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填充空间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填充墙体,相变材料,空间分布,传热
填充空间论文文献综述
孟凡康,褚琦,王朔,巩云坤,胡仿聪[1](2019)在《周期性边界条件下PCM填充墙体空间分布形式的传热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充分发挥定量相变材料在填充墙体中的作用,在相同体积含量和周期性边界条件下以4种空间分布形式相变材料(PCM)填充墙体为研究对象,采用enthalpy-porosity法,讨论PCM填充墙体不同空间分布形式对墙体内/外壁面温度波幅、热流密度、温度延迟等参数的影响,并得出:1)4种形式墙体内部各点温度按照一定振幅随时间周期性波动,由内向外依次呈幂函数形式变化,且同一时刻墙体内部的温度分布呈周期性波动;2)并非全部分散PCM层都能发挥相变蓄热作用,需在设计之初进行室内/外环境、墙体热工性能、PCM层布置位置的综合考量;3)随着分散程度的加剧,墙体内表面温度和热流密度波幅越小,延迟时间越长。(本文来源于《太阳能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戚玉龙,张辉,冯飞,李金瑛,刘维湘[2](2019)在《椭圆形K空间填充技术结合T2 Space序列在青光眼视神经成像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在青光眼病人的视神经MRI成像过程中,探讨特殊的K空间填充技术以提升3D高清T2 Space序列的扫描效率。方法将入组的23例青光眼并视力下降行视神经MR扫描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传统K空间填充技术法组(A组)和椭圆形K空间填充技术法组(B组),测量两组图像的信噪比,并对两组视神经图像进行主观质量评分,另在水模上分别计算两种不同技术的信噪比。结果两组视神经T2Space图像的信噪比和主观图像质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通过水模计算的信噪比没有明显差异(27.27/27.31)。结论采用椭圆柱形K空间填充方法的T2 Space序列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基础上成像时间短,效率更高。(本文来源于《中国CT和MRI杂志》期刊2019年09期)
铁勇[3](2019)在《地下高大空间火灾烟气自由填充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费诺德(Froude number)相似模型理论,建立1∶12的某地下高大空间(高大空间为高度大于10 m,体积大于10 000 m~3)比例模型,研究了地下高大空间火灾烟气自由填充过程及温度变化特性。1∶12模型试验结果和火灾动力学模拟(fire dynamics simulator,FDS)模拟值与McCaffrey预测值吻合度较高。1∶12火灾模型试验能较好的预测地下大空间烟气流动特点,且是验证数值结果正确性的重要手段。试验表明:高大空间"蓄烟效应"显着,火灾发生时高大空间竖向温度呈线性分布,且温升较小,温度不是影响人员逃生和排烟效果的主要因素;火源位置分别处于模型端部的烟气层下降速度慢于中心位置。该研究为制订火灾排烟和疏散方案及高大空间防排烟规范提供了初步理论依据和第一手的试验资料。(本文来源于《热科学与技术》期刊2019年03期)
滕一阳,武赟,熊世峰,杨建奎[4](2018)在《序贯最大最小距离设计的空间填充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最大最小距离设计是计算机试验中常用的一种空间填充设计。讨论序贯最大最小距离设计的空间填充性质,证明在样本量趋于无穷时,这种序贯设计中的点在试验区域内达到稠密.(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王玉龙,王威,张艳鹏,付柯南[5](2018)在《空间相机大热耗器件填充材料传热效果对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空间相机中大热耗器件散热问题的实际工程需求,对大热耗器件的叁种散热模式下不同导热填料散热效果影响进行了稳态热分析。利用一维热传递傅里叶定律,建立了大热耗器件热传递的热阻模型,总结了热稳态下热传递效果的理论分析方法。通过分析认为:在采取顶部散热和顶部+底部散热设计情况下,导热填充材料对器件散热效果影响较大,最大温差分别为15.08℃和8.2℃;而对于采取底部散热的方式,导热填充材料对器件的散热效果影响较小,最大温差为2.8℃,说明底部散热模式下,导热填料在热传递链路上并不是影响散热效果的主要因素。(本文来源于《2018中国高端SMT学术会议论文集》期刊2018-11-14)
党珊,师卫华,段海峰,马光明,于楠[6](2018)在《放射状K空间填充的自由呼吸容积内插序列对周围型实性肺占位形态学征象的显示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比较MR放射状K空间填充的自由呼吸容积内插序列[free-breathing radial 3D fat-suppressed T1-weighted gradient echo(radial volumetric interpolated breath-hold examination),radial VIBE]与常规剂量CT对肺占位基本征象的显示,探讨radial VIBE用于评价周围型实性肺占位形态学征象的可行性。材料与方法前瞻性地纳入46例CT检查发现周围型实性肺占位的患者,共49个病灶,病灶大小约(3.87±1.91) cm,CT检查后48 h内行胸部MR检查。