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微全藕粉论文-余清清,张美霞,陈光静,阚建全

超微全藕粉论文-余清清,张美霞,陈光静,阚建全

导读:本文包含了超微全藕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藕淀粉,超微全藕粉,糊化特性,粒径

超微全藕粉论文文献综述

余清清,张美霞,陈光静,阚建全[1](2018)在《藕淀粉和超微全藕粉的糊化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不同品种莲藕为原料,通过超微粉碎技术制备超微全藕粉,研究藕淀粉和超微全藕粉的糊化特性差异。结果表明,超微全藕粉糊化特性的变化趋势与藕淀粉相似,但超微全藕粉的糊化温度、溶解度和膨胀度高于藕淀粉,糊化所需要的能量低于藕淀粉;与藕淀粉相比,超微全藕粉的黏度低、稳定性好,凝胶强度低、弹性好。且随着全藕粉颗粒粒径的减小,其溶解度增加,膨胀度、冻融稳定性和酶解率降低,糊化液黏度的稳定性增强。因此,适度的超微粉碎能改善全藕粉的糊化特性。(本文来源于《食品与发酵工业》期刊2018年11期)

琚争艳[2](2009)在《超微全藕粉生产技术及其颗粒性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莲藕(Nelumbo nucifera gaertn)又名莲、藕等,具有很高的食用和药用价值。它含有蛋白质、脂肪、糖类等多种营养成分,并同时含有丰富的钙、磷、铁等矿物质,以及胡萝卜素、V_(B1)、V_(B2)、V_C等维生素,是一种用途广泛的水生经济作物。本试验以采自重庆大足的莲藕为原料,研究了超微全藕粉的生产技术,并制得了超微全藕粉。通过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偏光显微镜等方法,对超微全藕粉及藕淀粉的颗粒特性和理化特性进行了研究比较。研究结果如下所示:(1)采用制片工艺制备全藕粉,确定鲜切藕片(厚度3.0mm)预煮的最佳条件为60℃、20min;最佳护色剂组合为0.25%的dL-苹果酸+0.15%的L-半胱氨酸+0.15%的柠檬酸+0.15%的抗坏血酸,其中护色剂作用的主次因素顺序为L-半胱氨酸>柠檬酸>抗坏血酸>dL-苹果酸;热风干燥工艺的最优条件为热风温度70℃、热风风速0.3m/s,藕片装载厚度3.0mm(单层),其中干燥温度和装载厚度对试验的影响比较显着。(2)1、2、3号藕淀粉的得率分别为3.23%、3.71%、2.64%;超微全藕粉1-100、1-200、1-300、2-100、2-200、2-300、3-100、3-200、3-300的得粉率分别为34.3%、47.0%、15.3%、30.2%、47.6%、19.4%、35.3%、38.7%、和22.1%。(3)经过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可知,藕淀粉颗粒表面光滑,大多数颗粒呈棒状,颗粒大小在40-50μm左右,少部分淀粉颗粒呈椭圆形或圆形,颗粒大小在10-25μm左右;而超微全藕粉只能观察到极少完整的淀粉颗粒,叁个品种的超微全藕粉,其颗粒大小比较均为300目<200目<100目。经过偏光显微镜的观察,藕淀粉颗粒的偏光十字很明显,大部分呈“X”形,颗粒较小的椭圆形或圆形淀粉,呈垂直十字形或斜十字形,部分呈“X”形,而超微全藕粉只能看到部分未被破坏的藕淀粉颗粒的偏光十字。X-射线衍射图谱表明叁种藕淀粉颗粒的结晶结构均为B型,而超微全藕粉的晶体结构均为A型。淀粉1、2、3号的结晶度分别为35.77%、32.30%、32.96%,而超微全藕粉1-100、1-200、1-300、2-100、2-200、2-300、3-100、3-200、3-300的结晶度依次为25.61%、23.77%、21.81%、28.72%、24.28%、22.49%、28.94%、26.48%、25.76%。经过Mastersizer MS-2000型衍射散射式激光测粒仪测定,1、2、3号淀粉80%的颗粒粒径分别分布在19.652μm-73.045μm、18.74μm-66.371μm、17.616μm-76.813μm;1-100、1-200、1-300、2-100、2-200、2-300、3-100、3-200、3-300超微全粉的颗粒粒径80%依次分布在8.473μm-135.541μm、8.7μm-88.907μm、7.395μm-56.966μm、14.07μm-213.557μm、7.895μm-63.463μm、7.433μm-53.244μm、9.979μm-202.63μm、7.196μm-56.888μm、7.444μm-53.697μm。(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09-05-31)

