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郭店简本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老子,郭店简本,王弼注本,异文
郭店简本论文文献综述
王岩[1](2017)在《《老子》郭店简本与王弼注本第叁十章异文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郭店楚墓出土的竹简《老子》与其传世的通行本存在诸多异文,作为珍贵的出土文献,郭店楚简具有极高的文献校对价值,在《老子》诸多的传世通行本中,尤以王弼注本在学术界流行甚广,其后的《老子》通行本也多以王弼注本为底本进行校释,基于王弼注本在《老子》诸多版本中极具代表性,文章选取其中的第叁十章作为研究对象,与郭店简本进行对比研究,着重分析异文及其文本的主题思想。在此文中,笔者主要求证"大军之后,必有凶年"此句应属衍文,并以文献研究法与语言文字学的独特视角进行详细的论证。此外,文中还对两个版本的主题思想进行对比研究,最后得出结论:两个版本文字内容虽有诸多异处,然而表达的主题思想确是一致的,主张反对战争,维护和平,节制欲望,适可而止。(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期刊2017年04期)
孙柏林[2](2015)在《论《老子》中“物”之含义——郭店楚简本与王弼本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物"是《老子》书中的一个高频词,但其丰富的含义及重要性还未得到充分揭示。对比研究郭店楚简本《老子》和王弼本《老子》可以发现,"物",在"楚简本"中基本指"一切自然存在者",其含义比较单一、明确;而在"王弼本"中,其含义则比较复杂,"物"或意指"道"。由此可以推断王弼本对郭店楚简本《老子》之文义存在继承与发展。另外,只有建立在"道"、"物"、"器"叁个层次相区分的基础上,《老子》中的"有"、"无"之含义才能更明晰。(本文来源于《商丘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2期)
马育良[3](2011)在《读郭店简本《老子》的一点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郭店简书《老子》甲篇篇首说:"绝知弃辩,民利百倍;绝巧弃利,盗贼亡有;绝为弃作,民复孝慈。"比较这段话与帛书本、今本《老子》的相关文字,可以发现早期道家在价值观上并不反对儒家的"圣""仁""义"等诉求。这反映了早期不同的中国思想之间,其实存在着互相映带、互相承认的共同境地。这种共同的思想境地,后来更逐步发展出道、儒、佛、西方哲学之间互相吸纳、互相融和的思想表现。这启示我们,在进行当代中国思想文化建设时,对于既有的思想文化资源,容当更多地关注它们之间可以互相一致、互相融和的内容。(本文来源于《皖西学院学报》期刊2011年03期)
谭宝刚[4](2011)在《《老子》郭店简本与今本、帛本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关于《老子》郭店简本与今本、帛书本的关系,学界观点主要有"来源说"与"摘抄说"。"摘抄说"的论据和论点都难以成立;"来源说"虽结论允当,但其立论依据有失偏颇。将《老子》郭店简本与今本、帛书本有关内容相比较,从简本之符号标示位置,以及简本、今本、帛书本中某些章句的划分等方面可以看出,简本《老子》虽然未必是今本、帛书本的祖本,但必然是今本、帛书本形成的来源。(本文来源于《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1年02期)
赵新[5](2009)在《哲理与诗情的合鸣——郭店简本与《孔子诗论》血脉关系的新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郭店简本和《孔子诗论》共同凸显了对"天命观"终极问题的叩问,强调了对"心性论"主体色调的抒发,表达了对"慎独"的真情追求。通过将郭店简本和《孔子诗论》置入相同的思想文化背景中加以考察与对读,证实了上述文献之间存在水乳交融的血脉关系,这两类文献正是"七十子"文化时段的产物,也是其学术取向"内圣化"的思想结晶。(本文来源于《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9年02期)
丁虎,杨树茂[6](2005)在《从郭店简本也谈老子的仁义观》一文中研究指出长期以来,学界普遍认为老子对"仁义"之说持否定态度,郭店简本《老子》的出土,学者们开始重新审视老子在这个问题的真正立场。本文认为,从简本《老子》的内容或字句与帛书和今本《老子》的异同之处,从老子的整个思想体系及其生活的时代背景来看,都无法说明老子有完全肯定或贬抑"仁义"思想的倾向,他把"仁义"只是看作"大道废"后出现治理病态社会的一种不得已的手段,要实现理想的社会还需"太上之道"。(本文来源于《陇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5年04期)
权光镐[7](2003)在《从郭店简本《老子》看“绝仁弃义”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1993年发现的竹简《老子》甲本中 ,有“绝为弃作”的说法。一些学者认为这是《老子》原本的说法 ,今本《老子》的“绝仁弃义”是后来的改动。但本文认为这并不是今本的改动 ,而是简本《老子》对原本《老子》的重大改动(本文来源于《安徽大学学报》期刊2003年04期)
蒋瑞[8](2000)在《说郭店简本《老子》“大器曼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文字与义理两方面论证郭店简本《老子》“大器曼成”为“大器无成”。文字方 面,“曼”按本字只能训“无”;依通假则本文论证“曼”通“晚”或通“ ”都很难说得过去。联系马王堆 帛书乙本《老子》此处作“大器免成”看,“曼”只能训为“无”。义理方面,本文从老子无为、贵柔、尚无 出发,说明“大器有成”与老子一贯思想不合,“大器曼成”也应作“大器无成”解。并引简本所有以 “大”开头的四字句意义均是相反相成之类作证,同时引《文子》称引《老子》“天下大器”等作旁证。(本文来源于《中国哲学史》期刊2000年01期)
丁四新[9](1999)在《略论郭店简本《老子》甲乙丙叁组的历时性差异》一文中研究指出竹简《老子》甲、乙、丙叁组虽然在内容上根据帛书本或通行本《老子》可以判定为属同一部《老子》书的统系,但在竹简的形制上应该分属为叁书。两种意义上的同书或分书应该分开来看待。实际上竹筒形制上的不同,应该暗示着更多的内涵:《老子》一书的原生形态原本是否分散...(本文来源于《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1999年02期)
郭店简本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物"是《老子》书中的一个高频词,但其丰富的含义及重要性还未得到充分揭示。对比研究郭店楚简本《老子》和王弼本《老子》可以发现,"物",在"楚简本"中基本指"一切自然存在者",其含义比较单一、明确;而在"王弼本"中,其含义则比较复杂,"物"或意指"道"。由此可以推断王弼本对郭店楚简本《老子》之文义存在继承与发展。另外,只有建立在"道"、"物"、"器"叁个层次相区分的基础上,《老子》中的"有"、"无"之含义才能更明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郭店简本论文参考文献
[1].王岩.《老子》郭店简本与王弼注本第叁十章异文对比研究[J].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7
[2].孙柏林.论《老子》中“物”之含义——郭店楚简本与王弼本的比较研究[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5
[3].马育良.读郭店简本《老子》的一点启示[J].皖西学院学报.2011
[4].谭宝刚.《老子》郭店简本与今本、帛本的关系[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
[5].赵新.哲理与诗情的合鸣——郭店简本与《孔子诗论》血脉关系的新探讨[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6].丁虎,杨树茂.从郭店简本也谈老子的仁义观[J].陇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7].权光镐.从郭店简本《老子》看“绝仁弃义”问题[J].安徽大学学报.2003
[8].蒋瑞.说郭店简本《老子》“大器曼成”[J].中国哲学史.2000
[9].丁四新.略论郭店简本《老子》甲乙丙叁组的历时性差异[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