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林草禽复合系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黄河叁角洲,林草复合系统,盐渍土,游动分割窗技术
林草禽复合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孙若钧,陈为峰,宋希亮,罗延峰,刘立军[1](2019)在《黄河叁角洲林草复合系统土壤水盐分布特征及其边界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国土部土地利用山东无棣科学观测野外基地白蜡-香花槐混交林×紫花苜蓿林草复合系统为对象,研究了0~40 cm土层土壤的水盐分布特征,并通过游动分割窗技术分析了系统内水盐边界效应.结果表明:白蜡-香花槐混交林×紫花苜蓿林草复合系统内土壤水盐含量在水平方向上分布不均衡,越靠近表层,水平方向土壤含水量变异程度越大,而土壤含盐量变异程度越小.以混交林带为分界线,其两侧土壤水盐含量均有相同变化规律:随离林带距离的推近,在0~10 cm土层,含水量先降低再升高,含盐量平缓波动;在10~20 cm土层,含水量下降-平缓-下降,含盐量先上升后下降;在20~40 cm土层,含水量平缓波动,含盐量持续升高.林草复合系统内土壤水盐含量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显着升高.林草复合系统土壤中除HCO_3~-、K~+外,其余各离子含量与总盐含量呈相同变化规律,相关性大小为Na~+>Cl~->SO_4~(2-)>Mg~(2+)>Ca~(2+).游动分割窗技术表明,南北走向林草复合系统中,土壤水分的主要竞争区域为林带东侧2.5至林带西侧2 m区域;土壤盐分在距林带1.0 m范围内受林带主导影响,距林带1.0~3.0 m范围内受林带及紫花苜蓿的共同影响.(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肖兴艳[2](2016)在《喀斯特山区林草复合生态系统土壤水分特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水分作为林草复合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土壤养分循环、土壤退化和水土流失的防治、植被的生长恢复等方面起着关键的作用,故而在喀斯特地区研究林草复合系统土壤水分特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取野外调查与盆栽试验相结合的方法。从林草复合模式及土壤改良剂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饱和导水率的预测,土壤理化性质与土壤含水量的相关性分析等方面展开阐述,研究了喀斯特山区林草复合系统土壤水分特征,得出如下结论:(1)通过野外调查,选取花椒林和皇竹草作为研究对象,对花椒林+皇竹草模式,皇竹草地及对照(荒地)叁种模式的土壤含水量展开分析,相比于对照,草地(皇竹草地)和林草间作地(花椒林+皇竹草地)均有利于提高土壤含水量,分别提高2.81%~8.48%,7.84%~9.66%%,且林草复合模式效果更佳。对于盆栽试验,种植雀稗(Paspalum thunbergii)、黑麦草(Perennial ryegrass)、拉巴豆(Dolichos lablabL.),研究土壤改良剂及不同牧草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雀稗的平均土壤含水量分别比黑麦草和拉巴豆高6.21~9.94%、8.67%~21.97%,雀稗的土壤持水能力明显高于拉巴豆。土壤添加5%秸秆炭后,雀稗、黑麦草和拉巴豆的平均土壤含水量分别比对照增加46.34%~48.65%、45.44%~47.75%、38.29%~45.72%。综上所述,雀稗和秸秆炭的搭配对提高土壤含水量的效果最好,表明选用合适的牧草及土壤改良剂对提高土壤含水量具有重要意义。(2)通过土壤传递函数模型(HYPRES)估算土壤饱和导水率,反映了土壤水分的入渗和渗漏特征。对于野外调查,皇竹草地和花椒林+皇竹草低均有利于提高土壤饱和导水率,且相比于对照,分别提高23.55%~40.95%,41.37%~47.21%。对于盆栽试验,秸秆炭处理下种植雀稗、黑麦草和拉巴豆的土壤饱和导水率分别比对照高38.29%~45.72%、45.44%~47.75%、46.34%~47.69%,而就叁种牧草而言,种植雀稗的效果最好,且与种植拉巴豆的差异显着(P<0.01)。(3)土壤含水量与土壤理化性质紧密相关。对于野外调查,通过分析得知土壤容重、孔隙度、田间持水量、水稳性团聚体、质地、有机质与土壤含水量的呈高度相关(R>0.8)。与对照相比,皇竹草地的容重、砂粒含量分别减少1.82%~11.59%、6.67%~12.64%、花椒林+皇竹草地则分别降低5.93%~7.84%、31.88%~41.67%,且土壤容重差异显着(P<0.01),而田间持水量,毛管孔隙度、粘粒含量、水稳性大团聚体、有机质均高于对照,与对照相比,皇竹草地分别提高11.40%~20.36%、4.44%~6.35%、4.55%~18.18%、10.45%~15.44%、14.35%~25.25%,而花椒林+皇竹草地则分别提高20.27~22.02%、8.48%~9.49%、30.33%~41.81%、17.42%~21.57%、36.04%~41.21%。