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拉伤论文-王大安,邹荣琪

急性拉伤论文-王大安,邹荣琪

导读:本文包含了急性拉伤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股二头肌,急性拉伤,电刺激

急性拉伤论文文献综述

王大安,邹荣琪[1](2016)在《80Hz低频电刺激早期治疗股二头肌急性拉伤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采用80 Hz低频电刺激早期治疗股二头肌急性拉伤,观察其对肌肉损伤部位结构重塑和功能的影响。方法:SD雄性大鼠36只,先按体重分层,再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实验组,后者依据不同实验取材时间分为D0组、D7组、D7-80 Hz、D14组和D14-80 Hz组,每组6只。实验组大鼠实施麻醉,采用针电刺激使股二头肌强直收缩,同时膝关节角度从屈曲70°到完全伸直180°以角速度960°·s-1伸膝摆腿反向拉伸,建立股二头肌急性拉伤动物模型。造模后D7-80Hz组和D14-80 Hz组于动物造模后第5天开始给予80 Hz电刺激治疗(2次/日,30分钟/次,间隔4小时),其余组无特殊干预继续喂养。正常对照组、D0组、D7组、D7-80 Hz组、D14组和D14-80 Hz组分别在第0、0、7、7、14、14天进行在体力矩测试,观测膝关节力矩变化以及力矩–角度关系。实验结束后处死动物,分离股二头肌,液氮固定、OCT包埋,组织切片、HE染色,光镜下观察股二头肌组织形态。结果:光镜观察可见肌肉拉伤当天肌纤维坏死,肌肉组织结构紊乱,肌纤维水肿变性,肌肉间隙大小不一。拉伤后第7天D7组观察可见,肌纤维虽然有所修复,但是形态不成熟,大小不一,排列不严整。经过80 Hz电刺激治疗,肌肉组织结构并没有明显改善。力矩测试D0组关节最大等长力矩值(0.246±0.026 Nm)下降明显,与其余各组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D7-80 Hz组(0.302±0.033 Nm)和D14-80 Hz组(0.334±0.060 Nm)关节最大等长力矩值分别与D7组和D14组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正常对照组最优角度为130.00°±3.54°,经80 Hz电刺激治疗后D14-80 Hz组力矩–角度关系曲线右偏移,关节最优角度为121.00°±4.18°,与D14组(120.00°±3.53°)比较并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 :股二头肌急性拉伤后早期采用80Hz低强度电刺激治疗,2周时间内并不能有效地促进损伤肌肉结构重塑,也不能提高关节最大等长力矩以及优化关节力矩–角度关系。(本文来源于《中国运动医学杂志》期刊2016年04期)

周春龙,金志旦[2](2012)在《运动员肌肉急性拉伤临床分度及电针配合推拿治疗105例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肌肉急性拉伤是运动员的常见病,电针治疗肌肉拉伤疗效较好,但在肌肉急性拉伤具体临床分度治疗方面却鲜有报道,笔者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及肌肉损伤程度,将肌肉急性拉伤分为四度,并对Ⅰ、Ⅱ度及部分Ⅲ度共105例患者运用电针灸配合推拿治疗,取得(本文来源于《浙江中医杂志》期刊2012年09期)

宋金华,程启明,高恕涛,腾人强[3](2012)在《急性拉伤后错误冷敷导致冻伤一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我中心于2010-10-25收治一名因急性拉伤后冷敷出现冻伤的患者,现分析报告如下。1典型病例患者男性,某机关干部,42岁,2010-10-25因右小腿拉伤后冷敷起疱来我院就诊。患者自述:4d前在进行15m往返跑考核时,由于起跑时不慎造成右腿急性拉伤,患者立即自行雪糕冷敷6h后,发现局部皮肤发黑,3d后冷敷部位出现水疱。来我院诊察时,患者拄单拐,跛行。检查:在右腿腓肠肌处可见一个长约10cm,宽5cm的水疱,诊断为:右腿腓肠肌急性拉伤,伴皮肤Ⅱ度冻伤。处置:局部及(本文来源于《中国疗养医学》期刊2012年07期)

