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耕地的粮食生产能力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粮食生产能力,耕地保护,红线,粮食安全,历史性成就,粮食产业,优质耕地,口粮,耕地占补平衡,粮食供给
耕地的粮食生产能力论文文献综述
杨旋[1](2019)在《严守耕地保护红线 我国粮食生产能力稳步提升》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杨旋)9月14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这是继1996年后,中国政府发表的第二部粮食白皮书。白皮书指出,中国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的粮食安全之路,全面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推动从粮食生产大国向粮食产业强国迈进,(本文来源于《中国自然资源报》期刊2019-10-15)
黄煌,黄运湘,付靖凯,向艳艳,杨蕾静[2](2019)在《基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耕地地力评定──以石门县新增粮食生产能力田间工程建设项目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湖南省石门县新增粮食生产能力田间工程建设项目为例,对项目区建设前和建设后的耕地地力进行综合评定,选取地形部位、排水能力、灌溉能力、障碍因素、剖面构型、耕层厚度、耕层质地、有机质、有效磷、缓效钾共10个评定因子构建耕地地力评定指标体系和层次模型,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特尔斐法确定评定因子隶属度和综合权重,运用指数法计算项目区建设前、后的耕地地力指数及其变化值,确定耕地地力等级,测算出耕地综合生产能力提升量为1860 kg/(hm~2·a),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和耕地地力提升提供可行性建议。(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19年17期)
宋富强,郑壮丽,杨建波,武洪涛,王令超[3](2018)在《河南省粮食核心区耕地生产能力空间分布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河南省粮食生产核心区耕地生产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河南省粮食总产.依托河南省耕地质量等别调查与评定成果,测算了粮食核心区目前实际生产能力,对河南省粮食生产重点区域的耕地生产能力进行摸底;通过研究了粮食生产能力与耕地质量(等别)的关系,分区构建耕地生产能力测算数学模型,实现河南省粮食核心区不同区域可实现生产能力的计算;通过分析不同区域增产潜力,划定了今后河南省粮食增产的重点区域和各核心区增产的主要目标,为河南省粮食增产提供潜力方面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河南科学》期刊2018年12期)
李宁[4](2018)在《基于农用地分等成果的绥化市耕地粮食生产能力测算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耕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重要的自然资源和生产资料。耕地数量以及质量的稳定性决定着耕地资源的安全性,耕地安全性最终的目标是实现土地生产力的稳定性。对耕地生产力的评价要客观、准确。明确耕地的分布特点、数量大小以及生产潜力。根据耕地存在的问题,建立一个明确的目标,以便促进耕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更好地协调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平衡,以及调节工业化发展与保护粮食安全之间的矛盾,对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起到关键作用,进而实现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运用农用地分等和耕地生产能力测算等综合理论知识,以绥化市为例,综合运用多因素综合分析方法等来确定绥化市农用地分等状况,在此基础上,根据数学模型,利用相关软件进行测算,同时采用arcgis10.2软件对耕地进行空间分析,最后利用Logistic曲线模型对数据进行拟合等综合方法,测算研究区耕地自然生产潜力,利用生产潜力,经济生产潜力,耕地现实生产能力等指数。研究结论如下:根据绥化市农用地分等结果发现绥化市耕地自然质量等别分为6~10共5个等别,其中7、8、9等叁个等别的耕地面积所占比重为98%以上,优质农用地所占的比例比较多;耕地集中连片,有利于大面积机械化作业和集约化经营;耕地质量分布呈现区域性特点,黑土、黑钙土、草甸土等优质土壤主要分布在呼兰河、克音河之间冲积平原。