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敏机理论文-于美

增敏机理论文-于美

导读:本文包含了增敏机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化学发光,共振能量转移,聚集诱导发光,微乳

增敏机理论文文献综述

于美[1](2018)在《聚集诱导发光表面活性剂增敏过氧草酸酯化学发光机理及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化学发光(Chemiluminescence,CL)是在化学反应过程中产生的光发射现象。利用化学发光分析实际样品时,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宽的线性范围、便捷的仪器设备等优点。化学发光共振能量转移(CRET)是指化学发光能量供体和能量受体之间的非辐射能量跃迁,由于荧光受体的引入从而增敏化学发光的超微弱发光,近几年主要用于细胞中活性氧、金属离子、酶等的检测。基于CRET的机理还可用于制造冷光源。但是,CRET目前效率偏低,且影响CRET效率的因素有很多,包括供体与受体的光谱能量匹配、共振能量转移的距离、反应物浓度,接触面积以及受体的荧光性质等。提高CRET的转移效率,对拓宽化学发光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过氧草酸酯是一种经典的化学发光体系,虽然具有较长的发光时长,但是,其发光强度较弱,且只能在油相中反应,因而,在活体细胞中的应用并不多。以影响CRET的几种因素作为参考,本文设计合成了以四苯乙烯基团(TPE)为核的二丁酸二辛酯磺酸钠表面活性剂(TPE-AOT),用于增敏过氧草酸酯的化学发光,并研究了其增敏的机理。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设计并合成了具有聚集诱导发光性质的表面活性剂分子(TPE-AOT),利用微乳实验证明了其表明活性剂的性质,制备的TPE-AOT微乳液是光学透明的均一溶液,且具有明亮的绿色荧光,可以用来增敏异相的化学发光反应体系。供受体之间的距离在CRET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传统的化学发光供体和受体之间的距离不可控制,但我们设计的具有聚集诱导发射(AIE)特性(表示为TPE-AOT)的丁二酸二异辛酯磺酸钠(AOT)的发光类似物,可以控制供受体之间的距离在1.1 nm。(2)第二部分内容是研究在合成的TPE-AOT微乳介质中,化学发光供体与受体之间距离对化学发光强度的影响。TPE-AOT微乳液可以将过氧草酸盐化学发光(CL)供体的位置固定于油水界面上,实现了过氧草酸盐供体与TPE-AOT受体之间距离的可控(1.14 nm),显着提高CRET效率(93.4%)。然而,在传统的微乳液与荧光染料的化学发光系统中,CRET效率较低(59.01%)。在TPE-AOT微乳中H2O2的检测限可以达到0.77 μM,比传统的微乳液染色体系低一个数量级。将TPE-AOT与TCPO改性为水溶性的纳米颗粒,用于H2O2的检测,有望应用于细胞中H2O2的检测。(本文来源于《北京化工大学》期刊2018-05-17)

李丽萍[2](2018)在《碳量子点增敏的小分子化合物化学发光机理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碳量子点(CQDs)作为21世纪最有应用潜能的荧光纳米材料之一,具有发射峰可调,荧光稳定,无光闪烁等独特的光学特性和量子特性,其已成功应用于多个领域,如环境检测、活体成像、生物探针以及光电器件等。目前,关于碳量子点的研究偏重于活体或细胞成像以及催化领域。虽然碳量子点所参与的化学发光体系研究已成为研究热点,但机理研究方兴未艾。本文的研究是采用操作简易的方法合成碳量子点,构建新的化学发光体系,在对其发光机理研究的基础上,实现小分子化合物方面的检测应用。全文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叁个部分:(1)借鉴文献方法合成CQDs,后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分光光度计、荧光分光光度计、透射电子显微镜和纳米粒度仪对其形态学、光学及粒径大小进行了表征,并将其应用于下述新化学发光体系的构建。(2)采用上述筛选出的简便快捷方法所合成的CQDs加入到KMnO_4—半胱氨酸碱性体系中,发现体系强度增强约170倍,由此构建KMnO_4—CQD—半胱氨酸化学发光碱性体系,并实现对半胱氨酸含量的检测,检出限达2×10~(-7)mol L~(-1),线性范围为3.0×10~(-7)~6.0×10~(-6)mol L~(-1),并采用紫外、荧光、化学发光、除氧试验、自由基捕获试验等一系列实验手段对体系的发光机理进行了研究,探讨了相关的化学发光机理。(3)笔者描述了一种基于碳量子点和亚硫酸盐体系构建了测定溴酸盐的化学发光新方法。当往碳量子点和亚硫酸盐混合溶液中注射溴酸盐溶液时,化学发光强度明显增强(峰最大发射波长位于490nm)。在0.3~10μmol L~(-1)溴酸根浓度与其化学发光强度呈线性增强,检出限为0.1μmol L~(-1)(S/N=3)。基于机理的实验结果,该体系的化学发光机理是:酸性介质中CQDs、溴酸盐和亚硫酸盐叁者间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从而导致空穴注入型和电子注入型的CQDs形成,随后CQDs的空穴—电子对复合辐射出光。该机制推理与之前假设的从SO_2~*到CQDs的能量转移之说不同。虽然该方法测定溴酸盐可能会受亚硝酸盐的干扰,但可通过添加氨基磺酸来消除其影响。因此,该检测方法非常灵敏,是测定致癌物质溴酸盐的新方法之一。(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期刊2018-05-01)

