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罗山皮影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罗山皮影,第叁代,罗山县,皮影文化
罗山皮影论文文献综述
黄春枝[1](2019)在《罗山皮影戏的历史渊源和现代传承》一文中研究指出江淮皮影出罗山。罗山皮影俗称"皮影子戏""皮摔",又称"灯影戏"或"影戏",距今已有近500年的历史。独具魅力的罗山皮影戏是皮影艺术与戏曲艺术相互影响、并行发展的综合性艺术,历经清末民初的兴盛,新中国成立后的起起伏伏,几度兴衰,六代皮影艺人潜心研习、薪火相传,罗山皮影戏在江淮地区民间艺术中独树一帜,已成为中原皮影的优秀代表。(本文来源于《中国戏剧》期刊2019年11期)
周全明[2](2019)在《生活的艺人与艺人的生活——以罗山皮影戏艺人L师傅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日常生活经历一个从哲学层面到经验层面的过程,即使在胡塞尔的"生活世界"概念里依然存在主观世界之外的经验世界层面。民俗学的研究依然需要大量精致的实证研究来支撑。生活的艺人与艺人的生活考察的是日常生活中作为普通人的艺人的日常生活,以及作为艺人的独特的日常生活,并阐释日常生活流变与艺人身份转换之间的互动关系,从身份角度探讨日常生活的面目及其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艺术时空》期刊2019年04期)
张玮琛[3](2019)在《基于数字化语境下对罗山皮影的传承与创新》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原地区经过数千年文明的洗礼,历史悠久、积淀深厚,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着中原民间艺术厚重的文化底蕴。但中原地区近几年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民间艺术逐渐消亡和从事民间艺术的人数逐渐减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成为延续中原民间艺术的重要一步。本文通过数字媒体技术和创新设计推广了罗山皮影,将数字化手段与市场相结合,延续和促进了中原民间艺术罗山皮影的传承和创新。(本文来源于《艺术品鉴》期刊2019年14期)
李诗雨[4](2019)在《后现代视觉文化下非遗影像表达的困境与超越》一文中研究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累积下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独特的民族文化记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千百年来基本依靠的是师徒之间的口传心授,这种保留在传承人记忆中的文化,稍有不慎就可能转瞬即逝,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留给后人的将是无尽的遗憾。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影像成为了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手段之一。非遗影像运用采访、解说词、同期声、音乐、视频和图像等多种方式,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形式和人文价值得以完好保存。非遗影像可以突破时空和地域的限制,客观真实地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貌。随着人类文化逐渐进入后现代主义时期,处于后现代社会中的视觉文化也不可避免的带有些许后现代特征,表现为非理性的视觉体验、虚拟文化和生活的艺术化。这些特征对非遗影象的呈现与传播在不同层面造成了一定的阻碍,如何在后现代视觉文化背景下消除这些不利影响,笔者结合个人的毕业作品——原创纪录片《罗山皮影戏》的创作体验,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本文首先从后现代视觉文化入手,以影视实践为参考对后现代语境下视觉文化变迁造成的非遗影像发展困境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如何超越困境的建议。全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对于选题的背景、选题的现状和文献依据进行了分析,同时提出了本文的创新之处;第二部分对后现代视觉文化的定义、特征和媒介更迭进行了介绍,并且总结了后现代视觉文化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新的呈现形态。第叁部分分析了非遗影像记录的优势,并从表达手段、表达内容和叙述策略几个方面,结合个人纪录片《罗山皮影戏》进行了深入阐述;第四部分对后现代视觉文化背景下非遗影像表达的困境进行了探索,指出视觉权利对大众的束缚、虚拟视觉引起真实影像的弱化和大众对非遗项目情感交流的缺失是当前非遗影像遇到的叁大困难。第五部分针对后现代视觉文化背景下非遗影像表达的困境,提出需要从回归原因、发展空间和创新之路叁个方面着手解决,并着重介绍了当前的传承困境。(本文来源于《信阳师范学院》期刊2019-05-01)
