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七带石斑鱼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七带石斑鱼,温度变化,早期发育,开口摄食
七带石斑鱼论文文献综述
刘莉,陈超,孔祥迪,李炎璐,于欢欢[1](2017)在《温度变化对七带石斑鱼早期发育及开口摄食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观察比较了9个温度梯度(13、15、17、19、21、23、25、27、29℃)对七带石斑鱼(Epinephelus septemfasciatus)受精卵孵化时间、孵化率和畸形率的影响。用在(21±0.5)℃条件下孵出的健康仔鱼进行耐饥饿和摄食实验,实验温度处理设两种方式:一、处理温度始终保持不变;二、将温度在处理48 h后统一调节至21℃。实验期间,每天统计仔鱼死亡数,测定不投饵条件下的存活指数(SAI),并观察仔鱼投饵后的开口摄食情况及其形态发育状况。结果表明:1)受精卵孵化的最适温度范围为17~23℃,当温度低于13℃或高于27℃时,受精卵不能孵化。21℃时,受精卵孵化率最高,为(93.67±1.52)%;而畸形率最低,为(1.06±1.06)%。当温度低于或高于21℃时其孵化率降低,而畸形率升高;2)在13~28℃范围内,初孵仔鱼的SAI值随着温度的上升先升高后逐渐降低,21℃时的SAI值最高,为(20.26±0.44)%。各组温度保持不变时,13℃和27℃的SAI值分别为(2.18±0.01)%、(8.47±0.28)%;调整一致后分别为(6.90±0.44)%、(13.30±0.31)%。温度调节组与不调节组相比,其SAI值明显提高。温度调节后,每个梯度组的畸形率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降低;3)不同温度处理的仔鱼开口摄食存在差异。21℃时,仔鱼的初始摄食率和饱食率分别可达80.0%和40.0%。随着温度偏离21℃,摄食率和饱食率均逐渐降低。温度调节恢复组的仔鱼摄食情况改善明显,其中17℃不变和恢复组对比变化最为明显:当保持17℃不变时仔鱼的摄食率和饱食率分别为20.0%、13.3%,而处理48 h后恢复到21℃后,两者分别提高到66.7%和33.3%,分别提高了2.3和1.5倍。(本文来源于《海洋渔业》期刊2017年04期)
田永胜,姜静,宋莉妮,陈张帆,翟介明[2](2016)在《超低温冷冻保存对七带石斑鱼胚胎成活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6种小分子抗冻剂和4种大分子抗冻剂,通过单一、两种和叁种抗冻剂组合使用,以及大分子与小分子抗冻剂混合使用,检测不同组合抗冻剂对七带石斑鱼胚胎孵化率的影响,从而筛选出适宜胚胎冷冻保存的玻璃液。结果表明;PM(24%PG+16%Me OH):Gly=3:1或4:1组成的玻璃化液中胚胎的孵化率较高。进一步实验显示PMG3S(35%PMG3+5%蔗糖)和PMG3T(35%PMG3+5%海藻糖)中胚胎成活率分别达可29.24±10.81%和27.01±3.39%。当利用PMG3S和PMG3T采用五步法分别处理肌节期和尾芽期胚胎时,当处理6min时胚胎体积脱水变小,之后逐渐恢复到正常体积,说明玻璃化液渗透进行胚胎细胞。利用PMG3S和PMG3T两种玻璃化液分别冷冻保存胚体形成期、肌节期和尾芽期胚胎,获得了82粒上浮胚胎,其中14粒胚胎继续发育,8粒尾芽期胚胎发育到心跳期,4粒胚体形成期胚胎发育到肌节期,2粒肌节期胚胎孵化出膜。(本文来源于《2016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6-11-02)
刘滨,刘新富,曾霖,孟振,刘江春[3](2016)在《七带石斑鱼神经坏死病毒的RT-LAMP检测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报道了一种可以快速、灵敏地检测七带石斑鱼神经坏死病毒(NNV)的逆转录环介导等温扩增方法(RT-LAMP)。该方法参考赤点石斑鱼NNV病毒的主衣壳蛋白(MCP)基因的保守序列,设计1对引物克隆出七带石斑鱼NNV的基因序列,利用Primer Explorer V4软件设计了3对针对所克隆NNV基因序列的特异性引物,建立了RT-LAMP的反应体系,并分别对反应系统的引物浓度、反应温度和时间进行了优化,形成了七带石斑鱼NNV病毒RT-LAMP检测技术。实践应用结果表明,在63℃的最佳反应温度下,采用RT-LAMP检测技术经过45 min就能完成一次检测,准确率达到100%。本研究建立的RT-LAMP检测NNV技术设备要求简单,为七带石斑鱼等石斑鱼无NNV受精卵和仔稚鱼的生产现场检测和筛选提供了一种方便、灵敏的检测方法。(本文来源于《天津农业科学》期刊2016年07期)
