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干扰素应答基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慢性乙肝患者,IFN,干扰素应答,基因多态性
干扰素应答基因论文文献综述
陈晨,童梅,姚文兵,刘金毅[1](2018)在《基因多态性与慢性乙肝患者对α干扰素应答的相关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乙型肝炎(hepatitis B)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引起的传播广、治愈难、危害性大的流行性肝病之一。每年都有约50万人死于HBV长期感染所导致的肝硬化和肝癌。α干扰素(interferon alpha,IFN-α)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一线用药,过往研究表明,乙肝患者对IFN-α治疗应答存在差异,乙肝病毒基因型、谷丙转氨酶(ALT)水平等都会影响IFN-α的治疗效果。随着精准医学的进步,科学研究者们率先发现了IL28B(interferon(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生物技术》期刊2018年01期)
吉木斯[2](2013)在《白细胞介素-18基因启动子区单核苷酸多态性与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干扰素应答关系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检测白细胞介素-18(interleukin-18,IL-18)基因启动子区-607C/A及-137G/C位点的单核苷酸多态性,探讨其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在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与健康人群之间频率分布是否有差异,并探讨其与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干扰素治疗疗效间的关联性,为临床工作人员预测干扰素治疗效果及个性化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199例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和180名健康人群的外周静脉抗凝血,提取全血基因组DNA,以基因组DNA为模板,应用特异性引物和限制性内切酶,利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多态性(PCR-RFLP)方法,检测白细胞介素-18基因启动子区-607位点和-137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比较分析它们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在患者和健康人群中的分布与频率的基础上利用统计学方法进一步比较分析基因型分布和等位基因频率与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干扰素治疗疗效间的关联性。结果:IL-18基因启动子区-607位点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在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组与健康对照组中的分布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607位点为A等位基因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经干扰素治疗后获得持续病毒学应答(SVR)率显着高于-607位点为C等位基因的患者(χ2=5.903,P=-0.015);-607位点为AA基因型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经干扰素治疗后获得SVR率显着高于CA及CC基因型患者(x24.195, P=0.041;x2=5.230,P=0.022).在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组中IL-18基因启动子区-137GG基因型和-137G等位基因的分布频率显着高于正常对照组(x2=6.612, P=0.010;x2=6.476,P=0.011),而-137GC基因型和-137C等位基因分布频率显着低于正常对照组(x2=5.548,P=0.019;x2=6.476,P=0.011).-137位点为C等位基因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经干扰素治疗后获得SVR率显着高于-137位点为G等位基因的患者(χ2=3.885,P=0.049),-137位点为GC基因型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经干扰素治疗后获得SVR率显着高于GG基因型患者(χ2=5.869,P=0.015)。结论:IL-18基因启动子区-607为AA基因型的患者对干扰素治疗后获得SVR率高于CA及CC基因型患者;-607位点A等位基因可能是干扰素治疗后获得SVR的有利因素。IL-18基因启动子区-137位点G等位基因可能与HCV的遗传易感性及病毒学应答有关,-137位点C等位基因则可能是干扰素治疗后获得SVR的有利因素。-137位点为GC基因型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对IFN治疗的持续应答率高于GG基因型。结果初步提示:IL-18基因启动子区-607位点A等位基因及-137位点C等位基因有助于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经干扰素抗病毒治疗后获得SVR。(本文来源于《山西医科大学》期刊2013-04-20)
