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寄生适应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柞蚕,灰卵,赤眼蜂,黏质沙雷氏菌
寄生适应性论文文献综述
马月,赵丽娜,白庆荣,王晶,阮长春[1](2019)在《松毛虫赤眼蜂对柞蚕灰卵的寄生选择与适应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明确柞蚕Antheraea pernyi灰卵(工厂化繁育赤眼蜂过程中广泛存在的一种感病寄主卵)对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i寄生选择与适应性及其繁育子代蜂寄生能力的影响,以柞蚕灰卵作为供试寄主,健康卵作为对照,在无选择和双向选择条件下研究松毛虫赤眼蜂对其的寄生选择与适应性,并比较灰卵和健康卵繁育的子代蜂对0、1、2、3日龄米蛾Corcyra cephalonica卵的寄生能力。结果表明,在无选择条件下,松毛虫赤眼蜂在灰卵上的寄生率、羽化率、单卵出蜂数和总蜂数分别为30.0%、54.1%、39.3头和48.7头,而在健康卵上分别达到96.0%、93.0%、82.5头和96.8头。在双向选择条件下,松毛虫赤眼蜂在灰卵上的寄生率、羽化率、单卵出蜂数和总蜂数分别为33.3%、27.1%、24.7头和52.2头,而在健康卵上分别为68.0%、86.3%、60.6头和74.2头。在无选择和双向选择条件下,松毛虫赤眼蜂在灰卵和健康卵上的发育历期和后代雌性比均不存在显着差异,但灰卵繁育的子代蜂对1、2日龄米蛾卵的寄生数则显着低于健康卵繁育的子代蜂,且后者对米蛾卵的寄生数随着米蛾卵日龄的增加呈逐渐下降趋势,而灰卵繁育的子代蜂对0、3日龄米蛾卵的寄生数要显着高于1、2日龄的。表明柞蚕灰卵会对松毛虫赤眼蜂的寄主选择与适应性以及子代蜂的寄生能力产生不良影响。(本文来源于《植物保护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罗丽林,李莉[2](2018)在《寄生蜂适应性生殖行为策略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生殖行为是保障寄生蜂种群存活与繁衍的重要因素,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不仅与寄生蜂种类和习性有关,还是应对寄主及其栖境变化的适应性行为策略之一。综述和对比了多种寄生蜂生殖行为的主要表现形式、影响因素和适应性意义,并结合寄生蜂生殖行为策略的研究现状分析,展望寄生蜂行为调控技术运用于农林害虫生物防治的前景与价值。(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06期)
许晶[3](2017)在《六种赤眼蜂对主要农业害虫的寄生选择及适应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不同种类的赤眼蜂对不同害虫寄主卵的寄生选择及适应性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而同种赤眼蜂对于寄主卵的龄期选择也具有明显的偏好性。因此“虫-蜂”和“蜂-卵龄”的适合性成为国内外生物防治工作者十分关注的问题。