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房发育论文-郭佳林

子房发育论文-郭佳林

导读:本文包含了子房发育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多子房小麦,细胞质效应,DNA甲基化,转录组

子房发育论文文献综述

郭佳林[1](2019)在《小麦多子房性状的发育和遗传及异源细胞质对其表达抑制的分子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世界粮食安全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小麦虽然具有明显的杂种优势,但小麦的杂种优势利用还未能大面积推广应用于生产,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小麦繁殖系数低、杂交小麦制种成本高。如何提高小麦繁殖系数、提高杂交小麦制种产量、降低制种成本成为杂交小麦走向大规模生产应用的关键问题之一。多子房小麦具有明显的穗粒数优势,如将其应用到杂交小麦的制种中,很有可能会有效地提高杂交小麦繁殖系数、降低制种成本,有效地推动杂交小麦的应用发展,最终使杂交小麦大面积推广应用于生产。本研究依据多子房小麦材料DUOⅡ和异源细胞质小麦材料TeZhiⅠ(TZⅠ)正反交F_1的性状不同,即DUOⅡ为母本时,F_1表现多子房,而TZⅠ为母本时,F_1表现单子房,试验表明异源细胞质对多子房基因的正常表达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为了进一步研究异源细胞质对多子房基因的抑制效应,本研究首先对小麦多子房性状的生长发育、遗传规律以及抑制效应进行了探究,在确定了发育及抑制规律之后从基因组DNA甲基化状态、转录组水平以及蛋白质组水平等多个层面研究了异源细胞质抑制多子房性状的表达,以期揭示异源细胞质抑制多子房基因表达的分子机理,获得如下主要结果及结论:1.采用扫描电镜、体式显微镜和石蜡切片等方法对多子房小麦副雌蕊发育过程进行观察,结果表明,副雌蕊原基起源于位于前生雄蕊和侧生雄蕊之间主雌蕊基部的一个突起。在发育前期,副雌蕊的发育明显滞后于主雌蕊的发育进程。但在露芒期后,副雌蕊发育迅速,在主雌蕊发育成熟的同时也发育为成熟的雌蕊,能够同时受粉结实。此外,副雌蕊形成的种子一般要比主雌蕊形成的种子体积小,并且种子腹沟朝外,与普通小麦相反。通过对多子房小麦不同籽粒的外显率及发芽情况进行统计,结果发现,不论种子来源于副雌蕊或者主雌蕊,植株的多子房外显率都相同。但是,主雌蕊形成的种子的发芽能力一般显着高于副雌蕊形成的种子。2.以DUOⅡ和TZⅠ为亲本进行杂交,并对正反交F_1以及相应的F_2、F_3、BC_1和BC_1F_1世代材料进行多子房性状世代间遗传规律的观察与分析,结果表明DUOⅡ的多子房性状由1对显性单基因控制,同时,异源细胞质能够抑制该基因的表达。此外,异源细胞质仅能抑制杂合多子房基因的表达,而对纯合多子房基因的表达不具抑制作用,使得在异源细胞质背景下,杂合多子房基因植株表现单子房性状,携有纯合多子房基因的植株表现完全的多子房性状,这一特性均可稳定遗传。3.采用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方法检测DUOII和TZI正反交F_1的DNA甲基化状态。结果发现,在基因组水平上,DUOII×TZI和TZI×DUOII中均扩增出14584条DNA谱带,每一条带代表了一个可被甲基化酶识别切割的5?-CCGG-3?位点。基因组DNA甲基化水平从DUOII×TZI的31.10%降低到TZI×DUOII中的30.76%。由于异源细胞质的影响,TZI×DUOII在672个位点(4.61%)发生了胞嘧啶甲基化状态的改变,其中312个位点发生了甲基化作用,360个发生了去甲基化作用,这些位点甲基化状态的改变和细胞质抑制多子房基因的表达相关。4.对DUOII和TZI正反交F_1副雌蕊起始发育关键期(2–6 mm)的幼穗材料进行转录组RNA测序分析。结果发现,在TZI×DUOII中,共鉴定到600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相对于DUOII×TZI上调表达的基因有330个,下调表达的基因270个。对这些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功能注释分析后发现,这些差异表达基因主要涉及了4个途径,叶绿体代谢及生物合成、DNA的复制修复、植物激素信号转导以及6-磷酸海藻糖途径。这些生物途径协同作用,共同调控异源细胞质对多子房性状的抑制过程。5.通过调整优化,构建了适合多子房小麦幼穗研究的双向电泳体系,并使用该体系对DUOII和TZI正反交F_1副雌蕊起始发育关键期(2–6 mm)的幼穗材料进行双向电泳-质谱鉴定的蛋白质组分析。结果发现,在TZI×DUOII中,共鉴定到90个差异蛋白质,其中上调表达的18个,下调表达的72个。这些差异蛋白具有明显的功能趋势,主要涉及叶绿体的代谢及合成、细胞核和细胞分裂、植物呼吸、蛋白质代谢以及花发育过程。这些差异蛋白质构成了一个复杂的调控网络,共同调控异源细胞质对多子房性状的抑制过程。此外,对DNA甲基化、转录组和蛋白质组的结果进行了综合分析,提出了异源细胞质抑制多子房基因表达的分子机理,为小麦多子房性状的研究与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赵猛,武淑鹏,乔耀梅,赵雅婷,亢晶[2](2018)在《无籽山楂子房和花药发育过程的解剖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普通山楂和无籽山楂为试材,分别采用石蜡切片技术和半薄切片技术对子房和花药的不同发育时期进行制片观察,利用体视显微镜对无籽山楂和普通山楂的子房、花药及果实拍照观察探索无籽山楂繁殖器官的特点,主要对无籽山楂和普通山楂的子房、花药及果实等结构的发育情况进行对比研究,旨在探索无籽山楂果实发育的过程。结果表明:无籽山楂的花瓣、花药、子房及果实均比普通山楂小。普通山楂含有较多有活力的小孢子,发育过程中绒毡层细胞降解正常;而无籽山楂的单核小孢子大多数空泡化,绒毡层降解异常。无籽山楂大部分胚珠在发育过程中败育,仅有珠被发育为种皮。(本文来源于《北方园艺》期刊2018年09期)

