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机综合性能分析仪爆震信号测量电路

发动机综合性能分析仪爆震信号测量电路

一、发动机综合性能分析仪中的爆震信号测量电路(论文文献综述)

寇海荣[1](2020)在《高温环境下CSRR集成SIW传感器设计及其测量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温环境下温度、压力、湿度等参数的实时原位测试在航空航天、能源开采及运输等领域有着广泛的需求。目前,无线无源的传感技术因其非接触测量方式有着很大的潜力。微波散射技术可实现较远距离传感器信号无源监测,品质因子高,受干扰影响小,且传感器可工作在金属环境下,是面向高温环境应用的一种极具前景的新型遥测技术。因此,本文提出了基于微波散射技术的互补开口谐振环集成基片集成波导结构(CSRRSIW)的无线无源温度、压力及多参数传感器的技术方案,利用HFSS仿真软件进行了模拟验证,研究了压力参数的温度修正算法,设计了模块化测量系统,为恶劣环境下参数的无线遥测开辟了新思路。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建立了CSRR的结构模型和等效电路,分析了CSRR结构参数对其谐振频率的影响,阐明了CSRR-SIW微波传感器的无线传输原理。通过分析CSRR-SIW温度传感器的温度敏感机理及CSRR-SIW压力传感器的压力敏感机理,建立了CSRR-SIW温度传感器的热-电耦合模型及CSRR-SIW压力传感器的热-力-电耦合模型。另外,对特征信号进行了参数分析及影响因素研究。(2)提出了将CSRR结构集成在SIW谐振腔上实现了高温温度传感器的设计,利用HFSS仿真软件模拟了温度对传感器谐振频率的影响,并利用课题组现有的高温测试平台对传感器进行了测试,该温度传感器可实现1200℃的高温测试。基于类似的工作原理将CSRR结构集成在带有密封空腔的SIW谐振腔上实现了高温压力传感器的设计,利用COMSOL仿真软件对传感器的力学参数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利用HFSS仿真软件模拟了压力对传感器谐振频率的影响,验证了CSRR-SIW压力传感器的可行性。基于HTCC三维集成制造技术完成了压力传感器的制造,该压力传感器可稳定工作在800℃,300 kPa的高温压力环境下,800℃下的压力灵敏度为206.89 kHz/kPa。另外,提出采用不同尺寸的CSRR结构完成多个谐振频率传感器的设计,实现多点可组网传感器网络的应用。(3)提出将不同尺寸的CSRR结构集成在同一个HTCC基底上实现了三个分离的谐振频率,将密封空腔、GO@PI湿度敏感薄膜置于相应的CSRR区域内实现温-压-湿多参数传感器的设计。通过HFSS仿真不同谐振频率下的电场分布及等效电路模型阐述了多参数传感器的工作原理。通过SEM、EDS等测试方法实现了GO@PI敏感薄膜的形貌表征。同时提出了压力信号的温度修正算法,实现了变温环境下压力信号的精确获取。最后利用高温温压湿复合测试平台对传感器的温度、压力、湿度性能进行了测试。为了实现多参数小型化高温传感器设计,提出采用一个谐振频率点实现温度、压力双参数的同时获取。利用谐振强度来监测环境温度的变化,利用谐振频率来表征压力的变化,最后利用高温压力测试平台对传感器进行了测试并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温度灵敏度为0.0133 dB/℃,800℃下的压力灵敏度为235 kHz/kPa。(4)为了实现微波传感器测量系统的小型化、便携化和集成化,对模块化测量系统的硬件和软件模块进行了设计,采用锁相环频率合成技术发射扫频信号,结合功分器、定向耦合器、衰减器、鉴相器、MCU等电路元件实现了35 MHz-2.7 GHz微波传感器件特征信号的提取,测试误差小于1%。搭建了地埋管道的实验平台,利用设计的模块化测量电路对掩埋于沙子下的传感器特征信号进行了提取。

刘翔宇[2](2019)在《内燃发动机工况信号模拟装置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内燃发动机作为一种重要的机械动力装置被广泛应用于汽车,随着汽车电子技术的进步,内燃发动机的电控技术水平不断得到提升,发动机的效率、燃油经济性、环保性等特性得到了大幅度提高。通常在内燃发动机电喷控制的研发过程中需要现场做大量控制算法验证实验及其性能测试实验,为方便验证测试和降低实验成本,本文提出一种能够模拟内燃发动机各工况信号的模拟装置的研究与开发,以供发动机电控制系统做模拟验证实验之用。本文首先对内燃发动机及其电控系统的基本原理予以介绍,对发动机各种不同功能的传感器信号进行分析,特别对关乎内燃发动机点火和判缸信号所需要的曲轴和凸轮位置传感器信号进行详细分析。由于采用的发动机曲轴、凸轮轴传感器种类不同(霍尔和电磁)和汽缸数不同,所获得的曲轴与凸轮轴信号存在差异,重点分析了曲轴与凸轮轴两种信号之间存在的同步对应关系,由此提出了内燃发动机工况信号模拟装置的总体架构。发动机工况信号模拟装置选用NXP公司的MC9S08DZ60微处理器芯片为主控核心,根据功能需要围绕主控芯片设计系统外围电路模块。根据发动机电控信号的重要性及信号类型对装置模拟信号进行划分,包括曲轴位置传感器信号、凸轮位置传感器信号、模拟量信号、点火开关信号。然后基于Code Warrior软件编辑环境展开针对MC9S08DZ60微处理器的控制软件开发,重点模拟产生了不同气缸数发动机的两种不同形式的曲轴凸轮轴位置传感器信号,发动机转速变化可通过主控芯片采集专门控制转速信号的旋钮电位器来实现,通过上位机监控界面可以实时标定需要输出的各种不同模拟量信号。为了便于用户对模拟装置输出信号进行实时监控,本系统对各输出信号进行了反馈检测,以供上位机显示。另外为模拟本系统与发动机电控单元ECU之间的信息互联,专门设计了CAN通信接口。最后对所设计的发动机信号模拟装置作了各功能测试。首先作了不同气缸数发动机在不同转速情况下的曲轴凸轮轴信号的输出测试;接下来为验证模拟量信号的调节输出功能进行了信号模拟装置与上位机之间通信测试,通过上位机界面可以标定各模拟量信号的输出,反馈检测的结果与标定值之间的误差满足技术要求;最后完成了模拟装置与发动机ECU之间的通信测试。本系统测试结果表明所设计的发动机信号模拟装置能够产生预想的发动机状态信号,通信功能也得到了验证,该系统为内燃机电喷控制系统开发和研制提供了方便。

