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宜性论文-宋杨,姜谷蓉,吴华章

合宜性论文-宋杨,姜谷蓉,吴华章

导读:本文包含了合宜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合宜性,医患关系,亚当·,斯密,道德

合宜性论文文献综述

宋杨,姜谷蓉,吴华章[1](2019)在《行为合宜性理论视角下的医患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道德情操论》中,亚当·斯密提出了行为合宜性理论,从伦理学的角度分析了人类行为的关系。通过论述行为合宜性理论与医患关系,说明行为合宜性理论在医患关系中有较强的适用性,并提出了影响合宜行为的各种情感因素。分析了医患双方不合宜行为的表现及原因,其中包括来源于肉体上的情感不合宜性、来源于不同群体的情感不合宜性、来源于患方的情感不合宜性以及来源于医方的情感不合宜性。从个人行为决策的视角提出了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建议,即医生应学会管理患者的期望值、医生需要有明确的人生目的以及医生需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及道德判断标准。(本文来源于《医学与哲学》期刊2019年01期)

王天雨[2](2018)在《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合宜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孔子的学说内部来看,"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这一政治主张以获得民众的信任为基础,追求民众对政治举措的自愿服从。孔子认为"民"认知能力有限但易被教化,这种抽象与理想化的处理与西方政治哲学中对"公民"的理想化方向相反。"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实际上暗含了通过贤能来治理民众的政治理念,这一理念与精英治理有相似之处。在孔子选举贤能的构想中似乎存在一种反馈机制,但是"民"的权力并不足以有效限制管理者。(本文来源于《宜宾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11期)

于建星[3](2018)在《亚当·斯密的责任担当合宜性思想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责任担当是人的使命,不过只有合宜的责任担当才能更好完成这一使命。在承担社会义务时应注重方法才能做到责任担当的合宜。社会阶层与个体角色的统观、理想标准与现实标准的结合、自身义务与社会义务的兼顾是个体选择义务与责任时的一般性策略。培养与提高公民的责任意识与责任能力是实现责任担当合宜的关键。(本文来源于《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5期)

王珏[4](2018)在《新闻语言的合宜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新闻语言是传播者通过传播媒介向受众传播新近发生事实时使用的语言,新闻是事实的客观基础,语言是事实报道的主观工具。新闻语言并不是语言的一种功能变体,而是新闻学、传播学、语言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理论和方法的融合。在这个融合中,就是要讲究新闻语言的合宜性,即语言不能脱离新闻事实而新闻又必须通过合适、得体的语言来陈述和传播,使二者达到相宜,从而使新闻语言成为一个和谐的、统一的整体。新闻语言的合宜性主要体现在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事制宜等几个方面。(本文来源于《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3期)

赵绍印[5](2018)在《中国近现代包装设计合宜性启示——以民国时期牙粉包装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近现代尤其是民国时期的设计因其特殊的社会背景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民族精神。本文通过分析民国时期牙粉品牌包装设计和现代时尚相结合的手法以及牙粉包装设计中的传统韵味,探讨民国时期包装设计的时尚表达和民族性体现,以此力证民国时期包装设计的合宜性,为当今时代的设计探索带来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本文来源于《中国艺术》期刊2018年05期)

赵玲,徐华伟[6](2018)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消费合宜性论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中国社会是一个消费资料无限丰富的社会,与人被物包围的消费社会具有某种形式的相似性,但新时代的中国无论在社会制度、消费动力还是本质特征上都有别于消费社会,从而注定了消费主义不是新时代的消费合宜性。在新时代,人民的消费方式已由生存型向享受型、发展型转换,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与现实的消费条件、发展水平之间还存在差距。新时代的消费合宜性既应当助力经济发展,又应当提供伦理批判、价值引领。(本文来源于《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期刊2018年03期)

