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牙槽骨高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上颌结节,倾斜种植,上颌后牙游离缺失,余留牙槽骨
牙槽骨高度论文文献综述
李培,顾晓明,李雅娟,刘克礼,王立军[1](2019)在《倾斜种植体在上颌后牙游离缺失伴余留牙槽骨高度不足时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索上颌后牙游离缺失同时伴有种植位点牙槽骨高度不足4mm时,利用倾斜种植体植入上颌结节进行种植修复的效果。方法:选择上颌后牙游离缺失3个月以上的病例。在上颌结节倾斜植入种植体,3个月后冠修复,随访24个月以上。结果:共为41例患者上颌结节区倾斜植入42颗种植体,后期进行联冠或单冠修复。冠修复前总共3颗种植体出现脱落,修复前植体存留率92. 86%;修复2年存留率100%;1颗进行单冠修复的种植修复体第3年出现松动脱落。种植义齿功能良好。目前未脱落的种植体周围软组织健康、颈部边缘骨吸收速度<0. 2mm/年,修复体功能行驶良好。结论:当上颌后牙游离缺失伴余留牙槽骨高度不足时,在正确掌握适应症的前提下,配合规范的手术和修复操作,在上颌结节使用倾斜种植修复可收到满意效果。(本文来源于《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期刊2019年05期)
赵莉,殷旭鹤,杨磊[2](2019)在《锥形束CT研究牙周基础治疗前后牙槽骨高度的改变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锥形束CT研究牙周基础治疗前后牙槽骨高度的改变的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7月~2017年7月本院接收的100例牙周炎者为研究对象,开展CBCT检查,分析其诊断牙周炎牙周基础治疗前后可重复性以及显示牙槽骨高度改变情况。结果:经CBCT测定患牙,可知治疗前后的牙槽骨吸收占根长比例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轴位测定,各个牙齿远中、中位的牙槽嵴顶点连线和骨密度相对值,治疗前后存在差异(t=-31.221,P<0.05),CBCT重复性良好。结论:CBCT在判断牙周基础治疗前后牙槽骨高度中有着常规X射线片检查无法比拟的优势,可重复性高。(本文来源于《中国医疗器械信息》期刊2019年08期)
翟丽洁,杜秀丽,陈丽华[3](2019)在《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正畸治疗前后前牙区牙槽骨高度改变的CBCT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主要分析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正畸治疗前后前牙区牙槽骨高度改变特征。方法选取我院于2017年1月-2018年1月间收治的73例患者,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37例)、对照组(36例),分别对其实施隐形矫治与固定矫治,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牙区牙槽骨高度改变特征情况。结果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牙区牙槽骨情况,观察组患者的上颌中切牙唇侧、上颌尖牙唇侧高度改变情况与对照组相比(P <0.05);同时,两组患者的外观变化等也呈现出数据差异(P <0.05)。结论在安氏Ⅱ类1分类错正畸治疗中,采用隐形矫治与固定矫治均可以取得一定效果,但是相比之下,隐形矫正的效果更加理想,因此应该成为临床治疗的首选方法。(本文来源于《中国医疗美容》期刊2019年04期)
赖鑫扬[4](2019)在《隐形矫治前后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上前牙区牙槽骨高度改变的CBCT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隐形矫治前后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上前牙区牙槽骨高度改变的特征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61例,其中隐形矫治32例(男14例,女18例,年龄13.59±1.64岁);固定矫治组29例(男16例,女13例,年龄13.31±1.63)岁。收集患者正畸前后拍摄的CBCT,测量上颌前牙唇腭侧牙槽嵴顶距釉牙骨质界(Cementoenamel Junction,CEJ)距离,计算牙槽骨高度改变量,利用SPSS 20.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隐形矫治组与固定矫治组正畸治疗后上前牙区牙槽骨高度降低牙面数分别达58.74%与72.40%,平均降低量分别为(0.78±3.52)mm与(1.02±2.01)mm。上颌前牙唇侧、上颌切牙腭侧,固定矫治组牙槽骨高度降低量均显着高于隐形矫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正畸治疗后上前牙区牙槽骨高度普遍降低,降低量及位点与矫治器的选择密切相关。提示正畸医生应对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合理选择应用隐形矫治以获得更好的牙周状况。(本文来源于《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期刊2019年06期)