经过测算绥化市耕地自然生产潜力结果为:玉米的自然生产潜力18.9t/ha,水田的自然生产潜力11.2t/ha,旱田的自然生产潜力22.6t/ha;绥化市耕地利用生产潜力结果为:玉米的利用生产潜力18.4t/ha,水田的利用生产潜力10.9t/ha,旱田的利用生产潜力22.0t/ha;绥化市耕地经济生产潜力结果为:玉米的经济生产潜力17.8t/ha,水田的经济生产潜力10.5t/ha,旱田的经济生产潜力21.3t/ha;绥化市耕地粮食现实生产能力,即标准粮总产为43.04万t。绥化市耕地面积为216102.46ha,由此可以得到绥化市耕地粮食单产水平为1991.65kg/ha。绥化市耕地粮食生产潜力大小排名为:耕地自然生产潜力>利用生产潜力>经济生产潜力>现实生产能力,因此,绥化市耕地粮食生产有很大的挖掘潜力。(本文来源于《东北农业大学》期刊2018-12-01)
任彧,田洁玫,陈杰[5](2018)在《河南省粮食核心区耕地生产能力空间分布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河南省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价的基础上,测算了粮食核心区的生产能力特征以及空间分布。结果显示:河南省粮食核心区实际生产能力总产为4 560.94万t,平均单产为11 647.9 kg/hm~2,实际单产最高的区域位于豫北豫西山前平原区,实际总产最高的区域位于黄淮海平原核心区。河南省粮食核心区可实现生产能力总产为10 929.80万t,平均单产为16 260.0 kg/hm~2。河南省粮食核心区近期总产增产潜力能达到约1 800万t,其中黄淮平原核心区最高,达1 000万t以上,是重要的增产区域。(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22期)
赵蕾[6](2018)在《四川去年建成高标准农田401万亩》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首席 赵 蕾)近日,四川省国土资源厅、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省财政厅等单位联合发布《四川省2017年度高标准农田建设考核自查情况的报告》。报告显示,2017年,四川省投入资金68亿元,建成高标准农田401.5万亩,建设区耕地质量等级平均提高1(本文来源于《中国国土资源报》期刊2018-04-13)
李红丹[7](2016)在《东北地区耕地地力与粮食生产能力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耕地是构成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最基本要素之一,是实现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和保证。东北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和商品粮供给区,在未来国家粮食安全格局中将承担更为重要的任务。从耕地生产能力角度探讨东北地区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对服务于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以东北地区(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蒙东四盟市地区)为研究对象,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结合东北地区特点,运用GIS技术,土壤学、土壤肥力学等知识,对研究区2003-2013年县域耕地地力评价数据进行描述及分析,利用地力评价数据开展土壤养分时空变异分析、东北地区耕地地力等级水平评价、粮食生产能力测算、潜力分析及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等内容的研究,获得如下结果:(1)基于地统计学和GIS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东北地区2010年耕地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异特征,绘制土壤养分含量空间分布图;与第二次土壤普查时期(1980年)的养分状况进行对比,分析养分的时间演变特征。结果表明,东北地区土壤养分平均含量在3级,有机质、碱解氮变异性强烈,空间上从南向北、从西南向东北逐渐升高;全氮、有效磷、速效钾中等空间相关性,全氮、速效钾空间分布趋势与有机质相似,有效磷空间分布呈东北、西南高,中间低趋势。30年来,东北地区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含量下降,有效磷大幅度增加,速效钾则因地区施肥种类和习惯的不同而有所不同。