本研究以野外诱集的5种本地赤眼蜂(松毛虫赤眼蜂、玉米螟赤眼蜂、黏虫赤眼蜂、螟黄赤眼蜂和稻螟赤眼蜂)以及外引食胚赤眼蜂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这六种赤眼蜂寄生五种不同害虫卵后的各项生物学参数,评估出这几种赤眼蜂对常见害虫的生防潜能,从而筛选出防治目标害虫的优势蜂种,为高效利用寄生蜂进行生物防治提供新的思路,也为田间寄生蜂种的释放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五种本地赤眼蜂对玉米螟卵的寄生选择及适应性松毛虫赤眼蜂偏好寄生当日所产的新鲜玉米螟卵,0日龄寄生率高达73.5%,而1日龄起,寄生率急剧下降,低至10%以下。玉米螟赤眼蜂则体现出了较强的寄生能力,无论是对新鲜的0日龄卵还是中间日龄的1、2日龄卵块均能够较好的寄生,寄生率仅在3日龄卵块上显着下降。而对于螟黄赤眼蜂、稻螟赤眼蜂、黏虫赤眼蜂无论是对新鲜的卵块(0日龄)还是发育了一段时间的卵块(1、2、3日龄)寄生效果都不好,寄生率均低于15%。因此,玉米螟赤眼蜂可作为防治玉米螟的优势蜂种。2、赤眼蜂对水稻二化螟卵的寄生选择及适应性稻螟赤眼蜂对0日龄卵块的寄生效果较好,寄生率高达80%以上,而2日龄起,卵的寄生率下降,与0日龄卵存在显着性差异。螟黄赤眼蜂和松毛虫赤眼蜂在各日龄卵上的寄生率无显着差异。食胚赤眼蜂对各日龄寄主卵的寄生率均高于50%,展现了较好的寄生效果。黏虫赤眼蜂在0、2日龄卵上的寄生率无显着性差异,但寄生率较低。在0日龄卵上,稻螟赤眼蜂寄生率最高,其次是食胚赤眼蜂,稻螟赤眼蜂寄生率显着的高于其他叁种赤眼蜂;2日龄卵上,食胚赤眼蜂寄生率最高,其次是螟黄赤眼蜂,但螟黄赤眼蜂与松毛虫赤眼蜂、黏虫赤眼蜂、稻螟赤眼蜂的寄生率无差异。在4日龄卵上,食胚赤眼蜂的寄生率明显高于松毛虫赤眼蜂和黏虫赤眼蜂。总的来看,稻螟赤眼蜂和食胚赤眼蜂可作为防治二化螟的优势蜂种,螟黄赤眼蜂和松毛虫赤眼蜂也展示出较好的防治潜能。由于食胚赤眼蜂是外来引进蜂种,是否可作为吉林省防治水稻二化螟的优势蜂种还需更进一步的研究。3、五种本地赤眼蜂对黏虫卵的寄生选择及适应性松毛虫赤眼蜂在0日龄寄主卵上的寄生率明显高于2、3日龄,但1、2、3日龄上的寄生率不存在显着差异,其寄生能力较强,即使寄生3日龄黏虫卵时,寄生率亦能达到30%。螟黄赤眼蜂在0-2日龄黏虫卵上具有一定的寄生效果,寄生率无显着性差异,在3日龄卵上寄生率显着下降。而玉米螟赤眼蜂、黏虫赤眼蜂、稻螟赤眼蜂偏好寄生当日产下的新鲜卵(0日龄),在1-3日龄卵上的寄生率显着下降。因此,松毛虫赤眼蜂可作为防治黏虫的优势蜂种。4、五种本地赤眼蜂对小菜蛾卵的寄生选择及适应性松毛虫赤眼蜂偏好于当日产的新鲜的小菜蛾卵,对0日龄卵块的寄生率约为60%左右,而1日龄起,卵的寄生率急剧下降,与0日龄卵存在显着性差异。玉米螟赤眼蜂较螟黄赤眼蜂寄生率高一些,但是这两种赤眼蜂对于卵龄有着较广的适应范围,在0和1日龄卵上均体现了较高的寄生率(玉米螟赤眼蜂,0日龄:82.4%、1日龄:54.1%;螟黄赤眼蜂,0日龄:85.0%、1日龄:32.2%)。稻螟赤眼蜂相对而言寄生率偏低,偏好寄生当日产下的0日龄卵,在1日龄卵上寄生率虽有显着降低但仍保持着一定的寄生率,在2日龄卵上寄生效果较差;黏虫赤眼蜂无论是对新鲜的卵块(0日龄)还是发育了一段时间的卵块(1和2日龄)寄生效果都不好,寄生率均低于15%。因此,玉米螟赤眼蜂和螟黄赤眼蜂可作为防治小菜蛾的优势蜂种。