陈美华[3](2018)在《JQ1增敏阿霉素诱导细胞凋亡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RNA聚合酶Ⅱ在启动子附近的转录暂停与释放,是真核生物调控基因转录,快速响应刺激的一种手段。我们实验室研究发现,BRD4参与这个过程。JQ1是一种抑制BRD4的小分子抑制剂,目前还未用于临床。阿霉素(doxorubicin)是一种化疗药物,能够用于治疗多种实体瘤和血液肿瘤,它的副作用主要是会产生心肌毒性。在本实验室的前期研究中,我们发现阿霉素能够活化BRD4,我们认为这是细胞应对阿霉素损伤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由此我们推测:抑制BRD4的活化会增加阿霉素诱导的细胞凋亡。本文以JQ1作为抑制BRD4的主要手段,以人结肠癌细胞HCT116、人非小细胞肺癌细胞A549和人黑色素瘤细胞M14为实验模型,运用流式细胞术、蛋白质免疫印迹分析、实时定量PCR、染色质免疫共沉淀等实验技术,探究JQ1能否增敏阿霉素诱导细胞凋亡的问题。经过实验,我们发现JQ1能够增敏阿霉素诱导HCT116等多种实体瘤细胞的凋亡,且增敏效果显着。接着,我们又对JQ1增敏阿霉素诱导细胞凋亡的机理进行研究。实验结果显示JQ1增敏阿霉素诱导细胞凋亡是通过调控抗凋亡和促凋亡基因的表达来实现的,并且这个过程依赖于P53。阿霉素通过活化P53,上调促凋亡基因PUMA的表达;JQ1通过抑制抗凋亡基因BCL2和BCL-XL的表达来增强阿霉素诱导的细胞凋亡。其中,JQ1通过抑制BRD4来抑制BCL-XL的转录表达,但是对BCL2的抑制并不是通过BRD4。对JQ1增敏阿霉素诱导细胞凋亡的机理研究,有助于为临床癌症治疗提供新的用药策略和理论依据。此外,我们的实验结果显示JQ1和阿霉素的联合使用具有高杀伤力、低剂量、广谱性等诸多优点,预示了这对药物组合良好的临床应用潜力。(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期刊2018-04-01)

朱丽丽,钱志杰,张鹏,马文强[4](2017)在《表面胶团修饰电极电化学测定双酚A的增敏机理及抗污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分别以2种阴离子表面活性剂(SDS、SDBS)、3种季铵盐阳离子表面活性剂(CTAB、TTAB、DTAB)和2种季铵盐型双子表面活性剂(12-3-12、12-4-12)修饰碳糊电极。通过原子力显微镜、接触角以及分析物在电极表面的电化学行为探讨了不同表面活性剂在电极表面的吸附情况,推测在浓度大于临界胶束浓度(CMC)时,季铵盐型阳离子表面活性剂CTAB、TTAB、12-3-12和12-4-12在碳糊电极表面形成了圆柱形的表面胶团,而DTAB和SDS可能是饱和单分子层吸附。以BPA为分析物,研究了表面活性剂修饰电极对BPA的电化学增敏机理,结果表明修饰电极对双酚A(BPA)的电化学增敏作用主要是因为表面胶团对BPA的增溶作用,表面活性剂和BPA间的阳离子-π作用是表面胶团增溶BPA的主要原因。(本文来源于《分析测试学报》期刊2017年08期)

