矿产勘查与开发动向 |
3.2.1 矿产勘查投入增长 |
3.2.2 矿业投资 |
3.2.3 矿业公司并购 |
3.2.4 矿产品价格 |
§3.3 境外矿产开发机遇期 |
3.3.1 矿产勘查开发企业“走出去”条件成熟 |
3.3.2 境外地质资料公益性服务 |
§3.4 地质勘查专项资金 |
3.4.1 国外矿产资源风险勘查专项资金 |
3.4.2 中央地质勘查基金 |
第四章 目标国矿业投资环境评价及分类 |
§4.1 矿业投资环境评价方法 |
4.1.1 正面因素分解法 |
4.1.2 负面因素分析法 |
4.1.3 数理方法的应用 |
4.1.4 矿业对外投资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
§4.2 世界主要国家矿业投资环境评价 |
4.2.1 全球矿业投资环境指数(PPI) |
4.2.2 全球矿业投资环境排序 |
4.2.3 全球矿业投资环境水平分类 |
§4.3 矿业投资环境相对优越的目标国 |
4.3.1 加拿大 |
4.3.2 澳大利亚 |
4.3.3 博茨瓦纳 |
4.3.4 智利 |
§4.4 矿业投资潜力较大的目标国 |
4.4.1 东南亚 |
4.4.2 中亚国家 |
4.4.3 非洲国家 |
第五章 我国矿产勘查企业“走出去”现状及面临的困境 |
§5.1 矿产勘查与矿产勘查企业 |
5.1.1 矿产勘查 |
5.1.2 矿产勘查的阶段划分 |
5.1.3 矿产勘查企业 |
5.1.4 矿产勘查企业之间的合作模式 |
§5.2 我国矿产勘查企业“走出去”现状 |
5.2.1 矿产勘查企业“走出去”的三个阶段 |
5.2.2 矿产勘查企业“走出去”发展状况 |
5.2.3 矿产勘查企业“走出去”特征 |
5.2.4 矿产勘查企业“走出去”积累的经验 |
§5.3 国内矿产勘查企业“走出去”案例 |
5.3.1 案例背景 |
5.3.2 案例过程 |
5.3.3 案例总结及启示 |
§5.4 我国矿产勘查企业“走出去”面临的困境 |
5.4.1 境外矿产勘查开发范围与合作方式有待深入 |
5.4.2 金融、财税、外汇等支持政策有待完善 |
5.4.3 “走出去”国家服务保障体系还有待完善 |
5.4.4 外部政治因素的制约 |
5.4.5 企业境外投资风险意识有待加强 |
5.4.6 企业战略管理能力有待加强 |
第六章 推进我国矿产勘查企业“走出去”战略的对策 |
§6.1 借鉴国外企业“走出去”的经验 |
6.1.1 国外企业“走出去”的基本经验 |
6.1.2 对我国的启示 |
§6.2 从国家战略的高度完善政策支持体系 |
6.2.1 政策现状及不足 |
6.2.2 制定矿产勘查企业“走出去”国家战略 |
6.2.3 完善矿产勘查企业“走出去”政策体系 |
§6.3 行业服务与企业定位 |
6.3.1 组建矿产勘查企业“走出去”战略联盟 |
6.3.2 组建矿产勘查行业协会 |
6.3.3 企业应明确战略导向和加强战略管理 |
第七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
§7.1 研究总结 |
§7.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我国钾盐资源实施跨国经营的战略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电建企业海外PPP项目风险识别与防范研究[D]. 王传佳. 山东大学, 2020(05)
- [2]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国家形象建构研究[D]. 邴波. 山东大学, 2020(09)
- [3]全球供应链重构下的我国矿业对外直接投资转型 ——基于投资模式和效率研究[D]. 宁杰.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1)
- [4]国际市场对中国钾盐价格影响及传导机制研究[D]. 王栋.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2)
- [5]我国区域矿业投资环境竞争力评价研究[D]. 陈俊楠.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6(08)
- [6]“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西部五省矿业对外发展战略研究[D]. 张曦.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6(08)
- [7]中国钾盐产业发展环境分析与发展战略研究[D]. 白仟.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5(02)
- [8]钾盐产业发展态势以及对我国粮食安全的战略意义[J]. 梅丹,刘海霞. 中国矿业, 2015(05)
- [9]新时期中国企业对外投资问题及对策研究[D]. 敦忆岚.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4(12)
- [10]我国矿产勘查企业“走出去”战略研究[D]. 王伟. 中国地质大学, 20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