袁映雪[5](2019)在《媒介文化视域下皮影文化的活态传播——以罗山皮影戏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信息传播内容多元化、渠道多样化,使得皮影的民俗文化和乡土信仰逐渐淡化,皮影文化的活态传播环境受到了冲击。笔者以传统皮影戏代表之一、2008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罗山皮影戏为例,从媒介文化视角出发,追溯历史,主要从传播内容、传播方式这两个维度,分析皮影文化的活态化发展进程。(本文来源于《新闻知识》期刊2019年03期)
郭楠楠[6](2019)在《区域音乐文化视域下罗山皮影戏的发展流变》一文中研究指出罗山皮影戏是中原皮影艺术的优秀代表之一,它植根于豫南山区,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深受当地老百姓的普遍欢迎。把罗山皮影戏置于区域音乐文化视域下进行全面的考察和研究,探究其起源、发展及流变,深入挖掘其价值,从而使我们更加了解它,更好地发展这一被大家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本文来源于《艺术科技》期刊2019年02期)
钱恒[7](2018)在《信阳罗山皮影在数字动画中的创新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皮影是一种融合了完整戏剧与影像元素,集音乐、绘画、戏曲为一体,民俗意蕴深厚的民间表演艺术类型,河南信阳罗山皮影是其代表,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承载着传统中华文化的气质。本文首先分析了罗山皮影的艺术特色,并引用实践案例对罗山皮影艺术与数字动画相结合的创新设计进行有益的探讨,进而总结其在数字化时代的传承方式。传统文化与数字动画的结合,也为当前数字动画的特色品牌塑造提供了新的方向。(本文来源于《创意设计源》期刊2018年06期)
魏森[8](2018)在《河南罗山皮影戏的发展现状及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河南罗山皮影戏历经几百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罗山皮影戏的发展遇到了一些问题,基于此,本文从罗山皮影戏的特点出发,通过探析其发展现状来了解罗山皮影戏当下所面临的困境,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本文来源于《开封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8期)
时秀敏[9](2017)在《乐声灯影里的别样人生》一文中研究指出12月6日早晨7点,冬晨的旭日笼罩着罗山县彭新镇杨店村,给刚刚苏醒的小山村抹上了一层暖色。一座农家院落前,陈光辉和他的皮影戏艺人们正忙碌地做着演出前的准备工作。日光渐高,不断有附近的村民聚集在这里。人们注目着戏台幕布后的影人,等待着一场特殊的表演。随着幕(本文来源于《信阳日报》期刊2017-12-26)
徐珊珊[10](2017)在《将罗山皮影戏造型艺术引入高校艺术课堂——以“叁大构成”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皮影戏造型艺术作为传统的民间艺术仍然焕发出经久不衰的光芒,将皮影戏艺术引入高校课堂,以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课程为例,能更好地培养出优秀的艺术工作者。(本文来源于《时代教育》期刊2017年22期)
罗山皮影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日常生活经历一个从哲学层面到经验层面的过程,即使在胡塞尔的"生活世界"概念里依然存在主观世界之外的经验世界层面。民俗学的研究依然需要大量精致的实证研究来支撑。生活的艺人与艺人的生活考察的是日常生活中作为普通人的艺人的日常生活,以及作为艺人的独特的日常生活,并阐释日常生活流变与艺人身份转换之间的互动关系,从身份角度探讨日常生活的面目及其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罗山皮影论文参考文献
[1].黄春枝.罗山皮影戏的历史渊源和现代传承[J].中国戏剧.2019
[2].周全明.生活的艺人与艺人的生活——以罗山皮影戏艺人L师傅为例[J].中国艺术时空.2019
[3].张玮琛.基于数字化语境下对罗山皮影的传承与创新[J].艺术品鉴.2019
[4].李诗雨.后现代视觉文化下非遗影像表达的困境与超越[D].信阳师范学院.2019
[5].袁映雪.媒介文化视域下皮影文化的活态传播——以罗山皮影戏为例[J].新闻知识.2019
[6].郭楠楠.区域音乐文化视域下罗山皮影戏的发展流变[J].艺术科技.2019
[7].钱恒.信阳罗山皮影在数字动画中的创新应用研究[J].创意设计源.2018
[8].魏森.河南罗山皮影戏的发展现状及对策[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8
[9].时秀敏.乐声灯影里的别样人生[N].信阳日报.2017
[10].徐珊珊.将罗山皮影戏造型艺术引入高校艺术课堂——以“叁大构成”为例[J].时代教育.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