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更新世动物群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先驱,早更新世,泥河湾
更新世动物群论文文献综述
同号文,张贝,陈曦,孙吉嘉[1](2018)在《中国北方泥河湾发现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的早更新世先驱》一文中研究指出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曾经是地球历史上分布最广的陆地哺乳动物群,在晚更新世期间曾经覆盖欧亚大陆的整个中高纬度地区;其中有些成员(猛犸象、驼鹿及野牛等)还曾越过白令海峡扩散到北美洲;该动物群最繁盛时期是中更新世晚期至晚更新世。该动物群的骨干成员有猛犸象(Mammuthus primigenius)、披毛犀(Coelodonta antiquitatis)和野牛(Bison priscus)。最近在华北地区的泥河湾盆地早更新世的山神庙咀遗址发现了上述3类动物的祖先类型,其当时的组合是草原猛犸象(Mammuthus trogontherii)-泥河湾披毛犀(Coelodonta nihowanensis)-古中华野牛(Bison palaeosinensis);新发现的化石不仅数量丰富,而且从形态特征方面,都与晚期的相应属种十分接近。从而表明,泥河湾盆地是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的直接发源地或重要演化地。(本文来源于《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9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8-09-17)
姜海涛,赵克良,王元,周新郢,李小强[2](2019)在《黑龙江青冈地区晚更新世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生存的环境背景》一文中研究指出更新世晚期大型哺乳动物消亡一直是科学界关注的热点科学问题,其消亡的环境背景和影响机制仍没有形成一致观点。我国东北地区晚更新世地层中保存有丰富的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Mammuthus-Coelodonta Fauna)化石记录,是研究更新世晚期大型哺乳动物生存环境及消亡过程的理想区域。黑龙江省青冈地区出土有典型的晚更新世哺乳动物化石种类,如真猛犸象(Mammuthus primigenius)、披毛犀(Coelodonta antiquitatis)等。本文以青冈县英贤村化石出土剖面为研究对象,通过孢粉分析,重建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的生存环境背景。青冈地区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出土于湖沼相沉积中,研究发现其生存环境的主要植被成分是蒿属、菊科、禾本科、莎草科和云杉属,指示草甸草原为主,局地生长有针叶林的植被景观。欧亚大陆晚更新世高纬度地区广泛分布的猛犸象草原植被曾延伸到我国东北地区。(本文来源于《人类学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谢坤[3](2017)在《秦皇岛山羊寨第2地点中更新世动物群中的仓鼠化石》一文中研究指出山羊寨化石点位于河北秦皇岛市海港区山羊寨村—石灰岩采石场内。到目前为止,先后在该采石场发现了4个独立的化石点,按从南到北的顺序,本文依次将其命名为山羊寨第1、2、3、4地点。其中,第2地点是含化石最丰富的一个地点,在中国北方同期(中更新世晚期或晚更新世)动物群中其化石丰富程度也属罕见。截至目前,在该地点发现的哺乳动物总数已有55种,其中小哺乳动物占46种,一些小哺乳动物的材料经常有成百上千件之多。本文主要研究采集自这一地点的丰富的仓鼠材料。具体研究成果包括:1、综合前人从动物群对比及绝对年龄测定等方面推测的动物群的年代,及最近利用ESR(电子自选共振)法测得的绝对年龄,认为山羊寨第2地点动物群的时代位于中更新世晚期或晚更新世,且更倾向于前者。2、系统研究了动物群中的仓鼠材料共计1625件,同时为对比化石材料观察了现生仓鼠亚科物种标本共200余件。①从化石材料中识别出2属3种仓鼠动物,即大仓鼠属Tscherskia中的大仓鼠T.triton,仓鼠属Cricetulus中的长尾仓鼠C.longicaudatus和黑线仓鼠C.barabensis,叁者均为现生种。②从臼齿大小、形状和构造叁个方面详细对比了绝灭种变异仓鼠Cricetinusvarians和T.trion的异同,结果表明在上述叁个方面两个种的差别均很小,由此认为C.varians应作为T.triton的晚出同物异名而被废弃。且由于C.varians为似仓鼠属 Cricetinus的属型种,因此认为Cricetinus也应作为Tscherskia的晚出同物异名而被废弃,原归于 Cricetinus的除C.的除C.varians外的其余 6 个种(C.europaeus,C.gritzai,C.beremendensis,C.janossyi,C.koufo.si,C.mesolophidu.s)也应全部转置于Tscher-skia内,同时给出了Tscherski了的属征。根据Tscher.skia属各物种的分布特点及首次出现时间,初步认为其有可能在早上新世起源于欧洲,然后扩散至亚洲。