姚昌晟[3](2019)在《混合发动机燃烧模式优化及控制研究》文中认为结合新型燃料的先进燃烧技术与动力系统电驱动技术,是内燃动力系统节能减排的重要发展趋势。混合发动机是将新型燃料、先进燃烧与混合动力有效结合,面向未来车用动力系统的综合技术体系。本课题在混合发动机技术体系内,以汽油/柴油混合燃料的先进燃烧模式研究为核心,针对高负荷工况下污染物排放恶化、低负荷工况下燃烧过程循环波动大、冷机工况下高辛烷值燃料难以压缩着火等典型工况下先进燃烧技术的局限性,利用新型发动机控制手段,结合电驱动辅助,完成了燃烧模式优化,改善了汽柴油混合燃料燃烧特性,拓宽了先进燃烧负荷范围。首先,在发动机平台完成了废气再循环(EGR)技术、缸内加热技术、混合动力技术的升级改造,构建了混合发动机研究平台。基于发动机综合控制系统实现了EGR率闭环控制;基于缸压检测预热塞开发了缸内加热系统并实现了各缸独立预热塞辅助控制;基于混合动力系统设计并验证了电机高频主动转矩补偿控制算法。第二,使用汽油与柴油配置了汽柴油混合燃料G70D30与G50D50,利用燃油喷射系统与EGR控制实现了部分预混压燃(PPCI)与晚喷低温燃烧(L-LTC)两种低温燃烧模式。针对PPCI在高负荷因排放恶化而负荷范围受限的问题,提出了多模式组合燃烧的控制策略,使用L-LTC有效拓宽了清洁燃烧的高负荷边界。第三,为改善低负荷工况下PPCI模式燃烧不稳定的问题,基于缸内加热控制系统,提出并实现了适用于低负荷工况的燃烧模式:预热辅助压燃(GA-CI)。在GA-CI模式下,低负荷燃烧稳定性与燃烧效率均有效提升,颗粒物、碳氢化物和一氧化碳排放均下降明显。第四,针对冷机怠速工况下高辛烷值燃料难以压燃着火的问题,在并联混合动力系统上,应用了电机高频主动转矩补偿的辅助控制策略,有效改善了冷机工况下的汽柴油压燃过程的燃烧稳定性。最后,围绕低温燃烧模式下各缸燃烧状态不均衡的问题,为改善每一个气缸都装缸压传感器的方案成本高的缺点与传统的基于燃烧模型估计算法误差大的缺点,本课题将两种方法相结合,提出了一种基于单一缸压传感器的多缸燃烧始点估计的方法,该方法提升了燃烧始点的估计精度、降低了系统的成本。为改善多缸燃烧状态不一致性的现象,本课题分别利用电机主动转矩补偿控制与预热塞辅助控制两种手段提升了各缸燃烧状态的均衡性。

邓利[4](2018)在《旋转爆震波传播特性及模态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旋转爆震燃烧具有循环效率高、能量释放速率快以及燃烧距离短等优点,将之应用于火箭发动机或航空发动机中可有效降低燃烧室长度与系统复杂性。为深入了解旋转爆震发动机工作特点,本文结合实验与数值模拟对旋转爆震波传播特性、自适应传播能力、传播模态及其控制、速度亏损等方面进行了研究。论文研究了质量流率与当量比对旋转爆震波传播特性的影响,揭示了氢气/空气的喷注动量通量比与波速变化趋势的内在联系;非预混喷注结构导致波前反应物的高度以及混合均匀性同时依赖于氢气与空气的质量流率,三维数值模拟结果显示氢气在燃烧室径向上的分布存在明显分层现象;当量比较小时,反应物高度与化学活性均较低,导致旋转爆震波出现不稳定传播现象;增加质量流率与当量比可同时提高旋转爆震波速、瞬时压力与离子信号峰值,增强旋转爆震波传播稳定性。系统研究了燃烧室内单波与同向多波模态相互转变的影响因素,发现波前反应物高度与表征反应物活性的特征尺寸的比值是决定燃烧室内波头数的主要参数,且同向多波模态通常出现在比值较高的工况下。改变质量流率、当量比、燃烧室宽度以及背压影响波前反应物有效高度,而空气喷注环缝、当量比以及背压则决定反应物的化学活性。结合瞬时压力信号与尾部高速摄影对质量流率增加导致的单双波模态转变过程进行了分析;数值模拟揭示了背压对临界条件下双波自持传播的促进作用。针对爆震产物过膨胀导致的斜激波现象,分析了斜激波对流场结构的影响,建立了比拟旋转爆震流场的喷管流动模型。结果表明,增加喷注面积比、总压与背压的比值或减小燃烧室直径可降低或消除燃烧产物过膨胀现象;在低质量流率条件下,增加燃烧室长度使得发动机由稳定单波转变为双波对撞模态,数值模拟揭示了燃烧室长度增加对双波对撞现象的触发机制。具体分析了高出口阻塞比条件下的轴向脉冲爆震波传播过程及其速度特性,发现增加燃烧室长度可降低轴向脉冲爆震现象出现的临界当量比。研究了旋转爆震波的自适应传播能力,在较宽的初始当量比且当量比变化幅值较大的实验条件下获得了连续自持传播的旋转爆震波,数值验证了改变当量比实现推力大小调节的可行性;实验通过调节燃料供给量实现了发动机单/双波模态的可控转变,并数值模拟了改变当量比导致单双波模态转变的具体过程及触发机制;此外,通过改变燃烧室长度与当量比实现了旋转爆震发动机切向与轴向工作模态的可控转变。分析了旋转爆震波速度亏损以及燃烧室内的低速爆震现象,分别对燃料与氧化剂混合不均匀性、反应区侧向膨胀以及内外壁曲率不一致进行了对比。计算结果表明,在质量流率较大的工况下,非预混喷注、预混喷注的计算速度与实验波速接近;混合均匀性是决定低质量流率条件下旋转爆震波自持传播的关键因素。侧向膨胀对旋转爆震波速度亏损的影响较为显着;基于修正的ZND模型建立了爆震波速与高度之间的关系,并给出了旋转爆震波临界传播高度。内外壁曲率差异导致旋转爆震波出现约6-7%的速度亏损,燃料的不均匀分布将加剧爆震波的速度衰减。