两名放射医师分别对MR及CT图像病灶形态学征象(分叶、毛刺、胸膜凹陷、棘突、空洞、空泡、晕征、纵隔淋巴结肿大及钙化)进行观察。CT图像按照征象显示与否分为两类,MR图像评估采用5分法。以CT作为参照标准,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估MR对肺占位形态学征象的显示能力。结果以CT为标准,radial VIBE对分叶征的显示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91.3%、100%;毛刺征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90.0%、78.9%;胸膜凹陷征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62.5%、76.0%;棘突征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91.1%、83.3%;空洞敏感性、特异性均为100%;空泡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90.0%、97.4%;晕征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50.0%、100%;纵隔淋巴结肿大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94.4%、90.3%;其中4例结节出现钙化,radial VIBE对其显示欠佳。结论 radial VIBE序列对周围型实性肺占位分叶征、毛刺征、棘突征、空洞、空泡及纵隔淋巴结肿大等征象显示较好,MR有望成为CT的补充手段来评估周围型实性肺占位的形态学征象。(本文来源于《磁共振成像》期刊2018年10期)
贾明明,杨先霖,吕大刚,吴春[7](2018)在《基于易损性的RC空间框架填充墙结构连续倒塌能力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填充墙对RC空间框架抗竖向连续倒塌能力的影响,对一栋6层双跨RC框架结构采用OpenSees有限元软件进行了建模,利用集中塑性的beamWithHinges单元模拟填充墙的性能。考虑到结构的不确定性,在有限元模型的基础上采用改进的拉丁超立方体抽样法获得了性能不同的100个纯框架结构和100个框架填充墙结构,并采用PDA方法和竖向IDA方法对取得的样本进行了易损性分析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填充墙提高了框架结构的抗倒塌能力,发生连续倒塌概率相同的情况下,框架填充墙结构的承载能力要比纯框架结构的高10%~20%。此外,两种分析方法对纯框架结构的抗连续倒塌能力分析差别较小,而对于带填充墙的框架结构,PDA方法计算结果则偏于保守。(本文来源于《建筑结构学报》期刊2018年S1期)
王川龙,李晓丽[8](2018)在《矩阵填充的子空间逼近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提出了一种矩阵填充的子空间逼近法.该算法以奇异值分解的子空间逼近为基础,运用二次规划技术产生子空间中最接近的可行矩阵,从而获得较好的可行矩阵.该算法通过阈值的奇异值个数逐步减少达到子空间的降秩,最后得到最优低秩矩阵.本文证明了在一定条件下子空间逼近法是收敛的.通过与增广Lagrange乘子算法和正交秩1矩阵逼近法进行随机实验对比,本文所提方法在CPU时间和低秩性上均更有效.(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数学》期刊2018年05期)
江峻瑜[9](2018)在《非对称空间填充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一些实体试验可以用复杂的计算机程序进行模拟。计算机试验中不存在随机误差。在计算机试验中,对给定的一组输入值,得到的响应是确定的。因此,传统的试验设计准则,即随机化、分区组和重复,在计算机试验的设计和分析中不再适用。比如一个像有限元分析模型这样的复杂费时的计算机程序可以分成不同的精度来实施,这就产生了具有多个精度的计算机试验。通常地,会同时用一个高精度(费时)的计算机试验和低精度(运算快)的计算机试验来研究复杂的实体系统。这种试验得到的观测通常用来构建统计模型,以用来预测试验的最精确的响应。有效的数据收集对这种试验的实施是至关重要的。Qian et al.[42]针对具有高精度和低精度的计算机试验提出了一类新的设计,称为嵌套空间填充设计。考虑k个不同精度的计算机试验,响应分别是y_1,...,y_k,其中y_1来自于最高精度的试验,y_2来自第二高精度的试验,以此类推。令D_1,...,D_k表示这k个试验的设计阵。那么D_1,...,D_k通常要满足下面的条件:(1)嵌套结构:D_1(?)D_2(?)...(?)D_k;(2)空间填充性质:每个D_i都是空间填充设计。而正交表在试验设计领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构造具有良好性质的嵌套型正交表,是一个很好的课题。目前只有个别的工作构造了嵌套型正交表。同时,相对于对称正交表,非对称正交表更具灵活性和实用性,促使人们对其构造方法的研究。也正由于其具有这种良好的性质,使得在工业试验中常被用于质量控制和产品改进。非对称正交表自Rao[46]正式提出以来,其理论研究一直是试验设计中备受关注的问题。强度为2的非对称正交表已经得到了广泛的研究,而对于强度大于2的非对称正交表的研究却相对较少。Suen et al.在文[49]中提出了一种方法来构造任意强度的非对称正交表。本文将利用该方法来构造一些新的强度大于2的非对称正交表,并对此方法进行推广,得到一系列新的嵌套型非对称正交表。本文给出了适用于多精度计算机试验的嵌套型非对称正交表的构造方法。此外,对一个计算机试验,通常都假设其变量是定量的。但是,一个计算机试验可能同时包含定性和定量的变量。