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和谐社会,法治,公正,权利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论文文献综述
张旭[1](2018)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与法治建设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需要不断努力追求的理想和目标,也是中国共产党肩负的重要使命。法治建设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中具有极其重要地位的组成部分,必然成为构建过程中十分关键的突破口。依法治国是将国家各项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都纳入法治的轨道并依法管理。构建和谐社会的宗旨是为了实现人与人的和谐相处、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坚持和完善全面依法治国战略,进行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是实现这个宏伟目标的必经之路,并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了坚实的制度基础和权威的保障措施。本文以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和法治建设二者的关系为切入点,以和谐社会的实践为出发点,以法治建设为研究对象,大致按照以下几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首先分别对和谐社会、法治二者的相关理论进行了分析阐述,从和谐社会与法治的基本概念和特征入手,了解和把握他们在中国的发展轨迹,为进一步研究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与法治建设提供前提。第二部分,对和谐社会构建与法治建设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主要是法治建设在和谐社会构建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法治建设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法治建设保障了和谐社会下的公民关系、家庭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第叁部分,分析了我国和谐社会构建过程中的某些法治缺失现象,探寻了我国法治建设进程中的立法、执法、司法以及公民法治意识层面上的不足,具体分析各环节出现的缺失和存在的漏洞,以此为根据,提出合理的完善建议。第四部分,通过分析上述现象产生的原因,从立法、执法、司法以及公民的法治教育等方面,有针对性的提出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下法治建设的相关完善措施,用以解决和谐社会构建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全面贯彻依法治国,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坚实的法治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解决本文所论述的法治方面现存的缺失问题,以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伟大事业。唯有坚持不懈,不断探索,才能逐渐完善法治建设,进而早日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本文来源于《沈阳建筑大学》期刊2018-03-01)
王佩[2](2017)在《基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的河间市社区建设对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共十八大以来,伴随着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我国的政治经济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中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我国社区建设理论随着实践的深入,也越来越丰富。社区是整个社会的基础,社区建设更是连接社会治理与政治建设的重要桥梁和纽带。中国打造服务型政府离不开社区建设。社区的发展与建设不仅在改善政府与社会关系中具有关键性作用,而且它还是继企业改制、政府改革之后政府又一工作重点。河间市位于河北沧州市西部,紧邻雄安新区。其城市社区建设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研究河间市社区建设面临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对于推动河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推进民主化进程,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推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协同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区、和谐社会,有着广泛的影响和深远的现实意义。此外本人有在河间市基层工作的经验,能够搜集河间市城市社区建设的第一手资料,可以为本论文的写作提供有力保证和便捷的条件。论文包括四章,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了选题的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等内容;第二章主要介绍了城市社区的相关理论,包括社区、城市社区、城市社区建设与管理等概念的内涵、城市社区的由来,中外城市社区建设的经验和成功案例;第叁章主要介绍了河间市的城市社区建设的基本情况,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归纳分析出河间市城市社区建设中面临着诸如管理目标不明确,功能定位不准,自制氛围不浓,创新力不足,居民参与程度不够等方面的问题,并分析了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第四章主要介绍了针对河间市城市社区出现的问题所提出的对策和建议,包括明确城市社区管理目标,分类化精细化城市社区管理,创新城市社区管理,培育居民自治的良好氛围等方面的内容。(本文来源于《河北科技大学》期刊2017-12-01)
刘政[3](2017)在《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文中研究指出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度重视党风廉政建设,切实加强权力监督与规范,使我国党风廉政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在我国大力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本文站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社会的高度,就如何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进行了思考,首先分析了党风廉政建设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和谐社会视域下党风廉政建设的创新策略。(本文来源于《东方企业文化》期刊2017年S2期)
赵津瑶[4](2016)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有效途径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推进我国发展的重要基础。我国是人口大国,国家的发展与社会的和谐、百姓的安定是密不可分的。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各项指标都匀速上涨,在国际上的地位也越来越高。为了持续稳定地发展我国的各项产业,必须把和谐社会建设作为一项长期的发展任务,因此,持续关注并研究和谐社会建设,用更加有效的方法和途径推进这项建设迈上新台阶,是我国未来发展的方向。本文通过对当前国情的分析,提出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有效途径。(本文来源于《现代交际》期刊2016年21期)