张美霞[3](2009)在《藕淀粉与超微全藕粉的制备技术及性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莲藕(Nelumbo nucifera Gaertn),含有丰富的淀粉、蛋白质、维生素、铁、钙、生物碱等多种对人体健康有益的物质,具有较高的食用和药用价值,是一种用途十分广泛的水生经济作物。但莲藕采收后易出现褐变,本研究希望找出比较有效的无硫抑制剂控制莲藕的酶促褐变过程,并结合干燥脱水技术和超微粉碎技术,将莲藕加工成超微全藕粉,既有利于莲藕的贮藏和运输,又最大限度的保存了莲藕的各种营养成分。不同粒度的超微全藕粉功能特性的研究,有利于理解超微全藕粉在加工、储存以及使用过程中的质构特征,为解决全藕粉深加工产品的糊化和老化等问题提供理论基础,并为全藕粉产品的品质控制和加工工艺提供参考,指导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实验研究结果如下:(1)鲜切藕片护色技术研究鲜切藕片的最佳护色剂组合为:柠檬酸0.15%,抗坏血酸0.15%,d1-苹果酸0.25%,L-半胱氨酸0.15%,在加工过程中结合热烫(60℃)可共同抑制酶促褐变的发生。(2)鲜切藕片干燥脱水技术研究应用热风干燥、微波干燥、先微波后热风、以及真空冷冻干燥四种常用的干燥方法对鲜切藕片进行脱水干燥试验,采用干燥速率、碘蓝值、白度和复水性四个指标综合评定干燥后的产品质量,最终确定了热风干燥法是鲜切藕片的最佳干燥方法,并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薄层热风干燥的最佳条件为:热风温度70℃、风速0.3m/s、装样量40g。在此条件下,薄层热风干燥数学模型符合单项扩散模型:MR=0.857412114exp(-0.050102613t)(R~2=0.96537):通过该模型得到的预测值和真实测定值的比较,表明该方程能够较好的模拟该条件下鲜切藕片的干燥过程。(3)藕淀粉与超微全藕粉的制备技术通过试验研究,确定了藕淀粉采用传统水提法制备,超微全藕粉首先由热风干燥的藕片经粗粉碎后,再通过翻转式振动碾磨混炼机,进行超微粉碎,再用不同目筛筛分而制得。1号样品藕淀粉与超微全藕粉1-淀粉,1-100、1-200、1-300的得率分别为3.23%、34.3%、47.0%、15.3%;2号样品藕淀粉与超微全藕粉2—淀粉、2—100、2—200、2—300的得率分别为3.71%、30.2%、47.6%、19.4%;3号样品藕淀粉与超微全藕粉3—淀粉、3—100、3—200、3—300的得率分别为2.64%、35.3%、38.7%、和22.1%。(4)藕淀粉与超微全藕粉颗粒结构特性的研究藕淀粉颗粒表面光滑,无裂纹,少量破损;大多数颗粒呈棒状,颗粒大小在40μm左右,少部分淀粉颗粒呈椭圆形或圆形,颗粒大小在10—25μm左右,极少数为多角形,有偏心环纹;藕淀粉颗粒偏光十字明显,颗粒较大的棒状淀粉,脐点位于淀粉颗粒的一端,其十字不规则,大部分呈“X”形;颗粒较小的椭圆形或圆形淀粉,脐点位于淀粉颗粒中央,呈垂直十字形或斜十字形,部分呈“X”形;全藕粉经过超微粉碎后,藕淀粉原有的颗粒结构大多被破坏,只能观察到极少完整的淀粉颗粒,且破损的淀粉颗粒与其他的颗粒黏附在一起,形成小的粒子团;超微全藕粉,只能看到部分未被破坏的藕淀粉颗粒的偏光十字;藕淀粉颗粒的结晶结构为B型;超微粉碎后全藕粉呈现A型结晶结构;超微全藕粉随着粒度的减小,衍射峰强度降低,半峰宽增加,结晶区域减小,而非结晶区域增大;1号样品1-淀粉、1-100、1-200、1-300的结晶度分别为:35.77%、25.61%、23.77%、21.81%;2号样品2-淀粉、2-100、2-200、2-300的结晶度分别为:32.30%、28.72%、24.28%、22.49%;3号样品3-淀粉、3-100、3-200、3-300的结晶度分别为:32.96%、28.94%、26.48%、25.76%。