程云清,齐名,赵永斌,邢继洋,刘剑锋[3](2018)在《榛子正常发育与败育子房差异蛋白谱对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筛选参与调控榛子子房败育的候选蛋白,为榛子遗传改良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平欧杂交榛‘达维’的正常发育与败育子房为材料,进行蛋白样品的同位素标记相对和绝对定量iTRAQ(isobaric tags for relative and absolute quantification)技术分析。对鉴定到的所有蛋白进行COG(Cluster of orthologous groups of proteins)功能分类,预测鉴定蛋白的功能。随后依据蛋白定量结果,筛选差异表达蛋白,进而开展GO(Gene ontology)功能富集与KEGG(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代谢路径富集分析以明确其分子功能和重要生物代谢路径。最后,主要从显着性富集路径中筛选可能参与子房败育调控的差异表达蛋白。【结果】蛋白鉴定共获得317 068个二级谱图,特有多肽14 267条,蛋白3 538个。R、O、J、G和C类中的蛋白数量为最多,分别占有COG功能注释的蛋白总数的19.36%、9.97%、7.80%、7.67%和6.76%。共鉴定到249个差异表达蛋白,其中上调、下调表达蛋白分别为180和69个。GO富集分析结果表明,差异表达蛋白主要执行结合与催化分子功能。KEGG富集分析共找到11个显着性富集路径,最为显着的路径包括:苯丙素生物合成(ko00940),光合作用(ko00195),代谢路径(ko01100),光合作用-天线蛋白(ko00196),次生代谢产物生物合成(ko01110)。初步筛选获得可能参与调控榛子子房败育的候选蛋白37个。【结论】榛子败育子房的形成与光合作用、碳水化合物运输与代谢、能量合成与转换、花粉管生长与DNA甲基化等相关,本研究为深入解析榛子子房败育的分子机制提供了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北京林业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李全钢[4](2017)在《小麦多子房发育过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多子房小麦(Multi-ovary Wheat)胚胎发育过程,为多子房性状在小麦高产育种及杂种小麦选育中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本实验连续取多子房小麦和普通小麦发育过程中各个阶段的幼穗,做成石蜡切片并用普通光学显微镜进行对比观察。结果表明普通小麦和多子房小麦胚胎发育在胚胎形成初期并无差异,而是在胚胎发育过程中逐渐产生的。(本文来源于《海峡科技与产业》期刊2017年08期)

王菊[5](2016)在《榛子子房发育早期基因甲基化的MSAP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榛子(Corylus avellana L.)是可食用的坚果,有重要的经济价值,有特殊的延迟受精生物学习性。榛子子房仅在授粉后才开始发育,花粉管生长信号是激发子房发育分化的关键因素。DNA甲基化在真核生物表观遗传调控方面起重要作用。因此,DNA甲基化可能在榛子早期子房发育启动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然而,在榛子延迟受精过程中DNA甲基化状态有何变化目前并不清楚。在本研究中,采用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技术(MSAP)检测了授粉前后榛子子房的甲基化状态的变化。本研究的MSAP分析共找到760个CCGG扩增位点。榛子的总甲基化率相对较高,变化范围为44.61%至48.68%。授粉后,榛子的总甲基化率稍有下降,大约降低了4%。授粉前后MSAP条带呈现显着性差异。经过MSAP分析后,随机选择了15个差异MSAP片段进行了克隆与测序分析。这些差异MSAP片段多数与线粒体完全序列或子房发育相关基因同源。差异MSAP片段L8和L10的表达水平与去甲基化与甲基化密切相关。当基因发生去甲基化或甲基化时,基因的表达水平出现了相应的增加或降低。特别重要的是,同一MSAP扩增片段在榛子子房的不同发育阶段出现频繁的甲基化和去甲基化变化,这些变化可能导致特定基因的活化或失活。综上所述,榛子基因组的表观遗传变化可能是授粉后胚珠与子房发育启动的一种重要机制。(本文来源于《吉林师范大学》期刊2016-06-01)