邓建清,张雪芹,卢新华,谢永建,吴莉萍[5](2019)在《不同年龄骨性Ⅱ类高角患者切牙区牙槽骨的厚度及高度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应用锥形束CT(CBCT)测量分析不同年龄组骨性Ⅱ类高角患者切牙区牙槽骨高度、厚度、骨开窗及骨开裂等根周牙槽骨特征,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骨性Ⅱ类高角患者46例,其中青少年组26例,年龄(12.9±1.2)岁;成人组20例,年龄(22.3±3.2)岁。收集患者正畸治疗前拍摄的CBCT叁维影像数据,独立t检验(正态分布)或Mann-Whitney U检验(偏态分布)比较两组患者右侧上下颌切牙区牙槽骨高度及厚度特征,卡方检验两组患者骨开窗、骨开裂发生率。结果骨性Ⅱ类高角成年患者切牙区唇舌(腭)侧牙槽骨附着高度低于青少年患者(P<0.05);成人组切牙区唇舌(腭)侧釉牙骨质界下2 mm处及根尖部牙槽骨厚度薄于青少年组(P<0.05);成人组切牙区唇舌(腭)侧牙槽骨面积少于青少年组(P<0.05)。骨性Ⅱ类高角成年患者正畸治疗前切牙区牙槽骨骨开窗、骨开裂发生率分别为10.00%和32.50%;青少年患者骨开窗、骨开裂发生率分别为3.37%和14.90%;成人组切牙区牙槽骨骨开窗、骨开裂发生率高于青少年组(χ~2_(骨开窗)=6.794,P_(骨开窗)=0.009;χ~2_(骨开裂)=16.030,P_(骨开裂)<0.001)。结论骨性Ⅱ类高角成年患者切牙区根周牙槽骨量少于青少年患者,骨开窗、骨开裂发生率高于青少年患者。(本文来源于《中华口腔医学研究杂志(电子版)》期刊2019年01期)
宋生璋,胡敏毅[6](2018)在《牙槽骨高度对不同桩核修复的前磨牙抗折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探讨牙槽骨高度对不同桩核修复的前磨牙抗折性的影响,为临床桩核修复设计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取135颗因正畸减数拔除的完整上颌单根第一前磨牙,随机分为银汞合金组、树脂改性玻璃离子组、双固化复合树脂组各45颗,各组桩核修复材料分别选择银汞合金、树脂改性的玻璃离子、双固化复合树脂,全冠修复材料均为金属。以自凝树脂模拟牙槽骨,A组模拟牙槽骨位于牙冠边缘下方约6 mm;B组位于牙冠边缘下方约4mm;C组位于牙冠边缘下方约2mm。测试各组试件抗折性及折裂模式。结果 :相同桩核材料各组抗折强度比较:银汞合金A组、B组抗折强度低于C组(P<0.05);树脂改性玻璃离子A组抗折强度低于B组、C组;双固化复合树脂A组抗折强度低于B组、C组(P<0.05)。不同桩核材料各组抗折强度比较:银汞合金A组、B组、C组抗折强度均高于树脂改性玻璃离子组A组、B组、C组(P<0.05);银汞合金组A组、B组、C组抗折强度与双固化复合树脂组A组、B组、C组抗折强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试件折裂模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3种桩核修复材料中,银汞合金、双固化复合树脂修复的抗折强度优于树脂改性玻璃离子;随着剩余健康牙体组织的减少,3种材料修复后桩核冠抗折强度均呈下降趋势。(本文来源于《现代仪器与医疗》期刊2018年04期)
刘钟西,许诺,李医丹,李晓杰[7](2018)在《骨替代材料植入拔牙窝恢复牙槽骨高度的效果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比两种骨代用品植入智牙拔牙窝后,对拔牙窝牙槽骨高度及牙周组织健康状况的影响。方法:将40例要求拔出下颌阻生齿患者随机分组2组,实验组(n=20)拔牙窝内植入Bio-Oss Collagen骨替代材料,对照组(n=20)植入Bio-Oss大颗粒骨替代材料,植入后1,3,12个月复查锥形束CT,检查拔牙窝牙槽骨高度、骨质变化及第二磨牙松动度,同时观察拔牙创关闭、牙龈黏膜愈合状态(本文来源于《第十二次全国口腔修复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18-07-22)
符国才,聂恒金,张庆福,牛璐[8](2018)在《正常成人上颌牙槽骨高度区域性差异200例X线口腔全景片测量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采用口腔全景X线片测量方法,分析上颌不同区域牙槽骨的高度差异及其差异的区域性特点,为牙弓牙槽弓新分区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随机选取200例正常成年上颌骨X线全景片,根据笔者团队提出的牙弓牙槽弓分区,分别对弓顶区、弓肩区和弓体区各牙位牙槽骨高度进行测量,弓顶区测量牙槽嵴顶至骨性鼻底的高度,弓肩区(本文来源于《第十二次全国口腔修复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18-07-22)
符国才,张庆福,聂恒金,牛璐[9](2018)在《上颌牙槽骨高度区域性差异的X线测量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采用口腔全景X线片,对上颌牙槽骨高度的区域性差异及其特点进行测量分析,为牙弓牙槽弓新分区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提供支持。方法:随机选取200例正常成年上颌骨X线全景片,根据笔者团队提出的牙弓牙槽弓分区,分别对弓顶区、弓肩区和弓体区各牙位牙槽骨高度进行测量,弓顶区测量牙槽嵴顶至骨性鼻底的高度,弓肩区测量牙槽嵴顶至骨性鼻底与骨性上颌窦底高度,弓体区测量牙槽嵴顶至骨性上颌窦底的高度(h),统计各牙位牙槽骨平均高度与各区域牙槽骨平均高度最低牙位,同时以h≤6mm,6mm<h≤8mm,8mm<h≤10mm,10mm<h≤12m,12mm<h≤14mm,h>14mm为参考区间,分别统计不同牙位牙槽骨高度在各高度区间的百分比。结果:正常成年人弓顶区中切牙牙槽骨高度最低,平均为24.8mm,弓肩区第二前磨牙牙槽骨高度最低,平均为16.8mm,其牙槽骨高度在不同区间百分比分别为1.75%,4.25%,9.25%,12.75%,14%与58%,弓体区第一磨牙牙槽骨高度最低,平均为12.7mm,其牙槽骨高度在不同区间的百分比分别为9.5%,20.25%,14%,12%,11.75%与32.5%。结论:上颌牙槽骨高度区域性差异明显,新牙弓牙槽弓分区既能较好地体现这种差异,也能很方便地将这种差异转化为临床实际应用。(本文来源于《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期刊2018年04期)