侯芸芸[7](2017)在《浅析亚当·斯密的行为合宜性思想及其对道德教育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亚当·斯密在其着作《道德情操论》中,开篇便提到了其道德哲学的核心,"同情"的思想,他认为同情是人与生俱来的本性,他在这里提到的同情,并不局限于我们所说的"怜悯"和"体恤",斯密的同情主要指"同感"。同情的产生需要旁观者设身处地的想象,和当事人融为一体,但是我们并不能够做到和当事人情感的完全一致。同情能够协调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同时,同情也是构建良好的社会秩序的情感基础。在道德教育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借鉴斯密的"同情"思想,一方面,道德教育要促进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相互同情;另一方面,道德教育应注重受教育者美德的培养。(本文来源于《山西青年》期刊2017年01期)

罗卫东,刘璐[8](2016)在《基于亚当·斯密“合宜性”理论的人类个体行为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道德情操论》中,亚当·斯密清楚地给出了一个关于个体行为理论的模型,这个理论模型解释了像人这样自利自爱的生物如何在遵守合宜性和满足自我激情之间权衡,从而成功地控制自己的情感与行为,使一个公序良俗的社会得以持存。斯密笔下的人,是在合宜性约束下进行自我关照的个体,这一人性假定在《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中是一脉相承的。同一个体在不同情境下的行为差异、同一情境中不同个体之间的行为差距、不同社会之间文明程度的差别,取决于对何种行为合宜之理解不同以及对合宜性的在意程度有差异。以斯密合宜性理论为基础而构建的行为理论以及社会经济秩序理论可以很好地统合既有研究中的大量证据和思路,为我们把握人类决策的情感面以及基于此而生成的社会经济秩序提供强有力的范式。该模型为改进现代主流经济学理性人模型的内在缺陷提供了有益尝试。(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战线》期刊2016年07期)

刘璐[9](2016)在《亚当·斯密的行为与社会秩序理论》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理性人假设发展起来经济学理论,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在解释并预测现代经济生活、设计现代经济制度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但随着人们对于个体行为认识的不断加深,传统分析框架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质疑。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反思经济学的前进方向,并试图突破主流经济学的一些根本假设,从理论上对经济学的研究范式做出变革。所有这些努力极大地增进了人们对人类行为以及社会经济现象的理解,但仍然不能令我们感到满意。因此,现代经济学乃至整个社会科学基础理论发展的关键问题是,寻求新的关于人性的核心理论假设,这个假设必须符合真实性和理论有效性两个方面的要求。而要做到这一点,有必要进行思想史上的正本清源。一直以来,学术界尤其是经济学界一般都把亚当·斯密作为“理性人”这一经济学人性假设的始作俑者。因此,要打破“理性人”假设的统治地位要求我们回归该假设的源头,应该对斯密的思想进行进一步的挖掘。笔者认为,在斯密的全部思想中,被忽视掉的或者至少是被人们错置的是《道德情操论》中有关人类决策和行为机制的全面理解,以及这些观点对理解他的另一部重要作品《国富论》的重要性,而重建社会理论核心假设的密码就深深地隐藏在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一书中。本着这一理解,本文对该书进行了进一步的文本解读,集中对斯密关于行为决策的思想进行专门研究,梳理斯密个体行为决策理论背后的逻辑和内涵,进而对斯密的人性理论进行了重新定位。首先,笔者通过使用词频分布统计分析的方法初步推断,斯密道德理论的核心概念是“合宜性”,而非“同情”或者“旁观者”,后两者更确切地说应该是斯密为了以“合宜性”概念为核心介绍自己理论而引入的工具性概念。接着,本文围绕“合宜性”概念,从合宜性的确定机制以及合宜性的内部化这两方面入手,对斯密基于“合宜性”的人类行为理论进行了详细的阐释,进而对斯密意义上的个体形象进行准确把握,用现代经济学语言对斯密的人性观加以刻画。一个简单的行为实验表明,基于斯密人性观的理论模型对个体行为的把握比传统经济模型更加准确。在此基础上,本文以“合宜性”概念为主线,对《道德情操论》一书中的各章内容进行了重新串联。笔者认为,此书的主要内容绝不是单纯讨论伦理学意义上的高尚美德,而是基于合宜性与德性,解释社会得以持存的背后的自发秩序。斯密在这本书中要解答的主题首先是:在放弃上帝及神权观念的支撑以后,“社会何以可能?”,然后才是“社会何以更好?”。通过这样的串联,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为何斯密在《道德情操论》第二次修订中要费劲心思,增加一个良心论的部分,并在之后的四次修订中都重点关注这一部分内容。笔者相信这种变化是实质性的,体现的是斯密思考的深入,是斯密在理论构建之中寻找确定性的重要一步,而这一步正是建立在合宜性的基础上。最后,本文运用《道德情操论》中的思想,对斯密另一部着作《国富论》进行了解读。笔者认为,斯密意义上的自然自由体系并不是完全的随心所欲,而是在不侵犯正义之法律的前提下,不受干扰地追求自身利益而自主自发地形成的分工与交换。而分工与交换,同样是合宜性的产物。斯密意义上的同情和利他,同样是基于自爱和合宜性权衡的结果。斯密的“看不见的手”是一只在合宜性约束下自我关照的手,每个人都按照自我关照的原则之指引去生活,却在对合宜性的遵守中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关照他人的效果,不知不觉中构建起了一个可能的社会。斯密的个体行为模型中,从未有过利他的、规范的以及道德的动机,若一定要说这些因素对人类行为产生了影响,也是因为其通过人类合宜性判断的心理机制,对人类的决策和行为产生了或大或小的影响。作为现代主流经济学核心假设的“理性人”,其实是在合宜性约束下进行自我关照的个体,这一人性假定在《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中是一脉相承的,因此,在这个意义上讲,“斯密问题”确实是不存在的。展望经济科学未来的前进方向,笔者认为,基于斯密合宜性理论而构建的个体行为理论以及社会秩序理论可以很好地联通既有研究中的大量证据和思路,为实现现代经济学诸多经验证据、模型的统合提供一条可行、并且一致的路径,并为我们把握人类决策的情感面以及基于此而生成的社会秩序提供一个强有力的替代范式。同时,这样的范式,也能够较好地将伦理维度和情境维度纳入到经济分析的框架之中,经济学将会因此而获得新的发展机遇。(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6-06-01)

