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列车轨道桥梁时变系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列车—轨道—桥梁耦合系统,动力学计算,动力响应,混合算法
列车轨道桥梁时变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朱志辉,龚威,张磊,余志武,蔡成标[1](2018)在《基于分离迭代和耦合时变的列车—轨道—桥梁耦合系统高效动力分析混合算法》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高列车—轨道—桥梁耦合系统动力分析的计算效率,基于耦合时变法及分离迭代法,提出了1种混合算法。该算法将列车—轨道—桥梁耦合系统分解为车辆—轨道子系统和桥梁子系统。其中,车辆—轨道子系统在每一时间步需根据车辆位置对系统刚度系数矩阵进行更新,具有时变的特性;桥梁子系统的系统动力系数矩阵在整个动力分析过程中保持不变;车辆—轨道子系统与桥梁子系统通过钢轨与桥梁间作用力的平衡迭代实现耦合。利用朔黄重载铁路32m简支梁桥现场试验数据与由混合算法计算得到的分析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混合算法的可行性。采用耦合时变法和混合算法分别计算列车通过蒙华重载铁路黄河龙门大桥的动力响应,结果表明:采用相同的时间积分步长时,2种方法拥有相同的计算精度,但混合算法比耦合时变法具有更高的计算效率,求解耗时降低了75%。(本文来源于《中国铁道科学》期刊2018年01期)
刘常亮,尹训强,林皋,李建波,胡志强[2](2013)在《基于ANSYS平台的高速列车-轨道-桥梁时变系统地震响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ANSYS为平台,引入虚拟节点建立轮-轨耦合时变单元,并结合UPFs开发特点在通用有限元软件中形成了,适用于地震响应分析的高速列车-轨道-桥梁时变系统模型。所提出的方法中,通过设置质点-弹簧-阻尼器模拟轨道与桥梁的相互作用,以刚体动力学方法模拟其余列车子系统,并利用有限元法模拟轨道-桥梁耦合子系统,进而基于几何相容条件和相互作用力平衡模拟了列车-轨道-桥梁时变系统的动态耦合关系,以地震加速度时程作为该系统的输入激励,通过大质量法施加于轨道-桥梁子系统中。最后,通过数值算例及实际工程应用验证了该时变系统的可靠性和良好的适用性,同时可以看出,结合通用有限元软件丰富的结构单元模型及非线性分析能力,该时变系统模型具有解决大型复杂的实际工程问题的潜力。(本文来源于《振动与冲击》期刊2013年21期)
向俊,曾庆元[3](2011)在《列车-轨道(桥梁)时变系统横向振动稳定性与失稳临界车速分析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不明原因列车脱轨机理与运动系统平衡状态稳定性分析的能量增量准则,提出了列车-轨道(桥梁)时变系统横向振动稳定性与失稳临界车速分析方法,确定了系统横向振动最大输入能量及其增量,计算了系统横向振动极限抗力做功及其增量,建立了系统横向振动稳定性评判准则,计算了系统横向振动失稳临界车速。通过算例,计算了高速列车-无砟轨道时变系统横向振动稳定性及控制高速列车安全运行的指标。计算结果表明:高速列车-无砟轨道时变系统横向振动的失稳临界车速为647.3 km.h-1,容许极限车速为517.84 km.h-1,抗脱轨安全度为1.85,因此,高速列车以350 km.h-1的车速在无砟轨道上运行是安全的。(本文来源于《交通运输工程学报》期刊2011年01期)
王宁波[4](2009)在《列车—轨道—桥梁时变系统竖向振动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列车的不断提速,列车、轨道、桥梁之间的相互动力作用越来越大。虽然国内外对列车-轨道-桥梁系统的振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各种研究方法存在一定的差别,同时仍存在一些问题尚未得到很好解决。本文针对列车-轨道-桥梁时变系统的竖向振动问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主要工作和成果如下:1、用有限单元法建立了列车-轨道-桥梁时变系统的竖向振动方程,提出的“移动连接单元”在单元层面上实现了轮-轨之间耦合,这样简化了此时变系统竖向振动方程的建立,同时也有利于计算机编程和方程的求解。2、研究了与轮对接触梁单元采用叁次插值形函数在车-轨-桥时变系统振动分析中所存在的缺陷和不足,提出了适合此时变系统振动分析的五次插值形函数。3、采用“移动连接单元”实现了此时变系统的轮-轨动态衔接关系,导出了轮轨动态衔接条件对车-轨-桥时变系统所产生的附加刚度矩阵和附加阻尼矩阵。4、以本文提出的车-轨-桥时变系统竖向振动分析理论为基础,以matlab为二次开发平台,编制此时变系统竖向振动分析程序,进行了算例的仿真计算。5、通过算例,研究了附加刚度和阻尼矩阵对车-轨-桥时变系统竖向振动响应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对于单轴车体-简支梁系统,附加项对车体加速度响应影响最大,其峰值的最大偏差达28%;对于四轴车体-轨道-桥梁系统,附加项对车体位移响应影响最大,其峰值的最大偏差达30%。(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期刊2009-05-01)
向俊,左一舟,赫丹,杨军祥,曾庆元[5](2005)在《关于列车-轨道(桥梁)时变系统空间振动方程的建立及其求解》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了国内外在列车-轨道(桥梁)时变系统空间振动方程的建立及其求解过程中存在的根本问题。基于弹性系统动力学总势能不变值原理及形成系统矩阵的"对号入座"法则(它不是一般的有限元分析中的计算机编码法和刚度集成法),可以很好地克服这一根本问题,同时还可以简便有效地建立并求解此时变系统空间振动方程,在直线轨道及桥梁上货物列车脱轨计算中取得了良好效果。对2座桥上列车走行安全性、平稳性及舒适性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已被有关铁路局采用。(本文来源于《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期刊2005年01期)
列车轨道桥梁时变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ANSYS为平台,引入虚拟节点建立轮-轨耦合时变单元,并结合UPFs开发特点在通用有限元软件中形成了,适用于地震响应分析的高速列车-轨道-桥梁时变系统模型。所提出的方法中,通过设置质点-弹簧-阻尼器模拟轨道与桥梁的相互作用,以刚体动力学方法模拟其余列车子系统,并利用有限元法模拟轨道-桥梁耦合子系统,进而基于几何相容条件和相互作用力平衡模拟了列车-轨道-桥梁时变系统的动态耦合关系,以地震加速度时程作为该系统的输入激励,通过大质量法施加于轨道-桥梁子系统中。最后,通过数值算例及实际工程应用验证了该时变系统的可靠性和良好的适用性,同时可以看出,结合通用有限元软件丰富的结构单元模型及非线性分析能力,该时变系统模型具有解决大型复杂的实际工程问题的潜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列车轨道桥梁时变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1].朱志辉,龚威,张磊,余志武,蔡成标.基于分离迭代和耦合时变的列车—轨道—桥梁耦合系统高效动力分析混合算法[J].中国铁道科学.2018
[2].刘常亮,尹训强,林皋,李建波,胡志强.基于ANSYS平台的高速列车-轨道-桥梁时变系统地震响应分析[J].振动与冲击.2013
[3].向俊,曾庆元.列车-轨道(桥梁)时变系统横向振动稳定性与失稳临界车速分析方法[J].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11
[4].王宁波.列车—轨道—桥梁时变系统竖向振动分析[D].中南大学.2009
[5].向俊,左一舟,赫丹,杨军祥,曾庆元.关于列车-轨道(桥梁)时变系统空间振动方程的建立及其求解[J].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2005
标签:列车—轨道—桥梁耦合系统; 动力学计算; 动力响应; 混合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