胡尚飞[5](2017)在《预混湍流燃烧定容弹及其试验系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点燃式发动机工作循环的核心是气缸内湍流燃烧过程,它是影响发动机动力性、经济性和排放性的直接因素。定容燃烧弹主要模拟活塞在上止点附近发动机的燃烧情况,其具有结构简单、易于研究单一参数变化对燃烧过程的影响等优点。目前定容燃烧弹的研究已经逐步由层流燃烧向湍流燃烧方向发展。要进行定容燃烧弹内湍流燃烧实验研究,需要建立湍流燃烧定容燃烧弹系统。基于本文的研究要求,以预混湍流燃烧定容燃烧弹试验平台总体设计为主要内容,依次对试验平台方案、定容燃烧弹、湍流发生装置及试验平台点火控制系统和数据采集系统的设计思路、部件组成及选型、工作原理等方面进行开发和论证。本文设计了完全对称结构的定容燃烧弹,在弹体密封方面,设计了双端盖密封结构及法兰密封结构实现燃烧室的有效密封;对试验平台数据采集系统而言,搭建了燃烧压力及离子电流采集系统,并开发了点火控制系统,实现了点火能量控制及数据采集和点火触发同步。所设计的定容燃烧弹须满足结构强度要求,本文通过有限元方法对定容燃烧弹的结构强度进行计算分析,在有限元软件中建立了简化的定容燃烧弹几何模型,根据定容燃烧弹各部件的特点完成网格划分、各部件间面与面接触关系及边界条件的分析与设定。分析了定容燃烧弹各部件应力最大值及应力分布情况,应用强度理论对各部件的强度进行校核,通过调整部件结构尺寸以保证预混湍流燃烧试验的安全性及可靠性。此外,本文以定容燃烧弹湍流发生装置中的同步带传动机构运行的同步性及平稳性为研究目标,以从动带轮间的角速度差为评价指标,建立同步带三维动力学仿真模型,研究主动带轮转速、张紧轮位置及张紧力对同步带传动机构动态性能影响。定容弹内湍流的流场特征是解释预混湍流燃烧现象、揭示预混湍流燃烧机理的重要基础。本文通过建立定容燃烧弹流场数值模拟模型,对定容弹内的速度矢量分布进行了分析,并计算了不同发动机转速下定容弹内的湍流强度。

辛迪宇[6](2016)在《基于硬件在环的发动机控制单元评价测试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前,国内生产的发动机其控制单元均是由国外几大供应商提供,为检验供应商所提供发动机控制单元的功能与其功能规范中的功能是否一致,同时也防止在新车上市后因发动机控制单元功能缺陷召回的问题,国内的汽车企业在新车开发过程中都需要对发动机控制单元进行硬件在环测试。这就需要建立一套发动机硬件在环评价测试系统,对汽车企业发动机硬件在环测试提供技术支持。本文对发动机控制单元的常用控制功能和故障诊断功能进行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发动机控制单元评价测试系统的总体框架。基于总体框架搭建发动机控制单元硬件在环硬件测试平台和软件测试平台。其中硬件平台的主要工作是对dSPACE实时仿真系统的分析和硬件在环硬件平台的搭建;软件方面的主要工作为ASM汽油机模型的二次开发、传感器模型的开发设计及实验管理界面的设计开发。对所搭建的发动机控制单元硬件在环测试平台进行验证,具体工作为提出了发动机控制单元硬件在环测试平台验证的总体方案,将测试验证分为发动机仿真模型验证、传感器信号测试验证、执行器信号测试验证、CAN通信信号测试验证及开关类信号测试验证。通过对发动机控制单元硬件在环评价测试系统进行深入的研究,分别确立了发动机控制单元控制功能测试系统和故障诊断功能测试系统两套评价测试方法,并基于所搭建的发动机控制单元硬件在环测试平台分别对发动机控制单元的控制功能及故障诊断功能进行评价测试,测试结果表明,本文所建立的发动机控制单元硬件在环评价测试体系是有效的,同时也验证了发动机控制单元硬件在环测试平台的有效性。

汤富强[7](2014)在《基于动态模拟的发动机ECU故障检测仪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汽车保有量的迅速上升,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也有了较快速的发展。作为发动机的控制核心,ECU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汽车的动力性、经济性和舒适性。因此,对发动机ECU的检测就日渐重要。同时,由于发动机ECU的型号多种多样,不同型号的ECU,其端子、特性、功用等也千差万别。那么,如何开发出适应于不同车型的ECU检测设备就是一项有重要应用意义的课题。在分析了发动机ECU常用的故障检测方法的特点与不足后,提出了模拟传感器信号的动态检测方法。以模拟信号输入的动态检测法为基础,开发出能适应多种车型的发动机ECU故障检测仪。该故障检测仪可以模拟各种工况下的传感器信号,然后输入被测ECU,通过分析被测ECU的输出信号,就可以准确迅速地判断被测ECU故障与否。基于信号模拟的发动机ECU动态检测仪,其开发内容包括信号发生系统设计、连接线束设计和故障诊断程序设计三部分。文章最后完成了发动机ECU故障检测仪的软件和硬件的设计,并且通过虚拟仪器仿真,实现了部分诊断功能。

刘福华[8](2011)在《丰田卡罗拉电控发动机故障诊断实训台设计》文中研究说明目前,现代汽车已成为机、电、液一体的高科技集成物,其中发动机电子控制技术已经日臻成熟,作为高新技术载体的特征越来越明显。作为高职汽车运用技术专业,目前均把发动机电控技术作为专业核心课程进行教学。为辅助该门课程的教学理论与实践教学,有必要开发电控发动机故障诊断模拟实训系统,使汽车专业学生通过反复模拟实验,强化对电控发动机的认识,掌握电控发动机常见故障的诊断和检测思路,判断故障的最终原因;另外我们的教学人员也可在开发制作中得到锻炼,提高自身理论与实践操作水平。因此开发和制作发动机电控实训台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和社会价值,适用于职业技能教学和培训。本实训系统选用具有代表意义的丰田卡罗拉1ZR-FE电控发动机进行实训系统设计,结合常见故障的诊断和检测思路,对故障设置的原理与方法进行了分析研究,设计了故障点,并确定相应的故障设置实现方法,确定了设计方案。设计方案结合发动机控制电路进行故障模拟,主要采用单片机和C语言进行实训系统硬件和软件的设计,按照故障设置点需要,完成了控制面板设计、显示模块、键盘输入模块、电压输出模块、方波模块、通道选择模块等模块的设计工作,用C语言编制了系统控制程序;并通过单片机模拟仿真软件Proteus进行了单片机和电路系统的仿真,得到了故障模拟实验的结果。仿真结果表明,通过硬件与软件匹配,可有效设置实际故障,并且该实训系统工作稳定,可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故障检测与诊断学习平台。

