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潘家口、大黑汀水库部分移民外迁安置工作顺利完成(论文文献综述)
董凯悦[1](2021)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 ——基于茅兰沟多民族“三交”分析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丁振宇[2](2020)在《基于多源信息融合的长距离引水工程运行安全风险指标优选及评价研究》文中提出长距离引水工程是解决地域水资源分布不均的重大水利工程。目前,全世界范围内长距离引水工程众多,这为干旱缺水地区的人民生活和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益处,也使得受水区已逐渐将调水水源作为主要水源,一旦工程运行受到影响不能正常调水,将会产生巨大的损害。长距离引水工程距离长、跨度大、涉及面广,因此影响工程安全运行的因素众多,不易管理。针对这个问题,本文进行了以下研究:(1)以长距离引水工程为研究对象,在现场勘查和文献搜集基础上,初步识别出影响长距离引水工程的风险因素,分析风险形成的原因以及导致的后果,初步构建长距离引水工程运行安全风险指标体系。(2)考虑指标的灵敏度和独立性特征信息,并以此作为证据源,基于D-S证据理论对两项特征信息基本信任分配函数进行融合,建立了指标优选模型。通过模型得出的指标可信度,根据可信度大小实现指标优选,建立了风险指标体系。(3)建立了基于三角模糊数—AHP的长距离引水工程运行安全风险评价模型,利用正交试验分析法获取影响工程安全运行的关键风险,并针对关键风险提出了相应的防控对策分析,为保障工程的安全运行提供支持。
杨家升[3](2020)在《基于精细化供水网络的天津市多水源配置模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全球气候变化和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影响下,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加剧,在很多缺水地区,本地水资源量不足以满足其用水需求,极大的限制了区域发展,同时供水水源的单一性使供水系统存在较大的风险。跨流域调水和多水源联合供水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模式,跨流域调水为供水系统提供了新供水水源,多水源之间能够相互补充,避免单一水源在枯水期可供水量不足导致缺水,能够有效降低供水风险。但由于多种外调水源存在水源水质、工程规模、水价等差异,多水源之间又相互竞争,容易导致配水过程中的用水冲突。因此研究多水源联合供水对合理配置水资源,定量化研究区域的供水率变化,确保供水工程效益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选择天津市为研究区进行实例研究,主要研究内容与成果如下:(1)预测了天津市2030年生活、工业、农业、生态环境4种用户的需水量(生活10.73亿m3,工业10.86亿m3,农业12.54亿m3,生态环境3.12亿m 3),以及天津市各分区当地水不同频率情况下可供水量,并根据引滦入津工程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相关规定确定了天津市两种外调水不同频率下的可供水量。依据天津市各分区需水量和可供水量进行一次供需平衡分析,得出了天津市的可能缺水量。(2)将天津市供水系统概化为供水水源、水站、分区需水用户三大模块,充分考虑研究区域的输水管网和水厂的地理分布、供水范围等条件,建立了基于“水源-水站-分区用户”网络拓扑关系图的精细化水资源配置模型,模型结果能够详细展示各个配水区域所有用户的供水水源、供水水量、配水工程等信息,从而对用户的供需情况进行精细化分析,对区域配水工作提出了建议。(3)结合多水源不同频率来水组合的遭遇概率与精细化水资源配置模型,研究了多水源来水不确定性与区域供水率之间的定量关系,解析区域内各分区用户缺水率与供水构成主体的变化趋势,定量描述了多水源可供水量变化对用户供水主体变更的影响,并通过修改供水规则进行了方案模拟,比对配水结果,分析了缓解天津市缺水的方法。
么男[4](2020)在《于桥水库水环境保护工作初探》文中研究指明文章介绍了于桥水库近年治理成效,突出于桥水库作为天津市备用城市居民饮用水源的重要作用。分析于桥水库水环境治理的不足,对上游污染源、周边面源污染、搬迁补偿安置等问题从社会、经济、民生的角度综合考虑,提出综合治理措施。
马宏宏[5](2019)在《河北省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效果评价研究 ——以唐秦保三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已建大中型水库在防洪、发电、灌溉、生态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而水库移民为此做出了重大贡献。早在2006年,在《国务院关于完善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的意见》的指导下,河北省就制定了全省移民经济发展“三步走”目标。