杨佳鑫,王建国,张锡忠,魏志强[10](2018)在《基于锥形束CT的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上前牙牙槽骨厚度及高度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采用锥形束CT(CBCT)对单侧完全性唇腭裂(UCLP)患者上前牙区牙槽骨的厚度及高度进行评估,比较裂隙侧与非裂隙侧的差异。方法:对30例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进行CBCT扫描,应用Invivo测量软件,将裂隙侧与非裂隙侧中切牙及尖牙作为研究对象,测量其唇、腭侧牙槽骨在釉牙骨质界根方3mm、6mm和根尖点冠方1mm处的牙槽骨厚度,及唇、腭侧牙槽嵴顶点(AC)与釉牙骨质界点(CEJ)之间的距离,作为牙槽骨高度的衡量标准(AC-CEJ)。将裂隙侧与非裂隙侧的测量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裂隙侧与非裂隙侧的中切牙唇、腭侧牙槽骨厚度,在釉牙骨质界根方3mm和6mm水平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裂隙侧牙槽骨厚度大于裂隙侧。而尖牙唇、腭侧牙槽骨厚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双侧中切牙、尖牙AC-CEJ距离在唇侧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裂隙侧距离大于非裂隙侧,而在腭侧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裂隙侧前牙牙槽骨厚度和高度均受到裂隙的影响,正畸治疗前应拍摄CBCT对其牙槽骨进行准确评估。(本文来源于《口腔医学研究》期刊2018年06期)
牙槽骨高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分析锥形束CT研究牙周基础治疗前后牙槽骨高度的改变的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7月~2017年7月本院接收的100例牙周炎者为研究对象,开展CBCT检查,分析其诊断牙周炎牙周基础治疗前后可重复性以及显示牙槽骨高度改变情况。结果:经CBCT测定患牙,可知治疗前后的牙槽骨吸收占根长比例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轴位测定,各个牙齿远中、中位的牙槽嵴顶点连线和骨密度相对值,治疗前后存在差异(t=-31.221,P<0.05),CBCT重复性良好。结论:CBCT在判断牙周基础治疗前后牙槽骨高度中有着常规X射线片检查无法比拟的优势,可重复性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牙槽骨高度论文参考文献
[1].李培,顾晓明,李雅娟,刘克礼,王立军.倾斜种植体在上颌后牙游离缺失伴余留牙槽骨高度不足时的应用[J].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2019
[2].赵莉,殷旭鹤,杨磊.锥形束CT研究牙周基础治疗前后牙槽骨高度的改变分析[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9
[3].翟丽洁,杜秀丽,陈丽华.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正畸治疗前后前牙区牙槽骨高度改变的CBCT研究[J].中国医疗美容.2019
[4].赖鑫扬.隐形矫治前后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上前牙区牙槽骨高度改变的CBCT研究[J].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2019
[5].邓建清,张雪芹,卢新华,谢永建,吴莉萍.不同年龄骨性Ⅱ类高角患者切牙区牙槽骨的厚度及高度特征[J].中华口腔医学研究杂志(电子版).2019
[6].宋生璋,胡敏毅.牙槽骨高度对不同桩核修复的前磨牙抗折性的影响[J].现代仪器与医疗.2018
[7].刘钟西,许诺,李医丹,李晓杰.骨替代材料植入拔牙窝恢复牙槽骨高度的效果比较[C].第十二次全国口腔修复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18
[8].符国才,聂恒金,张庆福,牛璐.正常成人上颌牙槽骨高度区域性差异200例X线口腔全景片测量分析[C].第十二次全国口腔修复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18
[9].符国才,张庆福,聂恒金,牛璐.上颌牙槽骨高度区域性差异的X线测量分析[J].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2018
[10].杨佳鑫,王建国,张锡忠,魏志强.基于锥形束CT的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上前牙牙槽骨厚度及高度的研究[J].口腔医学研究.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