刘鸿[9](2010)在《六管气动阀式两相脉冲爆震发动机试验研究》文中认为涡轮风扇-脉冲爆震组合发动机是一种新概念的推进系统,在该组合推进系统中,可以在涡扇发动机外涵采用多管脉冲爆震燃烧室取代传统的涡扇发动机加力燃烧室。与单管脉冲爆震发动机(PDE)相比,多管PDE在将面临各脉冲爆震管协调工作的设计难点。为了探索六管气动阀式两相脉冲爆震发动机的设计原理和方法,本文设计研制了六管气动阀式PDE原理样机并开展了若干关键技术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成果包括:1)设计研制了φ61mm的六管气动阀式PDE原理样机。优化设计了单管气动阀,使气动阀在具备单向阀门功能的同时总压损失更小,并保证环形通道面积均匀,使燃油周向分布均匀;设计了单管PDE的进气道,在进气道内安装了中心锥,降低了总压损失,同时在保证进气道正常流动的情况下,尽量减小进气道的容积;设计了单管气动雾化喷嘴,并根据点火源稳定准则设计了半V型钝体和凹槽点火装置;设计了强化燃烧装置,以缩短爆燃-爆震(DDT)过程,针对DDT过程的不同阶段,相应采取不同的强化燃烧措施。同时,对六管PDE的共用进气道和供油系统进行了设计。2)研究了单管气动阀式PDE在不同结构下的冷态阻力损失和热态爆震波峰值压力的关系,提出了有效和无效损失概念。研究表明:在中等强度激波下游安装激波反射器,可以在激波反射器附近触发爆震波,提高爆震波峰值压力,因此安装激波反射器引起的总压损失大部分为有效损失。两相混气下游安装钝体(如平面火焰发生器)必须慎重。因为钝体首先会增加PDE的总压损失,减小气动雾化喷嘴喉道的气流速度,从而增加油雾场的SMD;其次油珠随气流运动过程中会撞在钝体表面形成油膜,油膜在低速下雾化质量变差,导致爆震波的峰值压力下降。中心锥结构由于影响了在诱导速度下扰流片的旋涡脱落,影响了气流的紊流作用,因此它的损失基本为无效损失。对于螺旋钝体,因为钝体表面有利于激波反射及火焰、激波的相互作用,所以产生的热点可以螺旋传播,缩短DDT距离,提高爆震波峰值压力。总体而言,螺旋钝体优于扰流片钝体。3)通过不断的调试和改型,实现了六管气动阀式PDE在总频率90Hz下,能稳定、连续的协调工作并产生爆震波。在分析六管气动阀式PDE工作机理的基础上,提出在燃油系统采用隔离段等措施,成功地解决了起爆爆震管反压对其他爆震管进油的影响。在研究点火机理的基础上,提出在电嘴前加前蒸发器提高燃油蒸发率、提高点火成功率,效果十分明显。在研究DDT机理的基础上,提出改善强化燃烧装置、提高油气蒸发性能(加后蒸发器)等措施,实践表明所采取的措施是成功的。4)提出了考虑总压损失的理论计算模型,计算结果表明:PDE周期随总压损失系数的增大而增大,PDE平均推力随总压损失系数的增大而减小。亚音飞行时,PDE工作频率随马赫数的增大而增加,PDE平均推力随马赫数数的增大而增加;PDE油耗随马赫数的增大而下降。

史娇[10](2008)在《小型液化石油气发动机的性能研究》文中提出环境与能源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随着汽车排放法规的日益严格,加之能源短缺,使得人们对发动机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上个世纪末,混合器式燃气助力车开始取代燃油助力车,在节能减排方面取得了阶段性的进展。目前,国内的混合器式燃气助力车已经具有较大的保有量。我国将从2008年7月1日起对摩托车(包括轻便摩托车)实施第Ⅲ阶段排放标准(相当于欧Ⅲ排放标准),预计助力车在不远的将来也会面临相关的限制。因此,急需对混合器式助力车进行技术储备以应对更加严格的排放法规。本文针对这一现状,在一台四冲程、风冷助力车用液化石油气发动机上,在优化排放和控制成本的双重目标下,通过加装节流阀体、喷嘴、节气门位置传感器、缸温传感器和ECU,实现了对喷油时刻、喷射脉宽及点火时刻的开环控制,大幅度改善了发动机排放性能,为改善助力车排放提供参考。运用在线数据采集和控制系统,通过实时调整喷油脉宽、点火提前角,对助力车常用工况下的性能进行了研究。系统地研究了过量空气系数、点火提前角对助力车用LPG发动机排放性、动力性影响规律。提出了中小负荷以控制CO为主,中等负荷以控制NOx为主,大负荷以恢复动力性为主的控制策略。优化匹配了稳态工况的喷油、点火脉谱,达到了提高动力性、降低排放污染的目的。对发动机冷起动过程中的HC排放进行了研究。确定了稳定起动的首循环最佳喷射喷油脉宽,并对环境温度和蓄电池电压对起动过程HC排放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优化控制后电控发动机与原机相比:CO排放值控制在3.5%以下,平均较原机降低了45%。HC排放也有很大程度的降低,平均降低了46%。发动机全负荷的动力性得到进一步提高,小负荷的动力性也有所改善。在点火优化之后,NOX排放较优化之前最高降低了30%,平均降低了11%。

二、发动机综合性能分析仪中的爆震信号测量电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发动机综合性能分析仪中的爆震信号测量电路(论文提纲范文)