5、五种本地赤眼蜂对甜菜夜蛾卵的寄生选择及适应性虽然对各日龄甜菜夜蛾卵都进行了寄生处理,但是结果发现五种本地赤眼蜂只在0日龄甜菜夜蛾卵上进行寄生,并且寄生效果并不理想,寄生率均在10%以下。五种赤眼蜂中,稻螟赤眼蜂寄生率最高,约为10%;而其他四种赤眼蜂寄生率在5%以下,并且不存在显着差异。本研究比较六种赤眼蜂在不同害虫卵上的各项生物学参数,实验结果初步表明,玉米螟赤眼蜂可作为防治玉米螟和小菜蛾的优势蜂种;螟黄赤眼蜂可以作为防治小菜蛾和二化螟的优势蜂种;松毛虫可作为防治黏虫的优势蜂种;稻螟赤眼蜂可作为防治二化螟的优势蜂种。(本文来源于《吉林农业大学》期刊2017-05-01)
黄海波[4](2017)在《扁形动物降解组的比较分析和寄生适应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一个生物体内所有的蛋白水解酶(protease)(简称蛋白酶)的总和称为降解组(degradome)。蛋白酶能够水解蛋白质底物中的肽键,从而参与种种重要的生命活动功能。扁形动物包括叁个大的类别的生物,分别是营自由生活的涡虫,寄生生活的吸虫与绦虫,吸虫与绦虫虽然都是寄生生活,但寄生环境与营养取食方式迥然不同。扁形动物的这些不同可能会导致它们的降解组产生与之相适应的不同生物学特点,为寄生适应性的研究提供了一个理想的模型。本文选择了七种扁形动物作为研究对象,构建了它们的降解组,进行了降解组之间的比较基因组学分析,调查蛋白酶在不同类型的扁形动物中的多样性及各自的特点,并对寄生扁形动物在降解组方面的寄生适应性做了一些探讨。获得如下主要结果和结论:首先通过对几种扁形动物的基因组的同源搜索寻找基因组中的蛋白酶,构建了七个扁形动物的降解组。对叁类扁形动物两两之间特有的蛋白酶进行种类和功能上的比对,发现涡虫相比于吸虫和绦虫具有更多特有的蛋白酶,并且这些蛋白酶的功能更宽泛,参与的生物过程也更多样;吸虫与绦虫各自所特有的蛋白酶相对涡虫较少,所执行的功能基本和涡虫相应功能一致。相对于吸虫和绦虫,涡虫独特的蛋白酶的功能体现在诸如运动,与神经系统发生相关的生物粘附等方面。这些差别与涡虫和两类寄生虫之间的生理特点和生活环境的差异相一致:涡虫营自由生活,运动机能和神经系统等方面更加发达,而吸虫和绦虫因为.寄生,这些机能相对退化,因此涡虫的蛋白酶系统比吸虫和绦虫更加发达。两类同是寄生虫的吸虫和绦虫之间的比较结果表明:它们各自特有的蛋白酶在功能上也有所不同,但都是参与基本的生命活动相关的蛋白酶。同属于吸虫的血吸虫与华支睾吸虫相比,蛋白酶数目和种类都很相似,这与它们较近的亲缘关系及相似的生活方式是一致的。对吸虫类降解组的进一步比较分析发现,血吸虫蛋白酶发生了 一系列与该生物特定的寄生生活相关的适应性进化,主要体现在与消化和入侵两个相关方面。吸虫为了高效消化血红蛋白,参与消化的组织蛋白酶B、D发展出新的酶亚型,而且有的酶分子亚型有复制现象,产生了了多个拷贝,选择压力分析发现组织蛋白酶D明显受到正选择作用。华支睾吸虫参与消化的天冬氨酸蛋白酶A01家族有扩增现象。入侵宿主方面,血吸虫产生了几个新酶:S01家族中的弹性蛋白酶和尾蚴蛋白酶,M08家族中的入侵蛋白酶。而绦虫降解组中以丢失一些酶为主,基因组间的比较发现绦虫发生了相关酶的基因甚至整个代谢途径的丢失。在氨基酸和核酸代谢方面,绦虫和吸虫一样均丢失了一些相似的蛋白酶。(本文来源于《昆明理工大学》期刊2017-04-01)
