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异常隐窝病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异常隐窝病灶,大肠癌,癌前病变
异常隐窝病灶论文文献综述
米变涛,薛刚,刘春亮,杨洁,申慧琴[1](2018)在《人直肠异常隐窝病灶的2年随访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异常隐窝病灶(aberrant crypt foci,ACF)目前被广泛认为是光镜下可视最早期的大肠癌癌前病变。本研究在2年时间通过结肠镜下动态观察ACF的变化来初步探讨ACF与结直肠癌的关系。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接受结肠镜检查并排除常见致癌及抑癌因素的100例患者,常规在退镜时进行直肠靛胭脂染色,观察并记录初次结肠镜检查、1年及2年复查肠镜时直肠ACF的数目及单个ACF的自然发展变化过程。结果:初次检查及1年和2年后的ACF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CF随时间的变化大部分继续存在或自行消失,少数发展为息肉、腺瘤,ACF<6枚的病例,以及腺管开口为椭圆形的ACF自行消失率更大,而腺管开口为非椭圆形者更易发展为息肉或腺瘤。结论:ACF变化呈异质性,其中部分可能为大肠癌癌前病变。(本文来源于《中国肿瘤临床》期刊2018年13期)
沈媛媛,刘成霞,王爱丽,程凯,张冉冉[2](2018)在《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抗体对大鼠大肠异常隐窝病灶及大肠癌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抗体对二甲基肼诱导的大鼠大肠异常隐窝病灶(ACF)、癌瘤数目及大肠癌变过程中MIF表达的影响。方法二甲基肼诱导建立大鼠大肠癌癌变模型,观察MIF抗体对ACF及癌瘤数量的抑制作用,并采用ELISA及免疫组化方法检测MIF抗体对早期癌变肠黏膜及癌瘤形成后MIF表达的影响。结果 MIF抗体干预后可明显抑制ACF及癌瘤的数量(P<0.01)。大鼠大肠癌模型中MIF的表达明显高于癌前病变ACF模型中MIF的表达(P<0.01),应用MIF抗体可明显抑制大鼠ACF及大肠癌模型中MIF表达。结论 MIF抗体可明显抑制大鼠大肠黏膜癌变,可能与抑制ACF数量及MIF表达有关,MIF抗体有望成为大肠癌预防和治疗的新靶点。(本文来源于《重庆医学》期刊2018年05期)
闫泽强,陈满宇[3](2017)在《通过结肠镜检直肠异常隐窝病灶筛查结直肠腺瘤的临床价值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结肠镜检直肠异常隐窝病灶(aberrant crypt foci,ACF)对结直肠腺瘤的预警作用。方法根据患者有无直肠ACF分为ACF组(73例)和对照组(67例)。通过患者的结直肠腺瘤情况分析结肠镜检直肠ACF对于患者结直肠腺瘤的预警作用。结果 ACF组患者以非进展型腺瘤性息肉和结直肠腺癌为主。ACF组患者的满意度达94.5%,高于对照组的44.8%。患者ACF程度与结直肠腺瘤病情呈正比。结论结肠镜检直肠ACF可以有效预警结直肠癌,准确度高。(本文来源于《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期刊2017年03期)
陈明卫[4](2016)在《合肥市社区糖尿病前期人群结直肠癌筛查结果与结直肠息肉危险因素分析以及二甲双胍对糖耐量减低患者直肠异常隐窝病灶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一部分合肥市社区糖尿病前期人群结直肠癌筛查结果与结直肠息肉危险因素分析目的了解合肥市社区糖尿病前期(preDM)人群中结直肠癌(CRC)患病现况,探讨preDM人群结直肠息肉的危险因素。方法对合肥市4个社区40岁以上9 986名常住居民的健康体检资料进行分析,先根据75g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结果,筛查出preDM患者。随后采用危险因素问卷调查和粪便隐血试验(FOBT)相结合的方法,对诊断为preDM患者进行CRC筛查,初筛出CRC高危的preDM患者,再给予全电子结肠镜检查。并对结直肠息肉的临床特点以及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总筛查出preDM患者1 912例,CRC高危preDM患者547例。完成全结肠镜检查501例,结直肠黏膜病变检出率为56.1%(281/501),其中CRC检出率4.19%(21/501),近2/3属于中晚期;结直肠息肉检出率为49.5%(248/501),其中63.7%为高危息肉,43.1%为多发息肉,58.1%为腺瘤性息肉,57.3%的息肉直径>1cm。