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感知与传播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旅游形象,形象感知,内容分析,深圳
感知与传播论文文献综述
杜鹏,陈卓君,黄桂泳,吴嘉怡,周耀锴[1](2019)在《深圳旅游形象的网络传播与游客感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对深圳游记攻略、官方社交媒体账号和官方网站平台的传播内容和游记数据进行内容分析,并与深圳城市旅游形象定位进行对比研究,对鹏城旅游的形象定位、传播内容、形象感知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深圳旅游官方传播期望形象与游客感知形象在旅游热点区域、旅游主题等层面上较为一致;游客在旅游体验和形象感知度层面更加细化和具体,而官方宣传多为宏观和抽象概念,深圳改革创新等城市形象并未被充分传播和感知;明确多层次旅游形象框架,深度挖掘城市旅游形象内涵,拓宽城市旅游形象传播渠道,推动旅游体验创新和提升服务水平成为深圳旅游形象网络传播质量和效率的努力方向。(本文来源于《特区经济》期刊2019年11期)
韩雨晴,谢强[2](2019)在《新媒体是否传播了较多的负能量——基于社会公平感知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2015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建立随机系数离散选择模型,比较了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使用频率对社会公平感影响的差异。研究发现:(1)新媒体传播了更多的负能量——新媒体使用频率的提高会降低社会公平感,而传统媒体使用频率的提高会提升社会公平感。(2)新媒体使用频率对社会公平感的影响与收入水平有关——收入越高,新媒体使用频率对社会公平感的负向影响越小。(3)新媒体使用频率对社会公平感的影响主要作用于健康人群和城市居民。(本文来源于《当代财经》期刊2019年10期)
王文[3](2019)在《非遗“网红课”让浏阳夏布焕发生机》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夏布就是用这种草织出来的吗?”在湖南浏阳夏布文创中心一隅,来自教师进修小学的孩子们在课堂上好奇地提出一个又一个问题。这样的场面,在今年浏阳夏布文创中心已经出现了多次,关于浏阳非遗、浏阳夏布的这堂网红课,已经持续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教育从孩(本文来源于《中国纺织报》期刊2019-09-04)
史雯华[4](2019)在《传统苏绣的新传播——以《感知苏绣》展览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苏绣的传播在当代依然面临着巨大挑战。多元文化的时代在全球化的影响下悄然降临,苏绣传播已不能再止步于博物馆展示、研究院交流、拍卖行拍卖、藏家收藏等传统的精英化传播模式。当代许多艺术展注重调研社会诉求并积极与公众互动,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打开了新的通道。《感知苏绣——"云帆苏绣"刺绣艺术展》为苏绣的当代传播书写了更多的可能,具有极好的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喻国明,王文轩,冯菲[5](2019)在《“声音”作为未来传播主流介质的洞察范式——以用户对语音新闻感知效果与测量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人工智能与传媒产业的深入结合,声音作为未来传播主流介质成为可能。文章尝试从微观的角度出发,研究传媒产业元素——声音,对"个体感知"的传播效果。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梳理,尝试构建受众对语音新闻感知的测量指标,探究语音信息特征、用户特征等层面对用户的内容认知、主观体验和生理反应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对语音新闻感知效果与测量的研究设想。(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战线》期刊2019年07期)
刘慧,杨乃定,张延禄,李芮萌[6](2019)在《考虑风险感知和项目关联的R&D网络风险传播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风险传播导致R&D网络失败率过高的问题,考虑企业风险感知与企业内项目关联的特点,借鉴SIS模型构建了R&D网络风险传播模型.仿真结果显示,风险传播阈值是由研发网络拓扑结构、企业风险恢复力及企业风险感知共同决定的;风险在R&D网络中的传播速度和范围会随着企业风险感知的增加而降低,但会随着R&D网络内项目关联的企业数量的增加而增大.研究结果表明,可以通过提高企业风险感知能力,减少项目关联的企业个数,降低项目间的关联程度来提高R&D网络抗风险的鲁棒性.(本文来源于《系统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张卫东,栾碧雅,李松涛[7](2019)在《基于信息风险感知的网络虚假信息传播行为影响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意义]网络虚假信息的肆意传播正成为危害人类社会的风险事件,探究网络虚假信息传播行为的影响因素,对网络虚假信息的抑制及治理具有积极意义。[方法/过程]文章以风险感知理论为基础,基于心理测量范式和社会放大理论构建网络虚假信息传播行为影响因素模型,通过问卷调查和SPSS软件验证所构建的模型并进行修正。[结果/结论]数据结果表明,情绪、信任、信息数量与质量会对虚假信息传播行为产生积极影响,而知识,媒体接触会对虚假信息传播行为产生消极影响。(本文来源于《情报理论与实践》期刊2019年09期)