郑小丽[5](2017)在《表观遗传药物逆转OCT2表达抑制和增敏肾细胞癌治疗的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肾细胞癌(Renal cell carcinoma,RCC)是泌尿系统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占成人恶性肿瘤的2-3%。RCC也是最容易产生多药耐药(multidrug resistance,MDR)的肿瘤之一,其临床化疗有效率仅有7-10%,是死亡率最高的泌尿系统肿瘤。肾脏中含有丰富的药物转运体,是介导RCC多药耐药的原因之一。有机阳离子转运体OCT2(organic cation transporter, member 2, SLC22A2)主要表达在肾小管上皮细胞基底侧或顶侧,参与分泌和重吸收的功能,是肾脏中含量最多的有机阳离子转运体。我们实验室前期研究表明,OCT2转运体在RCC患者肿瘤组织中蛋白表达丢失,表观遗传修饰中的DNA甲基化和组蛋白修饰均在OCT2转录抑制中发挥重要作用,且两者之间存在紧密联系,初步推测的信号通路为:MLL1负责催化OCT2基因启动子区域组蛋白甲基化激活信号H3K4me3,转录因子MYC能够招募MLL1,从而促使OCT2基因转录激活。在RCC细胞系及患者中OCT2基因转录抑制,诱因之一是启动子区CpG岛(CpG island,CGI)处在高甲基化水平,致使MYC与OCT2基因启动子区E-Box位点结合受阻,MYC招募能力减弱引起MLL1募集降低,最终导致转录激活信号H3K4me3组蛋白修饰在OCT2基因启动子区显着下降,抑制起始转录,下调蛋白表达水平。本课题在前期研究基础上,验证OCT2基因DNA甲基化与组蛋白甲基化之间的相互作用,完善OCT2基因表观遗传调控机理,丰富OCT2基因调节信号通路。我们通过免疫组化(Immunohistochemistry,IHC)检测RCC组织芯片(tissue microarray,TMA)中OCT2转运体蛋白表达水平,进一步验证OCT2转运体在RCC中完全沉默。以RCC细胞系786-O细胞为宿主细胞,采用慢病毒包装感染技术成功构建了沉默靶基因MLL1、MYC的细胞模型,用DNA甲基化抑制剂地西他滨(Decitabine, DAC)分别处理两种细胞模型,体外报告基因测定和体内CHIP实验证实了前期推测的信号调控通路。表观遗传调控另一个重要成员是组蛋白乙酰化修饰,组蛋白乙酰化转移酶(histone acetylase, HATs)和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istone deacetylase, HDACs)参与决定组蛋白乙酰化状态。已有研究表明,组蛋白乙酰化水平的紊乱与癌症的发生发展有关,HDAC1与RCC患者组织学分级及临床分期存在相关性。为探究组蛋白乙酰化在OCT2基因转录调控中的机制,以Real Time荧光定量PCR (Real 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T-qPCR)表征RCC患者的肿瘤组织及配对的癌旁肾组织中HDACs的mRNA水平,筛选出在RCC肿瘤组织中mRNA水平显着提高的HDAC7/9作为研究对象。我们以OCT2基因沉默表达的RCC细胞系786-0和769-P细胞为模型,发现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Vorinostat (SAHA)不仅能显着增加786-0中OCT2基因的表达,同时也能提高MYC的表达,但对769-P却无影响。而SAHA合用DAC能使两株细胞系中OCT2的mRNA水平上升为单用DAC时的两倍左右,提示两种细胞系存在不同调控机理。我们由此推测RCC细胞系中DNA甲基化和HDACs同时参与OCT2基因的转录调控,且存在某种相互作用,MYC在两者之间可能起到桥梁的作用。采用SAHA处理稳定干扰MYC的786-0细胞,发现SAHA不能改变该细胞模型中的OCT2基因的表达,SAHA抑制HDACs需要MYC参与,证实了组蛋白乙酰化在逆转RCC细胞系中OCT2表达的重要性。另外,RNA干扰(RNAinterference, RNAi)实验表明靶向HDAC7/9的siRNA均能增加RCC细胞系786-0和769-P中OCT2的表达,表明HDAC7/9为SAHA抑制的靶基因,MYC可能招募HDAC7/9,介导DNA甲基化与组蛋白乙酰化之间的相互作用。我们实验室前期研究表明,在细胞水平上表观遗传药物DAC与化疗药物奥沙利铂(Oxaliplatin, Oxa)联合用药能增加RCC细胞系对Oxa的敏感性。为得到更可靠的结论,构建了RCC细胞系(786-O, Caki-1)裸鼠移植瘤模型,采用联合用药治疗,发现通过表观遗传药物DAC逆转RCC中OCT2蛋白的表达,能够增加Oxa在肿瘤组织的蓄积从而杀死肿瘤细胞。通过上述研究表明,两种表观遗传药物DAC与SAHA均能逆转RCC中OCT2基因的低表达,转录因子MYC则作为DNA甲基化与组蛋白修饰(组蛋白甲基化与组蛋白乙酰化)之间的纽带:1.组蛋白甲基化DAC能够降低DNA甲基化水平,提高MYC在OCT2启动子区的富集,增加MLL1的招募,催化H3K4me3修饰信号,促进OCT2基因的转录。2.组蛋白乙酰化RCC患者中HDAC7/9存在异常高表达,靶向干扰HDAC7/9的siRNA能上调OCT2的]mRNA表达,而SAHA依赖于MYC影响OCT2启动子区HDAC7/9的富集,提高OCT2的转录水平。该机制适用于786-0细胞,在769-P细胞中诱导机制还有待研究。DAC与SAHA合用时OCT2的转录水平较单用时显着升高,可见DNA甲基化水平的降低,有助于MYC对HDAC7/9的调节,起到协同作用。基于以上调控机理,我们采用联合用药的方案治疗RCC细胞系移植瘤裸鼠,能显着抑制肿瘤生长。上述结果,可为临床设计增加RCC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的新治疗方案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7-01-01)