陈楚明[3](2012)在《IL28B基因多态性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对干扰素应答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感染是最严重的,广泛流行的世界健康问题之一,全球受累患者高达20亿。目前世界范围内仍有超过3.5亿的慢性携带者,其中85%生活在亚太地区。感染HBV的人群处于发生肝脏失代偿、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的高风险中。据估计,HBV感染者全球的年病死率为50万~120万。HBV的自然史极为复杂,从自限性感染到慢性感染,从急性肝炎到慢性肝炎,严重者尚可出现肝衰竭、肝硬化和肝细胞癌。在需要进行治疗的感染者中,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 CHB)患者占了大多数。HBV的复制是导致肝损伤和疾病进展的关键。因此,治疗的主要目标是抑制病毒复制直至检测不到病毒DNA,获得HBeAg血清学转换,或者同时达到这两项;以终止或减少肝脏的坏死性炎症;预防肝脏失代偿;长期目标是减少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的发生,最终延长存活期。在除外其他干扰因素的情况下,ALT水平持续超过正常上限的2倍或有显着的肝脏损伤时应采用药物治疗。目前抗病毒治疗的药物分两大类:一类是α干扰素(包括普通干扰素和长效干扰素),一类是核苷(酸)类似物。两类药物有不同的作用机制。核苷(酸)类似物直接作用于病毒,在抑制病毒和降低复制方面非常有效。与干扰素相比,核苷(酸)类似物有它的优缺点。首要的问题是,核苷(酸)类似物的治疗时间是不明确的,并可能是维持终身的。核苷(酸)类似物诱导的HBeAg血清转换率与治疗的时间成正比,一旦停止治疗,大多数患者(-80%)将复发,即HBeAg复阳。同时,患者还要面对耐药的风险,一旦发生耐药,意味着起初抗病毒治疗产生的临床和组织学获益均会消失。其优点是安全,高效,且服用方便。干扰素(Interferon, IFN)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可影响宿主的免疫系统。有研究证实在干扰素治疗结束后随访6个月的患者中,HBeAg的血清转换率继续升高,一旦在治疗结束后获得治疗反应,HBeAg血清学转换反应在约70-87%的患者中持续存在。因此,干扰素是慢性乙型肝炎的理想治疗手段。对于代偿性肝病患者应首选IFN治疗,特别是年轻患者、育龄妇女和ALT值低的患者,因为IFN的治疗周期比较固定、能获得持续性的治疗反应,且具有包括预防肝细胞癌在内的长期效益。然而,在完成4-6个月普通干扰素治疗的HBeAg(+)的CHB患者中,只有25%-33%达到了血清转换。而在完成12或者24个月普通干扰素治疗的HBeAg(-)CHB患者当中,达到生化学应答和病毒学应答的比例为22%-30%。为何只有部分病人能获得治疗应答,这是个有待深入研究的课题。在HBeAg(+)的CHB,预测干扰素良好应答的因素有ALT>200U/L, HBV DNA<1000pg/mL,女性,活动的肝纤维化等;病毒因素中,D型和C型对干扰素的反应要差于A型和B型。在宿主遗传背景方面,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SNP)会影响个体对疾病的易感性和对药物治疗的反应,这已经在多种疾病中得到证实。特别在乙型肝炎,MHCⅠ、MHCⅡ、TNF-α、甘露糖相关蛋白等基因的SNPs能影响宿主的免疫系统和抗病毒反应,从而影响疾病的进程(如耐受状态,感染慢性化等)和治疗反应。因此,对SNPs的研究可以发现预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对干扰素治疗反应的重要因素,从而在预测患者可能无法获得良好应答的情况下,避免不必要的药物不良反应和节省医疗费用。IL28B (interferon-λ3)主要通过JAK-STAT信号途径,诱导磷酸化,上调干扰素激活相关基因(IFN stimulated genes, ISGs)表达,产生一些抗病毒蛋白,从而发挥抗病毒效应。IL28B被认为是调控对HCV免疫反应的关键免疫分子,其基因上一些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SNP),特别是SNPrs12979860和SNP rs8099917,已经证实与HCV的自发清除和治疗反应高度相关。HBV与HCV有相类似的免疫机制,IFN-α和ISGs在宿主抗病毒的反应当中均具有重要作用。上述SNP位点是否能影响HBV的治疗反应,值得进一步研究。目的:通过研究IL28B基因主要SNP (rs12979860和rs8099917)在接受干扰素治疗的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的分布规律,阐明IL28B及其基因与干扰素治疗应答的关系,在遗传背景方面寻找影响干扰素疗效的预测因素,为慢性乙型肝炎的个体化治疗提供参考依据,并为深入研究干扰素治疗作用的确切机制提供线索。方法:采集入组的82例应用干扰素治疗的患者的外周血(38例对干扰素应答,44例对干扰素不应答)。从外周血中提取全基因组DNA,并扩增IL28B基因。SNP rs8099917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法(PCR-RLFP法)进行基因分型,SNP rs12979860通过直接测序进行基因分型。PCR-RLFP法是基于PCR原理和核酸特异性酶切反应原理的一种SNP基因分型方法。具有具有简单,快速,经济,准确性高等优点。