(2)在GIS支持下,利用土壤图、土地利用现状图、行政区划图进行迭加划分评价单元,从气候条件、立地条件、剖面性状、土壤养分、土壤理化性状和土壤管理6方面构建东北地区耕地地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数据模糊方法和特尔菲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耕地地力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东北地区耕地地力指数0.5-0.93,共划分为10等,其中高产田(1-3等)92.75万hm2,占耕地总面积的27.71%;中产田(4-7等)2161.88万hrn2,占耕地总面积的60.32%;低产田(8-10等)429.06万hm2,占耕地总面积的11.97%。(3)利用迈阿密模型进行气候潜力测算,在此基础上进行耕地地力、化肥增产效力逐级修正,测算区域耕地生产能力和粮食生产能力。并依此作为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分析的基础。分别从最大人口承载量、粮食剩余生产力指标来进行区域保障能力分析。结果表明:东北地区县域气候生产潜力4.65-13.06t/hm2(平均8.67t/hm2),耕地生产能力2.77-9.38t/hm2 (6.63t/hm2);粮食生产能力2.97-12.1t/hm2 (7.64t/hm2),结合粮食播种面积,东北地区粮食总生产能力1.784亿吨,以400kg标准人均粮食占有量计算,东北地区总剩余生产力1.3656亿t,在保障当地经济发展的前提下,可保证全国其他地区3.414亿人的粮食供给。(4)采用气候生产潜力与实际产量之间的差额来估算东北地区增产潜力,并对影响粮食增产的限制因素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东北地区县域增产潜力0.90-8.82t/hm2,平均3.44t/hm2。由自然条件及基础设施等差异引起的增产潜力平均2.04t/hm2;由社会经济因素,如技术、农民的投入和耕作习惯等引起增产潜力平均平均1.40t/hm2。各省份来看,辽宁省县域平均增产潜力(3.99t/hm2)>吉林省(3.59t/hm2)>黑龙江(3.34t/hm2)>蒙东四盟市(2.60t/hm2)。在8种限制因素组合类型的基础上将东北地区耕地分为全面型整治、选择型整治,提升型叁种类型,如何提高耕地地力,消除区域耕地地力差异以及障碍性因素,最大限度地发挥区域粮食生产潜力向现实产量的转化是未来东北地区增强粮食生产能力的主要方向。(本文来源于《沈阳农业大学》期刊2016-11-15)
曾庆敏[8](2016)在《阜康市耕地资源时空动态变化及其对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粮食不仅是关乎百姓日常生活的重要商品,也是关系到国家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的战略物资,因此粮食安全问题至关重要。耕地为农业生产活动提供所必须的空间,其数量和质量变化深刻影响着粮食产量的波动。本文从耕地资源变化的角度分析粮食产量及生产重心的变化,探讨粮食生产和耕地利用两个系统发展协调变化趋势,并依据粮食生产的变化响应提出合理利用耕地资源的对策与建议。通过对比分析两个时期全市各乡镇耕地保有量以及不同等级耕地质量的空间布局,探讨耕地的数量和质量在时序和空间上的变化。根据研究可知,十一年期间阜康市耕地数量呈现迅猛增长的态势,全市耕地净增加12333.31 hm2。从质量上来讲,全市耕地质量有所提高,主要体现在耕地质量结构逐渐发生改善,但总体质量水平还处于较低水平。渐变区范围内的一等地面积略有下降,二等地的面积有明显提高,叁等和四等耕地所占比均出现下降。在突变区中新增耕地远超过灭失耕地的数量,增加的耕地主要以二、叁等地为主。在研究区域耕地资源数量与质量的时空变化的基础上,采用“粮食产量模型”测算不同质量耕地数量变化对粮食产量的影响,通过“重心转移模型”对耕地资源和粮食生产的重心变化趋势与特征进行分析,揭示耕地资源变化和粮食生产变化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测算可知,在2003-2013年期间阜康市耕地面积的重心向东南方向迁移了11.67km,耕地数量总共净增加12333.31 hm2。而粮食产量的重心向东边偏移0.94 km,在此期间全市粮食产量净增加134208.68 t。耕地资源利用和区域粮食生产具有较密切的关系,通过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探讨两者之间发展的协调程度以及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阜康市在2003-2013年期间耕地利用指数总体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粮食保障水平在2003-2006年期间波动幅度较小,2006年以后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然而增幅仍小于耕地利用水平;全市的耕地资源与粮食生产之间的协调性从轻度失调逐渐改善为一般协调,两者之间的整体协同效应随着系统耦合协调度的上升也呈现向好发展趋势;耕地利用与粮食生产水平发展并不同步,粮食生产保障水平在当前阶段以不同程度滞后于耕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本文来源于《新疆农业大学》期刊2016-06-01)