(1)高温环境下CSRR集成SIW传感器设计及其测量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高温微波传感器研究现状
        1.2.2 CSRR-SIW微波传感器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CSRR-SIW传感器理论模型及耦合机理
    2.1 CSRR和 SIW基本理论
        2.1.1 CSRR结构模型和等效电路
        2.1.2 CSRR性能分析
        2.1.3 SIW结构分析
    2.2 CSRR-SIW传感器传输原理及耦合模型
        2.2.1 CSRR-SIW传感器无线传输原理
        2.2.2 CSRR-SIW温度传感器热-电耦合模型
        2.2.3 CSRR-SIW压力传感器热-力-电耦合模型
    2.3 特征信号基本参数分析
        2.3.1 特征信号参数分析
        2.3.2 特征信号影响因素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CSRR-SIW高温温度/压力传感器研究
    3.1 CSRR-SIW高温温度传感器研究
        3.1.1 CSRR-SIW温度传感器工作原理
        3.1.2 CSRR-SIW温度传感器性能仿真与制造
        3.1.3 CSRR-SIW温度传感器高温响应特性测试
    3.2 CSRR-SIW高温压力传感器研究
        3.2.1 CSRR-SIW压力传感器设计与仿真研究
        3.2.2 CSRR-SIW高温压力传感器制造
        3.2.3 CSRR-SIW压力传感器高温性能测试
    3.3 多点可组网传感器网络研究
        3.3.1 多点可组网传感器网络原理
        3.3.2 多点可组网传感器网络仿真分析
        3.3.3 多点可组网传感器网络测试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CSRR-SIW高温多参数传感器研究
    4.1 CSRR-SIW高温温压湿传感器研究
        4.1.1 CSRR-SIW温压湿传感器工作原理和仿真分析
        4.1.2 CSRR-SIW温压湿多参数传感器制备
        4.1.3 CSRR-SIW温压湿传感器高温测试
    4.2 CSRR-SIW高温温压集成传感器研究
        4.2.1 CSRR-SIW温压集成传感器工作原理
        4.2.2 CSRR-SIW温压集成传感器仿真分析
        4.2.3 CSRR-SIW温压集成传感器高温测试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模块化测量系统及验证应用
    5.1 模块化测量系统工作原理
        5.1.1 S11 参数测量方法
        5.1.2 模块化测量系统工作原理
    5.2 测量系统的分模块设计
        5.2.1 锁相环模块设计
        5.2.2 鉴相模块设计
        5.2.3 采集模块设计
    5.3 模块化测量系统验证
        5.3.1 模块化测量系统调试
        5.3.2 模块化测量系统测试及应用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内燃发动机工况信号模拟装置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和发展现状
        1.2.2 国内研究和发展现状
    1.3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章节安排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内燃发动机电控系统的概述
    2.1 内燃发动机的工作原理
        2.1.1 汽油发动机的工作原理
        2.1.2 柴油发动机的工作原理
    2.2 内燃发动机电喷控制系统
    2.3 内燃发动机电子控制单元
    2.4 内燃发动机的传感器
        2.4.1 频率量信号传感器
        2.4.2 模拟量信号传感器
        2.4.3 开关量信号传感器
    2.5 内燃发动机电控执行器
        2.5.1 点火装置
        2.5.2 喷油器
    2.6 曲轴与凸轮轴信号的对应相位关系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内燃发动机工况信号模拟装置总体结构
    3.1 信号模拟装置的系统设计
        3.1.1 系统的技术和功能需求分析
        3.1.2 系统的结构组成和设计思想
    3.2 信号模拟装置硬件架构设计
    3.3 信号模拟装置软件架构设计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内燃发动机工况信号模拟装置硬件电路设计
    4.1 主控芯片基本电路
        4.1.1 主控芯片的选择
        4.1.2 主控芯片最小系统
    4.2 电源电路和点火开关
    4.3 霍尔式曲轴/凸轮信号硬件电路设计
        4.3.1 霍尔式曲轴/凸轮信号输出电路
        4.3.2 霍尔式曲轴/凸轮信号调节及反馈测量电路
    4.4 磁电式曲轴/凸轮信号硬件电路设计
        4.4.1 磁电式曲轴/凸轮信号输出电路
        4.4.2 磁电式曲轴/凸轮信号调节及反馈测量电路
    4.5 模拟量工况信号硬件电路设计
        4.5.1 模拟量工况信号输出电路
        4.5.2 模拟量工况信号反馈检测电路
    4.6 通讯接口硬件电路设计
        4.6.1 串口通信模块设计
        4.6.2 CAN通信模块设计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内燃发动机工况信号模拟装置软件设计
    5.1 开发环境介绍
    5.2 主程序设计
        5.2.1 主控芯片初始化
        5.2.2 系统时钟设置
        5.2.3 脉宽调制模块
    5.3 曲轴/凸轮轴位置传感器模拟信号程序设计
        5.3.1 曲轴位置传感器模拟信号程序设计
        5.3.2 凸轮位置传感器模拟信号程序设计
    5.4 模拟量信号输出控制程序设计
    5.5 模拟量信号采集程序设计
    5.6 通信软件设计
        5.6.1 SPI通信模块设计
        5.6.2 CAN通信模块设计
    5.7 上位机界面程序设计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信号模拟装置的测试
    6.1 系统硬件电路测试
    6.2 工况模拟信号的输出测试
        6.2.1 曲轴/凸轮信号的输出测试
        6.2.2 模拟量信号的标定输出测试
    6.3 系统通信测试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3)混合发动机燃烧模式优化及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1章 引言
    1.1 课题的背景和意义
        1.1.1 压燃式发动机先进燃烧技术
        1.1.2 压燃式发动机混合动力技术
        1.1.3 课题的提出
    1.2 相关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先进燃烧技术研究现状
        1.2.2 先进燃烧模式遇到的主要技术挑战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发动机台架测试系统
        1.3.2 本课题研究内容
        1.3.3 论文结构
第2章 混合发动机研究平台设计与开发
    2.1 混合发动机研究平台概述
    2.2 发动机控制系统
        2.2.1 集成式发动机综合控制系统
        2.2.2 EGR系统匹配设计与闭环控制
    2.3 缸内加热控制系统
        2.3.1 预热塞温度特性实验
        2.3.2 缸内加热控制系统硬件开发
        2.3.3 缸内加热控制系统软件开发
    2.4 ISG电机并联混合动力系统
        2.4.1 ISG电机混合动力构型设计
        2.4.2 ISG电机混合动力系统开发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高负荷燃烧模式优化研究
    3.1 固定工况下的预混合燃烧
        3.1.1 研究用燃料特性
        3.1.2 单一燃料预混合燃烧实验
        3.1.3 多种燃料预混合燃烧实验
    3.2 中高负荷工况预混合燃烧边界
        3.2.1 部分预混合燃烧模式(PPCI)高负荷燃烧边界
        3.2.2 晚喷低温燃烧模式(L-LTC)高负荷边界拓展
        3.2.3 PPCI与 L-LTC的燃烧特性对比
    3.3 多模式组合燃烧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低负荷预热辅助压燃模式研究
    4.1 燃烧稳定性指标
        4.1.1 P_(max)与θ_(P_(max))相关燃烧稳定性评价指标
        4.1.2 IMEP与 CA50 相关燃烧稳定性评价指标
    4.2 中低负荷工况预混合燃烧边界
    4.3 预热辅助压燃
        4.3.1 固定转速工况下的预热辅助压燃
        4.3.2 多转速工况下的预热辅助压燃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冷机怠速工况下高辛烷值燃料压燃辅助控制研究
    5.1 冷机怠速工况下的燃烧稳定性问题
    5.2 面向冷机工况的预热塞辅助控制
        5.2.1 冷机工况下预热塞辅助的燃烧特性
        5.2.2 冷机工况下预热塞辅助的排放特性
        5.2.3 冷机工况下预热塞辅助的效率分析
    5.3 面向冷机工况的电机辅助控制
        5.3.1 ISG电机高频主动转矩补偿策略
        5.3.2 冷机工况下的电机主动转矩补偿辅助控制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混合发动机多缸燃烧状态估计与辅助控制研究
    6.1 多缸燃烧状态控制的意义
        6.1.1 压燃模式各缸不均衡的问题
        6.1.2 低温燃烧模式各缸不均衡的问题
    6.2 基于单一缸压传感器的多缸燃烧状态估计
        6.2.1 多缸燃烧始点估计算法
        6.2.2 算法验证
    6.3 基于预热塞辅助的燃烧状态均衡控制
    6.4 基于电机辅助的燃烧状态均衡控制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本文研究内容及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未来研究展望与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4)旋转爆震波传播特性及模态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旋转爆震发动机研究进展
        1.2.1 国内外RDE的研究现状
        1.2.2 RDE的关键问题研究进展
    1.3 旋转爆震发动机研究现状分析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安排
2 实验系统与数值模拟方法研究
    2.1 实验系统介绍
        2.1.1 发动机模型
        2.1.2 推进剂供给系统
        2.1.3 起爆系统
        2.1.4 控制系统
        2.1.5 采集系统
    2.2 数值方法介绍
        2.2.1 控制方程
        2.2.2 化学反应动力学模型
        2.2.3 数值离散格式
        2.2.4 反应源项处理方法
        2.2.5 边界条件处理
    2.3 数值模拟验证
        2.3.1 数值模拟方法验证
        2.3.2 网格无关性验证
    2.4 小结
3 单波传播特性研究
    3.1 旋转爆震发动机总体工作过程
        3.1.1 短程实验
        3.1.2 长程实验
    3.2 旋转爆震波传播特性
        3.2.1 速度特性
        3.2.2 瞬时压力特性
        3.2.3 燃烧锋面传播特性
        3.2.4 积气腔阻塞特性
    3.3 旋转爆震波宏观结构
        3.3.1 质量流率对爆震波结构的影响
        3.3.2 当量比对爆震波传播的影响
    3.4 小结
4 同向双波现象的形成过程及影响因素研究
    4.1 推进剂供给条件的影响
        4.1.1 质量流率
        4.1.2 当量比
        4.1.3 模态转变过程
    4.2 出口阻塞比
        4.2.1 不同阻塞比实验研究
        4.2.2 不同出口阻塞比的数值模拟
    4.3 喷注结构
    4.4 小结
5 轴向激波传播特性
    5.1 轴向斜激波
        5.1.1 轴向激波的特征及形成机理
        5.1.2 斜激波出现的影响因素
        5.1.3 燃烧室长度对斜激波产生的影响
    5.2 轴向脉冲爆震波
        5.2.1 轴向脉冲爆震波的传播过程
        5.2.2 轴向脉冲爆震模态影响参数
    5.3 小结
6 旋转爆震发动机模态控制
    6.1 爆震波自适应传播特性
        6.1.1 具有当量比梯度预混物中的直管爆震波传播
        6.1.2 旋转爆震波的自适应传播
        6.1.3 RDE推力控制的可行性
    6.2 同向模态的单双波模态控制研究
        6.2.1 单双波模态控制实验研究
        6.2.2 单双波模态控制的数值模拟
    6.3 爆震波切向与轴向模态控制
    6.4 小结
7 旋转爆震波速度亏损研究
    7.0 低速爆震现象
    7.1 混合均匀性对波速影响
    7.2 侧向膨胀影响
        7.2.1 旋转爆震波的侧向膨胀现象
        7.2.2 侧向膨胀理论分析
        7.2.3 边界气体约束作用
    7.3 内外壁曲率影响
    7.4 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论文创新点
    8.3 未来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及参与项目说明