限制性内切酶是分子生物学中研究基因变异的一把手术刀,可以特异性切割所识别的碱基序列,利用这个特点,可以检测基因片段中某一位点是否存在变异,即可对某SNP进行基因分型。IL28B基因SNP rs8099917对应BsrDl的限制性内切酶的酶切位点,当该位点碱基为G时,存在此内切酶的酶切位点,而当G变异为T后此酶切位点消失,因此,酶切后有3种情况:一是酶切后PCR产物长度无变化,电泳图谱仅出现1条带,说明此扩增片段无此酶的酶切位点即为TT基因型;二是杂合型,即一条染色体上有此酶的切点,而另一条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没有此酶切位点,电泳图谱出现3条带,即为CG基因型;叁是PCR产物被完全切开,电泳图谱仅出现2条带,说明两条染色体均有此酶的切点,为纯合型,即为GG基因型。在对SNP rs8099917进行基因分型时,随机挑选部分样本进行直接测序以证实PCR-RLFP法结果的可靠性。扩增各病例血清中的HBV DNA,扩增产物直接测序进行基因分型。对分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82例应用干扰素治疗的HBeAg阳性慢乙肝患者的IL28B基因片段均成功扩增。对SNP rs8099917进行分型时,其PCR-RLFP结果清晰,并能被直接测序的结果加以证实;而对SNP rs12979860进行时,所有片段均直接测序成功。全部病例HBV DNA均成功扩增并成功分型。在干扰素治疗应答组和非应答组,两者间的基因型均只有B型和C型,构成比在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在干扰素治疗应答组,SNP rs8099917基因型TT, TG+GG的比例分别是81.6%(31/38)和18.4%(7/38),等位基因G和T的基因频率是9.2%(7/76)和90.8%(69/76),在干扰素治疗非应答组,SNP rs8099917基因型TT. TG+GG的比例分别是97.7%(43/44),2.3%(1/44),等位基因G和T的基因频率分别是1.1%(1/88)和98.9%(87/88),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基因型P=0.014;基因频率P=0.025)。SNP rs12979860位点等位基因C和T的基因频率在在应答组分别为92.1%(70/76)和7.9%(6/76),在非应答组为97.7%(86/88)和2.3%(2/88),基因型TT+CT和CC的比例在应答组分别为15.8%(6/38)和84.2%(32/38),在非应答组为4.5%(2/44)和95.5%(42/44)。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在干扰素治疗应答组和非应答组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IL28B基因SNP rs8099917的CG+GG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G的频率在应答组和非应答组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见表)。提示G等位基因可能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对干扰素治疗的有效应答相关,提示该SNP位点可能通过影响IL28B的表达,后者作用于宿主对HBV的免疫反应,进而影响对干扰素应答的个体反应。(2)IL28B是影响HCV自然清楚和治疗反应的关键免疫分子,但目前尚不清楚IL28B基因如何影响HCV的预后。尽管HBV有和HCV相近似的免疫机制,比如一样对干扰素治疗有反应,IL28B在两者中的机制是否一样,尚需进一步探讨。(3)rs8099917可望成为抗病毒治疗中病例选择和疗效预测的遗传学标志。本研究是一个初步的探讨性研究,下一步可通过扩大样本量来验证其预测作用的大小。(4) SNP rs12979860的基因型频率和基因频率在干扰素治疗应答组和非应答组之间并未观察到有意义的统计学差异。目前尚不能否定其意义,因rs12979860位点和rs8099917位点之间存在连锁不平衡,扩大观察样本量,或许可进一步证实其所起的作用。(5)鉴于rs8099917与两种最常见慢性病毒性肝病的相关性,及其已经被证实的在HCV中的关键作用,rs8099917的分型在相关临床和实验研究中变得普遍。本研究建立的对rs8099917分型的PCR-RLFP方法简单,快捷,成本低廉,有较好的实用价值,利于在科研和临床上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南方医科大学》期刊2012-03-20)
陈楚明,周福元,周元平,曾艳丽,李威[4](2011)在《IL28B基因多态性与慢性乙型肝炎病人对干扰素应答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IL28B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SNP)rs12979860和rs8099917与e抗原阳性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病人对干扰素治疗应答反应性的关系。方法采集入组的82例应用干扰素治疗的病人的外周血(38例对干扰素应答,44例对干扰素不应答)。提取全基因组DNA,并扩增IL28B基因。SNP rs8099917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法分型,SNP rs12979860直接测序分型。