谢家廉[5](2016)在《南方根结线虫效应蛋白Misp12功能分析和淡紫紫孢菌寄生适应性的比较基因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根结线虫是一类重要的植物寄生线虫,能寄生植物根部形成根结,造成作物减产。线虫致病机理和生防菌杀虫机制是植物线虫学研究的两个重要领域。对根结线虫致病相关机理,如寄生相关基因特别是分泌效应蛋白等的研究,可以更好的了解根结线虫寄生过程中相关基因的调控,筛选出新的靶标基因为开发新型防治线虫药剂提供参考依据。同时,对线虫生防菌的寄生机理研究,有助于通过遗传改造提高生防菌的效果。本论文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挖掘了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inconita)效应蛋白Misp12并对其功能进行了验证;通过基因组和转录组测序解析了线虫卵寄生真菌淡紫紫孢菌(Purpureocillium lilacinum)卵寄生过程中的相关基因表达和对多种环境适应性的组学基础。根结线虫在寄生取食植物根部时,分泌蛋白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现阶段的线虫效应蛋白研究集中在早期寄生过程中,少有对后期寄生过程中的效应蛋白的研究。本文通过生物信息学预测得到南方根结线虫效应子Misp12,然后进行克隆测序和表达动态分析,采用细胞定位和VIGS等试验对其进行了功能验证,研究发现Misp12基因基因长度为1202bp,编码149个氨基酸长度的蛋白质,该基因在南方根结线虫中高度保守,基因少有突变;编码的蛋白由线虫的背腹食道腺特异表达,且在线虫成熟期即雌虫时期有相当高的表达量;亚细胞定位表明ΔspMisp12-GFP融合蛋白定位在植物细胞质中;VIGS沉默Misp12基因后根结数量、线虫数量和产卵量都有减少,尤其是雌虫数目减少最多;沉默后对相关信号途径的防御基因进行qRT-PCR,发现相对于对照组,沉默Misp12基因烟草植株防御基因都上调表达,而在烟草叶片上瞬时表达该基因能够抑制由INF1引起的细胞程序性死亡,该过程中植物细胞的SA信号途径基因会被抑制表达,说明该基因可能抑制了植物防御基因的表达。作为一种能够寄生线虫卵的真菌,淡紫紫孢菌(Purpureocillium lilacinum)有很高的生防价值。现在已有淡紫紫孢菌的生防制剂注册面市,但是该菌寄生线虫卵的机制仍不明确。本文通过对Illumina测序的淡紫紫孢菌的基因组和寄生线虫卵早期的转录组的比较分析发现淡紫紫孢菌与昆虫病原真菌亲缘关系近,尤其与冬虫夏草的亲缘关系最近,在74~94百万年前出现物种分离;与来自印度的测序菌株全基因组比对分析表明36-1的基因组具有更多的序列重排及SNP;淡紫紫孢菌重复序列诱导点突变(RIP )机制较弱,在进化过程中经受的选择压力较低;相对于其他真菌,淡紫紫孢菌富含丝氨酸蛋白酶、几丁质降解酶类、膜转运蛋白及信号转导基因;对附着胞形成相关基因表达分析,发现有357个基因被鉴定为附着胞相关基因,并且在侵染过程中起作用,其中有27个基因具有4倍以上的表达量;转录组分析表明淡紫紫孢菌寄生线虫的模式可能与绿僵菌属真菌侵染昆虫相一致,在侵染过程中可能会受到线虫胚胎的氧化防御反应;GO富集分析发现上调的基因主要集中在氧化还原活性,核糖体结构成分,转移酶活性以及膜转运蛋白活性上,KEGG富集分析发现上调表达基因主要集中在能量、氨基酸等代谢途径,表明淡紫紫孢菌在侵染线虫卵早期过程中经历了能量代谢的转换。(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6-09-01)