李炎璐,陈超,王清印,吴雷明,宋振鑫[4](2015)在《云纹石斑鱼(E.moara)(♀)×七带石斑鱼(E.septemfasciatus)(♂)杂交F_1生长特征与其亲本子代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获得在工厂化养殖条件下的生长特性和规律,分别对10-14月龄的云纹石斑鱼、七带石斑鱼及其杂交F1 3个群体的体长、体重、生长指标、肥满度、超亲优势率等主要生长参数进行测定、比较和分析,并对3个群体的生长模型进行方程拟合。结果显示,在体长和体长生长指标方面,依次为杂交F1>云纹石斑鱼>七带石斑鱼;10-11、13月龄时,累积体重值依次为杂交F1>七带石斑鱼>云纹石斑鱼,体重和体重生长指标方面,增重依次为云纹石斑鱼>七带石斑鱼>杂交F1;七带石斑鱼的肥满度始终最高,杂交F1次之。研究表明,杂交F1体长生长速度最快,且在11月龄前的体重生长速度最快;云纹石斑鱼在11月龄后体重增长速度加快并超过其他两个群体;每月体长、体重生长值的超亲优势率分析显示,杂交F1在14个月的生长中表现出杂种优势。云纹石斑鱼为等速生长类型,七带石斑鱼与杂交F1同属于异速生长类型。(本文来源于《渔业科学进展》期刊2015年03期)
周庆杰,于道德,高天翔,官曙光[5](2014)在《七带石斑鱼早期形态发育与仔稚幼鱼培育的观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掌握一套可行的七带石斑鱼(Epinephelus septemfasciatus)人工繁育操作规程、积累七带石斑鱼生物学资料和苗种培育技术经验,作者对七带石斑鱼早期发育各个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及苗种培育进行了观察与研究。在水温23.5℃±0.5℃、盐度31、p H7.9~8.2、溶氧量6~8 mg/L的条件下,七带石斑鱼的受精卵历时31 h5 min完成胚胎发育过。胚胎发育可划分5个时期:卵裂期、囊胚期、原肠胚期、神经胚期和器官形成期。根据卵黄囊、第二背鳍棘与腹鳍棘、鳞片和体色的变化,七带石斑鱼胚后发育可划分为仔鱼期、稚鱼期、幼鱼期;仔鱼期又可分为前期仔鱼和后期仔鱼。在水温24~26℃,盐度28的海水中培育,初孵至2日龄(day post hatching,dph)仔鱼是前期仔鱼,3~30dph为后期仔鱼,31~57dph为稚鱼期,58dph进入幼鱼期。第二背鳍棘和腹鳍棘的生长与收缩是七带石斑鱼胚后发育过程中最明显的变化特征。第二背鳍棘的长度在仔鱼28~30 dph达到最大值,占仔鱼全长的81%。这些特点增加了苗种培育的难度和障碍。(本文来源于《海洋科学》期刊2014年12期)
宋振鑫,陈超,吴雷明,李炎璐,王鲁[6](2014)在《七带石斑鱼和云纹石斑鱼幼鱼在封闭循环水条件下的生长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观测研究了七带石斑鱼(Epinephelus septemfasciatus)幼鱼和云纹石斑鱼(Epinephelus moara)幼鱼在封闭式循环养殖系统中的生长特性,用SPSS 17.0软件中的Curve Estimation对相关数据进行模型分析与参数估计。结果表明,经过122 d的养殖,七带石斑鱼幼鱼平均体质量由(114.836±25.343)g增加到(213.861±38.604)g,相对增长率为0.707%,全长(TL)与养殖时间(t)的函数关系式为TL=-0.006t3+1.622t+13.954,体质量(W)与体长(BL)的关系式为W=0.436BL2.055;云纹石斑鱼幼鱼平均体质量由(79.620±13.007)g增加到(238.086±46.307)g,相对增长率为1.631%,全长(TL)与养殖时间(t)的函数关系式为TL=-0.013t2+2.008t+11.540,体质量(W)与体长(BL)的关系式为W=0.018BL3.083。两种幼鱼丰满度生长差异不显着(P>0.05),都保持在2.2-3.4之间。(本文来源于《渔业科学进展》期刊2014年05期)