转眼“三步走”目标已行程过半,深入研究与评价河北省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实施是否达到预期效果以及存在的关键性问题与对策,对进一步做好移民后期扶持工作,加快实现移民脱贫致富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河北省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监测评估的相关报告的编制成果,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分析了河北省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交通状况、水库情况和移民分布状况等影响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效果实施的外部客观因素,并对唐山市、秦皇岛市和保定市3个典型区的水库移民基本状况作对比分析。(2)选取了政策实施、基础设施、生活条件、生产条件和社会保障5个一级指标和26个二级指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依据评价指标,建立层次集对分析法评价模型,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集对分析法确定评价等级。(3)最后综合运用调研数据,对唐秦保3个典型区进行了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效果评价。针对评价结果对比分析,提出合理性建议,以期对后续河北省大中型水库移民监测评估工作提供参考性意见。
杨南南[6](2019)在《水库移民生存权保障研究》文中提出水利工程建设在蓬勃发展,水利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水利工程建设所带来的工程性移民问题也日渐凸显,阻碍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水库移民为公共利益的需要放弃了自己的利益和权利,而国家和社会对水库移民问题不够重视,使他们逐步沦为社会弱势群体。尤其是部分学者和社会大众认为对水库移民的政策倾斜、特别保护是一种施舍,没有认识到水库移民为社会大众所做出的牺牲,过分强调少数服从多数。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下,怎样让水库移民共享水库工程建设的效益,保障其有尊严地生存是党和国家必须解决的问题。本文从生存权主体、内容、保障三方面展开论述水库移民生存权,并针对其水库移民生存和保障现状,从义务主体的角度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对策。本文行文脉络如下:首先,通过在潘家口水库的实际调研结果和文献资料分析,凝练出水库移民所面临的艰难生存状况,发现水库移民很难恢复或超过原有的生活水平,难以实现生计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我国当今法律制度对水库移民生存权的保障上仍然存在很大的缺陷,不能有效地保障其生存权益。因此,为了实现社会正义,保障人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必须探索保障水库移民生存权的路径。其次,研究水库移民生存权的保障路径必须明确水库移民生存权的主体和内容。明确外迁安置移民、后靠安置移民、返迁移民这些权利主体所面临的生存风险,有利于探索保障其生存权的路径。政府、社会大众、直接受益群体三个生存权义务主体的确定,有利于分工明确,保障水库移民生存权的实现。根据生存权的权域范围明确水库移民生存权的本源性权利、关联性权利、救济性权利,有利于界定生存权的内涵,丰富生存权的理论。再次,从水库移民生存权义务主体的角度出发,探索保障水库移民生存权的路径,使其摆脱艰难的生存现状。立足政府责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健全水库移民生存权保障体系,如完善补偿制度、利益诉求机制、社会保障制度;立足直接受益群体责任,建立以资金、产业、就业、人才支援为主的对口支援机制;立足社会责任,建立以社会关怀为核心的社会帮扶机制。最后,对全文进行总结,得出生存权是水库移民应享有的一项法律权利,并不是对水库移民的“恩惠”,对水库移民生存权保障的最佳方式是通过制度改进保障水库移民能够共享水库工程的收益。对水库移民生存权主体、内容的研究不仅有利于明确界定生存权从而丰富生存权理论,还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王冰玥[7](2018)在《河北省山区国家级生态村发展现状及提升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新型城镇化战略提出的背景下,我国经历了从乡村线性追赶城市的发展范式到对于乡村多元化价值的再认识与乡村转型的再思考这一艰难历程。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必将影响乡村的重新定位与发展模式的重构。党的十九大提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任务与“两山论”理念的反复强调使新形势下“正确把握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1],探索乡村非线性发展模式的任务更为紧迫。山区由于地形崎岖导致交通闭塞与建设困难等问题而难以受到周边城镇的辐射带动,一直是乡村振兴的重点与难点。本文以文献综述与实地调研为基础,尝试对山区乡村发展模式进行探讨。