李霞,徐增奇,任皓,蔡可心,谢晓东[6](2015)在《槲寄生与4种寄主叶表皮微形态特征及生态适应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槲寄生与4种寄主植物的叶表皮特征。结果表明:(1)槲寄生叶为等面叶而4种寄主植物叶均为异面叶;(2)槲寄生的表皮细胞与气孔长度大约是4种寄主植物的2倍;(3)生态适应性方面,气孔密度与槲寄生的寄生量存在正相关,气孔长度与寄生量负相关。(本文来源于《中国林副特产》期刊2015年06期)
温玄烨,许晶,臧连生,史树森[7](2015)在《大豆田3种赤眼蜂对大造桥虫卵的寄生适应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大造桥虫是我国大豆生产上最主要的食叶类害虫之一,目前关于这种害虫的生物防治鲜有报道。本文比较研究了大豆田叁种赤眼蜂对大造桥虫卵的寄生能力和发育适合度。研究结果表明,单头黏虫赤眼蜂24 h平均寄生13.1粒卵,明显高于玉米螟赤眼蜂(1.1粒)和螟黄赤眼蜂(0.8粒)。叁种赤眼蜂寄生大造桥虫卵后,均能顺利完成发育,羽化率为63.2%-74.2%,发育历期为10.6-10.8 d,叁者间均不存在显着差异,但黏虫赤眼蜂的后代雌蜂比率(57.2%)明显高于其它二种赤眼蜂。本研究为豆田释放黏虫赤眼蜂同时生物防治多种害虫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环境昆虫学报》期刊2015年05期)
刘鹏程[8](2015)在《舞毒蛾卵平腹小蜂性别控制与寄生适应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舞毒蛾Lymantria dispar(Linnaeus)是世界性林木检疫害虫,食性杂,危害多种阔叶树和针叶树。舞毒蛾卵平腹小蜂Anastatus disparis(Ruschka)属多寄主型寄生蜂,是舞毒蛾等多种鳞翅目害虫卵期重要的寄生性天敌之一。以柞蚕Antheaea pernyi卵为替代寄主,设置不同的温度梯度,研究了雌、雄个体发育与温度的关系以及环境温度与繁育出的子代性比关系。结果显示:雄蜂发育所需有效积温(290.15±3.48日·度)低于雌蜂(338.88±3.66日·度);雌雄个体发育起点温度均在13℃左右;不同发育温度繁育的子代雌雄性比无显着差异。为了研究雌蜂每日所产子代雌雄比例与雌蜂日龄的关系,试验以柞蚕卵为替代寄主,柞蚕卵繁育的雌蜂为母蜂,观察雌蜂每日所产子代雌雄比例变化规律。结果显示:交配雌蜂一生所产子代量为421.88±37.122,未交配雌蜂一生所产子代量为332.34±37.47,交配雌蜂与未交配雌蜂一生产子代数量无显着差异;交配雌蜂每日所产子代雌雄性比与雌蜂日龄呈显着负相关关系。为了探讨不同大小种类的寄主繁育的小蜂雌、雄个体大小与寄主个体大小关系,通过测量不同种类寄主个体大小和繁殖的小蜂个体后足胫节长度,并进行曲线拟合。结果表明:雌、雄个体均能在大小不同的寄主内完成发育;不同种类寄主繁育的小蜂个体大小差异明显;不同寄主繁育的雌、雄个体大小均与寄主(卵)长度呈线性关系。为了探究小蜂羽化经历对子代性别调控的影响,试验以柞蚕卵育小蜂、银杏大蚕蛾Dictyoploca japonica Moore卵和蓖麻蚕eri-silkworm卵繁育的小蜂作为母蜂,分别寄生柞蚕卵和银杏大蚕蛾卵(或蓖麻蚕卵),比较母蜂寄生不同寄主所产子代性比差异。