Qian et al.[43]提出的分片空间填充设计对同时包含定性和定量变量的计算机试验是个很好的选择。空间填充设计的每一片对应着定性因子的一个水平组合,且在低维上都应具有空间填充性质。Qian[39]构造了具有一维投影均匀性的分片型正交表。正交性是空间填充设计应具有的重要性质。目前Sun et al.[54]给出了几种方法来构造嵌套型正交表和分片型正交表。本文在他们研究的基础上将此方法推广到非对称的情形,得到一系列新的嵌套型非对称正交表和分片型非对称正交表。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现状。第二章介绍了一些相关的基本概念符号以及在后面章节中要用到的引理。第叁章具体构造非对称嵌套型正交表和非对称分片型正交表。利用Sun et al.[54]提出的构造方法得到了一系列强度为3的嵌套型非对称正交表和分片型非对称正交表,且在本章最后构造了一类强度为4的嵌套型非对称正交表和分片型非对称正交表,这个构造过程要比Suen et al.[50]中的更直接。第四章给出了两种新的构造方法,一种方法是通过定向改变Suen et al.[49]用来构造非对称正交表的矩阵C来获得新的非对称正交表,然后在Sun et al.[54]给出的构造嵌套型正交表和分片型正交表的方法的基础上构造出嵌套型的非对称正交表和分片型的非对称正交表。另一种方法是通过已有的非对称正交表来获得嵌套型非对称正交表和分片型非对称正交表。并且利用这两种方法构造了一些适用于任意强度g的嵌套型非对称正交表和分片型非对称正交表,并通过例题来加以阐述,同时还在本章最后构造了一些紧的嵌套型非对称正交表和分片型非对称正交表。第五章结合实际例子给出了计算机试验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并涉及到了医学统计软件的相关应用。第六章对本文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一些建议和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来源于《江西师范大学》期刊2018-04-01)
郑世贵,张帅,宫伟伟[10](2018)在《空间站填充式防护结构撞击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我国空间站的叁类填充式防护结构开展了超高速撞击试验,获取了两类撞击角度0°、30°和两类撞击速度3.1km/s、6.4km/s的撞击极限。结果表明这叁类防护结构展现出一些独特的防护性能,第一类防护构型:在3.1km/s时,30°的撞击极限比0°的低0.5mm,而在6. 4km/s时,30°的撞击极限和0°的撞击极限基本一样;第二类防护构型:在3. 1km/s时,30°的撞击极限比0°的低0.75mm,而在6. 4km/s时,30°的撞击极限和0°的撞击极限基本一样;第叁类防护构型:在3. 1km/s时,30°的撞击极限比0°的低0.5mm,而在6.4km/s时,30°的撞击极限比0°的撞击极限低0.25mm。基于试验结果建立了撞击极限方程,可用于空间站的空间碎片风险评估。(本文来源于《空间碎片研究》期刊2018年01期)
填充空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在青光眼病人的视神经MRI成像过程中,探讨特殊的K空间填充技术以提升3D高清T2 Space序列的扫描效率。方法将入组的23例青光眼并视力下降行视神经MR扫描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传统K空间填充技术法组(A组)和椭圆形K空间填充技术法组(B组),测量两组图像的信噪比,并对两组视神经图像进行主观质量评分,另在水模上分别计算两种不同技术的信噪比。结果两组视神经T2Space图像的信噪比和主观图像质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通过水模计算的信噪比没有明显差异(27.27/27.31)。结论采用椭圆柱形K空间填充方法的T2 Space序列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基础上成像时间短,效率更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填充空间论文参考文献
[1].孟凡康,褚琦,王朔,巩云坤,胡仿聪.周期性边界条件下PCM填充墙体空间分布形式的传热影响[J].太阳能学报.2019
[2].戚玉龙,张辉,冯飞,李金瑛,刘维湘.椭圆形K空间填充技术结合T2Space序列在青光眼视神经成像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CT和MRI杂志.2019
[3].铁勇.地下高大空间火灾烟气自由填充试验研究[J].热科学与技术.2019
[4].滕一阳,武赟,熊世峰,杨建奎.序贯最大最小距离设计的空间填充性[J].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2018
[5].王玉龙,王威,张艳鹏,付柯南.空间相机大热耗器件填充材料传热效果对比分析[C].2018中国高端SMT学术会议论文集.2018
[6].党珊,师卫华,段海峰,马光明,于楠.放射状K空间填充的自由呼吸容积内插序列对周围型实性肺占位形态学征象的显示价值[J].磁共振成像.2018
[7].贾明明,杨先霖,吕大刚,吴春.基于易损性的RC空间框架填充墙结构连续倒塌能力分析[J].建筑结构学报.2018
[8].王川龙,李晓丽.矩阵填充的子空间逼近法[J].中国科学:数学.2018
[9].江峻瑜.非对称空间填充设计[D].江西师范大学.2018
[10].郑世贵,张帅,宫伟伟.空间站填充式防护结构撞击特性研究[J].空间碎片研究.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