(2)与无息肉组相比较,息肉组中男性比例、年龄、体重指数(BMI)、腰臀比(WHR)、空腹胰岛素(FINS)、OGTT后2h血糖(2h PG)、甘油叁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吸烟比例、饮酒比例、代谢综合征(MS)检出率、糖尿病家族史及CRC家族史比例以及糖耐量减低(IGT)比例均显着增高(P<0.05~0.01),而运动比例、血浆脂联素水平则显着降低(P<0.05);两组间收缩压(SBP)、舒张压(DBP)、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总胆固醇(TCH)、空腹血糖(FBG)、癌胚抗原(CEA)、糖基化血红蛋白A1c(Hb A1c)水平、血浆内脂素水平以及空腹血糖受损(IFG)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高危息肉组患者男性比例、年龄、BMI、WHR、FINS、2h PG、LDL-c、HOMA-IR、MS检出率、吸烟比例、糖尿病家族史以及CRC家族史比例、IGT比例均显着高于低危息肉组(P<0.05~0.01),而血浆脂联素的水平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间SBP、DBP、TG、TCH、HDL-c、FPG、Hb A1c水平、CEA、血浆内脂素水平、饮酒、运动以及IFG比例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应用单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性别(男性)、年龄、BMI、WHR、FINS、2h PG、LDL-c、HOMA-IR、吸烟、CRC家族史、糖尿病家族史、MS、IGT为结直肠息肉发病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4.25,1.92,2.48,3.71,2.23,4.03,2.02,1.41,2.07,2.98,3.22,2.05,2.64,均P<0.05~0.01);而脂联素、运动则为结直肠息肉发病的保护因素(OR值分别为0.54,0.76,均P<0.05~0.01)。(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性别(男性)、WHR、2h PG、糖尿病家族史、脂联素为结直肠息肉发病的独立影响因素,其中性别(男性)、WHR、2h PG、糖尿病家族史可增加结直肠息肉的发病风险(OR值分别为1.98,3.03,2.18,1.35,均P<0.05),脂联素则可降低结直肠息肉的发病风险(OR值为0.76,P<0.05)。结论preDM患者为结直肠肿瘤的高危人群,需开展CRC早期筛查,特别需要关注男性、腹型肥胖、餐后高血糖以及有糖尿病家族史的preDM患者中CRC发病风险。控制餐后血糖,降低体重,提高血浆脂联素水平可能是有效的干预措施。第二部分不同剂量的二甲双胍干预3个月对糖耐量减低患者直肠异常隐窝病灶的影响目的观察持续3个月的不同剂量二甲双胍治疗对糖耐量减低(IGT)患者的直肠异常隐窝病灶(ACF)的影响。方法共有90名IGT患者纳入此项研究,按照1:1:1的比例,被随机分配到低剂量二甲双胍组(LDG组,二甲双胍剂量为250 mg/天),中剂量的二甲双胍组(MDG组,二甲双胍剂量为500 mg/天),和对照组(UTG组,未服用二甲双胍),每组患者人数均为30例。根据研究方案,对每位受试者进行为期3个月的随访。分别在二甲双胍治疗前、二甲双胍治疗3个月后,用放大肠镜对上述叁组受试者的直肠ACF数目进行测量,同时测定人体代谢参数指标,并进行治疗前后的比较。应用Spearman相关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评价叁组中二甲双胍治疗前后ACF数目变化值与其他人体代谢参数指标变化值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1)LDG、MDG、UTG叁组间性别比例、体重指数(BMI)、腰围(WC)、臀围、腰臀比(W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糖负荷后2h血糖(2h PG)、甘油叁酯(TG)、总胆固醇(TCH)以及ACF数目均无显着差异(P>0.05)(2)在MDG组中,与治疗前相比较,IGT患者ACF平均数目在二甲双胍治疗3个月后明显减少(5.6±4.7 vs 7.9±6.3,P=0.012),而在LDG组和未UTG组中,与基线状态相比较,3个月后未发现ACF数目的显着变化(P>0.05)。(3)在LDG、MDG、UTG叁组中,与基线状态相比较,3个月后受试者BMI、WC、臀围、WHR、SBP、DBP、FPG、FINS、HOMA-IR、2h PG、TG、TCH数值均未发生显着变化(P>0.05)。(4)相关分析显示,在LDG、MDG、UTG叁组中,3个月前后ACF数目变化值与BMI、WC、WHR、SBP、DBP、FPG、FINS、HOMA-IR、2h PG、TG、TCH变化值之间无明显相关关系(P>0.05)。结论二甲双胍对IGT患者的直肠ACF形成具有抑制作用,并且呈现剂量相关性。500mg/天的二甲双胍的抗ACF作用可能是由于二甲双胍本身,而不是通过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血糖、改善肥胖等间接机制发挥作用的。(本文来源于《安徽医科大学》期刊2016-09-08)