张晨鑫[8](2019)在《电商背景下消费者感知价值对电子口碑传播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电子口碑作为衡量电子商务经营收益的重要变量,一直是学者与商家们研究的重点,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各平台之间的竞争也变得激烈,且各电商平台的经营手段与主要客户群体的不同,其口碑的传播也会出现不同,如果电子口碑传播出现不畅或者负面情感,一定会对电子商务网站的收益造成影响,而这一切都取决于消费者的直观感受,所以在电子口碑传播领域,消费者的感知电子口碑传播之间存在的关系一直是研究的重点。在分析了中国电子商务网站的运营环境与机制的前提下,根据消费者感知价值模型、口碑传播模型与消费者满意度理论,通过实证的方法对其传播的机制进行深入研究。在确定了消费者感知价值所包含的维度,并分析了消费者满意度理论与涉入度的中介与调节作用后,明确了消费者感知价值的叁个维度对电子口碑传播的影响的研究思路。并以此为研究基础,构建了研究的理论模型、提出假设,并设计了调查问卷,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各变量数据进行收集,分析了其产品维度、情感维度与形象维度对电子口碑传播的影响,并引入消费者满意度作为中介变量,研究其在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中介作用,将产品涉入度与网络涉入度作为调节变量,研究其对电子口碑传播的调节作用。通过回归分析得出结论显示,消费者感知价值的叁个维度均对电子口碑传播有正向的影响作用,消费者满意度在模型中分别起到完全中介与部分中介两种作用,产品涉入度仅在消费者感知情感价值中起到调节作用,网络涉入度在所有维度中均起到调节作用。基于上述分析结果,给出可行的电子商务网站运营建议。电子商务网站应不断提高产品及服务质量,提高消费者购物时的情感体验,工作人员需要深入市场调研,了解消费者的心理与需求,对产品涉入度与网络涉入度有足够的认识,优化网站的功能,简化初始界面,降低使用难度,从多角度、多层面地提高口碑的传播效率,确保电商网站的收益。(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商业大学》期刊2019-06-02)
蒋晓煜[9](2019)在《游客感知视角下红色旅游景区红色文化传播效果评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闲暇时间的增多,旅游需求日渐升温,旅游产业蓬勃发展,为人们追求精神愉悦和提升生活品质提供了路径和平台。红色文化多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产生,具有内涵丰富、寓意深刻、教育性和故事性强等特点。2016年我国颁布了《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以经典景区建设为示范,引领和带动红色旅游景区全面发展,并通过红色旅游景区实现红色文化的广泛深入传播。为提升红色旅游景区传播红色文化的功能和效果,本文以游客感知为视角对红色旅游景区的红色文化传播效果开展了评价研究。在全面梳理游客感知、红色旅游景区以及红色文化传播的相关研究成果基础上,依据游客感知理论、大众传播理论和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以游客感知视角下的红色旅游景区的红色文化传播效果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分析法和专家咨询法,通过一轮数据筛选和两轮专家问卷明确了对红色旅游景区红色文化传播进行评价的内容,并依据专家打分结果构建了游客感知视角下的红色旅游景区红色文化传播效果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层级分析法确立了各指标权重,基于游客感知,建立了任意红色旅游景区红色文化传播效果评测均可适用的评价模型,同时,给出了实证分析流程和问题对策分析模式。为验证构建的指标体系适用性,本文选择了既是革命圣地又地处革命老区,同时也属于我国红色旅游景区类型中最为普遍的故居类、纪念馆类的红色旅游经典景区——韶山。运用层次分析法和问卷调查法对韶山红色文化传播的效果进行测评,得出韶山红色文化传播效果准则层各要素的排序情况为“行为>心理和态度>认知”,传播效果综合得分为75.39分,对应的评语集为“具有较好的红色文化传播效果”。依据评价结果,提出了以下几点提升韶山红色旅游景区红色文化传播效果的策略:(1)提升员工文化传播参与度;(2)提升文化传播方式创新度;(3)突出景区核心文化;(4)增加游客体验参与;(5)完善景区基础配套设施。(本文来源于《湘潭大学》期刊2019-06-01)