张韧韧[10](2015)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微课建设合宜性的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建设符合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特质的微课,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开展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微课建设的研究,指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微课中出现的一些与课程性质不合宜的现象.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合宜性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微课建设中的重要意义,并探讨了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微课建设合宜性的相关策略,如确定合意的主题内容,甄选合适的表现形式,设计合理的框架结构,辅以合度的情感表达等.(本文来源于《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4期)

合宜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从孔子的学说内部来看,"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这一政治主张以获得民众的信任为基础,追求民众对政治举措的自愿服从。孔子认为"民"认知能力有限但易被教化,这种抽象与理想化的处理与西方政治哲学中对"公民"的理想化方向相反。"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实际上暗含了通过贤能来治理民众的政治理念,这一理念与精英治理有相似之处。在孔子选举贤能的构想中似乎存在一种反馈机制,但是"民"的权力并不足以有效限制管理者。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合宜性论文参考文献

[1].宋杨,姜谷蓉,吴华章.行为合宜性理论视角下的医患关系研究[J].医学与哲学.2019

[2].王天雨.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合宜性[J].宜宾学院学报.2018

[3].于建星.亚当·斯密的责任担当合宜性思想探析[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

[4].王珏.新闻语言的合宜性[J].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

[5].赵绍印.中国近现代包装设计合宜性启示——以民国时期牙粉包装为例[J].中国艺术.2018

[6].赵玲,徐华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消费合宜性论析[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8

[7].侯芸芸.浅析亚当·斯密的行为合宜性思想及其对道德教育的启示[J].山西青年.2017

[8].罗卫东,刘璐.基于亚当·斯密“合宜性”理论的人类个体行为模型[J].社会科学战线.2016

[9].刘璐.亚当·斯密的行为与社会秩序理论[D].浙江大学.2016

[10].张韧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微课建设合宜性的探析[J].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

标签:;  ;  ;  ;  ;  

合宜性论文-宋杨,姜谷蓉,吴华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