李炎璐,陈超,王清印,吴雷明,宋振鑫[7](2014)在《云纹石斑鱼(♀)×七带石斑鱼(♂)杂交F_1形态特征与其亲本子代的比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云纹石斑鱼(♀)×七带石斑鱼(♂)杂交F1的形态特征以及与其亲本子代的关系,运用常规测量方法和聚类分析法对云纹石斑鱼、七带石斑鱼及云纹石斑鱼(♀)×七带石斑鱼(♂)杂交F1 3个群体6月龄幼鱼的形态特征进行测量和分析,对3个群体的12项可量、可数性状进行指数分析。结果显示,杂交F1体型呈椭圆形,侧扁而粗壮,体侧具7条灰褐色横向条带,杂交F1在体色条纹上均具有云纹石斑鱼与七带石斑鱼的特征;可量、可数的性状中有6项性状偏向于云纹石斑鱼,5项性状偏向于七带石斑鱼,1项与二者相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杂交F1与云纹石斑鱼聚为一类。研究表明,杂交F1在体色条纹上表现为二者的中间态,在形态上较接近于母本云纹石斑鱼。(本文来源于《渔业科学进展》期刊2014年05期)
于欢欢,李炎璐,陈超,贾瑞锦,孔祥迪[8](2014)在《温度对云纹石斑鱼(Epinephelus moara)(♀)×七带石斑鱼(Epinephelus septemfasciatus)(♂)杂交F_1胚胎发育和仔鱼活力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用控温仪设定温度组,观察了在不同温度条件下(13℃、15℃、17℃、19℃、21℃、23℃、25℃、27℃、29℃、31℃)云纹石斑鱼(E.moara)(♀)×七带石斑鱼(E.septemfasciatus)(♂)杂交F1的胚胎发育情况,并对实验12 h后的好卵率、12 h后的胚胎发育时期、受精卵的孵化率和初孵仔鱼的畸形率进行了记录;仔鱼孵化出膜后,对其进行了耐饥饿实验,测定其每天的存活率和生存活力指数(Survival activity index,SAI)。实验结果表明,受精卵胚胎发育周期与温度呈正相关的关系,其受精卵孵化的适宜温度范围是17–25℃,温度低于17℃时,孵化率随温度的降低而降低,畸形率反之;温度为13℃时,不能孵化出仔鱼;温度高于25℃时,孵化率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畸形率反之;仔鱼的SAI值随着温度的变化先升高后降低,在温度为17–21℃时,SAI值较高,分别为32.14±2.83、32.30±1.29、22.98±1.42,其他温度条件下SAI值均低于这3组。(本文来源于《渔业科学进展》期刊2014年05期)
孔祥迪,陈超,李炎璐,贾瑞锦,于欢欢[9](2014)在《Cu~(2+)、Zn~(2+)、Pb~(2+)对七带石斑鱼(Epinephelus septemfasciatus)胚胎和初孵仔鱼的毒性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在(21.0±0.5)℃条件下,研究了Cu2+、Zn2+、Pb2+3种金属离子对七带石斑鱼胚胎和初孵仔鱼的毒性效应。结果表明:1)随着3种金属离子浓度的升高,受精卵的孵化速率和孵化率逐渐降低,畸形率逐渐增加。重金属引发胚胎发育发生各种畸形,如胚体增生异常而死亡、尾芽弯曲,仔鱼不能正常出膜而死亡,初孵仔鱼脊椎弯曲多呈L、S、V型或尾部未展开呈逗号状畸形。综合孵化速率、孵化率和畸形率等指标,可以看出,3种金属离子对胚胎发育的毒性大小依次为Cu2+>Zn2+>Pb2+;2)初孵仔鱼的毒性试验周期为96 h,随着时间加长,仔鱼的存活率逐渐降低,且金属离子浓度越大,其下降幅度越大。此外,仔鱼出现脊椎S、V型弯曲等畸形也越来越多。通过计算各时间段的半致死浓度(LC50)和安全浓度得出,3种金属离子对初孵仔鱼的毒性大小依次为Cu2+>Pb2+>Zn2+。本研究的一系列数据可以为新渔业水质标准的制定和水环境的监测提供理论参数,为七带石斑鱼等鱼类繁育养殖中的重金属监测与治理提供重要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渔业科学进展》期刊2014年05期)
姜静,田永胜,翟介明,陈松林[10](2014)在《超低温冷冻保存对七带石斑鱼胚胎酶活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七带石斑鱼(Epinephelus septemfasciatus)是一种生长速度快、低温下耐受性强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海水鱼类,在自然环境中种群数量较少,对其种质资源进行长期保存迫在眉睫。本研究以七带石斑鱼胚胎为实验材料进行种质冷冻保存,探讨超低温冷冻(-196℃)对七带石斑鱼胚胎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Na+/K+-ATPase、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活性的影响,以检测抗冻剂在冷冻保存中对胚胎的影响。