李赞[10](2019)在《受众感知层面价值对我国科学类电视节目传播效果的影响的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科学不断的推动社会进步,如何利用大众传播媒介在民众中更有效率的传播科学知识,如何提升民众科学素质成为国内外研究人员都在重点关注的问题。科学作为重要的元素加入到电视节目中,通过电视、视频媒介传播给大众,是科学传播实现的有效途径。我国长期以来都很重视科学类电视节目的播出,而受众也在不断增强对这类节目的好奇心。在现阶段电视节目种类繁多的情形下,科学类电视传播引起的反响却很少受到人们的关注,从科学研究的角度思考,电视节目更多注重的是对青少年受众的吸引,致使老年观众群体不能有效获得电视节目播出的满足。就此情况而言,本文从受众感知的层面价值出发,着眼于我国科学类电视节目传播效果,分析怎样用不同形式的电视节目来吸引不同的受众,并且如何才能同时满足于青少年群体和老年群体的需求。本研究主要填充了在科学类电视节目调查中缺少对受众收视情况分析的空白,试图结合以往的经验,来探索和完善影响我国科学类电视节目传播效果的因素,利用问卷调查对科学类电视节目的传播效果进行深入的研究,通过数据得出有说服力的结论,并为此类节目扩大受众范围,拓宽传播渠道提供理论依据。首先,本文探讨了研究的背景,目标和研究意义。其次,主要着眼于我国科学类电视节目的传播效果和相关文献、资料的阅读及研究,试图结合以往的经验来探索和完善影响我国科学类电视节目传播效果的因素。在调查研究中采取问卷的形式,采集受众对于科学类电视节目传播效果的影响信息。第叁部分根据前人的研究模型,构建了适用于我国科学类电视节目传播效果的模型。在前人的量表上稍作调整,制作了本文的调查问卷。第四部分对调查问卷的回收结果进行了全面的数据分析:首先针对调查样本进行了统计性的分析,其次针对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回归分析。第五部分根据前文的调查结果得出结论,并针对研究结果提出建议。根据本次调查,收集不同受众群体的收视情况能有效改良我国科学类电视节目的播出状况。年轻群体更能够接受创新的事物,由于网络浪潮的兴起,电视节目的传播途径突破了原始单一形态的瓶颈,观众对于节目的观看拥有更多的自主选择权,可针对性的采取互联网整合营销传播方式,增强我国科学类电视节目传播效果。被调查者的年龄和受教育程度在认知层面价值、行为层面价值上产生显着的影响,并且不同收入的被调查者也在认知和行为层面上的价值不同。因此,我国科学类电视节目传播策略也应作出相应的调整,并根据不同的受众,定制更加多样化的科学类电视节目传播策略。最后主动拓宽科学类电视节目类型,改变传统观念,希望能够为科学类电视节目扩大受众范围,加深在科学类电视节目传播途径中的探索。(本文来源于《北京外国语大学》期刊2019-05-16)
感知与传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用2015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建立随机系数离散选择模型,比较了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使用频率对社会公平感影响的差异。研究发现:(1)新媒体传播了更多的负能量——新媒体使用频率的提高会降低社会公平感,而传统媒体使用频率的提高会提升社会公平感。(2)新媒体使用频率对社会公平感的影响与收入水平有关——收入越高,新媒体使用频率对社会公平感的负向影响越小。(3)新媒体使用频率对社会公平感的影响主要作用于健康人群和城市居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感知与传播论文参考文献
[1].杜鹏,陈卓君,黄桂泳,吴嘉怡,周耀锴.深圳旅游形象的网络传播与游客感知研究[J].特区经济.2019
[2].韩雨晴,谢强.新媒体是否传播了较多的负能量——基于社会公平感知视角[J].当代财经.2019
[3].王文.非遗“网红课”让浏阳夏布焕发生机[N].中国纺织报.2019
[4].史雯华.传统苏绣的新传播——以《感知苏绣》展览为例[J].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
[5].喻国明,王文轩,冯菲.“声音”作为未来传播主流介质的洞察范式——以用户对语音新闻感知效果与测量为例[J].社会科学战线.2019
[6].刘慧,杨乃定,张延禄,李芮萌.考虑风险感知和项目关联的R&D网络风险传播模型[J].系统工程学报.2019
[7].张卫东,栾碧雅,李松涛.基于信息风险感知的网络虚假信息传播行为影响因素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9
[8].张晨鑫.电商背景下消费者感知价值对电子口碑传播的影响研究[D].哈尔滨商业大学.2019
[9].蒋晓煜.游客感知视角下红色旅游景区红色文化传播效果评价研究[D].湘潭大学.2019
[10].李赞.受众感知层面价值对我国科学类电视节目传播效果的影响的实证研究[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