潘峰,张毅琳,卫朋坤,罗意清,吕超[6](2016)在《碳球对类芬顿化学发光体系检测过氧化氢的增敏效果及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试验将溴化十六烷基叁甲铵(CTAB)双分子层用于修饰新鲜制备的碳球(CNSs)表面(表示为CTAB–CNSs)。CTAB–CNSs能显着地放大Co(II)–H2O2–OH–体系、Cl O–体系和ONOO–体系化学发光的信号。化学发光强度与Co(II)–H2O2–OH–体系中H2O2的浓度成比例,其线性范围为5–1000m M,检测限为2.6μM(S/N=3)。用荧光光谱、CL光谱、活性氧捕获剂和UV-vis吸收光谱来研究CTAB–CNSs放大Co(II)–H2O2–OH–体系化学发光的放大机理。结果显示CNSs表面的CTAB双分子层能形成一个特殊的胶束微环境,促进了活性中间产物与CNSs之间的反应。(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二十六分会:环境化学》期刊2016-07-01)

卫朋坤[7](2016)在《碳球对类芬顿化学发光体系检测过氧化氢的增敏效果及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过氧化氢(Hydrogen peroxide,H_2O_2)是一种常见的氧化剂,因其具有氧化漂白、杀菌消毒、易分解、低残留等特点而广泛地应用在工业、环境等领域。此外,H_2O_2还是生物体中一种主要的活性氧,它对细胞的新陈代谢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快速、准确地检测H_2O_2的含量对环境分析、临床治疗、食品安全、制药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H_2O_2的检测方法中,电化学分析法、色谱法需要昂贵的仪器,分光光度法、滴定法的灵敏度低、选择性差,在实际应用中受到限制,而化学发光法灵敏度高、稳定性好、线性范围宽、仪器成本低。本文通过利用碳球增敏Co(II)–H_2O_2–OH–体系的化学发光信号,建立了一种灵敏度高、选择性好、稳定性高的检测H_2O_2的新方法。论文的主要内容简述如下:(1)研究表明,用水热法制备的以葡萄糖为碳源的碳球(CNSs)对Co(II)-H_2O_2-OH-体系具有很强的增敏作用。推测是由于在反应过程中产生了活性中间产物(·OH和·O2–),它们与CNSs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产生激发态CNSs。当激发态CNSs返回到基态时产生化学发光。(2)提出了一种简便、快速合成高化学发光强度的溴化十六烷基叁甲铵–碳球(CTAB–CNSs)合成新方法,该碳球分散性好、尺寸均匀。对CTAB–CNSs参与的Co(II)–H_2O_2–OH–体系检测H_2O_2的化学发光分析发现,其线性范围为5–1000μM,检测限为2.6μM(S/N=3)。且CTAB–CNSs对ClO–体系和ONOO–体系同样具有增敏作用。(3)探讨并得出了CTAB–CNSs增敏Co(II)–H_2O_2–OH–体系化学发光强度的机理:组装到CNSs表面的CTAB双分子层能形成一个独特的胶束微环境,促进活性中间产物(·OH和·O2–)进入到中心处的CNSs。并将该方法用于实际水样中H_2O_2的检测。(本文来源于《河南师范大学》期刊2016-04-01)