李艳玮,刘富中,陈钰辉,张映,张伟伟[6](2013)在《温度对茄子单性结实子房(果实)发育过程中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茄子单性结实品系D-10、D-21和非单性结实品系03-2为试材,研究了自然低温对茄子子房(果实)发育过程中4种内源激素,即生长素(IAA)、赤霉素(GA4)、玉米素核苷(ZR)和脱落酸(ABA)含量的影响及其与果实生长发育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温度下茄子果实发育过程中内源IAA、ZR和ABA含量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均是在开花初期逐渐上升,并达到一个峰值,之后急剧下降,且子房(果实)发育前期的IAA、ZR和ABA含量均明显高于果实发育后期的IAA、ZR和ABA含量。日平均最低温度为14.3℃显着降低了果实发育后期(开花6 d后)茄子不同品系的IAA水平,但对果实发育前期IAA含量的影响因基因型不同而异,可明显降低03-2开花初期IAA的合成。不同基因型茄子果实发育过程中GA4含量对温度的响应无明显规律。温度对ZR和ABA含量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果实发育初期,日平均最低温度为14.3℃不利于开花时ZR的合成,但显着提高了D-10的ABA含量。茄子果实发育初期较高的IAA和ABA水平有利于果实发育和单性结实,而GA4和ZR可能与单性结实关系不大。(本文来源于《中国蔬菜》期刊2013年22期)

曹祖富,黎世龄,陈云风,许丽芳[7](2012)在《复粒稻花器结构与子房的发育动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明确复粒稻颖花中柱头、子房和米粒的发育特性,对复粒稻品系复816花器结构与子房发育动态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1)花器中柱头数目为2~13枚,以5~6枚的颖花较多,分别为25.83%和23.02%;子房数目为2~3个的颖花较多,分别为48.81%和38.72%,子房与柱头的比例最大为1∶7;花药数目5~9个,分别为8.16%、14.29%、17.35%、16.33%和3.07%。2)小穗中所有的子房在开花1~2d后膨大,但后期只有部分膨大子房能灌浆发育成完熟米粒;膨大子房数目越多的小穗,成熟后形成复粒的概率越大,但并非形成的米粒数越多;单穗间复粒率变异较大,其中,双粒率的变异范围为13.25%~39.13%,叁粒率的变异范围为0~5.89%,群体的平均复粒率为24.86%,含四粒及更多粒的情况极少出现。3)米粒在灌浆发育过程中,靠外颖侧的米粒发育成长最早最快,靠内颖侧次之,而中间米粒成长发育最慢;双粒型内外颖粒重差异表现为靠外颖生长的米粒粒重显着高于靠内颖生长的米粒粒重,但叁粒型不同部位米粒重差异不显着。(本文来源于《贵州农业科学》期刊2012年11期)

刘丽萍,王艳[8](2012)在《应用胚珠切割及子房透明技术观察无融合生殖甜菜M14胚囊发育》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一种快速简便观察分析无融合生殖甜菜胚囊发育过程的制片法。通过剥离胚珠,并对胚珠珠孔端进行再次切割和分离,经过固定和脱水,用冬青油整体透明及丁香油封片,在OLYMPUS-BX51型荧光显微镜下通过荧光技术观察发育中的胚囊产生自发荧光,可分辨出胚囊的内部结构。用FPA和4%戊二醛两种固定液效果不同,后者效果更佳。(本文来源于《中国糖料》期刊2012年03期)

王文和,吴禄平,赵玉萍,王超[9](2011)在《草莓未受精子房离体雌核发育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将凤梨草莓(Fragaria ×ananassa Duch.)品种‘明旭’未受精子房在适宜离体条件下培养,诱导其雌核发育。在雌核发育的不同时期采用爱氏苏木精整体染色—石蜡切片法、整体染色—冬青油透明—石蜡切片法、解剖—整体透明法观察研究,结果表明雌核发育有3种不同的现象:①卵细胞启动分裂形成原胚,即卵细胞孤雌生殖;②偶尔有反足细胞启动分裂形成细胞团,但进一步发育的方向不清楚,很难形成胚体,未发现助细胞的无配子生殖;③个别极核分裂形成少数类胚乳游离核、游离核集团或胚乳状细胞结构等自发胚乳。胚的形态表现多样,可划分为典型胚、具畸形细胞胚和愈伤组织化胚。但无论哪种胚均是卵细胞孤雌生殖的结果;典型胚的发育和体内正常胚胎发育途径相似;胚囊植株主要经典型胚发育而成。具畸形细胞胚和愈伤组织化的胚很难形成胚囊植株。(本文来源于《园艺学报》期刊2011年08期)