周融冰[5](2017)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域下法治建设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社会和谐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不仅是我们努力追求的理想和目标,更是党肩负的巨大使命。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按照民主法治的特点,坚持和完善全面依法治国战略,为和谐社会建立稳定的环境基础和必要的制度保障。论文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理论基础,以和谐社会的实践为出发点,以法治建设为研究对象,论述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法治建设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系统的探索了和谐社会下法治建设的相关途径。首先,阐述了和谐社会与法治建设的关系。法治建设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和谐社会是以人为本的法治理念为基本前提、安定有序的法治社会为坚固基础,公平正义的法治结果为实践标志的法治社会;法治建设保障了和谐社会的家庭关系、公民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其次,分析了我国和谐社会构建过程中的某些法治缺失现象,探寻了由于公民权利保障体系不充分,立法体系有待健全,执法严谨性有待加强等问题而导致社会失之和谐的深层根源。最后,通过分析上述现象产生的原因,针对性的提出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下法治建设的相关措施,通过树立公民法律至上理念、增强守法护法意识和提高公正司法意识来培育公民牢固的社会主义法治信仰;强化立法的科学性与时效性、执法的严谨性与公正性和监督的健全性和民主性来完善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保护弘扬社会正气,建立全面奖惩制度、加强改进党的领导,贯彻全面依法治国和改革吏治,发挥政府在法治建设中的引领作用来加强法治道德舆论导向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非一朝一夕之工作,法治建设也并非一成不变。唯有坚持不懈,拾级而上,逐渐完善法治建设,推动和谐社会早日实现。(本文来源于《渤海大学》期刊2017-06-01)
周永明[6](2017)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人的全面发展的境遇及路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十八大以后,中国共产党加深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其中,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奋斗目标被正式写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首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提出了“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奋斗目标”和“总体布局”不仅是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内容,而且两者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总体而言,“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推进过程与人的全面发展的推进过程相互促进。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对人的全面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值得深入研究。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作为“总体布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人的全面发展有何关系?它对人的全面发展造成怎样的现实境遇?如何在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过程中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是需要探讨的重要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论文分为以下叁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核心概念和立论依据。从理论依据方面,主要分析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概念出现的历程及内涵,分析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探讨了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内容,分析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与人的全面发展的互动关系。第二部分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人的全面发展的境遇。探讨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的机遇,首先指出确立以人为本的原则明确了社会建设的价值目标,接着分析通过不断推进社会事业建设促进了社会公平正义,又论述了经过建立健全社会体制保证人的全面发展,最后阐明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通过推动社会关系和谐有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除了探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的机遇,还分析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人的全面发展面临的挑战。先探讨了社会矛盾客观存在制约了人的社会关系发展,接着指出社会治理能力不强束缚了人的实践活动,进而又强调了社会事业发展的滞后对人的全面发展形成的阻碍,最后分析了社会立法的仍不健全对人的需要的满足造成一定抑制。第叁部分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人的全面发展的路径。本部分是研究的最终归宿。主要从国家、地方政府、公民叁个层面探讨了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人的全面发展的路径。首先分析了国家要发挥应有的职能作用以保障人的全面发展,接着探讨了地方政府要着力加强社会事业发展以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此外,还指出了要发挥公民的作用,公民必须积极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以自身的实际行动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7-05-15)
孙艺[7](2017)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的教育公平问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公平正义的社会,教育公平即教育领域中的公平正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只有突出强调公平正义,社会各要素才能协调运行,社会才会更加和谐稳定。因此,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教育公平相辅相成、密不可分。若实现教育公平,则有利于促进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激发人们的社会创新意识以及切实提高人们的获得感,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向更高水平迈进。毋庸置疑,我国全面深化改革以来在教育公平方面取得了显着进展,主要表现在:首先,贫困地区人口素质显着提高,文盲率明显下降。其次,弱势群体受教育权益得到保障,农村留守儿童、贫困学生等入学机会增加,受教育权益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障。最后,农村教育条件逐步得到完善,尤其在学前教育阶段教学环境明显改善。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在教育公平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本文仅从我国宏观层面分析,其主要表现为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城乡间教学设施条件差距较大;地区间师资力量差异很大,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教师数量与教师素质差距明显;公办与民办教育发展不均衡,民办学校的办学层次与办学质量明显偏低;群体间教育资源获取能力差异明显,弱势群体获取教育资源的能力偏低。