本研究分别测定了经过PM(24%1,2-丙二醇(PG)+16%甲醇(MeOH))、PMG(15.75%1,2-丙二醇+8.75%甲醇(MeOH)+8.75%甘油(Gly))和PMGT(15.75%1,2-丙二醇+8.75%甲醇(MeOH)+8.75%甘油(Gly)+5%海藻糖(trehalose))3种玻璃化液处理冷冻前后七带石斑鱼胚胎内6种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胚胎分别经过以上3种玻璃化液处理后,6种酶活性均发生显着性变化,与冷冻前相比,冷冻后胚胎内MDA酶活性显着升高(P<0.05);与之相反,冷冻后胚胎内的SOD、CK、Na+/K+-ATPase、LDH和GSH-Px酶活性与冷冻前相比,均显着下降,且差异显着(P<0.05)。而在PM玻璃化液处理后的未冷冻胚胎中Na+/K+-ATPase的表达量与对照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冷冻使MDA酶活性显着升高,而使其他5种酶的表达量水平降低。PM玻璃化液对CK和Na+/K+-ATPase的活性影响较小,说明对胚胎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本研究为七带石斑鱼胚胎超低温冷冻保存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农业生物技术学报》期刊2014年04期)
七带石斑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利用6种小分子抗冻剂和4种大分子抗冻剂,通过单一、两种和叁种抗冻剂组合使用,以及大分子与小分子抗冻剂混合使用,检测不同组合抗冻剂对七带石斑鱼胚胎孵化率的影响,从而筛选出适宜胚胎冷冻保存的玻璃液。结果表明;PM(24%PG+16%Me OH):Gly=3:1或4:1组成的玻璃化液中胚胎的孵化率较高。进一步实验显示PMG3S(35%PMG3+5%蔗糖)和PMG3T(35%PMG3+5%海藻糖)中胚胎成活率分别达可29.24±10.81%和27.01±3.39%。当利用PMG3S和PMG3T采用五步法分别处理肌节期和尾芽期胚胎时,当处理6min时胚胎体积脱水变小,之后逐渐恢复到正常体积,说明玻璃化液渗透进行胚胎细胞。利用PMG3S和PMG3T两种玻璃化液分别冷冻保存胚体形成期、肌节期和尾芽期胚胎,获得了82粒上浮胚胎,其中14粒胚胎继续发育,8粒尾芽期胚胎发育到心跳期,4粒胚体形成期胚胎发育到肌节期,2粒肌节期胚胎孵化出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七带石斑鱼论文参考文献
[1].刘莉,陈超,孔祥迪,李炎璐,于欢欢.温度变化对七带石斑鱼早期发育及开口摄食的影响[J].海洋渔业.2017
[2].田永胜,姜静,宋莉妮,陈张帆,翟介明.超低温冷冻保存对七带石斑鱼胚胎成活率的影响[C].2016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6
[3].刘滨,刘新富,曾霖,孟振,刘江春.七带石斑鱼神经坏死病毒的RT-LAMP检测方法[J].天津农业科学.2016
[4].李炎璐,陈超,王清印,吴雷明,宋振鑫.云纹石斑鱼(E.moara)(♀)×七带石斑鱼(E.septemfasciatus)(♂)杂交F_1生长特征与其亲本子代的比较[J].渔业科学进展.2015
[5].周庆杰,于道德,高天翔,官曙光.七带石斑鱼早期形态发育与仔稚幼鱼培育的观察研究[J].海洋科学.2014
[6].宋振鑫,陈超,吴雷明,李炎璐,王鲁.七带石斑鱼和云纹石斑鱼幼鱼在封闭循环水条件下的生长特性[J].渔业科学进展.2014
[7].李炎璐,陈超,王清印,吴雷明,宋振鑫.云纹石斑鱼(♀)×七带石斑鱼(♂)杂交F_1形态特征与其亲本子代的比较分析[J].渔业科学进展.2014
[8].于欢欢,李炎璐,陈超,贾瑞锦,孔祥迪.温度对云纹石斑鱼(Epinephelusmoara)(♀)×七带石斑鱼(Epinephelusseptemfasciatus)(♂)杂交F_1胚胎发育和仔鱼活力的影响[J].渔业科学进展.2014
[9].孔祥迪,陈超,李炎璐,贾瑞锦,于欢欢.Cu~(2+)、Zn~(2+)、Pb~(2+)对七带石斑鱼(Epinephelusseptemfasciatus)胚胎和初孵仔鱼的毒性效应[J].渔业科学进展.2014
[10].姜静,田永胜,翟介明,陈松林.超低温冷冻保存对七带石斑鱼胚胎酶活性的影响[J].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