一方面由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国家战略以及雄安新区建设的规划定位使河北省愈加引人关注,另一方面生态村作为国家严格评选与重点扶持的示范对象理应在众多乡村中体现其代表性作用。故本文选取河北省山区国家级生态村为研究对象,从空间、生态、经济三方面归纳分析其基本现状与存在问题并进行实证演绎。文章试图在尊重乡村发展规律与维育乡村原生态景境的前提下,探索如何充分利用其农业生产、后方保障、生态维护与文脉传承等重要价值以重塑乡村活力的发展转型新路径,以期为山区乡村振兴提供指导。全文主要分为六部分:第一章为绪论,阐明研究背景、范围、目的和意义,通过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梳理与分析,对论文涉及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并论述本文研究方法和创新点。第二章为河北省生态村发展概况研究。阐明河北省生态村发展历程与发展现状,进而简述河北省国家级生态村概况,并从地理区位与产业结构两方面对其分类,据此选取五个河北省山区国家级生态村作为本文研究对象并按主导产业分类归纳现状。第三章为河北省山区国家级生态村空间布局研究。基于调研主要从产业发展角度入手,分析案例生态村外环境空间与村域空间布局以归纳其村域空间的现状特点。第四章为河北省山区国家级生态村生态建设研究。从自然景观、生产景观和文化景观三方面归纳五个生态村原乡生态维育现状,并从资源利用与被动节能两方面总结其生态技术的应用情况。第五章为河北省山区国家级生态村提升策略及发展模式研究。从空间布局、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三方面归纳案例生态村的现存问题并提出相应提升策略,进而对其未来发展模式提出构想。第六章为结论与展望。总结本文的研究成果并对相关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苏银增[8](2018)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治水兴水重要思想 奋力开创新时代河北水利现代化建设新局面》文中指出1月19日,全省水利工作暨党风廉政建设会议在石家庄召开。会议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总结2017年和过去5年全省水利工作,交流水利改革发展经验,分析我省水利改革发展面临形势,对今后一个时期特别是2018年全省水利工作进行安排部署。河北省水利厅时任党组书记、厅长苏银增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党组副书记、副厅长罗少军、纪检组长刘媛、副厅长张宝全、省南水北调办公室副主任李洪卫分别就分管工作讲话。现将讲话编发如下。
郝卫国[9](2017)在《“沽上乡韵”—天津地区乡村景观规划建设中文化特色保护研究》文中指出在城镇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乡村生态、生产、生活中面临文化特色消失的问题。国内城乡景观研究仍主要集中于城市,近年来开始关注乡村。文化的重要性开始引起人们重视。本文着眼于自然与人文景观的有机联系,将天津地区乡村景观文化特色作为整体对象进行系统研究。研究乡村景观现状及文化特色梳理与保护规划策略及探索。使景观形态回归地方,承载特定地域人们生活与发展的历史。通过自然的乡村景观连接融洽的郊区及城市景观,重塑乡村文化魅力。本文采用“系统-共生”的研究视角与“理论-实证”的研究过程。在景观感知与评价基础上,从文化特色的维度进行深层次的探讨,挖掘与传承乡村景观核心的历史和环境记忆。论文主要创新点:(1)基于不同文化特色的乡村类型的细分通过现状调研与文献分析,将天津市域乡村划分为4个类型区:环城地区、远郊平原地区、山区生态地区、滨海地区。(2)文化特色信息系统化调查、分析与应用通过深入调研与数据分析,感知、评价、梳理不同地区乡村景观的特点,包括水域众多、山野交融的生态文化特色,多元并存、海纳百川的历史文化特色,百花齐放、融汇南北的民俗文化特色,产业繁荣、禀赋深厚的滨海文化特色。(3)文化特色在景观空间中得以保护规划的探索在保护规划策略中保持并突出文化特色,在乡村文化传承中力求创新。发挥原有文化传统和特色优势,留住乡村原风景的根与魂,再创新景观的精气神。本文采用“抽样-调查”与“定量-定性”的研究方法。对天津市10个涉农区的80个乡村与乡镇进行了田野调查。论文的论述由以下5个部分组成:(1)阐述了选题背景与意义,梳理了国内外研究状况及相关基础理论,并提出了研究目标与路线,搭建了论文的研究思路与框架。(2)对乡村景观现状进行调研,发现乡村文化特色消失、文脉肌理面临断裂、边远地区结构破坏、乡村景观遭到蚕食、整体面临生态风险、规划审批缺少规范、乡村景观意识薄弱、乡村景观资金缺乏8个主要问题;对乡村文化元素进行分析,梳理出生态文化、历史文化、民俗文化、滨海文化4类文化特色。(3)对文化特色进行解读,引入“系统性”、“原真性”理念,提出聚落空间保护山野整体景观、生态空间保护水域自然景观、居住空间保护多元传统生活、生产空间保护多种现代产业、公共空间保护沽上地域特点、小城镇空间保护繁荣集市文化6项保护策略;引入“整体性”、“乡村性”理念,提出整体景观延续山水格局、聚落规划承载乡村历史、场所景观突显人文关怀、庭院形态凝注乡村文化、农业景观表现生产方式、旅游规划彰显地域特色、人文景观注入生活观念、小城镇景观示范新型家园8项规划设计策略。(4)借鉴国内外乡村景观实践经验与天津探索,归纳出京津冀协同发展,统筹城乡景观规划,政府合作民间协作,完善审批、管理制度,推进学术、科普共识5条保护规划探索。(5)最后的结论和展望部分对整个研究工作进行总结,得出借景沽上田园风光、塑造文化景观、协调传统与现代、传承文化特色4点研究结论,并针对本研究的不足,对未来的研究方向做出展望。