对于盆栽试验,土壤理化性质同野外调查趋向一致。(4)本文通过相关性分析,选取土壤容重、孔隙度、质地、水稳性团聚体、有机质等7个具有代表性的指标,构建土壤含水量与理化性质相关性模型。可知土壤容重与土壤含水量呈显着负相关,是土壤含水量的主要影响因子。结合盆栽试验和野外调查经验模型,土壤容重作为共有的影响因子,为喀斯特山区合理搭配植被来改善土壤水分特性提供了预测方向。(本文来源于《贵州大学》期刊2016-06-01)
陈志峰[3](2016)在《尤溪国有林场建立林草复合模式生态系统的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林业的发展也需要改变传统的经营发展模式,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通过分析尤溪国有林场建立林草复合模式生态的背景、优势和注意事项等,希望能够对林场的经营模式提供一种借鉴。(本文来源于《南方农业》期刊2016年12期)
陈澍,荆文涛,祖艳群,陈建军[4](2015)在《林草复合系统削减滇池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13年6—9月在试验地进行了自然降雨条件下的田间试验,目的是分析滇池流域面山垦殖区3种种植模式下的径流、泥沙流失量和养分流失情况。试验结果显示:黑麦草+苜蓿+桃树的林草间作模式地表径流流失量为0.74m L/m2,TN、TP和SS流失量分别为1.83、0.17、3.37 mg/m2;黑麦草+苜蓿的牧草单作模式地表径流流失量为0.84m L/m2,TN、TP和SS流失量分别为2.51、0.25、4.21 mg/m2;桃树单作地表径流流失量为0.92 m L/m2,TN、TP和SS流失量分别为2.69、0.26、4.10 mg/m2。结果表明黑麦草+苜蓿+桃树的林草间作种植模式削减农田地表径流和径流污染的效果较好。(本文来源于《中国水土保持》期刊2015年04期)
张雷一,张静茹,刘方,姚斌[5](2014)在《林草复合系统的生态效益》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今环境资源的高度开发利用,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而林草复合系统在改善生态环境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巨大潜力,可作为一种重要的生态修复手段来加以推广应用。本文对最近5年国内外有关林草复合系统的光合特性、微气候效应、生物多样性、土壤功能等方面研究进行归纳与总结。针对目前林草复合系统生态效益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今后的研究重点应放在林草复合系统的生态效益综合评价、生态系统固碳机理、土壤微生物遗传多样性、土壤修复机理及量化系统模型等方面。(本文来源于《草业科学》期刊2014年09期)
谭外球[6](2014)在《江淮地区“林—草—鸡”共生互作复合生态系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江淮地区有着大量的人工林,但是由于管理不善,苗木的生长不甚理想。林下养鸡在江淮大地早已出现,但是大部分以超林地远超林地的生物承载量,造成一系列环境问题的同时,也提高了饲养成本。本研究探析了林-草-鸡复合生态系统中散养鸡对林木、林下植被生长的影响,以及系统碳储量的变化情况,以期为林下经济的健康发展、林-鸡共生互作对增加系统“碳汇”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通过系统的研究,得到主要结果如下:1.笼养鸡和散养鸡肉质差异性不明显,不同品种散养鸡在肉质和经济效益方面各有优势。2.养殖一年后,各处理区内林木平均胸径差异性不明显(p<0.05),林下养鸡不会阻碍林木的正常生长。3.养殖一年后,低强度(10只/亩)的林下养鸡对植被没有显着影响,高强度放牧严重破坏林下植物的生长,但是合理的养殖强度不会阻碍林下植物的生长发育。4.高强度(梧桐树的A区间和广玉兰F15、F20)养殖会显着降低系统的碳储量,且随着强度的增大越加明显:放牧强度过低,不但土壤有机碳含量没有贡献,经济效益也会受到限制。5.综合共生互作对对林木、林下植物、土壤总碳和有机碳、系统碳储量的变化考虑分析,江淮地区林下养鸡的最佳生物承载量约20只/亩。“林一草-鸡”林牧复合生态系统能够较理想的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进行结合,是一种适合江淮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林下经济发展模式。(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大学》期刊2014-05-29)