王颖,周攀,魏鑫,董文轩[10](2009)在《平邑甜茶胚胎发育进程及花期子房抑制性消减文库的构建(摘要)》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LSCM)和石蜡切片技术对平邑甜茶胚胎发育过程及发育特性进行了细致的观察与研究。结果表明:平邑甜茶胚胎发育可明显地分为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两个阶段,花前9~5d,孢原细胞、大孢子母细胞、四分体、单核胚囊期;花前5d~开花后1d,二核胚囊、四核胚囊、八核胚囊出现、有性胚囊败育;开花前1d~开花后1~5d,有性胚囊败育、珠心细胞形成无性单核、2核、四核胚囊;开花后5~8d,无性八核胚囊形成期;花后10d左右,原胚形成;平邑甜茶胚胎发育时期与相应花期存在着一定的对应关系,但这种对应关系不能将花期与胚胎发育的每一个具体细化时期都对应起来,不同子房中胚胎的发育时期也有较大的出入,同一子房中胚胎发育时,核分裂也并不是同时进行的;以胚胎学观察为基础,确定了平邑甜茶无融合生殖发生的时期,构建了平邑甜茶花期子房的消减cDNA文库,并对通过差异筛选消减文库所获得的差异基因片段进行了序列和同源性分析,表明所构建的消减文库中的确包含一些与植物无融合生殖相关的一些cDNA克隆,进一步证实了在平邑甜茶开花前后1d发生了有性胚囊败育,而无性胚囊开始发育这一重要现象,这种发育是通过多种途径来实现的,是多基因共同调控植物激素作用的结果,验证了平邑甜茶兼性无融合生殖的特点。本研究为今后克隆平邑甜茶无融合生殖相关基因以及果树基因工程奠定了基础,为丰富苹果属无融合生殖资源并揭示平邑甜茶无融合生殖性状的遗传机理提供了胚胎学和分子生物学方面的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第二届全国果树分子生物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09-05-24)

子房发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普通山楂和无籽山楂为试材,分别采用石蜡切片技术和半薄切片技术对子房和花药的不同发育时期进行制片观察,利用体视显微镜对无籽山楂和普通山楂的子房、花药及果实拍照观察探索无籽山楂繁殖器官的特点,主要对无籽山楂和普通山楂的子房、花药及果实等结构的发育情况进行对比研究,旨在探索无籽山楂果实发育的过程。结果表明:无籽山楂的花瓣、花药、子房及果实均比普通山楂小。普通山楂含有较多有活力的小孢子,发育过程中绒毡层细胞降解正常;而无籽山楂的单核小孢子大多数空泡化,绒毡层降解异常。无籽山楂大部分胚珠在发育过程中败育,仅有珠被发育为种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子房发育论文参考文献

[1].郭佳林.小麦多子房性状的发育和遗传及异源细胞质对其表达抑制的分子机理[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

[2].赵猛,武淑鹏,乔耀梅,赵雅婷,亢晶.无籽山楂子房和花药发育过程的解剖学研究[J].北方园艺.2018

[3].程云清,齐名,赵永斌,邢继洋,刘剑锋.榛子正常发育与败育子房差异蛋白谱对比分析[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8

[4].李全钢.小麦多子房发育过程研究[J].海峡科技与产业.2017

[5].王菊.榛子子房发育早期基因甲基化的MSAP分析[D].吉林师范大学.2016

[6].李艳玮,刘富中,陈钰辉,张映,张伟伟.温度对茄子单性结实子房(果实)发育过程中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J].中国蔬菜.2013

[7].曹祖富,黎世龄,陈云风,许丽芳.复粒稻花器结构与子房的发育动态[J].贵州农业科学.2012

[8].刘丽萍,王艳.应用胚珠切割及子房透明技术观察无融合生殖甜菜M14胚囊发育[J].中国糖料.2012

[9].王文和,吴禄平,赵玉萍,王超.草莓未受精子房离体雌核发育的研究[J].园艺学报.2011

[10].王颖,周攀,魏鑫,董文轩.平邑甜茶胚胎发育进程及花期子房抑制性消减文库的构建(摘要)[C].第二届全国果树分子生物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9

标签:;  ;  ;  ;  

子房发育论文-郭佳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