王凛然[10](2017)在《20世纪80年代初引滦入津工程的规划与实施》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80年代初,缺水问题严重影响了天津市的工业生产、群众生活与城市安全。在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领导下,在水利部等中央部委指导下,在人民解放军和河北省、北京市等兄弟省市支持下,天津市开展了规模宏大的引滦入津工程建设,并提前通水。工程的实施疏解了城市缺水困境,取得了显着效益。跨区域协作、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对工程建设起到了重要的助推作用。
二、潘家口、大黑汀水库部分移民外迁安置工作顺利完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潘家口、大黑汀水库部分移民外迁安置工作顺利完成(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多源信息融合的长距离引水工程运行安全风险指标优选及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风险管理研究现状 |
1.4 指标优选研究现状 |
1.4.1 指标灵敏度 |
1.4.2 指标独立性 |
1.5 评价模型研究现状 |
1.6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6.1 主要研究内容 |
1.6.2 技术路线 |
1.7 本章小结 |
2 长距离引水工程运行安全风险分析 |
2.1 风险识别 |
2.2 工程风险 |
2.2.1 管道(箱涵)工程风险 |
2.2.2 渠道工程风险 |
2.2.3 输水交叉建筑物风险 |
2.2.4 跨渠交叉建筑物风险 |
2.3 自然灾害风险 |
2.3.1 暴雨洪水风险 |
2.3.2 冰冻灾害风险 |
2.3.3 地震灾害风险 |
2.4 水质风险 |
2.4.1 水源地水质污染风险 |
2.4.2 输水过程水质污染风险 |
2.5 调度风险 |
2.6 社会风险 |
2.6.1 突发公共安全事件风险 |
2.6.2 恐怖袭击风险 |
2.6.3 其它风险 |
2.7 本章小结 |
3 基于多源信息融合的长距离引水工程运行安全风险指标优选 |
3.1 指标特征信息 |
3.1.1 指标灵敏度 |
3.1.2 指标独立性 |
3.2 基于证据可信度D-S证据理论合成方法 |
3.3 基于多源信息融合的长距离引水工程运行安全风险指标优选 |
3.3.1 长距离引水工程运行安全风险指标独立性分析 |
3.3.2 长距离引水工程运行安全风险指标灵敏度分析 |
3.3.3 基于D-S证据理论的长距离引水工程运行安全指标融合 |
3.3.4 长距离引水工程运行安全风险指标优选分析 |
4 长距离引水工程运行风险评价及对策分析 |
4.1 基于三角模糊数—AHP的长距离引水工程安全运行风险评价 |
4.1.1 确定评价指标隶属度 |
4.1.2 基于三角模糊数的AHP |
4.1.3 模糊综合评价 |
4.2 基于正交试验设计的关键风险确定 |
4.2.1 正交试验设计原理 |
4.2.2 指标关键程度与其类型、极差之间的关系 |
4.2.3 关键风险指标分析过程 |
4.3 实例分析 |
4.3.1 工程概况 |
4.3.2 指标体系 |
4.3.3 指标赋权 |
4.3.4 模糊综合评价 |
4.3.5 基于正交试验设计的关键风险源获取 |
4.3.6 长距离引水工程运行安全风险防控对策分析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参加项目情况 |
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参考文献 |
(3)基于精细化供水网络的天津市多水源配置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内容与结构 |
第2章 研究区域概况 |
2.1 自然地理情况 |
2.1.1 地理位置 |
2.1.2 地形地貌及水文气象 |
2.2 社会经济情况 |
2.3 水资源状况 |
2.3.1 降水量 |
2.3.2 当地水资源 |
2.3.3 非常规水源 |
2.3.4 外调水源情况 |
2.3.5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 |
2.4 小结 |
第3章 天津市供需水预测 |
3.1 需水预测 |
3.1.1 生活需水预测 |
3.1.2 工业需水预测 |
3.1.3 农业需水预测 |
3.1.4 生态环境需水预测 |
3.1.5 需水总量预测 |
3.2 供水预测 |
3.2.1 可供水量 |
3.2.2 可供水总量预测 |
3.3 一次供需平衡分析 |
3.4 小结 |
第4章 基于精细化供水网络的多水源配置模型建立 |
4.1 天津市供水网络建立 |
4.1.1 水源-水站-用户的供水配置系统层次结构分析 |
4.1.2 供水工程信息 |
4.1.3 供水系统网络图 |
4.1.4 供水规则 |
4.2 “水源-水站-用户”的多水源联合供水模型 |
4.2.1 目标函数 |
4.2.2 约束条件 |
4.3 来水组合遭遇概率及供水率 |
4.4 模型求解 |
4.5 模拟方案设置 |
4.6 小结 |
第5章 天津市水资源优化配置结果分析 |
5.1 不同方案组合的整体供水率分析 |