对分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干扰素治疗应答组,SNP rs8099917基因型TT,TG+GG的比例分别是81.6%(31/38)和18.4%(7/38),等位基因G的基因频率是9.2%(7/76),在干扰素治疗非应答组,SNP rs8099917基因型TT,TG+GG的比例分别是97.7%(43/44),2.3%(1/44),等位基因G的基因频率是1.1%(1/88),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差异(基因型P=0.014;基因频率P=0.025)。SNP rs12979860基因型CT的比例和等位基因T频率在干扰素治疗应答组和非应答组均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 SNP rs8099917可能与e抗原阳性慢乙肝病人对干扰素治疗应答反应性存在相关性,等位基因G可能预示着干扰素治疗的成功应答,该位点基因型检测对于接受干扰素治疗的慢性HBV感染者可能有一定的疗效预测价值。(本文来源于《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1年12期)
丁彪,刘一飞,张运海,李文雍[5](2010)在《小鼠干扰素应答基因(Ifrg15)的克隆、原核表达及其融合蛋白的亲和纯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一个可能的干扰素应答基因(interferon responsive gene15,Ifrg15)所编码蛋白质的生物学功能,对昆明小鼠(Mus musculus)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获得Ifrg15(393bp),并将其克隆到pGEM-T载体,经测序鉴定后用EcoRⅠ和XhoⅠ酶切下Ifrg15基因片段并和双酶切后的表达载体pET-41(c)进行连接,然后转化入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BL21(DE3)感受态细胞。对重组克隆用IPTG诱导融合蛋白的表达,并进行分离纯化。结果表明,本实验在E.coliBL21(DE3)菌株中成功地高效表达、并在变性亲和层析条件下成功纯化了GST&6xHis-Ifrg15融合蛋白。(本文来源于《农业生物技术学报》期刊2010年06期)
方建凯[6](2009)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α干扰素受体1基因启动子多态性和α干扰素应答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α干扰素受体1基因启动子多态性和α干扰素治疗应答之间的关系。方法1.选择接受α干扰素(IFN-α)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61例,治疗前行HBV基因型检测,用重组IFN-α2b治疗(500万U,肌肉注射,隔日一次),疗程为48周,观察应答情况。2.对入选患者的α干扰素受体1(IFNAR1)基因启动子区进行测序。结果1.在用重组IFN-α2b治疗的61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有应答30例(49.180%),无应答31例(50.820%),应答组与无应答组的男女性别比、年龄、治疗前谷丙转氨酶(ALT)、治疗前HBVDNAPCR定量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应答组中HBV B基因型例数与C基因型例数的比值高于与无应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2。2.发现IFNAR1基因启动子区-408、-3和-77叁个位点存在基因多态性,分别是:-408C/T、-3C/T、-77GT双核苷酸重复序列(-77(GT)n),这叁个位点基因多态性存在连锁,形成-408C一-77(GT)5一-3C等基因单体型。3.对IFN-α的应答率:IFNAR1启动子区基因型为-408C一-77(GT)5一-3C/-408C一-77(GT)5一-3C或基因型为-408C一-77(GT)5一-3C/非-408C一-77(GT)5一-3C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对IFN-α的应答率(60.976%)高于基因型为非-408C一-77(GT)5一-3C/非-408C一-77(GT)5一-3C的患者(25.000%,P=0.013)。4. HBsAg阴转率:在用IFN-α治疗中,IFNAR1启动子区基因型为-408C一-77(GT)5一-3C/-408C一-77(GT)5一-3C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HBsAg阴转率(36.364%)高于基因型为408C一-77(GT)5一-3C/非-408C一-77(GT)5一-3C的患者(6.667%,P=0.035)。结论1.感染HBV B基因型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对IFN-α治疗的应答好于感染HBV C基因型的患者。2. IFNAR1启动子为-408C一-77(GT)5一-3C/-408C一-77(GT)5一-3C基因型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对IFN-α治疗能产生更好的应答,IFNAR1基因启动子多态性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干扰素应答有关。(本文来源于《福建医科大学》期刊2009-04-01)