薛瑞,陆文霞,尚博扬,马玲[8](2016)在《小檗碱胰岛素增敏作用机理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小檗碱对链脲佐菌素(STZ)与高脂高糖饮食联合诱导的胰岛素抵抗小鼠的增敏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6周龄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和3组试药组。阴性对照组给予常规饲料喂养,其余各组小鼠给予高脂高糖饲料喂养5周,再腹腔单次注射给予50 mg/kg的STZ诱导胰岛素抵抗模型,72 h后测定空腹血糖,血糖值>16.67 mmol/L的小鼠视为造模成功。其中,3个试药组连续灌胃给予相应浓度药物8周,阳性组和阴性组给予相应对照处理。末次给药后,检测血糖,并采用Western Blot、ELISA法等方法测定小鼠胰腺中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和NF-κB、TNF-α、IL-6、IL-1β的表达。结果小檗碱浓度依赖性增强了胰岛素抵抗模型小鼠的胰岛素水平,抑制了胰腺AngⅡ的生成(P<0.05),以及TNF-α、IL-6、IL-1β和NF-κB的表达(P<0.05)。结论小檗碱能够显着增强胰岛素抵抗模型小鼠胰岛素水平,其机制可能与AngⅡ诱导IL-1β/NF-κB通路介导的促炎性反应密切相关。(本文来源于《宁夏医学杂志》期刊2016年02期)

吴灿[9](2015)在《溶剂剥离石墨烯的电化学增敏机理、功能化及高灵敏传感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石墨烯的出现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股研究热潮,由于其独特的结构以及优异的性能,已在物理、化学、材料、能源等领域引起了极大的关注。本论文以N-甲基吡咯烷酮(NMP)为溶剂,通过超声剥离石墨简便高效地制备出石墨烯纳米片,详细研究了NMP剥离石墨烯的电化学传感特性,并进一步研究了NMP剥离石墨烯纳米片的功能化改性及其电化学增敏机理,阐述了显着提高电化学响应信号的作用机制,建立了生物小分子、环境激素、食品添加色素等物质的高灵敏电化学检测新方法。本论文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五个部分:(1)通过强氧化剂氧化石墨方法制备出石墨烯氧化物(GO),并利用硼氢化钠还原GO得到还原型石墨烯氧化物(RGO)。研究了克伦特罗和莱克多巴胺的电化学行为,发现GO对二者的信号增强能力优于RGO。借助SEM、粒径分析、FTIR以及XPS等方法深入探讨了GO与RGO增敏效应的差异,结果表明GO表面丰富的含氧官能团是主要原因。基于GO显着的信号增强作用,建立了一种高灵敏的克伦特罗与莱克多巴胺的电化学检测新方法,检测限分别为17和15μg L-1,将此方法用于猪肉样品分析,加标回收率在90.1%-98.6%之间。(2)以NMP为剥离试剂,通过超声剥离石墨简便高效地制备出石墨烯纳米片(GS),探讨了剥离时间的影响规律。SEM、 TEM、 Raman及粒度分析表明随超声时间的延长,GS的产率逐渐提高,表面缺陷逐渐增多,粒径逐渐减小。进一步研究了GS的电化学传感性能,与RGO相比,NMP剥离制备的GS对抗坏血酸(AA)、多巴胺(DA)、尿酸(UA)、黄嘌呤(XA)、次黄嘌呤(HXA)、双酚A(BPA)、胭脂红(ponceau4R)和日落黄(sunset yellow)的氧化增敏效应更显着,并且超声剥离时间越长,得到的GS的电化学活性越高。基于NMP剥离石墨烯显着的信号增强效应,成功构建了一种新型的高灵敏电化学传感平台。(3)将上述NMP剥离的GS固体重新分散在低沸点溶剂N,N-二甲基甲酰胺(DMF)中,通过挥发溶剂制备出一种修饰玻碳电极。研究了对乙酰氨基酚(AC),鸟嘌呤(G)和腺嘌呤(A)的电化学行为,结果表明GS对叁者的增敏效应明显优于RGO和裸玻碳电极。电化学阻抗谱(EIS)证实这种更高的增敏效应来源于GS更快的电子传递速率和更大的活性表面积。基于此,建立了AC、G和A的高灵敏电化学检测新方法,检出限分别为25nM,10nM和10nM。将该方法用于药片及鲱鱼精样品检测,结果令人满意。(4)将NMP剥离的GS与水热法制备的多孔氧化铁(Fe2O3)微球复合,构建了一种功能化的石墨烯传感界面(GS-Fe2O3). SEM、 TEM、 XRD表征证实二者不仅有效地复合在一起,而且拥有更明显的叁维结构。BPA的电化学响应规律表明GS-Fe2O3对其氧化有明显的协调增强效应,并且在溶液中加入十六烷基叁甲基溴化铵(CTAB)后,协调增敏效应更加显着,BPA的氧化电流得到极大的提高。基于GS-Fe2O3与CTAB的协同信号增强效应,成功建立了一种高灵敏的双酚A电化学检测新方法,检出限达到2.5nM。(5)借助电化学氧化,实现了NMP剥离石墨烯纳米片的电化学功能化。研究发现GS对邻苯二酚,对苯二酚,对氯苯酚和对硝基酚电化学氧化的活性明显高于GO。尤为重要的是,GS在1.8V氧化2min后,其电化学性能得到显着提高,对上述四种酚的氧化增敏效应更加显着。XPS、 Raman、 AFM、 EIS研究表明电化学功能化GS显着增强的电化学活性主要来源于表面含氧官能团、边平面缺陷含量、表面粗糙度的增加以及电子传递速率的提升。以电化学功能化GS作为敏感材料,成功构建了一种高灵敏的酚类电化学检测平台,对苯二酚,邻苯二酚,对氯苯酚和对硝基酚的检测限分别达到了0.012μM,0.015μM,0.01μM和0.04μM。(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5-05-01)