5.2 分区、用户供水情况分析 |
5.2.1 天津市整体供水变化分析 |
5.2.2 近郊区域供水变化分析 |
5.2.3 主城区及滨海新区供水变化分析 |
5.3 改变供水规则后天津市供水情况 |
5.3.1 天津市整体供水变化分析 |
5.3.2 近郊区域供水变化分析 |
5.4 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4)于桥水库水环境保护工作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 于桥水库重要作用 |
1.1 水库历史作用 |
1.2 水库当前作用 |
2 治理成效 |
2.1 法律制度保障日趋完善 |
2.2 库区22m高程线以下全封闭管理 |
2.3 净水工程措施得力 |
3 治理难点 |
3.1 上游污染源对水质影响 |
3.2 库区周边面源污染影响 |
3.3 库区移民补偿安置 |
4 措施建议 |
4.1 确立市区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共建共管 |
4.2 强化“南迁北管”措施巩固治理成果 |
4.3 加强生态补偿机制促进渔业资源开发 |
4.4 科学调水改善水质 |
4.5 加强护水宣传 |
5 结语 |
(5)河北省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效果评价研究 ——以唐秦保三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方面的研究 |
1.2.2 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效果评价研究 |
1.2.3 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实施的问题与建议研究 |
1.3 研究方法与内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 |
1.3.3 技术路线 |
2 水库移民基本状况分析 |
2.1 河北省水库移民基本状况分析 |
2.1.1 河北省地理位置状况 |
2.1.2 河北省地形地貌 |
2.1.3 河北省交通状况 |
2.1.4 河北省水库的基本情况 |
2.1.5 河北省水库移民分布状况 |
2.2 典型区水库移民基本状况分析 |
2.2.1 典型区地理位置状况 |
2.2.2 典型区地形地貌 |
2.2.3 典型区交通状况 |
2.2.4 典型区水库的基本情况 |
2.2.5 典型区水库移民经济状况 |
2.3 小结 |
3 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效果评价指标及评价方法 |
3.1 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3.1.1 建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 |
3.1.2 后期扶持效果评价指标体系 |
3.2 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实施效果评价方法 |
3.2.1 层次分析法 |
3.2.2 集对分析法 |
3.2.3 层次集对分析法评价模型 |
3.3 小结 |
4 唐秦保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效果评价 |
4.1 水库移民情况 |
4.1.1 水库移民人口核定 |
4.1.2 样本户调研 |
4.1.3 移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4.2 水库移民后扶项目实施情况 |
4.3 水库移民后扶效果评价 |
4.3.1 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 |
4.3.2 层次集对分析法评价模型 |
4.3.3 评价结果对比分析 |
4.4 建议 |
4.4.1 加强移民后扶管理队伍建设 |
4.4.2 精准落实移民脱贫致富政策 |
4.4.3 探索创新移民资金投入机制 |
4.5 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附录 |
(6)水库移民生存权保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一) 水库移民界定 |
(二) 生存权概念的界定 |
(三) 水库移民弱势群体地位界定 |
三、研究现状 |
(一) 国内现状 |
(二) 国外现状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水库移民生存权问题的提出 |
第一节 水库移民艰难的生存现状 |
一、人地矛盾激化导致生存资源紧张 |
二、收入水平低导致消费能力短缺 |
三、基础设施差导致移民谋生途径受限 |
四、教育水平和文化水平低导致自救能力缺乏 |
五、水库移民整体发展前景堪忧 |
第二节 水库移民生存权保障的制度缺陷 |
一、移民法律体系不健全 |
二、移民安置方式不合理 |
三、移民补偿制度不合理 |
四、移民利益诉求机制不健全 |
五、移民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 |
第三节 水库移民生存权保障的必要性 |
一、保障水库移民生存权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内在要求 |