结果显示:银杏大蚕蛾卵繁育的母蜂寄生银杏大蚕蛾卵所得子代雄性比例显着低于柞蚕卵繁育的母蜂寄生银杏大蚕蛾卵所得子代雄性比例,且与柞蚕卵繁育的母蜂寄生柞蚕卵所得子代雄性比例间无显着差异;蓖麻蚕卵繁育的母蜂寄生蓖麻蚕卵所得子代雄性比例显着低于柞蚕卵繁育的母蜂寄生蓖麻蚕卵所得子代雄性比例,却显着高于柞蚕卵繁育的母蜂寄生柞蚕卵所产子代雄性比例。母蜂寄生与羽化寄主相同的寄主所获得的子代雄性比例显着降低(雌性比例升高),子代性比产生了适应性变化,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小蜂种群发展。为了探究寄生经历对小蜂性别调控的影响,试验以柞蚕卵和银杏大蚕蛾卵繁育的小蜂作为母蜂,以不同顺序寄生柞蚕卵和银杏大蚕蛾卵,比较母蜂寄生不同种类寄主所产子代性比差异。结果显示:拥有寄生柞蚕卵经历的柞蚕卵繁育母蜂和银杏大蚕蛾卵繁育母蜂,寄生银杏大蚕蛾卵时,所得子代雄性比例显着高于无寄生经历的柞蚕卵繁育母蜂寄生银杏大蚕蛾卵所得子代的雄性比例;拥有寄生柞蚕卵经历的柞蚕卵繁育母蜂和银杏大蚕蛾卵繁育母蜂,分别寄生银杏大蚕蛾卵时,所得子代雄性比例间无显着差异;拥有寄生银杏大蚕蛾卵经历的柞蚕卵育母蜂和银杏大蚕蛾卵繁育母蜂,寄生柞蚕卵时,所得子代雄性比例与无寄生经历的柞蚕卵繁育母蜂寄生柞蚕卵所获子代雄性比例间无显着差异。因此,寄生经历能够阻碍或减弱羽化经历对母蜂的影响;寄生经历影响性别调控,尤其在先寄生大寄主、后寄生小寄主过程中,母蜂表现出一定的调节作用;具有寄生柞蚕卵经历的母蜂寄生银杏大蚕蛾卵所得子代雄性比例显着升高的现象,可以解释“寄主大小模型”中寄生蜂寄生小寄主时子代雄性比例显着增多的现象。为了探究柞蚕卵繁育的母蜂寄生舞毒蛾卵粒后所获子代全部为雄性现象的原因,以柞蚕卵繁育的小蜂作为母蜂,单头寄生不同寄主。以寄主体积值代表寄主大小,将母蜂寄生不同寄主所得子代性比与不同寄主的体积进行曲线拟合。结果显示:柞蚕卵繁育母蜂寄生不同大小寄主所得子代雌雄比值与寄主体积值呈倒数方程关系:Y=14.652-16.451/X(X为寄主体积大小,Y为子代雌雄比值)。当母蜂所产子代全部为雄性时,Y值为0,对应的寄主体积值(X)为1.189,而舞毒蛾卵体积值小于1.189,因此可以解释柞蚕卵繁育母蜂寄生舞毒蛾卵粒后所得子代全部为雄性的现象。进一步试验通过柞蚕等寄主卵繁育的母蜂寄生卵毛覆盖的舞毒蛾卵块和柞蚕卵壳包裹的舞毒蛾卵粒,均能够获得经舞毒蛾卵繁育的雌性个体,说明可以通过“欺骗”手段诱使母蜂在舞毒蛾卵内产出雌性子代,但是子代雌性比例均显着低于柞蚕卵繁育母蜂寄生柞蚕卵所产子代雌性比例。为了探讨小蜂寄生不同种类寄主的适应性问题,以雌雄性比作为衡量标准,研究了小蜂种群寄生不同种类寄主时子代性比的变化。结果显示:在适宜寄主间,小蜂种群可以自由传代;适宜寄主繁育的种群具有寄生不适宜寄主的能力,但是很难适应不适宜寄主(没有雌性子代);经过不适宜寄主繁育的子代种群能够迅速适应适宜寄主。试验结果为推测该小蜂在野外寄生舞毒蛾卵的方式与途径提供理论支持。舞毒蛾卵平腹小蜂寄生柞蚕卵时存在过寄生现象。为了探讨一个寄主内多个子代卵的竞争关系,通过让交配后的雌蜂和未交配雌蜂以先后不同的顺序寄生柞蚕卵,控制雌、雄子代产入寄主卵的顺序;通过设置交配与未交配雌蜂寄生柞蚕卵的时间,控制雌、雄子代在寄主中的数量差异。结果显示,过寄生的柞蚕卵,最终繁育出的小蜂性别与首先进入寄主的子代卵性别有关,这种性别竞争抑制机制是在过寄生过程中,寄生蜂避免浪费卵资源的一种适应性结果。(本文来源于《河北大学》期刊2015-06-01)
