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可重构建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带外部输入的非线性自回归(NARX)神经网络,逆向建模,DAFNN神经元模型,支持向量机
可重构建模论文文献综述
南敬昌,臧净,高明明,胡婷婷[1](2019)在《可重构功放的新颖NARX神经网络逆向建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使用CAD软件设计射频微波电路繁琐且耗时长等缺点,提出一种新颖的带外部输入的非线性自回归(NARX)神经网络逆向建模方法。此方法采用具有激励函数的NARX神经网络(DAFNN)为模型以提高网络的泛化能力,利用支持向量机(SVM)替代模型的前馈部分完成数据分类,解决设计中的多解问题。然后应用于可以覆盖多个频段的可重构功率放大器中,实验表明,该方法在精度方面分别优于直接逆向建模方法和自适应η逆向建模方法99.86%和81.32%,计算速度方面优于直接逆向建模方法31.72%,可以降低射频微波可重构功率放大器的设计复杂度、缩短其设计时间。(本文来源于《微波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肖玮,陈性元,杜学绘,李海玉,陈宇涵[2](2018)在《可重构安全系统建模与配置生成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安全重构元为基础,能够提供高灵活性、适应性和可扩展性安全服务的可重构安全计算系统已成为当前安全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目前,关于重构机理的研究主要采取基于功能候选集的静态重构配置生成方法,可重构安全系统作为一种主动安全防御手段,应具有动态自动重构的能力,避免人工介入导致的脆弱性.针对动态自动可重构安全系统的建模以及配置生成过程的描述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直觉主义逻辑扩展的动态自动可重构安全系统逻辑模型SSPE,给出了逻辑模型SSPE上的语法和推理规则,设计了基于SSPE的等级化安全重构元和安全需求建模和表达方法,并给出了基于映射关系的安全重构元描述向逻辑语言的转换规则.最后,以IPSec协议为例,阐述了可重构安全系统重构配置的动态自动推理生成过程.基于直觉主义逻辑的可重构安全系统建模和配置生成方法,为研究可重构安全系统的重构机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软件学报》期刊2018年12期)
王今雨,伍卫国,秦朝楠,赵东方,聂世强[3](2018)在《UPRFloor:一种动态可重构FPGA建模方法与布局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布局过程中片上可重构资源利用率低与通信开销过高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支持多描述模型的布局策略Union Partial Reconfiguration Floorplans (UPRFloor).首先,该策略根据逻辑功能客观形状,定义了矩形、非矩形多描述模型,然后利用混合整数线性规划方法,从可重构资源利用率、逻辑功能间通信开销与逻辑功能内部通信开销叁个方面进行多目标优化,实现了叁者之间相互影响与共同作用下的最优布局方案.该策略已在FPGA芯片上进行了仿真布局,结果表明:与基于矩形模型的布局方法相比,UPRFloor布局策略在资源利用率方面最高有25. 59%的提升.在Microelectronics Center of North Carolina (MCNC)标准测试集上的对比实验表明:在耗时几乎相同的情况下,UPRFloor较其它算法的布线长度最多减少了22. 49%;在Software Defined Radio (SDR)测试数据中,UPRFloor在节约29. 41%可重构资源的同时,布线长度节省了13. 41%,从而有效降低了资源浪费与通信开销.(本文来源于《电子学报》期刊2018年12期)
穆昌根,赵仲元,绳伟光,毛志刚[4](2018)在《粗粒度可重构处理器的系统级功耗建模》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针对粗粒度可重构结构,提出一种可根据不同结构参数进行拓展的系统级功耗建模方法.该方法采用层次描述的方法,分别从体系结构、电路和工艺层建立功耗模型,再利用线性模型计算出系统的整体功耗.对比仿真和实测数据的误差,验证了该建模方法的有效性.在探索粗粒度可重构架构的早期,可以应用该方法来评估可重构处理器的功耗.(本文来源于《微电子学与计算机》期刊2018年09期)
