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极端敏感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土壤呼吸,人工增雨,土壤呼吸的温度敏感性
极端敏感性论文文献综述
刘殿君,张金鑫,卢琦,李旭,武哲[1](2016)在《极端干旱区增雨对泡泡刺(Nitraria sphaerocarpa)群落土壤呼吸温度敏感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极端干旱区(敦煌)以泡泡刺群落为研究对象,测定了生长季内增雨对泡泡刺群落灌丛和裸地土壤呼吸温度敏感性(Q_(10))的影响。结果表明:增雨明显增加了裸地的Q_(10),但未能显着改变灌丛的Q_(10)与对照相比,增雨16 mm使裸地Q_(10)显着增加28%,达1.83±0.30;在整个生长季,裸地和灌丛的Q_(10)季节波动与土壤含水量的变化存在极显着相关关系,且裸地的Q_(10)对土壤水分的敏感性(1.94)高于灌丛(1.57)。(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杂志》期刊2016年03期)
马占云,冯鹏,高庆先,孔珊珊,许霜[2](2015)在《华北地区能源及交通行业对极端天气的敏感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选取1987─2010年华北五省市区(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代表极端天气的HDD(采暖度日)、CDD(降温度日)和P(降水距平百分率)3个指标,通过建立Cobb-Douglas和超越对数2类生产函数,分析极端天气对华北五省市区的能源、交通2个行业产值影响的敏感性.结果表明:CDD、P对2个行业产值的影响较小,HDD的影响较大.能源行业产值对HDD、CDD及P的静态敏感系数最大值分别为0.29、0.10、0.07,表明这3个指标对能源行业产值的影响依次降低;交通行业产值对上述3个指标的敏感系数同样也依次减少.动态敏感性分析表明,能源消费结构和交通运输方式决定了CDD、P对五省市区2个行业产值的影响较小,而HDD的影响相对较大且年际波动也大,即冰雪、寒潮对能源、交通2个行业产值的影响程度远大于高温热浪、洪涝、干旱等极端天气.山西交通行业产值对极端天气的敏感性在五省市区中表现最为显着,HDD、CDD和P每增加1%,该省交通行业产值将分别变化-0.11%、0.11%、0.03%.敏感性分析结果与五省市区极端天气事件的分布和2个行业产值的损失相吻合.(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研究》期刊2015年04期)
汪娇阳,陈静,刘琳,田华[3](2014)在《极端降水天气预报指数对气候累积概率分布敏感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中国气象局T213全球集合预报系统历史样本较短、极端降水天气预报指数数学模型中气候累积概率分布样本不足的问题,选取气候背景和地理地貌特征较为相似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利用扩展时间序列和空间范围的方法,增加T213全球集合预报系统的降水预报气候分布样本数,改进模式降水预报气候累积概率分布,利用2011年6月10—20日集合预报资料进行极端降水天气预报指数预报试验,分析气候累积概率分布敏感性。结果显示:扩展时间序列和空间范围增加模式T213集合预报气候样本数的方法,生成的模式气候累积概率分布较单一格点方法更具代表性,能提高极端降水天气预报指数的识别技巧,并提前8 d发出长江中下游地区极端强降水预报信号。(本文来源于《暴雨灾害》期刊2014年04期)
薛志磊[4](2013)在《甘肃省极端气温近30年气候特征及其对WRF模式陆面参数化方案的敏感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甘肃省81个地面气象站1982-2011年逐日极端气温资料,分析了甘肃省日极端气温的时空分布特征和突变状况,同时初步探讨了极端气温产生突变的原因。另外,选取甘肃省东南部、西北部两个地区,分别分析在这两个地区WRF模式极端气温模拟对叁种陆面参数化方案的敏感性,试验模拟时段为2005年1月25日08时到29日02时(北京时),共15个6小时气温预报。所做工作得到如下主要结论:(1)EOF分析表明,甘肃省夏季极端高温频数、冬季极端低温频数和冬季极端高温频数有着非常高的一致性变化特征,其中夏季和冬季的极端高温频数EOF第一特征向量的方差贡献率达到70%以上,二者的时间系数变化也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而冬季极端低温频数方差贡献率为59.3%,一致性特征小于极端高温频数,其时间系数变化呈波动上升趋势。