二、保障水库移民生存权是保障人权的内在要求 |
三、保障水库移民生存权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
四、保障水库移民生存权是共享发展成果的必然选择 |
第二章 水库移民生存权的主体 |
第一节 水库移民生存权的权利主体 |
一、水库移民生存权的应然权利主体——外迁安置移民 |
二、水库移民生存权的应然权利主体——后靠安置移民 |
三、水库移民生存权的特殊权利主体——返迁移民 |
第二节 水库移民生存权的义务主体 |
一、水库移民生存权首要的义务主体——政府 |
二、水库移民生存权次要的义务主体——社会大众 |
三、水库移民生存权必然的义务主体——直接受益群体 |
第三章 水库移民生存权的内容 |
第一节 水库移民生存权的本源性权利 |
一、财产权 |
二、补偿权 |
三、居住权 |
第二节 水库移民生存权的关联性权利 |
一、受教育权 |
二、文化权 |
三、社会保障权 |
四、劳动权 |
第三节 水库移民生存权的救济性权利 |
一、公众参与权 |
二、申诉权 |
三、监督权 |
第四章 水库移民生存权的保障路径 |
第一节 健全以落实政府责任为核心的水库移民生存权保障体系 |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
二、改进水库移民安置补偿制度 |
三、完善水库移民利益诉求机制 |
四、优化社会保障制度 |
第二节 建立以履行直接受益群体责任为核心的水库移民对口支援机制 |
一、资金支援 |
二、产业支援 |
三、就业支援 |
四、人才支援 |
第三节 构筑以实现社会关怀为核心的水库移民社会帮扶机制 |
一、充分尊重水库移民的人格尊严 |
二、设立水库移民社会帮扶基金 |
三、提供再教育帮扶 |
四、提供医疗帮扶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7)河北省山区国家级生态村发展现状及提升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城乡关系弹性发展的现实命题 |
1.1.2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时代要求 |
1.1.3 原乡生态环境保护的心理渴求 |
1.2 研究范围、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范围 |
1.2.2 研究目的 |
1.2.3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生态村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生态村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4 相关概念界定 |
1.4.1 生态村 |
1.4.2 文明生态村 |
1.4.3 美丽乡村 |
1.5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创新点 |
1.6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河北省生态村发展概况 |
2.1 河北省乡村基本情况 |
2.1.1 地理位置与自然条件 |
2.1.2 乡村现状与人口情况 |
2.1.3 经济发展与生活水平 |
2.2 河北省生态村发展历程 |
2.2.1 第一阶段——生态示范区试点 |
2.2.2 第二阶段——文明生态村建设 |
2.2.3 第三阶段——美丽乡村探索 |
2.3 河北省生态村发展现状 |
2.3.1 生态村现有情况总述 |
2.3.2 生态村地理区位分析 |
2.3.3 生态村密集程度分析 |
2.3.4 生态村空间形态分析 |
2.4 河北省国家级生态村现状 |
2.4.1 河北省国家级生态村概况 |
2.4.2 河北省国家级生态村分类 |
2.4.2.1 地理区位 |
2.4.2.2 产业结构 |
2.4.2.3 分类情况 |
2.5 河北省山区国家级生态村现状 |
2.5.1 研究对象选取 |
2.5.2 研究对象现状 |
2.5.2.1 农业生态村:杨家峪村、巴家峪村 |
2.5.2.2 工业生态村:全呼村、一街村 |
2.5.2.3 旅游业生态村:前南峪村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河北省山区国家级生态村空间布局 |
3.1 外环境空间格局 |
3.1.1 区域范围空间格局 |
3.1.1.1 农业生态村区域范围情况 |
3.1.1.2 工业生态村区域范围情况 |
3.1.1.3 旅游业生态村区域范围情况 |
3.1.1.4 小结 |
3.1.2 镇域范围空间格局 |
3.1.2.1 农业生态村镇域范围情况 |
3.1.2.2 工业生态村镇域范围情况 |
3.1.2.3 旅游业生态村镇域范围情况 |
3.1.2.4 小结 |
3.2 村域空间布局 |
3.2.1 村域空间构成要素 |
3.2.1.1 居住空间 |
3.2.1.2 生产空间 |
3.2.1.3 服务空间 |
3.2.2 村域空间布局现状 |
3.2.2.1 农业生态村村域空间布局 |
3.2.2.2 工业生态村村域空间布局 |
3.2.2.3 旅游业生态村村域空间布局 |
3.2.2.4 河北省山区生态村村域空间布局特点 |
3.2.3 村域空间特征影响 |
3.2.3.1 农业生态村 |
3.2.3.2 工业生态村 |
3.2.3.3 旅游业生态村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河北省山区国家级生态村生态建设 |
