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型斜率论文-芦旭,王平,关振群,李宁,马上

振型斜率论文-芦旭,王平,关振群,李宁,马上

导读:本文包含了振型斜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有限元,简化模型,振型,振型斜率

振型斜率论文文献综述

芦旭,王平,关振群,李宁,马上[1](2014)在《航天运载器局部连接刚度对振型斜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振型斜率一直是姿态控制系统关心的首要问题。通过等效梁模型结合局部叁维有限元精细模型的混合建模的方法,研究了结构局部刚度变化对惯性部件安装位置振型斜率的影响。基于模态分析,在多种工况下提取了振型与惯性部件的振型斜率并进行对比研究,讨论了舱体开口加强圈梁刚度变化、载体十字梁截面变化、连接固定支座刚度变化以及壳体壁厚变化对振型斜率的影响,为航天运载器结构动力学模型简化与姿态控制系统相关结构设计提供了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强度与环境》期刊2014年01期)

杨海萍[2](2009)在《基于特征正交振型差斜率的结构小损伤识别》一文中研究指出结构的寿命一般都长达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在其服役过程中,结构构件不可避免会出现各种损伤。有些重要部件一旦发生损伤,会迅速加剧甚至导致整个结构的破坏,造成灾难性事故。若能及时发现结构中的损伤特别是早期的小损伤,并进行维护和加固,就能保障结构安全,延长结构使用寿命。因此,研究结构的早期损伤识别问题对结构的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结构振动信号的结构健康监测和损伤诊断技术的可行性已被许多研究所证实,目前已存在多种结构损伤识别方法,但是这些方法都各存优缺点。本文介绍了一种新的损伤识别方法,即基于特征正交分解的损伤识别技术,该方法理论上可以实现结构损伤定位及定量识别,此外,该方法比较容易实现,可以进行全局检测并且可以应用于较为复杂的工程结构。本文基于特征正交振型差及其斜率开展了结构损伤识别研究。论文采用ANSYS分别建立了简支梁、门式刚架以及连续刚构桥在无损伤条件下和有损伤条件下的有限元模型,通过瞬态动力学分析得到相应的节点位移矩阵。然后利用MATLAB程序对所得的位移矩阵进行特征正交分解,从而获得相应的特征正交振型。最后把有损伤和无损伤两种正交振型的差值及其斜率作为结构损伤识别参数,实现了简支梁、门式刚架、连续刚构桥的损伤定位和损伤程度的定性识别。研究结果表明,基于特征正交振型差斜率的结构损伤识别方法是一种有效的损伤识别方法,该方法对结构小损伤识别具有较高的精度,可操作性强,而且适用于大型复杂结构。(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09-05-01)

潘忠文[3](2009)在《运载火箭动力学建模及振型斜率预示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姿态控制系统设计关心的速率陀螺安装位置局部振型和振型斜率问题,提出了在传统等效梁模型基础上对局部结构详细建模方法,进行了全箭动特性分析及振型和振型斜率提取,揭示了速率陀螺安装位置局部振型和振型斜率沿圆周方向的分布规律以及口盖附近刚度变化对局部振型和振型斜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获得的全箭动特性结果合理.(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E辑:技术科学)》期刊2009年03期)

陈欢[4](2008)在《基于一阶振型斜率的框架结构损伤识别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结构进行损伤识别和健康监测能够有效防止灾难性失效的发生,而且尽早发现结构损伤能够大幅降低结构维护费用。本文围绕一阶振型斜率,验证当某层的第一阶振型斜率改变值大于0时,该层可能为损伤单元,可以用于判定和标定损伤;在结构上设定了损伤,并用该损伤指数对该损伤进行识别;改变模型的自身刚度及层高等条件,观察损伤指数随之改变的规律,并分析产生这些改变的原因,提出辅助的识别方法。本文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研究成果:1)了解各种基于模态参数的损伤识别方法,在此基础上对基于一阶振型斜率变化值的损伤参数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对其损伤定位理论进行理论分析,为随后的数值分析中的损伤定位和损伤大小识别作了准备。2)利用ETABS软件建立9层框架结构有限元分析模型,通过改变损伤部位的刚度来模拟损伤,进行结构完好状态和损伤状态模态分析来验证一阶振型斜率改变值这个损伤识别参数的有效性。发现在单损伤工况中一阶振型斜率改变值能够较准确的识别损伤位置,而在多损伤工况中识别参数的准确性不足,需要运用分步识别修复方法来辅助进行损伤定位。3)改变模型自身的横梁线刚度及层高等条件,损伤指数随之发生改变,在层高及横梁刚度不尽相同的结构中,一阶振型斜率改变值在单损伤及多损伤工况中准确性均不足,单损伤工况中可以结合损伤前后同一个节点的一阶振型位移改变值与一阶振型斜率改变值共同进行识别;而在多损伤工况中可以采用损伤定位置信准则(DLAC)和多位置损伤定位置信准则(MDLAC)来排除一阶振型斜率改变值对于损伤的误判,并结合分步识别法较准确的识别多损伤的位置。(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08-05-01)