(5)预混湍流燃烧定容弹及其试验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湍流燃烧定容弹试验装置研究现状
        1.2.2 湍流燃烧测试技术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工作
2 预混湍流燃烧定容弹试验平台设计
    2.1 预混湍流燃烧定容弹的设计
        2.1.1 定容燃烧弹试验平台方案设计
        2.1.2 定容燃烧弹结构设计
    2.2 湍流发生装置设计及部件选型
        2.2.1 湍流发生装置设计
        2.2.2 湍流发生装置部件选型
    2.3 试验测试系统设计及开发
        2.3.1 试验测试系统方案确定
        2.3.2 试验测试系统点火控制软件开发
        2.3.3 试验测试系统数据采集软件开发
    2.4 本章小结
3 预混湍流燃烧定容弹结构强度分析
    3.1 有限元分析平台特性研究
    3.2 定容燃烧弹结构有限元模型
        3.2.1 定容燃烧弹结构力学分析模型
        3.2.2 定容燃烧弹有限元网格划分
        3.2.3 定容燃烧弹载荷分析
        3.2.4 定容燃烧弹部件接触关系和约束边界条件
    3.3 定容燃烧弹结构强度计算分析
        3.3.1 定容燃烧弹部件应力分析
        3.3.2 定容燃烧弹部件结构强度校核
    3.4 本章小结
4 试验平台传动机构动力学仿真分析
    4.1 同步带运动特性分析
        4.1.1 同步带受力分析
        4.1.2 同步带啮合多边形效应分析
    4.2 同步带柔性多体动力学仿真模型建立
        4.2.1 柔性多体动力学理论模型
        4.2.2 同步带传动机构三维仿真模型
    4.3 同步带传动机构动力学仿真分析
        4.3.1 主动带轮转速对同步带动态性能影响分析
        4.3.2 张紧轮位置对同步带动态性能影响分析
        4.3.3 张紧力对同步带动态性能影响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预混湍流燃烧定容弹内流场数值模拟
    5.1 定容燃烧弹流场数值模拟数学模型
        5.1.1 基本控制方程
        5.1.2 湍流模型
    5.2 数值求解方法
        5.2.1 计算域及网格分析
        5.2.2 求解器选择
        5.2.3 求解控制参数设置
    5.3 定容燃烧弹内流场数值模拟分析
        5.3.1 定容燃烧弹内速度场分析
        5.3.2 定容燃烧弹内湍流强度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6)基于硬件在环的发动机控制单元评价测试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发动机控制单元的发展状况
        1.2.2 发动机控制单元硬件在环(HIL)仿真技术研究进展
    1.3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
第二章 ECU功能分析及评价测试系统的构建
    2.1 发动机控制单元功能分析
        2.1.1 ECU控制功能的分析
        2.1.1.1 ECU燃油喷射控制功能
        2.1.1.2 ECU点火控制功能
        2.1.1.3 ECU怠速控制功能
        2.1.1.4 ECU排放控制功能
        2.1.2 ECU故障诊断功能的分析
    2.2 发动机控制单元评价测试系统构建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发动机控制单元硬件在环测试系统的搭建
    3.1 发动机控制单元硬件在环测试平台硬件平台设计
        3.1.1 dSPACE硬件在环实时仿真系统简介
        3.1.2 dSPACE实时仿真系统硬件构成
        3.1.3 发动机控制单元实时仿真系统硬件平台的搭建
    3.2 发动机控制单元硬件在环测试平台软件平台设计
        3.2.1 Matlab/Simulink软件环境
        3.2.2 ASM模型分析
        3.2.3 ASM汽油机模型的建模机理及二次开发
        3.2.3.1 进气系统模型
        3.2.3.2 燃油系统模型
        3.2.3.3 活塞系统模型
        3.2.3.4 冷却液系统和排放系统模型
        3.2.3.5 进气VVT模型设计开发
        3.2.3.6 真空泵模型设计开发
        3.2.4 传感器模型开发设计
        3.2.4.1 节气门传感器模型
        3.2.4.2 进气歧管绝对压力传感器模型
        3.2.4.3 电子油门踏板位置传感器模型
        3.2.4.4 发动机特殊传感器仿真
        3.2.5 IO接口模型
        3.2.6 实时接口RTI
        3.2.7 实验管理界面的设计开发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发动机控制单元硬件在环测试平台验证
    4.1 发动机控制单元硬件在环测试平台验证总体方案
    4.2 发动机模型仿真验证
    4.3 传感器信号测试验证
        4.3.1 爆震传感器信号测试
        4.3.2 曲轴、凸轮轴位置传感器信号测试
        4.3.3 冷却液温度、增压温度传感器信号测试
        4.3.4 电子油门踏板位置传感器信号测试
        4.3.5 压力传感器信号测试
        4.3.6 节气门位置传感器信号测试
        4.3.7 氧传感器信号测试
    4.4 执行器信号测试验证
        4.4.1 发动机喷油、点火信号测试
        4.4.2 节气门电机信号测试
        4.4.3 进气VVT电磁阀信号测试
    4.5 CAN通信测试验证
    4.6 开关类信号测试验证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发动机控制单元硬件在环评价测试
    5.1 发动机控制单元硬件在环评价测试方法的研究
        5.1.1 发动机控制单元硬件在环控制功能评价测试研究
        5.1.1.1 ECU控制功能试验总体研究
        5.1.1.2 发动机控制单元控制功能评价测试方法
        5.1.2 发动机控制单元诊断功能评价测试研究
        5.1.2.1 发动机控制单元诊断功能评价测试相关标准
        5.1.2.2 国内外发动机控制单元诊断功能评价测试方法
        5.1.2.3 发动机控制单元故障及安全诊断功能评价测试方法
    5.2 发动机控制单元硬件在环评价测试
        5.2.1 发动机控制单元硬件在环控制功能评价测试
        5.2.2 发动机控制单元硬件在环故障诊断功能评价测试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7)基于动态模拟的发动机ECU故障检测仪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概述
    1.1 ECU 故障检测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1.1 国外研究现状
        1.1.2 国内研究现状
    1.2 课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1.2.1 课题来源
        1.2.2 研究意义
第2章 发动机 ECU 故障检测方法特点分析
    2.1 常用 ECU 故障检测方法优缺点分析
    2.2 模拟信号输入的 ECU 动态检测法
    2.3 小结
第3章 发动机 ECU 故障检测仪的设计方案
    3.1 发动机 ECU 内部结构
        3.1.1 ECU 的工作原理
        3.1.2 ECU 的基本组成
    3.2 车载诊断系统
    3.3 发动机 ECU 故障检测仪基本组成
    3.4 发动机 ECU 故障检测仪的技术关键
    3.5 小结
第4章 输入信号模拟系统
    4.1 传感器信号模拟方法
    4.2 系统硬件构成
        4.2.1 脉冲式信号硬件电路
        4.2.2 电位计类信号的电路
        4.2.3 热敏电阻类信号的电路
        4.2.4 爆燃信号的模拟电路
        4.2.5 氧传感器信号的电路
    4.3 系统软件构成与功能
        4.3.1 脉冲式信号的产生
        4.3.2 其他传感器信号的模拟
    4.4 小结
第5章 线束设计
    5.1 连接器设计与匹配
    5.2 典型线束设计
    5.3 小结
第6章 故障自识别系统
    6.1 数据采集模块
    6.2 数据识别模块
        6.2.1 数据库设计
        6.2.2 诊断模块和显示模块设计
    6.3 模拟测试及结果分析
    6.4 小结
第7章 本文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详细摘要