侯春光,杨琳[5](2016)在《直肠异常隐窝病灶对结直肠癌、进展型腺瘤的预警作用分析和危险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直肠异常隐窝病灶(ACF)对结直肠癌、进展型腺瘤预警作用以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到2015年9月接受全结肠镜检和直肠染色观察的564例患者临床资料,根据肠检检查结果分为正常组、进展型腺瘤组和结直肠癌组,分析探讨ACF对结直肠癌、进展型腺瘤患者的预警作用及其危险因素。结果进展型腺瘤组113例和结直肠癌患者168例的ACF数量显着高于正常组283例患者计数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CF分级统计显示进展型腺瘤患者ACFⅢ级患者较多且其占全部ACFⅢ级患者比例较大,结直肠癌患者ACFⅡ级和Ⅲ级患者较多,其中ACFⅡ级患者占全部ACFⅡ级患者比例较高。患者年龄、吸烟、合并冠心病和未使用阿司匹林是影响患者ACF发生的相关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吸烟是引发患者出现ACF的独立危险因素,服用阿司匹林是ACF保护因素(P<0.05)。结论临床患者ACF检测结果分级为Ⅲ级的患者并发进展型腺瘤和结直肠癌临床风险较高,分级结果为Ⅱ级患者并发结直肠癌风险较高,影响临床患者ACF并发危险因素为年龄较大、吸烟,服用阿司匹林为ACF病发的保护因素。(本文来源于《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电子版)》期刊2016年04期)
李达周,王雯,许斌斌,王蓉,刘建强[6](2016)在《二甲双胍、塞来昔布对化学诱导异常隐窝病灶预防机制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二甲双胍、塞来昔布对氧化偶氮甲烷(AOM)诱导的异常隐窝病灶(ACF)的预防机制。方法 45只7周龄BALB/c雌性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二甲双胍组、塞来昔布组3组,分别予腹腔注射AOM;同时对照组、二甲双胍组、塞来昔布组小鼠分别予生理盐水、二甲双胍、塞来昔布灌胃处理。每周监测小鼠体质量变化。6周后处死小鼠并分离结直肠组织,应用PCNA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TUNEL染色的方法检测病变组织的增殖及凋亡的情况;使用ELISA检测小鼠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以评估小鼠胰岛素的抵抗状态。结果二甲双胍组和塞来昔布组的细胞增殖指数分别为(27.30±1.49)和(37.20±2.10),显着低于对照组(56.20±1.93)(P<0.05),二甲双胍对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强于塞来昔布(P<0.05);二甲双胍组和塞来昔布组的细胞凋亡指数分别为(7.70±1.25)和(7.00±1.05),显着高于对照组(5.10±1.37)(P<0.05);对照组、二甲双胍组、塞来昔布组的小鼠空腹血糖及胰岛素抵抗指数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二甲双胍、塞来昔布对大肠癌起到预防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细胞增殖及促进细胞凋亡有关;二甲双胍的作用明显优于塞来昔布。(本文来源于《福建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6年03期)
李达周,王雯,许斌斌,王蓉,刘建强[7](2016)在《二甲双胍、塞来昔布对化学诱导小鼠结直肠异常隐窝病灶预防作用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二甲双胍对氧化偶氮甲烷(AOM)诱导的小鼠结直肠异常隐窝病灶(ACF)的预防作用,并与塞来昔布进行比较。[方法]45只6周龄BALB/c雌性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二甲双胍组、塞来昔布组,每组15只;均腹腔注射AOM(10mg/kg),每周1次,连续2周以建立ACF模型;同时对照组、二甲双胍组、塞来昔布组小鼠分别予0.9%氯化钠溶液0.5ml·只~(-1)·d~(-1)、二甲双胍250mg·kg~(-1)·d~(-1)、塞来昔布20mg·kg~(-1)·d~(-1)灌胃处理,每周监测小鼠体质量变化。6周后处死小鼠并分离结直肠组织,美蓝染色后计数每只小鼠结直肠ACF个数和每个ACF中畸变隐窝(AC)个数。[结果]各组小鼠体质量随周龄增加均呈现增长趋势,干预后体质量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小鼠结直肠ACF及AC数量分别为(8.80±0.84)个、(26.75±2.63)个,二甲双胍组分别为(3.67±0.58)个、(8.33±0.58)个,塞来昔布组分别为(5.60±0.89)个、(13.40±1.67)个;与对照组相比,二甲双胍组、塞来昔布组小鼠ACF及AC均显着减少(P<0.05);二甲双胍组小鼠ACF及AC均比塞来昔布组显着减少(P<0.05)。[结论]二甲双胍、塞来昔布均能显着抑制ACF形成,对结直肠癌起到预防的作用,且二甲双胍的作用明显优于塞来昔布。(本文来源于《临床消化病杂志》期刊2016年03期)
