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触絮凝论文-李金滏,赵仲宇

接触絮凝论文-李金滏,赵仲宇

导读:本文包含了接触絮凝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浊度,接触絮凝,助凝

接触絮凝论文文献综述

李金滏,赵仲宇[1](2016)在《强化接触絮凝工艺处理微污染原水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比叁种方案确定助凝+接触絮凝工艺是处理低浊度原水的有效方法。该方法不仅能够明显减少清水池浊度上升情况,显着降低出厂水浊度,而且大幅降低了药剂投加量,相应的动力消耗也得以降低,经济效益显着。工艺调整后,混凝剂月平均投加量由184.52 mg/L降低至56.44 mg/L,出厂水月平均浊度由0.51 NTU下降至0.11 NTU,CODMn平均浓度由2.43 mg/L下降至1.67 mg/L,并且明显降低了出厂水的水质波动。(本文来源于《中国给水排水》期刊2016年11期)

李晓婷[2](2014)在《水解酸化+接触氧化+絮凝沉淀工艺处理中药废水实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中药废水特点的分析,结合现有同类污水站的实践经验,最终提出水解酸化与生物接触氧化法相结合,同时由絮凝沉淀工艺辅助处理中药废水。运行结果表明:出水COD、BOD5、NH3-N、SS分别为62、18、12、50mg/L,最终出水水质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一级标准。(本文来源于《工业水处理》期刊2014年09期)

李亚峰,刘济嘉[3](2014)在《絮凝沉淀/MBR/接触氧化工艺在寒冷地区城市水厂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以MBR为核心工艺对我国东北寒冷地区城市污水进行处理,以辽宁省鞍山市西部第二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进行的提标改造(处理规模为20×104m3/d)。介绍了该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工艺流程和主要构筑物设计参数、膜组件的维护方式以及经济和环境效益分析等问题,还着重介绍了MBR处理方法在冬季运行时对污染物的去除性能。结果表明通过絮凝沉淀/MBR/接触氧化联合处理后的出水水质稳定且优于DB21/1627-2008一级A标准。(本文来源于《水处理技术》期刊2014年08期)

何琼[4](2013)在《微絮凝接触过滤系统在农村饮用水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中指出,"‘十二五’期间基本解决新增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的饮水问题,积极推进集中供水工程建设,提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自此,很多省市已经明确提出着力改善民生,实施"万人千吨"饮水工程建设,将党中央、国务院对改善民生的举措落到实处。(本文来源于《中华建设》期刊2013年07期)

杨德龙,张晓东,朱乐辉,张亮[5](2013)在《IC+生物接触氧化+絮凝沉淀处理中成药制药废水实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中成药制药废水成分复杂、有机物含量高、毒性大、色度深、含盐量高且可生化性差,采用IC厌氧工艺加生物接触氧化加絮凝沉淀工艺处理某中成药制药厂生产废水,使出水水质达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一级标准,运行结果表明,COD、NH3-N、SS、色度平均去除率分别达99.25%、89%、88%、99%,采用该工艺处理中成药生产废水,可满足中成药制药废水水量、水质波动大的要求,在技术和经济上可行。(本文来源于《水处理技术》期刊2013年04期)

裴廷权,杨小毛[6](2012)在《水解酸化—接触氧化—絮凝沉淀工艺处理印染废水》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水解酸化—生物接触氧化—絮凝沉淀工艺处理印染废水。在进水COD、BOD5和SS分别为640~1 230、160~382、164~322 mg/L的情况下,出水质量浓度分别为64~92、9~24、34~60 mg/L,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一级标准。最佳水力停留时间为9 h,当容积负荷为6 kg/(m3.d),系统对COD去除效果较好。废水处理成本为1.28元/m3,经济效益明显。(本文来源于《工业水处理》期刊2012年10期)

刘国才[7](2012)在《悬浮球填料接触絮凝工艺用于处理低温低浊水》一文中研究指出受澄清技术、微絮凝过滤技术及悬浮球填料接触氧化技术的启发,提出了悬浮球填料接触絮凝工艺技术。该技术既摒弃了微絮凝过滤的弊端,又充分利用了悬浮球填料所具有的强大的吸附能力及不易堵塞的特性。悬浮球填料接触絮凝是对常规絮凝单元的有效强化,是混合与常规絮凝之间良好的水力过渡。加装的填料大大提高了絮体的浓度,极大地增加了絮体碰撞的几率。该工艺适用于低温低浊水处理的新建、扩建及改造工程,实践表明,其工艺技术简单,投资少,能够显着减少低温低浊水处理的药耗。(本文来源于《中国给水排水》期刊2012年20期)