郭栋梁[9](2016)在《万盛经开区耕地质量与粮食生产能力时空耦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保障粮食安全始终离不开“耕地”,耕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少、耕地质量整体偏低,且土地生态破坏严重、耕地后备资源不足,对粮食安全的保障构成了极大威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口的不断增加、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粮食的需求量也逐年增加,对城镇、工矿及仓储等建设用地的需求也与日俱增,二者加剧了耕地资源的紧张状况。粮食生产的影响因素有很多,比如政策和制度、资源投入、气候变化和耕地等,尤其是耕地的数量和质量变化直接影响着粮食的产量。因此在耕地后备资源不足、数量不断减少的背景下,通过提高耕地质量来提升粮食产量就成为保障粮食安全可行有效的途径。研究耕地质量与粮食产量之间的耦合机理,探索分析耕地质量因子对粮食产量的驱动机制,能够为土地整理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等提供对策建议。万盛经开区是重庆市的城市发展新区,同步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是工作的重中之重,但是农业生产空间和生态空间占据了较多的土地资源。同时万盛经开区又是资源枯竭型城市,培育发展现代农业有助于万盛经济转型。万盛地形以中低山和丘陵为主,优质耕地稀缺,如何提高耕地质量、保障区域粮食生产是万盛发展的重大课题。本研究以万盛经开区为研究区,研究时段为2009-2013年,在分析万盛经开区耕地数量、质量变化基础上,探索研究影响万盛经开区耕地质量的8大因子对粮食产量的影响机理,以期为万盛经开区土地整治工作提供理论参考和对策建议,同时也为其他类似地区提供借鉴。本研究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本研究在总结分析耕地质量与粮食生产耦合背景与意义,耕地质量、耕地质量等别、耕地质量评价等主要概念解析基础上,从耕地质量评价、耕地产能核算研究、耕地质量与耕地产能耦合研究叁个主要方面出发,对国内外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评述,为研究的开展提供了理论上的参考和借鉴。(2)揭示了万盛经开区的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条件,指出了目前土地利用的特点和存在问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的探究2009-2013年万盛经开区耕地数量、质量的时空变化情况。研究发现,从2009-2013年万盛经开区耕地面积呈现下降的趋势,内部各乡镇的变化情况不一,耕地相对变化率排序为:黑山镇>金桥镇>关坝镇>丛林镇>石林镇>青年镇>万东镇>南桐镇;对2009-2013年万盛经开区耕地进行转移矩阵分析,得到耕地的转出方向主要为城乡建设用地,特别是城镇用地。区域景观格局的演化对区域农业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具有重要影响,研究计算了耕地斑块个数、平均斑块面积、面积加权平均分维度、面积加权形状指数等4个景观类型指数以揭示耕地景观格局的变化,得出耕地斑块的数量从2009-2013年呈现出逐渐增加的态势,平均斑块面积呈现出相反的情况,面积加权平均形状指数awmsi在21.3-21.6之间、awmpfd集中分布于1.32-1.34之间,而且变动都比较小,且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说明万盛经开区耕地景观格局受到人类活动干扰作用明显加大,耕地细碎化与耕地斑块形状趋于规则化是同时发生的。为充分利用现有的耕地质量评价成果,使研究成果对土地管理工作更具指导意义,在收集万盛经开区已有耕地质量等别评价成果和土地整理项目、土地采样数据等基础上,本研究采用《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gb/t28407-2012)和耕地质量等别,补充完善工作确定的技术方法和参数,对2013年耕地进行耕地质量评价。研究对比了2009年、2011年、2013年3期的耕地质量数据,得出万盛经开区耕地质量等别总体偏低,但是总体质量得到了提升。(3)采用粮食总产量、粮食单产、人均粮食产量、粮食生产集中度4个指标,分析了2009-2013年万盛经开区实际的粮食产量的变化情况。研究基于农用地分等成果,通过建立农用地分等单元标准粮理论单产和自然质量等指数的函数关系、标准粮可实现单产和利用等指数的函数关系,分别核算分等单元的理论单产及可实现单产,核算得出万盛经开区耕地理论粮食生产能力为13.09万吨,理论单产为8965千克/公顷。