郭顺明,聂青和[7](2005)在《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准种及干扰素敏感决定区对干扰素应答的影响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己有十多年,新型聚乙二醇干扰素(PEG IFN)也己应用于临床,但完全应答率过低问题仍未解决。多位学者分别从干扰素的剂型、种类、用法以及加用提高宿主免疫制剂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尝试,试图提高慢性丙性肝炎干扰素治疗的疗效,遗憾(本文来源于《实用肝脏病杂志》期刊2005年03期)
张汉荣,刘新钰,钟备,方之勋,赵巍[8](2001)在《乙型肝炎病毒C基因启动子区域T1762 A1764变异的临床及干扰素应答》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研究乙型肝炎病毒 (HBV)C基因启动子 (CP)区域T176 2A176 4变异与慢性乙型肝炎病情严重性及干扰素应答的关系。方法 通过聚合酶链反应 (PCR)及其产物直接测序 ,检测 4例无症状慢性HBV携带者 (AsC)、2 7例慢性乙肝病人血清的HBVCP序列 ,并定量检测病人血清的HBVDNA水平。结果 CPT176 2A176 4变异在慢性乙肝病人的发生率为 5 1.9% ( 14 2 7) ,更多的是在病情较重 (肝损害中度以上 )的病例中出现 (P <0 .0 5 ) ,且该变异株具有生存优势。干扰素治疗 3个月后 ,感染该优势变异株的慢性乙肝病人血清HBVDNA拷贝数下降 36 .6± 2 5 .1倍 ,显着高于非变异株病人 ( 2 .5± 2 .1倍 ) ;HBeAg阴转率 ( 75 % )及HBVDNA(斑点法 )阴转率 ( 77.8% )也显着高于对照组 ( 16 .7% ,16 .7% ) ;对 4例变异干扰素组病人 3个月后再次测序 ,有 3例其变异株的生存优势被野生株 (WT)替代。结论 HBVCPT176 2A176 4变异株可能对干扰素较为敏感(本文来源于《海南医学》期刊2001年10期)
邢利和,施红,朱传琳,李力,王惠芬[9](2001)在《慢性肝炎病毒C基因启动子(BCP)变异与干扰素应答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讨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与慢性乙型肝炎病毒C区启动子 (BCP)变异之间的关系 ,对 89例HBVDNA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应用错配PCR -RFLP分析技术结合直接序列分析 ,共检出 47例BCP变异株 ,其中 2 4例曾应用干扰素治疗 ,野生株 2 1/4 2例应用干扰素治疗。 2 4例HBVC区启动子变异株对干扰素治疗有效 12例 ;野生株 2 1例 ,对干扰素有效 18例 ,二组相比差异有显着性。野生株组的ALT复常 ,HBVDNA阴转率高于变异株组 (p <0 .0 5 )。而治疗组中变异株组的野生株转化率为 38 9%明显高于对照组 (5 0 % ) ,差异显着 (p <0 .0 5 )。混合感染的病例 ,干扰素治疗后有变异株去优势化积累趋势。提示干扰素治疗不会诱发BCP变异的发生 ,但有BCP变异的病例可降低干扰素的疗效 ,同时也说明变异株对干扰素治疗有反应 ,可是清除病毒所需要的时间和干扰素的剂量较野生株要大(本文来源于《临床肝胆病杂志》期刊2001年03期)
张复春,唐小平,蔡晓莉,吴婉芬[10](1998)在《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与血清HCV RNA含量关系及与干扰素应答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丙型肝炎病毒(HCV)基因型与血清HCVRNA含量的关系及其对干扰素应答的影响。方法应用定量荧光PCR(Amplisensor-PCR)技术检测了135例不同基因型HCV感染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HCVRNA含量,另对其中77例进行干扰素治疗并随访12个月以上。结果HCV-Ⅱ型感染血清HCVRNA水平(107.8±3.4拷贝/ml)显着高于HCV-Ⅲ型感染(106.3±2.5拷贝/ml)(P<0.01),Ⅲ型感染的应答率(7/13,53.8%)显着高于Ⅱ型感染(20/64,31.3%)(P<0.05)。应答组治疗前血清HCVRNA含量(106.8±2.7拷贝/ml)显着低于无应答组(108.3±3.2拷贝/ml)(P<0.01)。HCVRNA含量低于106.5拷贝/ml者,无论何种型别HCV感染均应答较好,而HCVRNA高于108.0拷贝/ml者则应答极差。结论HCV基因型及病毒血症水平是预测干扰素疗效的重要因素,且后者比前者意义更大。Ⅱ型感染病毒血症水平较高可能是影响其疗效的原因之一。(本文来源于《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期刊1998年02期)
干扰素应答基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通过检测白细胞介素-18(interleukin-18,IL-18)基因启动子区-607C/A及-137G/C位点的单核苷酸多态性,探讨其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在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与健康人群之间频率分布是否有差异,并探讨其与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干扰素治疗疗效间的关联性,为临床工作人员预测干扰素治疗效果及个性化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199例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和180名健康人群的外周静脉抗凝血,提取全血基因组DNA,以基因组DNA为模板,应用特异性引物和限制性内切酶,利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多态性(PCR-RFLP)方法,检测白细胞介素-18基因启动子区-607位点和-137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比较分析它们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在患者和健康人群中的分布与频率的基础上利用统计学方法进一步比较分析基因型分布和等位基因频率与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干扰素治疗疗效间的关联性。