4.1 生态建设误区 |
4.1.1 生态环境恶化 |
4.1.2 乡土景观消融 |
4.1.3 地域特色遗失 |
4.2 原乡生态维育 |
4.2.1 自然景观维育 |
4.2.1.1 基质 |
4.2.1.2 廊道 |
4.2.1.3 斑块 |
4.2.2 生产景观维育 |
4.2.2.1 果林 |
4.2.2.2 农田 |
4.2.3 文化景观维育 |
4.2.3.1 传统元素 |
4.2.3.2 传统建筑 |
4.2.3.3 传统习俗 |
4.3 生态技术应用 |
4.3.1 资源利用 |
4.3.1.1 清洁能源利用 |
4.3.1.2 水资源利用 |
4.3.1.3 污水处理 |
4.3.2 被动节能 |
4.3.2.1 聚落规划 |
4.3.2.2 微气候调节 |
4.3.2.3 建造工艺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河北山区国家级生态村提升策略及发展模式 |
5.1 发展现存问题 |
5.1.1 空间布局方面 |
5.1.1.1 居住空间缺乏系统治理与整合 |
5.1.1.2 生产空间缺乏统一规划与分区 |
5.1.1.3 服务空间缺乏合理配置与设计 |
5.1.2 生态建设方面 |
5.1.2.1 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与生态技术的运用不足 |
5.1.2.2 传统风貌的不断侵蚀与生态景观的缺乏规划 |
5.1.2.3 生产与生活污染物的处理薄弱 |
5.1.3 经济发展方面 |
5.1.3.1 人口持续流失阻碍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
5.1.3.2 三产融合不紧密影响产业附加值提升 |
5.1.3.3 资金积累与利用问题降低风险抵御能力 |
5.1.3.4 缺乏合理营销致使产品难以扩大知名度 |
5.2 经济发展策略 |
5.2.1 多元参与资本引入 |
5.2.2 乡村集体品牌树立 |
5.2.3 特色文化保护开发 |
5.2.4 科创促进产业融合 |
5.2.4.1 农业优化升级 |
5.2.4.2 工业改革转型 |
5.2.4.3 旅游业优化升级 |
5.2.5 产品宣传营销设计 |
5.3 空间布局策略 |
5.3.1 居住空间规划策略 |
5.3.1.1 居住空间形态整合 |
5.3.1.2 道路交通干扰减小 |
5.3.1.3 基础设施加强完善 |
5.3.1.4 民居整理功能置换 |
5.3.2 生产空间规划策略 |
5.3.3 服务空间规划策略 |
5.4 生态建设策略 |
5.4.1 村民生态意识加强 |
5.4.2 资源过度开发治理 |
5.4.3 生态技术合理应用 |
5.4.4 乡土风貌传承保护 |
5.4.5 生态景观规划维育 |
5.5 发展模式构想 |
5.5.1 旅游发展模式 |
5.5.1.1 生态观光类旅游模式 |
5.5.1.2 文化创意类旅游模式 |
5.5.2 养老发展模式 |
5.5.2.1 体验型养老模式 |
5.5.2.2 护理型养老模式 |
5.5.3 康养发展模式 |
5.5.3.1 养生度假型康养模式 |
5.5.3.2 医养产业型康养模式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未来展望 |
附录 A |
附录 B 河北省省级生态村名单(共60个) |
附录 C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致谢 |
(8)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治水兴水重要思想 奋力开创新时代河北水利现代化建设新局面(论文提纲范文)
一、全面落实中央和省治水兴水重大决策部署, 水利改革发展各项工作成效显着 |
二、准确把握新时代新形势对水利工作的新要求, 着力提升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承载能力 |
三、坚定不移推动全面从严治党管党向纵深发展, 为开创新时代河北水利现代化建设新局面提供坚实政治保障 |
(9)“沽上乡韵”—天津地区乡村景观规划建设中文化特色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问题提出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1.3.1 研究内容 |
1.3.2 创新点 |
1.4 研究方案 |
1.4.1 研究样本 |
1.4.2 研究目标 |
1.4.3 研究维度 |
1.4.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框架 |
1.5.1 技术路线 |
1.5.2 框架图示 |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研究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乡村景观规划 |
2.1.2 文化特色保护 |
2.2 理论研究 |
2.2.1 国外研究状况 |
2.2.2 国内研究状况 |
2.2.3 本研究的视角 |
2.2.4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3章 天津地区乡村景观现状 |
3.1 面临问题 |
3.1.1 乡村文化特色消失 |
3.1.2 文脉肌理面临断裂 |
3.1.3 边远地区结构破坏 |
3.1.4 乡村景观遭到蚕食 |
3.1.5 整体面临生态风险 |
3.1.6 规划审批缺少规范 |
