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名词论文-钟铧,刘兰,小扎桑,白玛多吉,任海龙

人体名词论文-钟铧,刘兰,小扎桑,白玛多吉,任海龙

导读:本文包含了人体名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人体解剖,缺失率,头颈部

人体名词论文文献综述

钟铧,刘兰,小扎桑,白玛多吉,任海龙[1](2019)在《中国数字人体解剖软件头颈部解剖学名词标注的缺失率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数字人体解剖软件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存在着问题,通过以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系统解剖学》(骨骼部分、肌肉部分、心血管部分和淋巴部分)和《局部解剖学》(神经部分)为对照组,以陆军军医大学联合山东数字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研发的中国数字化人体虚拟解剖软件为实验组,针对同一器官或局部结构,对解剖学名词标注的缺失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头颈部解剖学名词教材中共有(本文来源于《中国解剖学会2019年年会论文文摘汇编》期刊2019-08-18)

陶英英[2](2019)在《基于词义类型学的人体名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人类的认知活动来源于身体经验。不同语言中的人体名词都潜藏着漫长的词义演变过程,这其中蕴含着较强的词义演变规律。本文从词义类型学的研究视角出发,选择了汉语、英语、越南语、泰语和印尼语中较为常用的31个人体名词进行跨语言的词义学研究,将五种语言的人体名词的所有义项逐层量化,观察不同语言在表达同一人体部位时的语言形式和词义引申路径的异同,梳理出五种语言共有的义项,四种语言共有的义项,叁种语言共有的义项,两种语言共有的义项,一种语言独有的义项,并从引申类型、引申机制、引申线索和语义范畴四个维度归纳出不同语言对于人体名词语义材料的切分方式的异同,把五种语言都有的词义引申规律归为词义引申的共性,将两种至四种语言共有的词义引申规律视为词义引申的相对共性,每种语言特有的词义引申路径归纳为词义引申的特异性。同时对归纳总结得出的词义演变规律进行解释。研究结果表明:第一,五种语言中人体名词的本义大致相同,只有越南语(tay和chan)以及印尼语(Kaki)在词义的指称范围上有所差别;第二,多义性是人体名词词义的普遍性特征,各语言存在大量的重迭义项,但引申力强弱各不相同,由强至弱依次为:越南语、英语、汉语、泰语、印尼语;第叁,五种语言的引申类型多为直接引申,引申机制更偏向于隐喻机制。本文将各语言的隐喻义引申线索归为“形貌”“功能”“位置”和“其他”,转喻的引申线索总结为“部分与整体”“器官与其动作行为”“器官与其功能特征”和“器官与其尺寸”四种,发现词义引申规律整体上较为一致,多数特点可归入共性和相对共性中;第四,我们观察到同语系同语言结构类型的语言,相对共性不明显。汉语和越南语两种语言有很大的共性;第五,五种语言的范畴分布特点较为相似,“非人实体”“行为活动”和“性质”范畴中分布的义项较为集中。(本文来源于《华侨大学》期刊2019-05-20)

高素婷[3](2018)在《全国科技名词委、中国解剖学会共同举办“海峡两岸人体解剖、组织胚胎学名词研讨会”》一文中研究指出2018年4月9—13日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国解剖学会共同举办的"海峡两岸人体解剖、组织胚胎学名词研讨会"在厦门召开。与会大陆专家有中国解剖学会理事长张绍祥教授、空军医科大学李金莲教授、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曾园山教授、四川大学华西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齐建国教授、中国解剖学会副秘书长房桂珍老师、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高素婷编审。台湾地区的台湾解剖学会理事长马国兴教授、慈济大学刘鸿文教授、成功大学许钟瑜教授参加了会议。(本文来源于《中国科技术语》期刊2018年03期)

高素婷[4](2017)在《海峡两岸人体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名词工作委员会召开编委会》一文中研究指出2017年7月28日,海峡两岸人体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名词工作委员会在陕西西安召开编委会。中国解剖学会理事长张绍祥、副理事长李云庆、副秘书长房桂珍,海峡两岸人体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名词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李金莲,委员李瑞锡、凌树才、曾园山、齐建国、刘厚奇,"台湾解剖学会"理事长马国兴,部分台湾地区编委会成员,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项目负责人高素婷编审等专家出席了会议。会议由李金莲主持。(本文来源于《中国科技术语》期刊2017年05期)

