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络膜肿瘤论文-周洪

脉络膜肿瘤论文-周洪

导读:本文包含了脉络膜肿瘤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彩色多普勒超声,平均年龄,低回声,纵横径

脉络膜肿瘤论文文献综述

周洪[1](2018)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脉络膜肿瘤中的诊断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脉络膜肿瘤的超声诊断价值。方法应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对10例脉络膜肿瘤进行检查,并经手术病理或上级医院临床综合诊断及随访证实。方法对10例患者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及超声造影检查,超声示前节未见异常,晶状体位置正常,未见红膜震颤,单眼玻璃体腔内可见单个病灶3例,其余7例均为多个病灶,对侧眼均未发现异常,病灶多位于眼底后极部,半圆形扁平隆起,其表面及内部均可见血流信号,且血流频谱与睫状后短动脉频谱一致。病灶旁均可见条带状中强回声,且部分与球壁相连,其上可探及血流信号,血流信号与视网膜中央动脉相一致,证实为部分视网膜脱离(3例患者两个病灶间可见视网膜脱离)。球壁前还可见细沙样低回声,证实为渗出性视网膜脱离。8例可见玻璃体腔内少量积血。脉络膜血管瘤患者平均年龄60岁,肿瘤纵径0.19±0.01cm,肿瘤横径0.77±0.05cm,纵横径比0.26±0.02,病变呈扁平形或梭形,内呈高回声,48%可见继发视网膜脱离。脉络膜转移癌患者平均年龄69岁,肿瘤纵径1.00±0.11cm,肿瘤横径1.37±0.09cm,纵横径比0.72±0.05,病变呈蕈状(3例)、球形或半球形(10例)、不规则形(1例),内呈低回声,4例有明显的"挖空征",均可见继发视网膜脱离;脉络膜转移癌患者平均年龄55.44±3.27岁,肿瘤纵径0.25±0.03cm,肿瘤横径1.09±0.17cm,纵横径比0.25±0.03,病变呈扁平形,部分表面凸凹不平,呈"波浪状",内呈低回声,78%可见继发视网膜脱离。结果 10例脉络膜肿瘤中脉络膜血管瘤3例;脉络膜转移癌8例,均为女性患者(肺癌来源5例、乳腺癌来3源例,未证实恶性肿瘤患者1例后经证实为肺癌转移)。结论脉络膜肿瘤在肿瘤的形态、纵横径比、内部回声及视网膜脱离的形态等均有明显差异,应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可显着提高脉络膜肿瘤诊断的准确性,为临床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十一届全国眼科超声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18-08-03)

杨华胜[2](2018)在《脉络膜肿瘤临床影像诊断》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脉络膜肿瘤的临床诊断和影像特点。方法结合临床检查,利用MRI、CT、造影、超声以及UBM等影像方法 ,进行脉络膜肿瘤的诊断及鉴别;并通过脉络膜肿瘤的临床实例,阐明脉络膜肿瘤的CT、MRI、造影、超声以及UBM的影像特点。结果常见脉络膜肿瘤有脉络膜黑色素瘤、脉络膜血管瘤、脉络膜骨瘤、脉络膜转移癌,脉络膜肿瘤眼底表现各自的特点。在影像学上,也有各自特点。结论眼底临床表现,结合影像检查可对大多数脉络膜肿瘤作出诊断及鉴别,可降低漏诊及误诊的发生。(本文来源于《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十一届全国眼科超声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18-08-03)

何平,靳忠民,朱广庆,马刚[3](2017)在《脉络膜黑色素瘤CDFI检查与肿瘤组织病理特征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脉络膜黑色素瘤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检查与肿瘤组织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眼科就诊的脉络膜黑色素瘤患者45例,分析CDFI与组织病理中肿瘤形状一致性,分析不同组织病理肿瘤大小CDFI血流分级的差异(分析不同组织病理肿瘤血流情况与CDFI血流分级的关系),比较不同组织病理血流情况CDFI血流参数的差异。结果 CDFI显示肿瘤形状与组织病理结果一致38例,一致率为84.44%。经秩和检验,组织病理下不同肿瘤大小的CDFI血流分级存在着统计学差异(Z=4.152,P<0.001);经Spearman相关分析,组织病理下不同肿瘤大小与CDFI血流分级呈负相关(r=-0.626,P<0.001)。经Spearman相关分析,组织病理血流情况与CDFI血流分级呈正相关(r=0.583,P<0.001)。组织病理结果不同血流情况的收缩期峰值流速和舒张末期峰值流速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DFI结果与组织病理结果一致性高,且CDFI血流分级与组织病理肿瘤大小和血流情况显着相关。(本文来源于《临床眼科杂志》期刊2017年01期)