卓德城[5](2018)在《可重构低熵智能车间布局建模与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全球化的进展,企业之间竞争越来越激烈,订单波动越来越大,客户个性化需求日趋丰富,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生产过程在生产计划、设备工艺等方面越来越凸显多样性和多变动性,对车间布局柔性、鲁棒性、低熵化等需求逐渐增强。近年来高新技术不断发展,工业4.0的概念不断深化,智能车间越来越广泛的被应用于生产。可重构低熵智能车间在布局之初,考虑车间低熵、高柔性等需求,使企业能够在不扩增车间面积的前提下应对产品的多样化变动需求。因此,研究可重构低熵智能车间布局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宝贵的实用价值。论文针对智能车间布局,采用单元布局的方式,考虑单元内和单元间不同的布局要求,构建可重构低熵智能车间布局模型,设计双层遗传元胞算法,并将成果应用于实际企业生产之中,以此验证论文提出的布局方法的实用性和有效性。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有:1.在物理熵和低熵理论基础上推导车间布局熵评价指标,提出车间布局低熵化的基本原则和实现途径。2.面向可重构低熵智能车间,使用单元布局方式,针对单元间和单元内布局不同的特点,分别对单元间布局和单元内布局建模,设计涵盖物料搬运成本、时间损失成本、单元重构成本、设备成本、车间面积利用率和布局柔性等面向低熵化车间布局的多目标函数,给出包括边界约束、间距约束、固定位置约束等符合车间实际情况的定量约束条件。3.针对车间布局模型多变量、多约束、非线性的特点,提出双层遗传元胞算法,详细设计了双层遗传元胞算法的流程和关键技术,包括基于精英策略的初始种群生成和设计自适应交叉、变异概率,通过算例验证算法的有效性。4.建立可重构低熵智能车间的布局仿真模型和框架,完成仿真界面和程序设计。5.开展S公司作业车间布局改造实例分析,给出布局优化方案,并与车间布局现状和SLP方案进行对比,验证模型和算法的实用性与优越性。论文针对可重构低熵智能车间,利用分层思想创新性地构建可重构低熵智能车间布局模型并设计相应的求解算法,可以为车间布局规划人员提供有效的分析方法与工具。(本文来源于《浙江工业大学》期刊2018-06-01)
侯子健[6](2017)在《粗粒度可重构阵列的系统级功耗建模及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可重构体系结构是一种介于通用处理器与专用集成电路之间的结构,结合了通用处理器的灵活性和专用集成电路的高性能优点,适用范围广,可以通过动态重构灵活的实现不同功能的切换,因此获得了广泛的研究与应用。目前低功耗设计已成为现代可重构系统设计的重要任务之一。可以在系统级、软件层级、RTL级、逻辑层级、部件级和版图级等不同层次进行功耗优化的建模与设计,而进行低功耗设计的优化层级越高,优化空间越大。因此本文对可重构系统的系统级功耗建模问题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系统级的功耗优化。本课题面向粗粒度可重构体系结构,对指令级功耗模型、部件级功耗模型等系统级功耗模型进行研究,在指令级功耗模型的基础上进行改进,通过建立指令查找表,重点对可重构阵列进行功耗优化分析并在系统级层面建立了改进型指令级功耗模型。通过EEMBC标准进行测试,发现该模型的误差在10%以内,可以通过该模型指导功耗优化。基于该功耗模型,我们设计了功耗感知的任务编译算法,该算法以RSMap算法为基础,在指令级层面对可重构阵列进行了功耗优化。以该编译算法为基础,设计了基于LLVM的GRVM编译器平台,可以完成面向粗粒度可重构系统的硬件编译工作。利用所开发的功耗感知任务编译器在GREP可重构体系架构与功耗模型上进行了详细的实验,结果表明,提出的功耗感知的优化编译算法可平均降低22.9%的程序执行总功耗,而性能损失只有3.9%。相关结果及方法对于未来可重构架构的低功耗优化设计及应用具有较为重要的价值。(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期刊2017-01-01)