可实现粮食生产能力为9.28万吨,可实现单产为6351千克/公顷。对粮食产量数据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发现万盛经开区粮食产量不存在空间自相关性。(4)为分析单一因子对粮食产量的影响,将耕地质量各影响因子进行顺序化归并后,建立因素分级与粮食产量平均值的对应关系,得到因素指标分级指标值所对应的产量水平。根据因素指标分级中上一分级与下一级的差值,求算出每一指标分级产量提升空间。结果显示:○1当土层厚度由40-60厘米提升到60-70厘米时,对粮食单产的提升幅度最大,达到774千克/公顷;其次是当梯地状况由坡式梯地提高到水平梯地的时候,粮食单产的提升幅度达到673千克/公顷;○2对粮食产量提升幅度影响最小的为海拔高度,由1500米以上降低到1000-1500米之间时,粮食产量的提升幅度为60千克/公顷,提升并不明显;其次是土壤有机质含量从0.6%以下提高到0.6%-1.0%之间和海拔高度从1000-1500米降低到750-1000米之间时,粮食产量的提升幅度均为80千克/公顷。对因子综合效应对粮食产量的影响研究发现,耕地自然质量分每提升0.1,粮食产量提高262千克/公顷。粮食生产反过来会对耕地产生影响,但是是通过对农业劳动力间接的产生影响。计算2009-2013年万盛经开区劳耕弹性系数,得出万盛经开区属于增长型区域,因此万盛经开区在未来的农业政策应重点增加劳均耕地、促进规模经营、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6-05-17)
殷冉[10](2015)在《我国粮食生产能力受耕地面积变化的影响及对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是我国热议焦点,粮食安全在于粮食供给能否满足于需求,其中耕地作为粮食生产的基本要素,是文章考虑的内容。文章首先对我国粮食生产和耕地的历史现状着手,分析了耕地面积对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最后提出对策建议。(本文来源于《企业技术开发》期刊2015年33期)
耕地的粮食生产能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湖南省石门县新增粮食生产能力田间工程建设项目为例,对项目区建设前和建设后的耕地地力进行综合评定,选取地形部位、排水能力、灌溉能力、障碍因素、剖面构型、耕层厚度、耕层质地、有机质、有效磷、缓效钾共10个评定因子构建耕地地力评定指标体系和层次模型,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特尔斐法确定评定因子隶属度和综合权重,运用指数法计算项目区建设前、后的耕地地力指数及其变化值,确定耕地地力等级,测算出耕地综合生产能力提升量为1860 kg/(hm~2·a),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和耕地地力提升提供可行性建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耕地的粮食生产能力论文参考文献
[1].杨旋.严守耕地保护红线我国粮食生产能力稳步提升[N].中国自然资源报.2019
[2].黄煌,黄运湘,付靖凯,向艳艳,杨蕾静.基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耕地地力评定──以石门县新增粮食生产能力田间工程建设项目为例[J].中国农学通报.2019
[3].宋富强,郑壮丽,杨建波,武洪涛,王令超.河南省粮食核心区耕地生产能力空间分布特征研究[J].河南科学.2018
[4].李宁.基于农用地分等成果的绥化市耕地粮食生产能力测算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8
[5].任彧,田洁玫,陈杰.河南省粮食核心区耕地生产能力空间分布特征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8
[6].赵蕾.四川去年建成高标准农田401万亩[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8
[7].李红丹.东北地区耕地地力与粮食生产能力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6
[8].曾庆敏.阜康市耕地资源时空动态变化及其对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6
[9].郭栋梁.万盛经开区耕地质量与粮食生产能力时空耦合研究[D].西南大学.2016
[10].殷冉.我国粮食生产能力受耕地面积变化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企业技术开发.2015
标签:粮食生产能力; 耕地保护; 红线; 粮食安全; 历史性成就; 粮食产业; 优质耕地; 口粮; 耕地占补平衡; 粮食供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