卢薇薇[5](2017)在《韩汉人体名词“■”和“口、嘴”的语义对比研究——以包含“■”和“口、嘴”的惯用语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人体词语是韩中两国重要的基础核心词语,在众多人体器官中"口"是人们使用最频繁的部位之一,不论是基本的"饮食、饮水"等生活方式,还是复杂的情感表达、沟通交流等交际活动,人们都离不开"口"这一身体器官。本文将对这些惯用语以词汇构成和语义之间是否一致为标准,分五个类别对韩汉人体名词""和"口、嘴"的语义进行对比分析,讨论两者之间的相似和不同之处,希望有助于探究韩中两国在语言特点和思维方式方面的差异。(本文来源于《山西青年》期刊2017年12期)

NAPARAT,PHONLAP(王颖芝)[6](2017)在《汉泰人体名词引申义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人类习惯把自身的认知类推到其他事物上,以自己为标准去衡量其他事物,用简单的人体词去命名、概括或描述难以理解的抽象事物。人的认知虽然具有普遍性,但不同的文化背景也会使之受到影响,使我们在表现人体名词隐喻时有不同的概念和联想。人体名词的引申义大部分是在“隐喻”和“转喻”的基础上发生的。本文主要通过人体名词的四个部分进行对比研究,分别是:头部、躯干、四肢和内脏。首先,根据《现代汉语词典》和《皇家学会词典》给人体名词的定义,分析出该词的语义特征,再对汉泰人体词的隐喻义和转喻义分析出其共性和个性。然而,词典给出的定义虽然解释了其意义,但不能区别汉泰两种语言中的人体名词,因此,我们需要采用隐喻理论,将汉泰人体名词的引申义分为隐喻义和转喻义,再通过喻体的取像点分为:位置类、形状类和功能类;通过本体和喻体之间的关系分为:部分-整体、器官-功能/特征、器官-动作/行为。然后,从中分析出其语义特征,揭示了人体名词在两种语言中的差别。最后,再从文化、思维方式等方面进行阐述。通过研究发现,因为人体器官的形状和位置是相同的,所以大部分汉泰人体名的形状隐喻和位置隐喻大同小异,但在功能隐喻上存在着差异,而这些差别就反应在文化和思维上,所以我们可以通过语义成分分析法来揭示其文化内涵,思维方式、道德观念。(本文来源于《青岛大学》期刊2017-05-25)

朱莹[7](2017)在《“一/满+人体名量词+名词”结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往关于“一/满+人体名量词+名词”结构的系统研究不多,多是以人体名量词的研究来代替整个结构的研究,缺少系统性的归纳、分析,而且部分研究仅是选取结构中的某个事例进行分析和研究,或者对结构中的某个个别方面进行考察,这使得“一/满+人体名量词+名词”结构的研究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经验,参考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一/满+人体名量词+名词”结构的语义、语法和语用进行多角度的全面考察。全文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主要对本文的研究内容、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还有前人的研究成果及语料来源进行说明概述。第二章从语义角度对“一/满+人体名量词+名词”结构的组成成分和整个结构进行考察,其中主要涉及修饰词“一、满”,人体名量词,名词中心语,及整个结构的语义分析,还有结构中叁个成分之间的制约关系考察。第叁章从语法角度对“一/满+人体名量词+名词”结构进行考察,语法角度主要涉及结构的句法功能分析,结构可插入成分考察,还有结构的变式考察。第四章从语用角度对“一/满+人体名量词+名词”结构进行分析,主要涉及结构在运用中的经济性、描写性和主观性。第五章是结语部分,对第二章到第四章的内容进行总结概括,同时指出文章的不足之处。(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7-04-01)

朴正林[8](2016)在《人体名词汉语“头”和韩国语“??”的语法化对比》一文中研究指出语言的发展演变过程离不开语法化,语法化是语言发展演变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语法化也是认知语言学关注的重要领域之一。就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两种语言的语法化对比研究还比较少,本文根据前人的研究成果,以人体名词汉语"头"和韩国语"??"为例,对比分析汉韩人体名词"头"从基本义到功能扩展及产生的特征与机制。希望能为第二语言教学和汉韩翻译实践提供帮助。(本文来源于《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期刊2016年04期)