王贾美[7](2014)在《林草复合模式生态系统经营管理》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笔者简要介绍了林草复合模式生态系统。要做好林草复合模式生态系统的良好经营主要依靠的是管理。本文将主要从加强林分抚育、牧草管理、林地肥力维护、病虫害防治等方面详细的阐述如何做好林草复合模式生态系统经营管理。(本文来源于《科技与企业》期刊2014年02期)
罗艺霖,陈栎霖,李贤伟,范川,刘语欣[8](2013)在《台湾桤木林草复合生态系统土壤碳氮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不同台湾桤木林草复合生态系统土壤碳氮特征,探讨林草复合模式对土壤碳氮库的影响。【方法】以四川省丹棱县退耕还林地台湾桤木+扁穗牛鞭草(Hemarthria compressa)、台湾桤木+黑麦草(Lolium mul-tiflorum)和台湾桤木+自然草(林下自然生长的杂草)3种模式为研究对象,采用土钻法分土层采集各模式下土样,研究其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特征。【结果】不同林草模式对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的影响程度并不一致。3种模式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表明:台湾桤木+牛鞭草>台湾桤木+黑麦草>台湾桤木+自然草,全氮含量差异显着(P<0.05)。各模式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均随土层增加而显着降低(P<0.05)。3种模式土壤剖面平均C/N表现出:台湾桤木+牛鞭草>台湾桤木+自然草>台湾桤木+黑麦草,各模式间C/N差异显着(P<0.05)。【结论】林草复合模式能较好地改善土壤肥力,这为区域退耕还林林草模式水肥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3年01期)
云雷,毕华兴,马雯静,田晓玲,崔哲伟[9](2012)在《晋西黄土区林草复合系统刺槐根系分布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晋西黄土区林草复合系统树木根系分布特征,采用钻土芯法对刺槐×天然草复合系统0-100 cm土层中刺槐根系生物量、根长和根表面积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同一坡向上刺槐根系生物量、根长和根表面积分布具有相似的特征,在垂直方向上,根系生物量、根长和根表面积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指数减少,且集中在0~60 cm的土层中;在水平方向上,离树行越近,刺槐根系生物量、根长和根表面积均越大。不同坡向刺槐根系差异显着,相同径级、相同位置阳坡刺槐根系生物量、根长和根表面积均小于阴坡,但根系消弱系数表明阳坡刺槐细根深层土壤生物量分布比例较阴坡多。(本文来源于《干旱区资源与环境》期刊2012年02期)
秦树高,吴斌,张宇清,张天勇[10](2011)在《锦鸡儿林草带状复合系统细根空间分异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立地条件基本相同、林带完好、长势均匀的两行一带锦鸡儿林草带状复合系统(带距分别为4,6,8m)为研究对象,采用壕沟法对锦鸡儿根系进行分层挖掘取样,研究其在不同造林带距条件下的空间分异特征。研究显示:锦鸡儿根系生物量在水平方向上多靠近林带分布,与6m和8m带距系统相比,4m带距系统林地中部锦鸡儿根系生物量密度相对较高。锦鸡儿在林地中部土体的细根根长和表面积密度随带距增大而减小;带距分别为4,6,8m的系统中,锦鸡儿在4m带距系统整个样地土体中细根根长和表面积密度均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而随带距增大,在0~40cm土层中,锦鸡儿平均细根根长密度、细根长度累计百分比、平均细根表面积密度和细根表面积累计百分比均呈减小趋势。因此,与4m和6m带距系统相比,在8m带距系统中,锦鸡儿细根较少地分布于表土层和林地中部土体中,林草主要资源利用层发生隔离,而且林地两侧锦鸡儿根系在林地中部较少发生接触,使得林草种间竞争和锦鸡儿种内竞争较为缓和;同时8m带距系统仍可有效防止林地发生风蚀,所以在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进行锦鸡儿林草带状复合系统建设时,采用8m带距较为适宜。(本文来源于《林业科学》期刊2011年07期)