林英[9](2015)在《赤眼蜂对不同寄主受精卵以及未受精卵的寄生选择及适应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不同种类寄主的选择寄生和寄生适应性是筛选优势赤眼蜂的关键因素。赤眼蜂对不同种类寄主卵和不同发育阶段的同一寄主卵常表现出不同的嗜好性,但是对同一寄主的受精卵以及未受精的寄生选择和适应性国内外尚未见报道。本研究以稻螟赤眼蜂,松毛虫赤眼蜂,螟黄赤眼蜂和黏虫赤眼蜂为测试蜂种,以水稻二化螟、米蛾以及柞蚕的受精卵和未受精卵为测试寄主,调查了赤眼蜂对不同寄主受精卵以及未受精卵的寄生偏好性和发育适合度。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赤眼蜂对水稻二化螟受精卵以及未受精卵的寄生选择以及适应性测试的叁种赤眼蜂对新鲜水稻二化螟受精卵均有明显的偏好性。稻螟赤眼蜂,松毛虫赤眼蜂和螟黄赤眼蜂24 h内寄生水稻二化螟新鲜受精卵的数量量(9.3、8.6和9.4粒)均明显高于未受精卵(1.1、2.1和2.9粒);而在受精卵和未受精卵上的羽化率、后代雌蜂比率和发育历期未见显着差异。2、赤眼蜂对不同处理柞蚕受精卵以及未受精卵的寄生选择以及适应性测试的松毛虫赤眼蜂明显偏好寄生柞蚕受精卵,当提供自产水洗、自产未水洗、剖腹水洗和剖腹未水洗未受精卵时,柞蚕卵的寄生率分别为80%、60%、60%和75%,而提供水洗和未水洗受精卵时,柞蚕卵全部被寄生。赤眼蜂在水洗受精卵(63.1粒)和未水洗受精卵(74.6)上的产卵数量明显高于自产未水洗(39.4粒)和剖腹水洗的未受精卵(38.2粒)。松毛虫赤眼蜂寄生不同处理的柞蚕受精卵和未受精卵后,赤眼蜂的羽化率以及后代雌蜂比率均不存在显着差异。3、赤眼蜂对米蛾受精卵以及未受精卵的寄生选择以及适应性以米蛾卵为测试寄主,稻螟赤眼蜂,螟黄赤眼蜂和黏虫赤眼蜂在受精卵上的寄生量(32.3、37.4和33.8粒)均明显高于在未受精卵上的寄生量(10.4、14.5、17.4粒);在未受精卵上叁种赤眼蜂的发育历期(8.7、7.9和10.0 d)与在受精卵上的发育历期(8.4、7.7和9.5 d)相比,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延长;而羽化率和后代雌性性比未见显着差异。4、赤眼蜂对米蛾受精卵以及紫外杀胚卵的寄生选择和适应性供试的叁种赤眼蜂中,螟黄赤眼蜂寄生紫外杀胚米蛾受精卵(42.2粒)的数量明显高于正常受精卵(31.3粒)。在紫外杀胚卵上,螟黄赤眼蜂的寄生数量明显高于稻螟赤眼蜂(32.3粒)和黏虫赤眼蜂(34.2粒),在正常受精卵上,叁种赤眼蜂的寄生量没有明显差异。叁种赤眼蜂在紫外杀胚卵上的羽化率均明显高于正常受精卵;叁种赤眼蜂在米蛾正常受精卵或紫外杀胚卵上的后代雌蜂比率均不存在明显差异;但是,螟黄赤眼蜂在米蛾正常受精卵或紫外杀胚卵上的发育历期最短,其次是稻螟赤眼蜂,黏虫赤眼蜂的发育历期最长。5、赤眼蜂对不同日龄米蛾的受精卵以及未受精卵的寄生选择和适应性叁种赤眼蜂在米蛾不同日龄受精卵或未受精卵上,均表现出随龄期增加寄生能力下降的趋势。总体上看,叁种赤眼蜂对同一日龄受精卵的寄生数量要高于未受精卵。叁种赤眼蜂在米蛾不同日龄受精卵上,均表现出随龄期增加羽化率下降的趋势,而在不同龄期未受精卵上的羽化率无显着差异。叁种赤眼蜂在不同日龄未受精卵上,均表现出随龄期增加发育历期延长的趋势。同其它二种赤眼蜂相比,在各日龄受精卵上,螟黄赤眼蜂寄生数量最多,发育历期最短,表现出最好的适应性。通过研究四种赤眼蜂对水稻二化螟、米蛾和柞蚕受精和未受精卵的寄生选择和适应性,综合来看,赤眼蜂均偏好寄生不同寄主种类的受精卵,且在不同寄主种类受精卵上的发育适合度均好于未受精卵。(本文来源于《吉林农业大学》期刊2015-05-01)