刘晓强[8](2016)在《二甲双胍对直肠异常隐窝病灶抑制作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结肠癌是最常见的肿瘤之一,其死亡率已升至所有肿瘤的第二位。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是多步骤多阶段的过程,异常隐窝病灶(Aberrant crypt foci,ACF)被认为是结直肠癌内镜下能观察到的最早期癌前病变。目前对ACF的药物预防研究多数为非甾体类药物。近年研究认为二甲双胍可能具有预防多种恶性肿瘤的作用,但是有关二甲双胍对ACF预防作用的研究为数不多,且大多为回顾性研究。因此,本文通过临床的前瞻性研究来探讨二甲双胍对异常隐窝病灶的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目的:探讨二甲双胍对直肠异常隐窝病灶的抑制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收集2015年7月至2015年12月在我院消化内镜中心发现直肠异常隐窝病灶的非糖尿病患者90例,随机分成叁组:二甲双胍组口服二甲双胍500mg 2次/d,塞来昔布组口服塞来昔布200mg 2次/d,对照组不服用二甲双胍及塞来昔布。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BMI、有无腺瘤切除史及药物不良反应。在治疗前及治疗后2个月行肠镜检查,予0.4%美兰染色直肠,用放大肠镜观察直肠中亨氏瓣到齿状线之间的ACF个数及形态,分析直肠ACF数目与年龄的关系,以及各组ACF个数在治疗前后的变化。同时用活检钳在直肠上亨氏瓣到中亨氏瓣之间随机取得直肠正常粘膜处的标本,应用PCNA(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免疫组化染色及TUNEL(transferase deoxynucleotidyl uridine end labeling)染色法检测直肠正常粘膜的增殖及凋亡情况。另外,在治疗前后分别检测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以评估胰岛素抵抗的状态。结果:在随访过程中,对照组有1人拒绝接受肠镜复查,二甲双胍组有1人在无出现明显不适的情况下中途停药,塞来昔布组有2人因出现胃肠道不适而中途停药,因此只有86例患者纳入最终研究。在年龄(27)50岁、50-59岁、≥60岁叁个年龄段中,ACF均数分别为4.98±1.42、7.85±1.00、10.87±0.6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27)0.05)。叁组ACF均数及临床特征在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29)0.05)。二甲双胍组、塞来昔布组的ACF均数分别从治疗前的7.30±2.51、7.60±2.34减少至治疗后的4.77±1.57、5.83±1.46(P(27)0.05),且相对于塞来昔布组,二甲双胍组对ACF的抑制作用更明显(P(27)0.05)。对照组的ACF均数在治疗前后分别为7.40±2.11、7.43±2.1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29)0.05)。二甲双胍组、塞来昔布组的增殖指数(Proliferation index,PI)分别从治疗前的48.87±1.78、49.93±2.59减少至治疗后的27.20±1.71、36.97±1.43(P<0.05),且二甲双胍组显着低于塞来昔布组(P(27)0.05)。对照组的增殖指数在治疗前后分别为49.17±2.35、49.23±2.4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29)0.05)。叁组治疗后的凋亡指数(Apoptosis index,AI)分别为3.00±1.14、2.93±0.78、3.07±1.08,与本组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29)0.05)。叁组的胰岛素抵抗在治疗前后均无明显改变(P(29)0.05)。结论:二甲双胍及塞来昔布对非糖尿病患者的直肠异常隐窝病灶均具有抑制作用,且二甲双胍的作用优于塞来昔布,其机制可能是通过直接作用(非胰岛素依赖)来抑制组织细胞的增殖。(本文来源于《福建医科大学》期刊2016-06-01)