张运涛[10](2014)在《联合阻断EGFR和IGF1R对前列腺癌细胞放疗增敏的协同作用及相关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前列腺癌在欧美男性恶性肿瘤发病中居于榜首,是男性恶性肿瘤死亡率第二位的肿瘤。我国前列腺癌的发病率虽然较西方国家低,但近年来发病率呈快速上升趋势,严重危害老年男性的健康。因此如何预防和治疗前列腺癌一直是泌尿外科肿瘤研究的重点与热点。放疗(内放射和外放射)是前列腺癌治疗的重要方法之一,尤其是分期在T3期以上的雄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癌。虽然放疗起初疗效较好,但前列腺癌细胞最终会出现放疗耐受,导致肿瘤进展。放疗杀伤肿瘤细胞的主要机理是损伤肿瘤细胞DNA。DNA的损伤则主要与细胞周期停止、细胞老化和介导细胞凋亡等因素密切相关。而前列腺癌细胞耐受放疗的主要是癌细胞可经同源性重组(Homologous recombination,HR)和非同源性末端连接(Non-homologous end joining,NHEJ)等途径对受损的DNA进行修复。对临床标本的分析显示:前列腺癌细胞中DNA修复相关蛋白的表达程度和其化疗敏感度相关。抑制肿瘤细胞DNA的修复,可以显着增加放疗的疗效。因此,DNA损伤是放疗杀伤肿瘤细胞的主要因素。通过特异性的抑制DNA修复功能从而增加其对放疗的敏感性,是国际肿瘤研究的新方向和新热点。探寻通过抑制前列腺癌细胞DNA损伤修复而增加放疗敏感性的新方法,成为晚期前列腺治疗的当务之急,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临床价值。类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受体(insulin-likegrowthfactorreceptor,igf1r)是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系统(insulin-likegrowthfactorsystem,igfs)的成员之一,igfs信号通路与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对于多数细胞而言,igf-1是一种有效的有丝分裂原,它至少参与了两条细胞抗凋亡信号传导通路。一条由磷脂酰环己六醇-3-激酶(pi3k/akt)通路组成,另一条是由ras,raf和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xtracellular-signal-regulatedkinase,erk)/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proteinkinase,mapk)组成。igf-1不仅可以促进细胞增殖,提高存活,而且在抑制凋亡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已有研究证明血清中igf-1水平的升高与胰腺癌,乳腺癌,子宫内膜癌等多种肿瘤的发生呈正相关。另一方面,igf-1还可以促进肿瘤细胞的转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growthfactorreceptor,egfr)是调节细胞周期的关键因子。在人上皮细胞、成纤维细胞、胶质细胞、角质细胞等细胞表面均有高表达。研究表明,egfr在前列腺癌细胞中高表达,与pc的增殖、gleason评分、crpc转化均密切相关。以往的研究发现,igf1r和egfr在前列腺癌中有病理性的高表达,都可以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激活dna的损伤修复,与肿瘤的放疗抵抗密切相关。然而单一抑制igf1r或egfr对前列腺癌的治疗效果欠佳。虽然我们发现抑制igf1r可以通过抑制前列腺癌细胞的dna修复而对放疗增敏,抑制egfr也有类似效果,但是长时间单一抑制igf1r,可以负反馈激活egfr;长时间的单一抑制egfr,也负反馈激活igf1r。我们也发现,如果联合阻断igf1r和egfr,可以完全阻断pi3k/akt信号通路,而此通路已被证实与前列腺癌细胞的dna损伤修复密切相关。研究目的:研究联合抑制igf1r和egfr对前列腺癌放射治疗的增敏效应,并研究其分子机理。为在放疗前联合应用igf1r和egfr抑制剂进行新辅助生物治疗奠定理论基础,为高特异性放疗增敏提供潜在的分子靶点和标记物。研究方法:体外培养人前列腺癌细胞du145、pc3和arcape和arcapm,观察单独或同时阻断egfr和igf1r后上述细胞的放疗敏感性;体外培养克隆形成实验检测放射线联合或不联合egfr和igf1r抑制剂对人前列腺癌细胞的作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的变化;westem-blots检测akt、pakt的表达;免疫荧光实验检测γh2ax和rad51在细胞核内的焦点形成,证明联合抑制增强放射敏感性的机理;建立裸鼠移植瘤模型,在体观察联合抑制对放射治疗的敏感性,并检测前列腺癌细胞的增殖指数。研究结果:1.经erlotinib或ag1024处理后照射,前列腺癌细胞的生长活力显着降低,且肿瘤细胞的凋亡显着增加(p<0.05);经两种药物同时处理后和再进行照射,前列腺癌细胞的生长抑制和凋亡的增加更为显着(p<0.05)2.体外培养克隆形成实验分析显示联合使用erlotinib和ag1024在为放疗增敏方面具有协同效应。3.流式细胞实验结果显示联合给予erlotinib和ag1024可协同增加du145、pc3和arcape细胞的放疗敏感性,但arcapm细胞系只对的ag1024敏感,而对erlotinib不敏感;且du145对erlotinib的敏感性比pc3要高。提示两药联合可以进一步提高放疗诱发的肿瘤细胞凋亡。4.westem-blot实验结果显示,无论是egf还是igf,均可介导akt的磷酸化激活,联合给予egf和igf可以协同诱导akt和mapk的磷酸化。但是,akt和mapk的特异性抑制剂均不能影响dna同源性重组修复中的关键蛋白rad51的磷酸化激活,说明akt和mapk在同源性重组中不起关键作用。5.与对照组或单一使用ag1024或erlotinib相比,联合使用可有效地降低du145细胞的hrr水平(p<0.05)。而单独或联合使用erlotinib和ag1024处理du145细胞,nhej途径相关dna修复蛋白都没有收到影响。这表明erlotinib和ag1024通过hrr途径抑制dsb修复,而非nhej途径。6.人前列腺癌细胞du145裸鼠移植瘤实验显示:与非处理对照组相比γ-照射显着抑制了肿瘤的生长(p<0.05);与单纯照射组相比,单独ag1024或erlotinib后照射的抑瘤效果更明显(p<0.05);与单一处理后照射组相比,联合处理后照射组组肿瘤生长抑制最为明显(p<0.05)。对du145-iirs细胞,联合给予ag1024和erlotinib比单一处理更易增加其放疗敏感性。研究结论:对于雄激素非依耐性前列腺癌细胞,联合阻断EGFR和IGF1R可以显着地抑制前列腺癌细胞的生长,并协同抑制放射引起的DNA损伤的修复,其抑制的主要机理不是通过抑制非同源性末端连接,而是通过协同干扰同源性重组完成的。其信号转导是通过:(1)EGFR/IGF1R相互作用,但非直接相互作用。(2)通过协同抑制IRS1磷酸化,进而抑制核内Rad51焦点形成,而抑制同源性重组。(本文来源于《第四军医大学》期刊2014-10-01)