王大安,杨世模,李国平[4](2012)在《低强度电刺激治疗大鼠股二头肌急性拉伤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采用低强度电刺激治疗股二头肌急性拉伤,观察其对肌肉损伤部位结构重塑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实验组,后者又依取材时间分为D0组、D7组、D7-20Hz组、D14组和D14-20Hz组,每组6只。各实验组采用电刺激使股二头肌强直收缩,同时以角速度960°.s-1伸膝摆腿反向拉伸,建立股二头肌急性拉伤动物模型。造模完成后,D7-20Hz组和D14-20Hz于动物造模后第5天开始进行20Hz电刺激治疗,每日2次,每次30分钟,间隔4小时,其余组继续喂养不做干预。正常对照组在实验开始当天,D0组、D7组、D7-20Hz组、D14组和D14-20Hz组分别在相应时间(实验当天,第7、7、14、14天)进行在体力矩测试,观测最大等长力矩值以及最优角度。然后处死动物,分离股二头肌,固定、切片、HE染色,光镜下观察股二头肌组织形态。结果:光镜观察可见,拉伤后第7天D7组肌纤维出现修复,但不成熟,肌纤维排列不严整,大小不一。经过电刺激治疗后,同期的D7-20Hz组新生的肌纤维更成熟,成簇排列,结构更严整,边界更清晰。第14天D14组和D14-20Hz组两组肌纤维基本修复。D0组关节最大等长力矩值下降至(0.246±0.026)Nm,与正常对照组(0.337±0.025)Nm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D7-20Hz组和D14-20Hz组关节最大等长力矩值分别与D7组和D14组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D0组最优角度为144.50°±3.71°,与正常对照组130.00°±3.54°比较存在显着性差异(P<0.01);D14组在120.00°±3.53°,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经电刺激治疗后D14-20Hz最优角度出现在125.00°±3.53°,与D14组比较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股二头肌急性拉伤后早期采用低强度电刺激治疗,可有效促进损伤肌肉结构重塑,虽不能在两周内明显提高关节最大等长力矩,但可优化关节力矩-角度关系。(本文来源于《中国运动医学杂志》期刊2012年05期)

刘明燕,王大安[5](2012)在《股二头肌急性拉伤动物模型的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模拟并建立运动状态下股二头肌急性拉伤动物模型。方法:雄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后者又依取材时间分为D0组、D3组、D7组和D14组,每组6只。采用电刺激使各模型组股二头肌强直收缩,同时以角速度960°s-1伸膝摆腿反向拉伸,建立股二头肌急性拉伤动物模型。各模型组于造模后3小时经肌肉超声诊断,确认拉伤程度;正常对照组在实验开始当天,D0组、D3组、D7组和D14组分别在相应时间(实验开始当天,第3、7、14天)进行在体力矩测试,测试结束后处死动物,分离股二头肌固定、切片、HE染色,光镜下观察股二头肌组织形态。结果:超声检查示,各模型组横断面损伤属于二度损伤,组间损伤比例无显着性差异(P>0.05)。正常对照组关节最大等长力矩值为(0.337±0.025)Nm,大鼠肌肉拉伤后即刻(D0组)下降至(0.246±0.026)Nm,D3组为(0.268±0.028)Nm,D7组为(0.303±0.024)Nm,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D14组基本恢复正常。正常对照组膝关节力矩最优角度为(130.00±3.54)°,D0组增大为(144.50±3.71)°,D14组减小为(120.00±3.53)°,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D0组股二头肌肌纤维有典型损伤改变,有肌纤维崩解、坏死,肌肉组织结构紊乱,肌纤维水肿变性,肌肉间隙大小不一。D7组肌纤维出现修复,但形态表现不成熟,排列不严整,大小不一。D14组肌纤维基本修复。结论:本实验成功地建立了高速运动状态下股二头肌急性拉伤动物模型。(本文来源于《中国运动医学杂志》期刊2012年01期)

廖远朋,矫玮[6](2011)在《不同运动方式对大鼠骨骼肌急性拉伤修复过程中MHC-Ⅱ,COL-Ⅰ、COL-Ⅲ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本实验通过研究不同运动方式(离心运动,向心运动)对大鼠急性骨骼肌拉伤修复过程中Ⅱ型肌球蛋白重链(MHC-Ⅱ)及Ⅰ、Ⅲ型胶原(COL-Ⅰ和COL-Ⅲ)的影响,了解不同运动方式对骨骼肌拉伤愈合过程中肌肉再生和纤维化过程的影响。研究方法::将120只成年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BC组,n=8)、即刻组(IM组,n=8)、第1周组(1W组,n=8)、自然愈合组(NC组,n=32)、向心运动组(CE组,n=32)、离心运动组(EE组,n=32)。造成腓肠肌急性拉伤模型一周后,对CE组、(本文来源于《2011第九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1)》期刊2011-12-05)