李林,王伟,朱宏平[5](2007)在《基于一阶振型斜率的剪切型建筑结构损伤定位》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了一种利用结构一阶振型斜率改变判断剪切型结构损伤位置的方法.首先,进行结构振型和振型斜率对损伤的敏感性分析,导出敏感性系数表达式.然后,计算结构损伤前后的一阶振型斜率差.最后,在敏感性分析和计算得到的结构一阶振型斜率差的基础上,通过迭代计算消除多损伤引起的振型斜率改变迭加进行损伤定位.通过10层剪切型框架结构不同损伤工况的数值分析表明,所提出的算法能够正确识别所有的损伤位置.(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7年07期)

李林,朱宏平,夏勇,滕灯光[6](2007)在《基于一阶振型斜率改变损伤检测的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了基于一阶振型斜率改变的剪切型建筑损伤检测方法,并进行了试验验证。首先,对损伤造成的结构各层一阶振型斜率改变进行修正,修正一阶振型斜率改变大于0的层为损伤层。然后,对结构不同损伤程度的单损伤工况进行数值模拟,得到单损伤工况下损伤层在不同损伤程度下的一阶振型斜率改变量。最后,将损伤层的修正一阶振型斜率改变与该层单损伤工况下的一阶振型斜率改变进行比较,得到结构的损伤程度。方法的有效性通过一个叁层的剪切型框架模型试验得到了验证。(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城市科学版)》期刊2007年02期)

于海昌[7](1996)在《大型火箭振动试验振型斜率测试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讨论了在火箭固有振动频率下测量振型斜率的几种计算和测试方法,分析了影响振型斜率测量和符号误判的误差源,提出了按秒状态变化进行振型斜率修正的最小二乘曲线拟合法。研究表明,以参照点陀螺信号为基准计算相位角,可以避免相位符号的误判。这一改进对于以相位符号作为稳定性判别准则的控制系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本文来源于《强度与环境》期刊1996年03期)

振型斜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结构的寿命一般都长达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在其服役过程中,结构构件不可避免会出现各种损伤。有些重要部件一旦发生损伤,会迅速加剧甚至导致整个结构的破坏,造成灾难性事故。若能及时发现结构中的损伤特别是早期的小损伤,并进行维护和加固,就能保障结构安全,延长结构使用寿命。因此,研究结构的早期损伤识别问题对结构的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结构振动信号的结构健康监测和损伤诊断技术的可行性已被许多研究所证实,目前已存在多种结构损伤识别方法,但是这些方法都各存优缺点。本文介绍了一种新的损伤识别方法,即基于特征正交分解的损伤识别技术,该方法理论上可以实现结构损伤定位及定量识别,此外,该方法比较容易实现,可以进行全局检测并且可以应用于较为复杂的工程结构。本文基于特征正交振型差及其斜率开展了结构损伤识别研究。论文采用ANSYS分别建立了简支梁、门式刚架以及连续刚构桥在无损伤条件下和有损伤条件下的有限元模型,通过瞬态动力学分析得到相应的节点位移矩阵。然后利用MATLAB程序对所得的位移矩阵进行特征正交分解,从而获得相应的特征正交振型。最后把有损伤和无损伤两种正交振型的差值及其斜率作为结构损伤识别参数,实现了简支梁、门式刚架、连续刚构桥的损伤定位和损伤程度的定性识别。研究结果表明,基于特征正交振型差斜率的结构损伤识别方法是一种有效的损伤识别方法,该方法对结构小损伤识别具有较高的精度,可操作性强,而且适用于大型复杂结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振型斜率论文参考文献

[1].芦旭,王平,关振群,李宁,马上.航天运载器局部连接刚度对振型斜率的影响[J].强度与环境.2014

[2].杨海萍.基于特征正交振型差斜率的结构小损伤识别[D].华中科技大学.2009

[3].潘忠文.运载火箭动力学建模及振型斜率预示技术[J].中国科学(E辑:技术科学).2009

[4].陈欢.基于一阶振型斜率的框架结构损伤识别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

[5].李林,王伟,朱宏平.基于一阶振型斜率的剪切型建筑结构损伤定位[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

[6].李林,朱宏平,夏勇,滕灯光.基于一阶振型斜率改变损伤检测的试验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城市科学版).2007

[7].于海昌.大型火箭振动试验振型斜率测试方法[J].强度与环境.1996

标签:;  ;  ;  ;  

振型斜率论文-芦旭,王平,关振群,李宁,马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