增敏机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碳量子点(CQDs)作为21世纪最有应用潜能的荧光纳米材料之一,具有发射峰可调,荧光稳定,无光闪烁等独特的光学特性和量子特性,其已成功应用于多个领域,如环境检测、活体成像、生物探针以及光电器件等。目前,关于碳量子点的研究偏重于活体或细胞成像以及催化领域。虽然碳量子点所参与的化学发光体系研究已成为研究热点,但机理研究方兴未艾。本文的研究是采用操作简易的方法合成碳量子点,构建新的化学发光体系,在对其发光机理研究的基础上,实现小分子化合物方面的检测应用。全文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叁个部分:(1)借鉴文献方法合成CQDs,后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分光光度计、荧光分光光度计、透射电子显微镜和纳米粒度仪对其形态学、光学及粒径大小进行了表征,并将其应用于下述新化学发光体系的构建。(2)采用上述筛选出的简便快捷方法所合成的CQDs加入到KMnO_4—半胱氨酸碱性体系中,发现体系强度增强约170倍,由此构建KMnO_4—CQD—半胱氨酸化学发光碱性体系,并实现对半胱氨酸含量的检测,检出限达2×10~(-7)mol L~(-1),线性范围为3.0×10~(-7)~6.0×10~(-6)mol L~(-1),并采用紫外、荧光、化学发光、除氧试验、自由基捕获试验等一系列实验手段对体系的发光机理进行了研究,探讨了相关的化学发光机理。(3)笔者描述了一种基于碳量子点和亚硫酸盐体系构建了测定溴酸盐的化学发光新方法。当往碳量子点和亚硫酸盐混合溶液中注射溴酸盐溶液时,化学发光强度明显增强(峰最大发射波长位于490nm)。在0.3~10μmol L~(-1)溴酸根浓度与其化学发光强度呈线性增强,检出限为0.1μmol L~(-1)(S/N=3)。基于机理的实验结果,该体系的化学发光机理是:酸性介质中CQDs、溴酸盐和亚硫酸盐叁者间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从而导致空穴注入型和电子注入型的CQDs形成,随后CQDs的空穴—电子对复合辐射出光。该机制推理与之前假设的从SO_2~*到CQDs的能量转移之说不同。虽然该方法测定溴酸盐可能会受亚硝酸盐的干扰,但可通过添加氨基磺酸来消除其影响。因此,该检测方法非常灵敏,是测定致癌物质溴酸盐的新方法之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增敏机理论文参考文献