3.1.7 乡村景观意识薄弱 |
3.1.8 乡村景观资金缺乏 |
3.2 基本特征 |
3.2.1 由“同质同构”转向“异质异构” |
3.2.2 呈现出“村村像城镇,镇镇像农村” |
3.2.3 由“乡村性”转向“城市性” |
3.3 重建路径 |
3.3.1 城镇化整理型 |
3.3.2 易址迁建型 |
3.3.3 保留发展型 |
第4章 天津地区乡村文化特色梳理 |
4.1 乡村类型 |
4.1.1 环城地区 |
4.1.2 远郊平原地区 |
4.1.3 山地生态地区 |
4.1.4 滨海地区 |
4.2 梳理整合 |
4.2.1 水域众多、山野交融的生态文化特色 |
4.2.2 多元并存、海纳百川的历史文化特色 |
4.2.3 百花齐放、融汇南北的民俗文化特色 |
4.2.4 产业繁荣、禀赋深厚的滨海文化特色 |
4.3 乡村景观感知与评价 |
4.3.1 乡村景观感知 |
4.3.2 乡村景观评价 |
4.3.3 建立非物质文化景观基因库 |
第5章 文化特色保护策略 |
5.1 保护面临问题 |
5.1.1 与乡村生产生活脱节 |
5.1.2 整体上缺乏合理规划 |
5.1.3 建筑重功能轻艺术 |
5.1.4 景观生态问题严重 |
5.2 乡村景观变迁 |
5.2.1 明显的突变性 |
5.2.2 传统元素被遗弃 |
5.3 保护准则 |
5.3.1 村民为本的目的准则 |
5.3.2 保留提升的时序准则 |
5.3.3 与时俱进的动态准则 |
5.3.4 提取创新的关联准则 |
5.3.5 融合展示的整体准则 |
5.3.6 近远期结合准则 |
5.4 保护策略 |
5.4.1 聚落空间保护山野整体景观 |
5.4.2 生态空间保护水域自然景观 |
5.4.3 居住空间保护多元传统生活 |
5.4.4 生产空间保护多种现代产业 |
5.4.5 公共空间保护沽上地域特点 |
5.4.6 小城镇空间保护繁荣集市文化 |
第6章 文化特色规划设计策略 |
6.1 规划设计原理 |
6.1.1 规划设计原则 |
6.1.2 规划设计目标 |
6.1.3 规划设计方法 |
6.2 规划设计策略 |
6.2.1 整体景观延续山水格局 |
6.2.2 聚落规划承载乡村历史 |
6.2.3 场所景观突显人文关怀 |
6.2.4 庭院形态凝注乡村文化 |
6.2.5 农业景观表现生产方式 |
6.2.6 旅游规划彰显地域特色 |
6.2.7 人文景观注入生活观念 |
6.2.8 小城镇景观示范新型家园 |
第7章 文化特色保护规划探索 |
7.1 经验借鉴 |
7.1.1 北京经验 |
7.1.2 上海经验 |
7.1.3 浙江经验 |
7.1.4 江苏经验 |
7.1.5 台湾经验 |
7.2 天津探索 |
7.2.1 京津冀协同发展 |
7.2.2 统筹城乡景观规划 |
7.2.3 政府合作民间协作 |
7.2.4 完善审批、管理制度 |
7.2.5 推进学术、科普共识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研究结论 |
8.1.1 借景沽上田园风光 |
8.1.2 塑造文化景观 |
8.1.3 协调传统与现代 |
8.1.4 传承文化特色 |
8.2 创新点 |
8.2.1 基于不同文化特色的乡村类型的细分 |
8.2.2 文化特色信息系统化调查、分析与应用 |
8.2.3 文化特色在景观空间中得以保护规划的探索 |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8.3.1 研究不足之处 |
8.3.2 研究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调查问卷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四、潘家口、大黑汀水库部分移民外迁安置工作顺利完成(论文参考文献)
- [1]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 ——基于茅兰沟多民族“三交”分析为例[D]. 董凯悦. 内蒙古大学, 2021
- [2]基于多源信息融合的长距离引水工程运行安全风险指标优选及评价研究[D]. 丁振宇.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20(01)
- [3]基于精细化供水网络的天津市多水源配置模型研究[D]. 杨家升.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0(06)
- [4]于桥水库水环境保护工作初探[J]. 么男. 水利技术监督, 2020(01)
- [5]河北省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效果评价研究 ——以唐秦保三市为例[D]. 马宏宏. 河北农业大学, 2019(03)
- [6]水库移民生存权保障研究[D]. 杨南南. 山东大学, 2019(09)
- [7]河北省山区国家级生态村发展现状及提升策略研究[D]. 王冰玥. 河北工业大学, 2018(06)
- [8]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治水兴水重要思想 奋力开创新时代河北水利现代化建设新局面[J]. 苏银增. 河北水利, 2018(02)
- [9]“沽上乡韵”—天津地区乡村景观规划建设中文化特色保护研究[D]. 郝卫国. 天津大学, 2017(10)
- [10]20世纪80年代初引滦入津工程的规划与实施[J]. 王凛然. 当代中国史研究, 201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