1号样品1-淀粉、1-100、1-200、1-300的粒度80%分别分布在19.652μm-73.045μm、8.473μm-135.541μm、8.7μm-88.907μm和7.395μm-56.966μm之间;2号样品2-淀粉、2-100、2-200、2-300的粒度80%分别分布在18.74μm-66.371μ、14.07μm-213.55、7.895μm-63.463μ和7.433μm-53.244之间;3号样品3-淀粉、3-100、3-200、3-300的粒度80%分别分布在17.616μm-76.813、9.979μm-202.63、7.196μm-56.888μm和7.444μm-53.697μm之间。2号淀粉颗粒相对较小,1号淀粉和3号淀粉粒径相近。超微全藕粉100目样品粒径远大于淀粉粒径,200目和300目的样品粒径小于淀粉颗粒。(5)藕淀粉与超微全藕粉糊化特性的研究不同粒度的超微全藕粉,在不同条件下黏度变化趋势与相同品种的藕淀粉相似。但是由于全藕粉中复杂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超微全藕粉的糊化温度高于藕淀粉,另外由于超微粉碎过程已经破坏了淀粉的颗粒结构,所以超微全藕粉糊化所需要的能量低于颗粒完整的藕淀粉;超微全藕粉的溶解度远远高于相应的藕淀粉;不同粒度超微全藕粉的溶解度顺序为为300目>200目>100目;超微全藕粉的膨胀度高于淀粉,不同粒度超微全藕粉的膨胀度顺序为100目>200目>300目;淀粉的冻融稳定性远远高于超微全藕粉,不同粒度的超微全藕粉的冻融稳定性顺序为100目>200目>300目。超微全藕粉的粘度低于藕淀粉,但其稳定性好于藕淀粉;不同粒度的全藕粉中粘度的热稳定性和冷稳定性都表现为100目<200目和300目,200目和300目之间的稳定性差异不明显。藕淀粉在较低浓度6%时即可形成较好的凝胶,超微全藕粉则要在较高浓度11%时才能形成凝胶,且凝胶强度低,但超微全藕粉形成的凝胶弹性较好。(6)藕淀粉与超微全藕粉糊老化特性的研究超微全藕粉与藕淀粉糊在放置过程中透光率降低,超微全藕粉糊透光率低于藕淀粉;与藕淀粉糊相比超微全藕粉糊更容易沉降,不同粒度超微全藕粉糊的沉降速度大小为300目>200目>100目;超微全藕粉与藕淀粉糊或凝胶在存放过程中,碘蓝值和α-淀粉酶酶解率都降低,说明在糊或凝胶中游离淀粉含量降低,淀粉老化在缓慢的进行,同时在存放过程中,超微全藕粉与藕淀粉凝胶的凝胶强度增加,凝胶弹性降低。本论文的创新之处在于:(1)对鲜切藕片进行了四种脱水干燥工艺的研究,优化了热风薄层干燥工艺参数,建立了干燥数学模型,并研究了超微全藕粉的生产工艺,获得了不同品种、不同粒度的超微全藕粉产品。(2)在国内首次系统的研究了不同品种藕淀粉与超微全藕粉的理化性质、颗粒结构和功能性质,为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本论文鲜切藕片护色部分、热风薄层干燥部分以及藕淀粉与超微全藕粉颗粒结构特性研究部分已分别在《食品工业科技》和《食品科学》上发表。(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09-05-25)