甘肃省夏季日极端高温在80年代末期出现明显突变,冬季日极端低温和日极端高温突变现象不明显,夏季极端高温突变与西风环流指数呈正相关关系。(2)WRF模式叁种陆面方案在不同地区对气温的模拟都有比较好的一致性,对气温的数值范围和分布形式也都有合理统一的模拟效果。整体上,叁种方案对甘肃东南地区气温的模拟一致好于甘肃西北地区气温的模拟效果,对14时气温模拟一致好于对02时气温的模拟效果。对于西北地区,NOAH方案表现最好,RUC方案次之,SLAB方案再次之;对于东南地区,SLAB方案最优,RUC方案次之,NOAH方案再次之。(3)叁种陆面方案对14时气温模拟的差异主要来自于不同陆面方案对地表温度和感热、潜热通量模拟的不同,对地表温度的模拟基本上决定了气温模拟的走势,感热通量的模拟亦是影响气温模拟的重要因素。(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3-05-01)
程炳岩,丁裕国,郑春雨,申红艳[5](2013)在《极端气候对平均气候变化的非线性响应及其敏感性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平均气候与极端气候两者发生的概率具有密切联系。从理论和观测事实两方面证明一地平均气候与其极端气候的对应概率存在着明显的非线性关系。假定气候变量有对称概率分布和非对称概率分布两种状况,从理论上证明,平均气候变化前后所对应的极端气候概率具有非线性变化;通过对若干个代表站及气候场资料的平均值与所对应极值概率计算结果,证明理论符合观测事实。进一步借助于数值试验考察了概率分布模式的各个参数之变化对极端气候概率的影响。根据观测事实的举例,也表明了不同概率分布条件下,基本上都有如此变化规律。(本文来源于《气候与环境研究》期刊2013年01期)
陈海山,周晶[6](2013)在《土壤湿度年际变化对中国区域极端气候事件模拟的影响研究 Ⅱ.敏感性试验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NCARCAM3.1大气环流模式,设计了有、无土壤湿度年际异常的两组数值试验,探讨了土壤湿度年际异常对极端气候事件模拟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模式模拟的极端气候事件对土壤湿度异常十分敏感,土壤湿度异常对极端气候指标的多年平均空间分布、年际变率以及年际变化均具有重要影响。当不考虑土壤湿度的年际异常时:(1)模拟的暖夜日数、暖昼日数和热浪持续指数的发生频次在全国范围内均明显减少,而霜冻日数则明显增加。极端降水指标的响应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差异,极端降水频次在江淮流域明显减小,而极端降水强度则表现为东北减弱、长江流域增强;中雨日数和持续湿期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减少。(2)极端气温指标的年际变率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呈减小趋势;而极端降水事件的变化则较为复杂,极端降水频次和极端降水强度的年际变率在长江以南有所增强,而北方地区则有所减弱。中雨日数和持续湿期的年际变率在我国呈现出较为一致的减少趋势。(3)模式对暖夜日数、霜冻日数的年际变化的模拟能力明显下降,并对4个极端降水指标的年际变化的模拟能力在全国多数区域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本文来源于《大气科学》期刊2013年01期)
李西良,侯向阳,丁勇,运向军,尹燕亭[7](2012)在《北方草原牧民对极端干旱感知的季节敏感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深入探究气候变化背景下人类适应过程,基于"感知-适应"框架,利用人群感知与干旱时间序列之间关系,即Pa-PI相关的研究方法,以内蒙古典型地区为例,研究了北方草原牧民对极端干旱感知的季节敏感性。结果表明:牧民对极端干旱发生年份的感知强度随时间序列非均匀递增,且对干旱强度具正向的依赖性;牧民感知以夏旱敏感为主,其敏感度大于春、秋、冬、跨季节及全年干旱;而同一地区的敏感季在不同年代段具不稳定性,随时间变动;在年代之间,时间越近牧民对极端干旱的识别越敏感。比较年、季、月等尺度干旱发生对牧民感知结果的解释能力,发现月尺度比季及以上尺度的解释力下降,表明牧民对极端干旱的感知主要是根据季及以上时间尺度的判断。(本文来源于《农学学报》期刊2012年10期)