廖远朋,矫玮[7](2011)在《不同运动方式对大鼠骨骼肌急性拉伤修复过程中MHC-Ⅱ,COL-Ⅰ、COL-Ⅲ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不同运动方式(离心运动、向心运动)对骨骼肌拉伤愈合过程中肌肉再生和纤维化过程的影响。方法:将120只成年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BC组,n=8)、即刻组(IM组,n=8)、第1周组(1W组,n=8)、自然愈合组(NC组,n=32)、向心运动组(CE组,n=32)、离心运动组(EE组,n=32)。造成腓肠肌急性拉伤模型1周后,对CE组、EE组分别进行为期4周的向心和离心训练。IM组造模即刻、1W组造模后7天、BC组造模后18天取材;其余各组分别在造模后第14天、第21天、第28天、第35天4个时间段,每个时间段随机选择8只大鼠取材,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大鼠腓肠肌Ⅱ型肌球蛋白重链(MHC-Ⅱ)及Ⅰ、Ⅲ型胶原(COL-Ⅰ和COL-Ⅲ)水平。结果:损伤恢复的各个阶段,CE组MHC-Ⅱ水平较NH组和EE组高,并且恢复速度较快,而COL-Ⅰ和COL-Ⅲ水平较NH组和EE组低;EE组MHC-Ⅱ水平较NH组和CE组低,COL-Ⅰ水平较NH组低但高于CE组;COL-Ⅲ水平高于CE组和NH组。结论:不同运动方式对骨骼肌急性损伤后的修复过程影响不同,向心运动能有效促进损伤骨骼肌MHC-Ⅱ合成,从而加快骨骼肌再生,离心运动对MHC-Ⅱ合成的影响不明显。运动通过减少COL-Ⅰ表达和合成来抑制骨骼肌的纤维化,向心运动作用比离心运动更加明显。在损伤修复早期,COL-Ⅲ水平提高,使骨骼肌具备一定的强度和力学稳定性,有利于损伤后功能的快速代偿,而后期COL-Ⅲ水平持续增高可能促进和延长骨骼肌的纤维化过程。(本文来源于《中国运动医学杂志》期刊2011年11期)

廖远朋[8](2011)在《大鼠骨骼肌急性拉伤修复过程中MHC-Ⅱ和COL-Ⅰ、COL-Ⅲ变化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研究大鼠骨骼肌急性拉伤修复过程中MHC-Ⅱ和COL-Ⅰ、COL-Ⅲ的变化,了解拉伤愈合过程中肌纤维再生过程及纤维化过程。方法:将56只SD大鼠分为对照组、即刻组、第1、2、3、4、5周组,造成腓肠肌急性拉伤模型后对各组进行取材并检测MHC-Ⅱ和COL-Ⅰ、COL-Ⅲ。结果:MHC-Ⅱ水平第1周降到最低,第2周开始增加,第3周恢复正常;Col-Ⅰ水平第1周降到最低,随后逐渐增加,在第3周超过正常,持续到第5周;Col-Ⅲ从第1周开始上升,第3周达到峰值,随后逐渐下降。结论:骨骼肌急性拉伤后,骨骼肌的再生过程约在损伤1周后开始,伤后3周达到高峰,并持续5周以上。纤维化过程在损伤后1周以内开始,并持续到5周以后。其中Col-Ⅲ的水平恢复早;Col-Ⅰ的恢复较晚,但在高水平维持时间更长。(本文来源于《成都体育学院学报》期刊2011年09期)

