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污染物迁移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并行计算,隐式有限元,区域分解,污染物迁移
污染物迁移量论文文献综述
廖子菊,邓小毛[1](2019)在《基于非结构网格的近海海域污染物迁移叁维数值模拟并行算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浅水环境下的污染物迁移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非结构网格的全隐格式可扩展并行算法。首先,对计算区域进行非结构网格建模;然后,对污染物迁移方程时间方向采用二阶向后差分隐式格式、空间方向采用有限元方法进行离散,并使用基于区域分解的NKS并行算法对离散系统进行求解。最后,使用该算法对珠江前航道和珠江出海口的污染物扩散过程进行了测试模拟,在"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上,最高使用2 400个处理器核时获得了64%的并行效率。测试结果表明NKS算法能有效地用于复杂区域大规模问题的数值模拟。(本文来源于《计算机应用》期刊2019年S1期)
邱金伟,蒲诃夫,陈训龙,吕伟东,李磊[2](2019)在《污染泥堆场处置中自重固结与污染物迁移的耦合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一维固结方程和对流-弥散方程,提出了一种用于污染泥堆场处置中自重固结与污染物迁移耦合问题的求解方法,其中,自重固结方程由解析解直接求解,污染物迁移方程由显示差分法求解。在自重固结方面,新方法可考虑线性的压缩关系和渗透关系;在污染物迁移方面,新方法能够考虑对流、扩散、机械弥散、线性和非线性吸附以及孔隙率相依的有效扩散系数。新方法与CST1数值模型进行了对比,验证了新方法的正确性。基于所提出的解,分析了固结效应、压缩系数、渗透系数和污染物初始分布形式对污染物在淤泥中迁移过程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固结效应、压缩性、渗透性和污染物的初始分布形式对污染物的迁移过程有着显着的影响;固结效应能显着地加速污染物的流出;土体的压缩系数越大其污染物累计流出质量越大;土体的渗透系数越大其污染物累计流出质量越大;污染物的初始分布形式对污染物的流出速率影响较大。(本文来源于《岩土力学》期刊2019年08期)
褚学伟[3](2019)在《黔中岩溶山谷型赤泥尾矿库污染物迁移机理及预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贵州地处西南岩溶山区中心地带,岩溶多以裸露型、半裸露型为主,区内矿产资源丰富,煤、磷、冶金、化工、电力等产业的各类尾矿、尾渣均需要择地堆存,而岩溶山谷作为天然的尾矿堆存地被作为最优的选择。然而,上世纪建成并投入使用的尾矿库,由于建库初期未进行库区的全面防渗或防渗措施处理不当,尾矿、尾渣中的微小颗粒、强酸、碱废水通过落水洞、漏斗、溶缝、溶隙等进入含水系统,产生岩溶渗漏污染问题。目前,虽然一些尾矿库已停用,但堆填的尾矿在大气降水淋滤作用下仍存在渗漏问题,给周边地下水环境系统造成严重危害。贵州铝土矿主要分布于黔中一带,而赤泥作为氧化铝产业的副产物——尾渣,被大量堆存于岩溶山谷中。本文以具有贵州特色的岩溶山谷型赤泥尾矿库为研究对象,通过探讨岩溶山谷尾矿堆存对地下水系统污染的特征、规律及机理,为有效的控制岩溶山谷型尾矿库渗漏污染,完善相应的闭库封存措施,保护地下水系统免受污染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对岩溶山区新建尾矿库选址及预防、控制尾矿库淋滤渗漏带来的地下水污染问题具有重大的实际意义。本文基于既有工作基础,采用野外调查、勘察、野外试验及室内试验等多种手段综合,运用多孔介质流体动力学、裂隙流理论、环境水化学以及岩溶水文地质学等多学科相关理论,对赤泥颗粒、淋溶液在地下水系统中的迁移及污染机理和规律进行了系统、深入地研究,并采用COMSOL仿真软件建立了研究区地下水流及溶质迁移模型。取得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认识:(1)研究区岩溶发育较为强烈,地下水类型以裂隙岩溶水为主,大气降水为研究区地下水主要补给来源,岩溶泉为主要排泄形式,形成以集中式点状补给-排泄,以孔隙、微裂隙为储存,大型裂隙为迁移主通道的非均质双重介质储存、径流的补-径-排地下水系统。