这四个方面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教育事业公平健康的发展。笔者认为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第一,市场化带来的负面影响阻碍区域间教育和谐发展;第二,社会群体间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阻碍群体间和谐相处;第叁,教育评价缺乏公平性阻碍教育秩序和谐运行;第四,社会办学能力不足阻碍教育多元化和谐发展。针对不同原因,笔者从思想观念、资源配置、弱势群体、教育评价机制、社会办学能力这五个方面分别提出具体的解决对策。第一,树立科学的教育公平观。要以求实的态度去面对教育公平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要以包容的心态去接纳有利于教育健康发展的新事物;要以创新的理念突破不适应当前教育发展需求的体制机制。第二,优化贫困地区教育资源配置。要切实提高中西部教育自身发展能力;优化乡村教师队伍建设;高效利用农村本土教育资源。第叁,缩小群体间受教育水平差距。要不断提升全民教育公平观的认知水平;扩大教育机构的信息公开透明度;大力提高全民职业技能素质。第四,建立以公平为价值核心的教育评价体系。要正确引导教育评价价值观发展方向;扶持教育评价第叁方机构;加强对教育评价的监督管理。第五,提高社会办学自主能力。要提高对民办教育扶持政策的落实力度;提升社会办学筹资渠道的规范化水平;完善民办学校民主管理体制。(本文来源于《大连医科大学》期刊2017-05-01)
杨秀国,郭墨兰[8](2016)在《齐鲁文化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一文中研究指出建设和谐社会要继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齐鲁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和谐社会思想,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启迪和借鉴,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宝贵资源。(本文来源于《智能城市》期刊2016年10期)
高萌[9](2016)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体育文化发挥的作用及传播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从体育文化的内涵等各个方面入手,将体育文化的价值取向进行阐述,以此为基础,论述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体育文化所发挥的重要作用。通过相关的研究,体育文化在价值取向方面具有复杂性和多元性,其主导价值观就是人文体育观,主要的发展趋势就是多元体育价值观共同发展。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利用体育文化,可以产生积极的社会主义凝聚力,使公平竞争得到强调,培养团队协作的意识,使我国社会精神文化建设得到推动,使社会生活和行为得到有效的规范,还可以有效的协调人际关系。(本文来源于《文体用品与科技》期刊2016年16期)
田辉[10](2016)在《浅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一文中研究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梦是实现社会主义伟大复兴,为更好地建设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新思路、拓展了新视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努力方向从此明确。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牢牢把握以下六大原则。才能实现伟大光荣的"中国梦",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本文来源于《读天下》期刊2016年14期)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中共十八大以来,伴随着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我国的政治经济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中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我国社区建设理论随着实践的深入,也越来越丰富。社区是整个社会的基础,社区建设更是连接社会治理与政治建设的重要桥梁和纽带。中国打造服务型政府离不开社区建设。社区的发展与建设不仅在改善政府与社会关系中具有关键性作用,而且它还是继企业改制、政府改革之后政府又一工作重点。河间市位于河北沧州市西部,紧邻雄安新区。其城市社区建设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研究河间市社区建设面临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对于推动河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推进民主化进程,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推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协同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区、和谐社会,有着广泛的影响和深远的现实意义。此外本人有在河间市基层工作的经验,能够搜集河间市城市社区建设的第一手资料,可以为本论文的写作提供有力保证和便捷的条件。论文包括四章,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了选题的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等内容;第二章主要介绍了城市社区的相关理论,包括社区、城市社区、城市社区建设与管理等概念的内涵、城市社区的由来,中外城市社区建设的经验和成功案例;第叁章主要介绍了河间市的城市社区建设的基本情况,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归纳分析出河间市城市社区建设中面临着诸如管理目标不明确,功能定位不准,自制氛围不浓,创新力不足,居民参与程度不够等方面的问题,并分析了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第四章主要介绍了针对河间市城市社区出现的问题所提出的对策和建议,包括明确城市社区管理目标,分类化精细化城市社区管理,创新城市社区管理,培育居民自治的良好氛围等方面的内容。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论文参考文献
[1].张旭.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与法治建设研究[D].沈阳建筑大学.2018
[2].王佩.基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的河间市社区建设对策研究[D].河北科技大学.2017
[3].刘政.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J].东方企业文化.2017
[4].赵津瑶.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有效途径探索[J].现代交际.2016
[5].周融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域下法治建设研究[D].渤海大学.2017
[6].周永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人的全面发展的境遇及路径研究[D].西南大学.2017
[7].孙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的教育公平问题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17
[8].杨秀国,郭墨兰.齐鲁文化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J].智能城市.2016
[9].高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体育文化发挥的作用及传播思考[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6
[10].田辉.浅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J].读天下.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