陈兵,文建凡[10](2014)在《血吸虫的寄生适应性研究及其应用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血吸虫的尾蚴和成虫能快速建立并长期维系与终末宿主的寄生关系,源自于其对寄生生活方式的高度适应性。本文概述了血吸虫寄生适应性多个方面的研究进展,并简要介绍其因寄生性适应而进化出的功能基因在血吸虫病防治靶标发掘方面以及其天然活性分子在多种应用方面的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期刊2014年01期)
寄生适应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生殖行为是保障寄生蜂种群存活与繁衍的重要因素,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不仅与寄生蜂种类和习性有关,还是应对寄主及其栖境变化的适应性行为策略之一。综述和对比了多种寄生蜂生殖行为的主要表现形式、影响因素和适应性意义,并结合寄生蜂生殖行为策略的研究现状分析,展望寄生蜂行为调控技术运用于农林害虫生物防治的前景与价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寄生适应性论文参考文献
[1].马月,赵丽娜,白庆荣,王晶,阮长春.松毛虫赤眼蜂对柞蚕灰卵的寄生选择与适应性[J].植物保护学报.2019
[2].罗丽林,李莉.寄生蜂适应性生殖行为策略的研究进展[J].河南农业科学.2018
[3].许晶.六种赤眼蜂对主要农业害虫的寄生选择及适应性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7
[4].黄海波.扁形动物降解组的比较分析和寄生适应性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7
[5].谢家廉.南方根结线虫效应蛋白Misp12功能分析和淡紫紫孢菌寄生适应性的比较基因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6
[6].李霞,徐增奇,任皓,蔡可心,谢晓东.槲寄生与4种寄主叶表皮微形态特征及生态适应性[J].中国林副特产.2015
[7].温玄烨,许晶,臧连生,史树森.大豆田3种赤眼蜂对大造桥虫卵的寄生适应性[J].环境昆虫学报.2015
[8].刘鹏程.舞毒蛾卵平腹小蜂性别控制与寄生适应性研究[D].河北大学.2015
[9].林英.赤眼蜂对不同寄主受精卵以及未受精卵的寄生选择及适应性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5
[10].陈兵,文建凡.血吸虫的寄生适应性研究及其应用价值[J].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