(8)丰田卡罗拉电控发动机故障诊断实训台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提出及意义
    1.2 国内外发动机电控系统实训系统的研制情况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电控发动机工作原理
    2.1 电控发动机的发展情况
    2.2 应用在发动机上的电控系统
    2.3 发动机电控系统组成及基本工作原理
    2.4 电控燃油喷射系统的组成与工作原理
    2.5 电控点火系统的组成与工作原理
    2.6 丰田卡罗拉1ZR-FE 发动机
第三章 电控发动机的故障及故障诊断方法
    3.1 电控发动机的常见故障、产生原因、特点
    3.2 故障类型
    3.3 故障诊断基本原则
    3.4 故障诊断的基本方法
    3.5 电控发动机故障诊断原理及数据分析
第四章 丰田卡罗拉电控发动机故障诊断实训台建立
    4.1 故障诊断实训台的设计目的
    4.2 故障诊断实训台设计要求
    4.3 故障诊断实训台的设计方案
        4.3.1 实训台总体布置
        4.3.2 控制面板
    4.4 模拟故障的设置
        4.4.1 故障设置可行性分析
        4.4.2 故障设置
第五章 故障模拟系统总体方案分析与设计
    5.1 系统分析
    5.2 硬件方案设计
    5.3 软件分析
第六章 故障模拟系统电路设计
    6.1 MCU 电路及接口设计
        6.1.1 复位电路
        6.1.2 晶振电路
        6.1.3 单片机系统电路设计
    6.2 显示电路及接口设计
    6.3 键盘电路及接口设计
    6.4 电压模拟电路及接口设计
    6.5 开关电路及接口设计
第七章 故障模拟系统软件设计
    7.1 软件开发环境
    7.2 开发工具及语言
    7.3 显示模块的实现及其算法
    7.4 输入模块的实现及算法
    7.5 电压输出模块的实现及算法
    7.6 通道选择模块的实现及算法
    7.7 方波模块的实现及算法
第八章 故障模拟系统仿真与实验
    8.1 仿真电路
    8.2 仿真实验
    8.3 仿真结果分析
第九章 结束语
    9.1 工作总结
    9.2 研究结论
    9.3 改进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9)六管气动阀式两相脉冲爆震发动机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脉冲爆震发动机的历史和研究现状
    1.3 吸气式脉冲爆震发动机发展中的挑战
        1.3.1 间歇进气阀门系统
        1.3.2 PDE 混气形成
        1.3.3 爆震波的触发
        1.3.4 进气道和尾喷管
        1.3.5 多管及组合脉冲爆震发动机
        1.3.6 脉冲爆震发动机的性能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φ61mm六管脉冲爆震发动机原理样机设计
    2.1 六管气动阀式原型 PDE 设计
        2.1.1 六管PDE 总体方案选择
        2.1.2 六管PDE 中的单个爆震管设计
        2.1.3 六管PDE 设计
    2.2 本章小结
第三章 PDE结构对两相PDE总压损失和峰值压力影响
    3.1 试验系统、试验件、工况及数据处理
        3.1.1 试验系统及测试仪器
        3.1.2 试验件
        3.1.3 试验工况和数据处理
    3.2 试验结果及讨论
        3.2.1 冷态试验结果及讨论
        3.2.2 热态试验结果及讨论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六管气动阀式PDE试验研究
    4.1 六管气动阀式PDE 试验研究
        4.1.1 试验系统、试验件、工况和数据处理
        4.1.2 试验结果及讨论
    4.2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脉冲爆震发动机的热力性能预估研究
    5.1 计算模型
        5.1.1 以等容燃烧循环代替 PDE 循环
        5.1.2 以集中总压损失代替爆震管轴向离散分布的总压损失
    5.2 脉冲爆震发动机工作周期的计算
        5.2.1 PDE 工作过程的划分
        5.2.2 缓燃转变为爆震燃烧(DDT)时间Δt I 的确定
        5.2.3 燃气膨胀时间ΔtⅡ的确定
        5.2.4 清除爆震管内残留燃气时间即充填时间计算
    5.3 脉冲爆震发动机性能计算
        5.3.1 循环热效率计算
        5.3.2 脉冲爆震发动机净推力(不包括外阻)计算
        5.3.3 油耗(SFC)计算
    5.4 脉冲爆震发动机性能计算实例
        5.4.1 直径180mm 脉冲爆震发动机性能计算
        5.4.2 脉冲爆震发动机样机的总压损失对性能的影响
        5.4.3 飞行马赫数对脉冲爆震发动机性能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
    6.2 本文的创新点
    6.3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10)小型液化石油气发动机的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第一章 绪论
    1.1 能源及环境问题
    1.2 LPG 燃料的特点及其应用
        1.2.1 LPG 燃料的物理特性
        1.2.2 汽油机使用LPG 作为燃料面临的问题
        1.2.3 液化石油气产量及消费情况
    1.3 助力车的发展概况
        1.3.1 国内助力车发展历程
        1.3.2 助力车的发展前景
    1.4 LPG 发动机的研究现状
        1.4.1 稀燃LPG 发动机的研究
        1.4.2 冷起动方面的研究
        1.4.3 液态喷射的研究
        1.4.4 怠速控制的研究
    1.5 本论文的主要意义
    1.6 论文主要内容
第二章 LPG 电控发动机试验台架和数据采集系统
    2.1 试验仪器设备
    2.2 发动机的进气系统
    2.3 燃料和燃料供给系统
        2.3.1 试验用LPG 燃料的成分
        2.3.2 燃料供给系统
    2.4 发动机尾气测量系统
    2.5 发动机动力测量系统
    2.6 冷却系统
    2.7 发动机数据采集和在线调试系统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电控系统的组成及控制策略的确定
    3.1 电控系统的硬件组成
    3.2 电控系统硬件介绍
        3.2.1 温度传感器
        3.2.2 节气门位置传感器
        3.2.3 喷射压力及喷嘴的选定
        3.2.4 测量电路
        3.2.5 驱动电路
    3.3 微机控制电容器放电式点火系统(DC-CDI)
    3.4 电控系统的软件设计
        3.4.1 控制程序
        3.4.2 控制重点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主要控制参数对LPG 发动机性能的影响
    4.1 过量空气系数对LPG 发动机性能的影响
        4.1.1 过量空气系数对LPG 发动机排放的影响
        4.1.2 过量空气系数对LPG 发动机动力性的影响
    4.2 点火提前角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
        4.2.1 点火提前角对发动机排放性能的影响
        4.2.2 点火提前角对发动机动力性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起动过程HC 排放影响因素的研究
    5.1 首循环最佳过量空气系数的研究
        5.1.1 首循环充气效率的测量
        5.1.2 首循环最佳喷射脉宽的研究
    5.2 环境温度和蓄电池电压对起动HC 排放的影响
        5.2.1 环境温度对起动HC 排放的影响
        5.2.2 蓄电池电压对首循环HC 排放的影响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脉谱的制取
    6.1 缸温喷油脉谱的制取
    6.2 喷油脉谱的制备
        6.2.1 喷油脉谱的匹配原则
        6.2.2 优化喷油的控制目标
        6.2.3 喷油脉谱的标定
        6.2.4 喷油优化结果
    6.3 点火提前角的标定
        6.3.1 点火脉谱的匹配原则
        6.3.2 点火脉谱的制取
        6.3.3 最终优化结果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全文总结和工作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摘要
ABSTRACT
致谢
硕士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四、发动机综合性能分析仪中的爆震信号测量电路(论文参考文献)