结果:IL-18基因启动子区-607位点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在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组与健康对照组中的分布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607位点为A等位基因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经干扰素治疗后获得持续病毒学应答(SVR)率显着高于-607位点为C等位基因的患者(χ2=5.903,P=-0.015);-607位点为AA基因型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经干扰素治疗后获得SVR率显着高于CA及CC基因型患者(x24.195, P=0.041;x2=5.230,P=0.022).在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组中IL-18基因启动子区-137GG基因型和-137G等位基因的分布频率显着高于正常对照组(x2=6.612, P=0.010;x2=6.476,P=0.011),而-137GC基因型和-137C等位基因分布频率显着低于正常对照组(x2=5.548,P=0.019;x2=6.476,P=0.011).-137位点为C等位基因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经干扰素治疗后获得SVR率显着高于-137位点为G等位基因的患者(χ2=3.885,P=0.049),-137位点为GC基因型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经干扰素治疗后获得SVR率显着高于GG基因型患者(χ2=5.869,P=0.015)。结论:IL-18基因启动子区-607为AA基因型的患者对干扰素治疗后获得SVR率高于CA及CC基因型患者;-607位点A等位基因可能是干扰素治疗后获得SVR的有利因素。IL-18基因启动子区-137位点G等位基因可能与HCV的遗传易感性及病毒学应答有关,-137位点C等位基因则可能是干扰素治疗后获得SVR的有利因素。-137位点为GC基因型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对IFN治疗的持续应答率高于GG基因型。结果初步提示:IL-18基因启动子区-607位点A等位基因及-137位点C等位基因有助于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经干扰素抗病毒治疗后获得SVR。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干扰素应答基因论文参考文献
[1].陈晨,童梅,姚文兵,刘金毅.基因多态性与慢性乙肝患者对α干扰素应答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医药生物技术.2018
[2].吉木斯.白细胞介素-18基因启动子区单核苷酸多态性与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干扰素应答关系的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3
[3].陈楚明.IL28B基因多态性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对干扰素应答的关系[D].南方医科大学.2012
[4].陈楚明,周福元,周元平,曾艳丽,李威.IL28B基因多态性与慢性乙型肝炎病人对干扰素应答的关系[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1
[5].丁彪,刘一飞,张运海,李文雍.小鼠干扰素应答基因(Ifrg15)的克隆、原核表达及其融合蛋白的亲和纯化[J].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10
[6].方建凯.慢性乙型肝炎患者α干扰素受体1基因启动子多态性和α干扰素应答的关系[D].福建医科大学.2009
[7].郭顺明,聂青和.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准种及干扰素敏感决定区对干扰素应答的影响机制[J].实用肝脏病杂志.2005
[8].张汉荣,刘新钰,钟备,方之勋,赵巍.乙型肝炎病毒C基因启动子区域T1762A1764变异的临床及干扰素应答[J].海南医学.2001
[9].邢利和,施红,朱传琳,李力,王惠芬.慢性肝炎病毒C基因启动子(BCP)变异与干扰素应答的关系[J].临床肝胆病杂志.2001
[10].张复春,唐小平,蔡晓莉,吴婉芬.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与血清HCVRNA含量关系及与干扰素应答的研究[J].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