柴文竹[8](2012)在《现代汉语副词“幸亏”的极端敏感性及允准条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句法分布、语义指向和语用前提叁个方面描述了现代汉语副词"幸亏"的使用特点。在Giannakidou提出的极性词语在(非)真实性语境中得到允准的原则的基础上,对"幸亏"的允准条件进行了探讨。文章论证了"幸亏"具有极端敏感性,需要真实性算子对其进行允准,它的允准条件与肯定极性词一致。(本文来源于《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2年01期)
新晴[9](2011)在《郑媛媛:忘我工作 敢为人先》一文中研究指出郑媛媛,正研级高级工程师,安徽省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安徽省气象部门科技带头人,中国气象学会水文气象委员会委员。全国优秀青年气象科技工作者、安徽省首届省直机关十大女杰、安徽省气象局科技带头人, 2005年获全国总工会授予的 “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本文来源于《中国气象报》期刊2011-07-19)
宋建庆[10](2011)在《面板堆石坝极端工况下渗流稳定性及敏感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山西省某混凝土面板堆石坝为例,采用子单元法计算了其在极端工况下的渗流特性,结果表明大坝各组成部分在极端工况下不会出现渗透破坏。最后,对各材料的渗透系数进行了敏感性分析,垫层的渗透系数较其他部分为敏感,因此必须加强对垫层工程质量的严格控制。(本文来源于《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期刊2011年02期)
极端敏感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选取1987─2010年华北五省市区(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代表极端天气的HDD(采暖度日)、CDD(降温度日)和P(降水距平百分率)3个指标,通过建立Cobb-Douglas和超越对数2类生产函数,分析极端天气对华北五省市区的能源、交通2个行业产值影响的敏感性.结果表明:CDD、P对2个行业产值的影响较小,HDD的影响较大.能源行业产值对HDD、CDD及P的静态敏感系数最大值分别为0.29、0.10、0.07,表明这3个指标对能源行业产值的影响依次降低;交通行业产值对上述3个指标的敏感系数同样也依次减少.动态敏感性分析表明,能源消费结构和交通运输方式决定了CDD、P对五省市区2个行业产值的影响较小,而HDD的影响相对较大且年际波动也大,即冰雪、寒潮对能源、交通2个行业产值的影响程度远大于高温热浪、洪涝、干旱等极端天气.山西交通行业产值对极端天气的敏感性在五省市区中表现最为显着,HDD、CDD和P每增加1%,该省交通行业产值将分别变化-0.11%、0.11%、0.03%.敏感性分析结果与五省市区极端天气事件的分布和2个行业产值的损失相吻合.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极端敏感性论文参考文献
[1].刘殿君,张金鑫,卢琦,李旭,武哲.极端干旱区增雨对泡泡刺(Nitrariasphaerocarpa)群落土壤呼吸温度敏感性的影响[J].生态学杂志.2016
[2].马占云,冯鹏,高庆先,孔珊珊,许霜.华北地区能源及交通行业对极端天气的敏感性分析[J].环境科学研究.2015
[3].汪娇阳,陈静,刘琳,田华.极端降水天气预报指数对气候累积概率分布敏感性研究[J].暴雨灾害.2014
[4].薛志磊.甘肃省极端气温近30年气候特征及其对WRF模式陆面参数化方案的敏感性分析[D].兰州大学.2013
[5].程炳岩,丁裕国,郑春雨,申红艳.极端气候对平均气候变化的非线性响应及其敏感性试验[J].气候与环境研究.2013
[6].陈海山,周晶.土壤湿度年际变化对中国区域极端气候事件模拟的影响研究Ⅱ.敏感性试验分析[J].大气科学.2013
[7].李西良,侯向阳,丁勇,运向军,尹燕亭.北方草原牧民对极端干旱感知的季节敏感性研究[J].农学学报.2012
[8].柴文竹.现代汉语副词“幸亏”的极端敏感性及允准条件研究[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9].新晴.郑媛媛:忘我工作敢为人先[N].中国气象报.2011
[10].宋建庆.面板堆石坝极端工况下渗流稳定性及敏感性分析[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11
标签:土壤呼吸; 人工增雨; 土壤呼吸的温度敏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