③通过对第2地点标本的观察认为,前人提出的两种小型仓鼠ml下前边尖的形态及与其后方下前小脊连接方式的3种类型可能只是仓鼠个体年龄大小的反映,并不具有分类学方面的意义。通过对Clongicaudatu.和C.barabensis现生标本的观察并总结前人成果,进一步明确了二者之间的区分特征,这些特征主要体现前者的Ml~2中脊均发育较弱或无、ml冠面形态较为均一瘦长、ml下前边尖分开程度较大和下颌骨内侧肌肉附着面小孔数量较多等方面。④在分析前人观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提出Cricetulus极有可能是在晚上新世或早更新世期间从中国北方起源,然后逐渐向周围扩散的。3、归纳整理了中国第四纪期间的化石仓鼠属种,共计8属12种(未含诸多的未定种、相似种、亲近种),此外还有3个存疑种,全部隶属于仓鼠亚科Cricetinae。4、基于对现生标本臼齿特征的观察,给出了中国部分现生仓鼠(共4属6种)的臼齿特征检索表。(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7-05-01)
吴慧珍[4](2015)在《浙江晚更新世动物化石及旧石器考古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浙江晚更新世哺乳动物化石的发现与研究始自20世纪20年代,而旧石器时代文化遗物的发现始于21世纪初。旧石器考古调查与发掘的石制品组合大多数归属于南方主工业范畴,到更新世晚期出现明显的小型化趋势,年代从早更新世晚段开始一直延续到晚更新世的某一阶段,持续时间很长。晚更新世哺乳动物化石属中国南方的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对研究浙江旧石器时代文化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东方博物》期刊2015年04期)
孙蕗,邓成龙,王頠,刘彩彩,孔艳芬[5](2015)在《磁性地层学在中国南方更新世洞穴动物群研究中的应用——以布兵盆地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更新世时期,中国北方代表性的"泥河湾动物群"(以叁门马Equus sanmeniensis为特征)主要产于河湖相堆积中;中国西南地区元谋盆地的更新统也主要由河湖相沉积物组成,产出以云南马(Equus yunnanensis)及直立人(Homo erectus yuanmouensis)为代表的"元谋动物群"。而在中国南方,更新世陆生哺乳动物群主要产出于广泛分布于该地区的石灰岩洞穴内的堆积物中,并被简单地分为早更新世(本文来源于《2015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四)——专题10核幔边界、地核结构及其动力学特征、专题11地球内部结构及其动力学、专题12古地磁学与地球动力学》期刊2015-10-10)
李刈昆[6](2015)在《甘肃龙担早更新世丽牛下颌骨新材料及其对虎亚科捕食策略的证据——龙担哺乳动物群补充报道之四(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记述了甘肃龙担早更新世哺乳动物群中首次发现的一件丽牛(Leptobos)下颌骨,这是我国目前发现的保存最为完整的丽牛下颌材料。依据p3、p4的下前尖与下前附尖分离,下后尖向后延伸不与下前尖愈合,m1-m3的下后尖和下内尖冠面形状近于圆形,连续发育有下外附尖,m2的下后附尖弱,m2和m3的下原尖和下次尖有前后向收缩等特征,以及相同地点产出的短角丽牛头骨,将新材料归为Leptobos brevicornis。新材料补充了丽牛的下颌形态特征:下颌骨水平支窄长,齿槽间隙对颊齿齿列的比例大,前臼齿列短,水平支与垂直支之间的夹角约为120°,下颌角约呈90°。这件下颌骨的前端保留有食肉动物袭击的痕迹,该伤痕可以被解释为由大型虎亚科动物攻击丽牛时犬齿刺穿形成。这样的骨骼证据表明,攻击猎物口鼻部而使猎物窒息死亡,这种与现生大型猫科动物类似的捕食行为在早更新世的虎亚科动物中已经出现。(本文来源于《古脊椎动物学报》期刊2015年03期)
袁宝印[7](2014)在《东亚南部中更新世冰期中的古人类与动物群——评“盘县大洞——贵州旧石器初期遗址综合研究”一书》一文中研究指出贵州盘县大洞遗址的旧石器发现于1990年,从发掘到各项国际合作研究已经进行了20余年。就目前开展的工作,确认文化层堆积厚度约为3m,出土了大量石制品、可鉴定动物化石43种、4枚古人类牙齿化石以及用火证据等人类活动遗迹。研究表明大洞遗址的时代为中更新世晚期,相当于旧石器初期的最后阶段,其时间跨度大约从距今30万年至距今13万年。大洞遗址的重要考古研究价值使其被评为1993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并在1996年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本文来源于《第四纪研究》期刊2014年01期)
陈少坤,贺存定,秦利,魏光飚,肖红[8](2012)在《重庆市秀山县发现的更新世哺乳动物群》一文中研究指出重庆市秀山县洞湾是渝东南地区目前唯一确定的更新世化石地点,出土了9目22科33种哺乳动物化石。该动物群主体是中-晚更新世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的成员,兼有少数早更新世孑遗种类,因而推测其时代为中更新世早期,指示了东洋界温暖湿润的热带-亚热带森林环境,同时也为进一步在乌江流域开展工作提供了有意义的线索。(本文来源于《第十叁届中国古脊椎动物学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2-08-01)