吴永强,高云霞,罗少云[8](2011)在《接触絮凝法预处理高浓度印染废水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将接触絮凝工艺应用于高浓度印染废水的预处理,采用复合型高分子絮凝剂和工业废渣粉煤灰作为吸附剂,具有处理效果好、产泥量少、处理费用低、废物资源化等特点。实验分析了影响处理效果的主要因素,在较佳的实验条件下,废水经处理后COD及色度值均大幅降低,为后续处理创造了有利条件。(本文来源于《中国农村水利水电》期刊2011年08期)

袁亚群[9](2011)在《化学絮凝、生物接触氧化处理磷化电泳生产线——废水试验及工程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用化学絮凝、生物接触氧化处理电泳生产线废水试验效果较好,将试验参数应用于工艺设计中,工程运行结果表明,COD、BOD5、磷酸盐、ZN等指标均达到了(GB8978-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中的一级标准。(本文来源于《中华民居》期刊2011年07期)

潘碌亭,余波,王文蕾[10](2011)在《内电解—水解酸化—接触氧化—氧化絮凝处理印染废水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内电解—水解酸化—接触氧化—氧化絮凝处理印染废水,考察了内电解反应中进水pH、反应时间、反应温度、鲍尔环填料中铁粉与焦炭质量比(简称Fe/C)对废水COD和色度去除效果的影响;在实验所得最佳条件下,内电解反应对废水中NH3-N和TP的去除效果;水解酸化—接触氧化对内电解出水的COD和NH3-N的去除效果及反应前后的pH变化;生化出水的氧化絮凝深度处理单元中,不同组合药剂的COD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内电解反应的最佳条件是:pH为3左右、反应时间为120 min、15~20℃、Fe/C为2,内电解对印染废水的COD、色度、TP的去除效果很好,废水的可生化性也得到提高;内电解预处理后的印染废水经过水解酸化阶段后,COD去除率在35%左右,而NH3-N反而小幅增加,pH降低了0.3左右,可生化性进一步提高;在接触氧化阶段,COD去除率达70%左右,NH3-N去除率在95%以上,出水的COD稳定在148~180 mg/L;次氯酸钙与自制改性铝盐絮凝剂混合物(150 mg/L)+复合絮凝剂(150 mg/L)+3滴0.5%(质量分数)聚丙烯酰胺(PAM)组合药剂适宜作生化出水的氧化絮凝剂,混凝后最终出水的COD低于100 mg/L,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的一级标准。(本文来源于《环境污染与防治》期刊2011年04期)

接触絮凝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对中药废水特点的分析,结合现有同类污水站的实践经验,最终提出水解酸化与生物接触氧化法相结合,同时由絮凝沉淀工艺辅助处理中药废水。运行结果表明:出水COD、BOD5、NH3-N、SS分别为62、18、12、50mg/L,最终出水水质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一级标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接触絮凝论文参考文献

[1].李金滏,赵仲宇.强化接触絮凝工艺处理微污染原水试验研究[J].中国给水排水.2016

[2].李晓婷.水解酸化+接触氧化+絮凝沉淀工艺处理中药废水实例[J].工业水处理.2014

[3].李亚峰,刘济嘉.絮凝沉淀/MBR/接触氧化工艺在寒冷地区城市水厂中的应用[J].水处理技术.2014

[4].何琼.微絮凝接触过滤系统在农村饮用水中的应用[J].中华建设.2013

[5].杨德龙,张晓东,朱乐辉,张亮.IC+生物接触氧化+絮凝沉淀处理中成药制药废水实例[J].水处理技术.2013

[6].裴廷权,杨小毛.水解酸化—接触氧化—絮凝沉淀工艺处理印染废水[J].工业水处理.2012

[7].刘国才.悬浮球填料接触絮凝工艺用于处理低温低浊水[J].中国给水排水.2012

[8].吴永强,高云霞,罗少云.接触絮凝法预处理高浓度印染废水的研究[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1

[9].袁亚群.化学絮凝、生物接触氧化处理磷化电泳生产线——废水试验及工程应用[J].中华民居.2011

[10].潘碌亭,余波,王文蕾.内电解—水解酸化—接触氧化—氧化絮凝处理印染废水研究[J].环境污染与防治.2011

标签:;  ;  ;  

接触絮凝论文-李金滏,赵仲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