郭佩琦,张昊,王燕霞,马刚,崔煜艳[4](2016)在《超声造影联合荧光血管造影在脉络膜肿瘤诊断中的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及荧光血管造影在脉络膜肿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脉络膜血管瘤36例,脉络膜黑色素瘤22例,脉络膜转移癌17例,经手术病理或临床综合诊断及随访证实,对其行超声造影及荧光血管造影检查。结果脉络膜血管瘤、脉络膜黑色素瘤与脉络膜转移癌超声造影在峰值强度(IMAX)、10%~90%峰值强度的上升时间(RT)、达峰时间(TTP)及平均渡越时间(m TT)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脉络膜血管瘤荧光造影表现为早期显影,瘤体呈不规则丛状或斑状的强荧光,中期荧光逐渐增强,晚期有不同程度荧光渗漏及瘤体染色。脉络膜黑色素瘤荧光造影表现为早期呈弱荧光或低荧光,中期荧光逐渐增强,晚期瘤体多呈斑状高荧光伴不同程度荧光渗漏。脉络膜转移癌荧光造影表现为造影早期瘤体呈斑驳样弱荧光,中期逐渐转变为强荧光,晚期增强呈斑驳样荧光。结论超声造影及荧光血管造影检查在脉络膜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本文来源于《临床超声医学杂志》期刊2016年10期)

M.C.De,Jong,F.J.S.van,der,Meer,S.L.Gricke,H.J.Brisse,P.Galluzzi[5](2016)在《MR成像测量眼内肿瘤的大小在预测视网膜母细胞瘤筛板后视神经侵犯和广泛脉络膜浸润中的诊断准确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摘要目的评估视网膜母细胞瘤MR成像测量眼内肿瘤的大小与预测组织病理学确定的转移危险因素(筛板后视神经侵犯和广泛脉络膜浸润)的相互关系。材料与方法本回顾性多中心研究获得伦理委员会批准并免除知情同意。连续纳入1993年—2014年期间370例视网膜母细胞瘤病人(本文来源于《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期刊2016年04期)

秦汝渭[6](2016)在《裸小鼠脉络膜丛移植瘤模型的建立及其由细胞融合产生的肿瘤异质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细胞异质性是公认的恶性肿瘤特征,但产生的原因存在争议,利用脉络膜丛特有的乳头状细胞形态、特异性标志蛋白(TTR)和被接种的肿瘤细胞融合后容易鉴别的特点,从建立双色荧光示踪胶质瘤细胞定植脉络膜丛生长模型着手,来探讨肿瘤细胞异质性生长特征。方法:借助小鼠立体定向仪,将转红色荧光蛋白基因的大鼠胶质瘤细胞C6,小鼠胶质瘤细胞GL261,人脑胶质瘤干细胞SU3和未转红色荧光蛋白基因的人视网膜黑色素瘤细胞92.1接种于GFP裸小鼠脑室,致瘤后取全脑作切片,H-E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别在白光和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胶质瘤细胞定植脑室脉络膜丛的生长情况。结果:接种的40只小鼠全部致瘤,肿瘤细胞首先定居在脉络膜丛上生长,然后向四周扩散,侵犯脑室壁和脑实质。92.1细胞还可在蛛网膜下腔广泛性扩散。根据脉络膜丛上皮细胞高表达TTR,肿瘤细胞高表达Nestin或黑色素而在免疫组织化学荧光染色片上找到了两种亲本分子共定位细胞,说明接种的肿瘤细胞与脉络膜丛细胞发生了融合反应。结论:不同类型的肿瘤细胞定植在脉络膜丛上,建立的脉络膜丛移植瘤模型,在同一个细胞中保留着接种的肿瘤细胞和脉络膜丛细胞双亲特征,既表明移植瘤细胞异质性不受人和鼠种属差异和肿瘤细胞类型的限制,又表明肿瘤异质性可由细胞融合产生。(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16-05-01)

李一鸣,张举,王焕玲,魏文斌[7](2015)在《脉络膜结核瘤误诊为眼内肿瘤》一文中研究指出病例报告(李一鸣):患者女性,24岁,因左眼视物模糊半个月就诊于当地医院,诊为"左眼球内肿瘤,继发性视网膜脱离",检查结核抗体IgM阴性,未做治疗。于2014-10-27就诊于北京同仁医院眼科。查体:视力:右眼0.3#0.7,左眼0.03#0.1,眼压:右15 mmHg,左18 mmHg,右眼未见明显异常,左眼鼻侧球结膜局限充血,隆起(图1A),角膜透明,KP(-),前(本文来源于《眼科》期刊2015年05期)