研究区赤泥库未投入使用之前,地下水水化学类型为弱碱性Ca-HCO_3型水,投入使用后,水化学类型转变为K、Na-SO_4、Cl型。受控于构造及岩溶发育与分布特征,赤泥淋滤液存在向西北、向南两个方向渗漏的叁条途径。(2)从岩土体性质来看,赤泥相当于一种级配良好的类黏性土回填物。颗粒粒径较小,一般为0.11-130.30μm,粒径分布特征总体呈对数正态分布。从化学成分来看,赤泥的主要化学成分为K、Na、Ca、Mg、Fe、Al、Si、Ti等元素。赤泥库内赤泥颗粒、K~+、Na~+及Ca~(2+)分布特征及迁移受地下水垂直分带性影响。影响赤泥颗粒的迁移主要因素有颗粒的粒径、水动力条件及颗粒的受力情况等,水动力条件的差异性决定了赤泥颗粒迁移的最大粒径,水动力条件越强,产生迁移的颗粒粒径越大。(3)通过室内静、动态淋滤试验研究,揭示了固液比及水的动态对赤泥中离子释放的影响,并以Cl~-浓度为基础,确定了各离子与氯离子之间存在线性相关关系,从而可以用单一离子的迁移特征来分析赤泥淋滤液中多种离子迁移奠定基础。建立了赤泥动态淋滤作用下主要离子释放的数学模型,为定量预测大气降雨作用下赤泥中主要离子组分的释放强度提供了理论依据。(4)通过裂隙溶质迁移室内试验研究,揭示了集中式点状补排关系下,地下水径流及溶质迁移的表现特征;揭示了隙宽、隙宽比、流量对溶质浓度过程曲线及峰型的影响;确定了赤泥库污染物迁移通道为多裂隙组合状态下的迁移特征。(5)建立了研究区地下水水流及溶质迁移模型并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对研究区水文地质参数进行了分区;采用COMSOL软件对研究区地下水流及溶质迁移进行了仿真模拟。通过模拟值与实测值对比,说明建立的孔隙-裂隙介质地下水运动模型及溶质迁移模型均可用于研究区地下水及溶质迁移预测。(6)选择研究区丰水年及枯水年2种工况对赤泥库污染进行了预测,预测结果表明:丰水年、枯水年各监测点SO_4~(2-)浓度变化趋势一致。在丰水期,丰水年SO_4~(2-)浓度低于枯水年SO_4~(2-)浓度;在枯水期,丰水年SO_4~(2-)浓度高于枯水年SO_4~(2-)浓度,其值均接近或超出地下水Ⅲ类水标准值,为研究区地下水污染治理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成都理工大学》期刊2019-04-08)
马青山,贾军元,田福金,雷廷[4](2019)在《地下水开采引发的土体变形对污染物迁移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地下水开采引发的土体变形对污染物迁移具有重要影响。结合地下水渗流理论、太沙基一维固结理论和溶质运移对流-弥散理论,建立了变形土体中污染物迁移叁维耦合数值模型,考虑了孔隙度、渗透系数和水动力弥散系数随有效应力的动态变化。通过对实际案例进行模拟,分析了地下水开采引发的土体变形对污染物迁移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地下水位下降,土体有效应力增加,土体骨架压缩变形,使得孔隙度、渗透系数减小,导致水动力弥散系数增幅减小,从而延缓了污染物迁移的对流扩散过程。(本文来源于《中国煤炭地质》期刊2019年02期)
梁策,覃荣高,曹广祝,王金生,赵冬敏[5](2019)在《抽水对含水层中污染物迁移影响的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抽水对含水层中污染羽形态及迁移速率的影响,开展了抽水条件下污染物在不同含水层迁移的示踪试验。结果表明,抽水会改变均质含水层(含水层1)中污染羽的形态,但对含砾石及粉细砂夹层的非均质含水层(含水层2)及含砾石通道的非均质含水层(含水层3)中污染羽形态影响不大。与不抽水相比,抽水速率为300mL/min时,含水层1、2、3中污染物的平均迁移速率分别增大了1.570、1.480、3.050cm/min,迁移60cm所用时间分别缩短了36、35、48min。可见,抽水对不同含水层中污染物迁移速率影响程度由大到小分别为含砾石通道的非均质含水层、均质含水层、含砾石与粉细砂夹层的非均质含水层。(本文来源于《环境污染与防治》期刊2019年01期)