李登超[9](2016)在《人体器官名词作临时量词的语法特点》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实际语言运用中,人体器官名词被用做临时量词的现象很多。文章以"数词+人体器官名词+名词"及"动词+数词+人体器官名词"两个构式为切入点,探讨人体器官名词作临时量词的语法特点,分析构式中各个组成部分的特征。(本文来源于《安徽文学(下半月)》期刊2016年01期)

张积家,杨晨[10](2015)在《汉语人体隐喻名词加工的时间进程》一文中研究指出隐喻是人类认知世界的基本思维方式。词单假说认为,人们先按照字面义来理解隐喻,在理解不通时,再以隐喻义来解释;平行加工假说认为,隐喻理解同时加工字面义与隐喻义;语义显着性假说认为,先理解字面义还是先理解隐喻义,取决于二者之间的语义显着性。本研究以单字人体隐喻名词和双字人体隐喻名词为材料,考察人体隐喻名词加工的时间进程。结果表明:(1)两种人体隐喻名词采用不同的加工机制;(2)语义倾向性和语义透明度影响人体隐喻名词加工的时间进程;(3)语义显着性假说能够更好地说明人体隐喻名词的加工。(本文来源于《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6期)

人体名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人类的认知活动来源于身体经验。不同语言中的人体名词都潜藏着漫长的词义演变过程,这其中蕴含着较强的词义演变规律。本文从词义类型学的研究视角出发,选择了汉语、英语、越南语、泰语和印尼语中较为常用的31个人体名词进行跨语言的词义学研究,将五种语言的人体名词的所有义项逐层量化,观察不同语言在表达同一人体部位时的语言形式和词义引申路径的异同,梳理出五种语言共有的义项,四种语言共有的义项,叁种语言共有的义项,两种语言共有的义项,一种语言独有的义项,并从引申类型、引申机制、引申线索和语义范畴四个维度归纳出不同语言对于人体名词语义材料的切分方式的异同,把五种语言都有的词义引申规律归为词义引申的共性,将两种至四种语言共有的词义引申规律视为词义引申的相对共性,每种语言特有的词义引申路径归纳为词义引申的特异性。同时对归纳总结得出的词义演变规律进行解释。研究结果表明:第一,五种语言中人体名词的本义大致相同,只有越南语(tay和chan)以及印尼语(Kaki)在词义的指称范围上有所差别;第二,多义性是人体名词词义的普遍性特征,各语言存在大量的重迭义项,但引申力强弱各不相同,由强至弱依次为:越南语、英语、汉语、泰语、印尼语;第叁,五种语言的引申类型多为直接引申,引申机制更偏向于隐喻机制。本文将各语言的隐喻义引申线索归为“形貌”“功能”“位置”和“其他”,转喻的引申线索总结为“部分与整体”“器官与其动作行为”“器官与其功能特征”和“器官与其尺寸”四种,发现词义引申规律整体上较为一致,多数特点可归入共性和相对共性中;第四,我们观察到同语系同语言结构类型的语言,相对共性不明显。汉语和越南语两种语言有很大的共性;第五,五种语言的范畴分布特点较为相似,“非人实体”“行为活动”和“性质”范畴中分布的义项较为集中。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人体名词论文参考文献

[1].钟铧,刘兰,小扎桑,白玛多吉,任海龙.中国数字人体解剖软件头颈部解剖学名词标注的缺失率分析[C].中国解剖学会2019年年会论文文摘汇编.2019

[2].陶英英.基于词义类型学的人体名词研究[D].华侨大学.2019

[3].高素婷.全国科技名词委、中国解剖学会共同举办“海峡两岸人体解剖、组织胚胎学名词研讨会”[J].中国科技术语.2018

[4].高素婷.海峡两岸人体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名词工作委员会召开编委会[J].中国科技术语.2017

[5].卢薇薇.韩汉人体名词“■”和“口、嘴”的语义对比研究——以包含“■”和“口、嘴”的惯用语为中心[J].山西青年.2017

[6].NAPARAT,PHONLAP(王颖芝).汉泰人体名词引申义对比研究[D].青岛大学.2017

[7].朱莹.“一/满+人体名量词+名词”结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7

[8].朴正林.人体名词汉语“头”和韩国语“??”的语法化对比[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6

[9].李登超.人体器官名词作临时量词的语法特点[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6

[10].张积家,杨晨.汉语人体隐喻名词加工的时间进程[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

标签:;  ;  ;  

人体名词论文-钟铧,刘兰,小扎桑,白玛多吉,任海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