林草禽复合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土壤水分作为林草复合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土壤养分循环、土壤退化和水土流失的防治、植被的生长恢复等方面起着关键的作用,故而在喀斯特地区研究林草复合系统土壤水分特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取野外调查与盆栽试验相结合的方法。从林草复合模式及土壤改良剂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饱和导水率的预测,土壤理化性质与土壤含水量的相关性分析等方面展开阐述,研究了喀斯特山区林草复合系统土壤水分特征,得出如下结论:(1)通过野外调查,选取花椒林和皇竹草作为研究对象,对花椒林+皇竹草模式,皇竹草地及对照(荒地)叁种模式的土壤含水量展开分析,相比于对照,草地(皇竹草地)和林草间作地(花椒林+皇竹草地)均有利于提高土壤含水量,分别提高2.81%~8.48%,7.84%~9.66%%,且林草复合模式效果更佳。对于盆栽试验,种植雀稗(Paspalum thunbergii)、黑麦草(Perennial ryegrass)、拉巴豆(Dolichos lablabL.),研究土壤改良剂及不同牧草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雀稗的平均土壤含水量分别比黑麦草和拉巴豆高6.21~9.94%、8.67%~21.97%,雀稗的土壤持水能力明显高于拉巴豆。土壤添加5%秸秆炭后,雀稗、黑麦草和拉巴豆的平均土壤含水量分别比对照增加46.34%~48.65%、45.44%~47.75%、38.29%~45.72%。综上所述,雀稗和秸秆炭的搭配对提高土壤含水量的效果最好,表明选用合适的牧草及土壤改良剂对提高土壤含水量具有重要意义。(2)通过土壤传递函数模型(HYPRES)估算土壤饱和导水率,反映了土壤水分的入渗和渗漏特征。对于野外调查,皇竹草地和花椒林+皇竹草低均有利于提高土壤饱和导水率,且相比于对照,分别提高23.55%~40.95%,41.37%~47.21%。对于盆栽试验,秸秆炭处理下种植雀稗、黑麦草和拉巴豆的土壤饱和导水率分别比对照高38.29%~45.72%、45.44%~47.75%、46.34%~47.69%,而就叁种牧草而言,种植雀稗的效果最好,且与种植拉巴豆的差异显着(P<0.01)。(3)土壤含水量与土壤理化性质紧密相关。对于野外调查,通过分析得知土壤容重、孔隙度、田间持水量、水稳性团聚体、质地、有机质与土壤含水量的呈高度相关(R>0.8)。与对照相比,皇竹草地的容重、砂粒含量分别减少1.82%~11.59%、6.67%~12.64%、花椒林+皇竹草地则分别降低5.93%~7.84%、31.88%~41.67%,且土壤容重差异显着(P<0.01),而田间持水量,毛管孔隙度、粘粒含量、水稳性大团聚体、有机质均高于对照,与对照相比,皇竹草地分别提高11.40%~20.36%、4.44%~6.35%、4.55%~18.18%、10.45%~15.44%、14.35%~25.25%,而花椒林+皇竹草地则分别提高20.27~22.02%、8.48%~9.49%、30.33%~41.81%、17.42%~21.57%、36.04%~41.21%。对于盆栽试验,土壤理化性质同野外调查趋向一致。(4)本文通过相关性分析,选取土壤容重、孔隙度、质地、水稳性团聚体、有机质等7个具有代表性的指标,构建土壤含水量与理化性质相关性模型。可知土壤容重与土壤含水量呈显着负相关,是土壤含水量的主要影响因子。结合盆栽试验和野外调查经验模型,土壤容重作为共有的影响因子,为喀斯特山区合理搭配植被来改善土壤水分特性提供了预测方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林草禽复合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1].孙若钧,陈为峰,宋希亮,罗延峰,刘立军.黄河叁角洲林草复合系统土壤水盐分布特征及其边界效应[J].应用生态学报.2019
[2].肖兴艳.喀斯特山区林草复合生态系统土壤水分特性的研究[D].贵州大学.2016
[3].陈志峰.尤溪国有林场建立林草复合模式生态系统的思考[J].南方农业.2016
[4].陈澍,荆文涛,祖艳群,陈建军.林草复合系统削减滇池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研究[J].中国水土保持.2015
[5].张雷一,张静茹,刘方,姚斌.林草复合系统的生态效益[J].草业科学.2014
[6].谭外球.江淮地区“林—草—鸡”共生互作复合生态系统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4
[7].王贾美.林草复合模式生态系统经营管理[J].科技与企业.2014
[8].罗艺霖,陈栎霖,李贤伟,范川,刘语欣.台湾桤木林草复合生态系统土壤碳氮特征[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13
[9].云雷,毕华兴,马雯静,田晓玲,崔哲伟.晋西黄土区林草复合系统刺槐根系分布特征[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2
[10].秦树高,吴斌,张宇清,张天勇.锦鸡儿林草带状复合系统细根空间分异特征[J].林业科学.2011