黄超,刘涛,吴亦文,钟志民,别彩群[9](2016)在《直肠异常隐窝病灶对糖尿病患者结直肠癌的预警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直肠异常隐窝病灶(ACF)对糖尿病患者结直肠癌的预警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486例接受全结肠镜检查和直肠染色放大检查的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ACF对结直肠病变发生率的影响。结果 ACF组患者增生性息肉、非进展型腺瘤性息肉、进展型腺瘤性息肉和结直肠癌发生率均明显高于无AC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CF增加了结直肠癌的发生率,对该类患者应提高警惕,避免漏诊。(本文来源于《检验医学与临床》期刊2016年01期)
张伟,王芳军,钱建忠,徐洪明,刘鹏飞[10](2012)在《放大色素结肠镜观察FAS、Ki-67在直肠异常隐窝病灶中的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FAS、Ki-67在结肠腺瘤、异常隐窝病灶(aberrant crypt foci,ACF)中的表达,探讨脂肪酸合成酶(fatty acid synthase,FAS)、增殖细胞核抗原(Ki-67)的异常表达在结直肠癌癌前病变形成中的意义.方法:对34例结肠镜确诊为腺瘤性息肉患者,常规内镜检查结束时,用0.2%的亚甲蓝溶液染色直肠黏膜,然后使用放大结肠镜观察直肠寻找ACF.对结肠腺瘤性息肉、ACF及正常黏膜活检标本进行免疫组织化学分析其FAS和Ki-67的表达.结果:34例结肠腺瘤性息肉患者,其中31例直肠发现ACF,共发现并活检ACF166处(其中伴异型增生14处,不伴异型增生152处).FAS、K i-67在结肠腺瘤、A C F中呈异常高表达(P<0.01).伴异型增生ACF中FAS、Ki-67表达较不伴异型增生ACF无明显上调.结论:FAS、Ki-67在结直肠癌的癌前病变(腺瘤、ACF)呈异常高表达.结直肠癌的癌前病变存在细胞能量代谢异常及异常增殖,在ACF阶段就已经异常增殖明显,抑制FAS有望成为结直肠癌预防、治疗的靶点.(本文来源于《世界华人消化杂志》期刊2012年15期)
异常隐窝病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抗体对二甲基肼诱导的大鼠大肠异常隐窝病灶(ACF)、癌瘤数目及大肠癌变过程中MIF表达的影响。方法二甲基肼诱导建立大鼠大肠癌癌变模型,观察MIF抗体对ACF及癌瘤数量的抑制作用,并采用ELISA及免疫组化方法检测MIF抗体对早期癌变肠黏膜及癌瘤形成后MIF表达的影响。结果 MIF抗体干预后可明显抑制ACF及癌瘤的数量(P<0.01)。大鼠大肠癌模型中MIF的表达明显高于癌前病变ACF模型中MIF的表达(P<0.01),应用MIF抗体可明显抑制大鼠ACF及大肠癌模型中MIF表达。结论 MIF抗体可明显抑制大鼠大肠黏膜癌变,可能与抑制ACF数量及MIF表达有关,MIF抗体有望成为大肠癌预防和治疗的新靶点。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异常隐窝病灶论文参考文献
[1].米变涛,薛刚,刘春亮,杨洁,申慧琴.人直肠异常隐窝病灶的2年随访研究[J].中国肿瘤临床.2018
[2].沈媛媛,刘成霞,王爱丽,程凯,张冉冉.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抗体对大鼠大肠异常隐窝病灶及大肠癌的影响[J].重庆医学.2018
[3].闫泽强,陈满宇.通过结肠镜检直肠异常隐窝病灶筛查结直肠腺瘤的临床价值研究[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7
[4].陈明卫.合肥市社区糖尿病前期人群结直肠癌筛查结果与结直肠息肉危险因素分析以及二甲双胍对糖耐量减低患者直肠异常隐窝病灶影响的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6
[5].侯春光,杨琳.直肠异常隐窝病灶对结直肠癌、进展型腺瘤的预警作用分析和危险因素研究[J].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电子版).2016
[6].李达周,王雯,许斌斌,王蓉,刘建强.二甲双胍、塞来昔布对化学诱导异常隐窝病灶预防机制的研究[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2016
[7].李达周,王雯,许斌斌,王蓉,刘建强.二甲双胍、塞来昔布对化学诱导小鼠结直肠异常隐窝病灶预防作用的比较[J].临床消化病杂志.2016
[8].刘晓强.二甲双胍对直肠异常隐窝病灶抑制作用的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16
[9].黄超,刘涛,吴亦文,钟志民,别彩群.直肠异常隐窝病灶对糖尿病患者结直肠癌的预警作用研究[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6
[10].张伟,王芳军,钱建忠,徐洪明,刘鹏飞.放大色素结肠镜观察FAS、Ki-67在直肠异常隐窝病灶中的表达[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