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外国语大学200083
“‘文学性’到目前为止仍然还是一个不确定的概念,几乎可以被运用到任何人类活动领域中并被赋予不同的涵义,不同专业和普通领域都对之推崇备至,却又似乎都不愿去确定它是一个概念还是一个俗语。”严格说来,“文学性”这个术语所传达的是一个逻辑上的模糊概念,它的范畴和范畴的特质都有待确定;由于言人人殊,这个术语竟然变成一个指涉不确定的、语意变动部居的、但非常意外地影响深远的概念。它正面和负面的影响可能不下于“比较文学”。要比较准确地判断它的原始意义,我们会被要求回到这个术语出现的直接的语境,也就是上下文。可惜的是,这个单词出现的句子,只是更大语境中的一个片段;由于这个片段,很吊诡得看起来在意义上能够自圆其说,也很容易被记忆,因此它已经成为文学研究者朗朗上口的名言。
文学的共同特质是文学性,即文学之所以是文学。正如罗曼·雅各布逊所言:“文学研究的目标不是文学,而是文学性”。文学性的表现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第一是语言的格调和意蕴,即语言富有意蕴和美感,语言通俗但不低俗——淡而有滋味。很多中国古诗词中的意蕴和美感,浸透在语言中,形成美好的审美体验,带给读者美好的人生感悟。文学性的第二个表现是意境,即意境的优美、悠远——言有尽而意无穷。许多文学作品的语言看起来平淡无味,实则意境悠远,富有人生哲思,因而也具有文学性。文学性的第三种表现为文化意蕴和民族性。如《平凡的世界》。其四为“有意味的形式”。正如苏珊朗格在《情感与形式》中所言:“艺术,是人类情感符号形式的创造”,“艺术家是借助情感符号形式的直觉,借助于把感情认识塑造成这种形式的能力而成为艺术家的。”劳伦斯在1912年12月致柯林斯中写到:“写作是个人的事,随心所欲,难点在于找到符合自身情感要求的形式。”有意味的形式是文学性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其在翻译作品中更加能突出体现其重要性。如对于ThomasGray的“ElegyWritteninaCountryChurchyard”开头几句诗的翻译,不同的译文形式所体现的文学性的意味不同,如以下两则译文:
原文:TheCurfewtollstheknellofpartingday,Thelowingherdwindslowlyo’erthelea,Theplowmanhomewardplodshiswearyway,Andleavestheworldstodarknessandtome.
译文一:晚钟想起来一阵阵给白昼报丧,牛群在草原上迂回,吼声起落。耕地人累了,回家走、脚步踉跄,把整个世界留给了黄昏与我。卞之琳译。
译文二:晚钟殷殷响,夕阳已西沉。群牛呼叫归,迂回走草径。农夫荷锄犁,倦倦回家门。惟我立旷野,独自对黄昏。丰华瞻译。
比较两则译文发现,译文一和译文二都忠实于原文,也都相应的美感和意境,但跟译文一相比,译文二有了“有意味的形式”,更加具有文学性。另外,有意味的形式不仅仅体现在诗的形式上,还体现在语音的象征意味和节奏的意蕴上。在此不做赘述。文学性的第五个表现是陌生化,俄国形式主义对“陌生化”有过深入探讨。1914年,雅各布逊领导的莫斯科语言小组,彼得堡什克洛夫斯基领导的“诗歌语言研究会”都在研究诗歌语言的特异性。雅各布逊认为文学研究的对象应该是文学的特殊性,即研究文学之所以为文学,亦即“文学性”。应研究文学的内在规律,研究文学作品本身,研究文学作品的构成要素和构成方式,如作品的技巧、词汇、情节、叙述结构等等。此所谓文学语言与日常语言的差别。翻译家冯至曾写过一句话:“我的寂寞是一条蛇,静静地没有言语。”此句话无论在意象还是意境上都让人称奇。将寂寞比喻成蛇,看似不合常理,实则是一种文学“陌生化”的体现,更加让寂寞这一抽象的概念具有了具体的形象,意味方面更胜一筹。“艺术之所以存在,就是为了使人恢复对生活的感知,为了使人感受事物,使石头显示石头的质感。艺术的目的是使人感受到事物,而不是仅仅知道事物。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使形象显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的长度,因为感觉过程本身就是审美目的,必须设法延长。”文学性的表现之六为虚构性和情感性。文学不是社会现实,文学反映了一定的社会现实但不完全是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文学作品中充满了想象,丰富的想象提高了文学的文学性,提升了文学作品的内涵。恰如纳博科夫所言:“好的小说都是神话,它独创出一片新天地。”川端康成的“雪国”,福克纳的“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加西亚·马尔克斯的“马孔多镇”,哈代的“威塞克斯”,沈从文的“边城”、“湘西”,汪曾祺的“高邮”,以及莫言的“高密东北乡”等等,无疑都是虚构的世界,文学的世界,也是心灵的世界。文学性的表现之七为含蓄和多义性。“语贵含蓄”姜夔,《白石道人诗说》。“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司空图,《诗品·含蓄》。文学语言本身具有含蓄和多义性。正因语言的模糊含蓄造成了多义性,增强了文本的张力,正所谓“意在言外”。所谓多义性,对读者而言“凡有理解,总是不同”。接受美学强调读者理解和对文本意义建构的重要性。董仲舒也曾言:诗无达诂。
中外文学的内容千差万别,但其作为文学的特质,却有共同性,即文学的特质——文学性。中外文学的共同现象,是比较文学产生的基础。比较文学也就是寻找和总结世界文学共同的“文学性”,即共同的“诗心”和“文心”。
参考文献
[1]胡涛“文学性”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
[2]张汉良文学性与比较诗学[J].中国比较文学,2012,1。
[3]朱立元现代西方文艺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4]查明建“比较文学概论”课程课件[Z],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