刘景平[8](2015)在《经纵裂-胼胝体-脉络膜裂切除11例内侧型丘脑肿瘤的手术效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经纵裂-胼胝体-脉络膜裂入路切除内侧型丘脑肿瘤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经纵裂-胼胝体-脉络膜裂入路切除11例内侧型丘脑肿瘤。麻醉成功后,仰卧位,头稍前屈,头架固定。右额部过中线做"L"型切口,开叁角形骨瓣,基底位于中线,暴露矢状窦边缘,尖端指向外侧。弧形剪开硬膜,显微镜下牵开右侧额叶,切开胼胝体约2cm,进入侧脑室,在室间孔(本文来源于《中华医学会第叁届全国小儿神经外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期刊2015-06-12)

赵一璇[9](2014)在《肿瘤抑素对恒河猴脉络膜—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影响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流行病学研究表明,随着感染性眼病控制,新生血管性眼病已成为发达国家失明的重要原因,而视网膜新生血管(retinal neovascularization, RNV)性疾病是目前主要的致盲眼病,但目前的治疗效果均不理想。新生血管的生成是血管内皮细胞不断分裂增殖和迁移的复杂过程,目前用于治疗研究的药物主要有血管生成因子表达的抑制剂如抗VEGF抗体和内源性血管生成抑制因子如内皮抑素(Endostatin, ES)等,肿瘤抑素是迄今发现活性最强的内源性血管生成抑制因子,对病理性新生血管生成有明显抑制作用。目的构建及鉴定经信号肽优化后带有HA-tag标记的携带人肿瘤抑素(Tumstatin)活性片段Tum-5基因真核表达载体并研究抗肿瘤血管生成抑制基因Tum-5对恒河猴脉络膜-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rhesus choroidoretinal endothelial cell, RF/6A)生长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包括两部分:1.设计并构建经信号肽优化后带有HA-tag标记的携带Tum5重组基因真核表达载体PCMV-Tum5-MCS,通过酶切、测序验证Tum5基因构建情况;2.利用脂质体Lipofectamine2000转染系统将PCMV-Tum5-MCS质粒载体转染入体外培养的RF/6A细胞(转染实验组),同时设置空质粒载体阴性对照组和未转染组;采用Dot blot方法用HA抗体检测细胞上清液中Tum5蛋白的表达水平;通过MTT法检测细胞转染后24h、48h和72h叁个不同时相点细胞增殖抑制率;利用体外细胞划痕试验,分别考察在0h、24h、48h叁个不同时相点,Tumm5与RF/6A迁移与侵袭的关系;运用流式细胞术比较叁组细胞转染48h后细胞周期情况。结果1.经过酶切,测序鉴定PCMV-Tum5-MCS真核表达载体构建成功;2.瞬时转染Tumm-5载体构建成功;3.Dot blot法检测出Tum5基因在RF/6A细胞上清中蛋白表达成阳性;4.转染后24h、48h和72h,转染实验组细胞增殖抑制率均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和空质粒阴性对照组(P<0.05),其中各组细胞转染72h后增殖抑制率均高于48h、24h(P<0.05);5.细胞划痕实验结果表明,Tum5基因对RF/6A细胞的迁移率较空白对照组及阴性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6.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正常细胞组G1期72.32%G2期7.22%S期20.46%,空质粒载体阴性对照组G1期75.92%G2期3.23%S期20.84%PCMV-Tum5-MCS质粒载体转染组G1期65.21%G2期4.79%S期30.00%,PCMV-Tum5-MCS质粒载体转染组G1期比例下降,S期比例显着上升,正常细胞组和空质粒载体转染组没有明显差异。结论成功构建了携带Tum5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体外转染RF/6A后能够稳定表达Tum5基因,具有抑制RF/6A增殖,移行的功能,使细胞周期阻滞于S期。为进一步研究Tum5的功能和眼部新生血管疾病的治疗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天津医科大学》期刊2014-05-01)