[1].于美.聚集诱导发光表面活性剂增敏过氧草酸酯化学发光机理及应用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8

[2].李丽萍.碳量子点增敏的小分子化合物化学发光机理与应用[D].南昌大学.2018

[3].陈美华.JQ1增敏阿霉素诱导细胞凋亡机理研究[D].厦门大学.2018

[4].朱丽丽,钱志杰,张鹏,马文强.表面胶团修饰电极电化学测定双酚A的增敏机理及抗污性能研究[J].分析测试学报.2017

[5].郑小丽.表观遗传药物逆转OCT2表达抑制和增敏肾细胞癌治疗的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17

[6].潘峰,张毅琳,卫朋坤,罗意清,吕超.碳球对类芬顿化学发光体系检测过氧化氢的增敏效果及机理研究[C].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二十六分会:环境化学.2016

[7].卫朋坤.碳球对类芬顿化学发光体系检测过氧化氢的增敏效果及机理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6

[8].薛瑞,陆文霞,尚博扬,马玲.小檗碱胰岛素增敏作用机理的实验研究[J].宁夏医学杂志.2016

[9].吴灿.溶剂剥离石墨烯的电化学增敏机理、功能化及高灵敏传感应用[D].华中科技大学.2015

[10].张运涛.联合阻断EGFR和IGF1R对前列腺癌细胞放疗增敏的协同作用及相关机理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4

标签:;  ;  ;  ;  

增敏机理论文-于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