徐凤伟[6](2018)在《海河流域典型区农业面源污染物迁移转化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海河平原是华北地区主要农业区,地下水是海河流域最主要的供水水源。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海河流域地下水资源污染和超采问题日趋严重。目前,公认农业所引起的面源污染是水体污染中最大的问题之一,在地下水资源保护形势日趋严峻的同时,对于地下水污染源之一的农业面源的来源、组成结构、空间分布特征等的认识和了解,对海河平原地下水环境保护与治理策略的制定极其重要。本研究系统收集典型区域遥感影像、土地利用方式、水文地质条件等有关方面的资料,开展相关农业面源污染的调查;应用“GIS”技术和采用输出系数法估算海河流域平原区农业面源污染负荷量以及评价分析典型区农业面源污染的空间分布特征和主要影响因素;利用HYDRUS-1D模型模拟分析典型区多孔介质中水分、能量、溶质的运移情况;基于面源污染调查、海河流域水文地质条件调查、面源污染垂向一维数值模拟结果等,系统分析海河流域典型区农业面源污染对地下水环境影响的过程、范围。结果表明:(1)海河流域畜禽养殖污染排放负荷量在农业面源污染总负荷量所占比例最大,COD、NH_3-N、TN、TP排放量分别占整个海河流域平原区的83.6%、17.5%、55.0%、81.0%,因此可见海河流域平原区畜禽养殖是该流域面源污染最主要的控制因子。(2)根据海河流域各个省、市、县(区)的排放强度结果显示,海河流域平原区西部、南部和东部地区污染物排放强度明显高于北部和中部地区。在该区域,面源污染排放强度空间分布不均衡。(3)典型区邯郸市地下水饮用水中受NO_3~-影响较大,其中来自于土壤有机质氮占到43.47%;动物粪肥和污水氮占到34.78%;化肥氮占到21.75%。(4)在典型区一维垂向数值模拟结果中,氨氮进入土层后浓度迅速减少,向下迁移速度很慢,并在土壤表层出现累积现象;典型区氮素主要出现在3 m以上的土层,最多也只是在5m以上富集;由于海河流域平原区地下水长期超采,中西部大部分地区地下水埋深>5m,因此面源污染多富集于地表较浅层的包气带土壤中,难以直接污染地下水。(本文来源于《河北工程大学》期刊2018-12-01)
仝兆景,张科,时俊岭,贾元亨[7](2018)在《地下水污染物迁移自动化监测系统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传统地下水污染监测采用单点抽测方法、自动化程度低下、无法迅速进行迁移趋势分析的现状,设计了基于LabVIEW的地下水污染物迁移自动化监测系统。系统以研华PCI-1711U数据采集卡为核心完成硬件与软件设计,可实现基于LabVIEW的数据自动连续采集、信号处理、监测系统分析以及报告输出的程序设计。仿真实验表明:该系统能自动高效地监测地下水污染物,并作出直观、清晰的污染物迁移趋势分析,功能丰富且易于扩展,在地下水监测与环境保护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软件导刊》期刊2018年11期)
雷沛,张洪,王超,潘科[8](2018)在《沉积物水界面污染物迁移扩散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污染物在沉积物-水界面的迁移扩散对研究其环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和评估水生态系统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回顾了关于沉积物-水界面的基本研究历程,重点介绍沉积物-水界面的垂向结构以及扩散边界层(DBL)的作用,展示污染物在沉积物-水界面的多维度分布(一维垂向、二维平面和叁维立体)及其在沉积物-水界面的扩散过程,详细总结影响污染物在沉积物-水界面迁移扩散的环境因素(包括温度、溶解氧或氧化还原条件、pH值、离子强度或盐度、沉积物组成、共存污染物、溶解性有机质、水动力条件、生物扰动、微生物以及其他因素),讨论当前关于沉积物-水界面污染物扩散通量估算几种方法的优缺点,最后,对沉积物-水界面污染物扩散研究在未来发展需要关注的几个方面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湖泊科学》期刊2018年06期)