廖远朋,矫玮[9](2011)在《不同运动方式对大鼠急性拉伤修复过程中骨骼肌材料力学指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研究不同运动方式对骨骼肌拉伤愈合过程的影响,为骨骼肌拉伤的运动康复疗法提供实验支持。方法:152只成年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BC组,n=8)、即刻组(IM组,n=8)、第1周组(1W组,n=8)、自然愈合组(NC组,n=32)、向心运动组(CE组,n=32)、离心运动组(EE组,n=32)和组合组(CO组,n=32)。除BC组外,其它各组造成腓肠肌急性拉伤模型,1周后,CE组、EE组、CO组分别进行为期4周的向心、离心和向心离心相结合的训练。IM组在造模即刻,1W组在造模后7天,BC在造模后18天取材;其余各组分别在造模后第14、21、28、35天4个时间点取材,每次随机选择8只,检测大鼠腓肠肌极限应力、极限应变率和杨氏模量。结果:向心运动训练能加快拉伤骨骼肌极限应力、极限应变率、杨氏模量的恢复。离心运动能加快拉伤骨骼肌极限应力恢复,但延缓了拉伤骨骼肌极限应变率和杨氏模量的恢复。向心和离心相结合的运动能加快拉伤骨骼肌极限应变率、极限应力和杨氏模量的恢复,组合组极限应变率和杨氏模量的恢复比离心组快,比向心组慢。结论:不同运动方式对急性拉伤后修复过程中骨骼肌材料力学性质的影响不同。向心、离心以及向心离心相结合的训练均能促进拉伤骨骼肌极限应变的恢复;向心和向心离心相结合训练能促进拉伤骨骼肌极限应变率的恢复;离心运动能加快拉伤骨骼肌极限应力的恢复,但延缓了拉伤骨骼肌极限应变率和杨氏模量的恢复,在增加骨骼肌强度的同时降低了其弹性。(本文来源于《中国运动医学杂志》期刊2011年04期)

刘晓宏,冷雁,彭贵[10](2011)在《肌肉急性拉伤的防治》一文中研究指出肌肉拉伤是在体能和强化训练过程中,因肌肉在短时间内持续强烈收缩或被拉长时,肌肉机能的良好状态发生变化,导致肌肉发生不同程度的纤维组织撕裂伤,最常见的是肌肉损伤,以下肢肌肉最常见。主要表现为出血、相邻组织渗出水肿而导致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在新训、强化训练等任务中是基层官兵最常见的训练伤之一。因此,各级领导和医务人员不仅要高度重视,而且要采取有效措施,积极预防急性肌肉拉伤的发生。(本文来源于《解放军健康》期刊2011年02期)

急性拉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肌肉急性拉伤是运动员的常见病,电针治疗肌肉拉伤疗效较好,但在肌肉急性拉伤具体临床分度治疗方面却鲜有报道,笔者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及肌肉损伤程度,将肌肉急性拉伤分为四度,并对Ⅰ、Ⅱ度及部分Ⅲ度共105例患者运用电针灸配合推拿治疗,取得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急性拉伤论文参考文献

[1].王大安,邹荣琪.80Hz低频电刺激早期治疗股二头肌急性拉伤实验研究[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16

[2].周春龙,金志旦.运动员肌肉急性拉伤临床分度及电针配合推拿治疗105例观察[J].浙江中医杂志.2012

[3].宋金华,程启明,高恕涛,腾人强.急性拉伤后错误冷敷导致冻伤一例[J].中国疗养医学.2012

[4].王大安,杨世模,李国平.低强度电刺激治疗大鼠股二头肌急性拉伤的实验研究[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12

[5].刘明燕,王大安.股二头肌急性拉伤动物模型的建立[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12

[6].廖远朋,矫玮.不同运动方式对大鼠骨骼肌急性拉伤修复过程中MHC-Ⅱ,COL-Ⅰ、COL-Ⅲ影响的研究[C].2011第九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1).2011

[7].廖远朋,矫玮.不同运动方式对大鼠骨骼肌急性拉伤修复过程中MHC-Ⅱ,COL-Ⅰ、COL-Ⅲ的影响[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11

[8].廖远朋.大鼠骨骼肌急性拉伤修复过程中MHC-Ⅱ和COL-Ⅰ、COL-Ⅲ变化的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

[9].廖远朋,矫玮.不同运动方式对大鼠急性拉伤修复过程中骨骼肌材料力学指标的影响[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11

[10].刘晓宏,冷雁,彭贵.肌肉急性拉伤的防治[J].解放军健康.2011

标签:;  ;  ;  

急性拉伤论文-王大安,邹荣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