赵文[7](2017)在《可重构机器人操作柔性负载建模及振动抑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现代制造业中,机器人技术的使用变得非常广泛,并且对制造业自动化程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对机器人的工作方式及适应能力有更高的要求。传统机器人是基于某一相同或相近的任务而设计的且构型固定的机器人,灵活性较差。为了改善传统机器人的弊端,可重构机器人进而产生和发展。在汽车制造业和航空航天等领域内,一些柔性的轻薄板件或者细长杆件需要由机器人来完成抓取、夹持定位及装配。在机器人运动过程中由于惯性和自重等的原因,柔性负载不可避免的会产生振动,降低了机器人操作负载的末端定位精度。由可重构机器人结构参数等引起的静态误差和运动过程中各连杆惯性等作用下的动态误差均会对机器人末端精度造成影响。影响可重构机器人末端位姿精度的静态误差是指由于各模块在制造及重构装配过程中产生的几何偏差;由于可重构机器人的各关节和连杆不是完全的刚性体,动态误差是指在其运动过程中由于惯性及重力等作用下,机器人各连杆会产生一定的柔性变形,从而引起机器人末端位姿的偏差。因此,本文分析了静态和动态误差对机器人末端位置的影响。为了研究可重构机器人操作柔性负载的振动,本文首先利用拉格朗日方程建立机器人动力学模型,而后结合变形旋量和有限元法分析了柔性负载的变形,得到了柔性负载上任一点相对固定坐标系的位姿关系,再基于拉格朗日建立柔性负载的动力学方程;最后通过机器人与柔性负载之间的作用关系,建立系统的动力学模型。针对机器人在操作柔性负载运动过程中的振动问题,本文使用了基于基函数迭加与粒子群优化相结合的振动抑制规划方法,使用基函数迭加规划关节角速度,将迭加函数的参数作为待优化参数,通过机器人操作柔性负载系统动力学模型确定模态坐标与关节运动之间的关系以及模态坐标与末端变形的关系,从而将振动抑制问题转换为关节角速度参数优化问题,并利用粒子群算法完成整个优化过程。(本文来源于《天津理工大学》期刊2017-01-01)
童晓洋[8](2016)在《柔顺可重构机构几何建模策略与设计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柔顺机构由于是依靠机构中柔性部件的形变进而完成相应运动和力的传递,因而与刚性机构相比,柔顺机构具有能减少装配时间、间隙和磨损等方面的优点。柔顺机构的研究对丰富其应用有着重要意义。在此,本文通过建立柔顺可重构机构的数学模型并对其结构的柔顺特性进行分析和研究,提出了对应的柔顺可重构机构设计理论和方法,对满足特定条件下的柔顺机构的设计具有重要意义。其中主要包括:柔顺机构的数学理论模型的建立;柔顺机构的柔顺特性的研究;柔顺机构可重构结构设计策略的研究等。首先,选取经典梁理论作为柔顺机构的物理模型。然后建立对应的结构刚度矩阵并研究其扩展方法,从而组合出不同结构形式的柔顺机构模型。利用得到柔顺机构模型的刚度矩阵进一步获取其柔度矩阵并从中提取出对应的柔顺特征参数,以此来表征该结构的柔顺特性。其次,构建包括:直梁、弯梁及其串联、并联组合形式在内的基础柔顺机构。并以此为基础分析其柔顺特性。然后分别研究其不同的几何尺寸参数和结构参数的变化对其柔顺特征参数的影响。根据所得的曲线和云图总结其规律,为柔顺机构的设计积累经验。再次,通过研究柔顺机构的柔顺特性总结并提出其设计策略。并针对不同的应用情况提出了匹配法、变换法、分解法和两点综合设计。并针对每种方法详细列出其理论推导过程及分析步骤。最后,针对给定的柔顺机构设计问题,利用上述提出的柔顺机构设计方法,展开可重构机构的设计。根据具体的设计实例需求,设计其对应的柔顺机构。并在基础柔顺机构的可重构区域内为其构建多重设计方案。然后通过有限元软件进行建模和分析,对上述设计方案进行验证。(本文来源于《大连工业大学》期刊2016-06-01)
勾月凯[9](2016)在《可重构机器人操作柔性负载动力学建模及轨迹规划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现代制造业中,机器人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随着制造业自动化进程的加快,机器人需要有更加灵活的工作方式以及更好的任务适应能力。传统机器人的构型在设计完成后就已经固定,只能被应用到其目标工作任务或相近的其他任务中,灵活性较差。但根据不同的工作需要去设计专门的机器人系统,不仅增加了生产成本,而且开发周期较长,不能满足工作环境快速变化的需求。因此为了克服传统机器人的这些限制条件,可重构模块化机器人应运而生,并且被快速应用到工业制造领域中。航空航天、汽车制造等领域中有很多需要机器人去操作柔性材料的场景,在机器人操作柔性负载的运动过程中,负载难免会发生振动,这大大降低了机器人对柔性负载的操作精度。本文以此为研究背景,开展了可重构机器人操作柔性负载的动力学建模工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机器人轨迹规划振动抑制研究。机器人操作柔性负载是一个非线性、强耦合的复杂系统,而可重构机器人操作柔性负载建模不仅具有传统机器人操作柔性负载系统建模的难点,还需要考虑机器人构型变化对模型的影响。本文首先提出了一种层序列数组并利用它对可重构机器人的构型进行数学描述,结合指数积公式实现可重构机器人运动学的自动生成;其次,采用变形旋量和模态坐标相结合的方式描述柔性负载的变形,得到负载上任意一点与其固定坐标的变换关系;最后,通过机器人末端夹具与柔性负载之间的关系确定负载上任意点在参考坐标系中的位置和速度。可重构机器人操作柔性负载动力学建模是研究负载振动的基础。