张洪伟,王军进,张国珍,武福平,雷楷[9](2018)在《地下水燃油污染物迁移模型的参数敏感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减少地下水溶质迁移模拟中参数的不确定性带来的误差,应用Visual MODFLOW软件对渗入地下含水层的燃油原料迁移进行模拟,建立了燃料溶质地下含水层的理想型迁移模型,用实测数据对模型可信度进行了验证,并采用因子变换法以敏感性指数为量化指标对渗透系数、孔隙度和弥散度叁个参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燃料溶质地下含水层的理想型迁移模型与地下污染物实际扩散的情况基本吻合;孔隙度与渗透系数的敏感性较高,两者的敏感性指数相差了1%,弥散度的敏感性最低;而弥散度的敏感性指数比孔隙度差了8%,比渗透系数差了7%.此外,孔隙度、渗透系数和污染物的扩散范围相关,在渗透系数和孔隙度上下20%的变化中,其中污染物迁移距离随渗透系数的增大而增大,随孔隙度的增大而减小.另外,参数的敏感性指数不随迁移时间而发生改变.(本文来源于《兰州交通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王丹丹,冯民权,孙小平,焦梦[10](2018)在《湿地污染物迁移扩散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湿地对污染物的迁移降解效果,以汾河一坝人工湿地为研究区域进行研究。基于现有自然湿地,采用湿地生态动力学模型,分析了氨氮、总磷在湿地中的迁移降解情况。通过模拟,发现污染物随水流向出口推移其浓度逐渐降低,氮磷污染物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模拟时间3h污染物影响带到达出口,氨氮降解率为43.3%,总磷降解率为30.9%。该模型考虑了污染物的形态细致划分和转化途径,对认识污染物在湿地中的迁移规律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西安理工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污染物迁移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基于一维固结方程和对流-弥散方程,提出了一种用于污染泥堆场处置中自重固结与污染物迁移耦合问题的求解方法,其中,自重固结方程由解析解直接求解,污染物迁移方程由显示差分法求解。在自重固结方面,新方法可考虑线性的压缩关系和渗透关系;在污染物迁移方面,新方法能够考虑对流、扩散、机械弥散、线性和非线性吸附以及孔隙率相依的有效扩散系数。新方法与CST1数值模型进行了对比,验证了新方法的正确性。基于所提出的解,分析了固结效应、压缩系数、渗透系数和污染物初始分布形式对污染物在淤泥中迁移过程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固结效应、压缩性、渗透性和污染物的初始分布形式对污染物的迁移过程有着显着的影响;固结效应能显着地加速污染物的流出;土体的压缩系数越大其污染物累计流出质量越大;土体的渗透系数越大其污染物累计流出质量越大;污染物的初始分布形式对污染物的流出速率影响较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污染物迁移量论文参考文献
[1].廖子菊,邓小毛.基于非结构网格的近海海域污染物迁移叁维数值模拟并行算法[J].计算机应用.2019
[2].邱金伟,蒲诃夫,陈训龙,吕伟东,李磊.污染泥堆场处置中自重固结与污染物迁移的耦合分析[J].岩土力学.2019
[3].褚学伟.黔中岩溶山谷型赤泥尾矿库污染物迁移机理及预测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9
[4].马青山,贾军元,田福金,雷廷.地下水开采引发的土体变形对污染物迁移影响研究[J].中国煤炭地质.2019
[5].梁策,覃荣高,曹广祝,王金生,赵冬敏.抽水对含水层中污染物迁移影响的试验研究[J].环境污染与防治.2019
[6].徐凤伟.海河流域典型区农业面源污染物迁移转化规律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8
[7].仝兆景,张科,时俊岭,贾元亨.地下水污染物迁移自动化监测系统设计[J].软件导刊.2018
[8].雷沛,张洪,王超,潘科.沉积物水界面污染物迁移扩散的研究进展[J].湖泊科学.2018
[9].张洪伟,王军进,张国珍,武福平,雷楷.地下水燃油污染物迁移模型的参数敏感性分析[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18
[10].王丹丹,冯民权,孙小平,焦梦.湿地污染物迁移扩散数值模拟[J].西安理工大学学报.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