  • [1]高温环境下CSRR集成SIW传感器设计及其测量系统研究[D]. 寇海荣. 中北大学, 2020
  • [2]内燃发动机工况信号模拟装置的设计与实现[D]. 刘翔宇. 大连交通大学, 2019(06)
  • [3]混合发动机燃烧模式优化及控制研究[D]. 姚昌晟. 清华大学, 2019(02)
  • [4]旋转爆震波传播特性及模态控制研究[D]. 邓利. 南京理工大学, 2018(06)
  • [5]预混湍流燃烧定容弹及其试验系统研究[D]. 胡尚飞. 北京交通大学, 2017(06)
  • [6]基于硬件在环的发动机控制单元评价测试系统研究[D]. 辛迪宇. 河北工业大学, 2016(02)
  • [7]基于动态模拟的发动机ECU故障检测仪研究[D]. 汤富强. 武汉科技大学, 2014(03)
  • [8]丰田卡罗拉电控发动机故障诊断实训台设计[D]. 刘福华. 电子科技大学, 2011(04)
  • [9]六管气动阀式两相脉冲爆震发动机试验研究[D]. 刘鸿.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0(07)
  • [10]小型液化石油气发动机的性能研究[D]. 史娇. 吉林大学, 2008(11)

标签:;  ;  ;  ;  ;  

发动机综合性能分析仪爆震信号测量电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