张美霞,琚争艳,阚建全[4](2009)在《超微全藕粉与藕淀粉颗粒结构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偏光显微镜和X-射线衍射仪对藕淀粉和不同粒度超微全藕粉的颗粒形态和表面结构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藕淀粉颗粒表面光滑,大多呈棒状,少部分呈椭圆形或圆形,有明显的环纹,粒心偏于颗粒的一端,偏光十字明显,颗粒较大的棒状藕淀粉呈"X"形,颗粒较小的椭圆形或圆形藕淀粉呈垂直十字形或斜十字形,部分呈"X"形,X-衍射图谱为B型。全藕粉经过超微粉碎后,大部分藕淀粉颗粒被破坏,少数藕淀粉颗粒完整,只能看到部分未被破坏的棒状藕淀粉颗粒的"X"形或残缺的"X"形以及部分小颗粒藕淀粉的十字,不同粒度的超微全藕粉随着粒度的减小,结晶区域减小,而非结晶区域增大。(本文来源于《食品科学》期刊2009年07期)

超微全藕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莲藕(Nelumbo nucifera gaertn)又名莲、藕等,具有很高的食用和药用价值。它含有蛋白质、脂肪、糖类等多种营养成分,并同时含有丰富的钙、磷、铁等矿物质,以及胡萝卜素、V_(B1)、V_(B2)、V_C等维生素,是一种用途广泛的水生经济作物。本试验以采自重庆大足的莲藕为原料,研究了超微全藕粉的生产技术,并制得了超微全藕粉。通过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偏光显微镜等方法,对超微全藕粉及藕淀粉的颗粒特性和理化特性进行了研究比较。研究结果如下所示:(1)采用制片工艺制备全藕粉,确定鲜切藕片(厚度3.0mm)预煮的最佳条件为60℃、20min;最佳护色剂组合为0.25%的dL-苹果酸+0.15%的L-半胱氨酸+0.15%的柠檬酸+0.15%的抗坏血酸,其中护色剂作用的主次因素顺序为L-半胱氨酸>柠檬酸>抗坏血酸>dL-苹果酸;热风干燥工艺的最优条件为热风温度70℃、热风风速0.3m/s,藕片装载厚度3.0mm(单层),其中干燥温度和装载厚度对试验的影响比较显着。(2)1、2、3号藕淀粉的得率分别为3.23%、3.71%、2.64%;超微全藕粉1-100、1-200、1-300、2-100、2-200、2-300、3-100、3-200、3-300的得粉率分别为34.3%、47.0%、15.3%、30.2%、47.6%、19.4%、35.3%、38.7%、和22.1%。(3)经过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可知,藕淀粉颗粒表面光滑,大多数颗粒呈棒状,颗粒大小在40-50μm左右,少部分淀粉颗粒呈椭圆形或圆形,颗粒大小在10-25μm左右;而超微全藕粉只能观察到极少完整的淀粉颗粒,叁个品种的超微全藕粉,其颗粒大小比较均为300目<200目<100目。经过偏光显微镜的观察,藕淀粉颗粒的偏光十字很明显,大部分呈“X”形,颗粒较小的椭圆形或圆形淀粉,呈垂直十字形或斜十字形,部分呈“X”形,而超微全藕粉只能看到部分未被破坏的藕淀粉颗粒的偏光十字。X-射线衍射图谱表明叁种藕淀粉颗粒的结晶结构均为B型,而超微全藕粉的晶体结构均为A型。淀粉1、2、3号的结晶度分别为35.77%、32.30%、32.96%,而超微全藕粉1-100、1-200、1-300、2-100、2-200、2-300、3-100、3-200、3-300的结晶度依次为25.61%、23.77%、21.81%、28.72%、24.28%、22.49%、28.94%、26.48%、25.76%。经过Mastersizer MS-2000型衍射散射式激光测粒仪测定,1、2、3号淀粉80%的颗粒粒径分别分布在19.652μm-73.045μm、18.74μm-66.371μm、17.616μm-76.813μm;1-100、1-200、1-300、2-100、2-200、2-300、3-100、3-200、3-300超微全粉的颗粒粒径80%依次分布在8.473μm-135.541μm、8.7μm-88.907μm、7.395μm-56.966μm、14.07μm-213.557μm、7.895μm-63.463μm、7.433μm-53.244μm、9.979μm-202.63μm、7.196μm-56.888μm、7.444μm-53.697μm。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超微全藕粉论文参考文献

[1].余清清,张美霞,陈光静,阚建全.藕淀粉和超微全藕粉的糊化特性研究[J].食品与发酵工业.2018

[2].琚争艳.超微全藕粉生产技术及其颗粒性质的研究[D].西南大学.2009

[3].张美霞.藕淀粉与超微全藕粉的制备技术及性质研究[D].西南大学.2009

[4].张美霞,琚争艳,阚建全.超微全藕粉与藕淀粉颗粒结构的比较研究[J].食品科学.2009

标签:;  ;  ;  ;  

超微全藕粉论文-余清清,张美霞,陈光静,阚建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