李舒茵[10](2012)在《后部脉络膜肿瘤B型超声与频域OCT检查对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后部脉络膜肿瘤B型超声与频域OCT各自特点,为临床诊断提供科学依据。资料与方法临床确诊并同时进行B型超声与频域OCT检查的后部脉络膜肿瘤患者5例5眼。男性4例,女性1例,年龄35岁~48岁。用美国optovue公司生产RTVue OCT或蔡司Cirrus HD-OCT进行不同方位线性扫描,观察肿瘤与黄斑和视盘位置关系及其附近视网膜的改变;用天津迈达医学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ODM2100眼科A/B型超声诊断仪观察肿瘤大小、位置、内部声学特性等。结果脉络膜血管瘤2例,一例位于黄斑上方,一例位于视盘上方;OCT表现为脉络膜局限性隆起,前缘反射信号高,与视网膜色素上皮光带间见脉络膜纹理,前缘后为低或无反射区,后界无法显示,周围与正常脉络膜分界不清;隆起处色素上皮萎缩与结节状隆起交替;玻璃膜光带未见中断;隆起物表面、附近和黄斑区均神经上皮脱离。B超表现为球壁实性隆起物突向玻璃体腔,前缘光滑锐利,内回声多而强,分布均匀,隐见脉络膜压迹样凹陷,黄斑区未见明显异常。脉络膜骨瘤2例均累及黄斑,OCT表现为隆起处脉络膜呈条状高反射信号团,高反射条与视网膜色素上皮光带平行,隆起处色素上皮及玻璃膜改变同脉络膜血管瘤;隆起物表面和黄斑区均见神经上皮脱离。B超表现为后极部球壁强回声碟形光斑伴后方声影,未见视网膜脱离。脉络膜转移癌(肺癌)一例,位于视盘鼻上-上-颞上方,OCT表现为隆起处前缘脉络膜呈不规则宽大高反射信号,与色素上皮分界不清,其后呈低反射信号;隆起物表面和黄斑区均见神经上皮脱离。B超表现为后极部球壁实性隆起物突向玻璃体腔,前缘呈波浪状,内回声弱,脉络膜凹陷(+),附近视网膜脱离。结论 OCT检查仅能显示肿瘤前部,B超虽可探及肿瘤全貌,但视网膜受累情况显示不清。对较小的后部球壁隆起物应采用OCT与B超检查相结合的检查方法,可为临床诊断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八届全国眼科超声诊断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2-09-07)

脉络膜肿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脉络膜肿瘤的临床诊断和影像特点。方法结合临床检查,利用MRI、CT、造影、超声以及UBM等影像方法 ,进行脉络膜肿瘤的诊断及鉴别;并通过脉络膜肿瘤的临床实例,阐明脉络膜肿瘤的CT、MRI、造影、超声以及UBM的影像特点。结果常见脉络膜肿瘤有脉络膜黑色素瘤、脉络膜血管瘤、脉络膜骨瘤、脉络膜转移癌,脉络膜肿瘤眼底表现各自的特点。在影像学上,也有各自特点。结论眼底临床表现,结合影像检查可对大多数脉络膜肿瘤作出诊断及鉴别,可降低漏诊及误诊的发生。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脉络膜肿瘤论文参考文献

[1].周洪.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脉络膜肿瘤中的诊断价值[C].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十一届全国眼科超声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18

[2].杨华胜.脉络膜肿瘤临床影像诊断[C].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十一届全国眼科超声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18

[3].何平,靳忠民,朱广庆,马刚.脉络膜黑色素瘤CDFI检查与肿瘤组织病理特征的关系[J].临床眼科杂志.2017

[4].郭佩琦,张昊,王燕霞,马刚,崔煜艳.超声造影联合荧光血管造影在脉络膜肿瘤诊断中的价值[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16

[5].M.C.De,Jong,F.J.S.van,der,Meer,S.L.Gricke,H.J.Brisse,P.Galluzzi.MR成像测量眼内肿瘤的大小在预测视网膜母细胞瘤筛板后视神经侵犯和广泛脉络膜浸润中的诊断准确性[J].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16

[6].秦汝渭.裸小鼠脉络膜丛移植瘤模型的建立及其由细胞融合产生的肿瘤异质性分析[D].苏州大学.2016

[7].李一鸣,张举,王焕玲,魏文斌.脉络膜结核瘤误诊为眼内肿瘤[J].眼科.2015

[8].刘景平.经纵裂-胼胝体-脉络膜裂切除11例内侧型丘脑肿瘤的手术效果分析[C].中华医学会第叁届全国小儿神经外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2015

[9].赵一璇.肿瘤抑素对恒河猴脉络膜—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影响的实验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4

[10].李舒茵.后部脉络膜肿瘤B型超声与频域OCT检查对比分析[C].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八届全国眼科超声诊断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2012

标签:;  ;  ;  ;  

脉络膜肿瘤论文-周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