本文利用拉格朗日方程建立可重构机器人操作柔性负载系统的动力学方程。文章首先在运动学的基础上研究了机器人系统的动能和势能,并将其带入到拉格朗日方程,得到机器人的动力学模型;其次,对柔性负载进行分析,求出其在参考坐标系中的动能和势能,并推导出其动力学方程;最后,利用机器人末端夹具与柔性负载之间的作用力关系建立整个系统的动力学模型。针对机器人在操作柔性负载运动过程中会产生振动,影响末端操作精度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基于粒子群算法的轨迹规划方法抑制负载末端振动。首先建立了负载振动的模态坐标与机器人的关节变量之间的关系式;其次,利用分段多项式插值方法对关节变量进行规划,间接的建立了优化目标(负载末端振动)与优化参数(多项式插值时间)之间的关系;最后,将振动抑制问题转换为插值时间的参数优化问题,并利用粒子群算法完成优化过程。最后以一个叁自由度可重构模块化机器人操作柔性杆件的系统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仿真计算及实验验证。仿真及实验结果证明了建模方法及轨迹规划方法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天津理工大学》期刊2016-01-01)
王肖锋,张明路,葛为民[10](2015)在《可重构机器人动力学自动建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可重构机器人单元模块结构及对接机构的局限性,提出了一种可移动重构机器人模块单元,该单元具有12种连接方式,设计了一种独特的正弦加速度传动槽与插销组合的对接锁紧机构。针对可重构机器人几何构型参数的不确定性问题,构建双模块空间方位变换表,基于递归牛顿-欧拉方法提出多支链机器人系统的动力学方程自动生成方法,并给出自动生成的算法流程。最后以6个模块组成的双支链构型为例,进行了自动生成动力学方程的计算与仿真分析,验证了该自动建模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本文来源于《农业机械学报》期刊2015年12期)
可重构建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安全重构元为基础,能够提供高灵活性、适应性和可扩展性安全服务的可重构安全计算系统已成为当前安全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目前,关于重构机理的研究主要采取基于功能候选集的静态重构配置生成方法,可重构安全系统作为一种主动安全防御手段,应具有动态自动重构的能力,避免人工介入导致的脆弱性.针对动态自动可重构安全系统的建模以及配置生成过程的描述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直觉主义逻辑扩展的动态自动可重构安全系统逻辑模型SSPE,给出了逻辑模型SSPE上的语法和推理规则,设计了基于SSPE的等级化安全重构元和安全需求建模和表达方法,并给出了基于映射关系的安全重构元描述向逻辑语言的转换规则.最后,以IPSec协议为例,阐述了可重构安全系统重构配置的动态自动推理生成过程.基于直觉主义逻辑的可重构安全系统建模和配置生成方法,为研究可重构安全系统的重构机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可重构建模论文参考文献
[1].南敬昌,臧净,高明明,胡婷婷.可重构功放的新颖NARX神经网络逆向建模研究[J].微波学报.2019
[2].肖玮,陈性元,杜学绘,李海玉,陈宇涵.可重构安全系统建模与配置生成方法研究[J].软件学报.2018
[3].王今雨,伍卫国,秦朝楠,赵东方,聂世强.UPRFloor:一种动态可重构FPGA建模方法与布局策略[J].电子学报.2018
[4].穆昌根,赵仲元,绳伟光,毛志刚.粗粒度可重构处理器的系统级功耗建模[J].微电子学与计算机.2018
[5].卓德城.可重构低熵智能车间布局建模与优化[D].浙江工业大学.2018
[6].侯子健.粗粒度可重构阵列的系统级功耗建模及优化[D].上海交通大学.2017
[7].赵文.可重构机器人操作柔性负载建模及振动抑制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7
[8].童晓洋.柔顺可重构机构几何建模策略与设计理论研究[D].大连工业大学.2016
[9].勾月凯.可重构机器人操作柔性负载动力学建模及轨迹规划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6
[10].王肖锋,张明路,葛为民.可重构机器人动力学自动建模研究[J].农业机械学报.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