陆成秋,张成明[9](2012)在《湖北建始杨家坡洞晚更新世哺乳动物群之长鼻目》一文中研究指出系统描述了湖北省建始杨家坡洞晚更新世哺乳动物群中的长鼻目:东方剑齿象(Stegodon orientalis)、象(未定种)(Elephas sp.);与建始龙骨洞的中国乳齿象未定种(Sinomastodon sp.)、前东方剑齿象相似种(Stegodon cf.S.preorientalisYoung,1938)共同构成了本地区长鼻类在早更新世和晚更新世的发展演变系列,为研究南方更新世动物群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材料。(本文来源于《第十叁届中国古脊椎动物学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2-08-01)
董明星,张祥信,牛树银,庞其清,边鸿浩[10](2011)在《河北省石家庄地区晚更新世晚期古菱齿象-披毛犀动物群及其古气候》一文中研究指出河北省石家庄市郊区地下7~24m的古滹沱河沉积物中产出丰富的大型哺乳类化石:诺氏古菱齿象(Palaeoloxodon naumanni)、原始牛(Bos primigenius)、杨氏水牛(Bubalus youngi)、披毛犀(Coelodonta an-tiquitatis)、鹿(Cervus sp.)、四不像鹿(Elaphurus sp.)等,其中以诺氏古菱齿象和杨氏水牛数量最为丰富。在该化石层之上约30cm处的针叶树茎杆保存完整,直径可达20~50cm,年轮均匀清晰,14C年龄为8150±120a BP。冲积层及其中的古哺乳类化石记录了晚更新世最晚期向全新世过渡期间石家庄地区由冷湿向干热转变的过程。(本文来源于《古地理学报》期刊2011年04期)
更新世动物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更新世晚期大型哺乳动物消亡一直是科学界关注的热点科学问题,其消亡的环境背景和影响机制仍没有形成一致观点。我国东北地区晚更新世地层中保存有丰富的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Mammuthus-Coelodonta Fauna)化石记录,是研究更新世晚期大型哺乳动物生存环境及消亡过程的理想区域。黑龙江省青冈地区出土有典型的晚更新世哺乳动物化石种类,如真猛犸象(Mammuthus primigenius)、披毛犀(Coelodonta antiquitatis)等。本文以青冈县英贤村化石出土剖面为研究对象,通过孢粉分析,重建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的生存环境背景。青冈地区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出土于湖沼相沉积中,研究发现其生存环境的主要植被成分是蒿属、菊科、禾本科、莎草科和云杉属,指示草甸草原为主,局地生长有针叶林的植被景观。欧亚大陆晚更新世高纬度地区广泛分布的猛犸象草原植被曾延伸到我国东北地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更新世动物群论文参考文献
[1].同号文,张贝,陈曦,孙吉嘉.中国北方泥河湾发现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的早更新世先驱[C].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9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8
[2].姜海涛,赵克良,王元,周新郢,李小强.黑龙江青冈地区晚更新世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生存的环境背景[J].人类学学报.2019
[3].谢坤.秦皇岛山羊寨第2地点中更新世动物群中的仓鼠化石[D].西北大学.2017
[4].吴慧珍.浙江晚更新世动物化石及旧石器考古初步研究[J].东方博物.2015
[5].孙蕗,邓成龙,王頠,刘彩彩,孔艳芬.磁性地层学在中国南方更新世洞穴动物群研究中的应用——以布兵盆地为例[C].2015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四)——专题10核幔边界、地核结构及其动力学特征、专题11地球内部结构及其动力学、专题12古地磁学与地球动力学.2015
[6].李刈昆.甘肃龙担早更新世丽牛下颌骨新材料及其对虎亚科捕食策略的证据——龙担哺乳动物群补充报道之四(英文)[J].古脊椎动物学报.2015
[7].袁宝印.东亚南部中更新世冰期中的古人类与动物群——评“盘县大洞——贵州旧石器初期遗址综合研究”一书[J].第四纪研究.2014
[8].陈少坤,贺存定,秦利,魏光飚,肖红.重庆市秀山县发现的更新世哺乳动物群[C].第十叁届中国古脊椎动物学学术年会论文集.2012
[9].陆成秋,张成明.湖北建始杨家坡洞晚更新世哺乳动物群之长鼻目[C].第十叁届中国古脊椎动物学学术年会论文集.2012
[10].董明星,张祥信,牛树银,庞其清,边鸿浩.河北省石家庄地区晚更新世晚期古菱齿象-披毛犀动物群及其古气候[J].古地理学报.2011
标签: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 先驱; 早更新世; 泥河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